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经典版_第1页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经典版_第2页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经典版_第3页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经典版_第4页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经典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经典版目录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总则............................3

1.1制度制定依据.........................................4

1.2工作原则.............................................4

1.3工作目标.............................................5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6

2.1机构设置.............................................6

2.2职责分工.............................................7

2.2.1主管领导职责.....................................8

2.2.2工作人员职责.....................................9

2.2.3相关部门职责....................................11

三、矛盾纠纷排查机制.......................................12

3.1排查范围............................................13

3.2排查方式............................................14

3.2.1定期排查........................................15

3.2.2随机排查........................................15

3.2.3特殊情况排查....................................17

3.3排查流程............................................18

3.3.1信息收集........................................19

3.3.2分析研判........................................20

3.3.3确定化解方案....................................21

四、矛盾纠纷化解程序.......................................22

4.1化解原则............................................23

4.2化解方式............................................24

4.2.1谈话调解........................................25

4.2.2依法裁决........................................26

4.2.3行政调解........................................27

4.2.4人民调解........................................28

4.3化解流程............................................29

五、矛盾纠纷化解档案管理...................................30

5.1档案建立............................................31

5.2档案内容............................................33

5.3档案保管............................................34

5.4档案查阅............................................35

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考核与奖惩.........................36

6.1考核指标............................................36

6.2考核办法............................................37

6.3奖惩措施............................................39

七、附则...................................................40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总则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本制度旨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提高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本制度适用于本地区各级党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关组织和个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依法维护社会稳定。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主、依法处理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职能作用,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社会参与、群众自治,充分发挥群众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1.1制度制定依据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依法治国,加强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别是近年来矛盾纠纷频发、化解难度加大的现状,特制定本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本制度旨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规范工作流程,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2工作原则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提前预防,注重源头治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依法依规,公平公正。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确保处理结果的公平公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注重实效,分类施策。根据矛盾纠纷的不同类型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注重工作实效,确保矛盾纠纷得到有效解决。依靠群众,协同配合。充分发挥群众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治的协同配合机制。注重教育,疏导化解。在排查化解过程中,注重对当事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疏导,引导当事人理性表达诉求,促进矛盾纠纷的和谐化解。定期评估,持续改进。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1.3工作目标全面排查:确保对所有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领域和环节进行全面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及时化解: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要求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介入,确保纠纷化解在初始阶段,避免矛盾激化。依法处理:坚持依法依规处理矛盾纠纷,确保化解过程合法合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通过矛盾纠纷的及时有效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提高效率:优化矛盾纠纷化解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群众办事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队伍建设: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队伍的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调解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调解队伍。二、组织机构与职责成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研究决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设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领导小组的决策。在各基层单位设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小组,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选拔和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调解员队伍,负责具体开展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2.1机构设置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决策指导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小组:根据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成立专项小组。专项小组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负责具体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和化解工作。调解员队伍:建立一支专业的调解员队伍,包括兼职调解员和专职调解员。调解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各机构职责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格局。2.2职责分工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大矛盾纠纷问题,确保排查化解工作的顺利推进。负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日常管理,包括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根据本部门职责,配合办公室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时上报发现的矛盾纠纷线索。对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全体工作人员要树立责任意识,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明确职责分工,确保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责任到人、任务到岗,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取得实效。2.2.1主管领导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定期研究部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对本地区、本部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全面负责,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办,确保及时有效化解。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处置能力。组织召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部署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协调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指导和监督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确保排查全面、准确、及时。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督促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化解方案,明确责任人和化解时限。定期检查矛盾纠纷化解情况,对化解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严肃追究责任。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汇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情况,争取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对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矛盾纠纷,及时上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帮助,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定期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进行总结,分析问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2.2.2工作人员职责信息收集与上报:负责收集本地区、本单位的矛盾纠纷信息,及时汇总、整理,并按照规定的时限上报至相关部门。巡查走访:定期对责任区域进行巡查走访,及时发现潜在的矛盾纠纷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情况核实:对上报的矛盾纠纷信息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风险评估: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矛盾纠纷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影响。调解协调:协助调解员进行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提供必要的咨询和服务,促进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宣传教育: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调解工作:依法依规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确保调解过程合法、公正、高效。调解方案制定:根据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调解方案,并确保方案的实施。法律咨询: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跟踪回访:对已调解完成的矛盾纠纷进行跟踪回访,了解调解效果,防止矛盾复发。总结分析:定期对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协助支持: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应积极配合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提供必要的协助和支持。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密工作:严格保密工作,不得泄露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教育培训:积极参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相关培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2.2.3相关部门职责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依法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确保调解程序的合法性和调解结果的公正性;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认识;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相关培训,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三、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各级单位应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一般包括每月一次的全面排查和每周一次的专项排查。排查内容应涵盖但不限于:土地承包、劳动争议、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建立畅通的信息收集渠道,鼓励群众通过电话、网络、信函等方式反映问题。建立矛盾纠纷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各单位对发现的矛盾纠纷及时上报,确保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定期组织对重点区域和人群的矛盾纠纷进行专项排查,及时发现潜在矛盾和问题。明确各级单位、各部门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职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对排查工作不力、问题未及时发现和上报的单位和个人,将追究相关责任。排查过程中,对发现的矛盾纠纷,要立即分析原因,确定化解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对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要及时召开协调会,多方会商,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结合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开展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群众正确处理矛盾纠纷,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3.1排查范围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劳动争议、环境污染、医疗卫生、教育升学等方面的纠纷。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如企业改制、金融信贷、社会保障、消费维权等方面的纠纷。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矛盾纠纷,包括群体性事件、集体访、越级访等。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纠纷,如宗教信仰、民族矛盾、涉恐涉暴等方面的纠纷。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出现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那些容易引发连锁反应的矛盾纠纷。各类社会矛盾交织、复杂难解的纠纷,如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纠纷。排查工作应覆盖所有可能产生矛盾纠纷的领域和环节,确保不留死角,不遗漏任何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隐患。3.2排查方式定期排查:根据矛盾纠纷的规律和特点,定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如每月底、每季度末、每年底等时间节点,对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梳理,确保不留死角。专项排查:针对特定时期、特定领域或特定群体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开展专项排查。例如,在节假日期间、重大活动前后、敏感时期等,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领域的矛盾纠纷排查。滚动排查:建立滚动排查机制,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进行跟踪回访,对尚未化解的矛盾纠纷持续关注,防止问题反弹。同时,对新出现的矛盾纠纷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信息收集排查: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渠道,如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社区信息平台等,收集矛盾纠纷信息,及时掌握矛盾纠纷动态。群众举报排查:鼓励群众积极举报矛盾纠纷线索,建立健全群众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属实、线索清晰的,给予适当奖励。联合排查:组织公安、司法、民政、人社等部门联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排查效率。网格化管理排查:以社区网格为单位,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网格员定期走访,及时发现和上报矛盾纠纷。3.2.1定期排查排查时间:按照上级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的矛盾纠纷排查,特殊情况下可增加排查次数。排查范围:排查范围应覆盖本单位全体员工、服务对象、周边社区等所有可能存在矛盾纠纷的领域和群体。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员工、服务对象和社区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查阅工作记录、查阅档案资料、现场勘查等方法,对已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于重大、复杂或涉及面广的矛盾纠纷,要成立专项工作小组,集中力量进行化解;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进行整改,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通过定期排查,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发现、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维护单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3.2.2随机排查定期走访:组织工作人员定期深入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场所,通过随机走访的方式,了解群众诉求,排查潜在矛盾纠纷。信息搜集: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渠道,如媒体、网络、热线等,收集可能存在的矛盾纠纷线索,对线索进行初步筛选和分析。举报投诉:畅通举报投诉渠道,鼓励群众主动反映矛盾纠纷,对群众举报的线索进行核实,及时排查。专项调查:针对特定领域或特定群体,如劳资纠纷、土地纠纷等,开展专项调查,深入排查相关矛盾纠纷。重点监控: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重点监控,及时发现并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及时性: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信息,要及时进行记录、分析,确保不延误处理时机。准确性:对矛盾纠纷的性质、原因、涉及人员等信息要准确掌握,确保排查结果的真实性。保密性:对排查过程中获取的个人信息和敏感信息,要严格保密,防止泄露。通过随机排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3.2.3特殊情况排查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要特别关注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定期进行走访,了解其生活状况和诉求,及时发现潜在矛盾。建立特殊群体台账,详细记录其基本信息、家庭状况、诉求内容等,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调解工作。在重大节日、庆典活动、敏感时期等关键节点,要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力度,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敏感时期不发生重大矛盾纠纷。对房地产、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等易发、多发领域,要定期开展专项排查,梳理问题清单,制定化解方案。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政策宣传和普法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问题,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上报,并组织力量进行化解。对跨区域、跨行业的矛盾纠纷,要主动与相关地区、行业部门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化解矛盾。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矛盾纠纷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重大案件的矛盾纠纷,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加强对特殊案件的分析研判,及时掌握案件进展情况,确保案件得到妥善处理。3.3排查流程全面覆盖: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定期对所辖区域、行业、领域进行全覆盖式排查,确保不留死角。信息收集: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信息,包括历史遗留问题、苗头性问题和潜在风险点。分析研判: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矛盾纠纷发生的规律、特点和趋势,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的动态。建立台账: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建立详细台账,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处理时限和预期目标。敏感时期:在重大节日、敏感时期,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排查,确保社会稳定。重点区域: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区、矛盾纠纷易发多发区域进行重点排查。重点群体: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及时发现和化解其面临的矛盾纠纷。专项活动:根据上级部署,开展专项排查整治活动,集中力量解决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实时监测: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实时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信息反馈:畅通信息反馈渠道,鼓励群众积极提供矛盾纠纷线索,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排查的良好氛围。及时处理: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迅速启动化解程序,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协调联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及时报告:对排查出的重大矛盾纠纷,要及时向上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处置得当。3.3.1信息收集对重点领域、重点群体、重点时段进行专项排查,确保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定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判,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提供依据。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对特定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矛盾纠纷情况。座谈交流:与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开展座谈交流,收集矛盾纠纷信息。实地走访:深入矛盾纠纷发生地,进行实地走访,了解矛盾纠纷的实际情况。网络监测:利用网络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网络上的矛盾纠纷信息。3.3.2分析研判对矛盾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纠纷类型、涉及利益等方面进行全面收集,确保信息准确、完整。分析矛盾纠纷的成因,包括政策法规、管理漏洞、利益冲突、人际关系等,找出问题的根源。评估矛盾纠纷的性质,区分一般性纠纷、重大纠纷、紧急纠纷等,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矛盾纠纷可能引发的后果进行预测,包括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影响。评估矛盾纠纷的潜在风险,包括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舆论热点等,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分析矛盾纠纷的发展趋势,预测其可能演变的方向,以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确定调解方式,包括单独调解、联合调解、委托调解等,以适应不同纠纷的特点。明确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责任主体,落实各级责任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共同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对调解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时调整策略,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妥善解决。3.3.3确定化解方案全面分析:针对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包括纠纷的性质、原因、涉及的人员、可能的影响等方面。合法合规:化解方案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多方参与:邀请纠纷双方及相关利益方参与方案的制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方案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目标明确:明确化解方案的目标,即通过何种方式、在多长时间内解决矛盾纠纷,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目的。措施具体: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责任主体、操作步骤、时间节点、监督机制等,确保化解工作有章可循。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宣传教育:结合矛盾纠纷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预防类似矛盾纠纷的再次发生。跟踪评估:化解方案实施后,定期跟踪评估方案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确保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四、矛盾纠纷化解程序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需要,可指派专人或委托有关单位对矛盾纠纷进行初步调查,收集相关证据和资料。调查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当事人陈述,必要时可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前的沟通。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尊重当事人意愿,依法依规提出调解方案。经调解达成一致意见的,双方当事人应在调解员的见证下,签订《矛盾纠纷调解协议书》。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对未履行或履行不到位的,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一方当事人对调解协议不服,可在协议签订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期间,调解协议暂停履行,待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后,按判决结果执行。所有矛盾纠纷的受理、调查、调解、协议等资料,应及时整理归档,以便查询和统计。每季度对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进行总结,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将工作情况向上级报告。4.1化解原则依法依规原则:化解矛盾纠纷必须依法依规进行,确保化解过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的权威。公平公正原则:在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要公平对待各方当事人,确保各方权益得到平等保护,防止偏袒任何一方。公开透明原则:化解矛盾纠纷的程序和结果应向当事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化解工作的透明度。调解优先原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优先采用调解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多元调解机制的作用。协商一致原则:鼓励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推动矛盾纠纷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得到合理解决。及时有效原则:及时发现矛盾纠纷,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矛盾激化,确保化解工作及时、高效。预防为主原则: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注重源头治理,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维护稳定原则:在化解矛盾纠纷时,要充分考虑社会稳定因素,防止因化解不当引发新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4.2化解方式人民调解:通过村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对当事人进行调解,促使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司法调解:在人民法院主持下,通过调解达成协议,制作调解书或以其他方式确认调解协议。对于当事人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通过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以仲裁裁决的方式解决纠纷。对于无法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的矛盾纠纷,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议。在调解员的引导下,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并签署书面协议,结束纠纷。对于涉及行政管理、行政许可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由行政机关依法进行审查和处理。通过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第三方力量,提供专业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当事人化解矛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程度、当事人意愿等因素,灵活选择合适的化解方式,确保化解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同时,应注重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4.2.1谈话调解公正公平:调解人员应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调解结果的公正性。尊重自愿:尊重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的原则,不得强迫任何一方参与调解。保护隐私:在谈话过程中,调解人员应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不得泄露当事人信息。教育疏导:通过谈话,引导当事人理性表达诉求,理解对方的立场,促进双方和解。确定调解对象:调解人员应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和当事人意愿,确定合适的调解对象。谈话准备:调解人员应提前了解案件情况,准备相关资料,确保谈话的针对性。谈话记录:调解人员应详细记录谈话内容,包括当事人陈述、调解过程和调解结果。调解协议签署:调解达成一致后,双方应签署调解协议,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跟进落实:调解结束后,调解人员应跟进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确保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对于重大、复杂的矛盾纠纷,调解人员应及时向上级报告,寻求支持和帮助。4.2.2依法裁决公正公开:裁决应当公开进行,允许当事人陈述意见,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裁决的公信力。专业裁决: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应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裁决,确保裁决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调解优先:在裁决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调解意愿,优先采用调解方式解决矛盾,减少诉讼成本和时间。裁决执行:裁决结果一经生效,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对不履行裁决决定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确保裁决的权威性和执行力。责任追究:对在裁决过程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故意拖延等违法违纪行为,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持续改进:定期对裁决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裁决程序,提高裁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依法裁决,不仅能够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还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2.3行政调解调查取证:行政机关受理调解申请后,应当进行调查取证,了解纠纷情况。调解协商:行政机关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协商。达成协议: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的,行政机关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并送达各方当事人。依法调解原则:行政调解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得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自愿原则:行政调解应当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不得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保密原则:行政机关在调解过程中应当保守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调解期限: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调解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调解工作,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调解结果:调解协议书生效后,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对不履行调解协议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通过行政调解,可以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行政机关应当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4.2.4人民调解鼓励和支持社会法律工作者、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等专业人士加入人民调解工作。调解协商:调解委员会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协商,引导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制作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后,调解委员会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加强与法院、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定期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总结和评估,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调解质量。4.3化解流程接到矛盾纠纷报告后,责任部门或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初步调查,了解矛盾纠纷的起因、经过、涉及人员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等情况。初步调查过程中,应尊重当事人意愿,保护当事人隐私,确保调查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责任部门或调解委员会应当制定调解方案,明确调解原则、调解人员、调解时间、调解地点等事项。调解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沟通技巧和调解经验,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调解。调解人员应向当事人阐明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当事人理性表达诉求,充分沟通,寻求共识。调解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积极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协议达成后,责任部门或调解委员会应督促当事人履行协议,确保协议内容得到有效执行。对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协调处理,必要时可启动后续调解程序。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依法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调解工作结束后,责任部门或调解委员会应将调解档案整理归档,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档案内容应包括矛盾纠纷基本情况、调解过程、调解协议、履行情况等。五、矛盾纠纷化解档案管理档案建立:对每一起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处理过程,均应建立独立档案。档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矛盾纠纷基本情况、当事人基本信息、调解方案、调解过程记录、调解结果、当事人签字确认、调解人员签字等。档案整理:矛盾纠纷化解档案应当及时整理,确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档案整理应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类存放,便于查阅和管理。档案归档: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将档案材料归档。归档材料应当符合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确保档案的安全和保密。档案保管:档案保管人员应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规定,对档案进行妥善保管,防止档案遗失、损毁或泄露。对重要档案,应采取加密措施,确保信息安全。档案利用:档案的利用应遵循“公开、公正、合法”的原则。在确保当事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允许相关部门和人员在工作中查阅档案,为后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提供参考。档案审查:每年至少对矛盾纠纷化解档案进行一次审查,检查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档案资料符合实际情况。档案销毁:根据国家档案管理规定,对超过保管期限的矛盾纠纷化解档案,经批准后进行销毁。销毁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相关规定,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5.1档案建立矛盾纠纷排查登记表:详细记录矛盾纠纷的发现时间、地点、当事人信息、纠纷类型、涉及内容等。矛盾纠纷调解记录表:记录调解过程、调解人员、调解结果、当事人签字确认等。矛盾纠纷调解后续跟踪记录:记录调解后当事人的履行情况、是否存在反弹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定期对排查化解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专人负责:指定专人负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档案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规范整理: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对收集到的档案资料进行分类、归档,确保档案的有序存放。保密原则:对涉及当事人隐私的档案资料,严格执行保密制度,防止信息泄露。定期检查:定期对档案进行清理、检查,确保档案的完好无损,便于查阅和使用。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矛盾纠纷调解后续跟踪记录:在调解协议履行完毕或调解结束后及时归档。5.2档案内容矛盾纠纷基本情况:详细记录矛盾纠纷的起因、时间、地点、涉及人员、涉及的权益、涉及的财产等基本信息。排查情况:记录矛盾纠纷排查的流程、方法、参与人员、排查结果等,包括对矛盾纠纷的初步评估和风险等级划分。调解过程:详细记录调解工作的启动、调解人员、调解方式、调解方案、调解结果、当事人反馈等,确保调解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调解协议:记录调解达成的协议内容,包括各方权利义务、履行期限、违约责任等,确保协议的完整性和可执行性。调解后续跟进:记录调解后的跟踪情况,包括当事人履行协议的情况、矛盾纠纷是否得到妥善解决等。特殊案例记录:对涉及重大、复杂、敏感的矛盾纠纷,应单独建立档案,详细记录处理过程、决策依据、领导批示、专家咨询、社会舆论反应等内容。总结报告:每季度或每年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包括工作亮点、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等。相关文件资料:收集整理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相关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工作通知、会议纪要、照片、录音、视频等资料。档案管理应遵循保密原则,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便于查询和追溯。同时,应定期对档案进行整理、归档和数字化处理,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5.3档案保管档案分类与整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档案应按照时间顺序、类别进行分类整理,确保档案的有序性和可查性。档案归档:所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相关文件,包括但不限于调解协议、调解笔录、证据材料、调解员工作笔记等,均应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归档。档案标识:每份档案应标明编号、案件名称、调解员姓名、调解时间、调解结果等基本信息,以便于查询和管理。档案存放:档案应存放在安全、干燥、防潮、防尘、防盗、防虫蛀的专用档案柜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档案查阅:档案查阅应严格遵循保密原则,非相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得查阅。查阅档案时应做好登记,记录查阅人、查阅时间、查阅内容等信息。档案保管责任: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如发现档案遗失、损毁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电子档案管理:对于电子档案,应采用专业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档案销毁: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法规和相关规定,对不再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进行销毁时,应严格履行销毁程序,确保信息安全。5.4档案查阅内部查阅:本机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查阅档案资料,需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方可查阅。外部查阅:其他单位或个人因工作需要查阅档案资料,需提供相关证明,经本机构负责人审批后,方可查阅。查阅人应在档案管理人员监督下查阅档案,不得擅自复制、摘录、损毁档案资料。查阅完毕后,查阅人应将档案资料归还档案管理人员,并填写《档案查阅记录表》。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查阅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档案资料的保密性和完整性。查阅人应如实填写《档案查阅记录表》,对查阅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考核与奖惩上级部门组织考核小组,对各部门自查报告进行审核,必要时可进行实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