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12课。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装饰品在继承晋南、海岱文化装饰品元素的基础上,吸收了西北遗址中装饰品的文化因素,展现了文化格局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变化。据此可知,二里头文化()A.反映了早期国家结构的形成B.奠定了华夏多元一体的格局C.体现了华夏文化互动整合的趋势D.促进了原始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答案】C【解析】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装饰品在继承了晋南、海岱文化元素的同时,还吸收了西北地区文化的因素,这表明不同区域的文化之间存在互动与融合的趋势,C项正确;虽然二里头文化时期确实反映了社会复杂化和可能存在的早期国家结构形成过程,但题目中直接强调的是文化交流而非国家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题目所述的文化交流现象有助于华夏多元一体格局的逐渐形成,但奠定这一格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尽管文化交流促进了审美观念的发展,但说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原始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并不完全贴切,排除D项。故选C项。2.“西周分封制是较商朝内外服制度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这里的“更进一步”主要指的是西周分封制()A.推动了世袭制形成与发展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确立了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 D.开启了政治与血缘关系的结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周分封制是较商朝内外服制度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可知,西周分封制通过宗法血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夏朝时期“禹传子家天下”,世袭制形成,排除A项;西周天子只是天下共主,并没有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力,排除C项;早在夏朝,我国产生了王位世袭制,开启了政治与血缘关系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B项。3.《史记·秦本纪》中有“商鞅开阡陌,东地渡洛”的记载,指出商鞅变法改以井田二百四十步为亩,只是“尽秦地井田皆改,而六国仍以步百为亩(周制),故谓之东田,对秦田言之也”。这表明()A.土地所有制改革成为时代潮流B.秦国土地所有制改革较为彻底C.六国统治者极力反对社会变革D.六国社会变革深受秦国的影响【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据题干“商鞅开阡陌,东地渡洛”的记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在秦国较为彻底,B项正确;题干“尽秦地井田皆改,而六国仍以步百为亩(周制)”表明提及土地所有制改革为秦国特有情况,并非成为时代潮流,排除A项;六国统治者是否极力反对社会变革无法从题干中直接得出,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六国社会变革深受秦国的影响与题干中六国仍用周制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诏书形式将统一度量衡的命令颁发给全国,并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刻在度量衡器物上。接着,秦始皇命人在《效律》中,严格规定了衡器和容器的允许误差范围超差的就要对主管人员罚以兵器铠甲或盾牌。这些举措意旨在()A.繁荣商品经济 B.增加国家收入 C.完善经济法规 D.巩固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举措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度量衡,秦始皇能够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各地因度量衡不同而导致的经济和行政上的障碍,从而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政治管理,D项正确;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商业发展,但并非这些举措的目的,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一,但与增加财政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通过法律对度量衡进行了一些规定,有利于保证度量衡的统一,进而巩固国家统一,其并非为了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排除C项。故选D项。5.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下达登基后的第一道诏书,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贤良方正。丞相卫绾见机奏请罢免修习法家、纵横家学说的贤良,他认为这些学说会扰乱国政,该建议得到汉武帝许可。这意味着汉朝()A.选官制度存在着严重弊端B.统治者摒弃了休养生息政策C.思想大一统逐步提上日程D.社会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恢复【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题干“汉武帝下达诏书征召贤良方正,并罢免修习法家、纵横家学说的贤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举措体现了汉武帝时期对思想领域的控制意图开始显现,汉朝开始将思想大一统逐步提上日程,C项正确;题干主要是关于思想领域的举措,未体现选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休养生息政策相关内容,无法推断出统治者摒弃了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项;题干中的信息与社会经济恢复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6.《魏书·序纪》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实际上是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人、昌意的子孙)”在此,材料强调了北魏()A.淡化鲜卑民族特色 B.是唯一的中原正统C.华夏认同观念较强 D.民族交往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北魏意在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代,说明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即北方的鲜卑族也认同黄帝的土德,并以黄帝的后代自居,并且构建自身族号与华夏文化的历史渊源,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鲜卑自身民族特色的问题,排除A项;“是唯一的中原正统”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鲜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7.“明帝缺乏长期主政州郡的经历,身边并无可依赖的政治军事集团,这使得他在即位之初不得不注重对高门士族的团结。且明帝以宫廷政变弑君夺权,占据京师建康‘以中制外’。聚居于建康之高门士族的人身安危与政治利益均系于明帝的帝业成败,这使得双方有密切合作的空间。”材料中的“明帝”最有可能是()A.东汉的皇帝 B.西晋的皇帝 C.刘宋的皇帝 D.唐朝的皇帝【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描述特别提到了几个关键点:缺乏长期主政州郡的经历、通过宫廷政变夺取皇位、“以中制外”的策略、以及依赖于建康(今南京)高门士族的支持等特征。这些信息指向了南朝刘宋时期,C项正确;东汉和西晋的政治中心并不在京师建康(今天的南京),分别是洛阳或长安,排除A、B两项;唐朝的首都位于长安,虽然也有过定都洛阳的情况,不符合关于京师建康及其高门士族的描述,排除D项。故选C项。8.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原有的均田制基础上,制订了租庸调赋税制(如图)。这一制度的实施()A.促进了农业恢复与发展 B.增加了农民的赋役负担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 D.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租庸调制度是在国家经历战乱、经济受损的背景下推出的,通过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并减轻其部分劳役负担(如以庸代役),该制度有助于农民更专注于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租庸调制度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因为农民可以选择以庸(劳役)或绢布来代替直接的赋税缴纳,排除B项;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是两税法的影响,与租庸调制无关,排除C项;租庸调制度在唐初实施时,确实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表明它直接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9.如图所示是敦煌莫高窟112窟反弹琵琶(中唐时期《无量寿经变》的局部)纸本临摹图。画面中反弹琵琶(源自印度)的伎乐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但她却以中原地区仕女画中的形象出现。这体现了唐代()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C.雕塑艺术影响深远 D.人物画的题材比较广泛【答案】B【解析】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敦煌莫高窟112窟中的反弹琵琶图,其形象虽然源自印度佛教中的香音之神,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中原地区仕女画的风格。这一现象说明了唐代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能够将其与本土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艺术,B项正确;尽管题目展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面,但更侧重于展示这种交流如何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而非单纯强调交流的频率,排除A项;题目并没有直接提到雕塑艺术及其影响,因此无法支持C项的说法,排除C项;虽然人物画的题材广泛可能是一个事实,但这并不是本题材料主要反映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表所示为隋唐时期在长安活动且作出重要贡献科学家及其出仕情况统计。这可用来说明唐代()学科天文学数学医学农学工程技术地理学化学总数/人3553438107官员/人334241671官员占比94.2%80%705%33.3%75%70%14.3%A.传统价值影响科技发展 B.选官标准发生根本变化C.政府高度重视专业教育 D.长安成为科技文化中心【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在长安活动且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大多出仕,这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即传统价值影响科技发展,A项正确;表格中的数据并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支持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观点,排除B项;表格中的数据并未直接表明政府对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而只是体现这些科学家大多选择入仕,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到长安的科技文化与其他城市的对比,无法得出“长安成为科技文化中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1.北宋时期,宋神宗说:“朕以为欲为天下于治,必先富之而为也。令县官之费不给而民财大屈,虽焦劳乎异日之间,其将何所施哉!”基于此,宋神宗的做法是()A.推行“庆历新政” B.实行崇文抑武方针C.支持王安石变法 D.改革科举选官制度【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神宗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让国家富裕起来。面对财政困难,他表达了对改善国库状况和增加财富的关注。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应对这种财政危机,并试图解决国家经济问题,宋神宗支持了王安石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即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C项正确;“庆历新政”是在宋仁宗时期由范仲淹等人推动的政治改革,与宋神宗无关,排除A项;实行崇文抑武方针虽然也是宋代的一项重要政策,但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军阀势力,并非直接针对解决财政危机而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改革科举选官制度虽然在王安石变法中有所涉及,但它并不是宋神宗为了解决财政困境所采取的主要行动,排除D项。故选C项。12.金熙宗即位后,废除了女真旧制中的勃极烈制度,改用辽、宋汉官制,在中央设立尚书省、元帅府、御史台,在地方沿袭宋朝的路、府、州、县四级制。这一改制()A.推动了金朝封建化进程 B.反映了对中原正统认同C.缓和了民族紧张的局势 D.体现了金朝政治的二元性【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时期(中国)。据题干“金熙宗即位后,废除了女真旧制中的勃极烈制度,改用辽、宋汉官制,在中央设立尚书省、元帅府、御史台,在地方沿袭宋朝的路、府、州、县四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熙宗改革女真族的官制,是借鉴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推动了金朝封建化进程,A项正确;虽然金熙宗采用汉制,但是这并不能反映对中原正统的认同,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明金熙宗在制度上的改革,并未提及改革后民族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金熙宗的改革是全面借鉴中原王朝的制度,并没有体现金朝政治的二元性,排除D项。故选A项。13.1286年,元代规定,按察司在编的八名官员中,除二人留司坐镇外,其余官员均分巡郡县,“每年二月出巡,十月还司”;1291年,按察司更名为肃政廉访司后,每道仍设官八员,除二使留司外,其余六人仍分临所部进行监察,“每年九月分司,次年四月还司”。这些举措()A.确保了行政分工的明确 B.旨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加剧了蒙汉官员的差异 D.遏制了官僚系统的腐败【答案】B【解析】从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元代规定按察司和后来改名的肃政廉访司中的官员除了部分留司处理事务外,其余官员需定期分巡郡县进行监察工作。这种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派遣官员到地方上实地考察来加强中央对地方行政的监督和控制,从而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提高治理效率,B项正确;虽然这种安排也有助于明确各级官员的责任范围,但它并非首要目标,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蒙汉官员之间的关系或差异问题,因此C项与题目无关,排除C项;尽管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有助于减少腐败现象,但直接说这一措施就能有效遏制官僚系统内的腐败并不完全准确,且这也不是其最核心的目的所在,排除D项。故选B项。14.北宋画家苏汉臣在其《货郎图》(如图)中,将散布于街道上的货郎、漆器、算盘、乐器、玩具和其他生活用品等各类商品,与作为背景的牡丹花等元素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自由生活气息的市井画卷。《货郎图》中的场景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货郎图》苏汉臣A.坊市制度的废除 B.民众生活的丰富C.乡村市场的繁荣 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题干“《货郎图》中的场景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汉臣的《货郎图》通过描绘市井生活和各类商品,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坊市制度的废除在宋代之前已经发生,与《货郎图》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民众生活的丰富虽然是图中的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说明的问题,排除B项;《货郎图》描绘的是城市生活场景,与乡村市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参知政事 B.建立内阁 C.设置中朝 D.废除宰相制【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是因为他认为丞相制度容易导致小人专权乱政,D项正确;参知政事是宋朝的官职,与明朝无关,排除A项;内阁是明成祖时期建立的,排除B项;中朝是汉朝的官职,与明朝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6.嘉靖(1522—1566年)以降,明代学者海防著述主要有三类:考倭寇之源,如金安清《东倭考》、黄俣卿的《倭患考原》等;纪海防之略,如郑茂的《靖海纪略》、采九德的《倭变事略》等;图防倭之策,如郑若曾的《筹海图编》、茅坤的《海防事宜》等。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倭患不断加深 B.海防观念保守C.边疆危机四伏 D.朝廷统治衰落【答案】B【解析】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学者关于海防的著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考究倭寇的来源、记录海防策略以及规划防倭措施。这些文献的出现反映出面对日益严峻的倭寇问题时,社会上下对海防的关注与重视。然而,这种集中于理论研究和历史回顾,并未显示出对于实际海防技术或战术上的创新性改进,反而体现了在应对新威胁方面采取了一种较为保守的态度,B项正确;尽管存在大量的学术讨论,但题干并未直接表明倭患的实际程度变化,因此不能确定是否“不断加深”,排除A项;同样地,题干仅提及了沿海地区的防御情况,并没有涉及到其他边疆地带的安全状况,不足以证明整个国家边疆危机四伏的情况,排除C项;题干只反映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不涉及政权的整体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高祖和吕后主政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草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稻,衣食滋殖”。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成就斐然。国家从立国初年“天下既定,民亡盖威,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即位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滥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普通的民众从“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到“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皮尽满”“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宇北者候而不得聚会。守闾阔者食梁肉”。70多年的经济恢复使汉帝国完成了国富民富的任务,成为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奠定了其后汉武帝将汉朝推上顶峰的物质基础。材料二作为汉武帝时期杰出的财政专家,桑弘羊思想的出发点是通过在财权方面强本抑末,达到在政治领域的强本抑末的最终目标。在桑弘羊财政政策的引领下,国家开始正视商业领域的大量财富,并突破对商业半鄙薄、半恳惮的心态,直接从商业领域取财富。桑弘羊也极力支持政府直接参与部分行业经营,将部分暴利行业纳入国家财政,即盐铁酒和货币生产发行的直接垄断,政府官营商业参与市场竞争(平准均输)、公田官营、边疆屯田等。虽有弊端,但事实上也做到了“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上材料均摘编自赵德馨、唐把艳《汉帝国何以由富国吏为强国——桑弘羊经济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中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桑弘羊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经济政策对西汉社会产生的历史作用。【答案】(1)表现:百姓的吃穿用度有了滋长增多和改善;京师的有钱人增多;太仓的储量数量充足;商业繁荣。原因:西汉政治上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前提;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几代统治者强有力发展经济的措施;西汉百姓的勤劳能干。(2)特点:以强本抑末为最终目标;直接从商业领域取财富;政府直接参与部分行业经营。历史作用: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西汉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前中期(中国)。表现:据材料“民务稼稻,衣食滋殖”可得出百姓的吃穿用度有了滋长增多和改善;据材料“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可得出京师的有钱人增多;据材料“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滥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得出太仓的储量数量充足;据材料“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宇北者候而不得聚会。”可得出商业繁荣。原因:结合所学西汉的政治状况可得出西汉政治上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前提;结合西汉的经济状况可得出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据材料统治者的措施可得出几代统治者强有力发展经济的措施;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西汉百姓的勤劳能干。【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前中期(中国)。特点:据材料“桑弘羊思想的出发点是通过在财权方面强本抑末,达到在政治领域的强本抑末的最终目标。”可得出以强本抑末为最终目标;据材料“在桑弘羊财政政策的引领下,国家开始正视商业领域的大量财富,并突破对商业半鄙薄、半恳惮的心态,直接从商业领域取财富。”可得出直接从商业领域取财富;据材料“桑弘羊也极力支持政府直接参与部分行业经营”可得出政府直接参与部分行业经营。历史作用:据材料“并突破对商业半鄙薄、半恳惮的心态”可得出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直接从商业领域取财富”可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据所学可得出推动了西汉经济的发展;据所学可得出提升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据西汉的时代特征课得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如图所示是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碑文采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方式,强调“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材料二少数民族在唐朝获得高官显爵的文臣武将有很多,在这些著名的少数民族人物中,计西域二人、胡一人、鲜卑三十四人、突厥十五人、越三人、靺鞨三人、高丽九人、吐蕃奴、奚、契丹、二人、于阗一人、疏勒一人、西羌三人、契丹九人、铁勒七人、回纥八人、柳城胡七人、沙陀三人、党项一人、未详者二人,共一百二十二人。《唐书》中有本传者五十七人,附见于其他传记者六十五人。既有开国元勋,也有中兴功臣,直到唐末还有为唐朝“死难”的少数民族“忠臣”。——摘编自王桐龄《中国民族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蕃会盟碑》的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二、概括少数民族在唐朝任官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唐朝的时代气象。【答案】(1)历史价值: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第一手资料;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载体;是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对民族团结教育、国家统一教育有现实意义。(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数量较多;来源广泛;任职范围广;对唐朝贡献大。(答出三点即可)(3)时代气象: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民族政策开明开放;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原王朝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涉及唐朝时的中国。历史价值:据材料一“碑文采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方式,强调‘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可得出,《唐蕃会盟碑》是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第一手资料;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唐蕃会盟碑》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据材料一“强调‘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和所学知识可知,《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反映了唐朝时期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唐蕃会盟碑》对现代民族团结教育和国家统一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作为教育和宣传的重要资源。【小问2】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涉及唐朝时的中国。特点:据材料二“少数民族在唐朝获得高官显爵的文臣武将有很多”和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在唐朝任官的数量较多;据材料二“计西域二人、胡一人、鲜卑三十四人、突厥十五人、越三人、靺鞨三人、高丽九人、吐蕃奴、奚、契丹、二人、于阗一人、疏勒一人、西羌三人、契丹九人、铁勒七人、回纥八人、柳城胡七人、沙陀三人、党项一人、未详者二人,共一百二十二人”可得出,少数民族来源广泛,涵盖了多个民族;据材料二“既有开国元勋,也有中兴功臣,直到唐末还有为唐朝‘死难’的少数民族‘忠臣’”和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在唐朝的任职范围广泛,从开国元勋到中兴功臣,再到普通官员,都有少数民族的身影;据材料二“《唐书》中有本传者五十七人,附见于其他传记者六十五人”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少数民族官员对唐朝的贡献很大,许多人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事迹。【小问3】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涉及唐朝时的中国。时代气象: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据材料二“少数民族在唐朝获得高官显爵的文臣武将有很多”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开放,对少数民族采取包容和吸纳的态度;据材料一“强调‘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和材料二“少数民族在唐朝获得高官显爵的文臣武将有很多”可得出,唐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据材料一“碑文采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方式”和材料二“少数民族在唐朝获得高官显爵的文臣武将有很多”可得出,唐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认同增强;据材料二“《唐书》中有本传者五十七人,附见于其他传记者六十五人”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原王朝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程颢、程颐,世称“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理”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朱子语类》(卷十三)中指出,“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天理人欲,几微之间”。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材料二宋代儒学复兴思潮的核心问题有三点:从儒学内部而言,是用义理之学取代章句之学,这是经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也是宋学与汉学的分界线;从儒学外部来讲,是要用儒学之道取代以佛老为代表的各种异端,力图使儒学重新获得独尊地位;第三点则是要用有为之学取代无用之学。复兴之儒学我们称之为新儒学,它不仅是一个新的开放型的解释体系,更是新儒用以经世致用的大法。只有将这三点结合起来,才是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完整意义上的核心内容,所以说是三位一体而不可分的。——摘编自刘复生《北宋儒学复兴要“复兴”什么》(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程朱理学对儒学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宋代儒学复兴”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1)内涵: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主张“存天理,没人欲”倡导“格物致知”。(2)示例一论题:宋代儒学复兴运动推动了学术思想的变革。阐述:汉学的章句之学在对经典的解读上往往过于注重逐字逐句注释,显得烦琐且僵化。而宋代儒学复兴以义理之学取而代之,程颢、程颐的理学便是典型代表。他们以天理为核心概念,对《论语》《孟子》等经典进行全新解读,强调道德修养与心性培养。这种转变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和哲学内涵,为后世学术发展开辟了新方向。这一学术思想的变革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追求。在社会动荡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钢筋工程合同风险管理合同3篇
- 全国赛课一等奖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分数》课件
- 八年级数学家长会课件
- 体育赛事承办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4版汽车零部件采购与销售合同2篇
- 资金监管的合同范本2024版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渣土绿色运输合同3篇
- 基于2024年度的广告投放合同具体描述3篇
- 河北省劳动合同
- 实习合同范本
- 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上册英语Unit 3《It's a colourful world!》单元整体教学设计(4课时)
- 2024年秋季学期新外研版英语三年级上册课件 Unit 6 第2课时(Speed up)
- 2024届川庆钻探工程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10人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期末测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题
- (完整)六年级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
- 小学主题班会-小学生交通安全
- 2024年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手册15例
- DL∕T 1882-2018 验电器用工频高压发生器
- DL∕T 1480-2015 水的氧化还原电位测量方法
- 中小学音乐教师学科素养比赛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