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课程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7200字_第1页
《农村中学课程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7200字_第2页
《农村中学课程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7200字_第3页
《农村中学课程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7200字_第4页
《农村中学课程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72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中学课程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19620农村中学课程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02681.1文献查阅过程 1219331.2国外学校课程管理研究现状 121247①“课程管理”概念的形成历程 114120②参与学校课程管理的主要角色 2275851.3国内课程管理研究现状 42665①关于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研究 46663②关于学校课程管理内容的研究 51437③关于学校课程管理的意义研究 57164④关于学校课程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策略的研究 551601.4对文献研究的分析与启示 626038参考文献: 71.1文献查阅过程本次研究查阅的文献主要有学位论文、图书专著、期刊论文等,图书专著主要通过云南省图书馆借阅以及网络或书店购书的渠道获得;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主要来源于网络各大权威数据库。笔者通过多渠道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此次研究。同时,笔者也通过网络查询和订阅教育期刊,时时关注与本研究相关的资讯。笔者通过对搜索到的所有文献、书籍进行筛选和整理,形成以下综述。1.2国外学校课程管理研究现状课程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课程理论中孕育和产生出来的,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根据此次研究所需,笔者收集、阅读并整理,国外课程管理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1\*GB3①“课程管理”概念的形成历程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卡斯特等人为课程管理理论做了铺垫,前者《课程》(Curriculum)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课程理论正式诞生的同时,也引发了欧美国家对课程管理领域的零星关注,虽不专一,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里程碑。后者查斯特出版的《课程编制》(CurriculumConstraction)一书,建议以社会舆论为基础,用具体的目标和更精确的活动来构建课程,并对学科内容和学生活动进行分析和确认。艾伦·A·奥恩寺塔、费朗西斯·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4.这不仅涉及课程编制的目标、内容、方式,还为20年后出现的课程评价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期,日本学者提出了近似于“课程管理”的术语,诸如“课程运营”。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很明显,课程管理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管理的技术问题,而且是学校课程系统运行的整体过程。基于此,产生了“课程工程”的说法,认为课程工程是学校为了使整个课程实现价值所采取的一系列过程,并把它分为静态课程系统和多层面的动态课程系统两大系统。乔治·A·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9.这是美国学者乔治·A·比彻姆(Beauchamp,G.A)提出来的。到20艾伦·A·奥恩寺塔、费朗西斯·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4.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乔治·A·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9.=2\*GB3②参与学校课程管理的主要角色20世纪初,国外参与课程管理的角色,最先是课程专家和课程督导人员,二者在学校课程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专家和督导人员是真正的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二者遵循学校的任务和目标,往往在参与研究和管理的过程中影响着课程管理的变化与革新。See:MatthewB.MilesandKarenSeashoreLouis.MusteringtheWillandSkillforChange.EducationalLeadership,(May1990):57-61.在20世纪初期普遍采用的“组织与管理”学校模式中,大批的课程专家和督导人员围绕着个别化、科层化、不分年级、课堂分组、家庭活动和工读活动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计划,试图限定学校的横向组织管理和纵向组织管理,并且依据学区名称和组织机构命名,诸如“巴坦维尔(纽约州,Batavia计划)”、“丹佛(科罗拉多州,Denver)计划”等。艾伦·A·奥恩寺塔,费朗西斯·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据查阅,此时,课程专家和督导人员主要是根据政策、计划等进行课程的改进,比较关心的是组织和管理,而不是科目内容、教材和方法,一切都以变化和革新课程为目的。See:MatthewB.MilesandKarenSeashoreLouis.MusteringtheWillandSkillforChange.EducationalLeadership,(May1990):57-61.艾伦·A·奥恩寺塔,费朗西斯·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其次是教师在课程管理中的角色。教师参与课程管理,成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开发者、创造者,这个理念产生于20世纪初。此处不得不再一次提及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它不仅作为课程理论研究的里程碑存在,也是学者开始重视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角色的开始。学者们从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开发者、设计者、实施者等角色进行研究。对教师的课程管理角色进行最早探索的,当属美国进步教育改革时期出现的杜威。杜威认为教师在“从做中学”的活动课程中极大的发挥了组织、协调和解答疑问的作用,对课程实施的效果一定会产生影响。Dworkin,M.S.(1959)Deweyoneducationselections.MyPedagogicCreed.NewYork: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24.接着,又从课程与教材“心理话”的角度提出了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引起了后来学者的持续关注和探讨。杨明全.革新的课程实践者——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8.多尔(RonaldC.Doll)、格拉桑(AllanA.Glatthorn)、奥利弗(Oliva)等人认为,教师应该参与到课程的各个方面,以使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群体产生联系。CharlesH.Judd.IntroductiontotheScientificStudyEducation(Boston:Ginn,1918).施瓦布(J.J.Schwab)的“实践的课程观”,斯滕豪斯(L.Stenhouse)的“过程模式”,也为教师在课程管理中的重要性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则将课程分为五种,其中,在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中也可见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身影。随着世界民主政治思想的初步解放,课程管理越来越关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对话,不同的声音和要求需要被听到。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各方的呼吁要求将课程管理的权力下放给教师,在经久的尝试中,教师参与学校课程管理,成为学校课程管理的实施者、开发者、创造者,逐渐成为可能,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Dworkin,M.S.(1959)Deweyoneducationselections.MyPedagogicCreed.NewYork: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24.杨明全.革新的课程实践者——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8.CharlesH.Judd.IntroductiontotheScientificStudyEducation(Boston:Ginn,1918).再者,校长也是课程管理中的重要角色。校长在学校课程管理中起决策作用,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之一,其管理水平、能力、魄力以及个人因素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学校经营好坏的决定因素。20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出现了“课程领导”这个概念,且校长即课程领导者和教学领导者这种观念十分普遍。这个时期出现了比较积极的一种声音,认为好的课程领导,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配合,故而应该与教师建立一种团队精神,让教师参与到学校决策中来,校长和教师之间成为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影响着教师发展,而教师专业化发展也需要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支持。这期间,很多学者提出校长在课程管理中的全局性引导作用,包括在本着完成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订立学校远景目标、管理课程、教学及学生、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针对课程问题组织讨论和交流等。可见,校长是包揽全局的管理角色,对课程的管理只是一部分,所以校长在课程管理中的角色,主要都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定义的,比较广泛的说,校长是学校领导者,而不是课程领导者,深入到课程对校长管理角色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1.3国内课程管理研究现状在我国,对课程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涉及的范围也较窄,而且大多相关的理论均出现于课程理论的书籍和文献中,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逐渐从课程理念、教学管理理念中分离出来。随着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深化,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施之后,我国的课程管理才真正得到重视。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课程管理尤其是学校课程管理领域出现了一些基于前人理论的个案研究。国内对学校课程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概念、意义、制度、模式、内容等方面,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GB3①关于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课程管理的概念界定一直存在争鸣。总结如下:其一,学术界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产生了以“课程”和“管理”两个不同侧重点的解释。前者对课程概念理解的宽狭直接影响到对课程管理的认识,其代表人物有顾明远、廖哲勋、钟启泉、贾非、张相学等,后者代表人物如王志良、唐德海、白月桥等。以顾明远为代表,认为课程管理就是对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等所有为实现预定目标的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钟启泉、廖哲勋、贾非等对此表示认可。钟启泉认为,课程管理的核心是课程编制。廖哲勋认为,课程管理就是在认识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协调人力、物力的关系,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课程建设。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法大学出版社,1991:203-206.贾非认为课程管理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具有极强的实际意义,既是学校体现办学理念和培养人才的中心手段,又是落实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第一实体。贾非.世界课程管理模式的主流与趋势——兼谈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对策[J].外国教育研究,1994:6.因此,学校应以“课程”为中心来管理课程。以王志良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学校课程管理要以制度为依据,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加强管理。白月桥认为教育管理孕育于学校管理,课程管理孕育于学校管理,三者是层层包含的关系。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法大学出版社,1991:203-206.贾非.世界课程管理模式的主流与趋势——兼谈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对策[J].外国教育研究,1994:6.总之,由于研究者的视域不同、立场不同、学识不同等原因,对课程管理的概念界定也各不同,而且由于界定的侧重点有偏差,导致对课程管理的内涵理解也出现了多种情形。一些学者认为课程管理应该放在教育管理学中来讨论,或者与学校教学管理等同起来讨论。但其实就前者而言,教育管理学主要涉及的是诸如教育管理过程、教育方针政策、教育行政管理、教育系统机构等宏观领域的研究。同样,就后者而言,教学管理涉及的主要是上课、备课、作业布置等更微观的领域,应归属于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管理主要涉及到学校关于课程做什么、如何做、做得怎么样等方面的问题。故而,在两个领域中都不可能得到详尽的研究。纵观古今中外的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课程管理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问题,由于人们持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不同的课程观、不同的教师观、学生观等,学校课程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也表现出巨大差异。=2\*GB3②关于学校课程管理内容的研究对于学校课程管理,除了研究怎么管(体制、模式、策略等)之外,还涉及管理什么的问题。在国内学校课程管理内容的研究中,以钟启泉为代表,笔者认为他对此专题的研究最为全面和精准。钟启泉认为,在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整体大局下,学校课程管理的内容应该包括:(1)针对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本校的课程实施方案,诸如对各个科目的课程内容、课时等进行安排;(2)详细解读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政策,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等;(3)学校课程管理还涉及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的学年编制、教学常规等的管理;(4)组织课程的相关实施,例如对各年级各班级的教师配备、对校内外学生活动的组织等;(5)对课程实施条件的管理,如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等;(6)检测课程管理效果的环节——课程评价的管理,包括对三级课程在学校实施情况的评价,对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当然也包括对更小层级的教学管理的评价。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54.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54.=3\*GB3③关于学校课程管理的意义研究学校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中心内容,学校课程管理则是决定学校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在国内研究中,21世纪的头十年,亦即“新课改”大力推行的时候,大多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发。权威学者钟启泉在其《课程论》中指出,学校课程管理,从计划、组织到实施与评价的一系列管理,可以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课程管理规律将会成为农村中学课程管理理论的奠基,并为丰富其发展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李慧君、杨中枢等人认为学校的课程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不难看出,对于学校课程管理的意义,无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还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大多数学者均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进行探讨的。=4\*GB3④关于学校课程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策略的研究自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关于学校课程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比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如顾明远、李慧君、周海银、杨中枢、黄爱萍、张丰硕、张相学、成尚荣等。20世纪末,顾明远的著述中涉及了少量关于学校课程管理的探索。同一时期,正值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准备初期,李慧君站在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角度认可了课程领域的诸多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当时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诸如建立健全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管理制度等建议。李慧君.我国课程管理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1998(7):31-33.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成尚荣在具体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当下学校课程管理现状,概括了中小学在课程实施、管理和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指出新世纪初期的课程管理尚难以完全摆脱之前数十年大一统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存在思想固化、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政策执行自上而下的被动局面、师资短缺等问题,对后来的课程管理体制及政策改革有很大的借鉴价值。黄爱萍则从学校课程管理的内涵、特点、内容进行理论澄清,通过对学校课程管理问题的分析,引出其运行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杨中枢的博士论文从理论和思辨的角度,基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历史研究,在指出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同时,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因素分析,是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课程管理理论研究,因此在学校课程管理运作和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张相学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教育研究体验出发,考察当下课程改革的时间和课程理论的建设,多角度地对课程管理的概念进行详细的界说,提出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性缺失是当下学校课程管理实践的困境和归因,并从主体论、课程论、系统性建构和实践经验进行多方面的阐释,十分值得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去探究。周海银关于课程管理的问题、政策、对策研究较为系统和详细,其博士论文《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以及文章《学校课程管理问题的政策分析》突破了杨中枢等人的静态理论研究,转向对课程管理实践的动态研究,两者结合,对学校课程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基础进行思考。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种,以S小学为考察基点,提出学校课程管理实施的冲突、归因以及主要途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张丰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孟津县李慧君.我国课程管理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1998(7):31-33.1.4对文献研究的分析与启示在笔者根据“课程管理”和“学校课程管理”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查阅的过程中,发现自“新课改”正式启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正式建立之后,对课程管理的研究大有人在,但存在以下现象:其一,大多数研究的重点都集中在课程管理本身,而忽视了课程管理在最终落脚点——学校的运作和实践过程。简而言之,就是目前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探讨大多数主要针对其体制、内涵、问题、策略等进行分析,关注了学校课程管理的“应然”问题,这对丰富课程管理理论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却缺少对现实实践的感召力。从一定程度来说,这会导致课程管理理论与学校课程管理实践脱轨。笔者亲身参与和经历学校的课程管理,其中的矛盾远不是基于简单的理论研究就能解决的。相较于课程理论的研究以及课程改革的实践,我国对课程管理的研究明显落后于这个领域。且研究者的立场、视角、背景等各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严重影响了课程管理实践者的视线,容易导致实践中的混乱。课程管理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必然也会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可见,学校课程管理是个复杂的问题,作为研究者,须得基于前人的理论研究,考察其动态的实践过程,才能为学校课程管理实践提供真实有效的借鉴。其二,在众多的文献研究中,不仅实践研究少,且对农村中学课程管理的实践研究更是没有。然而,农村人口在我国占据大多数,从就近办学原则的角度来看,我国大多数基础教育工作都处在农村学校。目前的文献研究中,少有的几个个案研究却都是基于城区中学的研究。显然,农村中学课程改革与城市地区学校的课程改革和发展必然是不可比拟的,对于改革进程和效果都落后的农村学校课程管理而言,城市地区学校的课程管理经验,其借鉴价值是有待商榷的。针对以上局限,笔者站在前人理论研究的“肩膀”上,以相对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中学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由此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农村中学也能够更好的履行课程管理的职责,提高学校课程管理的水平,保证农村学校课程更好的实施。参考文献:赖先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中学课程管理(上)[J].课程.教材.教法,1989(11).赖先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中学课程管理(下)[J].课程.教材.教法,1989(11).贾非.世界课程管理模式的主流与趋势——兼谈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对策[J].外国教育研究,1994(06).李慧君.我国课程管理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1998(7):31-33.郭继东.我国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刍议[J].教学与管理,1998(2).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1(9).杨中枢.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意义、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3(7):15-18.杨启亮.“一种假设:以新课程理念学引新课程管理”[J].当代教育科学,2003(19).余进利.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3(10):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