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为诗歌单元,所选诗歌主要为新诗(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也有以旧
体诗格式表现时代内容的诗歌(如《梅岭三章》),还有散文诗(如《海燕》)。这些诗歌形
式多样,语言凝练,主题深刻。不妨反复诵读这些诗歌,通过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诗人
内心情感的节拍,在徜徉于诗歌优美意境的同时,感受诗歌带来的美的熏陶。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强调诵读,借助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语言等特征,发掘
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语言美。其次,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
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学习教读课文《祖国啊,我亲
爱的祖国》《海燕》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从整体上领会
作品的内涵,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学习自读课文《梅岭三章》《短诗五首》时,要在引
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关注诗歌中修辞手法、传说、典故的运用,感受诗歌
不同的艺术风格,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止匕外,要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尝试诗歌创作,
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写作训练“学习扩写”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材料,把握内容
要点,找准扩写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1.结合九年级上册“活动•探究”单元
2.梅岭三章1和名著导读中的诗歌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
3.短诗五首2迁移之前讲授的阅读现代诗歌的一
4.海燕2般方法,做出有效的针对诗歌文体的
阅读方法指导。
2.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仔细
品读、揣摩诗歌中意象的含义,理解
写作学习扩写1诗人寄予的独特情感与营造的整体
氛围。
3.根据具体学情,提供同作家、同写法、
同主题、同题材的拓展阅读材料,帮
《教学设计》
助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运用,举一反
三,全面提升诗歌鉴赏素养。
4.使学生了解扩写及其注意事项,引导
学生找准扩写要点,总结不同文体的
扩写技巧与方法,并进行强化训练。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重点)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综合运用默读与朗
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思维能力:把握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
◎审美创造: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抒情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完成第1课预习部分。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诵,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其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情感共鸣
一部中国历史,印刻着洪水、干旱、地震、瘟疫等灾难的记忆,而每一次灾难又是对
民族精神的一次凝练和升华。中华民族就像一个虽经磨难却永不低头的斗士,以不屈不挠、
自强不息的精神战胜各种灾难,繁衍发展至今。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舒婷的《祖国啊,我
亲爱的祖国》,去体会她对祖国深沉的爱。(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由中华民族战胜灾难的历史记忆切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与诗歌主
题形成照应。
二、默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快速默读诗歌,结合相关资料,标记重点字的读音。
用课件出示.........................................................
干瘪(bi言)蜗行(wo)胚芽(p©i)迷惘(wang)隧洞(sui)
绯红(f©i)淤滩(yu)纤绳(qian)簇新(cu)驳船(bo)
稻移(sui)惠黑(xtln)
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者不理解的诗句,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
在正式学习之前,采用默读的方式,借助工具书,认清字音,有助于接下来朗读训练
的顺利开展。勾画喜欢或不理解的诗句,有助于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深入品读诗歌。
三、自由诵读,体会诗歌韵律
1.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师:你认为应当用怎样的情感来读这首诗?
预设“深沉”“悲痛”“欣喜”等。(教师只需引发学生思考,不用给出统一答案)
2.播放朗诵视频,营造氛围,让学生走入那个特定的情境,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3.学生根据课件出示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节奏。
理课件出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教学设计》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朗读。学生可以通过自由大声地朗读,对诗歌有一个总体
印象。接着播放名家朗诵视频,营造氛围,让学生初步感受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最后,要
求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这三遍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对诗歌有了整
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环节打下基础。
四、指导品读,理解诗歌意象
1.引导品读诗歌。
(1)默读诗歌第一节,勾画出这一节诗中出现的意象。
预设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2)诗人用了哪些修饰词来修饰第一节诗歌中的意象?勾画出来,体会这些词的特
点。
预设破旧、熏黑、干瘪、失修、淤滩上。
师展示意象图片:
0课件出示
(3)结合时代背景,说说这些意象各有什么意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理课件出示.....................................................
1949到1976年,中国社会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防、重工业等领域也面貌
一新,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尤其是广大农村和重体力劳动行业,生产手段、劳
动条件、劳动收益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预设破旧的老水车,象征着落后的农业;熏黑的矿灯,象征着凋敝的工业;干瘪的
稻穗,象征着人民的饥饿;失修的路基,象征着破败的交通;淤滩上的驳船,象征着祖国
的落后。
诗歌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诗人以诸多落后和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
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4)结合以上分析和下面的课件出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诗歌。
旧课件出示
《教学设计》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语气平缓)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疲惫”重读)(语调平缓、低沉)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蜗行”重读)(语调略高,重音处声音延长,语
气要沉重,后四字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语速由慢到快,语调逐渐上扬)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深深”“勒进”重读)(节奏逐渐舒缓)
——祖国啊!(字字重读,感情饱满,用降调抒发内心的感叹)
2.自王品读诗歌。
师:学习了第一节诗中的意象及其意蕴后,我们根据这一经验,默读诗歌第二至四节,
并结合课件里的任务提示,自主分析其中的意象。
及课件出示
(1)勾画出诗歌第二至四节中出现的意象以及修饰这些意象的词语。
(2)结合诗句,说说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意蕴。
(3)前两节诗和后两节诗中的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分别象征着怎样的中国?
①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上面的任务。
②教师指导并明确。
预设(1)(“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神话的)蛛网、(雪被下
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
(2)“'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美好、
希望,然而却千百年来未能实现,这让人民感到痛苦。
“神话的蛛网":象征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落后思想的束缚。
“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古莲”象征长久以来人民心中国富民强的美好理想,“雪被
下古莲的胚芽”象征终于熬过冬天,走向春天,伟大的理想冲破千年封建专制的冰封雪盖,
冒出希望的胚芽。
“挂着眼泪的笑涡”:黑暗刚过,黎明将至,伟大的祖国迎来光明与希望,尽管脸上
还有伤心的泪水,但心中更有满满的欢喜。
《教学设计》
“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祖国就要与时间赛跑、奋力拼搏。
“绯红的黎明”:漫漫长夜终于到了尽头,曙光已在涌动,黎明正在到来,象征着祖
国的明天必将更美好。
(3)前两节诗中的意象具有贫穷、落后、破败的特点;后两节诗中的意象具有积极、
向上、生机蓬勃的特点。分别象征着贫穷、落后的中国和新生、充满希望的中国。
结束语: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来理解诗歌大意,饱含深情的朗诵
又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诗歌的语言魅力,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品味这首诗中富有表现
力的语言,积累优美的抒情语句,理清诗歌的情感脉络。
五、布置作业
自主学习本课相关资料“点中考•提分课”栏目(分析现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的相
关内容。
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第一节意象第三节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节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为学生自
主分析余下三节诗的意象做示范。接着,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分析其余三节诗中的意象,
达到教与学相结合的目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抒情的诗句。
2.理清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再读诗歌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诗人在诗中使用的大量意象,那么诗人选择这些意象想要表达什么
情感?让我们来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让学生在回顾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悟读诗歌,品味语言
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师:找找诗歌中有哪些打动你或让你难以理解的句子,并试着分析句子的含义。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明确)
预设(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分析:“破旧”表现历史之久,“老水车”表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数百年
来”转个不停,一方面补充老水车''破旧”"疲惫”的原因——总是做单调、重复的工作;
另一方面,老水车虽然“疲惫”却“纺”个不停,即使条件艰苦也依然坚持运转。诗人用
这一意象,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却依然顽强支撑着运转的特点。
(2)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分析:这句诗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飞天”是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
象征着美好、吉祥、希望。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然而长期以来希望太
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现实,所以
是“痛苦的希望”。
(3)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分析:“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象征祖国刚刚从落后思想的束缚中艰难地挣脱出来,
焕然一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2.分析修辞手法。
师:这首诗歌除了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匠心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请同学们通
读全诗,分析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
(学生自由朗读并讨论)
预设(1)排比
第一节诗“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以及第三节诗“我
《教学设计》
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使用排
比,增强了抒情的气势,使感情表达更加强烈。
(2)对比、反复
对比主要表现在诗歌第一节和第三节,将祖国的落后、衰败、保守、希望渺茫,与如
今蓬勃向上的腾飞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殷殷希望。
反复:一是每一诗节均用“我是……”领起;二是每一诗节均用“祖国啊”收束,使
情感表达渐趋强烈。
师:前三个诗节都是以“一一祖国啊!”收束,为何最后一个诗节是以“一一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收束?
预设第一节诗是纵向写祖国几千年的历史,古老的祖国苦难深重,让诗人心痛不已,
以破折号引出“祖国啊”的激情咏叹;第二节诗是写祖国某一段苦难的历史,也写了人民
在精神痛苦中仍有希望,但希望太渺茫,诗人悲痛地唤一声“祖国啊”;第三节诗是写现
在,此时的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诗人激动地呐喊“祖国啊";最后一节诗,“我”向
祖国庄严宣告,语气更为强烈,心情激动至极,情感达到最高潮,诗人咏叹“——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既点题,又使得全诗回环往复、气势贯通,强化了对祖国炽热的爱的表
达。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赏析具体语句,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诵读诗歌,理清情感脉络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小组内讨论分工,自由诵读。
(2)各小组在全班展示诵读,教师指导并点评。
暝课件出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语气平缓)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疲惫”重读)(语调平缓、低沉)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蜗行”重读)(语调略高,重音处声音延长,语
气要区重,后四字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教学设计》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语速由慢到快,语调逐渐上扬)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深深”“勒进”重读)(节奏逐渐舒缓)
——祖国啊!(字字重读,感情饱满,用降调抒发内心的感叹)
我/是贫困.(语调深沉)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痛苦”重读)(语调上扬)
是/“飞天”袖间(略缓)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字字重读)(语调高昂)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语速快)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挣脱”重读)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渐响亮)
是/绯红的黎明(响亮)
正在/喷薄:(间隔长些,字字重读)
——祖国啊!(语调更加高昂)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前半句快)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略缓)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感情逐渐加深)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语气坚定)
《教学设计》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感情逐渐加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语调高昂,感情达到顶点)
2.理清诗歌情感脉络。
师:结合之前对意象的分析和诗歌诵读,让我们试着理清本诗的情感脉络。
(1)诗人在前两个诗节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对祖国贫穷、落后历史的悲痛、伤感。
(2)第三节诗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第三节诗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变为欣喜亢奋。
(3)第四节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预设第四节诗中抒发的感情紧承第三节,但程度有所加强,爱国情感达到了高潮。
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
“富饶”“荣光”和“自由”,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教师小结:前两个诗节写诗人面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渴求富强之路,
然而得到的是幻灭、痛苦和绝望。后两个诗节流露出诗人看到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时
的欢欣、激动;同时表达出“我”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用自己的奋斗去换取祖国的富
饶、荣光、自由的心声。
【设计意图】
在诵读中理清本诗的情感脉络,既训练学生的诗歌诵读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诗歌的
理解。
四、理解诗中的“我”,体会主旨
师:诗歌中“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其实诗人不可能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
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而且去掉主语“我”和谓语“是”之后诗句仍是顺畅
的(见课件出示),那么诗人采用这种写法的目的是什么呢?
旧课件出示
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教学设计》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
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贫困,
悲哀。
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学生思考讨论)
预设诗中“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将“我”与“你”(祖国)两者紧紧联系
在一起。“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是和祖国的形象熔铸在一起的。
“我”代表了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负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最后,诗人更是跳出了个人情感的
狭小范围,''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不只是诗人自己,而是
全国人民都同祖国血脉相连、融为一体,诗歌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有助于理
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读,了解“朦胧诗”
师:阅读舒婷的《思念》并简要赏析。
用课件出示.....................................................
思念
舒婷
《教学设计》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蓿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978年5月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展示,师生交流点拨)
预设思念,本是一种无形的心绪,诗人却借助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把它化作可闻、
可见、可触的具象事物。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算式清晰但无解的代数题,孤身只
影的琴弦,房檐淅沥的雨滴声,有桨有橹却达不到河的彼岸,让人感到思念美好但又虚幻,
绵绵不断但又无奈。第一节诗中同一句式排列的四个意象,相互组合和叠加,充分表现了
思念的真挚和痛苦。第二节诗承接第一节诗,叙写思念时时萦绕于心,无处不在。“蓿蕾”
含苞待放,要''默默地等待”;即将消失的“夕阳”,也只能“遥遥地注目”。诗人情感之
深切就像重洋大海。结尾两句,强调思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唯有如此,
思念之情才刻骨铭心。
师:舒婷的诗重视自我内心的表达,运用象征、隐喻等写法使诗歌充满奇幻而朦胧的
色彩,这正是朦胧诗的特点。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朦胧诗”。
理课件出示.....................................................
朦胧诗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的诗人以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引起了诗坛的瞩目。他
们大胆开拓诗歌的艺术领域,用非传统的新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他们强调
诗人主观的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他们
《教学设计》
的一些诗作选择奇特的形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
和隐喻的手法,使人们读起来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晰易懂。这种诗被称为“朦胧诗”,并在
诗歌界引起争论。朦胧诗的产生,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外来诗歌影响
的结果。
结束语:舒婷的诗充满了朦胧美与真挚的情感。这节课的学习结束了,可是我们的思
考却没有结束。正如舒婷所说,我们与祖国血脉相连,我们是祖国的一份子。让我们带着
这份对祖国赤诚的热爱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用我们的知识和双手,为祖国的富饶、荣
光与自由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阅读,将本课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举一反三。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舒婷诗
歌的魅力,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习题第五题,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续写两节诗。
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破旧的老水车、希望、黎明・…)
J______
“我”与祖国紧密相连(我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我”代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
设计亮点
诗歌创作个性十足,难以用统一的规律去分析,然而发掘一些欣赏诗歌的一般性的思
路和角度,可以让阅读诗歌有章可循,减少学生读诗时的畏难情绪。在第1课时,教师以
朗读作为贯穿课堂的抓手,让学生通过思考“怎么读”,自觉地去发现并分析诗歌中的意
象,理解诗歌大意,从而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理解和体会。在第2课时,教师具体分析
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感
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真挚情感,并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尝试自己解读
诗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阅读诗歌的方法。两节课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围绕这首诗的特
《教学设计》
点和整体教学思路进行规划,做到“一课一得”。
教[学[资[源[库
写作背景
舒婷初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后又当过工人。在国家蒙难、人民遭殃的非常岁月,备尝
艰辛的舒婷,内心的迷惘、痛苦可想而知。1978年12月,中国迎来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4月,诗人面对祖国摆脱苦难、
正欲奋飞的情景,以自己独特的抒情方式写下了此诗。
《教学设计》
2梅岭三章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传承革命精神。(重点)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情感,把握全诗的意蕴内涵。
◎审美创造: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完成第2课预习部分。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
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
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他人诗作评价诗人,导入新课,直白简练。
二、理解小序,了解背景
1.学生齐朗读小序,尝试口译小序,分析它的作用。
(1)口译小序。
预设一九三六年冬天,梅山被包围。我受伤生病,潜伏在丛生的草木间二十多天,
估计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藏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
(2)小序在这组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预设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由,更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诗
歌的写作背景。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诗人在“梅山被围”,面临“断头”的考验,
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诗人从容、镇定。将诗“留衣底”以明志,
表明了诗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2.展示诗歌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
RI课件出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
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
卖,陈毅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
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敌人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
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
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
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
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设计意图】
要理解诗歌的内涵必须了解其创作背景。口译小序,介绍背景,是为学生后面更好地
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做准备。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朗读这三首诗。
播放课文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完朗读示范后模仿朗读,要求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
(1)教师示范翻译第一首诗。
0课件出示
第一首: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呢?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事业。这次(如
果我死了,就)去阴间招集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大军消灭凶恶残暴的敌人。
(回首征程——过去)
(2)学生依照示例完成后面两首诗的翻译。
预设
理课件出示.....................................................
第二首:南方已经打了十年仗了,我死后头颅栗挂在城门上。那些幸存的同志要多多
努力,用胜利的消息来告慰我。
(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参加革命后就以革命队伍为家,血雨腥风应当有停止的时候。今天我为了人
《教学设计》
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他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展望未来——将来)
【设计意图】
通过示范朗读和翻译,让学生对三首诗歌的内容有初步了解。
四、再读诗歌,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1.分析诗中意象。
学生自主阅读三首诗,画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意蕴。
(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教师点拨)
预设“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诗人借用其面
目狰狞、残暴凶恶的阴间之王形象,来比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表达了非“斩”其不可的
决心。
“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象征军队或武装力量。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
国内革命战争。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愿景。
“遍种自由花”的情景指打破了反革命势力桂梏和黑暗统治的自由之境,也是人们心
灵解放、理想实现的欢乐之境。
2.体会诗歌情感。
师: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什么内容?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预设
点课件出示
第一首写诗人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
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
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写诗人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若身死,则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
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首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
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深入品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诗歌情感。
五、诵读诗歌,品味语言艺术
师:这三首诗语言凝练,表现出诗人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视死如归、至死不渝的革
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定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下面的问题。
1.把“旌旗十万斩阎罗”改为“大军十万打阎罗"好不好?
预设不好。“旌旗”借代大军,更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形象地展现出军队盛大的
气势。“斩”字,力度强,速度快,写毙敌干脆利落,表现出巨大威力,笔力千钧,充分
展现了诗人死后也要奋勇杀敌的决心。“大军”,只有数量而无气势。“打”,只是一般的动
作,过于平淡,缺少画面感。
2.“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把“飞”字改为“飘”字好不好?
预设不好。“飞”表现捷报来得又多又快,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表达得淋漓尽
致。“飘”则过于舒缓,没有这种效果。
3.第二首的四句诗中,“正”“须”“多”三个字起了什么作用?结合这三个字理解各
句的深刻含义。
预设“正”字,表现了革命时间之长、过程之艰,也流露出一个革命者回顾战斗历
程的自豪之情。
“须”字,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即使牺牲了也心系国家,革
命必胜的信念丝毫不会改变。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愿为革命献
身的奉献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多”字,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同志、战友的无限期望。
【设计意图】
本环节着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
初步把握诗歌主旨。
六、拓展阅读,感受革命精神
将课文与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进行比较,品味两者在思想精神上的相似之处
。用课件出示........................................................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教学设计》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预设与陈毅一样,同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周恩来有着博大而炙热的胸怀。他怀着救
国济世的志向东渡日本求学,试图寻求拯救祖国的真理。即使壮志没有实现,即使葬身大
海而殉国,也不失为英雄壮举!这种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献身的革命精神与陈
毅在《梅岭三章》中所表达的精神思想是一样的。
结束语:陈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也是博学多才、文武双全的诗人。从
他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正气凛然、刚毅如山、胸襟坦荡的伟人风范。虽然英雄已去,
但他留下的这些诗篇,将一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最后,让我们满怀敬意,
再次朗读英雄诗篇!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选择将同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周恩来写的诗歌,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
生深刻感受诗人在诗歌中所传递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七、布置作业
完成《好学案》本单元或本课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时间内容精神
过去一回首征程—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现在勉励战友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将来展望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设计亮点
本课为自读课文。课文的三首诗在内容上是一个整体,但每首诗各有侧重。本课将三
首诗横向比较,理清三首诗之间的联系,把握各自侧重点,又将三首诗纵向比较,领会诗
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比较三首诗之间的意象、情感变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诗歌内容,感受这三首诗歌的魅力。
品读陈毅的这三首诗,重点不在于对词句的细细斟酌,而在于感受作者传递出的愿为
革命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为了更好地实现
《教学设计》
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将其与主题类似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无产
阶级革命者们舍生忘死的决心。同时也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设计》
3短诗五首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加深对中国早期新诗的理解。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诵读诗歌,巩固现
代诗歌阅读策略。
◎思维能力:把握诗歌意象,揣摩诗歌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难点)
◎审美创造:品味诗歌含蓄而凝练的语言美。(重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完成第3课预习部分。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
月夜
一、新课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
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
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板
书课题)
【设计意图】
简要介绍《月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同学探究这首诗的兴趣。
二、初读诗歌,描绘画面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教学设计》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预设深秋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
靠。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描绘诗歌画面,增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三、结合背景,分析意象
师:分析意象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时代背景(见课件出示)。
用课件出示
1917年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但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
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我们的民族仍旧封建愚昧、闭塞保守。此时,唤起民众的
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显得尤为重栗。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新思想的摇篮;
他所参与创办的《新青年》,是当时提倡、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而新诗的出现,正是
当时的人们追求“科学”与“民主”,追求个体的觉醒,追求思想解放、个性独立的象征。
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
1.“霜风”与“月光”以及“我”与“顶高的树”两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预设“霜风”呼啸,“明月”高照,这一组意象的对比,象征在黑暗年代里萧森的、
等待变革的社会环境。
“我”与“顶高的树”这一组意象,“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拥有独立精神和自
我意识的新青年;“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它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
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象征诗人的自强自立。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预设这首诗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
想自由的意识。
四、再读诗歌,感受韵味
1.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魅力。
提示:在理解诗歌主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这首诗的朗读技巧。如每一行
的词尾“着”应当轻读,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并排”“没有”两个词应当重读,体
现出诗人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2.感受诗歌美的韵味。
《教学设计》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首诗“美”在何处。
预设(1)韵律美。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
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式的长短变化,使诗歌节奏起伏,读来错落有致。
(2)意境美。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出一幅“月夜”场景:霜风、月光、高
树与“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组合,透露出“只可意会
而不可言传”的诗意,意象的朦胧感增加了这首诗的韵味。
【设计意图】
本环节再次朗读诗歌,探讨诗歌朗读技巧,并以诗歌的“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
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感受诗歌朦胧的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
一、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暝课件出示
1.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传诵一
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
用残损的手掌》等著名诗篇。
2.创作背景。
萧红(1911—1942),中国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
代的文学洛神”。萧红老家在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
转呼号。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
死场》,另著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见面,却是一见如故。太平洋
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
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
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
吟诵出来。
【设计意图】
简要介绍戴望舒与萧红,使学生了解两人友谊,以方便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二、朗读诗歌,分析内容,把握情感
《教学设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阅读体验,思考下面的问题。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一句中,“六小时”“长途”说明了什么?这一句体现了作
者怎样的心情?
预设“六小时”指出时间之长,“长途”指出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
说明了悼念之行颇为不易,表现出诗人与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
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①“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②红山茶的花性花品,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
象征——凌寒高洁、坚忍不屈、执着奔放。“红山茶”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萧红由衷
的赞美、欣赏与缅怀。③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
花的作家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这句话?
预设“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诗歌由对友人的怀
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命运、生死的追问。
4.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预设虽然诗人与友人天人永隔,逝者却享受着远离世事的安详。“卧听着海涛闲话”,
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而诗人却仍在漫漫长夜中等待答案。
5.这首诗中充满了各种对比关系,请你说说有哪些。
预设“我”与“你”,“生”与“死”,走长途来悼念的“长”“重”与放一束山茶花
的“短”“轻”,长夜的“静”和海涛的“动”。
教师小结:这首伤逝之作,饱含着诗人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悲痛和对亡友的怀念。
三、布置作业
完成本单元或本课相关练习。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问题为引导,突破诗歌阅读的难点,引导学生从理解具体词句内容,把握诗
人情感的角度分析诗歌。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树:古老的观念\
(并排立着:思想并立)追求独立自由
速二彳、没有靠着:追求独立/
六小时的行程(长、重)、
萧
红
墓
畔放一束红山茶(短、狂)|4_____>对亡友真挚
J
口
占(I的怀念
/长夜漫漫(静)I
、海涛闲话(动)/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探究,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对比阅读,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3.体会哲理诗的内涵,模仿创作诗歌。
教学过程
一、衔接导入
现代诗歌,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前面一节课,我们共同品读
T《月夜》《萧红墓畔口占》这两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本节课,我们再来欣赏三首小
诗,继续享受思考的愉悦。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诗歌,引导学生学习新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讲我所爱
1.学生自由朗读《断章》《风雨吟》《统一》三首诗,结合资料理解内容。
2.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三首诗中的哪一首,并说明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并作答)
【设计意图】
通过''选我所爱,畅所欲言”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又能让学生立足诗歌
内容,自主把握诗意。
三、再读诗歌,自主探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诗歌,交流讨论自己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并写下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都2024年二手房买卖权利义务合同
- 2024年度文物古建筑照明设计施工合同
- 河北省沧州市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化学 含解析
- 2024年度在线教育平台定制开发合同
- 导演聘用合同模板(04年版)
- 2024年车位销售代理合作协议3篇
- 成都到乌鲁木齐2024年物流服务费用结算协议
- 槽探工程2024年度进度合同
- 二零二四年份文化创意设计合同
- 占用村民土地调解协议书(2篇)
- 《塑料模具的装配》
- 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题库(全)实验室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力资源管理》-课件-第八章-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 酒店保洁服务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初中数学基于大单元的作业设计
- 特种设备报停、报废、注销申请表
- 三偏心蝶阀设计方案
- 《激发潜能超越自我》主题班会课件
-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 农业英语词汇
- 克拉申监控理论述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