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_第1页
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_第2页
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_第3页
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_第4页
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家好1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

书当快意读易尽——三步阅读法,轻松读懂文言文

大家好2鹿亦有知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这则故事有何寓意?大家好3答案:(1)若对待对方不真诚友善,鹿尚且有知,更何况人呢?(2)以诚相待,情谊永存。朋友之间,任何私欲、迟疑都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大家好4【参考译文】博山有个姓李的人,以砍柴为生。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鹿仔,就带回家喂养。鹿长大一点后,十分驯服,见到人就呦呦叫。他们家周围都是大山,鹿出去,到晚上必然回来。到了秋祭的时候,照常例要用鹿(祭祀)。官府监督打猎的人很着急,限期要送上,但是(猎户)十几天都没有打到鹿,就向这个姓李的人请求(把鹿给他),姓李的人不给。猎户一个劲地哀求。姓李的人迟疑道:“等我考虑考虑。”当夜鹿就逃走了,不再回来。姓李的人十分后悔。大家好5每年高考中,总有一部分考生把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看得相当困难。究其原因是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读懂所选文章,从而无法快速有效地提取文章信息、准确分析人物品行和概括文意要点,这样导致了部分考生理解翻译能力不强,不能准确地判断选择答案,造成得分甚少的不良后果。其实,如果正确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和做题技巧,做文言文阅读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总结以往经验,下面的方法技巧,需要我们多去实践。大家好6阅读史传类文言文文本时,必须关注以下三点:

(1)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2)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3)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1.理脉络,抓住时间节点大家好72.明关系,把握传主时世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传主是主要人物,其地位与价值是在与其他人物的关联中显示出来的。由于进入正史的人物绝大部分是官员,这就决定了他有三个主要的关系:①他与底层民众的关系;②他与其他官员之间的关系;③他与皇帝的关系。大家好83.辨褒贬,明晓春秋笔法人物传记以事实说话,在对人物事迹的介绍中蕴含了对人物的评价。中国又是一个以道德立国的国家,这种评价往往以道德评价为主。中国古代的史家,下笔如刀,往往一字以寓褒贬,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大家好9史传类文言文文本阅读步骤:大家好10第一步:整体快速阅读,粗略弄懂大意阅读时,可先看选文出处,弄清选文文体类别,再快速浏览文章主要信息,粗略概知文章大意。需要提醒的是,在阅读时,最好先参看一下题目设置中的内容观点概括分析表述题,据此可帮助你迅速弄懂原文内容大意,快速理解甚至翻译原文中难理解的部分。在阅读过程中,对弄不懂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弄不懂的个别句子,要学会“跳过去”(跳读法),不要在这里过多纠缠,以提高阅读做题速度。大家好11第二步:依据文本特征,把握主要信息高考古代人物传记文言文体的阅读概要如下:大家好12第三步:反复揣摩,以求正确答案做题时注意必须把题干句子代入原文中,仔细察看上下文语境,前后勾连,反复揣摩,以寻求正确答案。掌握利用文言实词储备做铺垫,以技巧推断词义的方法做好文言实词推断题;利用文言知识迁移的能力,学会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到文言文本中,做好文言虚词理解题;细心研读文本内容,正确理解文意,大胆判断取舍。“文言文阅读题”大约要用15~20分钟的时间去完成。考生一定要把轻“读”重“解”,变成重“读”巧“解”,要先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去“速读”“细读”,弄懂文意后再去“解题”。习惯于这样的阅读程序,大有裨益。一、(2016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文本概览】

选文主要记载了陈登云为官的两个方面:一是在京为官;二是离京为官。前者表现为上疏直言,弹劾贵妃的父亲,检举多名重臣,指陈朝廷选人用人的弊端并上疏皇帝,选才“慎于始进”。后者指多次巡视地方,刚正不阿,执政严厉;巡视辽东,上疏陈述安定边境的对策,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巡视河南,上疏皇帝告知实情,救助灾区百姓。【文本图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应首先整体理解句子意思,再根据句子的结构进行断句。A项“窥觊储贰”与后面“广结术士之流”均为陈登云所列举郑承宪罪状,属并列关系,二者之间有“且”字表示顺接,应予断开;“科场冒籍”作为“重惩”的宾语不能分开。B项“事由己发”是承宪妻“扬言”的内容,应属上,“用以恐喝勋贵”则是“扬言”的目的,且“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中“扬言”的宾语应是“事由己发”,所以不能断开,“用以恐喝勋贵”为动宾关系,必须与前面断开,据此排除B项。D项兼有A.B两项的错误。C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全句意思是: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之位,而且广泛交结术士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答案】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解析】

本题考查“中宫”“陛下”“吏部”“移疾”等古代文化常识。A项,“中宫”是古代皇宫中皇后居所的代称,也可用以代称皇后。B项,“陛下”是对古代帝王的尊称,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C项,“吏部”考查的是古代职官知识,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以上三项均为正确选项。同时,四个选项中,“中宫”“陛下”“吏部”三个为名词,而D项“移疾”是动词,是古代官员上书称病求退的委婉说法。但称病的原因有很多种,只说是因受到权臣诋毁不准确。因此,“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的表述错误。【答案】D【高手悟道】

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功夫在平时”。有三种途径:①从语文教材中积累。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课下注释是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托。②从相关学科中积累。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平时学习时要注重积累。③从课外资料中积累。如,在做练习题时,要及时梳理并识记其中包含的古代文化常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应认真对照原文,核对选项的内容,即采用“题文对照法”。其中,A项分析概括的是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B项分析概括的是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论罢”“论贬”,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C项分析概括的是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当之处。D项,“筹措钱款”理解有误,原文是说用“帑金”赈济灾民,而“帑金”指库银,国库的钱币。【答案】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弗胜”,不能承受,禁不住;“龃龉”,抵触排挤。(2)关键词:“啖”,吃;“矢”,通“屎”,粪便;“囊”,名词用作动词,装入袋中。【参考答案】

(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授职鄢陵知县,召入朝中授为御史。出外巡视辽东,上疏陈述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派巡视山西。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太子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不能早决定,是因为贵妃家人暗中阻挠这件事。万历十六年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直言,弹劾贵妃的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太子之位,并且广泛交结术士之流。以前陛下严厉惩罚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常常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功勋权贵,以巧言迷惑朝中大臣。不但惠安遭受他们的嚣张气焰,就是皇后与太后家也小心地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治理国家已很久了,自是崇尚德行所致,而郑承宪经常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预阻挠立太子的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奏疏呈入,贵妃、郑承宪都很愤怒,同僚大臣也替陈登云害怕,但皇上最终把奏疏留下没有下达。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论告贬斥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告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弹劾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官员,陈登云于是上疏说:“近来谏言官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柔顺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奸佞的了。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提升为京官的一百人中只有一二个人罢了。背弃国家利益培植党羽,追逐权贵嗜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之类,言官反而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却让人轻视侮辱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公正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举荐。”于是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出外巡视河南。发生大饥荒,人吃人。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多次巡视地方,刚正不阿,执政严厉。凭资历应当提升为京官,多次搁置不下达,于是他称病辞官归家。不久去世。二、(2016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文本概览】

选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记载了曾公亮的政绩才干,主要有:任会稽知县,兴修水利;知郑州,禁绝盗贼;明晓公文法令,与韩琦定建储大议;密州民盗银,反对重判;对契丹挑衅针锋相对;以理服人,斥责辽使。二是评议曾公亮的操守为人,优点有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循规蹈矩,缺点有生性吝啬、殖货巨万、为子孙计、持禄固宠、有失公正。【文本图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答案】B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段文字讲述了曾公亮治理政务方面的才能,强盗都不敢在他管辖的境界内出没。有一个使者丢失了东西,怀疑是被人偷走了,曾公亮说他的境内不会藏匿强盗,一定是使者的随从干的。搜索以后,果然是这样。据此,“盗悉窜他境”中间不能停顿;“尝有使客亡橐中物”是一个完整的语句,“物”后要停顿;“移书诘盗”不能断开,前后是目的关系。故选B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答案】C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从所给的四个选项看,C项,“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误。“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不限定是朝廷中的,也包括地方上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答案】C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有关内容的能力。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错误。根据文本“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旨意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参考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翻译的重点是某些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的文言句式。在第(1)句中“锡”是通假字,应通“赐”,赏赐的意思;“虔”的意思是“尊重”;“是不虔君命也”是判断句;“而”表转折关系;“必使亲临”中间有省略成分,应为“必使之亲临”;“处之安乎?”是反问句,意思是“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第(2)句中,“救正”的意思是“匡救扶正,纠正”,“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要注意语意通畅。【高手悟道】

最实用的四个文言文翻译技巧:一是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大意;二是整体把握文句的句式特点,尤其注意有没有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其他固定句式);三是判断文句中动词的意思,进而前勾后连理解整句的意思;四是字面语序不通时,要考虑各种调序,直到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为止。【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百姓在镜湖旁耕种农田,常常担心湖水泛滥。曾公亮建立了斗门,将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因此获益。以端明殿学士的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