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弘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商河弘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商河弘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商河弘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商河弘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河弘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024.9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八佾(y)自省(xǐng)壹是(yì)物有本末未成一匮

B.怵惕(chù)恻隐(cè)户牖(yǒng)余食赘行文质彬彬

C.自矜(jīn)埏埴(shān)呺然(háo)慎终如始克已复礼

D.掊之(pǒu)瓠落(huò)龟手(jūn)其脆易泮恶施不孝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贸易组织小型部长会议历经9天的艰苦谈判,却因为一个关乎民生保障的问题而功亏一篑

B.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对于须臾不可离的语言文字,应倍加珍惜,继承发展,任重道远。

C.他见老领导工作十分辛苦,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果品回来。

D.商家费尽心机制造噱头吸引消费者,却不潜心钻研提升商品质量,可谓是本末倒置、名不副实。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①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___②君子喻于义(知晓,明白)

③安而后能虑(忧虑)___④自贼者也(小人)

B.①故有道者不处(为,做)___②复众人之所过(恢复)

③越有难(困难)_________④当察乱何自起(应当)

C.①不可以不劝爱人者(鼓励)___②若此则天下治(治理)

③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卖)___④埏埴以为器(揉和)

D.①足以保四海(安定)___②天下归仁焉(称赞,称许)

③静而后能安(心不妄动)___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质胜文则野(粗野,鄙俗)___②虑而后能得(坚定不移)

③先致其知(推究)_________④焉能治之(才)

⑤其脆易泮(分离)_________⑥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

⑦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考虑)⑧具此而已矣(具体)

⑨死而后已(已经)_________⑩自伐者无功(夸耀)

A.①③⑤⑦⑩B.②④⑤⑦⑩C.②④⑦⑧⑨D.①④⑥⑦⑨

5.下列句中加点词有相同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

A.①人而不仁____________②任重而道远

③静而后能安_________④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①民之从事_________②复众人之所过

③迩之事父_________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C.①其恕乎____________②其安易持

③其在道也_________④欲治其国者

D.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___②或以封

③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___②一日克己复礼

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④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⑤民之从事____________⑥跨者不行

⑦小子何莫学夫《诗》___⑧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⑨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_____⑩譬如平地

A.①③⑤⑦⑩B.②④⑤⑦⑩C.②④⑦⑧⑨D.①④⑥⑦⑨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河语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②故亏父而自利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④慎终如始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不贵难得之货⑦吴王使之将⑧先齐其家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⑩见贤思齐焉

A.①⑥/②④/③⑤⑦/⑧⑩/⑨___B.①⑦/②⑧/③⑤⑩/④⑨/⑥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④⑨/⑩___D.①⑤/②④/③⑥⑦/⑧⑩/⑨

8.对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②为之于未有③则所用之异也④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⑤自知者明

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⑦非不呺然大也⑧克复礼为仁⑨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⑩察此何自起

A.①④/②③⑦⑧/⑤⑥/⑨⑩B.①②/③④⑦/⑧⑤⑩/⑥⑨

C.①②⑦/③④⑧/⑤/⑥/⑨/⑩D.①②④/③⑦⑧/⑤⑩/⑥⑨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

教化。

C.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D.《大学》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修身”是其核心。

二、现代文阅读(10分)

材料一: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现代化"的内容呢?

每个中国人生来就属于一个毫无疑问的国家和民族,这种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归属感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大概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中国人视为理所当然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现代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无论是国内层面还是国际层面,无不是建立在国家制度之上的,没有国家制度简直不可想象。

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中华儿女最为稳定而深厚的人身依附和精神家园。除了外患所迫,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疆裂土的情况。即使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民族意识则往往更加强烈,民族命运屡屡浴火重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又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不能不说,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的强大推动力量。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爱国精神和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儒学之所以充满了现代性,乃是因为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它用世俗的、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观点和原则,解决了西方人需要借助神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同时,它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西方文化中必须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即所谓法治和德治之分)。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延续、稳定与治理。

儒家推崇仁、孝、义、礼、智、信、勇,讲究“人禽之辨"义利之辨”。“仁"的含义之一是指“仁政”,类似于现代的“善治”,这是孔子针对当时的天下乱局和人民苦难而提出的政治理想。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带着理想和道德积极入世,匡济时艰,并为此不断完善个人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道德理想曾激励过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和普罗大众。儒家文化的理想性不应该被忽略。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和位育”。即思想不走极端,不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鼓励差异和矛盾双方和谐共存;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有发展。这种和谐思想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可能是医治当今世界种族、民族和宗教冲突的良方。

(摘编自尹宝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材料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决不仅局限在财力、物力的极大提高上,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具有悠久文明,且从近200年以来西方压迫中重新崛起的一个大国的全面发展和全新探索。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说,中华民族要在西方的治理模式之外,锻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最终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国家制度;在社会生活方面,我们要弘扬礼仪之邦等优良传统,打造一种高于西方自由主义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在选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路径时,我们既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照搬西方,而是要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将数千年滋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两创"应着眼于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儒家思想和理念仍具有现实意义。儒家思想是一种典范完备的社会发展理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小康、大同、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修身齐家”,最后落脚点都是治国平天下。

因此,儒家社会治理思想中有三大遗产对我们今天仍有特殊的意义:一是贤能政治,选贤任能,儒家很多社会理想是通过贤能政治来实现的;二是儒家的经济是一种道义经济,儒家给所有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利益追逐设置了伦理界线;三是儒家的天下主义,在今天看也有特别的价值,它的理念是天下本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知识论角度讲,“两创”的目标是实现传统思想的更新,使这一文化、这一思想的精华融入现代知识体系和现代思想框架中去,从而为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借鉴。

(摘编自王学典《汲取儒学生命活力》)

10.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主张“家"国”相连,注重以道德教化治国、平天下。

B.中国人生而具有的深厚而稳定的“国家"观念,始终保持着国家的稳定统一,少有无政府状态。

C.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匡济时艰,服务社会,鼓励人们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

D.传统文化强调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有发展,这一思想在当下国内国际层面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都是建立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可见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国家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

B.古代中国借助儒学思想实现国家治理,较西方必须借助神学与立法来规范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成本更低。

C.儒家反对弱肉强食,对经济活动设置伦理界线的思想基础是“仁政”“中和位育"人禽之辨”“义利之辨"。

D.新时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两创”,是要汲取其现代价值,服务于民族复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治理模式。

1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20分)

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

是故子墨子曰:“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听狱治政,终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下以持养百姓,百姓不利,必离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抎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

(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

13.下列句中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劝:鼓励

B.将属可得而治也治:治理的好

C.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怠:松懈

D.是以入守则不固固;牢固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昔桀之所乱,汤治之若火之始然

B.而从其心意之辟其“恕”乎

C.下以持养百姓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D.今之为仁义者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不渝而民不易"与“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同。

B.幽厉,在这里指周幽王与周厉王,而“幽”“厉"是后人为这两个国君所设立的谥号。

C.卿大夫,西周、春秋时国君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规定其要服从君命,辅助国君进行统治。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拔孝子、尊重贤良、教人向善,这三者基本上是三代圣王在刚主持天下政事时的通用主张。

B.商汤治理夏桀的乱世现象,周武王治理商纣王的混乱局面,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恶俗。

C.墨子的“非命”观是对那些自身不改变、不努力的统治者和百姓拿“命运"来说事的批判。

D.墨子认为,从前三代暴君导致国家灭亡、社稷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虚心采纳谏议。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听狱治政,终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4分)

(2)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小题。(9分)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注]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巃嵷(lóng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心百姓的情怀。

19.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夸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成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和“”两句。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16分)

文本一

渡江

孟超

叫明的公鸡,已经“喔喔喔"地三唱了。

年轻的祖逖睡不宁静,跳下榻来,从枕边摸出长剑舞了起来。

窗外秋风潇飒,静夜寒气逼人。潇潇沙沙桐叶飘飞,一阵急风伴着沙尘吹过,又一阵骤雨,正如千军万马,在疆场上奔驰。

正如他所预言的,晋室的国难已经到了空前严重的时候,不但疆土一天一天削弱,整个中原,完全遭受了胡骑的蹂躏。这些民族的耻辱,当时的四方豪士哪一个能够忍下声吞下气去,更何况祖逖有着绝大的抱负和果断的谋略呢?

晋元帝虽然已经南迁,在江左立下了偏安的王业,许多的大户巨室,一族一族跟着朝廷向南迁徙。祖逖则认为在避难中可团聚自己的乡党族人,像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那样,在国难与家仇中可以结合成功。他计划如何带领他的乡党和族人,一开始就要使他们像军队一样。

当寇警传来最紧的一天,祖逖召集了乡人。大家都争着问他:

“怎么办啊,匈奴兵来了?我们不能就让他们糟蹋啊!”

“我们有什么办法呢?还是要请你出个主意哩。"须发斑白的老头儿,恳切地催促着他。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实在忍不住了:“你有什么主意赶快说吧,我们一定照办就是了!”

祖逖沉吟了一刹:

“我想,我们应该向着淮泗一带进发,然后再渡过长江。不过,这里到底是我们的家,等到我们把自己训练成军队一样,就要赶快地打回来,救我们的家乡,把胡人逐回漠北去!"

“对呀!”青年都摩拳擦掌。

大家也都被他感动了,振奋欢呼起来。次日晨,鸡叫两遍。附近十几个村子,好几个族户,五六百人口,携着老幼,车马载着食粮,像军队一样的,离开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一直南奔,到了扬州。沿路上,四方难民中,不断有人加入他们的队里,而且这里边包含着无数的壮丁勇士;同时,四方的杰士也远道奔来。

祖逖和他的队伍从扬州直渡长江。望着涛涛的江水,祖逖潸然泪下:我还要回去的!

晋元帝在南迁之后偏安一隅。祖逖认为只有北伐才能使江南稳固,只有北伐才能使天下的士气兴盛,晋室最终得到匡复。于是,他便贸然地上了一道请缨的表章。

晋元帝接到了祖逖的表章,一字一字地读下去。晋元帝动容了,他的眼前显露出一线光明,一直进到最遥远的地方,匡复的壮图,铺展在他的心里,他不自觉地对祖逖起了倚重的念头。立刻召见祖逖,特别下旨封他做有威将军兼豫州刺史,专主北伐。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黎明时分,一大队人民的军队,已经进行到中途了。

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然而每个人都抱着必胜的决心,士气也正如前面的长江一样澎湃激荡。

鲜明而庄严的大旗上,高扬出“有威将军祖"的字样;祖逖骑在一匹健壮的白马之上,英武而又蕴藉的风度,正象征着汉族的河山。

远的山,近的水,今天是特别明媚,翠妍,也似乎为了祖国而刷上清新的色彩。

队伍一批一批渡到江的中心。祖逖看着那四周的风物,心飞跃了,感到自己的雄伟,人民队伍的雄伟,和不能描绘的大自然的雄伟溶化成一片。

岸边上,村落里的鸡高唱了最后的一两声。祖逖想着自己的这番功业,豪放地笑了。

船已到江中,江水流得更急,他看着他的部属,击着船舷,誓师般地吼出他肺腑里的壮语:

“我祖逖如果不能清除中原,就和这奔流的江水,誓不再回!”

他的话刚刚说完,四面飞起了欢呼的、雄壮的吼声。

船,他,和着这一群人民的队伍,迅疾地渡过了长江。

祖逖大破石勒兵万余人,在敌人的后方建立起他的军事力量。这样,黄河以南,很快地就收复了晋室的失土。

士兵,人民,是多么地兴奋,连祖逖自己也觉到北伐的成就,给恢复的事业立下了强固的基石。他多么愉悦地看着自己亲切的父老、亲切的队伍,团聚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

他想到闻鸡起舞,也想到击楫渡江,他集合他的部下,高举酒杯:“大家欢饮一杯,让我们明天把胡人赶回沙漠!"

大家欢呼了一阵,献上颂歌: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全场的人听了他那恳挚的话,听了这动人的颂歌,看着那新登场的谷禾,看着这旺盛的士气,脸上都刷上了新的光辉。

一只公鸡“喔喔喔”欢快地叫着。天边的曙色透出了一层光明。

(初载1942年《抗战时代》,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有着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表现历史的方式,而所有这些方式,实际都是一种历史的观念,是在特定境遇中自然产生有时又自然消亡的历史的观念。爱国主义题材的历史小说是在民族危机中产生的,创作者自然地把中国历史视为爱国者和卖国者两类人的斗争历史;在爱国者的经历上,往往服从于现实的需要,从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中发掘并设计出符合进步观念的情节,以此揭示爱国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至于爱国者形象本身,并不着眼于复杂性,而是着眼于倾向性,着眼于人物的气节和品质。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和表现历史方式的存在。

(摘编自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的景物不仅创设了人物活动的场景,还和人物的心理相一致,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有着内在联系。

B.祖逖与众人商量向南避难,既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与组织领导才能,也形象地刻画了他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C.“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凸显祖逖的军队虽然条件艰苦,但士气高昂、信心十足。

D.民众给祖逖献上发自肺腑的颂歌,鼓舞人心,表明只要心中装着人民,保护人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感恩和拥戴。

22.关于文本一以“渡江”为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写了两次渡江,略写第一次,详写第二次,体现了作者突出祖逖北伐的创作意图。

B.祖逖闻鸡起舞以及召集乡人商量南渡的情节,都是为写祖逖后来带领军队收复失地等作铺垫。

C.北渡过程中,作者客观描写了江水的汹涌澎湃,渲染了北伐锐不可当的磅礴气势,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

D.渡江后的宴饮既表达了庆功的欢畅之意,又写出了统帅与士兵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豪情。

23.文本一中的几处鸡叫声都能反映祖逖的心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24.文本二说“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六、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教材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

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请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月考试题答案

1.D2.C3.C4.C5.B6.A7.B8.D9.D

10.B

11.C

12.参考答案:

①统一意识形态。形成了中国人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②明确个体责任。注重人格修养、道德教化,锻炼个体意志,强调个人的家国责任。③具有普世价值。强调和谐共存、贤能政治、道义经济、天下主义,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对平息世界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着积极意义。

13.B

14.A

15.A

16.D

17.参考答案:

(1)现在的王公大人之所以要早上上朝,晚上退朝,听理讼狱,治理政事,整日分配职事而不敢倦怠,是为什么呢?

(2)当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确实希望为天下谋利,为天下除害,面对“有命”论者的话,不可不努力批驳它。

参考译文:

墨子说:“从前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刚主持天下政事时,说:务必举拔孝子以鼓励人们侍奉父母,尊重贤良的人而教导人们做善事。所以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如果按圣王说的去做,则天下的动乱,将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以得到平定。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那个时候,这个世道没有改变,人民也没有改变,君王改变了政务,人民就改变了风俗。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在那时,不能矫正他们耳目的欲望,而放纵他们内心的邪僻,在外驱马、打猎、射鸟,在内耽于酒水和音乐,而不顾念他的国家百姓的政事,过多地做无用的事,残暴地对待百姓,于是失去了国家。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我治政不强。’一定说:‘我命里本来就要失国。’即使是三代时疲弱无能的百姓,也是这样。不能好好地对待亲人君长,十分嫌恶恭敬俭朴而喜好简慢粗陋,贪于饮食而懒于劳作,衣食财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饥寒冻馁的忧患。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我不能努力地劳作’,也说‘我命里本就穷困’。"

所以墨子说:“现在的王公大人之所以要早上上朝,晚上退朝,听理讼狱,治理政事,整日分配职事而不敢倦怠,是为什么呢?答道:他认为努力必能治理,不努力就有混乱;努力必能安宁,不努力就有危险。所以不敢懈怠。……王公大人懒于听理讼狱、治理政事,卿大夫懒于治理官府,那么我认为天下一定会混乱。农夫懒于耕田、种植,妇人懒于纺纱、织布,那么我认为天下衣食财物一定会不足。如果以此来治理天下,向上以此来侍奉天帝、鬼神,天帝、鬼神必不依从;对下以此来养育百姓,百姓没有得到利益,必定要离散不能被使用。这样于内守国则不牢固,出去杀敌则不会胜利。所以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之所以国家灭亡、社稷倾覆,原因就在这里啊。”所以墨子说:“当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确实希望为天下谋利,为天下除害,面对‘有命’论者的话,不可不努力批驳它。说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