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呐喊》《彷徨》的悲剧性浅析目录TOC\o"1-2"\h\u6016《呐喊》《彷徨》的悲剧性浅析 117701摘要 1121051小说的悲剧题材 2305451.1中国历史“人吃人”的悲剧 2114701.2贫苦农民“忠于奴役”的悲剧 2165841.3贫知识分子“无根性”的悲剧 340902小说中的悲剧精神 4183512.1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 473312.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幻灭 496662.3聊以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 5158403小说中的悲剧艺术 6145333.1独特的结构形式 695513.2悲凉的环境背景 649173.3精准的细节格式 734264小说的悲剧渊源 8306954.1来自创作主体的遭际 8325504.2超越传统小说的“圆满” 8243724.3汲取异域文化的精髓 916155结论 1015069参考文献 12摘要《呐喊》、《彷徨》是鲁迅1918年到1925年间完成的著作,两篇小说的出现,对整个文学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堪称我国现代小说之奠基作品,历来为文学爱好者喜爱。《呐喊》和《彷徨》中对悲剧的描写也是十分深刻的,它以悲剧性的结局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及社会的思考,并以此来警示世人。这部作品如实地描写了辛亥革命至五四前后社会现实,折射出鲁迅弃医从文之后,文学和人生路上的“呐喊”和“彷徨”岁月。本论文主要以悲剧观来作为关照的出发点。通过分析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及深刻的思想内容,揭示了这部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丰富价值。从悲剧精神、悲剧题材、悲剧艺术、悲剧渊源和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和阐释,提出鲁迅《呐喊》和《彷徨》中悲剧性所具有的启蒙意义,并为当前文学悲剧性内涵带来了启示。这两篇小说为现代小说之滥觞,也是现代小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创作成就及影响都非常巨大。近百年来对鲁迅小说的研究,视角十分丰富,研究范式多样化,层出不穷地解读新话语,丰富了它丰富的内涵价值。从它出现到现在,学术界一直没有间断过对它的研究。其中《呐喊》《困惑》中悲剧意识的分析研究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梳理《呐喊》,《彷徨》悲剧思想研究历史和现状,总结了几点体会,这对继续深入研究鲁迅小说思想,均有难以估量之功效。对悲剧美学和人道主义起奠基作用,有其社会意义与价值。关键词:鲁迅;《呐喊》;《彷徨》;悲剧1小说的悲剧题材中国历史“人吃人”的悲剧《狂人日记》从狂人角度推进行文,但创作中遵循真实性美学原则。偏激,怨恨之情出自狂人之口更有道理,尽管这是一个虚构人物形象,但在创造中与真实性创造感觉一致。以及这种意象的建构,充实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也让它成了一个特定标志。越真实越是深刻地反映社会礼教“吃人”性质。作家的艺术构思,在狂人的怀疑与幻觉中逐层推进。但是鲁迅根本不谈脱离现实的臆想之事,总是些再普通不过的人,对日常生活进行最为真实地描述。鲁迅想让人们了解不为人们所重视的野地纸灰,旧墙上有一幅画,“这些画面隐藏着一些意义,是爱,是悲哀,是愤怒,而且往往比叫了出来的更猛烈。”现实牛活图景形成“吃人”图景:小说写了赵贵翁眼色,小孩子们的窃窃私语,讲“咬一口吧”的妇女,围在一起哄得露出“青面獠牙”,这一切的围观和关注都是交头接耳的,形象地刻画出人对一个疯子所采取的经常性态度,给人实实在在的感受。狂人真实应对生活环境,形成了“吃人”世界:小说所以写了个狂人,就是用传统寓意来表现,让狂人发狂时说出疯话,来隐含作品主题,而如此深刻的思想,却表现于壮人风言风语,既有真实性原则,并把深刻含义通过暗示向读者传递。并在这深沉与诚挚之中把握着作者的本意。“真”对文学和现实主义,对美学思想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带着文学的责任,必须具有深厚的社会使命意识,才能找到真实的社会存在,因此,鲁迅强调“论睁大眼睛”,“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狂人日记》用最本真的笔触,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社会中礼教之于人类匕用现实的典型性和独到的眼光,用一个狂人日记的悲剧性,升华为国民悲剧性的画面。贫苦农民“忠于奴役”的悲剧在《而已集·读书杂谈》中鲁迅说到“创作需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情感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它贯穿于作品始终。情感之存在,应有它的内涵,形成还必须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现实,鲁迅就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来自他的感触,触及到的人生,以文学来抒发感受。在这一过程中,他把目光投向了乡土世界,他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广阔的现实生活里,关注于农村的苦难与挣扎,思考着农民的命运。《故乡》在第一人称之为叙事视角,通过在鲁迅身上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体现了家乡的残破落后和农民处境的困苦,由此也深刻地揭示了闰土所代表的对农民的精神奴役、苦痛和由于封建等级观念造成人们隔膜混乱。《故乡》里的土地,来自“我”的回忆,有一张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手的活力少年,变身麻木“木偶人”,记忆图景越多,越会对长大成人闰土唏嘘不已,而且这一转变也让人不寒而栗。从意象的变化中透视闰土悲苦处境:闫土在我的记忆里“紫圆脸、戴着小毡帽、脖子上有一亮闪闪银项圈”可是现在圆脸已经灰黄了,脸上布满了沟壑,眼角如父亲一样红肿...毡帽早破了,寒冬腊月,却是只有薄薄的棉衣,手也不似印象里有光泽却像树皮,露出衰老的痕迹。在这些变化中,我们会发现,闰土被生活磨砺的很辛苦。容貌上的变化,就是人生的困苦在闰土的脸上留下了痕迹。多子、饥荒和苛税,使闰土接受了多重压迫,因此到了结尾时,他所选择的物品中,有一对香炉,烛台,他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由于他已经没有能力承受这么重的压迫了。阿Q这个形象最深刻,最广泛地勾勒出国民性这种悲哀因素。身为穷苦农民,阿Q自身遭际,令人唏嘘不已:他不属于十地,无栖身之所,他想自食其力,因此还从事短工、割麦和撑船等工作,但在那个时代,社会甚至没有赋予他这一权利,迫干生计的难题,于是就成了游民,其至,成为贼之助手。阿Q以“精神胜利的方法”为自我保护屏障,这在当时国民性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封建社会、蒙昧意识下形成,就像“铁屋子”,禁固着国民的心,让他们安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不懂得抗拒,而鲁迅则借阿Q描写发出了内心深处的呼唤,期待国民摆脱“精神胜利”带来的忧伤,从麻木腐朽中解放出来,去与命运搏斗。贫知识分子“无根性”的悲剧科举制度毒杀知识分子,孔乙己身上有充分表现。他一生都是在科举道路上徘徊。一心只念圣贤书,至死不悟地献身科举考试,最后没有考中,沉痛地掉到社会底层,但已经是读书人的身份了,自以为高人一等,由于这种想法,因此,孔乙己是唯一身着长衫,站立饮酒者。他的性格是内向的,不轻易与别人交往,也不愿与他人交流。这类他常常被人嘲笑,还因他而出现,咸亨酒店里会有些快活的空气,并在众人哄笑下,就会越来越感觉到自己高大身材不再显眼,思维迂腐,心灵空虚,由此洞见了这样一位深受科举制度荼毒匪浅的知识分子所遭受的悲惨命运。《伤逝》以全新的视角同情了知识分子的困惑与寂寞。《伤逝》之悲剧构思,是在子君与涓生悲剧性格发展之下所呈现,一切美好期待,渴望自由,对于爱的向往,在子君之死、涓生之灵的折磨下,均显得愈加庄重、震撼人心。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的内心矛盾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从子君与涓生之间的迷茫,反映出的恰恰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临的尴尬,当涓生才发现,自己和子君之间有隔膜,他们知道“爱情需要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可是,怎样更新这份爱,对他们而言,无所适从。子君和涓生之间的爱情,犹如对那个时代社会新理想、新理念的实践现实,通过这个悲剧,我们窥探到的,不只是子君勇敢地出走,凄惨地结束;更看到的是他们的悲剧结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不只是涓生激越的理想经过卑怯和纠缠后的挣扎,更有那新理想、新信念面对现实而瓦解的哀愁,成就了子君、涓生二人的悲惨遭遇。从这个意义上讲,《伤逝》就是一部关于人与自我的小说。不同主题将包含着不同社会思想容量与审美内容,而鲁迅在选题上恰恰表现出一种高度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文学修养等,亦是鲁迅这位大文学家之化身。2小说中的悲剧精神2.1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鲁迅深切地感受了国民之悲剧性,清醒地认识到封建思想在人们心灵中的荼毒,看清了中国的封建文明“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人们就在会场中吃人,被吃,”这就是他的国民性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鲁迅认识到国民性麻木,随落是其社会根源,于是狠狠的袭击了它,只是为了能揭开疾病的痛苦,引发疗救关注。他的创作主要集中于《狂人日记》、《故乡》等作品里。1918年至1926年间,鲁迅思想多被悲观所笼罩。这一时期他开始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及心理方面进行反省。当鲁迅见证辛亥革命失败时,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等,使他从忧愤深广之情出发,引发了深沉的思索。鲁迅想在如此沉闷的氛围里,探寻到真实的光,而其深醒的现实主义姿态,也一定会让他正视完全悲剧精神。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来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正因为如此,鲁迅才是伟大的。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但又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因此,鲁迅小说以“为人生”启蒙主义作为切入点,揭示国民性弱点时,希望能够鞭策国人的心灵。他的小说创作始终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进步相联系,并把这种意识贯彻到作品之中。鲁迅致力于挖掘国民性的觉醒,呈前驱之姿,为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尽瘁。他认为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但要通过教育才能改变。鲁迅认为,科学将刷新社会的面貌,但是,如果让优秀科学成为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群众觉醒产生凝聚力必不可少。2.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幻灭在《药》思想中,有明暗两条线。其一,用华老栓给其子华小栓购买人血馒头时的明线,另一个就是革命党人夏瑜遇害的暗线,而且二者是以一个人血馒头作为线索密切相连,明与暗中共同促成了文章情节的跌宕起伏。两条线互相推进,由于劳动人民封建,迂腐,这才能使他们确信,吃人血馒头可以治愈痨病,而且沾上的鲜血居然是革命者流出来的,这是何等揪心的现实啊。在对这一国民性滞后观念描绘上,又显示革命者孤立无援,得不到谅解,更多地表现出中国革命展望的艰难,如果国民无法真正醒悟,认识革命的伟大意义,却依然生活在迂腐麻木的生活中,则革命者枉自殉国。夏瑜之遭背叛、认为是异己,是一种不为人们所认识的悲剧:夏瑜因本家夏三叔举报而下狱,终于砍了脑袋,其思想和其革命精神跟华老栓这样的人物有了极大的差距,向夏瑜进牢劝谏牢头谋反并与之冲突后的华老栓,康大叔和其他人全都站到牢头那边去,他们并不明白夏瑜呼吁“这个大清的世界,属于我们每个人”有多深多重的情感,他们心目中,夏瑜,乳臭未干、不守规矩的“小家伙”,正是一位因其去世,华老栓才走运,因举报自己,使夏三叔受益的男人,是个因自己被砍了脑袋,康大叔才感觉到能为大家提供谈资和成就感。更让人心疼,夏四奶也一样不体谅儿子,文中在写到夏四奶奶给夏瑜上坟的时候这样描写到“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由描写可见,她是一位正承受着极大悲伤、脸色苍白、举步维艰的劳动妇女形象,但这种图像,当看见有一个人出现时,她竟开始犹豫了,露出惭愧的表情,由于她对儿子从事革命事业缺乏了解,她只是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被官府处死,而且这样也不体面。如此不了解,更加深了革命者们的痛心。2.3聊以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鲁迅说,“生命不畏惧死更不怕灭亡。什么是路?路是人走出来的,是从千万条荆棘沼泽中开辟出来的。”“改革的道路必然会有代价,只有在觉醒者坠落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踏着通往未来的道路才有希望。在鲁迅的渲染下,悲剧性的感情中透露出希望,这样会加重悲剧的色彩。鲁迅因内心坚执而在新与旧的冲突中步履维艰;“删去了些黑暗,装点了些欢容,使作品更显明亮”内心充满理想的光是鲁迅在小说中所要表达的重要的含义。现实批判与理想主义结合,悲乐融合正是鲁迅思想独特所在。《呐喊》、《彷徨》中的多篇小说都有些希望的色泽的描写,《狂人日记》的最后,狂人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因为对希望的希冀,由于寄予厚望,因此,才能对现有悲剧有更深地体验,希望冲淡悲剧沉重气氛,但它又加深了悲剧的意义。在《呐喊》和《彷徨》这两篇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对希望的描写。在每个独立的章节里,都能看到给希望上色,纵观《呐喊》,《彷徨》等作品的创作全貌,揭示希望之作,亦有之,比如《一件小事》,它区别于其他作品,均体现出对劳动人民悲悯与悲悯。它所表达的不是单纯的同情而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因此,《一件小事》是别具一格,放大一个积极的人力车夫形象,并进行赞美与赞美。并受此意象启发,写一位进步知识分子,怎样在车夫的举止中,感染权力,得到自信,不断向前迈进的勇气。契科夫有个短篇小说叫《小公务员的死》,写一个悲哀而荒唐的小公务员的故事,由于在戏院里打喷嚏时,把睡沫星溅落在将军的身上,则诚惶诚恐而不能安,却在烦恼中走向终结。是如此小事,但有震撼人心之力。《呐喊》和《彷徨》都以小人物为对象,通过对他们命运的关注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一件小事》也是个小故事,但是却有与《呐喊》不一样的地方、《彷徨》其它作品的思想内容。因为作者对这一人物的塑造,不仅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而且反映出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历史环境以及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更显示出鲁迅小说艺术构思之高超。由于赞美了如此平凡劳动形象,它会使人更多地想到其他作品对于劳动者形象的那种同情,无奈和怜悯,在那个时代,也许就是这样一个本性里的单纯、仁慈的劳动人民,但是,它背负着千百年来思想的沉重,越清楚地感受到这种劳动者形象,越把矛头对准封建社会制度,加深了全篇内涵,加深了思想。3小说中的悲剧艺术3.1独特的结构形式《呐喊》,《彷徨》横截面结构形态:鲁迅凭借他超强的感悟力与驾驭能力,把横截面构造成手段,成功应用于小说《呐喊》、《彷徨》等创作中。《孔乙己》是第一人称横截面结构。在作品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从“我”的角度讲述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以某些琐碎的事情,方面作为线索。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使作品更加真实地再现了生活的本质。从一个和孔乙己无关的“我”身上,找到了自己的悲哀和落寞,提高悲剧真实感;同时又将人物放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去观察分析,使作品有一种沉郁凝重的氛围。本文写茴香豆剧情、身着长衫,站立饮酒等剧情,它们一起遵守空间法则,在咸亨酒店,由“我”见证的若干情景构成的横截面,但是,它在普通琐碎之中流露出悲壮的色彩。这就使作品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感染力,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可感可触的真实感,产生了悲剧效果,这和鲁迅选用的结构形式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心理刻画手法来探讨其艺术特色。《狂人日记》与《伤逝》创作时采用日记与手记体,别出心裁严谨缜密,不是叙述者心里单纯地平铺直叙,但对小说中人物形象进行了正面塑造。狂人在小说里所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内心复杂感情的流露。用狂人写一手材料日记,更能反映血腥社会现实,就是偏执、悲愤地对待狂人,激怒最逼真地呈现出来,在幻象和真实的糅合之中,展现了狂人眼中所见及意念上“看”到的令人扼腕叹息的社会现实。《狂人笔记》中的人物都有着强烈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感情都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凉的色彩。《伤逝》涓生手记体手法,亦特别有哀伤之笔,人在面对,直面的时候、并反省过失时,它将使悲剧有一种更加悲怆的气息。同时小说中的人物也都是被压抑得太久的人,他们的内心渴望得到释放。小说最后具有凝化主题功能,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结尾处这段描述,深刻凝练地表现了小说主题,皎洁的圆月,天高云淡,就像我面对等级和礼教变化的闰土,有些无望地唤起童年友情的怀念。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所具有的那种被压抑的精神的呼唤。因这份沉重而从宏儿和水生的身上所看到的希望,以及因为这种希望所开始的愿景。来自美好记忆现实中的忧伤--对明天充满希望,鲁迅痛心疾首,感情充沛地浓缩到了最后。3.2悲凉的环境背景在状物与风俗画刻画上洞悉并掌握时代脉络,鲁迅用严谨而睿智的描述,把作品背景比喻反映到叙述之中,使之综合起来、彻底,自然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世的凄怆。小说中的开头和结尾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生活的感悟,也体现着作品本身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在《呐喊》和《彷徨》中,狗和乌鸦的身影比较多、月亮这样的形象,它们构成了特有的阴冷感,形成了凄婉的情调。狗是被作者赋予特殊感情色彩的事物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的好朋友,还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所以作者对狗的塑造有着深刻的寓意。在《狂人日记》里,狗这个意象贯穿了整部作品,在狂人心里,犬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恶势力,并且小说中还提到说狗和狼是本家,因此,从某方面来看,这种在普通生活中很常见的动物,就是代表吃人一种本性的动物。狗叫自然会产生可怕的气氛,由此也就渲染了文章主题。《明天》最后一句,暗夜在为成为明天奔波,只有“几条狗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也正是烘托单四嫂子丧子之痛。在文章最后,作者又用狗来表现了他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死亡的希望。很显然,犬这个意象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情感表现,强烈地渲染着文章意境。这些形象的刻画,既是对文章要描绘的那一种场景之外的渲染,同时也有力地传达着作家的意图。因此,在这篇作品里,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而且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呐喊》、《彷徨》等许多小说里,抒情性地写了不少,它们渗透了全文的意境,强化抒情效果,还提高艺术感染力。《药》是一篇写景状物的佳作,作者通过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药》最后是清明节严寒,写秃树乌鸦冷得死去活来,沉寂坟头,蓬头垢面的夏四奶奶给那个穷困潦倒的孩子扫墓。这幅画面是作者在写到了春天之后的天气变化时,用浓墨重彩来描绘的。多了一张感人至深的照片,满是忧伤意味儿,似乎使人陷入了那种窒息般的萧瑟,摸着那萧杀,感受着夏瑜承受的那份淡然与忧伤。3.3精准的细节格式人们把典型称为具有跨时代特征的艺术生活、跨国界长期生命力。它应该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唯有找到类似的身影,才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鲁迅在其小说中创造了阿Q,闰土,祥林嫂和孔乙己这一系列典型形象,他们代表着积极的、值得同情的人物形象,这一系列典型不仅反映着个人的悲尉而且揭示了整个民族的悲融享有“精神胜利法"阿Q是封建社会国民性中常见的灾难存在,其全部悲惨遭遇都是农民当时的生活实践,从而引发了社会反省的普遍作用。“鲁迅是从很多人身上提炼出来的典型人物,而且常常在典型人物身上凸显出一群人一些共同神似的思想性格特征,这种典型人物的塑造方式使得他们的思想性格更加典型,更加生动突出,带有很大的概括性与普遍性。”性格形象的多样性是丰厚小说人物的重要途径。《药》里的康大叔“你吃过吗?好吗?老栓是幸运的您!你很幸运如果不是我的信息灵.”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康大叔以功臣自居的模样,当我们在了解到这血是革命者夏瑜所留的之后,更有一种沉重的悲哀。除人物创作采用典型创作手法外,在主题的把握方面,亦显示出这方面的韵味。《风波》就是这样一篇亮丽的文章、妙趣横生的小说和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的语言形式,把一幅幅江南水乡风俗画面呈现给大家。围绕一条似乎极不引人注意的“辫子”,整部小说矛盾冲突不断,“革命”从形式上剪去了7斤重的辫子,但把七斤推到被砍头的边缘,由于没有这个辫子,招来赵七爷等遗老非议,被乡里人孤立而漠不关心,期间,农民这种怯懦、恐惧“看客相”又出现了。辛亥革命有其宏大历史背景,农民不知道与之有何联系,正如《风波》里表现出来的那样,农民和革命疏离,畏惧是同样的道理。这才是那个时代农村的真实写照,是普通农民坚持的理念与想法。鲁迅就是捕捉到这一典型画面,对现实时代生活的回应。也正因为如此,才得以打开,给《风波》带来强烈的时代气息,以及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等。对这一典型细节进行了刻画,促进剧情的改变与发展,折射出子君与涓生二人的人生处境,以及从这种境况变化中凸现出来的人物性格与心理,它不仅使小说中的意象更加丰富,也更能反映男,女主角的心路历程。4小说的悲剧渊源4.1来自创作主体的遭际要想成就杰出艺术品,就要实现一定程度的真善美的统一,要好好解读这一组合,要求他们具备知识修养,人格修养和艺术修养。在那个年代的大环境中,绝大多数人对社会的认知多是在无奈,服从,悲观,负面中进行,鲁迅最初也一样,一样带着一个“美满”梦想,不过,他终于可以打破这个桎梏了,能以自身的清醒来警醒天下,都显示出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在悲观意识方面有独到的发现与理解。时代与人生,使鲁迅因袭着沉甸甸的包袱。鲁迅本人也有清醒地认识,对于道德对于理想有尽善尽美之追求,但是,却活在那个新旧文化变更之际,他注定背负常人无法承受的沉重。而且他越追越有毅力,更不能自由。鲁迅早年丧父,让这个家发生了巨大变故,由小康社会陷入困顿,从而也让鲁迅更深切地爱着自己的母亲。这一中间人角色压力在生活中是不容否认的,它对鲁迅思想,气质产生了直接影响,以及文学作品中所创造出来的情感与色彩。鲁迅对于旧文化意识的鞭挞,是最为强烈的,对于新道德,同样有前瞻性期待,但是他又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彻底甩掉传统的负担,于是新与旧,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冲突、冲撞与纠缠鲁迅思想,不免遮盖了惆怅的表情。与朱安结婚,亦是促成鲁迅悲剧性格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段感情,犹如鲁迅心灵深处埋藏着的哀愁的成分,也正是他害怕面对心灵的某个秘密角落。在《呐喊》和《彷徨》期间,鲁迅生活的改变,促进了他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和哥哥周作人不和,和许广平相爱,让他陷入生命的“彷徨”阶段。这种种因素影响了鲁迅《呐喊》的创作、体认《彷徨》中悲剧思想。4.2超越传统小说的“圆满”中国传统小说有着浓厚的宗教浪漫主义的“瞒"和“骗”,因为他们的意志完全被压迫,在对礼教、宗法的膜拜之下,根本就很难有自觉的追求与觉醒的现实主义情怀。他们可能也有着一定的现实主义精神,也想过去直面现实的惨淡,但终因思想与观念的束缚而在现实面前而低头。“中和之美”、“中庸之道”的传统悲剧特点,也使很多作品都夹着“欢乐的尾巴”,以“团圆”收尾固守着“瞒”和“骗”的形式。而对于传统文学中的“瞒”和“骗”的现象,鲁迅是极力批判的,认为他们闭着眼睛谈所谓的大团圆是十分可笑的。鲁迅认为不敢写实的团圆主义是国民性弱点的一种表现。对真、善、美统一的美学倾向,是鲁迅美学观最本质的内容。也因这三点规律,成就了鲁迅独特的审美观,使鲁迅的悲剧观在美学思想的指引下相得益彰。在杂文《论睁了眼看》一文中,鲁迅也针对此种现象表明了一定的立场,民众对岳飞与关羽的被杀是不愿接受的,所以便用了这种“瞒和骗”的方法来创造出一个圆满的结局。所以有了《说岳飞传》,说岳飞是大鹏转世,秦桧是黑龙转世;秦桧之所以会害死岳飞,是为了报前世的大鹏啄伤黑龙的夙愿。而关羽则更是被化身为神的形象,被后世的人们所供奉。“杀人者不足责,被杀者也不足悲,冥冥中自有安排,使他们各得其所,正不必别人来费力了。’’圆这些都是与悲剧观所背道而驰的两个极端,都未能遵守真实的美学规律。也因为这样的推崇,鲁迅同样排斥着传统小说中那种“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迷雾结局。鲁迅所认同的悲剧观,是该本着真实的原则展开的。作家应该遵从客观事实,从个人的意志出发,将一种诚实与真挚的情感和心态置于作品之中,这才是一个艺术家所应成就的事。对中国传统小说的认识也让鲁迅意识到了悲剧对中国文学的可贵,只有敢直面悲剧,才是敢于直面当时的社会,才能发出最真的声音,可以说,这种意识,也促使了鲁迅重要的悲剧思想。4.3汲取异域文化的精髓悲剧之美,在中国一直都有文学作品,并形成独特艺术风格。这一切都带有悲剧意味和美好感情,为文学作品增加历史感与文化意蕴。鲁迅虽受到西方文化熏陶,但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是左右鲁迅最重要的文化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其本身也是悲剧性,置身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之中,在所希望到达的理想境界面前,存在着落差,必然会产生哀怨的情绪,忧患和从中产生的进取精神。在敢于面对现实的时候,到练习时身体力行过程,它必然推动鲁迅产生强烈的悲剧意识。鲁迅就像一个智者,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异常落后,却又因为有了这份智慧,并使鲁迅不能从苦难中解放出来。鲁迅很伟大,由于他被这种苦难驱使,希望能够以这样的力量来警示国人,希望能以其人道主义情怀来审视社会现实,见到了全新的实力。鲁迅向往着这种自由,于是忍气吞声,黯然神伤。巨大的知识体系与艺术实践,构成了成就鲁迅美学思想最主要的要素。当鲁迅美学思想定型后,有了我国现代美学发展与文艺发展作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我们资产阶级美学对无产阶级美学的过度之中,鲁迅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这时鲁迅正在借鉴梁启超的政治思想、艺术社会功利价值之根据和王国维之于艺术、艺术之美感价值之重视上面,放弃两个人的偏激、否定了某些片面思想,并形成其美学思想。可以认为鲁迅是对我们资产阶级美学思想的批判,并且在这传承中,在否定与吸收之间,确立起我们无产阶级美学的根本观点,是中国新美学名副其实开山大师。《呐喊》,《彷徨》等许多小说是普通悲剧,却又是心酸血泪交织在一起,这些普通悲剧主人公,他们的命运归宿,也并非必然走向灭亡的毁灭,鲁迅常常更加关注于他们天性中的仁慈、淳朴的天性湮灭在黑暗社会中给人震动的那一种心灵上的摧残。鲁迅文学观念受当时俄国文坛影响较深,和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科夫,无论是文学理念,还是人生遭际,都有一种承继性和共通性。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处时代正处在俄国历史转型期,正是风雨飘摇的时代,他还曾一度被放逐西伯利亚,在精神上,在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考验,这一切,也无不对其思想意识产生着冲击。著有《罪与罚》《穷人》等,均表达了陀氏这种在破坏中求希望的精神,在苦闷中呼唤理想,就像背负灵魂酷刑的悲剧意识一样,颤动了读者的心灵。而且契科夫在幼年时就有一个艰苦的生活环境,在医生这个行业里,所有这一切,让他有了一个敏锐地眼光,可以看出这一社会各阶层之疾苦对底层小市民庸俗习气和奴性之暴露,均有颇为准确的解释。其“套中人”系列小人物,更一针见血鞭策社会之弊,那是因为时势所迫,必须适应社会,使人类主体精神终于丧失。鲁迅所塑造的可悲的国民形象,无不与其有相通之处,皆用振聋发聩之呐喊告诫平凡人,要突破奴性意识之禁锢。五四时期鲁迅受尼采等唯心史观影响,尼采“超人哲学”给鲁迅反对禁锢传统思想以强大证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鲁迅在这一时期受到尼采等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多数人看到了国民落后无知的一面,对革命与反抗之声挖掘甚少,也让鲁迅以《呐喊》的写作为起点,就抱有强烈的悲剧意味。鲁迅在其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不断地从社会现实出发,结合自身文学理念,形成了其独特美学思想。经历过“三一八”惨案和“五四”运动之后,在“女师大”风波给他带来震动后,鲁迅开始更多面对国民斗争精神,又将其美学思想提升为辩证唯物主义。于是就有了《呐喊》、《彷徨》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设备采购合同:某医院医疗设备采购与安装协议2篇
- 蔬菜供销合同范本经典版
- 房地产购房买卖协议3篇
- 二零二四年度钢筋工程材料检测与试验合同2篇
- 化工设计:第4章 化工工艺计算
- 二零二四年度地铁隧道消防应急照明系统合同3篇
- 农田灌溉用水效益评估合作协议
- 长沙市商品房买卖合同
- 员工职业发展现状调查
- 建筑安全文化宣传
- 安全质量管理员岗位职责
- 膝关节镜手术
- 华为认证无线工程师H35-460考试题及答案
- 数学-2025届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高三11月调研试题+答案
- GB/T 26342-2024国际间遗体转运棺柩
- 2020-2024年上海市春考语文真题试卷汇编含答案
- 2024中国进口咖啡行业报告-中国食品土畜进口商会-202411
- 保安公司转让合同范例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授课课件
- 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 版含答案
- 云海Insight HD V4.6.5技术白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