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24-2026)_第1页
中学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24-2026)_第2页
中学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24-2026)_第3页
中学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24-2026)_第4页
中学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24-202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24-2026)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新样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丰厚学校人文内涵,增强学校科学积淀,提升办学品质,做好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起承转合,激活内动力再突破,保持内定力再出发,增强内生力再提质,强化学校人文特色建设,实现人文科学融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师生满意、社会赞誉的优质特色学校,特制定2024—2026年学校发展规划。第一部分

背景分析一、基本情况学校始建于1955年。1956年招收初中,1957年开设高中,1979年被确定为市重点中学,1987年撤销初中,1999年改为XX广播电视大学附属高中,2002年恢复XXXX中学建制。学校目前占地32亩,建筑面积2.19万平方米。核定人员编制138人,现有教职工130人,规划36个行政班,学生规模1800人。二、发展优势(一)交通便利,环境优雅位置优越,交通便利。XXXX中学地处XX市天桥区堤口路131号,位居天桥区委区政府驻地,多条公交线路途经,并设置“十一中”站点,XX轨道交通2号线贯通东西,距学校最近的站点约200米,为师生出行、校际交流、社会各界来校指导等提供了便利。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建有文化长廊、怡心亭、水景观等室外文化场所,拥有科技实验楼、体育艺术馆、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创客教室、机器人教室、合唱教室、社团活动室、塑胶运动场等教育教学活动场所,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环境。(二)办学理念先进,规划与时俱进近7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传承了一代代十一中人积淀下来的“真诚团结

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了“求真务实

和谐向上”的氛围。秉持“人尽其才

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为主线,回归教育本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成长可能。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校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战略,紧跟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以国家、省市各级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校情实际,科学规划发展,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实现学校优质特色发展。(三)特色点位突出,品牌效应彰显学校已连续获得三届市德育品牌,在探索特色多样化发展中,“点位”优势已经凸显,学校的思辨教育、国防教育、艺体教育等均在全市教育领域有一定影响力,且保持高位发展。综合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已获得市级学科基地,由“点”到“面”的辐射带动、凝炼提升时机较为成熟。在中考改革背景及全体十一中人努力下,中考录取位次持续前移,学生综合素质逐年提高,家长满意度稳步提升。(四)教学模式渐成,升学渠道多元完善分层教学模式,开展“培优补弱”个性化指导,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指导。各学科优秀、骨干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学校教学从低位灌输向分类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不断探索推进。优化学生升学渠道,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升学路径,让更多的学生圆梦大学。(五)队伍建设有力,团队担当尽责学校队伍建设有梯度有力度有效度,目前有正高级教师3人,近年来,数十位教师获一系列国家、省市级荣誉,一批拔尖人才涵盖各门学科。随着XX教育不断塑造“新生态”,持续赋能“未来”教育新格局,学校通过推选各级各类比赛、干部教师培养工程人选,提供多样化平台,加速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的成长。名师团队项目的初步建立、教研组长的竞聘上岗、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干部队伍的履职尽责、育人队伍的构建完善,实现了在“教师发展”“课堂生长”等方面的重构和育人质量、学校品质等方面的提升。三、挑战与机遇

(一)客观办学条件制约发展由于学校占地面积小,可规划开发利用的潜力空间较为有限,教育教学功能区配备方面仍存在短板,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学校人才引进、招生录取等面临更大竞争和更多挑战,缩小与上游学校之间的差距,任重道远。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尚不合理,存在“年龄断层”的情况,制约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培养,部分教师求新求变意识不强,缺乏参与学校变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发展进入提升跨越新阶段,虽然近几年生源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不会有较大的质的提升,学校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家长、社会的优质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成为有效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社会美誉度的重要制约因素。(二)学科效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需要持续构建基于“学校校情+学生学情+特色凸显”的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教育科研水平尚有不足,科研在促进学校发展中的效能有待发挥。名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引领示范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办学”模式尚未实现提升与突破,学科活动、学科品牌、专项研讨尚未形成特色。(三)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原有的工作评价机制无法全面、客观反映学校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无法科学反映教职工的工作效果和实绩。学生德育工作中,管理思维尚未完全转变为育人思维,对学生的引导力不足,班主任还需要持续发挥情感驱动的育人作用。教师专业发展、班主任成长、班级建设、学生发展评价不完善、不系统,需要统筹设计,全面调动工作、学习积极性。(四)文化立校有待进一步提升虽建校近70年,但学校文化体系的构建尚不成熟,核心文化没有形成,需要靠制度管人,难以汇聚师生全部力量致力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学习、不断丰实、凝聚共识、逐步完善学校的核心文化体系建设,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实现文化立校,把文化从“用”提升为“体”,使其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着力点,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出发点,推动教化从“外烁”向“内求”的落脚点。(五)新时代新要求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实施多元特色办学、促进学校特色多样化发展等指明了方向。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和十大战略任务。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建设一批具有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XX省教育厅、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XX省财政厅印发《XX省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创新构建“特色学科+特色高中”办学模式,引领普通高中由标准化、规范化向高质量、有特色发展。XX市教育局印发《XX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2024—2026

年)行动计划(试行)》明确提出推动XX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的十四项重点工作任务,为学校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不仅指明了方向,更是明确了路径,激发了学校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动力。第二部分

发展目标一、三年发展目标学校以“人尽其才

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以“感恩励志成长责任”为主题,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精彩绽放,培育“信念坚定、内心充盈、品行良好、人格健全”的学子,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育合格有特长的学生,培敬业有品位的教师,办规范有内涵的学校。三年内把学校办成人文科学环境浓郁、教育教学质量良好、办学优质特色鲜明,在全市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以人文见长的现代化高品质特色高中。(一)党建工作发展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建强战斗堡垒为主线,按照“抓学习、夯基础、促规范、提质效”的思路,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经过三年努力,学校党组织领导力更加凸显,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更加突出,党员队伍更加坚强有力,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到位,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工作水平更加务实高效,党建与业务高度融合,不断开创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二)学校管理发展目标加强学校制度建设,优化学校管理结构,努力在“细”上下功夫,在“实”上求效果,以“规范、质量、特色、品牌”为主题词,以“教学提质、育人树品、管理促效、服务升温”为主线,努力创建“全面+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人文交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完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把握正确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全面依法治校。持续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增强服务师生意识,提高干事创业积极性,强化干部争先创优意识,打造一支“信念坚定、务实高效、担当有为、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健全教师、职员双向选聘制度,持续推进年级主任负责制,优化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营造“想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提高后勤管理上线,提升服务温度,加快推动学校后勤工作由管理向治理、由被动向主动、由零敲碎打向系统集成转变。守牢安全底线,实施安全治本攻坚行动和大安全体系建设。(三)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目标弘扬教育家精神,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为引领,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健全完善教师成长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专业提升动力,细化分类分层培养目标路径,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积极为优秀名优教师脱颖而出提供平台,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四)德育工作发展目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构建全面、高效、具有鲜明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优化德育工作结构,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家庭共同参与的德育团队。提升班主任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通过系列培训和交流活动促进其成长。创新和深化既有德育品牌,同时开发新项目,形成品牌效应的长效机制。强化共青团组织的功能,以各类主题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及综合素养。注重学生实际,加强价值观、传统文化、生态及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体强身、以美润心,持续开展面向人人的体育竞赛和美育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素养。通过习惯养成教育,塑造学生良好品行,培养信念坚定、品行良好、志存高远、担当有责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学生干部培养和班级荣誉机制,激励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推动跨学科融合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五)教学工作发展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任务,聚焦新课标落地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新结构、数智赋能推进课堂变革的新路径,通过“新备课组”建设构建校本教研工作新机制,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课堂教学,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分层教学和学法指导,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教研专业支撑作用,注重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任务式学习的实施,整合社会和学校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强化教学活动过程管理为保障,建立健全过程督查和质量监控机制,协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助力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力争每年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及格率、全市“看基础,比发展”测试中学生的进步幅度及高考上线率等多项指标上均有明显突破。(六)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目标健全校园文化载体,以学校环境、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精品社团、校史文化为抓手,以人文特色学校建设为指针,创设文化育人氛围,锻造学校文化内涵。在师生中深入开展“一训三风”教育,厚植“十一中精神”,以科学正确的办学理念,凝聚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和共同愿景。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书香校园建设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深化学校特色文化教育。以70周年校庆为契机,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做好校园文创工作,创建学校文化品牌。二、年度发展目标围绕学校三年发展目标,确定2024年为“质量突破年”、2025年为“改革深化年”、2026年为“巩固提升年”。抓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培养高素质教师干部队伍、聚焦全环境立德树人、抓实‘新课堂’‘新备课组建设’、探索教师职员‘双聘’机制、筑牢校园安全”等重点任务,找准突破点,打造新引擎。以“质”提升、以“效”向远,厚植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塑造新格局。(一)党建工作年度发展目标2024年,以“强基固本”为主题,持续推进党支部建设规范提升行动,坚持“突出重点、讲求细节、压实责任、形成闭环”的工作方法,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以问题为导向,以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党支部评星定级为抓手,加强党建工作制度建设,明确完善工作标准,推动党建基础工作严谨规范、落实落地,不断提升学校党建工作质量。2025年,以“先锋引领”为主题,积极谋划开展“抓引领强示范”突破项目,持续擦亮学校党建品牌,推进“一支部一品牌”建设,打造事迹更感人、典型更突出、特色更鲜明的共产党员先锋岗,努力争创省级“一校一品”学校党建品牌建设示范校、省市级共产党员先锋岗,通过提升学校党组织引领力,增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026年,以“赋能增效”为主题,围绕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坚持党建、业务“双带头”标准,进一步优化基层党支部设置,把支部建在教研组或年级部。将学校改革发展与党建工作通盘考虑、一体推进,把党建高度融入立德树人、学校治理、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学校文化、家校社协同等各个方面,积极打造党建业务融合创新案例,不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二)学校管理年度发展目标2024年,建机制、强基础、促规范。从建章立制抓起,从底线评价做起,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实施中层干部竞聘,制定学校干部管理制度,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实行一体化双线管理,制订《关于实行副校长包级年级主任负责制的工作方案》,实现常态化管理的扁平化和重心下移,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应。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境外友好学校建设。加强安保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规范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完善学校对后勤保障工作人员的考评制度,开展“节约型校园”

“安全型校园”建设。2025年,提质量、见成效、呈特色。适时推行干部轮岗,根据分管领导用人意见和个人能力优势进行双向选岗,提升干部创造力、引领力,实现人尽其才。打造高品质课程特色体系,创新高品质教师培养模式,创新高品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高品质育人模式,争创更多市级学科基地,打造更多德育特色点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70年校庆为契机,加强宣传,全方位展示学校厚重的历史底蕴、良好的办学效果和鲜明的办学特色。鼓励师生互访、文化交流、联合教研,讲好“XX故事”。进一步完善安保后勤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规程、工作要求和目标,并且落实到位,努力创建更高层次的“绿色校园”

“平安校园”。2026年,上台阶、进前列、树品牌。精细管理促发展,丰富内涵树品牌。在建章立制和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抓牢教学、抓实德育、抓细管理,实现文化立校,用文化引领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引领教师敬业勤业乐业,以独特的办学特色提升“品牌”管理的境界,争创XX市特色高中。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向精细化转变,不断提高队伍战斗力和创新力。培养学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提高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实现校园安保工作网络化、信息化,推动安保工作改革和创新。制订并落实《后勤服务人员考评制度》,提升校园软、硬环境层次。(三)教师队伍建设年度发展目标2024年,加强教师培训,促进专业成长。弘扬教育家精神,开展高质量的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代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开展青年教师“双拜师”活动,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给他们搭平台、压担子、创机会,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成长目标,制定个人成长计划,磨练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技能,尽快提高业务水平。2025年,探索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深入挖掘师德师风建设内涵,在保障师德师风建设扎实推进的同时,聚焦工作着力新角度,开辟工作推进新路径,力争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常做常新常见效。进一步拓展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途径,鼓励更多教师重视教育教学研究,争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探索专家型教师群体发挥引领作用的有效途径,带动和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研究,争取在“齐鲁三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有所斩获。2026年,将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做法制度化常态化。不断丰富优质教学资源,逐渐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教育信息化理论水平,打造一只具备创新性、引导性、示范性的信息化骨干教师团队。充分发挥专家教师队伍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辐射带动更多优秀教师成长,打造出结构合理科学、学习氛围浓厚、工作扎实高效的教师队伍。(四)德育工作年度发展目标2024年,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建成分工明确、高效协同、配合默契的德育工作机制。完成班主任队伍现状调研,明确提升方向,制定班主任专业发展计划和培训体系,在全市班主任关键育人能力展示活动中实现成绩上的突破,在德育研究方面有成果在专业刊物发表。完善德育课程架构,加强德育工作团队建设。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机制,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展)”,高频次开展各类赛事和艺术展演活动,持续推进“最美主场(舞台)”育人品牌建设。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探索将体质监测纳入期末考试,提升学生体育锻炼质量,力促学生健康达标,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较上年度有所提升且不低于全市平均值。链接社会资源,探索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融合育人的改革路径,提高心理融入、文化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融入水平,形成中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完成XX市2024年度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结题工作。2025年,开展德育品牌创建活动。在传统优势项目保持高位发展的同时,开发新项目,开辟新赛道,确立新的德育品牌项目,为学生成长搭建新平台。体育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常态化学生全员竞赛(展演)机制基本建立,跨学科优质体育美育资源体系初步建成,确定体育美育浸润行动名师培养对象,建设学校体育美育名师工作室,培育省市级示范性高水平学生艺术团。围绕学科育人、人文特色,深化实施志愿服务项目,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跨学科融合”为突破口,深度融合研学项目、职业体验、党团活动和社区服务课程,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育人优势。实施班主任培训计划,提升其专业技能。开展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促进经验分享。2026年,构建“多维增量”评价体系。探索增值评价,评估德育工作成效,形成“构建平台—开发课程—协同融合—场域实践—行为激发—价值培育—增量评价”实施路径,总结经验、调整策略,确保德育工作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评估班主任队伍建设成效,优化班主任培训体系,形成常态化培养模式和长效机制。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持续提升,教师体育美育素养显著增强,基本形成“学校多特色,班级多项目,学生多技能”的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且体现区域优势与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学校体育美育新面貌。(五)教学工作年度发展目标2024年,用精细化制度体系支撑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以及年度考核激励制度,形成健全的教学管理、评价等制度体系,推进学校教学各项工作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转变。继续开展教研组长竞聘工作,加强教研组建设,规范集体备课流程,强化广大教师的质量意识,努力提高备考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在合格考中力争各科合格率均达95%以上,艺术体育特长生高考录取率和夏季高考本科上线率较上一年有所突破。2025年,用高质量教科研提高课堂“生长力”。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完善修订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学校科研工作的长效机制。拓展学校教育科研覆盖面,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难点和堵点积极开展校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探索出适合我校学情的高效课堂模式,以校本教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带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经过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选课走班方案,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为学生打通多元出口的升学途径,争取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率、艺术体育特长生高考录取率和夏季高考本科上线率都有较大突破。2026年,用高品质学科基地群助力学校“人文特色”发展。以综合实践学科基地建设为依托,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新样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集人文、科学、劳动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科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强学科课程开发、学科特色活动开展、教师团队建设和学生社团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每年全市“看基础,比发展”测试中学生的进步幅度较上一年均有明显提高。学校社会美誉度稳步提升,人文科学特色高中建设初见成效。争取更多学科成功申报学科基地,在更多科目成功申报学科基地的基础上,申报市级特色高中。(六)校园文化建设年度发展目标2024年,丰富校园文化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结合学校实际,完成学校育人文化现状调研,明确建设方向,初步制订《XXXX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使校园文化节活动初步形成十一中特色。在已有学生社团的基础上,加强对部分社团的指导,办好文学社、辩论队、广播站、光影社等已较成熟的文化社团。挖掘校史资源,规划校史馆建设,做到“面面墙壁都说话,个个角落都育人”。初步建立校本课程体系,开设一批具有十一中特色的人文类校本选修课程,争取有校本课程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力求学生参与校本选修课程学习后有一定成果。

2025年,实施育人文化建设方案,建立育人监督和反馈机制。开展相关活动,进一步完善《XXXX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制定校园各类文化节的活动方案,完善学生社团活动台账,继续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保证学生社团活动正常开展并有一定的成果。建成校史馆,在建校70周年之日开放。校本课程体系较完善,开设一批具有十一中特色的人文类校本选修课程,有校本选修课程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学生参与校本选修课程学习产生较有影响的成果。2026年,评估育人文化建设成效,形成育人文化长效机制。在两年的探索和努力基础上,校园文化节活动形成十一中特色。建设一批品牌社团并在市内产生影响,学生社团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果。学校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校本课程体系较完善,打造一批具有十一中特色的人文校本类精品选修课程,有较多的校本选修课程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取得较丰硕的成果。第三部分

具体举措为进一步贯彻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学校系统谋划、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一)党建工作具体举措1.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组织和行政班子议事决策制度,进一步完善协调运行机制。2.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每年5月集中开展“党章主题月”活动,着重对照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进行对照检查。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认真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提高“三会一课”质量,落实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和主题党日等制度,坚持和完善重温入党誓词、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使党内生活庄重、严肃、规范。开展“牢记教育初心、不忘育人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不忘初心使命,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3.严格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切实落实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党建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每年按时制定“三张清单”,做好年度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和全面从严治党述职评议工作以及上年度述职整改工作。4.抓牢抓实理论武装。完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机制,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坚持重要会议“第一议题”、中心组学习“第一任务”、支部学习“第一内容”、理论宣讲“第一话题”,每月坚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论坛学习制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组织党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赴党性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我来讲党课”

“我和我的支部”

“发现榜样”党员教育“三项活动”,用心打造优质精品党课,拍摄更具感染力的支部故事,积极上报《师者如光》系列党员教育片选题,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6.筑牢意识形态防线。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专题研究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每季度定期摸排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建立排查台账,坚决防范和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维护学校意识形态安全。7.开展“五基双化”建设行动,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学校“五基双化”建设行动的实施方案,对照《基层党组织“五基双化”建设标准》逐条逐项认真学习相关的制度规定,全面查找问题,列出清单,开展整改,注重总结凝练经验,力争党组织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开展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制定学校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办法,对党员开展年度评价。8.开展“五力双全”建设行动,实现党支部全面提升、全面过硬。聚焦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队伍战斗力、群众凝聚力、事业推动力,继续擦亮“一校一品”学校党建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身着红马甲,育人守初心”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努力争创省级中小学“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做好“一支部一品牌”党支部品牌建设,各支部围绕探索党建与业务融合,立足支部自身实际,打造支部品牌,常态化开展活动。开展“共产党员先锋岗”评选,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7月份开展庆七一暨优秀共产党员表彰,每年开展“党支部评星定级”工作,推动党支部晋位升级,工作提质增效。9.开展“五域双高”建设行动,以高度融合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构建党建业务互融互促平台,探索学校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的有效路径,将党建工作融入立德树人、学校治理、文化建设、教学教研、教师队伍等方面,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实现双促进、双提升。积极开展党员上“四课”、党员联系班级等,强化党建课题研究,积极打造提炼党建业务融合创新案例。10.深入推进作风效能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紧盯“四风”新表现、新形式,坚决纠治、深入整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大力倡导“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坚持树立坚决“不打糊涂仗”“不搞花架子”“不做太平官”的鲜明导向。增强执纪监督问责实效,紧盯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坚持从严执纪,严格工作标准,持之以恒正风肃纪。11.深入“泉心育人”廉洁文化品牌建设。推进“校风尚廉”等六大行动,学校结合特色,开展系列廉洁文化活动,营造浓厚廉洁教育氛围。定期开展廉洁教育会,进行党规党纪、专题警示教育,推动干部教师清廉从教,学生重廉尚洁,党风政风校风学风持续向上向好,争创XX市新时代廉洁文化示范校。12.加强廉政教育学习。持续深化学习贯彻《党章》《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法规,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学,做到深学细照笃行。加大对党员干部的纪律教育,持续推进警示教育,以案说法、以案说纪,强化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常态化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学习教育,不断铸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学校管理具体举措13.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切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基于此完善学校章程,修改和优化相关制度,形成融入时代教育要求的治理体系。14.明确落实责任分工。校长坚持党组织的领导,依法依规行使职权,按照学校党组织有关决议,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落实五育融合、全员育人、评价改革、新课程方案、“双减”“五项管理”等政策,带领各职能部门按照分工落实规划的重点推进和分类执行。15.选优配强干部队伍。不断加强学校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把政治素质过硬、有能力敢担当的优秀人才选配到干部队伍里面,并适时进行合理的人员调整。充分利用国培或省市的培养培训项目,开辟新的交流平台,建立与其他地域优质学校间的联系,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干部队伍较快成长并产生积极辐射作用。16.加强部门协同合作。积极争取上级主管职能部门的支持,创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有针对性地与主流媒体建立工作联系,有重点地宣传学校特色和亮点工作。加强与街道、社区联系,积极配合当地派出所、交通、城管、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17.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通讯员队伍和网评员队伍建设,为学校保存珍贵的影音、照片资料。积极发挥媒体作用,努力拓展对外宣传,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做好教育热点引导和舆情应对,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涵养良好的政治生态。18.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发展渠道。依托XX“泉文化”,宣传“泉特色”,打造友好学校交流新名片。探索实践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的各类校园活动、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提高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19.守牢校园安全底线。牢固树立大安全理念,严格执行安全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坚持“一岗双责”和“责任倒查制”,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各项措施,实施“校园天眼”工程,完善校园智能化安全体系。落实学校安全网格化管理责任,分级分类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帐。修订完善各类重大事故、重要情况应急预案,对发生重大事故或突发事件,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抓好安全教育。20.提高食品营养上线。强化食品安全,积极践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切实保障学校食品安全和师生营养健康。充分发挥膳食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严格落实中层以上干部陪餐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21.提高后勤保障管理水平。加强业务人员培训、考核与管理。对各类职责人员、各班级、各部门所负责的财产实行登记,以确保学校财产的有效管理与长期使用、安全使用。加强财物管理,收支明确,量入为出,开源节流,专款专用,杜绝违反财务纪律现象发生。(三)教师队伍建设具体举措22.严格落实“师德”第一标准。落实“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各级各部门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年度师德考核和职称评审思想政治素质考核等专项考核、接受警示教育、签订廉洁从教承诺书等形式,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严肃性,推进日常监督不断深入。23.积极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以培养教育家型名师、XX未来卓越教师、XX名师、市级教学能手、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秀青年教师、全学段“新课堂”项目成员为目标,不断完善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等群体的培养和发展机制,明确职责,提高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和以赛代训实效,营造良好竞争氛围,提升青年教师成长、骨干教师发展、专家教师引领水平。24.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成果评价激励制度。开展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核心课题的研究工作,构建学校教科研网络,组织教育科研的专家讲座,培训相关的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方法,组织申报校级微型课题,扎实开展研究。强化教科研过程管理,组织阶段性课题研究交流会,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汇总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召开年度科研工作总结会。25.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培训,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基础教育精品课”等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加强数字校园建设,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四)德育工作具体举措26.构建德育工作体系。在深入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系统化、多元化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27.健全德育工作团队。以三个部门为引领,以三个年级为依托,以班主任团队为主干,动员全校教职员工和家长,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全面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28.深入实施“班主任关键育人能力提升”行动。通过“师艺论坛”等系列活动,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引导班主任关注带班育人方略、育人故事讲述、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将活动成绩与班主任评优评先相结合。将政策理论学习、师德培训、读书分享、同伴互助、案例探讨等学习培训活动与周例会有机结合,提升日常工作指导的针对性。每年开展1-2次班主任全员培训,涵养教育家精神,实现从“管班”到“育人”的飞跃。29.打造全新德育品牌和特色共青团品牌。深入挖掘“学生诚信自助书吧”“家庭教育读书会”“学生志愿服务+”三个德育品牌育人功效的基础上,探索打造全新的德育品牌,形成品牌效应长效机制;以团支部建设、志愿服务、红色研学、社团活动为抓手,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担当教育等为重点,打造指向育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融合创新的共青团品牌。30.深化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开发实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德育课程,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助力特色校园建设。31.丰富活动育人途径。开展仪式教育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校园节会活动,依托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级特色展示活动;共青团做好青年学生的“代言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不断提高学校活动育人的教育性、趣味性、丰富性。32.积极推进管理育人。进一步健全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学生干部培养模式。“选管用”整体设计,提高自管、自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落实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制度,确保早期有预警、事中快处理、事后巧干预。33.构建实践课程育人体系。贯彻活动课程化思路,开发课程资源,邀请XX市教研院专家、综合实践学科工作坊主持人、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领域学校名师共同开发志愿服务活动与学科融合课程,从人文素养、科学研究、素质拓展等方面,全面推进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创建。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发挥实践育人优势,打造普通高中“跨学科”综合素养人才培养的教育特色,提升综合实践教育改革“融合”工程的辐射作用,通过“增量评价”,实现“启智润心”的育人目标。34.完善学生、班级荣誉机制。在现有学生奖励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级荣誉体系,让表彰序列化、让榜样常态化;在现有班级荣誉机制基础上,探索个性化班集体荣誉类型,努力挖掘班集体、班委、班主任工作亮点,让表彰多元化、具体化。35.搭建平台实现共建共育。链接社会资源,积极开拓三类实践育人基地。一是联合XX省农科院、XX市北郊国有林场、XX市团校、XX市博物馆等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深入挖掘育人项目;二是与XX大学、XX建筑大学、滨州医学院等高校共建双高联合育人基地,持续推进育人项目合作;三是与宝华中学、刘庙小学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建区域实践育人基地。拓展劳动教育类、职业体验类、引领服务类育人资源。36.构建家校社共育机制。加强三级家委会建设,开好家委会、家长会,办好校园开放日,深化家校合作。建设系统、稳定、高水平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组织开展间周一次的“家庭教育读书会”,扩大首批“XX市百所家长学校示范校”和“XXXX中学家庭教育读书会”品牌影响力。建立家庭教育读书群、微信公众号,分享经历和经验,为家长提供更多了解学校的途径,形成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进步的家校共育共学共同体。深化生活德育“家庭三个践行”,完善“泉家共成长”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37.开展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教育。全面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施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提升育人内在质量。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每年进行两次心理测量,每年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构建完备的心理课程体系。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指引,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家庭教育,形成全方位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发展意识和职业认知,明确社会需要、个体需求和学业内容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具备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38.以体树人,聚力增强学生体质。构建循序渐进、科学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落实好体育课程刚性要求。抓好体育项目普及与特色打造,推动篮球等集体项目、田径等基础项目上水平、出成绩,继续发挥健美操等特色项目辐射带动作用,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过程性评价与反馈,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39.以美育人,聚力提升学生美育素养。启动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形成艺术素养展演长效机制,推广全员参与的合唱、集体舞、课本剧、舞台剧等艺术实践活动。完善高水平学生艺术团建设,加强市级示范性学生艺术团建设。大力开展高雅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促进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有机融合。(五)教学工作具体举措40.以“新课堂”项目为重点,以课堂研究为依托,以数智融合赋能教学方式转变,实现对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课堂生长的机制重构,助力教师创新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修定《XX省XX第十一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细则》,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教师构建“先学后教、分类指导、随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41.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学成绩奖励制度。在现有教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修订年度考核方案中教师教学成绩评价办法,与市教育局“看基础,比发展”的评价办法接轨,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教学业绩,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42.以“新备课组建设”项目为抓手,加强教研组建设,探索备课组建设新机制、新路径,打造备课组新样态。制定集体备课流程,加强对学科组集体备课的指导、检查和管理。完善中层及以上干部深入教研组制度,中层及以上干部认真参加教研组集体备课、磨课活动和听评课,充分发挥检查、监督和指导的作用,确保集体备课保质保量进行。组织“学段衔接教研、学科融合教研、校际合作教研和共同体教研”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加强“新高考”的研究,组织教师参加“同做高考题”活动,提升教师做题、研题和讲题的能力,提高备战高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及检查力度。加强课堂情况的日常巡查、教师作业布置及批改情况的抽查、期中期末教师教学材料的检查等,对于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通报处理,督促改正。充分利用教育局提供的评估评价、数据应用、智慧校园等服务,加大考试成绩的分析力度,做到逢考必分析,精研学情、精准施策,做到“数智”赋能,有效提高教学成绩。44.以书香校园建设为载体,打造“一体两翼”阅读服务,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构建多样态的阅读课程,组织多元的阅读活动,营造“全环境阅读”氛围,定期举办学生、教师阅读分享会,引导学生和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用书香浸润心灵,文化引领成长。45.加强对高一学生“选课走班”的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长远、全面分析、科学指导,积极稳妥、找准路径、科学规划、健全保障,遵循校情、统筹资源、合理配置、体现特色。根据学情,为学生拓展多元升学途径,夏考、综合评价招生、艺体特色全面发展。46.以学科基地建设为目标,广泛开展丰富的学科特色活动。教研组根据学科特色,结合学情,设计学科特色活动(如理科的讲题比赛、模型制作比赛,文科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本剧展演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特色活动,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47.以“科学教育引领校”申报为契机,加强科学教育课程开发,强化实验探究教学。精心设计实验等实践性教学内容,注重与多学科融合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组建科学类兴趣社团、科创兴趣小组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科技创作、课题研究等活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等科学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定期举办科普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到高校、科技场馆参观学习,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48.以“泉引桥”工程引领培育校为依托,通过上下学段学校联合开发引桥课程、编制入学指导手册,全面开展教育衔接。主动向低学段衔接,建立跨学段、跨学校、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搭建初高衔接纽带,不断完善初高衔接课程读本,做好知识衔接;设置“适应性先导性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好开学前的生活、自我管理和规划等方面的准备;运用长视思维,为学生寻找多元出口,与高校搭建合作交流的桥梁,帮助学生近距离了解大学生活,做好学生升学规划指导。49.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提高思政课整体质量,用好统编教材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丰富思政课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教育,有效发挥思政课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重要育人作用。50.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培优补弱。建立“目标生”培养机制,从高一学生入校开始,选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