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2_第1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2_第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2_第3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2_第4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代码319B5208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性质必修学分316学时48先修课程基础生物学课程负责人适用专业生物制药课程简介(300字左右):《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等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认识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与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医药、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价值,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前沿与热点问题。微生物学是生物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应用性,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类群、鉴定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分布与作用,了解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工、农、医、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等,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研究的能力和相关微生物工业生产的能力。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运用微生物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对微生物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验证并加以解决。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具备一定的资料阅读、收集能力,文献、资料的归纳、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协作精神、能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为将来的继续学习和深造打下基础。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外语能力,对专业词汇有一定的掌握,对英文的专业文献具备一定的解读和分析的能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课程目标5毕业要求1毕业要求指标点1.1H毕业要求指标点1.2H毕业要求指标点1.4H毕业要求指标点1.5H毕业要求2毕业要求指标点2.3H毕业要求指标点2.4H毕业要求4毕业要求指标点4.1H毕业要求指标点4.2H毕业要求指标点4.3H毕业要求指标点4.4H毕业要求8毕业要求指标点8.3M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知识单元对应课程目标知识点预期学习成效实现环节学时1.绪论课程目标1微生物及其分类、微生物的发展、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微生物学及其分科知识目标:能够描述微生物的定义和主要类群;讲述微生物的共性和特点;讲述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人类进步的贡献;能对将来的微生物学学科方向的发展进行讨论和分析。能力目标:树立起微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对将来的考研和工作方向的确定有帮助。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2课程思政元素:探索精神、使命担当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分析发展史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对应用前景的广度和深度讲解,培养学生探知未来的精神和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2.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课程目标1、2、5细菌的形态及主要特征、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革兰氏染色的机制、细菌特殊构造和功能、放线菌蓝细菌的形态及繁殖方式、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的特点、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细胞构造、酵母菌的分布形态结构菌落特征及生活史、霉菌的分布形态结构和繁殖知识目标:能够描述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等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以及它们的繁殖方式;蓝细菌的类群及其生长繁殖特性;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构造及其生长繁殖特性;区分微生物不同类群的特点以及作用和危害。能力目标:对这些看不到的生物世界初步在脑海中显现出各自精彩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12课程思政元素:探索精神、科研和爱国情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并通过课后作业任务,培养学生对各种微生物的研究兴趣;借助科学家研究病原微生物并为之献身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科研情怀,同时对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3.病毒和亚病毒课程目标1、2、5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组分、病毒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群体、亚病毒因子、病毒与实践知识目标:能够描述病毒的特点和分类,包括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的生活周期以及亚病毒的种类特点;掌握反映病毒生长繁殖规律的一步生长曲线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对有关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特别是噬菌体溶原性反应的基本概念能够描述。能力目标:通过对病毒世界的描述,能够增强对生命世界的探求兴趣,能够提出问题并去搜寻答案。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6课程思政元素:探索精神、科研和爱国情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病毒基本知识的讲解并通过课后作业任务,结合目前新冠病毒的流行传播防治的知识,为学生传播科学探索的热情和为祖国骄傲自豪的情怀。4.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课程目标1、2、3,4、5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的跨膜输送、培养基。知识目标:从宏观的生命世界的相通性,明白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同时也能区别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了解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学会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要求,配制相应的培养基对微生物培养的理论知识。能力目标:在实验室里你能够通过查找文献和实验摸索,掌握配置各种培养基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4课程思政元素:探索精神、科研情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微生物培养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并通过课后作业任务,让同学自主去搜索不同作用的培养基的配方,从培养目的和要求上,分析其原理,加强对不同微生物的认识和实验室培养方法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科研情怀。5.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课程目标1、2、3、4、5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知识目标:能够区分不同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对微生物独特的合成代谢途径-生物固氮的作用和要素能够描述准确。能力目标:能够和生物化学的学习融会贯通。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5课程思政元素:探索精神、科研情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对不同营养类型的微生物类群进行产能方式的讨论中,了解微生物和高等动植物相似而又不同的特殊本领,提供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固氮微生物的生长和产能的例子,激发学生对生命存在方式的探索热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研情怀。6.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课程目标1、2、3、5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害微生物的控制知识目标:能够描述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对微生物生长进行测定;能区别有害微生物控制相关的基本概念。能力目标:能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注意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学会在生产试验过程中,对有害微生物进行控制的方法和操作。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5课程思政元素:探索精神、爱国情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结合有害微生物的传播影响,联系实际生活中用来阻断微生物传播的方式,正确树立面对疫病传播时的科学态度,不恐慌,做好自身防范,遵守国家疫病防控规定。7.微生物的遗传课程目标1、2、3、4、5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知识目标:能够正确描述细菌的染色体基因组及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质粒和转座子)的结构和基本特点、微生物基因突变、遗传的基本概念、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能力目标:能够生产试验过程中,学会具体的操作和方法,学会遇到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9课程思政元素:探索精神、求真精神,科研情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利用科学家用三个经典实验对遗传物质的确定,对突变的自发性进行验证的三个实验进行讲解,赞扬科学家的求真的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启发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8.微生物的生态课程目标1、4、5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知识目标:能够正确描述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能力目标:能将书本知识和原理运用到实际的科研和生产中。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课堂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4课程思政元素:探索精神、科研情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讲解和布置作业,让学生探究微生物和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举例,以及在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具体应用,树立科学的求实精神。9.微生物的命名和分类课程目标1、2、3通用分类单元;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知识目标:能够描述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有关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理论;掌握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力目标:运用传统的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教学方法:讲授、例题分析;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1课程思政元素:探索精神、科研情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利用Woose的三域分类的事例,讲解科学的思维需要跨越学科的偏见,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知识单元对应课程目标考核方式成绩评定1.绪论课程目标1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和期末闭卷考试(1)平时成绩,具体包括:平时出勤(10%)具体方案为:总分为100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无故旷课超过学校规定次数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课堂表现(10%)以满分100分计,表现优秀者75-100分,良好者50-75分,中等者25-50分,表现差的为0-25分。课后作业(20%)课后作业包括课后思考题和计算题,评分以答题思路的规范性、整洁性、整体性、逻辑性、正确性为依据,每次满分为100分,最后取平均分。(2)期末考试(60%)期末进行综合闭卷考试,总分为100分。2.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课程目标1、2、5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和期末闭卷考试3.病毒和亚病毒课程目标1、2、5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和期末闭卷考试4.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课程目标1、2、3,4、5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和期末闭卷考试5.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课程目标1、2、3、4、5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和期末闭卷考试6.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课程目标1、2、3、5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和期末闭卷考试7.微生物的遗传课程目标1、2、3、4、5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和期末闭卷考试8.微生物的生态课程目标1、4、5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和期末闭卷考试9.微生物的命名和分类课程目标1、2、3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和期末闭卷考试平时表现评分标准(以满分100计)评价指标(100分)优(75%-100%)良(50%-75%)中(25%-50%)差(0%-25%)积极程度(50分)积极、踊跃老师鼓励后积极、踊跃老师鼓励后积极度不高消极回答正确程度(50分)回答正确无误、分析合理,结论有效回答问题基本正确,分析比较合理,结论有效回答问题错误较多,经老师提醒后仍然分析有误,结论无效答不对题单次作业评分标准(以满分100计)评价指标(100分)优(75%-100%)良(50%-75%)中(25%-50%)差(0%-25%)作业完成进度(20分)提前完成按时完成延时完成未完成概念清晰程度(30分)75%以上概念清晰50%以上概念清晰25%以上概念清晰不清晰正确性和结论有效性(50分)分析合理、全面,计算无误,结论有效分析较合理、全面,计算错误少,结论较有效分析基本合理,计算有较大的错误,结论基本有效存在严重错误五、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依据课程目标考核环节(评价依据)期望值平均得分达成度计算课程目标1考核环节1考核环节1期望值A1=a1=考核环节1实际平均得分达成度=考核环节2考核环节2期望值B1=b1=考核环节2实际平均得分考核环节3考核环节3期望值C1=c1=考核环节3实际平均得分课程目标2考核环节1考核环节1期望值A1=a1=考核环节1实际平均得分达成度=考核环节2考核环节2期望值B1=b1=考核环节2实际平均得分考核环节3考核环节3期望值C1=c1=考核环节3实际平均得分课程目标3考核环节1考核环节1期望值A1=a1=考核环节1实际平均得分达成度=考核环节2考核环节2期望值B1=b1=考核环节2实际平均得分考核环节3考核环节3期望值C1=c1=考核环节3实际平均得分课程目标4考核环节1考核环节1期望值A1=a1=考核环节1实际平均得分达成度=考核环节2考核环节2期望值B1=b1=考核环节2实际平均得分课程目标5考核环节1考核环节1期望值A1=a1=考核环节1实际平均得分达成度=考核环节2考核环节2期望值B1=b1=考核环节2实际平均得分考核环节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