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蒿里行写作背景
篇一: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诗歌五首
1、读一读,认一认2、根据学过的诗词,自己总结古诗词的朗读节奏。
四言诗:22;五言诗:221、212或23;七言诗:2212、2221、223或43。
词:不定3、朗读读诗歌,把握节奏
《观沧海》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写作背景
当时正处于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芳群雄,现在又打跨了乌恒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如果再以优势的兵力去消除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恒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以自己宏伟的抱负、扩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题解《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7、合作探究1、根据前后诗句推断“红字”的具体含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观沧海》中哪些诗句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
怀?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
象,视野广阔,虽属实景,
也能见出
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
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
筹。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写大
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
了诗人的博大胸怀。4、诗的正文可分为几层?试简单概括?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总结:全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以大海自比,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问题探究:一、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感?这首诗是写乡愁的。因为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二、诗人产生乡愁的基本情景?
《次北固山下》,“次”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到北固山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波。
三、试分析各联诗的内容?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
尾联诗人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信,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四、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再造想像领会诗人此刻的感情,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看看,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认真地加以体会。
这一联不仅入神地描写了景物,而且富含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小结:
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虽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1、朗读诗句,找出诗人的游踪。从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到湖东的白堤。
2、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景象?
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新燕啄泥、乱花渐欲迷、浅草、绿杨等。3、你能用四字词语来概括钱塘湖春天的景色吗?
微波荡漾、云雾弥漫、草长莺飞、鸟语花香、莺歌燕舞、花红柳绿??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中那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爱”字最能表现诗人的感情。
5、“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底”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
6、“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几处”,可见并不是“处处”;“谁家”可见并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7、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8、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总结: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是在“行”字上。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
驰。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飘泊生涯2O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1、根据课文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展现出的情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3、这篇散曲在布局上有什么显著特点?
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作了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作品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小结这一小令句法很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了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象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王国维认为这首小令“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因为这首小令,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每首诗歌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老师向你提供的参考意见:
《观沧海》抒发了诗人统一、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次北固山下》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抒发了诗人骑马游春的喜悦的心情。
《西江月》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天净沙·秋思》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西江月”。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
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
闷热的夏夜,蝉在不停地叫着。
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好像它们也在谈论着今年将要丰收的事情。
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八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布满天空。“两三点雨”说明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
探究词作的情趣:1、从什么地方看出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这时是什么季节?“说丰年”的是谁?
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
盛夏时有的。
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2、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两三点雨山前”,对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词作中表现词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这意味着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
从“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
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总结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
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
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
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
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
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得好,集中地表
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tián)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篇二:古诗赏析(一)
古诗赏析(一)
17、《关雎》
一、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也叫“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二、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三、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四、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首诗共五章,每章四句。第一章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赋、比、兴”之一的“兴”,即从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入手,引出心声,抒泄胸臆。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
18、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一、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译文
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三、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19、《观沧海》
一、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作品名称:观沧海
创作年代:东汉
作品出处:步出夏门行
文学体裁:诗词作者:曹操
三、原文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四、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五、诗词鉴赏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
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20、《饮酒》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
二、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的地方,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在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四、写作背景: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五、结构与主题: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六、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我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景,还是抒发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又饶有理趣。
篇三:观沧海《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3、学习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一、导语设计
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乐府诗《观沧海》,来领略一下一代枭雄曹操的博大情怀吧!
二,自学指导一
先学:
1、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多角度朗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3、疏通诗意。
后教:
1、作者及作品: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8 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12 低碳生活每一天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Module 4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聘用人员 合同范本
- 英文合同范本甲方全称
- 门店住宅改造合同范本
- Module 6 Unit 1 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12 家乡的喜与忧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
- 2024年九年级数学中考专题-相似系列之一线三等角 教学设计
- 4 选举产生班委会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初三开学第一课家长会优秀课件两篇
- 马工程教材《公共财政概论》PPT-第十四章 国际财政
- 狮子王1中英文台词
- 《大学俄语》教学大纲
- 清淤工程施工记录表
- TCITSA 24-2022 基于ETC的高速公路自由流收费技术规范
- 2022年涉农领域涉嫌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工作总结
- 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8年版)
- 五年级下册美术课件-第2课 新街古韵丨赣美版
- 秦荻辉科技英语写作教程练习答案(共42页)
- GB∕T 41168-2021 食品包装用塑料与铝箔蒸煮复合膜、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