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试卷_第1页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试卷_第2页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试卷_第3页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试卷_第4页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选择题(一)北京高考及预测试1.(2023·北京高考·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2.(2022·北京高考·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2018·北京预测试·1)D3.月球上有些环形山以中国历史人物的名字命名,其中包括石申、张衡、祖冲之和郭守敬。以下对他们取得的成就表述正确的是()A.战国石申发明了天文观测仪器“简仪”B.东汉张衡撰写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C.南朝祖冲之所著《九章算术》在当时领先世界D.元代郭守敬编订了我国古代历法《授时历》(2018·北京预测试·2)D4.史书记载北魏在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初建台省,置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官,悉用儒生为之。”这反映出鲜卑族的政策调整包括()①废除宗主督护制 ②仿照汉族建立官制③仿汉制建设都城 ④吸收儒家思想文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0·北京预测试·1)C5.右图为春秋早期的一件青铜鼎。鼎内铭文为:“伯克父甘娄酒(乃)执干戈,用伐我仇敌,酒受吉金,用自作宝鼎,用享于其皇考,用赐眉寿黄者(长寿),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此文物有助于研究当时的()①宗法分封 ②天文历法 ③青铜铸造 ④文字书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外地高考6.(2024·浙江高考·17)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锦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7.(2024·重庆高考·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8.(2024·重庆高考·4)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人也同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9.(2024·安徽高考·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10.(2023·山东高考·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11.(2023.6·浙江高考·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12.(2023·全国高考乙卷·30)图3、图4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13.(2022·河北高考·5)明代的《水程图》共84帖,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该作品()A.反映了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 B.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D.利用工笔技法呈现了大运河风貌14.(2022·重庆高考·2)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15.(2021·海南高考·3)《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以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以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16.(2022·江苏高考·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17.(2022·辽宁高考·6)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成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18.(2022·辽宁高考·2)《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19.(2022·辽宁高考·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20.(2022·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21.(2022·湖北高考·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三)北京各区高三模拟22.(2024·北京朝阳区二模·1)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遗址房屋排列整齐,同时期裴李岗遗址墓葬秩序井然。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坚固的城堡,距今五六千年的良渚古城,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青铜在亚欧草原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在中国则主要铸造礼器。以上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A.崇尚秩序与稳定 B.避免冲突与战争C.追求集权与礼制 D.从事游牧与渔猎23.(2024·北京朝阳区二模·3)北宋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集在辽国广为传诵。辽国人对于苏辙的到来非常欣喜,不断打听苏轼的情况,于是有了苏辙的名句“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由此可推断()A.党项族人普遍仰慕中原文化 B.绍兴和议带来宋辽长期和平C.辽国境内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D.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24.(2024·北京朝阳区二模·5)“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以下出自中华典籍的言论,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③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A.④③②① B.③④①② C.②④③① D.②③④①25.(2024·北京东城区二模·5)钟楼、鼓楼是北京中轴线的两大标志性建筑,元明清时期担负着由皇家向万民授时的功能。鼓楼里置一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小鼓代表二十四节气。民国时期,溥仪被逐出紫禁城,钟鼓楼报时也随之废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钟鼓楼授时象征皇权统治 ②钟鼓楼报时废止折射政治变迁③钟鼓楼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④钟鼓楼报时凸显社会等级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6.(2024·北京丰台区二模·8)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指出:“东西文明互有短长……两种文明,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种文明之崛起不足以度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其主张()①反映出李大钊的思想认识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②体现出一战促使部分国人开始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③肯定十月革命,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④实质上是对新文化运动早期主张的否定与背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7.(2024·;北京西城区一模·1)202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开展。下图是其中的部分展出文物。由此可见()①龙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 ②龙的形象始终代表中国古代皇权③龙文化的载体多样广泛 ④龙的形象逐步成为中华文明象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8.(2024·北京昌平区高三上期末·2)周公用“德”说明了“天”的意向,天惟德是选,并用德的兴废作为夏、商、周更替的历史原因。依据德的原则,对天、祖要诚,对己要严,与人为善,用于民则表现为“保民”。下列属于敬天保民思想的是()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C.“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29.(2024·北京朝阳区期中·3)中国是茶的故乡。唐代陆羽所撰《茶经》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并主张细致观察茶的烹煮过程以体会天地宇宙的造化之功,“沫饽……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这体现了中华文化()①开放包容,交流互鉴 ②崇德向善,注重操守③革故鼎新,创新发展 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30.(2023·北京朝阳区二模·8)2023年春季,朝阳区亮马河游船实现了首航。沿途的二十四桥展现着特有的神韵和风采。其中体现出了“地脉传承·;区情乡恋”的桥有()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31.(2023·北京石景山一模·5)下图是某同学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的部分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夫民,神之主也。(《左传》)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A.民本思想 B.民主观念 C.家国情怀 D.天人关系32.(2023·北京丰台区高三上期末·2)韩非子在《五蠹》中,先是叙述了守株待兔的故事,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进而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些主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A.自强不息 B.道法自然 C.崇德尚贤 D.和而不同33.(2022·北京市西城区二模·2)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诸子提出以上思想的目的在于()A.推动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进一步瓦解 B.创立新的学派以指导各国实行变法C.希望自家主张成为统一天下的思想 D.为后世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源头活水34.(2022·北京市东城区二模·1)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在修养上追求虚怀若谷、顺应无为,对社会矛盾持隐退遗忘态度。他们以“大道”的德性修养包容万物,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智慧。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A.自强不息 B.厚德载物 C.崇德尚贤 D.天人合一35.(2022·北京市东城区一模·1)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A.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36.(2022·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期末练习·1)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世间一切。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这一变化()A.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 B.体现了治国思想进步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37.(2021·北京房山区高三二模·6)魏源在《古微堂内集》中明确提出“治天下国家”的概念,怎样治理国家?他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师夷”,二是“变古”。受到魏源这一思想影响,晚清时期先进中国人最初在实践上的探索是()A.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辛亥革命38.(2021·北京房山区高三二模·1)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上新”,再次惊艳世人。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河南殷墟遗址和湖南炭河里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结合下列出土在同一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A.中原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 B.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性特征C.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 D.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39.(2021·北京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期中·5)儒家提倡“内圣外王”。“内圣”注重道德修养,“外王”注重建功立业。宋明理学片面强调“内圣”,最终走向了空谈心性,儒生们“兵农不务,即当世之刑名钱谷,亦懵然罔识”。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是()A.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B.科举取士制度的形成C.格物致知理论的传播 D.发明本心思想的提出40.(2021·北京昌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3)唐太宗总结隋朝覆灭的教训时指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A.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B.文德治国,崇儒尊孔C.用法宽简,完善法制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41.(2021·北京东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4)1906年,康有为撰写《法国大革命记》等文,称:“孔子早明太平世之法,而必先以据乱世、升平世乃能致之,苟未至其时,实难躐等(逾越等级)”,主张“由专制而立宪而共和”。这表明康有为()①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②借助儒学宣传自身学说③承认历史是进化的且有阶段性 ④与孙中山的政治目标完全不同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2.(2021·北京西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10)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当代史学家陈旭麓则认为是“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对此不同认识解读准确的是()A.二者阶级立场相同,但观察角度不同所造成B.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的亲历者,认识更准确C.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D.史家与事件无利害关系,结论不带主观因素43.(2021·北京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5)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要破除今之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重新回归经学。据此可知顾炎武()A.主旨在于否定君主专制 B.努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C.批判理学杂揉佛道思想 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44.(2021·北京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0)下图是一部史学著作《儒家统治的时代》的部分目录。这部著作的副标题应该是()目录第5章儒释道三教振兴儒学……新儒学与佛教……转型中的儒学和佛教第6章教育与科举考试A.东汉的衰落 B.南北朝的对立 C.宋的转型 D.元的统一45.(2021·北京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3)成书于战国中期的《黄帝四经》是“黄老学”的代表作。下表为《黄帝四经》的主要内容,由此可知()《道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万物莫之能令《经法·道法》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经法·君正》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也《十大经·观》春夏为德,秋冬为刑,先德后刑以养生A.黄老学是以儒家为其内核的思想流派 B.黄老学反对道家“清静无为”的主张C.黄老学为秦统一和以法治国奠定基础 D.黄老学体现了对诸子百家的吸收融合46.(2020·北京顺义区二模·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商务》篇中指出:“商以贸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他意在()A.批判清政府对外政策 B.发展贸易和西方进行商战C.改变传统的贱商观念 D.实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47.(2020·北京丰台区高三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模·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下列主张反映这一社会状况的是()A.克己复礼 B.道法自然 C.制天命而用之 D.以刑止刑(四)北京各区高二模拟48.(2024·北京昌平高二下期末·1)史书中有关商朝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下列文物能够作为商朝史事验证依据的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9.(2024·北京丰台区高二下期中·1)吴承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中说“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城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这一材料表明中华文化的特点是()A.品格独特,内容优秀 B.博大精深,底蕴深厚C.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D.博采众长,兼收并蓄50.(2024·北京海淀区高二下期末·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先秦时期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重要内容。下列主张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B.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C.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D.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51.(2024·北京海淀区高二下期末·1)考古资料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实证。某同学参观《龙·中华民族的图腾》展览,搜集到以下考古资料,从这些考古资料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有()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蚌壳堆塑龙。距今约6400年。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龙身蜷缩,头部被设计成猪的形状。距今约5000多年。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龙首纹玉锅。距今约5000-4800年。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盘内绘朱红龙纹,龙形象为蛇身鳄鱼头。龙口中含有类似禾穗的植物。距今约4000多年。①崇拜龙的观念形成于旧石器时代 ②龙的形态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③龙的形象已具有农耕文化的特征 ④龙已成为专制主义皇权独尊的象征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52.(2024·北京朝阳区高二下期末·12)《汉高祀鲁图》记录着相传汉高祖十二年十一月,刘邦于鲁城(曲阜)以太牢(牛、羊、猪三牲为祭天大礼)祭祀孔子的故事,开后世帝王祭孔之先河。相传汉高祖诏诸侯、公、卿、将、相至郡,形成先谒庙而后从政的惯例。从相关分析可知()①儒家思想成为汉朝主体文化 ②确立儒家文化至尊不二地位③凭借儒家礼制彰显皇帝威仪 ④宋明理学崇化儒家发展历程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3.(2024·北京房山区高二下期中·8)康有为利用中国古代《礼记·礼运》中的“大同”“小康”思想,又吸取了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写成《大同书》。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康有为的《大同书》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而共产党找到了,这就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把中国式现代化定义为“小康之家”、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标准来表达中国现代化目标。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根脉B.中国古代“大同”思想是解决当今世界问题的前提条件C.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受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热烈欢迎D.《大同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54.(2023·北京海淀区高二下期末·4)《汉书·艺文志》记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各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这一现象说明战国时诸侯()A.实行内外服制度巩固统治 B.任用读书人解决现实问题C.设置太学以传授儒家思想 D.运用律令治理大一统国家55.(2023·北京海淀区高二下期末·1)《史记·夏本纪》载,大禹受命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卑宫室,致费于沟淢(住屋简陋,把财物用在疏通水道)”。后世君主凡与大禹“卑宫室”相反,大肆营建宫殿、奢享乐等则被认为是昏庸。“卑宫室”体现的观念是()A.天人合一 B.明德慎罚 C.俭约自守 D.尊崇儒术56.(2023·北京西城区高二下期末·1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德”“孝”“礼”“仁”“正”“俭”“公”“廉”“勤”“能”“敬”“义”“贤”“信”等,都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基本理念。以下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是()①厚德载物 ②以人为本 ③自强不息 ④天下为公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7.(2023·北京西城区高二下期末·1)在周代贵族的生活中,车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王侯重臣为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周人认为,车厢底部的方木框象征着大地,圆形的伞盖代表着上天。两个车轮是日月的样子,二十八根伞骨是天上的星宿的数量。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代()①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②贵族阶层的礼制规定③宗法纽带的世袭绵延 ④兼并战争的持续不断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8.(2023·北京朝阳区高二下期末·8)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的伟大在于她以博大的胸怀,吸纳了全世界的各种文明。在这熔炼自我的过程中,7世纪至10世纪是中国历史在封建时代的“青春时刻”。以下属于这一“时刻”的文化成就有()①涌现出“诗圣”、“医圣”、“画圣”等杰出人物②《千金方》问世,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③法显西行,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④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59.(2023·北京朝阳区高二下期末·4)春秋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反映出此时()A.私学兴盛促进文化传承 B.君主专制成为学术共识C.百家争鸣服务现实政治 D.社会动荡推动华夏认同60.(2023·北京朝阳区高二下期末·3)商王朝将南方铜矿资源北运,同时也将中原青铜冶铸技术带到南方。下图为长江上游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立九只神鸟。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神树与《山海经》所记载的“金乌负日”和“扶桑若木”有密切关联,可视作古蜀先民人神互通意识的形象化写照。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①中原文化辐射周边推动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②青铜神树体现了古蜀先民崇尚道法自然的观念③三星堆遗址反映了商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④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结合有助于了解古代历史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1.(2023·北京朝阳区高二下期末·2)商代至上神叫做“帝”或者“上帝”,是人王权威的守护神,商王集政治首领与大巫祝双重身份为一体。周代把“天”作为至上神,周王号称“天之元子”,提出了“天命有德”“怀保小民”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政教合一体制的不断强化 B.人文理性色彩有所增强C.宗教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D.以德治国成为统治思想62.(2023·北京朝阳区高一下期末·10)自明朝中期起,社会的变化与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出现了新的倾向是()A.政治上“无为”,崇尚“清谈” B.主张儒、佛、道“三教合归儒”C.人生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 D.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君主专制63.(2023·北京丰台区高二下期末·1)吴承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中说“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这一材料体现的中华文化特点是()A.品格独特,宗教色彩 B.博大精深,普世价值C.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D.博采众长,兼收并蓄64.(2022·北京房山区高二下期末·15)从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到冬奥会开幕式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再到中国结式的雪花设计、奥运场馆“冰丝带”、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路火出圈。这一现象说明中华传统文化()①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②必须全部予以继承③有助增强文化自信 ④在传承中不断创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5.(2022·北京房山区高二下期末·5)两汉时期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超“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是因为都蕴含着()A.勤劳勇敢 B.耕读情怀 C.艰苦奋斗 D.家国情怀66.(2022·北京房山区高二下期末·4)《诫伯禽书》(周公教导儿子的家训):“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钱氏家训》(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镠对钱氏后人提出的要求):“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对两则材料解释合理的是()①都重视加强个人道德方面的修养 ②前者是对统治者治国理政的要求③后者是对普通人为人处世的要求 ④不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7.(2022·北京海淀区高二下期末·3)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普遍关注“为君之道”,即君主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属于儒家对“君道”论述的是()A.为无为,则无不治 B.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C.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68.(2022·北京丰台高二下期中·14)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亮相世界舞台。此次良渚遗址申遗成功将进一步()①推动世界文化融合趋同 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③使得中华文化独领风骚 ④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9.(2021·北京市丰台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2)先秦诸子中,儒家强调“忠恕”,即“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道家则强调“天人合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思想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观。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价值观的是()①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国家和谐统一 ②政治上强调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③治国理念上强调不法古、不循今 ④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0.(2021·北京东城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9)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他认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与愚夫愚妇相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相异的,是谓异端”。这些言论()A.冲击了重农抑商观念 B.强调理性思考的精神C.蕴含一定的平等色彩 D.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71.(2021·北京东城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荀子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之经,礼与刑”。据此判断荀子的治国主张()①否定了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 ②强调了隆礼重法的重要性③表明对道家无为而治的批判 ④反映了儒、法融合的趋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2021·北京海淀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9)明朝人聂豹(1486-1563)认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于身心无所得者,往往有之”,若有志于圣学,应“精察此心之天理,以充满吾良知本体之量”。材料反映出聂豹()A.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方法论 B.批判了儒家思想的神圣地位C.认可了王阳明心学的理论 D.论述了清静无为的政治观点73.(2021·北京海淀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3)以下诸子及其思想。对应准确的是()A.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韩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墨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庄子——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二.非选择题(一)北京高考1.(2024·北京高考·20)端午故事。(9分)材料一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古代各地的端午习俗包括,“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等。材料二20世纪以来中国端午节大事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要存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1922年,《杭州青年》发表《整洁节(端午)卫生大运动宣言》“利用旧习惯里端午节除毒的社会心理”,举行卫生大运动1928年,民国政府废止阴历,严禁机关、学校、团体循旧历习俗放假1940年,抗敌文协为纪念屈原,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向国内推广实行”1941年,《屈原》新剧上演,纪念国殇民国年间,各地县志多有关于当时端午习俗的记载,如山西“插艾,食角黍(粽子),饮雄黄酒……游郊”;广东“各家裹角黍,各乡竞龙舟”1984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办龙舟赛2006年,端午节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习俗申遗成功,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端午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9分)参考答案示例:端午节体现了中华文化追求家国情怀。端午节纪念屈原体现了爱国主义。抗日战争时期,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爱国精神被再次挖掘和弘扬。端午节体现了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如“蹋百草”“采艾”等亲近自然的习俗延续至今。中华文化的起源具有本土性。端午节是集娱乐、亲情、竞技于一体的民俗节日,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颁布新历,全国各地依然过端午节,这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延续性。随着时代发展,端午节的习俗不断丰富,如民国时期端午节传统的“除毒”习俗与卫生大运动结合起来,体现出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端午习俗申遗成功,对传承和推广民族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得分)2.(2023·北京高考·19)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材料二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1910年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1923年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1937年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1938年《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民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1939年《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4分)(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8分)参考答案示例:(1)中国古代是农业大国,黄河不定期的泛滥与改道影响农业生产,人们通过祭祀黄河祈求风调雨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中华民族,地位重要;黄河祭祀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在政治、军事活动中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古代生产力低下,原始宗教观念的影响下自然崇拜占有重要地位。(2)在20世纪上半叶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黄河又成了中华民族敢于斗争、抵御外侮、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代表。说明:清末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20世纪初,民主革命逐渐成为时代主流,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推翻民族压迫、追求民族独立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民族志”,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的意象。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便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中国共产党人眼中,黄河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黄河依旧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综上,在中华民族面临重重危机的20世纪上半叶,黄河在中国人民抵御外侮,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追求民族自由与独立的斗争中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象征。3.(2023·北京高考·16)南学与北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4分)(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6分)参考答案示例:(1)背景:国家分裂,南北朝政权对峙,南北文化交流受阻;南方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过程:南北朝时南学与北学各偏重不同经书的注本,有名儒兼采异同,南北儒学互相交流、考校;隋朝完成统一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得到广泛传播;唐朝时期,孔颖达兼采南北,撰写《五经正义》并成为官方定本,南北儒学统一。意义: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了其主流地位;为唐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奠基;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4.(2021·北京高考·20)考古与历史(12分)材料一金石学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司马迁写《史记》时曾遍访古迹,晋唐时期发现的石鼓等古物,也受到当时学者的关注。北宋时期,金石学成为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家希望通过研究古器物“明其制度”“正其文字”“补经传之阙亡”。清代金石考据之风更盛,在鉴别、分类及文字考证等方面多有成就。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在欧美建立。20世纪20年代,田野考古方法引入中国,以殷墟发掘为代表的近代考古发现促成其与金石学的结合,形成了中国考古学。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工作是以考古资料来阐明中国古代文明”,建设“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成为新时代的使命。材料三中国考古百年成就(部分成果)示意图(1)简要说明中国考古学对金石学的继承与发展。(4分)(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任选3个视角,简述考古成果对历史研究的贡献。(8分)参考答案示例:(1)(4分)①继承: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二者都以历史研究为目标。②发展:考古学使用了田野考古方法:研究的主要对象从青铜器和石刻转变为考古发掘资料。(2)(8分)考古成果有助于研究中外交往。位于陆上丝路的敦煌悬泉置邮驿遗址和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为研究汉至唐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南海1号”沉船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和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新材料。5.(2021·北京高考·16)明堂(10分)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材料二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材料三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6分)(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4分)参考答案示例:(1)(6分)①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②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2)(4分)①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②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2019·北京市预测·1)6.“九流十家”(14分)(1)用“/”为以下材料断句。(6分)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2)指出上述材料所描述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其影响。(8分)参考答案示例:6.(14分)(1)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6分)(2)该段史料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8分)。(2020·北京市预测·19)7.“仁”(12分)人物关于“仁”的主张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董仲舒“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己,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春秋繁露》朱熹“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论语集注》谭嗣同“孔谓之‘仁’……(耶稣)谓之‘灵魂’,谓之‘爱人如己’‘视敌如友’;格致家(科学家)谓之……‘吸力’。咸是物也。”“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仁学》(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中董仲舒、朱熹思想中“仁”的主张。(4分)(2)谭嗣同赋予“仁”哪些新内涵?结合所学加以分析。(8分)参考答案要点:7.(12分)(1)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把“仁”视为宇宙(天)的本质。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把“仁”与“天理”结合起来。(2)新内涵:谭嗣同引入了西方宗教和科学的某些概念。他认为“仁”的核心是平等,追求平等就是要破除各种阻碍,即达到“通”的境界。分析: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思想和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冲击。谭嗣同为倡导改革,将儒家的“仁”与西方思想和科学相比附,以平等批判“三纲五常”的不平等。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二)外地高考8.(2023·辽宁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材料二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答案】(15分)(1)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2)变化:由对月亮的各种想象到形成对月亮的科学认识。原因: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天文学家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9.(2023·辽宁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旧唐书》200卷,后晋刘昫等历时4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17年乃成《新唐书》225卷。书中创设4表,增加3志及列传331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唐书》少约16万字。——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价值。(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唐书》的编修原因及其编纂原则。(7分)参考答案示例:(1)《旧唐书》主要依据唐代官方的国史、实录等,保持材料的原始面貌,价值较高。《新唐书》参考文献范围扩大,增补史实,具有较高价值;但删改史料原文又影响了史料的价值。(2)原因:原因:《旧唐书》冗杂繁复,编纂原则不清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社会矛盾加剧,需总结唐朝经验,服务统治需要。编纂原则为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秩序及价值导向、删繁补阙10.(2023·海南高考·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8分)参考答案示例:(1)先秦及秦汉典籍;文字学、金石学、音韵学、训诂学;考古资料;等等。(2)宗法分封制,中央集权制,统一多民族国家;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甲骨文、金文等;百家争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长城的修建等。11.(2023·全国高考甲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示例:(1)原因:分封制度的瓦解;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克己复礼”主张的提出;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教具有育人才、齐风俗的作用;是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2)影响:有利于提升个人自我修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12.(2022·河北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农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是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农学经典,宋代的《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囊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是传统农学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入之前,中国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1900-1903年,罗振玉编纂刊印了《农学丛书》。该丛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书和部分国外农书,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趋向.1924年,万国鼎等人编著的《中国农书目录汇编》是第一部对中国古代农书进行系统分类编目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部于1955年提出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决定在南京农学院设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该研究室成立后,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氾胜之书辑释》《陈男农书校注》等书,得到了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高度评价:后来、研究室又以古代农书为主要资料,编写了中国首部综合性农业科技史著作—《中国农学史》。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轰动,被誉为农史学科领域的里程碑。——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编写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以来农书整理变化的特点。(6分)参考答案示例:(1)表现:农书出现早,形成农书编写的优良传统;农书数量增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农书涉及地域由北方扩大到全国。原因:农业不断发展:农本思想与重农政策:西方知识传入(2)从个人行为到国家事业;从资料搜集整理到农学史研究;从学习国外到产生国际影响。13.(2022.1·浙江高考·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材料二《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5分)参考答案示例:(1)特点: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思想体系精致完备。集大成者:朱熹。(2)批判:三纲五常。意义:对封建思想发起进攻,推动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唤起女性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促进民众觉醒;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伦理、观念,推进文化转型。14.(2021.6·浙江高考·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引自《韩非子》材料二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若干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5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5分)参考答案示例:(1)代表: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命运:逐渐消失;法治思想被儒学吸收;维护统治的工具。(2)影响: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区别: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作用:根本消除地方与中央的对立;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15.(2020·海南高考·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也是北宋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儒学著述之功,主要凝聚于《易传》《书传》《论语说》三部著作。《书传》完全撰写于海南儋州,其他两部也是在儋州最终修订完成。苏轼在儋州创作的诗词、赋、杂记等各类诗文作品,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内心情感,以及海南岛的自然风光和风土民情。在海南期间,虽然受制于诸多条件,苏轼仍“不免时时弄笔翰”。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渡海帖》,是苏轼在海南时期书法作品中唯一的存世墨迹。苏轼之前,虽有来自中原的有识之士在海南提倡文化教育,但无实质性的效果。苏轼居儋期间,大力传播中原文化,推行教育,在其身边聚集了一批好学青年,尤其是琼州学子姜唐佐,专程至儋州向苏轼求学。临别时,苏轼写诗赠云:“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鼓励他说:“子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后来,姜唐佐果然中举,改写了在此之前海南岛从来没有本土籍举人的历史。——摘编自李景新《论苏东坡的海南功业》等(1)根据材料,概括苏轼在海南的主要业绩。(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轼对宋词的突出贡献。(6分)参考答案示例:(1)业绩:①推广、传播、研究儒学(2分);②写作诗文(2分)或创作了诗词、赋、杂记等各类诗文作品(2分);③创作书法(2分)或创作了《渡海帖》等书法作品(2分);④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2分)(2)贡献:①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3分);②拓宽了宋词的抒写题材范围。(3分)16.(2020.6·浙江高考·28)古语有之:“顺乎天,应乎人!”其实问题的指向端在于“民生”二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引自《墨子》材料二(唐)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引自《贞观政要》材料三人物理论思考毛泽东“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邓小平“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引自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三表法”是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仔细阅读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认识的立足点。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孔子及其后的屈原与墨子价值立场相近的理论主张与思考。(5分)(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出发点和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4分)(3)从“观百姓”“存百姓”到“谋幸福”,从家天下到天下为公,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华优秀政治文化中民生理念的价值立场和家国观的历史跃升。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存百姓”之“存”的立场出发,以唐太宗为例,分析指出唐前期在土地制度层面践行“存百姓”的举措与具体内涵。②从“谋幸福”的视角分析,分别说明毛泽东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民生问题的思考。(6分)参考答案示例:(1)立足点:人民立场(或“小生产者”或“百姓”)。主张与思考:仁学德治思想;关心爱护百姓;美政。(2)出发点:民本思想。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或慎用刑罚)。(3)选择阐述①: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原则上不得买卖;农民承担赋役。选择阐述②:毛泽东:将农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引上了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在城市通过和平赎买方式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邓小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民生上强调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7.(2020.1·浙江高考·28)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朕(康照帝)早夜勤毖(劳),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尝读《豳风》《无逸》诸篇,其言稼穑蚕桑,纤悉具备。昔人以此被(配)之管弦,列于典诰,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西汉诏令最为近古,其言曰:“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又曰:“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摘自[清]康照帝《御制耕织图》序材料二“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赋役之外,丰年所余,犹及三之二,不为薄矣。而俗每存不足之意,任仆者(管家)额外诛求……此何理耶?且思朝廷一布宽恤之诏,百亩之家所益几何,而欢传万口;下加徴(征)之令,百亩之家所损几何,而怨咨载道。”“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以客居之人,非游宦则商贾,不能涂体沾星以从事南亩,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摘自[清]张履祥《补农书》、《清经世文编》材料三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根源:“一个是农耕生活,一个是家族本位”。“比起埃及、巴比伦,甚至印度,中国是个大农业区。……这一历史条件,使中国农耕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由于中国自古及今,主要是农业社会,农民都和植物一样定居在村庄里。这种凝聚力就更显得牢固。……家族的长期存在和成为社会的本位,遂使家族成为中国文化的繁殖和滋生点。”——摘自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归纳为后世遵循的“近古”的治国原则。从“研求治理”“天下国家”的角度,总结概括康熙帝思想主张的积极意义。(4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扼要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5分)(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对乡土中国的观察中,基于“社会原因所产生的不均”,提出了“反抗线”的认识。试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土地赋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②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家族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试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为例,指出家族聚落的中心所在,并加以实证例举,简述其所宣示的文化思想及其观念。(6分)参考答案示例:(1)原则:以农业为重(重农)。意义: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定,维护社会稳定。(2)主要方式:地租。经济现象:“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地权和劳动者分离;赋税沉重。(3)选择讨论①孔子:反对向百姓课重税,认为“苛政猛于虎”;孙中山:平均地权,承认“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选择讨论②中心所在:宗祠(祠堂);例举:敬爱堂、乐叙堂。思想与观念:儒家德治思想;敬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伦理观念;贾而好儒的家训家风。(三)北京各区高三模拟18.(2024·北京西城区二模·20)大历史(12分)材料一“大历史”(bighistory)是历史研究的新领域,它是由西方学者在1990年代初提出的。“大历史”研究的出现,与时代背景联系紧密。首先,精密计时革命、DNA的发现、板块构造理论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论等为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后冷战时代的趋势也有利于“大历史”研究的出现,比如全球化与环境保护等。与此同时,“大历史”研究也受到了很多质疑——如仅凭现代科学知识能够建构令人信服的宇宙史吗?对历史学家而言,以如此巨大的时间段来探究过去是不是有点不切实际?“大历史”研究能否成为一个明确的史学研究类型,还有待于在时间中去检验。材料二“大历史”研究的代表著作:《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大卫·克里斯蒂安等著)目录(节选)第1章宇宙、恒星和新化学元素第3章生命的出现第7章农耕文明时代的非洲—欧亚大陆第10章迈向现代革命第13章未来的历史(1)依据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大历史”研究的认识。(6分)材料三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的内在关联中,探究历史规律的“大历史观”应运而生……“大历史观”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赋予其时代的、民族的和学科发展的新内容,而不仅仅是历史认识领域时空的扩大或延长。它广泛汲取中国传统史学、外国史学(包括“大历史”在内的西方史学)的积极成果,使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我国“大历史观”产生的背景。(6分)参考答案示例:(1)认识:“大历史”研究的对象不仅是人类的过去,还着眼于宇宙的历史;在研究过程中结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与挑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其研究提供支撑,“大历史”研究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宏观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但是,“大历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与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6分)(2)产生的背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呼唤更加符合时代需要的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学者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为理论基础,继承与发扬中国史学优秀传统,吸收西方史学研究优秀成果,指导新时代史学研究实践。(6分)19.(2024·北京门头沟区一模·19)中华民族图腾崇拜。(12分)材料一红山文化出土玉龙材料二闻一多先生以为,龙是以蛇为本体,又融合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是因为“当初(原始社会)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材料三随着龙图腾分散到各地方,龙的影响也扩展到四面八方。因地域的限制,交通的不变,人们那时交往极少,各部族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龙加以改造,这样,龙的观念就因地而异了,使得龙的形态在先秦时期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人们的观念隔阂逐渐融洽,龙的形态也开始趋向统一。历代封建帝王蓄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和龙挂上钩,使龙成为其专用品,皇帝即位叫“飞龙”,皇帝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