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新梦想第三次测试卷子新高考语文卷(原卷版)_第1页
甘肃天水新梦想第三次测试卷子新高考语文卷(原卷版)_第2页
甘肃天水新梦想第三次测试卷子新高考语文卷(原卷版)_第3页
甘肃天水新梦想第三次测试卷子新高考语文卷(原卷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届甘肃天水新梦想第三次测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一)①因为儒家政治构想的最高目标是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人与人之间伦理认同即是根本和逻辑起点。这种伦理的内涵,有着更为普遍和更为基础的对天下之“人”的论述。先秦时期的中国,以最为根本性的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来建构自己与“他者”共在的联系,即天下。②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家庭共同体有了孝的概念,孝的延伸就是天下共同体之“仁”。仁不是与他者的对立,而是与他者的共生共通。“仁”即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概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逻辑上首先要处理与亲人的关系。只有实现家庭内部的“亲亲”,才能实现向外的“爱人”。人与家庭共生,通过“仁”的概念转向了人与天下共生。因此理想的天下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大同,是仁孝概念的逻辑必然,也是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换句话说,天下其实就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因此在这个共同体之内,就不可能有民族歧视。③天下为一家,意味着“他者”的取消,即不以政体或民族区分敌我,而是在伦理关系中确证对方的独立性,并与对方共生共在。天下一家的秩序展现在现实中,就是以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礼制。凡天下之人,皆需仁孝,而仁孝就要服从礼制,服从礼制就要服从天子。因此,家与天下就在政治秩序层面实现了同构。随着大一统的实现,天下之内没有了其他的国,国家秩序也就成了天下秩序。这种伦理化的天下秩序不断将边缘的地域和人民纳入天下中来,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④后世的中国人,往往不是以民族或者国家来定义中国,而是以文化或文明定义中国。正是因为中国概念的文明内涵,才导致中国可以消弭地理边界,逐渐与天下趋同。⑤这种伦理的、文化的天下观念在宋朝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挑战。宋朝地域褊狭,为了与北方政权争夺话语权,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认同:“它有自己的族群文化,还有固定的地理范围;这种观念与过往的种种天下观并存。”由于宋朝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这种民族认同强化了中国后来的“正统论”“华夷之辨”等一系列论述。虽然宋朝的民族感日益强烈,但士大夫、思想家的理念中仍旧维持着、发展着天下观。所以变成天下、民族两层。天下观可能影响了民族感的发展,限制它只能发展到某个程度。也就是说,几千年的天下观仍然是中国人国家认同的主流,并持续约束和限制着民族偏见的发展。(二)政体的多重巨变使得欧洲人的身份意识从最初的文化意义上的宗教观念,即教徒,经连绵不断的战争而催生出地理意义上的地区意识和民族意识,最后是政治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在走向现代国家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团结统一,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共同体意识,于是“民族”就被发明了出来,并与“国家”相联结,成为民族—国家。对社会中多元权力主体而言,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认同意识。尤其当面对多个封建邦国时,要达到共同的民族认同更是难上加难:“在几百年的邦国分立时代中,各邦国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政治民族特性。假如人们没有将邦国民族特性同其他民族价值联系起来的话,那么他们必然否定这种根深蒂固的情感。”(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为了凸显本民族的特质,就需要树立一个敌对的“他者”,使共同的民族特质不断得到认知和巩固:“它如同个性那样,通过与邻人的争执与交流才能形成它的特质。”(同上)民族共同体的特质,就是在与“他者”的争执和交流中不断形成。因此创造民族认同的关键,在于树立一个“他者”,依靠对他者的想象进行自我建构。近代欧洲国家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树立“他者”,即战争和殖民。国家只有创造一个敌人,才能实现内部多元权力的和谐稳定,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内部民族的认同。“他者”的存在,是实现内部权力统一的绝佳理由,创造“他者”,也是西方长期以来自我认同的重要手段。民族认同依赖于树立一个“他者”,这种民族认同的实现方式,就必然导致对“他者”的污名化,即民族歧视。殖民统治的扩大,使欧洲人认识到越来越多的“他者”。非洲和亚洲的民族在文化、宗教、肤色等方面与欧洲人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就成了天然的、绝对的“他者”。面对这些非欧洲人的“他者”,殖民者展现出巨大的力量优势,这成为欧洲人民族优越论的重要证明。通过殖民所建构的“他者”,一方面为欧洲人的自我同一性提供证明,另一方面也为殖民统治的合法性提供支撑。西方社会史的逻辑告诉我们,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统合压力,其二是国际竞争的压力。民族国家的建构既是国内政治统一的要求,又是国外权力斗争的结果。主权国家的发展逻辑,使得创造“他者”与创造“敌人”成为同义词。(节选自杨光斌《中国“天下观”与西方“国际观”——兼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观》,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时期的中国,以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并借此实现了人与家庭共生向人与天下共生的转向。B.在周人的认知当中,“人与天下共生”成为一种理想追求。而天下大同作为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本身就意味着在人类伦理共同体之内,民族歧视不可能存在。C.欧洲国家的共同体意识,因要实现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团结统一,所以便在欧洲人的身份意识从文化意义到地理意义再到政治意义上的转变过程中应运而生。D.西方长期以来实现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树立一个“他者”,并不断对其进行“污名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而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由此可以推想:周朝的天下秩序,应该处处渗透着家庭的伦理。B.中国人的天下观是伦理的、文化的,这就启示我们:要确切地理解历史上“中国”这一概念,就不能仅仅关注地理范围本身。C.宋代形成的新的民族认同观影响很大,强化了后世的“正统论”“华夷之辩”,这对我们理解民族偏见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D.西方国家为了平衡内在权力冲突和应对资本主义全球竞争,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他者”,寻找“敌人”,这是有历史渊源的。3.如果要给(一)(二)部分各取一个小标题,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A.(一)中国的民族认同 (二)西方的民族共同体B.(一)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西方的他者思维C.(一)中国伦理价值的意义 (二)西方的民族国家意识D.(一)基于伦理的天下观 (二)基于民族的国际观4.有人认为,(一)的部分需要补充一些论据,下列各项中表述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②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王柯说:“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并没有认为‘蛮’‘夷’‘戎’字等就是带有民族歧视意识的表现。”B.③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尾形勇说:“所谓‘天下一家’这句话,实际通常理解为暗示了性质与‘家’内秩序相同的国家秩序以及‘家’内的统治构造,被拟制地扩大而建立起国家机构。”C.④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葛兆光认为:“古代中国人的‘中国’常常是一个文明的空间观念,而不是一个有明确国界的地理观念。”D.⑤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仪礼·觐礼》中讲道:“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则曰叔舅。”5.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常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观念里。”而英国历史学家琳达·科利认为:“与法国的战争,一次又一次让英国人直接面对一个显然敌对的异己,并激励他们集体以反抗法国来界定自身。”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两种表述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早晨从中午开始(节选)路遥当我在相对悠闲的日子里瞎转悠的时候,天乐①正忙着“查看阵地”,帮我寻找进入写作的一个较为合适的地方。我决定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去开始第一部初稿②的写作。这个考虑基于以下两点:一、尽管我已间接地占有了许多煤矿的素材,但对这个环境的直接感受远远没有其它生活领域丰富。按全书的构思,一直到第三部才涉及到煤矿。也就是说,大约在两年之后才写煤矿的生活。但我知道,进入写作后,我很难中断案头工作去补充煤矿的生活。那么,我首先进入矿区写第一部,置身于第三部的生活场景,随时都可以直接感受到那里的气息,总能得到一些弥补。二、写这部书我已抱定吃苦牺牲的决心,一开始就到一个舒适的环境去工作不符合我的心意。煤矿生活条件差一些,艰苦一些,这和我精神上的要求是一致的。我既然要拼命完成此生的一桩宿愿,起先应该投身于艰苦之中。我来之前,矿上已在离矿区不很远的矿医院为我找好了地方。那是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间,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无用的塑料沙发。亲戚们都十分热心厚道。他们先陪我在周围的山转了一圈。四野的风光十分美丽。山岩雄伟,林木茂盛,人称“早江南”。此时正值“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时,满山红黄绿相间,一片五彩斑斓。亲戚们为了让我玩好,气氛十分热烈。但我的心在狂跳,想急迫地投入工作,根本无心观赏大自然如画的风光。从山上回来,随手折了几枝红叶,插在办公桌对面的沙发缝隙里,心情在一片温暖的红色中颤栗着。铺好床,日用东西在小柜中各就其位;十几本我认为最伟大的经典著作摆在旁边——这些书尽管我已经读过多遍,此间不会再读,但我要经常看到这些人类所建造的辉煌金字塔,以随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随后,我在带来的十几本稿纸中抽出一本在桌面上铺开,坐下来。心绪无比复杂,我知道接下来就该进入茫茫的沼泽地了。但是,一刹那间,心中竟充满了某种幸福感。是的,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已经奔波了两三年,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现在,终于走上了搏斗的拳击台。是的,拳击台。对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开头,这是真正的开头。写什么?怎么写?第一章、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一个字,一切都是神圣的,似乎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令人难以选择,令人战战兢兢。实际上,它也是真正重要的事,它将奠定全书的叙述基调和语音节奏。它将限制你,也将为你铺设道路。一切诗情都尽量调动起来,以便一开始就能创造奇迹,词汇像雨点般落在纸上。可是一页未完,就觉得满篇都是张牙舞爪。立刻撕掉重来。新换了一副哲学家的面孔,似乎令人震惊。但一页未完,却以感到可笑和蹩脚而停止。眼看一天已经完结,除去纸篓中撕下的一堆废纸,大脑仍然是一片空白。真想抱头痛哭一场。你是这样的无能,竟然连头都开不了,还准备写一部多卷体的长篇小说?晚上躺在孤寂的黑暗中,大睁着眼睛,开始真正怀疑自己是不是能胜任如此巨大的工作。完全自不量力!你是谁?你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写了一点作品的普通作家,怎么敢妄图从事这种伟大的事业?许多作家可能是明智的,一篇作品有了影响,就乘势写些力所能及的作品,以巩固自己的知名度,这也许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你却几年来一直执迷不悟,为实现少年时的狂想就敢做这件不切实际的事。少年时,还梦想当宇航员,到太空去捉一捉“外星人”,难道也可将如此荒唐的想法付诸实施?你不成了当代的唐·吉诃德?迷糊几个小时醒来,已是日上中天——说明天亮以后才睡着的。再一次坐在那片空白面前。强迫自己重新进入阵地。反悔的情绪消失了。想想看,你已经为此而准备了近三年,绝不可能连一个字也不写就算完结;如果这样,那就是一个世界级的笑话。又一天结束了。除又增加了一堆揉皱的废纸,眼前仍然没有一个字。第三天重蹈覆辙。三天以后,竟然仍是一片空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开始不停地转圈圈走,走,走,像磨道的一头驴。从高烧似的激烈一直走到满头热汗变为冰凉,冰凉的汗水使燃烧的思索冷静了下来,冷静在这种时候可以使人起死回生。冷静地想一想,三天的失败主要在于思想太勇猛,以致于一开始就想吼雷打闪。其实,这么大规模的作品,哪个高手在开头就大做文章?瞧瞧大师们,他们一开始的叙述是多么平静。只有平庸之辈才在开头就堆满华丽。记得列夫·托尔斯泰的话,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这应该是一个原则。为什么中国当代的许多长篇小说都是虎头蛇尾?道理应于此。这样看来,不仅开头要平静地进入,就是全书的总布局也应该按这个原则来。三部书,应该逐渐起伏,应该一浪高过一浪地前进。黑暗中似有一道光亮露出。现在,平静地坐下来。于是,顺利地开始了。为了纪念这不同寻常的三天,将全书开头的第一自然段重录于后——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己快到惊蛰,雷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浸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有删改)[注]①作者弟弟王天乐。②指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初稿,文章结尾处的“全书”即《平凡的世界》。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交代“我已抱定吃苦牺牲的决心”,而“一间”“一张”“一个”等数量词的连用,表现出创作条件的简陋。B.文章描述“四野的风光十分美丽”以及亲戚们的热情招待,衬托出作者想尽快全身心投入到小说创作中去的急切心情。C.“我”感到“某种幸福感”,是因为历经两三年的准备,走过漫长的道路后,现在终于可以动笔创作心中想写的小说了。D.“我”总结“失败主要在于思想太勇猛”,对此前文有所暗示,如“进入茫茫的沼泽地”“一切诗情都尽量调动起来”等等。7.下列对“我”小说创作头三天的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始创作时,“我”心情惶恐,因为“我”知道开篇对于全书的重要性,它将奠定全书的叙述基调和语音节奏。B.“我”第一天落笔,一开始“满篇都是张牙舞爪”,表达夸饰华丽,后换成“哲学家的面孔”,依然不如人意。C.划线句将某些作家的创作态度和“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其中“实事求是”略带贬义,“执迷不悟”暗含肯定。D.文中详写第一天的内心波澜,后两天篇幅递减,由略写至一笔带过,展现了“我”从焦虑到平静的心态变化。8.文中人称由“我”到“你”切换自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平凡的世界》开篇第一段原文,这段引文能否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真宗皇帝恻然怜之,曰:“杀之则不忍,舍之无以励众。”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既为善,亦励人。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踯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真宗惨然不乐,自是不杀羊羔。资政殿学士韩维因奏言:“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昔孟子论齐王不忍杀觳觫①之牛,以为是心足以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及于百姓,岂不能哉?盖不为耳!臣愿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则天下幸甚!”轼时为右史,奏曰:“臣今月十五日侍迩英阁,切见资政殿学士韩维读《三朝宝训》至真宗皇帝好生恶杀,因论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虫蚁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意望陛下采览。愿君无忘此心,臣不胜大愿!”(节选自《东坡志林·第二卷(官职篇)》)材料二: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与民偕乐故能乐者,此贤者之谓也。《汤誓》②曰:‘时③日害④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此不贤者之谓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篇》)[注]①觳觫(húsù):恐惧得发抖。②《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传说夏桀曾自比太阳,说太阳灭亡他才灭亡。此为百姓诅咒夏桀的话。③时:这。④害:同“曷”。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因A论皇帝陛下B在宫中C不忍D践履虫蚁E其言深切F可以推明G圣德H益增福寿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只是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意思不同。B.哉和耳都是语气词,在文中前者表反问,后者表感叹,用法不同不能互换。C.顾,看的意思,与《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顾”意思不同。D.“经始勿亟,庶民子来”中的“亟”与词语“亟不可待”中的“亟”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宗放走犯死罪的人,不允许宰杀小羊,韩维认为这些善举是把仁德做到了极致。B.韩维认为,皇帝的恩惠可以施与禽兽却不能推及百姓,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C.苏轼听见韩维讲读《三朝宝训》中真宗皇帝好生恶杀,上奏请陛下勿忘善心。D.孟子指出,百姓之所以愿意为文王修建灵台、灵沼,是因为文王能够做到与民同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1)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既为善,亦励人。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意望陛下采览。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苏轼和孟子谏言的主要目的有何相同之处?两人谏言的方法有何不同之处?(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①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③。[注]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一位隐士。②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③忘机:道家语,忘记世俗的机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运用拟人描写“山月”,与“明月松间照”般都营造出山间暮景的静谧悠远。B.诗人主要从视觉角度描写终南山,“碧山”与“翠微”显其葱郁,“苍苍”着意暮色。C.诗人幸遇知己,心意相投。这从“长歌”的举动,以及“河星稀”的时间上能看出。D.“陶然忘机”,正如诗人在《将进酒》中借酒抒情,都将穷愁之境的郁愤一泄而出。16.本诗第七、八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都关注田园景物,但它们在表达技巧、语言风格和用意上不尽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讲到李商隐的《锦瑟》时,余老师不禁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并向同学们说到:“学习很苦,但当下仍是最美好的,只是身在此山中而不在意,等你们经此一‘驿’又匆匆远别,凌峰回首时也一定会感叹‘,’”。(2)李白笔下的山雄伟高峻,气势磅礴,如《蜀道难》中“”一句以夸张手法极言相连群峰之高,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句极言天姥山高与天齐。(3)雨水滋润了花朵,花朵因雨水而更富诗意,花与雨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①自然选择虽然使生物种群更适合其环境,②但自从开始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以来,③我们就一直在对它们进行“人工选择”的过程,④人类的欲望因此施加了选择压力。第一批在家畜上使用人工选择的人不会知道遗传的细节,但(甲),它们“繁殖对了”。例如,两只较大的绵羊产的羊羔比一对较小的绵羊产的羊羔更大,而产奶最多的母山羊可能会把这种特性传给它的女儿们。有选择性地培育那些结出最多果实或种子的植物,也是值得的。今天,许多驯化的动植物物种通过选择性培育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几乎与野生祖先没有什么相似之处。最初,选择性培育完全是出于实用目的。就家鸡而言,它是从印度雉科的一员——红原鸡培育而来的,(乙),因此选择了最大、最重的鸟类进行繁殖;另一些则是作为产蛋品种而培育的,因此选择了产蛋量最大、最美味的雌性用于未来的繁殖。狗也被驯养了很长时间,最古老的狗遗骸的基因与现代狗相似,可以追溯到大约15000年前。起初,这些狗会在狩猎中充当助手,但今天它们有其他许多“工作”,包括直接的陪伴。早在40000年前,它们的遗传途径就开始与它们的祖先物种灰狼分道扬镳。现代灰狼在基因上明显不同于家养狗和家养所源出的早已灭绝的狼群。请在文中(甲)(乙)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