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低层轻型钢结构房屋应用技术规程》_第1页
《装配式低层轻型钢结构房屋应用技术规程》_第2页
《装配式低层轻型钢结构房屋应用技术规程》_第3页
《装配式低层轻型钢结构房屋应用技术规程》_第4页
《装配式低层轻型钢结构房屋应用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号

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

T/CSUSXX-202X

装配式低层轻型钢结构房屋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applicationofprefabricated

low-riselightsteel-structuredbuilding

(征求意见稿)

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施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布

前言

根据《关于发布2020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研编计划(第二批)的通知》

的要求,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标准,并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共包括9章,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建筑材料、4勘

察、5设计、6生产运输、7安装、8验收、9使用与维护、附录A~G。

本规程某些内容可能涉及自承重保温防火防水隔音泡沫水泥轻钢龙骨板的

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2111435515.0)、自承重保温防火隔音聚苯颗粒水泥

轻钢龙骨板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21114329404.4)、一种自保温建筑结构

体系(专利号:ZL202121187212.7)、一种装配式发泡水泥承重墙(专利号:

ZL201820375307.3)、一种便于拼装的装配式防爆屋面板(专利号:ZL20202

1317374.3)、一种钢骨架轻型屋面板(专利号:ZL202021318062.4)、一种

RCS组合结构中梁柱节点的连接机制(专利号:ZL201920761193.0)、一种现场

全螺栓连接的新型RCS梁柱节点连接形式(专利号:ZL202020943006.3)、一种基

于装配式叠合网箱结构(专利号:ZL202120137935.X)、一种基于装配式叠

合网箱的空腔楼板(专利号:ZL202120137957.6)相关专利的使用。涉及专利

的具体技术问题,使用者可直接与专利持有人(单位或人员)协商处理。除上述

专利外,本规程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规程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

专利的责任。

本规程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归口管理,由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反馈给解释单位(地

址:南昌市红谷滩区红角洲管理处红角洲前湖大道888号,邮政编码:330038)。

主编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邦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

参编单位:江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西建投建筑产业有限公司

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建工钢结构有限公司

山西建投晋西北建筑产业有限公司

湖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建业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海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佛山市房建集团有限公司

奥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研究院

南昌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抚州中阳集成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省雄宇(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中材新材料有限公司

江西建工第一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江西鸿联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恒信工程检测集团有限公司

恒实建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铭辉城投杭萧钢构有限公司

江西泱启家居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许秋华李建荣尹伯悦李大浪占德响夏志强黄生霞

赵志红安建良汪祥仔魏芳张浩余周余超

彭辉张焕新校婧张倚天刘元鑫李发山邹辉銮

孙宪娟周楠楠龚福根余建国谭光伟程金龙许强

李建荣陈优吴文浩熊进刚袁志军陈梦成王浩

彭雄熊友春孔令珂刘益斌黄为民

主要审查人: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3

3BuildingMaterial.....................................................................................................6

3.1GeneralRequirements.........................................................................................6

3.2ConstructionSteelandrebar...............................................................................7

3.3Fiberreinforcedcomposites...............................................................................10

3.4Compositestructuralconcrete.............................................................................11

3.5Foamconcrete..................................................................................................11

3.6Pre-mixedfluidstabilizedsoil............................................................................14

3.7Foamceramics.................................................................................................15

4InvestigationofGeotechnicalEngineering...........................................................17

5Design....................................................................................................................19

5.1GeneralDesignRequirements............................................................................19

5.2BuildingDesign...............................................................................................19

5.3StructureSystem..............................................................................................22

5.4BuildingEnvelopeSystem.................................................................................23

5.5FacilityandPipelineSystem..............................................................................31

5.6InteriorDecorationSystem................................................................................35

5.7Kitchen,bathroomandstorage...........................................................................37

5.8Materialsandparts............................................................................................37

5.9BIMapplication...............................................................................................39

6ProductionandTransport.......................................................................................41

6.1GeneralRequirements.......................................................................................41

6.2PartsandComponents.......................................................................................42

6.3TransportandStack..........................................................................................47

7Installation.............................................................................................................50

7.1GeneralRequirements.......................................................................................50

7.2StructureSystem..............................................................................................50

7.3Externalprotectionsystem.................................................................................51

7.4Equipmentandpipingsystems...........................................................................52

7.5Interiordecorationsystem..................................................................................52

8Acceptance.............................................................................................................54

8.1GeneralRequirements.......................................................................................54

8.2StructureSystem..............................................................................................55

8.3BuildingEnvelopeSystem.................................................................................56

8.4FacilityandPipelineSystem..............................................................................56

8.5InteriorDecorationSystem................................................................................57

8.6CompletionAcceptance.....................................................................................57

9ApplicationandMaintenance................................................................................59

9.1GeneralRequirements.......................................................................................59

9.2StructureSystem..............................................................................................61

9.3BuildingEnvelopeSystem.................................................................................62

9.4FacilityandPipelineSystem..............................................................................63

9.5Useandmaintenanceofinteriordecorationsystem...............................................64

AppendixA:Assembledexternalhanginglightweightsteelkeelfoamconcrete

compositewallpanelsandthermalinsulationintegr...................................................66

AppendixBSelf-bearingandheatpreservationintegratedsystemofassembledlight

steelkeelfoamconcretecompositestructur................................................................91

AppendixCLow-risebuildingwithcompositewallofcast-in-placesteelshell

structureandpre-mixedsolidifiedsoilcomposit.......................................................116

AppendixDLight-weightsteelframesystemwithassembledjoints...................119

AppendixECompositeframesystemofprecastreinforcedconcretecolumnand

lightsteelI-beam.......................................................................................................121

AppendixFPipelineseparationtechnologyforlaminatedbuilding(roof)panels错误!未定义书签。

AppendixGTheTechnologyofLargeSpanAssembledCompositeBoxRibbed

Floor...........................................................................................................................127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133

ListofReferencedStandards.....................................................................................134

1总则

1.0.1为提高钢结构房屋工业化建设水平,推广装配式低层轻型钢结构房屋技术

应用,按照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装配式低层轻型钢结构

房屋的综合效益,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8度以下、房屋层数不超过3层且房屋

高度不超过12m的装配式低层轻型钢结构城镇房屋的勘察、集成设计、生产运

输、施工安装、质量验收和使用与维护。

【条文说明】

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8度以下、房屋层数不超过3层且房屋高

度不超过12m、主体结构采用轻型钢结构,即以工厂化生产的轻型钢结构建筑体

系(主要使用热轧轻型H钢、轻型焊接型钢、高频焊接型钢、冷弯薄壁型钢、轻

钢龙骨和薄壁钢管等高效能结构钢材)与工厂预制或现场利用模壳浇筑的高效围

护墙体或墙板(以混凝土、泡沫混凝土、预拌流态固化土等轻质、耐久、保温、

隔热、防火、防渗、隔声等高效能围护墙体材料)形成一体化组合结构,并可实

现将设备及管线与承重结构相分离并可实现各类高效装配式隔墙、吊顶和楼地面、

装配式内外装修一体化协同组装,能满足建筑物特定使用功能和特定空间、节能

保温及美观需求的低层轻型装配式的城市与农村建筑,规程内容包括勘察设计、

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质量验收、使用维护。

1.0.3装配式低层轻型钢结构房屋应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

并宜进行集成设计、建立信息化协同平台并符合一体化装修、信息化运维和智能

化应用等方面的要求。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推广应用BIM技术。

【条文说明】

装配式低层轻型钢结构房屋的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和内

装系统宜在其全生命周期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集成设计,使模型的创建及

完善过程与生产建造过程有机统一,并由需求及概念模型向设计模型、生产模型、

运维模型转化。

本规程旨在保证主体结构为装配式轻型钢结构低层房屋在不同使用功能的

基础上,应用装配式部品部件,进一步提高装配率,并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推

广应用BIM技术,充分发挥设计的领导作用,整合各参与方资源,减少构件从

生产、安装到维护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且进一步优化施工过程并使其

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质量的要求。

建立信息化协同平台有利于建设工程各相关方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设计为主

线,各相关方共同监督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为保证装配式低层

1

轻型钢结构房屋在其全生命周期实现信息化管理和动态控制,宜建立信息化协同

平台,共享并整理各类数据信息。

应用BIM技术时,宜在不同的建设阶段,将建筑构件的形体信息、位置信

息、承载信息、材料信息、维护信息及所有设备信息等全生命周期数据信息逐步

添加到房屋的BIM模型中。利用BIM模型指导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模拟

并优化管线及设备布置,辅助各类人员对建设过程及维护过程的管理。在建设过

程结束后,有BIM模型时,BIM模型应与房屋建筑一同交付业主方及政府方,

并作为后期运维过程的数据基础。

1.0.4装配式低层轻型钢结构房屋的勘察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质量验收

和使用与维护,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2

2术语

2.0.1低层房屋low-riseBuilding

房屋层数不超过3层且房屋高度不超过12m的房屋。

2.0.2轻型钢结构lightsteel-structured

采用轻型H型钢(焊接或轧制;变截面或等截面)、C型、Z型冷弯薄壁型钢、

压型钢板,采用高强螺栓、普通螺栓及自攻螺丝等连接件和外围护系统、设备与

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组装起来的低层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房屋体系。

2.0.3装配式低层轻型钢结构房屋prefabricatedlow-riselightsteel-structured

building

结构系统主要由轻型钢结构组成,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

采用标准化预制部品部件组成的装配式低层房屋。简称装配式低层房屋。

2.0.4泡沫混凝土foamedconcrete

以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并在骨料、外加剂和水等组分共同制成的料浆中引

入气泡,经混合搅拌、浇筑成型、养护而成的具有闭孔孔结构的轻质多孔混凝土。

【条文说明】

用物理方法将泡沫剂制备成泡沫,再将泡沫加入到由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

盐水泥、骨料、掺合料、外加剂和水等制成的浆料中,经混合搅拌、浇注成型、

养护而成的轻质微孔混凝土。亦称“轻砼”。泡沫混凝土具有重量轻、绝热、吸声、

隔热、整体性能好、抗震性能好等优点。由于其强度及保温隔音隔热性能可以预

先得到控制,被广泛应用于屋顶、地面、墙体、地基等建筑领域。

2.0.5预拌流态固化土premixedfluidsolidifyingsoil

由固化剂、外加剂、水和土料按一定比例拌合,形成具有一定流动性,且凝

固后能达到一定强度的混合物,简称固化土。

【条文说明】

由固化剂、外加剂、水和土料按一定配比进入专用搅拌机拌合均匀、达到一

定流动性和自密性、快速固化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气硬性混合物。预拌流态固

化土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自密性,可以将狭窄空间和异形结构空间的所有空隙填

实;早期强度较高,固化时间短,工期快;同时采用现场机械预拌、集中搅拌、

现场浇筑的施工方法,预拌流态固化土搅拌设备较小、搅拌均匀、质量稳定,现

场浇筑受交通、现场条件及施工人员因素影响较小,特别适用于村镇多层自承重

自保温隔热一体化建筑的施工;批量预拌流态固化土材料可就地取材,又具有抽

样代表性,施工质量可控。

2.0.6发泡陶瓷保温板foamedceramicthermalinsulationpanels

以黏土、石英、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氧化物矿物为原料,或以陶瓷废渣、珍珠

3

岩尾矿、铁矿尾矿、赤泥、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为原料,辅

以发泡剂等,经高温焙烧发泡而制成的具有保温隔热性能的轻质板状陶瓷制品,

也称为泡沫陶瓷保温板。按使用部位及方式,分为建筑保温隔热用发泡陶瓷保温

板和建筑围护结构用发泡陶瓷保温板。

注:可以利用陶瓷废渣、尾矿、河道淤泥、珍珠岩、页岩、粉煤灰等工业固

体废弃物替代矿物原科。

2.0.7模壳board

由非石棉的无机矿物纤维、有机合成纤维、竹纤维或纤维素纤维(不包括玻

璃纤维)单独或混合作为增强材料,以水泥或在水泥中掺入硅质、钙质材料为基

材制成的纤维增强水泥模壳;或由纤维增强水泥模壳和发泡陶瓷保温板经组合而

成。作为混凝土、泡沫混凝土、预拌流态固化土外模板使用、后期免拆除的模板

外壳。在本规程中简称免拆模壳。

2.0.8轻钢龙骨lightsteelkeel

以连续热镀锌钢板(带)或以连续热镀锌钢板(带)为基材的彩色涂层钢板(带)

作原材料,采用冷弯工艺生产的薄壁型钢。

2.0.9现浇泡沫混凝土轻钢龙骨复合墙体compositewallofcast-in-place

Foamedconcretewithlightboardkeel

以轻钢龙骨为支撑,以固定在轻钢龙骨上的纤维增强水泥板或与发泡陶瓷保

温板配套成为模壳,中间现浇泡沫混凝土的新型复合墙体。现浇泡沫混凝土轻钢

龙骨复合墙体可用于建筑外墙和建筑隔墙。

2.0.10现浇预拌流态固化土轻钢龙骨复合墙体compositewallofcast-in-place

Premixedfluidsolidifyingsoilwithlightboardkeel

以轻钢龙骨为支撑,以固定在轻钢龙骨上的纤维增强水泥板或与发泡陶瓷保

温板配套成为模壳,中间现浇预拌流态固化土的新型复合墙体。现浇预拌流态固

化土轻钢龙骨复合墙体可用于建筑外墙和建筑隔墙。

2.0.11集成设计integrateddesign

利用信息技术对采用预制部品部件的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

统、内装系统进行的综合协同设计。

2.0.12集成墙体integratedwall

符合防火、防渗、保温耐候、隔声、装饰等要求的用于装配化安装的内外墙

体。

2.0.13装配式装修prefabricateddecoration

采用干式工法,将标准化设计和工厂化生产的内装部品或部件通过可靠的连

接方式,对建筑物的表面及空间进行的各种装修处理过程。

2.0.14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ling

在建筑工程及设施全生命周期内,采用信息技术对设计、生产、施工、运营全过

4

程进行的数字化表达,简称BIM。

5

3建筑材料

3.1一般规定

3.1.1本规程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应采用节能、性能稳定,以及对环境无污染的原

材料,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材料,其物理性能、热工性能、耐久性能和结构

要求的力学性能等基本性能应满足国家现行规范与标准的要求。

【条文说明】

建筑材料的主要基本性能有:

1物理性能:密度、孔隙率;与水相关的性能(亲水性、憎水性、吸水率、

饱水率)、热容、导电性等;

2力学性能:抵抗静态荷载作用(材料的抗拉、抗压、抗弯、抗剪等强度评

价)及动态荷载作用(材料的抗磨损、抗磨光、抗冲击、抗疲劳等指标评价)的能力;

3耐久性能:包括耐候性、耐化学侵蚀性、抗渗性、抗风化等方面;

4化学性能:会影响材料的耐久性、力学性能、热工性能等;

5工艺性能:材料在一定的加工条件下接受加工的性能,如混凝土的流动

性、和易性、密实性、安定性等;

6其他性能:如热工性能(导热系数、比热等);隔音性能;装饰美观性能等。

3.1.2优先选用绿色低碳的建筑材料或部品部件,并宜优先选用当地或邻近市场

所能提供的建筑材料或部品部件。

3.1.3本规程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应满足国家现行检验标准。

【条文说明】

建筑材料厂家必须提供产品出厂合格证及厂家的营业执照;必要时提供厂家

的质量检验报告、质量保证书;质量检验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检验结果应满足

国家现行规范与标准要求。

3.1.4围护材料宜采用水泥基的复合型多功能轻质材料、水泥加气发泡类材料、

轻质混凝土空心材料、预拌流态固化土材料、轻钢龙骨复合墙体材料等。围护材

料产品的干密度不宜超过800kg/m3。墙体用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墙体材

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的规定。

3.1.5作为保温隔热材料使用时,应具有满足设计要求的热工性能指标、力学性

能指标和耐久性能指标。

3.1.6纤维增强水泥板、密封材料、保温材料、固定件等的化学性质应相容。

3.1.7墙体用防封堵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火封堵材料》GB23864和《建

筑用阻燃密封胶》GB/T24267的规定。

3.1.8建筑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6

GB50325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中A类的规定。室内建筑装

饰材料应符合室内建筑装饰材料有害物质限量的规定。

3.1.9建筑钢结构应根据环境条件、材质、结构形式、使用要求、施工条件和维

护管理条件等进行防腐蚀设计。

3.1.10本规程所采用的基础混凝土及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3.1.11外墙材料、屋面材料的软化系数不应小于0.65。

3.1.12建筑屋面防水材料、外墙饰面材料与基底材料应相容,粘结应可靠,性

能应稳定,并应满足防水抗渗要求,在材料规定的正常工作年限内,不得因外界

湿度或温度变化而发生开裂、脱落等现象。

3.1.13新材料及其工程技术,在使用前应当对拟采用的新材料及其工程技术进

行论证,确保达到国家通用规范规定的工程性能要求,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

并应满足国家对建设工程环境保护、卫生健康、经济社会管理、能源资源节约与

合理利用等相关基本要求。建设单位应对材料进行复检和技术资料审核。

3.2建筑钢材与钢筋

3.2.1用于承重结构的钢材,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

规定的Q235B钢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规定的Q355B钢。当

有可靠根据时,可采用其他牌号的钢材,但应符合相应有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其

中:

1用于承重结构的冷弯薄壁型钢的带钢或钢板,应具有抗拉强度、断后伸

长率、屈服强度、冷弯试验和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证;对焊接结构尚应具有碳或

碳当量的合格保证,在低温使用环境下尚应具有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焊接承重

结构以及重要的非焊接承重结构所用的钢材,应具有弯曲试验的合格保证。

2用于组合结构用钢材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材应具有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后伸长率和碳、硫、磷含量的合

格保证;

2)主体结构用钢材应具有碳或碳当量和弯曲试验的合格保证;

3)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的构件或节点部位的钢材,其屈服强

度实测值与其标准值之比不应大于1.35;

4)在低温使用环境下尚应具有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

3钢材牌号及标准、连接材料型号及标准、材料选用、技术条件、设计指

标和设计参数尚应分别符合《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规定。

3.2.2钢材的强度设计值和物理性能指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

7

GB50017和《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有关规定采用。

3.2.3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可在同一构件中采用不同牌号的钢材。

3.2.4组合结构用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应具有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的合格保证;

2纵向受力钢筋及其箍筋应具有延性和可焊性的合格保证。

3.2.5建筑用轻钢龙骨的分类和标记、材料和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用轻钢龙骨配件》JC/T

558的有关规定。

3.2.6焊接采用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手工焊接用的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T5117或《低

合金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选择的焊条型号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

应;

2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用的焊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熔化焊用钢丝》

GB/T14957的规定。选择的焊丝和焊剂应与主体金属相适应;

3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用的焊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气体保护电弧焊

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GB/T8110的规定;

4当Q235钢和Q345钢相焊接时,宜采用与Q235钢相适应的焊条或焊丝;

5焊缝的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和《冷

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有关规定采用。

3.2.7连接件(连接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普通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六角头螺栓C级》GB/T5780的规定,

其机械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GB/

T3089.1的规定;

2高强度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

螺母、垫圈与技术条件》GB/T1228~1231或《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

接副》GB/T3632~3633的规定;

3连接薄钢板或其他金属板采用的自钻自攻螺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钻

自攻螺钉》GB/T15856.1~4、GB/T3098.11或《自攻螺栓》GB/T5282~5285

的规定;

4锚栓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中规定的Q235钢或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中规定的Q345钢制成;

5螺栓、锚栓连接的强度设计值、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值以及高强度螺栓连

接的钢材摩擦面抗滑移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和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有关规定采用。

3.2.8钢结构焊接工程用钢材及焊接材料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并应具有钢厂

和焊接材料厂出具的产品质量证明书或检验报告,其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其他

8

质量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2.9钢材及焊接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复验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工程质量

验收标准的规定。

3.2.10选用的钢材应具备完善的焊接性资料、指导性焊接工艺、热加工和热处

理工艺参数、相应钢材的焊接接头性能数据等资料;新材料应经专家论证、评审

和焊接工艺评定合格后,方可在工程中采用。

3.2.11焊接材料应由生产厂提供熔敷金属化学成分、性能鉴定资料及指导性焊

接工艺参数。

3.2.12钢结构焊接工程中常用国内钢材按其标称屈服强度分类应符合《钢结构

焊接规范》GB50661的规定。

3.2.13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时,钢材与钢筋的强度设计

值应根据其强度的标准值和材料分项系数确定;材料分项系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具备可靠度分析条件的钢材与钢筋,应以其材料强度试验统计结果作为

统计分析的基础,根据目标可靠度指标综合分析确定;

2尚不具备可靠度分析条件或应用新钢种的钢材与钢筋,应基于实际工程

经验或试验结果确定,并且建筑结构用钢材与普通钢筋材料分项系数应≥1.10。

按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进行结构强度与稳定计算时,钢材强度应取钢材的强度设计

值,此值应以钢材的屈服强度标准值除以钢材的抗力分项系数求得。

3.2.14在大气腐蚀环境下,建筑钢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类型、布置和构造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有利于提高结构自身的抗腐蚀能力;

2)应能有效避免腐蚀介质在构件表面的积聚;

3)应便于防护层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和检查。

2腐蚀性等级为Ⅳ、Ⅴ或Ⅵ级时,桁架、柱、主梁等重要受力构件不应采用

格构式构件和冷弯薄壁型钢。

3钢结构杆件应采用实腹式或闭口截面,闭口截面端部应进行封闭;封闭

截面进行热镀浸锌时,应采取开孔防爆措施。腐蚀性等级为Ⅳ、Ⅴ或Ⅵ级时,钢

结构杆件截面不应采用由双角钢组成的T形截面和由双槽钢组成的工形截面。

4钢结构杆件采用钢板组合时,截面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6mm;采用闭口

截面杆件时,截面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4mm;采用角钢时,截面的最小厚度不

应小于5mm。

5不同金属材料接触的部位,应采取隔离措施。

6桁架、柱、主梁等重要钢构件和闭口截面杆件的焊缝,应采用连续焊缝。

角焊缝的焊脚尺寸不应小于8mm;当杆件厚度小于8mm时,焊脚尺寸不应小于

杆件厚度。加劲肋应切角,切角的尺寸应满足排水、施工维修要求。

9

7焊条、螺栓、垫圈、节点板等连接构件的耐腐蚀性能,不应低于主体材

料。螺栓直径不应小于12mm。垫圈不应采用弹簧垫圈。螺栓、螺母和垫圈应采

用热镀浸锌防护,安装后再采用与主体结构相同的防腐蚀措施。

8高强度螺栓构件连接处接触面的除锈等级,不应低于Sa2.5,并宜涂无机

富锌涂料;连接处的缝隙,应嵌刮耐腐蚀密封膏。

3.2.15工程用钢材与连接材料应规范管理,钢材与连接材料应按设计文件的选

材要求订货。

3.2.16外墙板的金属连接件采用低碳钢或低合金高强度钢材料时应做有效的防

腐处理,有条件时可采用不锈钢材料。外墙板连接件的壁厚当采用低碳钢或低合

金高强度钢材料时,不宜小于3.0mm,当采用不锈钢材料时尚应分别加厚1.0mm。

3.2.17墙板嵌缝粘结材料的抗拉强度不应低于墙板基材的抗拉强度,其性能应

可靠。嵌缝胶条或胶片宜采用三元乙丙橡胶或氯丁橡胶。

3.2.18水泥加气发泡类板材中配置的钢筋(或钢构件或钢丝网)应经有效的防腐

处理。钢筋(或竹筋或钢构件或钢丝网)的粘结强度不应小于1.0MPa。

3.2.19轻质楼板中的配筋可采用冷轧带肋钢筋,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冷

轧带肋钢筋》GB13788以及《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的规定。

3.2.20楼板用钢丝网应进行镀锌处理,其规格应采用直径不小于0.9mm、网格

尺寸不大于20mm×20mm的冷拔低碳钢丝编织网。钢丝的抗拉强度标准值不应

低于450MPa。

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3.3.1复合墙体中模壳所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纤维可采用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和玄武岩纤维等高性能纤维中一种

或多种混合使用;其中: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应选用无碱或耐碱玻璃纤维;

2基体模壳应采用C20及以上混凝土。

3.3.2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

设计值应根据其强度的标准值和材料分项系数确定;材料分项系数和抗拉强度设

计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具备可靠度分析条件的复合材料,应以其材料强度试验统计结果作为统

计分析的基础,根据目标可靠度指标综合分析确定;

2尚不具备可靠度分析条件或应用新型复合材料时,应基于实际工程经验

或试验结果确定,且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和玄武岩纤

维的材料分项系数不应小于1.25;

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应根据其使用环境条件及复合材料

10

种类进行修正。

3.4组合结构混凝土

3.4.1组合结构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应具有强度等级及性能的合格保证;

2组合结构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3.4.2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时,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根

据其强度的标准值和材料分项系数确定,材料分项系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具备可靠度分析条件的混凝土,应以其材料强度试验统计结果作为统计

分析的基础,根据目标可靠度指标综合分析确定;

2尚不具备可靠度分析条件或应用新型混凝土材料时,应基于实际工程经

验或试验结果确定,且建筑结构用混凝土的材料分项系数不应小于1.40。

3.5泡沫混凝土

Ⅰ一般规定

3.5.1泡沫混凝土密度等级按其干密度可分为十六个等级,其密度等级应符合

表3.5.1的规定。围护材料产品的干密度不宜超过800kg/m3。

表3.5.1泡沫混凝土密度等级

3

干密度ρd(kg/m)

密度等级试验方法

标准值允许范围

A0110050<ρd≤150

A02200150<ρd≤250

A03300250<ρd≤350

A04400350<ρd≤450

A05500450<ρd≤550

A06600550<ρd≤650

A07700650<ρd≤750

现行行业标准

A08800750<ρd≤850

《泡沫混凝

A09900850<ρd≤950

土》JG/T266

A101000950<ρd≤1050

A1111001050<ρd≤1150

A1212001150<ρd≤1250

A1313001250<ρd≤1350

A1414001350<ρd≤1450

A1515001450<ρd≤1550

A1616001550<ρd≤1650

3.5.2泡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抗压强度平均值划分,泡沫混凝土强度等级应

采用符号FC与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表示。泡沫混凝土每组立方体试件抗压强

11

度的平均值和每块最小值不应小于表3.5.2的规定。

表3.5.2泡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抗压强度(MPa)

强度等级试验方法

每组平均值每块最小值

FC0.20.200.170

FC0.30.300.255

FC0.50.500.425

FC11.000.850

FC22.001.700

FC33.002.550现行行业标准

FC44.003.400

《泡沫混凝

FC55.004.250

土)JG/T266

FC7.57.506.375

FC1010.008.500

FC1515.0012.760

FC2020.0017.000

FC2525.0021.250

FC3030.0025.500

3.5.3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不应大于表3.5.3中的规定。

表3.5.3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

密度等级导热系数[W/(m·K)]试验方法

A010.05

A020.06

A030.08

A040.10

A050.12

A060.14

A070.18

A080.21现行行业标准《泡沫

A090.24混凝土》JG/T266

A100.27

A110.29

A120.31

A130.33

A140.37

A150.41

A160.46

注:表中导热系数由泡沫混凝土含水率为6%时测定,自然状态下可乘以1.25的修正系数。

3.5.4泡沫混凝土不同使用环境的抗冻性要求应符合表3.5.4的规定。泡沫混凝

土不同使用环境的抗冻性要求试验方法应符合《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341-2014附录A的规定。

表3.5.4泡沫混凝土不同使用环境的抗冻性要求

12

使用条件抗冻标号试验方法

非采暖地区D15

相对湿度≤60%D25现行行业标准《泡沫

混凝土应用技术规

采暖地区相对湿度>60%D35

程》JGJ/T341

干湿交替部位和水位变化部位≥D50

注:1非采暖地区系指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高于-5℃的地区;

2采暖地区系指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地区;

3保温泡沫混凝土以保温系统抗冻性试验进行检测。

3.5.5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应符合《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341-2014第

4节的规定。

3.5.6水泥加气发泡类墙体材料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应低于4.0MPa楼板

用水泥加气发泡类材料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应低于6.0MPa。

Ⅱ现浇泡沫混凝土

3.5.7泡沫混凝土拌合物应具有良好的黏聚性、保水性和流动性,不得泌水。

3.5.8硬化泡沫混凝土性能,如干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干燥收缩值、吸

水率、线膨胀系数、抗冻性等应符合《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341-2014

表3.2.2的规定。

3.5.9泡沫混凝土作为不燃烧材料,其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

Ⅲ泡沫混凝土制品

3.5.10用于墙体工程的泡沫混凝土保温板,按产品干密度可分为Ⅰ型和Ⅱ型。Ⅰ

型干密度不应大于180kg/m3,Ⅱ型的干密度不应大于250kg/m3。

3.5.11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性能应符合表3.5.11的规定。导热系数测试应符合

《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341-2014第3.3.2条的要求。

表3.5.11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性能

技术要求

项目试验方法

Ⅰ型Ⅱ型

现行国家标准《无机硬质绝热制品试验

干密度,kg/m3≤180≤250

方法》GB/T5486

现行国家标准《无机硬质绝热制品试验

抗压强度,MPa≥0.30≥0.40

方法》GB/T5486

现行国家标准《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

导热系数(平均温度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GB/T10294

≤0.055≤0.065

25℃±2℃),W/(m.K)或现行国家标准《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

有关特性的测定热流计法》GB/T10295

干燥收缩值(浸水现行国家标准《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试

≤3.5≤3.0

24h),mm/m验方法》GB/T11969

垂直于板面的抗拉强现行行业标准《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

≥80≥100

度,kPa外保温系统》JG149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

燃烧性能等级A级

能分级》GB8624

13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保温砂浆》GB/T

软化系数≥0.70

20473

现行国家标准《无机硬质绝热制品试验

体积吸水率,%≤10

方法》GB/T5486

现行国家标准《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试

碳化系数≥0.70

验方法》GB/T11969

同时满足内照射指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

放射性数IRa≤1.0和外照射

量》GB6566

指数Ir≤1.0

3.5.12界面砂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JG/T

158的规定。

3.5.13泡沫混凝土砌块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泡沫混凝土砌块》JC/T1062

的规定。

3.6预拌流态固化土

3.6.1土料应采用现场开挖土、工程渣土或建筑垃圾再生料,不得采用膨胀土、

盐渍土及污染土,且土料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土料的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5%,颗粒最大粒径宜与固化土拌合设备相匹

配;

2土料的粒径、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的检测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

法标准》GB/T50123的有关规定执行;

3土料放射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