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2025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2025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2025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2025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2025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AI技术的运用已经在人文艺术领域进入爆发期,各式各样创作风格的AI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大量AI画作也显现出了十分惊人的想象力,一些工具甚至已经能够捕捉到艺术作品中最微妙的“氛围感”。近十年来,AI技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但AI绘画的基本原理依然是通过大量学习,识别人类艺术家绘画中的对象以及风格,在引用足够多的素材后从而调教出一张合格的AI画作。AI作画具有一定随机性,因此会产生质量上的差别。目前来看,AI绘画就是一个工具,但有一些担心也很有必要。特别是当AI通过模仿得到的画风越来越逼真时,艺术家应该有被替代的危机感。不过,在绘画等艺术领域,被AI替代并不是近忧,更为迫切的是,当AI作画已然可以乱真时,AI会不会“终结”艺术的价值,进而“杀死”艺术呢?其实,早在照相机被发明时,就有过同样的质疑。而后来的情况已众所周知,摄影不仅没有“杀死”艺术,反而促使艺术在“非写实”的方向有了长足发展,同时摄影艺术本身也变成了艺术的一个专门分支。AI绘画可以无上限地模仿艺术家的风格,甚至是艺术气息,但真正的艺术,是人类艺术家通过长时间的临摹、练习、思考,才建立出具有个人辨识度的题材与风格,在没有诞生人类意识的大前提之下,AI挑战艺术的努力只不过是人类自身技术上的徒劳,甚至不值一提。作为一种新兴工具,AI绘画或将会使艺术创作过程实现AI协同进化,AI生成初稿后再由人工修改,抑或会自成体系,就此形成一种新的艺术流派。当下能明确的是,AI在绘画领域已然创造出了新的机会。(摘编自陈杰《AI作画,无关艺术!》)材料二:①判定AI绘画是不是艺术,这要从艺术的本质谈起。理论家们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集中在三个不同的尺度上:首先是功能尺度,认为审美价值是构成艺术的一个根本尺度;其次是语境尺度,认为艺术的认定需要特定的艺术机构或艺术语境;第三是历史尺度,认为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艺术发展历史中可以找到认定艺术的重要经验尺度。此外,当代著名艺术哲学家布洛克还提出艺术乃是铭刻着强烈人类精神印记的审美客体。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人类的主体意识对于某一客体艺术身份认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和艺术界的普遍重视和采纳。②让我们首先从《贝拉米伯爵》这幅引起全球轰动的AI油画作品展开讨论。这幅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强烈的印象派风格。这幅画中的主人公朦朦胧胧,似真似幻,它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画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所呈现出的那种真实之美,有天壤之别。这幅AI绘画作品可作为当下专业AI艺术家作品的表征。③从语境尺度来看,《贝拉米伯爵》被公开拍卖,并大获成功。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很多AI绘画作品被世界著名美术馆收藏,还有更多AI绘画正在参加一些著名的艺术展览,这些专业的艺术场景都在赋予AI绘画艺术身份。④从历史尺度看,比AI绘画早出现100年的摄影艺术,也曾遭遇身份质疑,但最终还是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一种大众化艺术。换句话说,今天的AI绘画不过是百年以来陆续出现的摄影艺术、广播艺术、影视艺术、数字艺术的同样历史逻辑的赓续。⑤可能有一些人会觉得,AI绘画更像是AI自主生成的。其实,目前任何AI绘画创作都是由AI和相关的艺术家或用户共同合作完成的,这集中体现在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一是AI绘画创作能力的构建无不彰显着人类主体的意志和理性精神。AI的算力无论如何强大,都离不开人类的赋能。其二是每一幅AI绘画作品的生成都必然基于艺术家或特定用户的命令,而这命令中必然隐含着艺术家或用户对作品的特殊要求,比如特定的主题、特定的风格、特定的形象等,离开了人类的这些彰显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诉求的指令,AI绝不可能主动或自主启动任何创作过程。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类主体对于AI绘画创作的“制导”作用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既然AI绘画整个创作环节都必须有赖于人类主体的全面、积极、主动的介入和参与,AI绘画作品又同时显现出无可置疑的审美价值,那么AI绘画也就有充分理由被视为艺术。可是仍有大多数人以AI绘画创作的模仿机理为理由,认为它如何高超都不具备艺术的原创性或本真性,甚至视其为赝品。⑦早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中指出,“模仿是人的天性”,艺术家和诗人通过模仿可以揭示真理或“哲学意味”。古今中外的艺术实践也同样证明,像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毕加索、凡·高、齐白石、徐悲鸿等这些公认的艺术大师,都经历过各种艰苦的学习和模仿,才创作出堪称典范的艺术作品。因此,模仿本身并没有错,模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艺术创新的阶梯。更何况目前AI科学家和艺术家所研发的诸如GAN、CAN、GPT等应用模型和基础模型本身就被嵌入了各种创新学习机制,目的就在于确保AI算法能够生成别具一格的作品,在笔者看来,这恰恰是AI艺术较之其他艺术在创造上的一大天然优势。⑧当然,当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AI绘画归属于一种崭新的数字艺术形式的时候,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AI绘画从美学价值和艺术质量上看,的确还没有达到人类艺术经典的水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科学家和艺术家协作攻关,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AI算法学会像人类艺术家那样体验生活,并掌握和精通艺术真实这一美学铁律。(摘编自马立新《AI绘画是一种新型艺术形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目前,AI技术突飞猛进,AI工具各种各样,而A1画作也是风起云涌,想象力惊人。B.AI绘画的出现让人们有些担心艺术家会被其替代,AI绘画会“杀死”艺术。C.在评判艺术的三大尺度中,功能尺度体现在艺术的根本,也就是审美价值上。D.在不久的将来,AI绘画会拥有像人类艺术家一样的个人辨识度的题材与风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摄影出现时,人们对此有质疑,但摄影没有“杀死”艺术,反而促进了艺术发展,AI绘画的发展或将延续这种历史逻辑。B.在AI绘画作品的生成过程中,人类主体全面、积极、主动的介入和参与,完全可以改变AI绘画创作的模仿机理。C.学术界和艺术界普遍认同布洛克所提出的“人类的主体意识对于某一客体艺术身份认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D.假如AI绘画能达到人类艺术经典的水准,其AI算法就要能像人类艺术家般体验生活并掌握和精通艺术真实的规律。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目前任何AI绘画创作都是由AI和相关的艺术家或用户共同合作完成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现在,AI绘画作品的质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日益提升,而效率也从当初的一个小时缩短到十几秒。B.人工智能NFT在AI绘画中与给定环境或用户接触的次数越多,它就越能提取数据和构建知识进行创作。C.艺术家利用AI技术将其生成的结果作为绘画创作的素材,再将其修改组合起来形成一幅相对完整的作品。D.Botto(人工智能)向社区展示绘画作品,社区成员选出最喜欢的,Botto根据社区成员意愿训练算法,进而生成新画作。4.材料二第⑦段是如何推翻上文画线句子的观点的?请从内容上简要分析。(4分)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AI绘画,请简要分析两者观点的不同。(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材料一: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中,师父出场了。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和爱恋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起身子时,苟老师[注]是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在观众看来,那骨节是一寸寸软溜下去的。但对演员来说,却是一种高难度的生命下沉。易青练这个动作,是在灶门口。整整三年,她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这个动作。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也是秦腔这门艺术的“绝活”。小生裴瑞卿(古存孝扮)终于被李慧娘从贾似道(裘存义扮)的私牢里救了出来。贾似道带着人,在满院追杀不止。第一杀手贾化(周存仁扮),一手举火把,一手提钢刀,一路死缠着慧娘与裴生不放。满台便刀光闪闪、鬼火粼粼起来。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并且浑身至今都留着无法医好的累累疤痕。就在易青娥看他恢复练习这套“绝活”的过程中,他的眉毛、头发也是几次被烧焦。浑身依然被点燃的松香,烫得红斑片片。苟老师曾对她说:“娃,唱戏就是个咽糠咬铁的苦活儿、硬活儿。吃不了苦,扛不得硬,你也就休想唱好戏。我为啥选你做徒弟,就是觉得你能吃苦,能扛硬。秦腔吹火,那个苦就不是人能吃的苦。那是鬼吹火,只有鬼才能拿动的活儿。不蜕几层皮,你休想吹好。”的确,松香一旦被点着,变成明火,立马就会产生浓烈的烟雾。吹几十口火下来,无论什么地方,都会变得相互看不清脸面。足见演员是在多么难受的环境里演戏的。老师每次在棺材铺练一回吹火,看库的老汉都要骂他说:“老狗,看你屙下的这一摊。你每次一走,我都要为你打整好半天。松香末,松香油烟,都快把我头发弄成油刷子,鼻窟窿弄成油灯盏了。你看看,你来练几个月吹火,把窗玻璃吹成黑板了;把白洋瓷缸吹成黑碗了;把棺材铺吹成油坊店了;把一袋面吹成黑炭了。你还吹不好,看来你这个死男旦,也就只配去吹牛了,还吹火呢。”“少废话,快给我泡茶。嗓子眼都快密实了。”一趟火吹下来,苟老师不仅嗓子密实了,眼睛睁不开了,而且呼吸也会极度困难起来。易青娥每练一次,都是要从房中跑出去,透好半天气,才能再回来吹的。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气力是有些不够用了。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三十六口“连珠火”上的。她按师父的要求,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吹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杀生》推向高潮时,她茅塞顿开,甚至突然觉得,自己定能成为一个好演员。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个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依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化、贾似道、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继而天地澄净,红梅绽开。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铜器声全都淹没了。易青娥她舅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铙、吊镲全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涌上了舞台,观众大喊:“燎扎咧!”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他已经奄奄一息。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青娥,青娥……”“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老师翘起兰花指,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赶紧把耳朵贴上去。“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一口血从苟老师嘴里吐出。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朱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都不走,在下边喊呢。”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朱团长就紧急决定,用身边的道具——贾府的太师椅,把苛老师抬上去谢幕。大家就帮着把苟老师弄到了太师椅上,把“慧娘”抬上去了。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了,眼睛已经闭上了。(摘编自陈彦《主角》)材料二:陈彦的长篇小说,具有显著的“戏剧性”特征。他早期以地方戏创作为主,直面社会问题,而后开始小说创作,以其熟悉的“戏剧题材”与“戏剧性笔法”入手,观照传统文化的当代境遇与底层社会的现实人生。(摘编自马加骏《陈彦长篇小说的“戏剧性”特征研究》)[注]苟老师,指苟存忠,饰演旦角。6.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苟存忠”“古存孝”“裘存义”“周存仁”,四位“存”字派老艺人的名字暗含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都浸润着传统义理。B.“卧鱼”体现的是“一种高难度的生命下沉”,它不再仅仅是技术意义上的“绝活”,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的思想意识内涵。C.看库的老汉骂苟老师“老狗,看你屙下的这一摊”“死男旦”,可见他对苟老师在棺材铺练吹火的不满和对其技艺的蔑视。D.为了突出练“秦腔吹火”之苦,小说两次提到苟存忠“眉毛、头发”,要么“全烧光了”,要么“几次被烧焦”。7.下列对材料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物外表与内在的才华形成对比,如苟存忠以“年近花甲的老人”的身份扮演有着“飘飘欲仙的身段”的妙龄女性。B.“天地澄净,红梅绽开”句以实景衬虚情,活画出观众们的情绪被调动至最高点,与剧中的李慧娘一起共享惩治恶人的痛快与酣畅。C.小说善于通过人物的特殊动作、情态展示个性。如惯演旦角的苟存忠临终还习惯性地翘兰花指,这些典型细节描写戏味十足。D.小说中陕西方言的使用不仅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地方性特征,如“嫽扎咧”,众多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义理也以口语化的形式出现。8.为什么易青娥会茅塞顿开,甚至觉得自己定能成为一个好演员?(4分)9.材料二中用“‘戏剧题材’与‘戏剧性笔法’人手”的评语来评价陈彦的小说创作,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魏收,字伯起。收少机警,不持细行。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坐板床,随树阴讽诵。积年,床板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收本以文才必望颖脱见知位既不遂求修国史。崔暹为言于文襄曰:“国史事重,公家父子霸王功业,皆须具载,非收不可。”文襄乃启收兼散骑常侍,修国史。后神武入朝,静帝[注]授相国,固让,令收为启。启成呈上,文襄时侍侧,神武指收曰:“此人当复为崔光。”四年,神武于西门豹祠宴集,谓司马子如曰:“魏收为史官,书吾善恶。闻北伐时诸贵常饷史官饮食,司马仆射颇曾饷不?”因共大笑。仍谓收曰:“卿勿见元康等在吾目下趋走,谓吾以为勤劳。我后世身名在卿手,勿谓我不知。”侯景叛入梁,寇南境。文襄时在晋阳,令收为檄五十余纸,不日而就。文襄善之。魏帝曾季秋大射,普令赋诗,收诗末云:“尺书征建邺,折简召长安。”文襄壮之,顾谓人曰:“在朝今有魏收,便是国之光采。雅俗文墨,通达纵横。吾或意有所怀,收呈草,皆以周悉。”侯景既陷梁,梁鄱阳王范时为合州刺史,文襄敕收以书喻之。范得书,仍率部伍西上,州刺史崔圣念入据其城。文襄谓收曰:“今定一州,卿有其力。”收以子侄年少,申以戒历,著枕中篇。其词曰:吾曾览管子之书,其言曰:“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追而味之,喟然长息。(选自《北史》,有删改)材料二:古者诸侯并争,胜负无恒,而他善必称,已恶不讳。逮乎近古,无闻至公,国自称为我长,家相谓为彼短。而魏收以元氏出于边裔,见侮诸华,遂高自标举,比桑乾于姬、汉之国;曲加排抑,同建邺于蛮貊之邦。夫以敌国相仇,交兵结怨,载诸移檄,用可致诬,列诸缃素,难为妄说。苟未达此义,安可言于史邪?夫史之曲笔诬书,不过一二,语其罪负,为失已多。而魏收杂以寓言,殆将过半,罕见其流。(选自刘知几《史通》,有删改)[注]北魏永熙三年十月,经高欢等商议后,决定立元善见为皇帝,即孝静帝,东魏建立。由于皇帝年幼,权臣高欢(神武帝)辅政。高欢权倾朝野。高欢死后,其子高澄(文襄帝)承继父职,权势更大。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收本以文A才B必望C颖脱D见知E位F既不G遂H求修国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皆须具载”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中的“具”意思不同。B.就,完成,指写完,与“辞不就职”《陈情表》)中的“就”意思不同。C.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与“而耻学于师”(《师说》)中的“耻”用法相同。D.见,被,表被动,与“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见”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收自小机警敏捷,曾跟随父亲奔赴边疆,喜好骑马射箭,想靠武艺建功立业,受到荥阳郑伯的嘲笑。B.神武帝觉得史官魏收把控着自己的名誉地位,于是如权贵们那样经常送给魏收吃的东西,希望魏收能够美化自己。C.魏收不仅写作速度快,而且所写诗歌气势纵横,很有雄壮豪迈之风,起草的文章能完全表达出文襄帝的意思。D.魏收很关心后辈成长,因为其子侄年少,他就专门写了《枕中篇》,并且在文中引用管子的话语来训诫教诲他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坐板床,随树阴讽诵。(4分)(2)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4分)14.根据材料二内容,在刘知几看来,魏收所修国史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齐天乐·泽国楼偶赋陈允平①湖光只在阑干外,凭虚远迷三楚。旧柳犹青,平芜自碧,几度朝昏烟雨。天涯倦旅。爱小却游鞭,共挥谈麈。顿觉尘清,宦情②高下等风絮。芝山苍翠缥缈,黯然仙梦杳,吟思飞去。故国楼台,斜阳巷陌,回首白云何处?无心访古,对双塔栖鸦,半汀归鹭。立尽荷香,月明人笑语。[注]①陈允平,宋末元初人。这首词反映的是词人晚年的漂泊流浪生涯。②宦情,宋亡后陈允平曾因图谋恢复旧朝之嫌入狱。后以人才征至北都,托疾辞归,这里的“宦情”疑指此事。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芜自碧”,言野草繁芜,荒凉一片,不堪寓目;“几度朝昏烟雨”,则借眼前景暗喻政治形势的动荡不安。B.“顿觉”两句言己豁然摒弃了世俗杂尘,把宦情等同于眼前随风飘飞的柳絮,以景状情。C.结尾两句以乐景写乐情,写词人伫立良久观赏湖中荡舟戏莲的热闹场面,照应了上阕首句的“湖光”。D.本词语言含蓄委婉,用词精当,如上阕“只”“犹”“自”“却”等词的运用,深化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16.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词人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息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两句来警醒自己。(2)某老师谈到古人以行船写心境,别出心裁,让学生举例。小刚举的是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小明举的是苏轼《赤壁赋》中的“,”。(3)唐宋诗词中常常借“照镜”来抒发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先前,车老板赶夜路,会把冰灯放在马车上用来照明。店铺、饭馆子、旅店门口也总有冰灯。上面写上红字儿,用来招徕客人。那个年月哪里有电哪,冰灯便是指路明灯。对归乡的游子来说,那一盏盏冰灯哟,就是家。往家赶,老远看见那晶莹剔透的冰灯,两行热泪就下来了。逢年过节,红光四射的冰灯就是“年神”,它不仅召唤自己的亲人,也温暖着来自A的游人。在这座银装素襄的城市里,冰灯雪雕B,广场、街道、社区、学校,到处都有造型奇特的冰灯雪雕,让人们的眼睛都不够使。冰雪大世界是哈尔滨冰灯雪雕的集大成者。园子里的冰灯雪雕C,样子很美,直让冻得直淌清鼻涕的“小土豆”们挪不动步啦,谁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呢?有时候,我会走到中央大街的尽头,去看一看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每年开春以后,松花江上的冰排层层叠叠,从上游往下游浩浩荡荡地流去,那场面太壮观了。如今,我虽然不在哈尔滨常住,但是每年冬天都必须回去一趟,踩着冰雪,迎着西北风,去受一下冻,仿佛这是一次灵魂的净化。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句子中的“哪里”与文中加点的“哪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时候哪里都应当热闹,人力车、马车、电车、汽车,都在奔走响动。B.这话你是从哪里听来的?我怎么没有听说过。C.我哪里没捎信去?整目整夜盼了你来,一直没个踪影了,我才自做了主张。D.他说:“我没有你那么多成果!”来人一个劲摇头:“哪里哪里,我的成果也有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科学家发现,在木蛙的耐冻特性中,肝脏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的夏季和秋季,它们的肝脏就会储备大量的肝糖原。等到了冬季环境温度开始降低时,①,在体内产生大量葡萄糖,并通过提高心率的方式,尽可能地让葡萄糖以最快的速度分布全身。对细胞而言,葡萄糖是一种很好的冷冻保护剂。这就相当于在器官周围安上了一个大冰窖,从而保护了器官的完好功能。此外,当环境温度变得寒冷时,木蛙体内的基因②。不仅血液中的冰晶核蛋白限制冰晶只在细胞外形成,而且会在细胞外多处形成小冰晶,以避免形成大冰晶不损伤细胞。除此之外,冰晶核蛋白还能通过降低冰晶形成的速率,使细胞渗透压变化放缓,在安全的情况下逐渐脱水,平稳进入休眠期。木蛙在低温环境下,通过DNA修饰和调节转录因子,可适度改变某些基因的表达。例如,在冷冻状态下不可避免地要③,这个时候木蛙就会对线粒体中参与有氧呼吸的相关基因进行下调,使细胞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无氧呼吸供能”。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简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设问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70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意思是说,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文章各有特色,彼此不能相互替代,这实际上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答案:D解析:材料一指出“在没有诞生人类意识的大前提之下,AI挑战艺术的努力只不过是人类自身技术上的徒劳,甚至不值一提”,说明AI难以拥有像人类艺术家一样具有个人辨识度的题材与风格,该项错误。2.答案:B解析:材料二只是说人类主体在AI绘画创作中有重要作用,但并未提及能改变其模仿机理,无中生有,该项错误。3.答案:A解析:A选项只是说AI绘画作品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未体现AI和相关艺术家或用户的共同合作,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观点;B选项提到人工智能与给定环境或用户接触进行创作,体现了合作;C选项艺术家利用AI技术创作体现了共同合作;D选项Botto根据社区成员意愿训练算法生成新画作,也表明了与用户的合作,B、C、D选项均可作为论据。4.答案:①首先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模仿是人的天性”,指出模仿在艺术创作中具有揭示真理或“哲学意味”的作用,古今中外艺术大师都经历过模仿阶段,说明模仿是艺术创新的阶梯,从而肯定了模仿的合理性。②接着说明AI科学家和艺术家研发的应用模型和基础模型嵌入了创新学习机制,能确保AI算法生成别具一格的作品,这是AI艺术在创造上的天然优势,反驳了上文认为AI绘画因模仿机理而不具备艺术原创性或本真性的观点。解析:先阐述引用理论观点的作用,后说明AI自身具有创新机制,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如何推翻上文观点,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梳理。5.答案:①材料一认为AI绘画目前只是一个工具,虽然能模仿画风,但因缺乏人类意识,难以挑战艺术的真正内涵,不会“终结”艺术价值或“杀死”艺术,且可能促使艺术创作过程实现AI协同进化或自成体系形成新流派。②材料二认为AI绘画是一种新型艺术形式。从艺术的本质出发,依据功能尺度、语境尺度、历史尺度以及强调人类主体意识对艺术身份认定的重要性等多方面进行论证,指出AI绘画在创作过程中人类主体全面介入且有审美价值,虽存在不足但仍可视为艺术,并且反驳了对AI绘画的一些质疑观点。解析: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AI绘画的核心观点,再从各自的论证依据和角度进行简要阐述,对比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答案:C解析:看库老汉虽然嘴上骂苟老师,但从他为苟老师泡茶等行为可知,他并非对苟老师的技艺蔑视,只是在抱怨苟老师练吹火给他带来的麻烦,该项错误。7.答案:B解析:“天地澄净,红梅绽开”是虚景,象征着李慧娘和裴生的美好结局以及正义得到伸张,并非实景衬虚情,该项错误。8.答案:①苟老师在表演《杀生》时虽气力不足但控制良好,尤其是最后三十六口“连珠火”的精彩呈现,让易青娥看到了高超的技艺和对表演的敬业精神。②易青娥在侧台仔细观察苟老师表演时的气息、力量及浑身起伏变化,从中领悟到表演的精髓,从而茅塞顿开,对自己成为好演员有了信心。解析:从苟老师的表演表现和易青娥的观察学习两个方面分析原因,结合文本中相关情节阐述。9.答案:①“戏剧题材”方面:小说围绕秦腔艺人的生活展开,如苟老师的秦腔表演、易青娥的学艺经历等,展现了秦腔这一传统戏剧艺术的魅力和戏曲艺人的艰辛与执着,具有浓厚的戏剧文化底蕴。②“戏剧性笔法”方面:情节设置富有戏剧性,如苟老师表演时的意外状况(“卧鱼”动作支撑不住、表演中气力不足等)以及舞台上下的各种突发事件(观众的强烈反应、看库老汉的抱怨等),使故事跌宕起伏,像戏剧情节一样扣人心弦;人物形象塑造具有戏剧化特点,苟老师的形象通过他的唱、念、做、打等戏剧表演动作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得以生动展现,如同戏剧舞台上鲜明的角色形象。解析:分别从“戏剧题材”和“戏剧性笔法”的内涵出发,结合材料一的具体内容,如情节、人物、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小说如何体现这两个特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答案:B、D、E解析:“收本以文才必望颖脱见知”意思是魏收原本凭借文才,必定期望脱颖而出被赏识,“位既不遂求修国史”意思是地位既然不顺心就请求修撰国史,根据文意和句子结构可判断这三处应断开。11.答案:A解析:“皆须具载”和“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的“具”都有“详细”的意思,A选项解说错误。B项“不日而就”的“就”是完成之意,“辞不就职”的“就”是就任之意,二者不同;C项“文襄壮之”的“壮”是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的“耻”也是意动用法,二者相同;D项“勿谓我不知”的“见”表被动,“君既若见录”的“见”是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二者不同,B、C、D选项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12.答案:B解析:文中是说神武帝提到北伐时其他权贵常送史官饮食,并非他自己送东西给魏收,该项错误。13.答案:(1)魏收感到惭愧,于是改变志向专心读书。夏天,坐在木板床上,随着树阴诵读。解析:“惭”,感到惭愧;“折节”,改变志向;“讽诵”,诵读。(2)负担重的没有比得上身体的,道路可怕的没有比得上口舌的,时间久远的没有比得上年代的。解析:“任之重者”,负担重的;“途之畏者”,道路可怕的;“期之远者”,时间久远的。14.答案:①抬高元氏地位,将其比为姬、汉之国;贬低建邺,将其同于蛮貊之邦,有失公正。②以敌国相仇的态度撰写史书,多有曲笔诬书,掺杂大量寓言,难以做到如实记载。解析:依据材料二内容,从魏收对元氏和建邺的态度以及史书存在曲笔诬书和寓言过多等方面概括其修史特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答案:C解析:结尾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他人的欢乐,反衬出词人的孤寂落寞,而非乐景写乐情,该项错误。16.答案:①羁旅之倦。“天涯倦旅”直接表达了词人漂泊天涯的疲倦之感,长期的流浪生活让他心生厌倦。②思乡之情。“湖光只在阑干外”“回首白云何处”等句,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乡的渴望,故乡却遥不可及。③亡国之痛。宋亡后词人经历诸多变故,“宦情高下等风絮”暗示了对宋亡后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悲痛,饱含亡国之痛。④出世之想。“无心访古”“立尽荷香,月明人笑语”体现出词人对尘世纷扰的超脱,有归隐出世的念头,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宁静。解析: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从羁旅、思乡、亡国、出世等角度分析词人的情感,阐述情感产生的原因和在诗中的具体体现。(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答案:(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示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含有“照镜”且体现年华易逝的诗句均可)解析:根据题目提示和对课文的背诵积累,准确填写出相应的名句内容,注意易错字的书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18.答案:A.五湖四海B.琳琅满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