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我与地坛》联读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赤壁赋》《我与地坛》联读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赤壁赋》《我与地坛》联读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赤壁赋》《我与地坛》联读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赤壁赋》《我与地坛》联读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我与地坛》联读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赤壁赋》《我与地坛》联读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联读《赤壁赋》与《我与地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典文学与现代散文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设计上,首先让学生对比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挖掘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接着,分析两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以及作者如何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进行表达。最后,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赤壁赋》和《我与地坛》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与现代散文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和文学创造力。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和古代文学常识,对《赤壁赋》的作者苏轼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接触过一些现代散文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探索兴趣。他们在分析文本、理解情感方面有较好的能力,喜欢通过讨论、合作学习来深入探究。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各异,有的擅长逻辑分析,有的喜欢情感共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阅读《赤壁赋》时可能会遇到文言文理解上的困难,以及对古典文化背景的陌生。在分析《我与地坛》时,可能难以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写作技巧。同时,将两篇作品进行联读,寻找内在联系,对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是一个挑战。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以便于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2.辅助材料:收集《赤壁赋》和《我与地坛》的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简介及经典评论,制作成PPT或打印资料,供学生参考。

3.多媒体资源:准备两篇作品的朗读音频,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活动需要,提前划分好讨论区域,确保学生可以自由分组讨论,同时准备好白板和笔,方便记录讨论成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联读两篇经典作品——《赤壁赋》和《我与地坛》。首先,请大家简要回顾一下《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生平事迹,以及《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和他的创作背景。

二、课文主旨内容探究

1.阅读《赤壁赋》

a.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赤壁赋》,注意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b.朗读结束后,请几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c.教师引导同学们分析《赤壁赋》的主题思想,如:苏轼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阅读《我与地坛》

a.请同学们自读《我与地坛》,注意理解散文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b.邀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对《我与地坛》的理解,以及对史铁生笔下地坛的感悟。

c.教师引导同学们探讨《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如:史铁生对生命的坚韧、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追问。

三、全文侧重点讲解

1.《赤壁赋》

a.教师详细讲解《赤壁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分析苏轼在文中如何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c.引导同学们探讨苏轼在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如:人生如梦、功名虚无等。

2.《我与地坛》

a.教师详细讲解《我与地坛》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如:“生命是一种持续的燃烧,不是一次性爆炸。”

b.分析史铁生在文中如何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以及其散文的艺术特色。

c.引导同学们探讨史铁生在文中表达的生命观和人生价值观。

四、课堂讨论与互动

1.分组讨论

a.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主题,结合《赤壁赋》和《我与地坛》的内容进行讨论。

b.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2.课堂提问

a.教师针对两篇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回答。

b.鼓励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3.角色扮演

a.请同学们分组扮演苏轼和史铁生的角色,模拟他们创作《赤壁赋》和《我与地坛》的过程。

b.各组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并评价。

五、总结与拓展

1.教师对本次联读进行总结,强调两篇课文在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2.鼓励同学们在课后进一步阅读苏轼和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深入理解他们的文学成就。

3.提醒同学们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以文学的视角去感受和思考人生。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赤壁赋》和《我与地坛》的读后感。

2.鼓励同学们尝试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散文,注意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拓展与延伸1.拓展阅读材料:

-《苏轼诗词选集》:收集苏轼的经典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供学生课后阅读,以更全面地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

-《史铁生散文选集》:收录史铁生的其他散文作品,如《我与父辈》、《秋天的怀念》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中国古典散文精选》:选录《古文观止》中的经典散文,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供学生对比阅读,感受古典散文的魅力。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文学比较分析: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比较苏轼的《赤壁赋》与其他描写赤壁的文学作品,如杜牧的《赤壁怀古》、杨洪基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探讨不同作者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文学再现。

-主题探究:学生可以选取《我与地坛》中的一个主题,如生命意义、母爱、自然与人生等,进行深入探究,并尝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撰写一篇短文。

-创作尝试:鼓励学生模仿《赤壁赋》或《我与地坛》的写作风格,创作一篇自己的散文作品,可以是描写自然景观、历史事件或个人情感等。

-文化背景研究:学生可以探究《赤壁赋》中涉及的宋代文化背景,如服饰、礼仪、饮食习惯等,以及《我与地坛》中反映的现代都市生活和文化变迁。

-诗词创作: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创作古典诗词,模仿苏轼或史铁生的风格,以此加深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欣赏。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跨学科融合教学:在讲解《赤壁赋》时,我尝试引入历史学科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增强文本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创设情境教学:通过模拟苏轼创作《赤壁赋》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方面: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导致讨论效果不尽如人意。

2.教学方法方面:在讲解《我与地坛》时,我未能充分引导学生从个人生活体验出发,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

3.教学评价方面:在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时,我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未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

(三)改进措施

1.教学管理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事先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更具挑战性的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教学方法方面:针对《我与地坛》的教学,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与文本的共鸣点。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创设更多互动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

3.教学评价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看重结果,也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内容逻辑关系①《赤壁赋》重点知识点与词句:

-知识点:苏轼的生平背景、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文中表达的哲理思想。

-词句:《赤壁赋》中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等,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历史沧桑的感慨。

②《我与地坛》重点知识点与词句:

-知识点:史铁生的生平背景、散文中的象征意义、对生命和母爱的深刻描绘。

-词句:《我与地坛》中的关键句“生命是一种持续的燃烧,不是一次性爆炸”,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