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15篇)_第1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15篇)_第2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15篇)_第3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15篇)_第4页
《湖心亭看雪》教案(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1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

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

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

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

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

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

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H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

的诗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生:背诗句。预设: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激潮晴方好,山色空濠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环节可以出示相关图片提示学生吟诵相关诗句。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

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可是?

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

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课文朗读

演示课件:配乐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检查课前翻译,先交流疑难点,再通过下面的方式落实。

第一步(问):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此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是:这;更定:晚上八

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此文引导学生明确:孥:撑船;霆

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1、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一一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

2、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一一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第三步: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

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

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

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

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

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四、赏读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明白了重点词句的意思,咱再来第一遍课文。

(一)再读课文。请一位同学读。要求: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

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

生1: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

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2:不仅有舟子,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

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过渡: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能不能让张

岱改一改呢?(学生否定)

(二)又读课文。

师:我们再来齐诵一遍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

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预设:生:傻,笨!呆。就是行为举

止不同常人,怪。)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在

小组内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怪异了。找出来之后,用下面的提

不发言: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穿越到明末清初,去采访张岱,你要这样提问: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______呢?

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请用以上句式为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并在小组成员的

帮助下,解决问题。(每小组选一名记者,一个张岱来发言)

学生发言预设1:

生1: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晚上八点的

时候去看雪呢?

生2: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为什么会在“大雪三

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看雪呢?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提醒学生夸大处理了

“大”字和“绝”字)

师: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气里晚上八点左右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

是不是有些“怪异”啊?(明确并板书:行痴):

生3: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明明是舟子架船和您去看

雪,您为什么说独自去湖心亭去看雪呢?(张岱清高孤傲,板书)

引导发言预设2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您眼中的雪景为什么和平常人不

一样呢?(学生初答)

1、如果学生分析不到位,老师帮助:老师觉得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

“天与云与山与水”多啰嗦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

“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老师去掉四个“与”,读给学生听。问效果有

何不同?如果学生说不出,再让学生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

再把原文读一遍。

预设:(1)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

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2)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

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老师确定:这是营造了天地茫茫的景象,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2、师(1):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你们看文中这些量词怎么这么怪

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

三个而已。(课件出示)

预设比较结果:不好,原文中的量词写出了人和物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师:一语惊醒梦中人,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

粟。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

一”,(师板书“痴景”)

3、师:假如同学们处在这天地茫茫的夜色雪景中,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

(凄凉、凄清、寒冷等)作者和你们有同感。(板书:清冷孤寂)

学生发言预设3:

张先生,舟子说您痴,我也觉得很奇怪:你在湖心亭遇到了知己,您为什

么不和他们交个朋友呢?(或者:你明明是问的是人家的姓氏,为什么答非所

问,说“金陵人”?)(学生自由发言)

师引导: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

来。

预设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师:张岱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痛饮了三大杯)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

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

详细地址,你觉得张岱愿意和这两个人交朋友吗?。(学生会否定)

师:如此看来,张岱知音尚且不顾,何况是舟子呢?他前面说“独往湖心

亭看雪”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这表现了他的“清高孤

傲”)

师过度: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

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

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

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师: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学生发挥)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什么呢?(学生发挥)

预设生1: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

国?

预设生2: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

罢。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

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板书“痴心”一一故国之思)

五、拓展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

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

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让我们回顾柳宗元的《江

雪》。(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

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结束语:愿同学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用欣赏的眼光去碰触作者的内

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清高孤傲

痴痴景苍茫清冷

痴心思念故国

《湖心亭看雪》教案2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以致背诵。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写景的白描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五环节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导入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

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拿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

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2、了解作者及背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自主学习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及停顿。

1、初读课文,字找出生字,要求注音:(见学案)

更(geng)定森(cui)衣雾淞(sOng)沆扬(hangdang)一芥(jie)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准语音,语意读顺,理解课文。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本文的记叙要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说说下列这段描写雪景的文字用了什么手法?

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文中哪句相照应?

3、作者去看雪有哪些物质条件?

4、文中描写湖中雪景用了一串数词,说说其表达效果。

5、亭中饮酒的两人见了作者为何“大喜”?

6、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痴”,对这个评价你是如何了解的?

7、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

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

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

天大雪后,人

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

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

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

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

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

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

远脱俗,卓然独立。

四、展示交流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

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

钓寒江雪。”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

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

《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

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

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

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

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六、布置作业

《湖心亭看雪》教案3

一、导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鸟鱼都有思恋故旧的情感,那么人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读懂文意;

2、感情痴情;3、品读画卷。

(师板书课题,并出示本课的目标)

二、读懂文意一一完成目标1

1、一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句读。(师提示学生注意

“强、更、芥”的读音)

2、一生再读课文,注意读时的感情处理。

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句读。

4、学生自读课文,据课下注释理解文中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标注出来,询

问。

5、学生质疑,师生一起答疑解惑。

6、学生齐读课文,一生概括文章所写内容。师做点拨(时间、地点、人

物、事件)

三、悟痴情——完成目标2

1、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

字?(痴)

2、舟子语中的“痴”是什么意思?(结合“喃喃”的意思来理解)

3、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表情来读“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

话?(自言自语、困惑不解)

4、痴人必定有痴行,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其痴行”,一起品读“崇祯五年

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句。张岱有哪些异常的举动呀?(大雪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时,独往)

5、那么张岱冷不冷?(品“拥”、“独”字一一张岱不但身体冷,而且心

里也是感到冷清的)

6、但是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却感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在湖心亭上

已经有两个和他一样的痴人了,这两个痴人见了张岱之后非常的激动和高兴

啊,来,我们一起来读出这几句

7、生齐读“到亭上..........强饮三大白而别。”师指导学生反复读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句,读出激动和欣喜,并让生翻译这个句子。

8、“湖中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呀",那么,什么样的人呢?假如你是金陵

客,请将这句话说完整,“湖中想不到还有如此的人呀”(生可填写“与众不

同、超凡脱俗、闲情逸趣、痴迷于山水、清高孤傲等等)

9、那么张岱见到金陵客以后,是否也象金陵客一样满心激动欣喜呀?(通

过品读“拉、强、另『等相关词句,体会张岱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10、张岱哀愁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课下注释对张岱的介绍,来理解他

的故国情结)那么你还可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张岱的故国情结呢?(崇祯五

年十二月;是金陵人,客此。)

四、品画卷——完成目标2、3

1、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带着这种痴情去看雪的张岱,眼中

的景又是怎样的呢?

2、生齐读”雾淞...........而已”句。并翻译出来。

3、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文字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白描)

4、什么是白描呢?(投影展示白描原是作画的一种技法,并展示齐白石的

“虾图”并分析白描的留白效果)。后来,移用到文学创作中(投影展示文学作

品中的白描,并体会其效果)

5、再次齐读,边读边想象,师在黑板上简笔勾画。

6、好,继续品读,哪些句子是总体描绘?总体描绘的景有什么特点?(广

漠、空旷、寂寥、梦幻、朦胧等)

7、哪些句子是特定镜头?试着品一品。(大与小、动与静、远与近、点与

线、方与圆等)

8、在如此广漠的天地之间,张岱为什么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没有

家,心没有归属感,内心漂泊无依)

9、再读写景句,边读边想象,并试背写景句。

五、本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可谓是“满纸真情言,

一轴美画卷,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么,现在,我们品出“痴”的真

意了吗?

六、布置作业。

以《读〈湖心亭看雪〉,品张岱的痴情》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400

字。

《湖心亭看雪》教案4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

3、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4、感受作者遗失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态度。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一课时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

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法;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的写作特点。

一、导语:

说到西湖,大家一定会信手拈来很多诗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抢答):春

天的西湖?夏天的?晴天雨天的?(分别为《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

二、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找出难读的字,疏通文意。

崇祯(ch6ngzhen)—(cut)衣雾淞(s6ng)

沆(hdng)(dang)铺毡(zhdn)

喃喃(ndn)更(g©ng)定更(g©ng)有此人强(qidng)饮

师配乐朗读。

生模仿,自选对手,PK朗读。

生点评后在齐读。

三、景物欣赏

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样的雪景?

(找出文中语言并赏析)

->“雾淞……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先从大处落笔“雾淞,沆扬,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

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一痕”、“一点”、“一芥”、

“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

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对比,渲染了“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

绪。

2、(多媒体显示两幅图)哪一幅更像张岱看到的西湖雪景?(一个素雅,一个

浓墨重彩)

(从直观视觉上感觉白描)

引出白描(多媒体显示《天净沙.秋思》的插图即白描释义)。抓住事物的特

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3、女生齐读第一段

四、研读赏析,品味情感

1、时间: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更定时分。

冬天的凌晨冷到什么程度?“湖中人鸟声俱绝”

作者为何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说明他怎样的志趣?

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超凡脱俗的雅趣。

2、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不是,还有舟子。

为何用“独”呢?反映他怎样个性特点?

—>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及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3、心情:一个人凌晨去看雪,心情会怎样?

—>忧郁、惆怅,淡淡的哀愁(插入作者简介)

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

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

寻》等(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在梦中,如在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

作者只靠“梦亿”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4、本文写于明亡之时,却为何用明号纪年?

—>深深的故国情丝,淡淡的哀愁。

5、本文不仅写了作者一个人夜晚去赏雪,第二段还记叙了什么?

-->偶遇金陵人。

作者为什么不把两个人名字写出来,而只是写“金陵人,客此”?

A、作者也是客居此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B、金陵,南京,明朝开国定都南京,暗示他对故国的思念。

男生齐读第二段,读出惊喜和淡淡的哀愁。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你认为柳宗元和张岱能成为精神上的朋友嘛?

六、小结:

多媒体显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应该理解作者的那份痴心了吧!

七、作业:

用白描手法写一处景物或描写一个身边的同学。

《湖心亭看雪》教案5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

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6ngzh©n)霆(cui)衣雾淞(sOng)沆(hang)硕(dang)

铺毡(zhan)喃喃(nan)更(geng)定更(g©ng)有此人强(qid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

难。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1)一字多义:①余模一小舟:撑,戈U;上下一白:全。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

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

八占、、?,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

呀,作者写错

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

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

雅致。

五、堂堂清

1、背诵全文

2.练习第二题

《湖心亭看雪》教案6

教学目标

积累新的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学习白描手法描绘景物;赏析

课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析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课的类型新授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文字资料)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赏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

特色。品味作者游湖的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难点:品析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学习白描手法描绘景物,并练习用这种

描写方法写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

留下颂扬的诗文,(比如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红”;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

写了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

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张岱去《湖心亭

看雪》吧!

二、文本初探

1、了解本课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积累新的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和写

作背景;学习白描手法描绘景物;赏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

色品析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2、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见教参)

3、初读文本,解决字音。师有情范读拥春(cui)衣铺毡(zhan)雾淞

(song)沆扬(hang)(dang)更定(geng)焉得更有此人(geng)

4、利用工具书,自行翻译教师提供重点参考: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拿一小舟,拥霆衣炉火

3)惟长堤一痕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是日更定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对文章又有了

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带着现在的感悟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和刚才在情感的诠

释上,有何不同。

三、同赏雪景

学生举例

默读铭记学生全班共享自查的作者信息单个学生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停

顿全班齐读学生利用工具书,自由结组,自行翻译每组代表提出疑问,各组与

教师共同解疑并完成教师提出的重点疑难全班齐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

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

心来,用心去品读文章,透过文字走进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

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与他一道赏雪景。请同学们自读课前导语,依据教

师板书提示,提炼导语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教师板书提示:事:景:情:)提

问一:文中描写的是西湖雪后奇景,那么作者眼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请用文

中语言回答。(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提问二:想象一下这幅画

面,用几个词概括西湖雪景特征。(清新、淡雅、悠远、脱俗)介绍白描手法:

作者用极简练的语言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清新、淡雅、悠远脱俗的雪后西

湖美景,那么这种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就叫做:

白描,可用于写人、写事、写景。(知识卡片:[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这种

描写方法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可

用于写人、写事、写景。)(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欣赏一段用白描手法写人的

片断:(多媒体显示)“一个凸额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

规。”一一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学生自读课前导语,依据教师板书提示,

提炼导语中获取的有效信息自荐,推荐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自荐或点名读文中语

句请一名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文中雪景全班有感情的试背这一段学生用词语

表述自己的感悟学生做笔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四、共品雪情这样清新悠远的雪景透露着作者怎样的情怀呢,接下来我们

到了心与心的交汇,我们只有用心用情,才能从文字中挖掘出最真挚的情感。

让我们伴着音乐,读出情感。从全文看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并说明理由。

(如;学生没有思路则出示以下提示,分解大问题提示: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亡国后的辛酸沉痛)

2、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怀”?

(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3、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意外相遇的惊喜)作者看雪,你认为

哪个字能体现他的个性?痴从全文看,你认为作者痴在哪里呢?(从哪里可看

出他的“痴”呢?)

五、课堂练习依据提示背诵(多媒体显示)

1、“看雪”的时间是(一一五年十二月)地点是(余住一一)

2、写雪大的句子是(大雪一一)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湖中一一)

3、写西湖雪景:(雾淞一一,天与一与一与一,上下一一,惟长堤一一,

湖心亭一一,与余舟一一,舟中人一一而已)

4、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到一一,有两人一对坐,一童子一炉正)

5、那人对我的态度是(见一,一一日:“湖中一一有此人?”拉余一一)

6、我的态度是(余一一饮三大一而别)

7、舟子对作者的评价“莫说相公一一,更有一一似相公者!”全班配乐齐

读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针对文章自由提问生生,师生共同解答男女生分组对

决或个人挑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

六、拓展阅读描写雪景的诗文自古也很多,由本文的“大雪三日,湖中人

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此诗在表达情感上与本文有何

不同?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雪的诗篇吗?

七、经典作业让我们在悠扬轻柔的《雪绒花》的音乐中欣赏几幅精美的雪

景图片,想想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是的,心中的雪,绝美的诗,其实

也近在我们身边,等着我们去追寻、发现。请用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雪

景。

1、学习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你心中的雪景。

2、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3、背诵、默写此文。谈自己的感受思考举例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入)景:雪后湖心号"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言简意丰

《湖心亭看雪》教案7

《湖心亭看雪》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风格。

2.把握文章的白描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难点:

了解白描手法的使用。

诵读法、资料查阅法、类文对比法。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

的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

《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小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

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1课时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大家一定听说过,杭州西湖美景扬名天

下,历代诗人写了大量诗词盛赞西湖景色。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

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

人哉!”而清代文人张岱就是这样一位领略山水之绝的人。下面让我们欣赏他

用清新淡雅的笔触写出的雪后西湖的奇景。

张岱(1597〜1689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

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官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

夫的风流浪漫生活,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张岱爱好广

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

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

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淡泊功

名。但他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

“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

炊”地步,也不后悔。抚今追昔,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于是他

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

代史事的《石匮书》,以寄托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

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

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1.请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学生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4.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

时间一一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一一西湖湖心亭

人物一一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一一看雪

1.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霆衣炉火,独往湖

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

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

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2.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

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

从大处落笔,“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

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

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

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

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

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

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3.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

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

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

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

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

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

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

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4.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

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淞沆扬”等。

写景并不仅仅为了写景,在名篇中,景与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本文写

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

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

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我们可以借鉴

作者的写作技巧,寓情于景,于平淡处见真情。

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独往赏雪;第二部分写雪后湖景;第三部分

写雪中对饮。

本文生动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美丽雪景,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

遇,叙事、写景、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赏和

避世、清高、脱俗的情怀。

1.对话、写景、叙事、抒情相融合。

这篇小品文有人物,有对话,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淡淡写来,情

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特别是变换视角所写“上下一白”的湖中雪景的

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简直如

朦胧的画、梦幻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2.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本文写景的一段,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

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

者以其准确的感受,体会到这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

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

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

免伤感,但赏雪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却都与

“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人转变为从人的角度

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

物注入了生机。

全文不过160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

者“拥鑫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教学我着眼于个性化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

展,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了自主性学习探究、移情性的情感体验,实现

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反复诵读、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

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的写法。

《湖心亭看雪》教案8

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激潮晴方好”)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

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

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

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生惊诧好奇)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

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

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

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生: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

奥妙呢!

(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

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

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醒:没有陈熙之读得好。学生会意,迅速

主动调整。)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

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

时候去的。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师:什么声音都没有。

师: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

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也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

生:天寒地冻。

师:好。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

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

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

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众笑)

师:妙!(板书:行痴)

生:还有老师,你看张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觉得也挺异的。

师:你有感情地读一遍,说说异在哪儿?

(生读,还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说不出来)

师:来,咱们一起读这两句,细细体会一下。

(生读,摇头晃脑的,有些韵味儿)

生:这幅图嘛,反正就是觉得很不一样,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众笑)

师:不着急,我来帮你。老师觉得呀,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

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

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

(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

生:效果不对了。

师:哪点不对,你得说服我。

(大家仿佛表达不出来一样)

师:那我们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

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

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韵味儿十足)

师:还有一

个地方,老师不解啊。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

的嘛: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不好,显得好大哟!

师:大有什么不好吗?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吗?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异”嘛!(众笑)

师:哼,不仅是量词有问题,我还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

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

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惊喜的):漂亮!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

师:感觉到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吗?

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

无,“天人合一”了!

(师生惊喜,热烈鼓掌)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

“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

生:老师,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

全破坏了?

师:问得好。说不定这后边还藏着关于“痴人”的秘密呢!咱们先到对话

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一生起,读得回肠荡气,神态语气俱佳)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

来。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众笑)

师: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众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会幸会!(众笑)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

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

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

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

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一箫一剑走天涯”。(众笑)

师: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

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

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

不顾,何况舟子。(生鼓掌)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

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

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脸端庄而严肃,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独

立,一言不发。(生鼓掌)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

(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

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

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师: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

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生板书“痴心”)中国历史上,

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

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

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

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

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同学们,正如那

位同学所说,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

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

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

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

分析。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

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

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

出哪些?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可是,如果,

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

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炎U溪

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注音:崇祯(ch6ngzh©n)更(geng)定森(cui)衣雾淞(song)沆

(hang)扬(dang)毡(zhan)更(g©ng)有此人喃喃(na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下列词语,学生试译,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

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余挚一小舟:撑,划。

拥鑫衣炉火:囊,鸟兽的细毛。囊衣,毛皮衣。

雾淞沆碰:雾淞:水气凝成的冰花。沆扬: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

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