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讲稿课件_第1页
《财政学》讲稿课件_第2页
《财政学》讲稿课件_第3页
《财政学》讲稿课件_第4页
《财政学》讲稿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政学》讲稿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财政的产生

(一)财政产生的过程。财政的产生通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简化为:原

始社会一生产力水平极低一生产力水平进展一剩余产品显现一私有制产生

一阶级产生一阶级斗争显现一国家产生一财政产生。

(二)财政产生的条件

财政的产生,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这是因为:第一若没有剩余产品,

就不可能有独立于生产过程的财政专门机构;第二若没有剩余产品,就没

有可供财政分配的对象。

2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是国家

的产生和存在。如果没有国家,就没有财政分配的主体,也就没有财政。

然而,由此产生了类似于“先有鸡,依旧先有蛋”的争议。实际上,

国家和财政的产生是一个漫长过程,从社会进展的历史看,在国家产生初

期,由于政府和财政的规模小,财力上要紧是由一个或少数贵族家庭支持,

那时的财政实际是国王或皇帝的家庭财务。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国家和

财政规模持续扩大,才使国家财政与皇家财务分离,财政部门的机构和职

能逐步完善。因此,能够讲,财政是随着国家而产生的。但关于二者之间

的关系及产生时刻,应放在社会进展的漫长历史中考察。

3财政产生的根源是公共需要

人类社会有两大需求: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私人需求要紧由私人商

品满足;公共需求则由公共商品满足。财政产生的根源在于私人部门不能

有效提供公共商品以满足公共需求。缘故是公共商品的非排他性。公共商

品的非排他性使得所有消费者都可不能为消费公共商品付费(免费搭车),

使公共商品的成本得不到补偿。而私人提供的商品不仅要求成本得到补偿,

而且通过出卖商品为其带来利润。因此,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

公共需求只有通过非市场机制(要紧是政府)来满足。在原始社会初期,尽管

也存在公共需求,但因没有剩余产品因而不存在财政分配;在原始社会中

期,显现了剩余,但由于没有国家,也不存在财政;只有到了原始社会未

和奴隶社会初,一方面存在剩余产品,另一方面产生了国家,才显现财政

分配。

二、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

市场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单纯的市场调剂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

配置。市场失灵,也称作市场缺陷或市场失败。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

缺陷和外部环境的限制,而使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市场

失灵要紧表现为:

1垄断

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但在现实中,由于规模效益的

作用使有些部门容易产生垄断,从而破坏市场机制的功能。垄断限制竞争

和生产要素流淌,扭曲价格,导致资源在不同部门、产业、产品上的不当

分配,并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2市场信息不充分

具有充分信息是保持市场充分竞争的必要条件。但实际上市场主体不

可能对有关信息(如商品的需求、价格变动、生产技术等)有充分了解,

阻碍其最优决策。如卖者与买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是卖者比买者拥有

更多的信息,容易诱导成欺诈行为,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效应又称外在性,是指在市场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

收益。产生外部效应的要紧缘故是个体的行为阻碍了他人,却没有为之承

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的酬劳。外部效应分为正外部效应和

负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是指个体带给社会的收益大于其个体收益,即收

益外溢。或者给他人或社会带来利益,获利者不需要支付成本,这确实是

正外部效应。如修建水库使下游的居民受益,但他们并没有承担水库的投

资成本。负外部效应是指个体带给他人或社会的成本及损害大于其直截了

当成本,即成本外溢。如污染者将本该由其承担的治理成本转嫁给了受污

染者,而后者又没有从前者得到好处或补偿。在外部效应的情形下,生产

者利润最大化决策会远离帕累托状态。如果是收益外溢,由于生产者不能

通过市场将收益收回,其生产规模会小于社会需要的最优规模;同理,如

果是成本外溢,私人一辈子产规模会大于社会需要的最优规模。明显,这

都不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4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

市场无法提供公共商品,这并非社会不需要公共商品,而是公共商品

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市场不能对公共商品进行成本补偿。第一,非

竞争性使得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可不能减小公共商品的供给(牧人放一只羊

与放一群所耗成本是一样的)。其次,非排他性使得每个人的受益无法准确

评估,难以对公共商品定价。即使能定出公共商品的价格,并能对个人消

费的公共商品进行量化,也会因排他技术上的困难或排他成本过高而不可

行。最后,提供公共商品要花成本,但成本无法通过市场得到补偿。由于

上述缘故,这种只花成本但无收益的公共商品,市场无法提供。

(二)公共物品和公共需求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不同性质的产品有不同的受益人,据此可把社会产品分成两类:公共

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是公众共同受益的物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

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可不能阻碍他人对这

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间没有利益冲突。给定产品的数量,增加消费者使

产品边际成本为零。如街上的路灯,增加行人数量可不能增加路灯的费用,

也不阻碍他人获得路灯的好处。这确实是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指产品的

利益,不为某人专有,要将他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

本过高。例如,排除空气污染是能为人们带来好处,要让不人不享受新奇

空气是不可能的。这项服务只要存在,它就必定会使大伙儿都得到利益,

这确实是非排他性。私人物品是与公共物品相对的概念,是指具有竞争性

和排他性的产品,竞争性确实是当某人消赛该产品时,其他人不能同时消

费这一产品。排他性确实是使某些人无法消费这一产品。生活中的大量产

品和服务都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如食品、服装、家电、住房等。

因此,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为: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竞争

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

非竞争性。

2混合物品

在现实中,有些产品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这类产品称为

混合物品。混合物品分两种情形:一是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例

如:高速公路和桥梁。当车辆在公路和桥梁上不拥挤的情形下,增加消费

者(行驶的车辆)可不能损害其他人利益,这时公路和桥梁具有非竞争性;但

要阻止某些车辆通过是能够的,只要设一个关卡就能够做到,因此,公路

和桥梁又具有排他性。二是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如家

庭院落的绿化,使房主享受了优美的环境和空气,这是内部效益;但邻居

或路人也会得到一定好处,即外部效益。从内部效益来看,它具有竞争性

和排他性,只有房主能享受到这份好处。从外部效益看,它又具有非竞争

性和非排他性,过路人得到好处并可不能阻碍你的利益,而且你也无法阻

止他们享受这一切好处。因此,这一产品的部分利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

他性;部分利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属性。

(三)公共需要

人类社会的需要总体上能够分为两种: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

1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

公共需求是指众多个人作为整体所产生的共同需要。有三层含义:第

一,公共需要不是抽象的,它也是一种个人需要;第二,这种需要并非是

单个人的需要,而是在一定区域内(如一个国家、一个村落)多数人的需要;

第三,公共需要不是个人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一种整体的共同需要。私

人需要是由单个人内在产生的,不依靠于他人而独立存在的。如吃板是个

人的内在需要,但张三吃版不依靠于李四是否有这种需要,而且当张三吃

饭时,也不依靠李四或他人的这种需求是否能得以满足。私人需要是人类

社会所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在现实中,个人有许多需要,私人需要多种

多样,又有多个层次。个人需要的层次能够从不同角度划分:

(1)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奥塔•锡克把人的需要分为四种:物质需要、

运动需要、与不人关系的需要和文化需要.

(2)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为对生存资料的需要,对进展资料的需要和对

享受资料的需要。

(3)斯大林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

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

⑷马斯洛的人类需要理论认为,当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后,就寻求安全、

社交、尊重等需要。这些需要满足后,产生成就需要。人在低层次需要获

得满足后,才会进展到高层次的需要。但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低层次的

需要仍旧存在,只是对行为的阻碍作用减低而已。

2公共需要的特点

(1)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其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它不是个人需

要的数学加总,而是社会整体的需要,它必须整体为每个社会成员享受。

(2)不具有排他性。社会公共需要应由社会成员共同享用,某人在享用

时,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的享用。

(3)非等价交换关系。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时,无需付出代价或

只付少量费用。

(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来源只能是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因此在

没有剩余产品时,不可能显现社会公共需要。另外并不是全部剩余产品都

用于满足公共需要,只是从M中抽取一部分用于满足公共需要。

3社会公共需要包括的范畴和内容

(1)典型的社会公共需要(纯社会公共需要):是指保证执行国家职能的

需要,包括政权职能和某些社会职能。如公安、司法、监察、防务、外交、

行政治理等。

(2)半社会公共需要,又称准社会公共需要:指介于公共需要与个人需

要之间,性质上难以严格划分的一些需要。如高等教育。

(3)大型公共设施,包括基础产业。这些属于再生产的共同条件。马克

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共同生产条件是指处于直截了当生产过程之

外的生产条件。直截了当生产过程是指单个资本的生产过程。共同生产条

件则是为每个企业直截了当生产提供的外部条件,是社会公共资本的生产

过程。公共资本是指铁路、建筑物、农业改良、水利设施等固定资本。它

在使用上具有共同性的特点,它不能被单个企业独占,也不能包括在某个

专门的生产过程中,而是具有广泛的外部经济效益,因而具有公共产品的

性质。

4社会公共需要是共同的,历史的和专门的

公共需要是共同的是指,任何社会形状下都存在社会公共需要,可不

能随社会形状的更迭而消逝。所谓历史的,是指社会公共需要随着社会的

进展而变化,但要紧表现为统治集团的需要。所谓专门的,是指公共需要

总是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状中,它是具体事物而不是抽象的东西。

(四)政府的经济作用

1政府的经济职能

政府职能是适应国家的全然目的而形成的政府活动的差不多方向和差

不多内容。具体讲,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经济作用要紧有三

个方面:

(1)行政、法律手段。即制定市场规则;制定进展战略,制定经济政策,

调剂经济运行;如规定产品价格、实行公共管制、命令污染厂商停产或限

期治理等。

(2)组织公共生产。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

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单位。按广义的概念,即包括生产有形产品和服务

的工商企业,也包括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的医院、学校、文艺团体以及政

府机关和国防部门。

(3)财政手段。财政并不直截了当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而是以税收、

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收入,又通过投资、公共支出、补贴等形式形成支

出,并通过财政政策调剂经济的运行。

2政府机制的缺陷和干预失效

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长期采取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却导致

滞胀局面。中国及前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折干预和管制,几

乎使经济到了崩溃边缘。这种由政府内在机制导致经济显现低效率的现象,

被称为政府失效。政府失效有多方面,要紧有:(1)政治制度失灵。这是最

严峻的失效,其造成的效率缺失是任何市场失败都无法相比的。(2)权力滥

用,使各级政府和部门试图谋取本级政府或部门的预算,增加其自身利益。

⑶成本高,白费大,寻租普遍。公务人员通过工资外的收入扩大私人利益。

(4)官僚主义严峻,机构膨胀,效率下降。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由于市场缺陷和政府缺陷的存在,单纯的市场或单纯的政府都无法实

现理想目标。因此现代经济是混合经济。在这种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

样生产、为谁生产的咨询题,部分由私人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部分由政

府通过打算机制来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

用,政府发挥配置资源的调控作用。政府要紧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

品,同时对市场缺陷进行政府干预,通过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三、财政概念

(一)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学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同时又是经济学的一个专门分支,被视

为经济学在财政领域中的应用。它又被称为政府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因

此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但由于财政行为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加之经

济与政治是不可分的,因此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另从财政

起源上考察,财政是相伴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必须从社会收入中占有

一部分国民收入来坚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因此就产生了财政这种与国家紧

密相联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的差不多特点

1阶级性与公共性

国家历来是阶级统治的国家,因而财政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具有鲜亮

的阶级性。但财政又具有鲜亮的公共性。这是因为:(1)国家或政府本身具

有公共性;(2)财政是为国家或政府执行其职能提供财力的,属于公办,自

然具有公共性;

2强制性与无直截了当偿还性

财政不遵循自愿原则,它是依据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强制分配。政府

行为一旦发生,参加者都要同意,无法选择。例如政府对公民征税,个人

必须交纳。任何形式的拒税差不多上违法的。这与市场机制不同,个人能

够通过交换的方式退出。强制性是政治性集体行为的必定形式。

财政无直截了当偿还性与其强制性有关。例如,国家征税之后,税收

即归国家所有,不向纳税人付出任何酬劳。但从财政支出过程来看,税收

具有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稳性)

财政的运行过程确实是财政的收支过程,因此,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

系。收支是否平稳构成财政运行的要紧矛盾。它反映政府和企业与居民之

间的利益关系,反映中央与地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收支绝对平

稳几乎是不存在的。有时收大于支,有时支大于收。只要收支大体相等确

实是可行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

市场和打算差不多上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不。

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的方式和主体由打算配置为主转向市场配置为主。

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财政也成为一种资源配方式,而且两者有着明

确的分工。市场通过均衡价格和等价交换实现资源配置,而财政是政府行

为,通过财政收支实现资源的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GDP分配的起始

时期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要素分配或功能分配,然后才是在要素分配基础

上形成的再分配。

(四)财政的概念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简单地认为,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

或国民收入的收支活动,或者讲,财政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

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并使它们相和谐,

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固和进展的目标。

四、财政职能

(一)财政职能的含义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一定经济模式下客观上固有的功能,是财政本

身所具有的属性,是财政本质的具体体现。财政职能有如下含义:

1财政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和自身固有的。只要存在财政,其功能就可

不能消逝。然而,固有的不是不变的。财政职能要依靠一定的经济条件。

当经济条件发生改变,财政职能也随之变化。如我国打算经济体制下的财

政职能与今天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职能就不同。

2财政职能只是表明政府会对经济生产阻碍,这种阻碍可能是正向

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财政职能发挥得好,对经济起促进作用;反之可能

阻碍经济进展。因此,财政职能和财政作用是有区不有,财政作用是财政

职能运用的结果,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3以政府与市场关系为差不多立足点。离开那个差不多立足点,既不

可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概念,也不能准确地概括财政的

职能。

(二)财政职能的界定

财政职能取决于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责的差不多领

域,是在爱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满足市场不能解决的社会公共

需要。一方面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对

市场配置的缺陷进行调剂和补偿。

(三)资源配置职能

1资源配置的含义。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人、财、物等资源的合

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获得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要紧通过市场完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

作用。然而,市场并不是完美的,完全竞争条件难以满足。因此,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需要国家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动身,运用财政配置手段,克服

市场失灵,提供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商品。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基于市场

经济的,因此也应符合市场效率原则。在理论上常用帕累托效率来判定一

国是否实现了其资源的优化配置。20世纪70年代,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德布

罗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了帕累托最优与完全部分市场条件的等价性。

而现实经济生活中完全竞争条件难以满足,存在着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意

味着帕累托最优只是是理想化的状态。但这并不阻碍我们在实践中向这种

状态靠近。一些经济学家用次优理论来确定财政资源配置的目标函数。即

如果能使得者所得大于失者所失,确实是可行的选择。这表明财政资源配

置的结果不可能使人人都中意。

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要紧内容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范

畴,确定财政支出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也确实是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

例,如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比例,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比例等。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科收和补贴,调剂社会投资方向,提升社会投资整

体效率。

(5)提升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四)收入分配职能

1收入分配的含义。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实现公平分配。国民收

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在直截了当的生产过程中实现

的,它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社会财宝被以工资、利润和利息等形式分配给

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由于初始条件的不同,初次分配会导致不公平。再分

配由政府(财政)进行,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进行再分配,以校正市场的初始

不公。

由于公平是一种主观价值判定,含有历史、道德的因素,在经济学界

至今尚未有一个一致认同的公平定义。公平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对所有

社会成员参与经济活动的资格都一视同仁,所有社会成员都按同一规则参

与经济活动,按照其对生产的奉献份额猎取相应的收入即机会均等,又称

经济公平。这种均等,实际上遵循的是市场原则,属于市场公平。市场公

平体现市场效率的要求。二是强调劳动成果在分配上的均等,这种均等是

遵循道德准则,属于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不是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而是

把收入差距操纵在各阶层能够容忍的范畴内。在市场经济中,阻碍收入分

配的因素要紧有两个:一是经济主体拥有的要素(如劳动力、知识、资本、

自然资源等)的数量,又称为资本禀赋,它取决于先天继承和后天积存;二

是这些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价格。如凭借劳动力获得工资,凭借资本获得

利润,凭借土地获得地租等。但在竞争中,有许多不公平的因素阻碍市场

机制决定的分配格局。由于要素拥有水平和市场价格水平的差异,劳动所

得和资本所得之间及其内部会产生极大的差不。例如,人的出生是无法选

择的,但出生地、家庭的贫富阻碍到个人今后的教育及择业机会,以及他

在市场体系中能够获得的收入。人们也存在天份上的差异,有的天生残疾,

全然无法提供劳动,因而也无法获得收入。可见,在市场体系中,每个人

猎取收入的机会是不均等的。收入过分悬殊被社会认为不公平。若任其进

展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因此,政府必须出面干预,缓解收入分配上的不平

等,爱护社会的稳固和整体、长远的利益。

要调剂收入分配关系,就要了解收入的差异状况。个人收入差距一样

用基尼系数来测量。基尼系数是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运算的。洛伦兹曲

线反映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然而,家庭财宝中还包含有专门多非货币因

素。洛伦兹曲线只统计了货币收入,忽略了许多对经济福利而言专门重要

但又难以量化的因素。此外,该曲线并没有解决哪种收入分配方式更好的

咨询题。

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要紧内容

(1)通过税收调剂收入分配。如征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证税等,把资

金从那些较富的人手里征集起来,缩小个人收入差距;通过征收财产税、

遗产税和财产与税调剂财产分配状态。

(2)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证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

阶层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的生活状况,提升事实上际收入与福利。

(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福利事业,提升生活

质量,这也可缩小个人收入差距。

(4)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淌。打破人口流

淌壁垒,使劳动者能够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遏制城乡差距和地

区差距的有效途径。

(五)经济稳固与进展职能

1经济稳固的含义。经济稳固包括以下三方面含义:

(1)充分就业它是指有工作能力且情愿工作的劳动者能找到工作。就

业是指一切用自己的劳动坚持生存的活动。但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

人都就业,而是指就业率(已就业人口占全部应就业人口的比率)达到了社会

认可的比率,例如95%、97%等等,这是考虑到季节性和磨擦性等因素后

的就业。一样认为,就业率在97%以上为充分就业,95%左右为一样就业。

在充分就业的情形下,一国资源配置处于相对合理状态,人、财、物得到

了充分利用。如果一个国家存在大量失业,则表明该国的人力资源存在庞

大白费,也表明该国的物力和财力资源配置显现了严峻咨询题。大量失业

会阻碍社会的安定,破坏经济稳固。总之大量失业对社会经济运行构成威

逼,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动乱。据估量,美国在20世纪7、80年代停

滞时期,因高失业率造成的缺失在1万亿美元。因此,要保证社会经济的

正常运转,就必须解决失业咨询题。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把充分就

业放在首要位置。

(2)物价稳固它是指坚持物价总水平差不多稳固。物价稳固并不意味

着物价不变。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即使在正常时期,物价也有慢慢上升

的趋势。但只要物价上涨的幅度操纵在一定的范畴内,例如3%以下,即可

视为物价稳固。

(3)国际收支平稳它是指一国在进行国际经济交往时,其经常项目和

资本项目的收支大体保持平稳。由于一国的国际收支同国内收支是紧密联

系的,国际收支会平稳会破坏国内经济均衡;反之,国际收支平稳是稳固

国内经济的一个杠杆。经济稳固要求国际收支不显现大的逆差和顺差。但

由于经济周期的更替、经济结构调整及货币供求的变化等因素会导致国际

收支不平稳。如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显现逆差,会造成货币

紧缩、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大幅度减少,经济萎缩。如果一国国际收支

显现顺差,又会导致国内货币投放扩大,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2经济稳固与进展的关系

经济稳固是指以经济进展为基础的稳固,即保持一定增长率。经济稳

固为经济进展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如果没有经济稳固,国民经济也难以

实现连续、稳固、和谐的进展。按照马克思的一样原理,生产决定分配,

但分配又反过来阻碍生产。经济进展体现着社会生产的提升,是最具全然

意义的事项,而财政分配能够促经济更快进展。

3财政稳固和进展职能的内容

①要实现经济的稳固增长,关键是要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稳。

供求平稳是宏观经济的差不多咨询题,如果总供求保持平稳,物价总水平

总是差不多稳固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充分就业也可实现。财政调

剂总供求,确实是通过财政收支分配,来矫正微观经济主体的分散活动所

形成的不利结果。在这方面,预算收支起到杠杆作用。国家预算收入代表

可供国家支配的物资量,是社会供给总量的一部分,而国家预算支出会形

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需求总量的一部分。按照各时期供求总量的变动状

况可采取不同的预算政策:

当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时,财政能够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实行

财政的紧缩政策。

当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时,财政能够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的适度

放松的政策,即主动财政政策。

在社会供求总量大体平稳时,应采取预算平稳的中性政策。

②通过制度性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自动稳固器作用。在税收方

面,体现在累进所得税上。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需求扩张,收入上升,

纳税人收入适应更高级次的累进税率,从而使税收自动增加,使个人可支

配收入相对减少,因此税收对高涨的经济起平抑作用,防止经济过热;当

经济处于萧条时,需求疲软,收入锐减,个人收入适用较低税率,税收数

额自动减少,使个人可支配收入相对增加,因此形成对消费、投资需求的

刺激,促进经济复苏。

自动稳固器在支出方面要紧表现为社会保证支出。在经济繁荣时期,

人们收入增加,同意救济的人减少,政府救济支出相应减少,从而减缓消

费需求的增长;在经济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增加,收入减少,同意救济的

人增加,政府的救济支出也相应增加,从而增加个人收入,刺激消费需求

和经济回升。

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

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进展,排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保证国民经济稳固

与高的最优结合。

④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进展提供

和平的、安定的环境。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差不多理论

一、政府与公共物品的提供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公共物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

产品。如果通过市场交换来提供公共物品,人们可不能付钞票去购买。因

为不管他买依旧不买,他都能消费这一产品。他不付钞票购买,并不是不

需要,他只是想让其他人来承担这一产品的成本,而自己坐享其成。市场

提供公共物品所显现的这种情形,被称为“搭便车”,它使得公共物品的提

供量远远低于公共物品有效配置的数量。

通过市场来提供公共物品并不意味着公共物品的提供量必定为零。缘

故之一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乐于为他人做好事。例如,有人自愿为

社区绿化义务劳动,有人愿为社区的公共娱乐设施捐款;缘故之二是,当

某种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低于某一个消费者从这一产品得到的边际效用

时,那个消费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会自己承担成本,从而

提供一定量的公共物品。例如,某个人拥有较大规模的船队,为了保证自

己船只航行的安全,他可能会在这些船只经常通过的地点建筑灯塔,尽管

这灯塔也会给过往的他人船只带来好处。但必须讲明的是,私人主动承担

公共物品的成本可能会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给。但数量不可能满足资源配置

的要求。因此,公共物品由市场提供将造成庞大的效率缺失。因此,公共

物品要紧由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也即是讲,市场只适于提供私人产

品和服务,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活动的

领域,是政府的职责。

(二)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

混合物品是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它能

够采取公共提供方式,也能够采纳混合提供方式。混合物品以能够分为两

类:一是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具有排他性的物品;一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物

品。

1、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混合物品的提供。假定有座桥梁,其成

本可通过两种方式来补偿:一是由政府通过税收来筹集资金,以补偿桥梁

成本,而桥梁完全免费使用,也确实是讲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二是向车

辆收取过桥费来补偿,这是市场提供方式。我们所要分析的咨询题是,这

种混合物品是公共提供好,依旧市场提供好?

我们明白,建筑和爱护桥梁是需要花费成本。如果这座桥梁采取公共

提供方式,该桥的成本只能通过征税来补偿,在征税过程中会发生两项成

本:一是税收成本,即为了征税而耗费的资源;二是税收的效率缺失。为

了补偿该桥梁的成本就要征税,而征税使社会福利受到缺失,这种福利缺

失也是该桥梁公共提供的成本。因此,这一桥梁给社会带来的净效益就等

于消费效益扣除生产成本、税收成本以及税收的效率缺失之后的余款。即

公共提供的社会净效益=消费效益一生产成本一税收成本一税收的效率缺

失.

如果市场提供,由于该桥梁的使用具有排他性,因此能够向过桥车辆

收费,用收费来补偿桥梁的成本。由于收费要有人治理,还要必要的收费

设施,因而要付出收费成本。也确实是讲,收费会使社会缺失一部分消费

效益,这种缺失被称为收费的效率缺失。社会净效益为消费效益扣除生产

成本、收费成本和收赛的效率缺失后的余款。即市场提供的社会净效益=消

费效益一生产成本一收赛成本一收费的效率缺失。可见,社会净效益大小

取决于:是税收成本和税收的效率缺失大,依旧收费成本与收费的效率缺

失大。但值得指出的是:在税收成本和税收的效率缺失既定的情形下,这

类混合物品选择公共提供依旧市场提供,还要考虑该项产品或服务收费治

理的难度以及它的需求弹性。难度越大,弹性越大就越适合于采纳公共提

供的方式;反之,则应采纳市场提供方式。

2、具有外部效应的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在外部效应的情形下,市场

提供与公共提供的效率缺失,专门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产品外部效应的大小。

如果该产品外部效应大,市场提供的效率缺失就专门大,而公共提供的效

率缺失就小。当外部效应专门大时,这种产品应当公共提供(如基础科研

成果)。可见,政策选择的关键在于判定外部效应的大小。

(三)公共生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方式有两种:私人一辈子产和公共生产。私

人一辈子产具有专门大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源于信息不灵。而生产者的

盲目性会损害生产效率,是私人一辈子产者自身无法克服的。公共生产是

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

位。按广义的生产概念,既包括生产有形产品的工商企业,也包括提供无

形劳务的部门。按狭义生产概念明白得的公共生产,确实是国有企业。国

有企业可分为竞争性与不完全竞争性两类,不完全竞争性企业又分为基础

产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对不同性质的企业,改革措施也不一样。

二、财政支出的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1、公平的含义。概括地讲确实是规则公平(又称为经济公平)、起点

公平(又称为机会均等)和结果公平(又称为社会公平)。

规则公平认为,经济活动由所有社会成员参与,竞争规则必须公平。

关于各社会成员是统一的,所有的人都遵循同一规则参与经济活动。各人

的收入与他的奉献相一致确实是公平。

起点公平是对规则公平进行补充。不仅竞争过程公平,而且竞争的起

点也应该公平。但人们参与竞争的起点是不等的。有的人出身于富裕家庭,

可接收大量遗产;有的人出身贫寒,身无分文;有的人具有某些天赋,而

有的人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参与竞争的起点不一致。起点公平强调在

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

结果公平,强调分配结果的均等,强调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的收入份

额相等。从结果公平的观念看,贫富差距确实是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就

促进了公平,而理想的公平则是平等分配。明显,结果公平是对规则公平

的否定,不管一个人的奉献大小,他的收入份额应与他人相等,至少差距

不能过大。

财政学将结果公平作为理想状态。因为规则公平实际上主张以交换的

方式来进行收入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它

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因此它不构成效率之外的独立目标。起点公平介于规

则公平和结果公平之间,但从实质上看,它只能归于结果公平。只有结果

公平才能够形成与效率并列的一个独立的评判标准。

对公平的衡量要紧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贫困指数,另一种是吉尼系数。

贫困指数是指处于贫困线下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要将某一个收入

水平定为贫困线。贫困指数越大,讲明贫困者越多,也就越不公平;反之,

则越公平。用贫困指数来衡量公平有两个缺陷:第一,如何确定贫困线没

有一个客观标准。通常人们以满足差不多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收入来作为贫

困的标准。但差不多生活水平又如何样确认?若把贫困线定高一些,贫困

指数反应的实际公平程度就会降低,若把贫困线定低一些,就会使人感到

收入分配状况变好了。其次,贫困指数对收入分配状况变动的反应不敏捷,

甚至包含着一些武断的因素。

衡量公平程度的另一种方法是吉尼系数。运算吉尼系数需要将各社会

成员从低收入至高收入进行排列,然后将人数与其对应的收入分不逐个相

加,算出这些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以及这些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一样情形下,吉尼系数的取值总是在0到1之间。其数值越小,收入分配

就越公平,反之,则越不公平。

需要指出的是,以吉尼系数表示的公平,是结果公平。它不反应社会

总收入或个人收入绝对额的大小,只反应个人收入之间的相对关系。如果

社会总收入增加了一倍,每个人的收入也增加一倍,只要个人收入之间的

相对比例关系不发生变化,吉尼系数就可不能有任何改变。

2、效率的含义。效率实质上是指劳动生产率。即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组

合,把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以获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经济

活动也是人参与的活动,只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主动性,优化社会资源的

配置才能实现高效率。效率原则是经济生活中一条最重要、最普遍的原贝限

在现实生活中,效率是以投入产出比来计量的。高效率总的讲来自两个方

面:一是从分配上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主动性;二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联系,也存在矛盾。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是经

济治理者和经济理论者持续追求的目标。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平是

效率的前提。因为只有重视劳动者的差不多权益和利益,保持收入公平,

才能激发劳动者的主动性,提升效率。第二,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只有提

升效率,才能使社会财宝持续增加,从而为公平分配提供物质来源。

〈2〉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的矛盾。如果过分地强调效率,就会对社会

公平产生一定损害。例如要刺激效率增长,必定要拉开收入差距,扩大了

贫富差。相反,如果过分强调公平,又会弱化利益刺激对效益的促进作用。

例如征收过高的个人所得税,尽管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但又会产生工作

闲暇,从而阻碍效率的提升。

〈3〉解决公平与效率之间矛盾的途径。解决二者矛盾,采取牺牲效率

或是牺牲公平的极端做法都不妥当,合理的方法是力求和谐二者的统一。

公平与效率的内在联系讲明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一方面,我们执

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使劳动奉献大的社会成员能够取得较多的收入,以促

进效率;另一方面按效率原则,对社会奉献大的人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

也实现了公平分配。因此和谐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

我国是一个进展中国家,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资源配置的组合是在民间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进行。如书中图示:用Z

表示社会总资源,X表示民间部门配置的资源,Y表示财政部门配置的资

源,则2=乂+丫。从图中可知,资源配置存在着各种比例的组合(X/2*100%,

Y/2*100%),如果公众期望的配合点在A,那么,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又

恰好落在A点,现在,便达到了一项社会均衡的资源配置,公众的个人需

求与社会公共需求均能够获得满足。如果公众期望的组合点在A点,而实

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在B点或C点上,则预示着公众的期望未能实现,社

会资源的配置处在非均衡点上。

从理论上来讲,实现社会资源在财政部门与民间部门的合理配置,就

必定要求:用于财政部门的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益(指企业出售额外一单位

产品所获得的收益的增量,用公式表示确实是:MR=TR/Q,式中TR表示总

收益,Q表示销售量)应等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时取得的边际效益,则

表明能够增加对公共部门的使用;反之,则减少对财政部门的资源使用。

(三)财政支出公平。是指通过财政支出,对市场的初次分配,进行

有效的再分配,以求得个人和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能够实现机会均等,

使社会受益具有普遍性。因为在受市场调剂的初次分配中,需要利用利益

机制拉开收入差距,刺激效率。因而市场调剂形成的收入初次分配,可能

不令人中意,这就需要通过政府的财政再分配手段,改变初次分配的状况,

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与财政的转移支付紧密有关,转移支付使社会成

员之间对GDP的占有份额和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可容忍的范畴内,不致于

引起剧烈的利益冲突。

三、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一)财政支出效益及其意义。财政支出的效益,是财政支出的核心

咨询题。效益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关系。

提升财政支出的效益,确实是要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取得盈利;对非生产性

支出来讲,确实是少花钞票,多办事。需要讲明的是,由于政府处于宏观

调控的主体地位,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相比,有明显的差不。第

一,运算效益的范畴不同。微观经济主体只运算直截了当发生在企业内部

的所费与所得;但政府除了要运算直截了当的所费与所得外,还要考虑长

期的,间接的和无形的所费与所得。第二,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微观主

体的支出在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财政支出要紧是追求社会效益最

大化,即使某项支出会显现局部亏损,但如果社会能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

这项支出也是必要的。第三,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微观主体效益的表现

形式是单一的,只采纳货币价值形式。而财政支出效益的表现形式是多样

的,除用价值形式外,还可用其他形式表现。如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科

教文卫等支出,其效益通过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财政支出的千差万不,使支出效益的衡量方法也是多样的。有些项目

其投入产出能够用货币计量,因此能够采纳“成本一效益”法进行分析。

有些支出的投入可用货币计量,但效益却无法用货币计量(如安全、教育

等),而且不能进入市场交换,此类支出效益,用“最低费用选择法还

有一些项目如公路,邮电等,投入易衡量,但效益难运算,其提供的商品

或劳务,可部分或全部进入市场交易。此类项目,可通过收费或公共定价

法来衡量其效益。

(二)"成本一效益”分析法

“成本一效益”分析是西方国家于20世纪40年代,把私人投资的分

析法运用到财政领域,为财政支出决策而使用的方法。“成本一效益”分析

的原理是,按照国家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各种方案,对这些方案运算出

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效益的比率,确定优先采纳的次序。这种方法适

用于财政支出中的投资性项目的分析。如下表:

某防洪工程的成本效益分析表单位:万元

打算项目成本C效益B净效益B/C(B-C)/C按比率的排列次序

(或方B-C

案)

150010005002.01.02

23755251501.40.44

32504001501.60.63

41253001752.41.41

56257501251.20.25

675075001.006

7875787.5-87.50.90.17

对上表列举的七个项目,分不算出每个项目的成本与效益之后并算出

它们的成本一效益比。其中B/C的值低于1,在经济上是不可取的。另一比

率是净效益即B-C/C,凡显现负值的项目是不可取得。按照两种比率之和,

排出项目的优劣次序。在该表中,项目4最优,1次之,7最劣。在编制上

述备选方案中,会遇到以下三个咨询题。

第一,如何归纳成本与效益。以防洪工程为例,其成本与效益可分两

大类:实际成本效益和金融成本效益。在实际成本效益中又可分成直截了

当成本效益和间接成本效益;中间成本效益和最终成本效益;内部成本效

益和外部成本效益。其中对直截了当成本与效益和间接成本与效益,还可

进一步划分为有形和无形成本与效益。

第二,如何运算成本与效益。成本与效益的计量,通常是价值形式(货

币)。但如果市场价格受到了非经济因素的人为阻碍,就要用影子价格来计

量出方案的成本与效益。影子价格是指某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结算价格。

最为困难的是对无形成本与效益的计量,因为它们难以用货币运算。为此,

通常用一些替代方法进行间接估算。例如我们估算防洪工程对美化环境和

人民健康所产生的效益时,就可用当地卫生防疫费用和医疗费用的减少额

来替代,因此这只能求得近似值。

第三,贴现率的确定。如果贴现率过高,投资项目可能会赶忙产生效

益,而贴现率过低,会导致初始成本相当高,这都阻碍项目的正确评判。

例如,如果选定的贴现率为5%,1年5元的效益流,其10年的现值为38.

61元(即5元/5%2+5%3+……5%10),而1年1元的效益流,其50年的现值为1

8.26元。如果选定贴现率为10%,则这两种效益流分不为30.72和9.91元。

贴现率为5%时,时刻较短的效益流是时刻较长的效益流的2.11倍,而贴现

率为10%时,时刻较短的效益流是时刻较长的效益流的3.10倍。在实践中

恰当的确定贴现率十分重要。但理论界争辩较大。在我国贴现率的选定应

考虑:一是贴现率应当至少等于举借外债的利率;二是贴现率也应低于国

有企业因政府增加资本投入而取得的收益率。综上所述,运用“成本一效

益”分析法,需通过如此几个步骤:(1)政府按照经济进展的要求,确定

若干备选项目和方案;(2)运算各备选方案的成本效益及其比率,排出优

劣次序;(3)其备选方案中选一个最佳方案;(4)恰当的确定贴现率。

(三)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时,只运算有

形成本,而不计量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换言之,就选择

那些使用最少的费用就能够达到相同目标的方案。该方法要紧适用于军事、

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支出项目。最低费用选择法的操作步骤与“成

本一效益”分析法大体相同,由于不运算支出的无形成本与效益,因此运

用起来比较简单。但需要指出的是,许多财政支出项目都含有政治因素、

社会因素等,如果只是以费用最低来决定方案取舍,也不妥当。这就要在

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择优选择。

(四)公共定价法。由于政府也提供大量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市场

性物品”,那么这些物品也涉及到价格的确定,即公共定价。公共定价包括

两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截了当操纵的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

二是管制定价,即政府规定竞争性治理行业(如金融、农业、教育、保健

等行业)的价格。政府通过公共定价,目的不仅在于提升社会资源的配置

效率,也是为了提升财政支出的效益。公共定价方法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

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

1、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政府在保持企业收支平稳的情形下按平均成

本定价,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由于价格与平均成本相等,企业能够

获得正常利润。但产品的产出量未能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用,因而存

在效率缺失。人们倾向于平均成本定价法,一是由于税收具有扭曲性;另

一方面是出于对公平的考虑。边际成本定价意味着政府要向一样公众收税

来补贴这一产品,在不能确信要紧消费者是低收入者的情形下,补贴是不

公平的。若采纳平均成本定价,产品的消费者自己承担产品的全部成本,

它在收入分配上是中性的。

2、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包含两部分:一是与

使用量(购买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差不多费用”,不论消费量

多少,要交一个固定费用;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合每一单位

产品一个价格,按使用费收赛)因此,二部定价法实际上是按定额收费与

从量收费的合一定价体系。如电话费。

3、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段不同的价格。在电力、煤气、自来水、

电话等行业,按需求的高峰和非高峰期,制定不同价格。在需求高峰时,

收费高;而低峰时收费低。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一、财政支出分类与组成

(一)按财政功能划分,财政支出可分为经济建设费、行政治理费、

国防费、文教卫生费和其他费用。分不用于满足国家的经济职能、政治职

能和社会进展职能。

(二)按财政支出的价值构成划分,财政支出可分为补偿支出、积存

支出和消费支出。

(三)按财政支出购买的商品划分,财政支出可分为投资支出和消费

支出。其中投资支出又分为重置投资和净投资。

(四)按财政支出的性质划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购买支出指财政支动身生的同时相伴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意味着财政支

出的过程直截了当产生交换行为。转移支出指财政支出时,不发生交换和

购买活动,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转移。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对经济的调剂

功能和作用不同,通过比较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的差异,能够对财政支出

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财政治理和调控。二者的差

异要紧表现在:

功能不同:购买支出通过购买活动,要紧在于调剂资源流淌,实现资

源配置,提升效率;而转移支出通过收入单方面转移,在于进行收入分配,

实现公平。

对市场的供求关系阻碍不同:购买支出由于直截了当参与交换,可直

截了当阻碍市场供求关系,从而阻碍物价变动;而转移支出不直截了当形

成交换,对价格的阻碍是间接的。

对微观主体的约束不同:购买支出使政府和企业间直截了当发生购买

活动,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交易合同关系,政府为实现财政支出的目标,必

定要对所购买的产品进行选择,做到少花钞票多办事,而企业要得到政府

定单,必定要改进企业行为,通过提升产品质量获得政府定单。因此对企

业行为形成一种约束。而转移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转移,不存在购买

行为,也没有对等的合同来确定双方的权益义务,因此对微观主体的约束

弱,表现在支出过程中,对同意资金的个人实际经济状况不了解,个人专

门容易隐瞒真实情形得到政府的补助,形成“会哭的小孩有奶吃”局面。

针对上述差异,政府要合理安排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二、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一)财政支出规模界定。财政支出规模大小不是用绝对额、而是用

相对额即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来衡量的。它能剔除国家间因币值差异、人

口、经济、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较准确地比较一个国家的财政规模大

小。以该指标为基础,又形成了几个动态指标,综合反映一个国家财政支

出规模的变动情形,要紧有:财政支出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财政支出边际增长倾向。

(二)财政支出规模变动趋势。按照大量统计数据,财政支出规模表

现为持续扩张的趋势。在经济进展水平低的时候,财政支出规模较小,随

着进展水平的提升,财政支出规模持续增大。即进展中国家的财政支出规

模小,发达国家财政支出规模大。这种变动趋势是由什么缘故造成的呢?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做了讲明。

瓦格纳认为,导致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由于经济进展,经济纠纷的增加,需要国家通过法律和治理建立经济规则,

导致财政支出增加;同时由于人口增加和都市进展,社会治理和公共设施

的需求增加,政府需要加大社会秩序的稳固,也导致财政支出的扩大。

皮考克认为财政支出的扩张是由财政支出的刚性带来的。财政支出只

能升不能降。在危机时期,为保证战胜危机,必定加大财政支出。但危机

过去后,财政支出会仍旧保持惯性增长,导致财政支出扩大。另外,在西

方的选举制度下,每界总统候选人都对选民承诺增加收入和就业,一旦当

选即实行扩张性政策,这也导致财政支出的持续扩张。

马斯格雷夫从不同经济进展时期的公共需要角度,也讲明了财政支出

扩张的缘故。他将一个社会的进展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中期和进展

时期。不同时期对公共需要形成不同需求,导致财政支出也持续增长。在

进展初期,政府的职能要紧在政治稳固方面,不干预经济和社会,由于国

家职能少,公共需要少,财政支出也较少。进入进展中时期,政府干预经

济的力度增加,专门是政府要提供公共基础设施,使得财政支出加大。到

了发达时期,公共需要更多地体现在爱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方面,由此形成

了社会保证、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方面的庞大投入,使得财政支出规模进

一步扩大。

通过上述不同角度的分析,我们能够总结出阻碍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

缘故要紧是经济缘故、政治缘故和社会缘故。

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动情形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状况有专门性,与国际上一样表现有所不同。

表现为,随着社会经济进展水平的提升,财政支出规模有所起伏,表现为

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0%,下降

到1995年的10%,此后缓慢回升,到2006年上升到21%。这是我国经济

转轨时期的专门情形造成的。在改革初期,我们提出“放权让利”的改革

思路,相伴权力下放,打算操纵的力度减弱,物质利益向企业和个人倾斜,

客观导致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其次,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直

截了当投资经济的支出减少,专门多事物由政府治理变为由社会中介机构

服务,也使财政支出规模下降;第三,由于税收征管力度减弱,制度真空

的存在,导致一部分财政利益流失,也使财政支出规模下降。但98年以后,

随着制度的完善,专门是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大,财政支出规模也显现复原

性上升的局面。因此,我国转轨过程中显现的这一现象,并不能否定“财

政支出扩张趋势”的一样规律。

第四章购买性支出一一社会消费性支出

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构成。社会消费性支出的项目有:行政治理

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工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等。这

些支出是执行政府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也是政府取得公民支持

和承认的前提,并使政府取得了合法性的基础。不同时期的社会消费性支

出的规模是不同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强调自由竞争,政府社会消费支出

占GDP的规模较小。随社会的进展和政府职能的扩展,社会消费性支出项

目持续扩大,并呈上升趋势。

(二)、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同属于

购买性支出。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社会消费性支出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

其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它所提供的服务为全体公民享受,具有明显

的外部效应,因此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有所不同。在财政支出安排上,第

一要保证这些项目的支出。这是财政工作的差不多程序。

二、行政治理费和国防费

(一)行政治理费和国防赛的性质。行政治理和国防费是用以实现国

家的政治职能。国家一经产生,对内要稳固社会秩序(设置公安司法、治

理等机构),对外要防备外敌侵犯,保卫国家安全(建立军队和国防)。失

去了对内对外两种职能,国家也不复存在。从行政治理费和国防费非生产

性考查,这两类费用纯属社会财宝的“虚耗”,但从财宝生产的社会条件看,

国防爱护了社会的安全,行政活动坚持了社会生活秩序,因而这两类费用

又不是“虚耗”社会财宝。而且从社会经济的循环周转看,这两类支出构

成了社会消费的一部分。当社会的消费需求不足时,增加行政治理费和国

防费,可刺激消费,促进生产;当社会的消费需求超过产出时(供给不足),

增加行政治理费和国防费则会造成通货膨胀。

(二)行政治理费行政治理费分类。⑴行政支出:党政机关经费、行政业

务费、干部训练费及其他行政费等。⑵公安支出:各公安机关经费、公安

业务赛、警察学校和公安干部训练学校经费及其他公安经费等。(3)国家安

全支出:安全机关经赛、安全业务经费等。⑷司法检查支出:司法检查机

关经费、司法检查业务费、司法学校与司法检查干部训练经费及其他司法

检查费等。⑸外交支出:驻外机构经费、出国赛、外宾招待费和国际组织

会议费等。

三、行政治理费支出规模的经济分析

(一)行政治理支出的趋势分析。公共支出持续增长是一个事实,见

各国历年行政支出表

国不19801985198919911992199319941995年均增

长率%

中国66.7130.5261.343.6424.5533.7729.4872.618.69

美国3475128931193131314011441154710.48

韩国657140122763472435746305715288810.37

印度1132504787128108891075126317.46

英国57048718137318000195911940220219207819

3

从上表看出:进展中国家的行政支出增长迅速。我国从1980至1995

年,行政支出从66.79亿元增加到872.68亿元,增长了12倍,年均增

长18.69%。同期印度行政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17.46%,韩国1980—199

4年行政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16.7%o1995年由于韩国削减行政支出,使

其增长率为10.37%。而发达国家的政府行政支出增长较为平缓。美国19

80—1995年行政支出年均增长10.48%,同期英国为9%。低于进展中国

家。

形成进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行政支出增长率差异的要紧缘故有以下

两点:

第一、基数的差异。进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其支出起点较低。

而发达国家经济进展水平高,其行政支出起点也较高。发达国家行政经费

的增长压力,比进展中国家要小得多。因而进展中国家行政支出增长快于

发达国家。

第二、政府作用的差异。每一国家的行政支出有其特定成因,与该国

经济进展格局和制度安排有直截了当关系。关于进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进

展较为落后,各进展中国家不仅要介入“市场失效领域”,而且肩负着实现

本国经济腾飞的任务。专门是关于我国,在由打算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过程中,各经济主体间的关系逐步复杂,就要求政府制定出“游戏规则”,

完善法律,健全制度。相应增加了国家机关的经费开支。关于发达国家来

讲,他们的市场规则差不多比较完善,政府的活动范畴一样被限制在“市

场失效”领域,政府职能要紧是补偿市场缺陷及对宏观经济调控。使发达

国家行政支出增长较进展中国家平缓。如图:

阻碍行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行政治理费的阻碍因素要紧有经济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

能及其行政效率,前两个因素与行政治理费规模应呈正有关关系;否则对

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都将产生不利的阻碍。

国名中国印度韩国泰国美国荷兰英国澳大利亚

行政支出占1.491.1490.8221.7082.134.6672.9692.482

GDP比重(%)

这显示了一个国家的非经济费用支出的负担水平。从上表看出,行政

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的一样为发达国家,进展中国家这一比重较低。

按照瓦格纳“政府活动扩大”法则,随着经济的进展,人们对社会公共服

务的需求将持续提升,提供“公共产品”所耗占GDP比重也将逐步上升。

我国1995年这一指标为1.49%,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中下等水平。

国不中国印度韩国泰国美国荷兰英国澳大利亚

行政支出872.681263288870015472972078111741

财政总支出6823.7217432623206585159073228292652129818

行政支出/财12.797.24.6310.6310.259.27.109.04

政支出(%)

该指标讲明行政治理费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的份额。从静态上看,199

5年我国行政治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为12.79%,与其他国家相比是

最高的。同期这一指标,印度为7.2%、韩国为4.63%、美国为10.63%、

荷兰为9.2%、英国为7.10%、澳大利亚为9.04%o从动态上来看,我

国行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上升幅度比其他国家快。行政支出占财政

总支出比重我国1980年为5.44%,同当时的美国较为接近。从1980年至

1995年15年间,我国这一指标上升了7.3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49个

百分点。而同期这一指标美国年均上升①26个百分点,印度年均上升0.0

65个百分点,英国年均上升0.0433个百分点。1980年至1995年,我国

行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年均增长速度分不为美国、印度、英国的1.8

8、7.5、11.13倍。

我国行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较高的缘故有:一是我国财政收入占G

DP比重较低同时逐年下降,但公共支出持续扩大,行政支出的刚性增长有

关于财政收入的下降,迫使紧缩其他支出以坚持行政支出的刚性,故使得

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