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陶知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语文测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私立陶知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语文测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私立陶知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语文测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私立陶知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语文测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私立陶知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语文测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私立陶知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语文测试卷(含解析)江西省上饶市陶知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语文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人们以为海洋有着无穷大的容量,因此认为它是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化工业、核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洋成了各国有毒废料尤其是具有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倾倒空间。核工业产生的废料,还有核武器和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大量进入海洋。从1946年大约80千克低放射性的核废料在加利福尼亚投入太平洋开始,到1982年约550千克核废料投入大西洋的西欧陆架为止,这36年里投入海洋的核废料,总的放射性活度高达63Bq,相当于每秒钟发生6.3亿亿次核衰变的放射性。目前,大多数核废料都是装在金属桶里沉到海底,可是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有些核废料不加包装就直接投入海洋。

幸好这种危害全人类的做法,早已被制止。为了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1972年全球各国在伦敦召开政府间会议并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在公约通过之后,大多数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此后虽然“禁而不止"的事件偶有发生,会有极个别国家将核潜艇的核反应堆废物秘密投进海洋,但总的来说,明目张胆往海洋丢弃核废料的时代已经结束。

对于核废料,有的从开始就没有认真处理,有的装入核废料桶后投入海底,但由于遭受生物化学的腐蚀,很多也已经发生渗漏。往往前代人种下的苦果,要留给后代人去品尝。著名的比基尼环礁就是一例。1946年7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了战后首次核爆炸试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总共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67次试验,最大的一次爆炸量达1500万吨,相当于1000多颗广岛原子弹。1954年的一次试验炸掉了比基尼两座珊瑚礁,炸出一个100米深的大坑,这一带的岛礁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统计结果显示,比基尼环礁及其周边海域至少有42种当地原有生物物种消失,其中有28种生物出现了灭绝现象。1977年开始,美国军人在各岛上收集被污染的表层土壤,统统投进被核试验炸出的一个深坑里,上面盖起一个穹隆状的圆顶,修起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核“坟墓”。美国在海洋环境上欠债累累,何止是核废料,更何止一处马绍尔群岛。就在其本土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斯弗迪斯半岛外,仅1947—1971年间美国就倾倒了超过100吨的DDT农药,导致该海域成为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处理办法是在被污染的海底上铺砂,但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可想要处理核废料,那其花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无论对高放还是中低放核废料,至今各国的对策都还只是暂时存放。那么最终的出路又在哪里?核废料的最终处理,无非是“上天,入地,下海"三条出路。“上天”是指去太空,将核废料用火箭送上太空,在宇宙里稀释。这似乎是个好主意,可惜数量太大、不胜负担,再说万一发射失败,就会给全世界散布放射性物质,过于冒险。“入地"是现在讨论的重点,是目前最安全和最成熟的方法,在地下挖掘500—1000米深的隧道来储存高放射性废弃物,估计能有几十万年以上的稳定性,但是不清楚的是深层地下水的可靠程度,弄不好会导致放射性物质的流动。剩下的“下海”很有吸引力,一种办法是送入大洋底里的红黏土层,因为在历史上这里有上百万年的稳定性。世界海洋各不相同,有发生“深海风暴"的洋底,也有地质稳定的红黏土区,如果能在深海找到长期安全和切实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将是海洋地质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但我们至今对深海地质的了解过于肤浅,难以应对全人类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催马加鞭,尽早拿出合格的答案来。

(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浅说》)

材料二:

根据放射性的高低,核废料分为高放和中低放两类,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中低放核废料主要是指在核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工具、手套、服装等,以及核电站运行产生的废水和气体。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相对较低,一般经过固化或稳定化后,储存在地表或浅层地下的设施中,等待其自然衰变至安全水平。

高放核废料主要是指从核反应堆中取出的已经燃尽的核燃料,以及核废料的再处理产物。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极高,需要长期隔离和储存,以防止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目前我国对高放核废料处理的方式主要是对其进行玻璃固化后密封在隔离辐射的容器中,然后埋进500到1000米深的地下处置库内,处于这一位置的地下处置库在10万年以内几乎不会因为各种地质条件而受到影响。

目前中国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仍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需要高昂的成本。据估计中国每处理一吨高放核废料,需要花费约50万美元,而每建设一座深层地下处置库,需要花费约100亿美元。同时,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还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核废料的危险性和敏感性,很多人对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持有担忧和恐惧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在自己的附近建设核废料储存库或处置场。

(摘编自《中国每年产生3500吨核废料,是如何处理的?》)

【注】Bq: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简称贝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装进金属桶沉入海底的核废料仍有泄漏和扩散的可能,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B.为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各国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该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美国出现了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可以采取铺砂的措施处理,但所需费用巨大。

D.如何实现对放射性废弃物永久安全存放,目前包括中美在内的各国都还没有寻找到有效措施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中的“禁而不止”和第三段的核“坟墓”,两处引号作用不同,前者起强调作用,后者表特殊含义。

B.为增强说服力,两则材料均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例如材料一第三段列举相关数据,说明美国对环境保护的漠视。

C.材料二介绍了我国处理核废料的方法,既肯定了我国核废料处理技术的先进性,也客观陈述了目前仍面临的困难。

D.文章认为,人们把海洋当作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有其合理性,但前提是不能够倾倒污染海洋环境的放射性废物。

3.下列污染事件中与比基尼环礁事件性质不相同的一项是()

A.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

B.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亚莫克卡迪兹”号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

C.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调查研究发现,水俣病致病原因是当地一家化肥厂在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采用成本低的汞催化剂工艺,把大量含有有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使鱼中毒,人和猫、狗吃了毒鱼生病而死。

D.2023年8月24日13点,日本政府根据“当天的天气气候、水文条件等因素"将200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大海,预计2023年分4次排放3.12万吨。

4.中国为什么会采用“固化密封,深埋地下”这一方法来处理高放核废料?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5.材料一摘编自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撰写的《深海浅说》一书,名曰“浅说”,实则深入浅出,堪称目前国内最为全面且精准的海洋科普力作。请结合文本分析科普文的“科学性”与“普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大风(节选)

莫言

我举着那颗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我们动身很早,河堤上没有行人。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在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雾越来越淡。太阳从挂满露珠的田野边缘上升起来,云彩也红得像鸡冠子,天地间顿时十分辉煌,草叶子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着。田野里还是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一声笑颠倒了满朝文武,一句话失去了半壁江山……”。

曲调很古老,节拍很缓慢。歌声悲壮苍凉,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的歌声。爷爷唱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从爷爷的歌唱中感到很新奇,很惶惑,很幸福又很痛苦。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时代就像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爷爷用他的手臂推着我的肉体,用他的歌声推着我的灵魂,一直向前走。

“爷爷,你唱的什么?"我捕捉着爷爷唱出的最后一个尾音,一直等到它变成一种感觉消逝在茵茵绿草叶梢上时,才迷惘地问。

“瞎唱呗。”爷爷说。

夜宿的鸟儿从草丛中飞起来,在半空中嘹亮地叫着。田野顷刻变得生气勃勃。

“到了吗,爷爷?"

“噢。”

……

中午,爷爷点起一把火,把干粮烤了烤,又烧熟了我捉的蚂蚱,好香。吃过蚂蚱后,爷爷支起一个凉棚让我钻进去,我睡了一大觉,草甸子里夹杂着野花香气的热风吹得我满身是汗。爷爷已经把草捆成四大捆,全背到了河堤上,小车也推上了河堤。

星儿,快起来!天不好,得快点儿走。爷爷对我说。

茶色的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太阳已挂到西半边,光线是橘红色,很短。“要下雨吗,爷爷?"

“灰云主雨,黑云主风。”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爷爷在车前横木上拴上一根细绳子,说:“小驹,该抻抻你的懒筋了,拉车。"

爷爷弯腰上袢,把车子扶起来,我抻紧了拉绳,小车晃晃悠悠地前进了。河堤很高,坡也陡,我有点头晕。

大堤弯弯曲曲,像条大蛇躺在地上。我们踩着蛇背走。这时,绿色的光线照耀着我,我低头看着自己的膝盖,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肚脐。我偶尔回过头,从草捆缝隙里望望爷爷。爷爷眼泪汪汪也盯着我,我赶紧回过头,下死劲拉车。

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爷爷!”我惊叫一声。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他弯下了腰。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我们钻进了风里。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飞。

“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肩头的绳子还是紧紧地绷着,这使我意识到爷爷的存在。爷爷在我就不怕,我把身体尽量伏下去,一只胳膊低下去,连结着胳膊的手死死抓住路边草墩。

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绷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筋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终于又伸出双手抓住了救命的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来看爷爷和车子,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我掀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连连倒退着。

“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爷爷,就刺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有删改)

文本二: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点钟左右。初只是依稀可见,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他驶进光影里,心想,要不了多久就能到达海流的边缘了。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但是,到了半夜,他又上阵了,而且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直扑向大鱼。他用棍子朝鲨鱼的头直打过去,听到几张鱼嘴咬啮的声响,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大鱼,让小船来回摇晃的声音。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觉得棍子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就这么丢了武器。

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但是此时鲨鱼已经来到了船头,一个接着一个,或者成群扑上来,撕咬下一块块鱼肉,它们转身再来的时候,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扑来,他知道这下子全完了。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鱼头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连三地抡起舵柄。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鲨鱼松开嘴,翻滚着游走了。

老人这时候差点儿喘不过气来,感觉嘴里有股怪味儿,那是一股铜腥味儿,甜腻腻的,他一时有些害怕,不过那味道并不太重。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说:“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他回到船尾,发现舵柄的一头尽管参差不齐,还是能塞进舵孔,让他凑合着掌舵。他很轻松地架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此时,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夜里,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一样。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对歌声的描写,写出了爷爷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写出“我"对歌声的感受:既新奇又惶惑,既幸福又痛苦。

B.文本一中“淡淡地说”“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等细节描写都可以表现爷爷对于龙卷风无所畏惧的心理。

C.文本一中“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倔强不屈、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

D.文本一用“我"在面临大风时的言行衬托爷爷的形象,使爷爷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

7.下列对文本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二中“他看见城市灯光……”,作者借对灯光的描写,交代了老人对航行位置的判断,反映了他对归航的渴盼。

B.“这下事情就要过去了”,老人心存侥幸,“不过它们可能还会来袭击我”,老人又意识到还有危险,“怎么对付它们呢”,老人感到手足无措。

C.节选文字从多个角度描写了老人与鲨鱼进行的最后搏斗,主要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大量的侧面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人孤胆英雄的形象。

D.“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暗示搏斗结束了,老人最终也获得了解脱,心情变得轻松,船也走得轻快。

8.两篇小说在叙述上各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节选文本无论是写爷爷与龙卷风的抗争,还是写桑地亚哥最后一次同鲨鱼搏斗,“悲壮"色彩都很浓郁,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悲壮”是如何体现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则君子注错①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节选自《荀子·荣辱》)

[注]①注错:措置,安排处置。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好荣A恶辱B好C利恶害D是君子小人之所E同也F若其所以求之G之道则H异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可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文中指前者。

B.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与成语“何足挂齿"中的“挂齿”的意思不同。

C.疾,极力、尽力,与《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中的“疾”的意思相同。

D.弥,更加、越发的意思,与成语“欲盖弥彰"欲盖弥著”中的“弥"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针对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行的现状,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学习的态度和结果,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韩愈认为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人,并不是传道解惑的老师;只请教断句这些小问题,而忽视大问题的人是不明智的。

C.荀子认为小人的智慧用在说荒诞的话、欺诈或做出禽兽的行为上,并不是真正的智慧,其结果也一定会遇到他所厌恶的。

D.荀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资质、智慧差不多,但他们的做法并不相同,采取正常途径的君子比采取怪僻途径的小人更容易出现危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故孰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

14.两则材料都说到了“君子”,韩愈和荀子对“君子"的态度有何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

苏轼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注】此词作于北宋熙宁五年,此时苏轼因变法之争遭受排挤,外放杭州。

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时间、地点和事由,展现出踏春者一探“春情”的忐忑心情。

B.“暗如倾"形容探出墙头的杏花花枝繁茂,花色浓艳,用语新颖别致。

C.“槛内”春意未萌,城外却早已春回,探春就要走出庭院,拥抱自然。

D.小径绮丽,人群中踏春女子的香气弥漫在轻尘中,春意十足,令人陶醉。

16.词人出东城探得哪些“春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将郭橐驼于乡里“___”的治民现象与种树太殷、太勤的态度和方法相类比,突出了文章“___"的写作目的。

(2)小明给同学小华辅导数学,小华进步很快,期末考试时分数居然超过了小明,小明也不气恼,他笑着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两句来自嘲。

(3)古人经常用“君子"和“小人”来指称道德高尚和品行低下的人,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①的新技术、新应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新人们的认知。在这种背景下,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日前,旨在推动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建筑、医疗、教育等领域进行应用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已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其实,如若仔细复盘我们的生活,机器人的身影已②。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机器人打过交道。餐厅里,有“呆萌"的送餐机器人,甚至负责烹调美食的“大厨”都可能是炒菜机器人;田野里,有像长了眼睛一般的除草机器人,不但能准确分辨出草和农作物,还能精准地除去杂草;车间里,有整齐划一地挥舞着的机械臂,将一个个零部件组装成成品;医院里,有可以完成精密手术操作的手术机器人……这些与生产生活③的行业,正是“机器人+"要深化应用的场景所在,因此,人们对将融入千行万业的机器人产业所能创造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三个短句,注意表达的逻辑性,可以适当增删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从修辞与行文结构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古人论气有两种形式,一是从性质,内容上论述气,如血气、情气、德气;二是从状态、表现上论述气,如从一天不同时间的状态和表现论述气,《孙子兵法·军争》云:“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情,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情归,此治气者也。”这里的气主要是指血气,情气,指人的气势、气概、精神状态。①,一日之计在于晨,休息了一晚上,早晨人的精神状态是“锐”,我们说朝气蓬勃,就是表示气势狂盛,有一往无前的气概。“昼气”是中午的气,这里的昼指中午,农耕民族有个特点,喜欢睡午觉,所以到了中午的时候,②,想要睡觉了,“暮气"是傍晚的气,劳累了一天,到了晚上的时候,人的精神状态是“归”,想回家了,有学者训“归"为衰竭,也通,朝气、昼气、暮气,本又是早晨、中午、晚上的气,③,就是指初战之气、再战之气,衰之气,两者都可通。《军争》的这段材料表明,古人认为一天早,中、晚,人精神状态变化很大,是不一样的,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上面的文字就容易理解了。

21.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经验的农民靠着节气农谚,顺“时”而为,不误农时。

B.余东村这样的艺术特色村是点缀在浙江大地上的“盆景"。

C.现实主义创作需“掘一口深井”。

D.草长莺飞,又一年“世界读书日"已然临近。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附加值”原本是经济学术语,指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基础上的新价值,如产品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情绪感受。随着社会发展,“附加值"渗入到了各个领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一种额外的收获,一种超越预期的体验,或者是一种精神上的增益。

对于“附加值”,有人认为应该讲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结果更稳定、持久;也有人认为应该提前规划,主动追求更能激发潜能,保持动力。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和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A

2.D

3.B

4.①践行大国担当: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遵守《伦敦倾废公约》,合理处置核废料。

②考虑废料特性:高放核废料放射性极高,固化密封、深埋地下能有效地隔离和储存。

③保证安全可靠:深埋地下是目前最安全、最成熟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影响。

5.科学性:

①知识性:科普文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本文介绍了大量知识,如核废料处理的三条出路,不认真处理核废料产生的危害等。

②准确性/真实性/严谨性:科普文的科学性体现在知识传达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如文中大量使用具体的年份和数据,充分体现知识的准确性。

普及性:

①通俗性:文章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深入浅出,专业知识通俗化,实现科学知识普及的目的。

②生动性:本文运用具体事例分析让文章生动有趣,普及大众,如文中举出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事件,可以让大众深刻理解核污染对海洋的破坏性和我们付出的代价。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作题首先要明确科普文的“科学性"与“普及性”分别指什么。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对于核废料,有的从开始就没有认真处理……往往前代人种下的苦果,要留给后代人去品尝”,可知,本段主要论述对于对于核废料,最初没有认真处理,而给后代人留下祸患。故比基尼环礁例子是为了证明本段的观点,而不是论证“被装进金属桶沉入海底的核废料仍有泄露和扩散的可能"。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D.“但前提是不能够倾倒污染海洋环境的放射性废物”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如果能在深海找到长期安全和切实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将是海洋地质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可知,前提是找到安全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内容可知,比基尼环礁事件性质是人为地、故意地不认真处理核废料,而给后代人留下后患和灾难。

A.“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是人为事件,性质相同。

B.超级油轮触礁沉没,是非人为、非故意事件,性质不同。

C.化肥厂把大量含有有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是人为事件,性质相同。

D.日本政府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是人为事件,性质相同。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1972年全球各国在伦敦召开政府间会议并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在公约通过之后,大多数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可以概括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不将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而是进行地下深埋。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高放核废料……的放射性极高,需要长期隔离和储存”“进行玻璃固化后密封在隔离辐射的容器中,然后埋进500到1000米深的地下处置库内,处于这一位置的地下处置库在10万年以内几乎不会因为各种地质条件而受到影响”,可以概括出,高放核废料的放射性极高,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采用固化密封,深埋地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隔离和储存,能在10万年以内几乎不会受到影响。

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入地’是……目前最安全和最成熟的方法,在地下挖掘500—1000米深的隧道来储存高放射性废弃物,估计能有几十万年以上的稳定性”,可以概括出,“入地"是目前最安全和最成熟的处理核废料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影响。

故答案为:①践行大国担当: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遵守《伦敦倾废公约》,合理处置核废料。②考虑废料特性:高放核废料放射性极高,固化密封、深埋地下能有效地隔离和储存。③保证安全可靠:深埋地下是目前最安全、最成熟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作题首先要明确科普文的“科学性”与“普及性"分别指什么。

科学性指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科普文应该基于科学事实和研究成果,内容应该准确无误,不应该夸大事实或者误导读者。本文向读者介绍了大量知识,第一段介绍了过去几十年进入海洋的核废料,第三段介绍了不认真处理核废料产生的危害,第四段介绍了核废料处理的三条出路。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第一段、第三段中大量具体数字的列举,第四段中几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分析,充分体现了科普文在知识传达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科普说明文的目标读者是大众,因此它需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递科学知识。科普作家常常使用生动、具体的例子和比喻来解释抽象概念,或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记忆。本文中介绍的知识极具专业性,但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深入浅出地说明,使专业的核废料知识通俗易懂,让人易于接受。本文举出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事件来说明,用“上天,入地,下海”形象介绍核废料最终处理的三条出路。通过具体事例、比喻说明,让文章生动有趣。

故答案为:科学性:①知识性:科普文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本文介绍了大量知识,如核废料处理的三条出路,不认真处理核废料产生的危害等。②准确性/真实性/严谨性:科普文的科学性体现在知识传达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如文中大量使用具体的年份和数据,充分体现知识的准确性。

普及性:①通俗性:文章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深入浅出,专业知识通俗化,实现科学知识普及的目的。②生动性:本文运用具体事例分析让文章生动有趣,普及大众,如文中举出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事件,可以让大众深刻理解核污染对海洋的破坏性和我们付出的代价。

【答案】6.B

7.C

8.①《大风》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老人与海》从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来展开叙述。

②《大风》采用倒叙,叙写了“我”七岁后不久与爷爷第一次割草的经历;《老人与海》采用顺序,叙写了桑地亚哥老人最后一次与鲨鱼搏斗的情景。

③《大风》侧重于从侧面对大风天气的描写来衬托爷爷的形象;《老人与海》侧重于从正面对人物进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来刻画桑地亚哥形象。

9.①环境烘托极其悲壮:蔽日的黑云,飞速旋转的大风,雷鸣般的呼噜声,是爷爷搏斗的背景;猛烈的海风,波涛汹涌的大海,黑暗的夜幕,是桑地亚哥战斗的背景。

②力量对比彰显悲壮:疲惫不堪的爷爷与疯狂肆虐的大风;年老疲惫的桑地亚哥与凶猛顽强的鲨鱼,力量悬殊。

③搏斗过程无比悲壮“钉"定住”等词突出爷爷顽强不屈、不肯放弃的精神和毅力;“扭"砍”“攥"砸”“打"抡”“刺"等词写出桑地亚哥永不服输的英雄气概。

④搏斗结果尽显悲壮:爷爷拼尽气力,只留住一根茅草;桑地亚哥受伤,捕获的大鱼仅剩下一个骨架。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叙述技巧包括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情节叙述手法等几种。叙述人称包含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情节叙述手法包括抑扬、对比、衬托、铺垫、照应、线索等。叙述技巧的作用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表现爷爷对于龙卷风无所畏惧的心理”分析错误。其实,爷爷对于龙卷风内心也是充满恐惧的,但是面对幼小的“我”,爷爷知道他是给“我”安全感的人,即使他再恐惧,也只能强装淡定。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大量的侧面描写"错误。节选文字除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主要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显示鲨鱼的凶猛和老人的勇敢,并未出现大量的侧面描写。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首先,在叙述人称上,《大风》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和参与者,这样的叙述特色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老人与海》从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来展开叙述,在这个视角下,读者可以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更加清楚,对各人物的心理等隐蔽的细节也能充分了解,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楚作者的写作主旨。

其次,叙述顺序上,由“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我们动身很早,河堤上没有行人”可知,《大风》采用倒叙的手法叙述,先展示了故事中的某个片段,然后再回到故事的起点,讲述“我"与爷爷去割草的经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更能突出故事中的重要情节。《老人与海》叙写了桑地亚哥老人最后一次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这种线性的叙述方式有助于保持故事的连贯性,并使读者更容易跟随老人的旅程,体验他的斗争和最终的结果,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

最后,在叙述的侧重点上,《大风》侧重通过自然环境(尤其是大风)的变化来映射人物的情感和冲突,同时也烘托出爷爷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如“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飞"。而《老人与海》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包括对老人的动作、语言、心理状态的直接描绘,以此来塑造桑地亚哥这个角色的立体形象,展现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持。如心理描写“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动作描写“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语言描写“他往海里啐了一口,说:‘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故答案为:①《大风》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老人与海》从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来展开叙述。②《大风》采用倒叙,叙写了“我”七岁后不久与爷爷第一次割草的经历;《老人与海》采用顺序,叙写了桑地亚哥老人最后一次与鲨鱼搏斗的情景。

③《大风》侧重于从侧面对大风天气的描写来衬托爷爷的形象;《老人与海》侧重于从正面对人物进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来刻画桑地亚哥形象。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在本题所选取的两篇小说中,都表现了老人的“悲壮"。两篇小说在表现人物“悲壮”时都运用了一些相同的手法。

都运用了环境烘托的手法。在《大风》中,作者多次写到环境的变化,以此来衬托人物的勇敢顽强,如“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飞"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等,这些环境描写是爷爷搏斗的背景,为爷爷与风的对抗提供了紧张而恐怖的背景,营造出一种压抑和不安的氛围,对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在《老人与海》中,作者同样也描写了桑地亚哥与鲨鱼斗争时的环境,如“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这些环境描写为故事增添了一种严峻的气氛,突出了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的“悲壮”。

都在人物与其所搏斗对象的力量对比中彰显悲壮。疲惫不堪的爷爷与肆虐的大风形成鲜明的力量对比,爷爷似乎注定将成为失败者,凸显出爷爷面对自然之力时的无助与渺小。而与成群的鲨鱼比起来,年老饥饿疲惫的桑地亚哥则是显得非常的弱小,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脆弱。这种不平衡的力量对比,增加了小说的“悲壮"性。

都在搏斗过程体现了“悲壮”性。从《大风》中“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以及《老人与海》中“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这些对搏斗过程的描写突出了人物顽强不屈、不肯放弃的精神和毅力,也写出了他们永不服输的英雄气概。

都在搏斗结果中尽显悲壮性。两位老人都是失败的英雄。尽管爷爷拼尽全力,最终却只保住了一棵草,象征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桑地亚哥虽然勇敢地战斗,但最终捕获的大鱼只剩下骨架,这种结果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奈和失败,同时也彰显了桑地亚哥永不放弃的精神。两篇小说的结果突出了两位老人的“悲壮"。

故答案为:①环境烘托极其悲壮:蔽日的黑云,飞速旋转的大风,雷鸣般的呼噜声,是爷爷搏斗的背景;猛烈的海风,波涛汹涌的大海,黑暗的夜幕,是桑地亚哥战斗的背景。②力量对比彰显悲壮:疲惫不堪的爷爷与疯狂肆虐的大风;年老疲惫的桑地亚哥与凶猛顽强的鲨鱼,力量悬殊。

③搏斗过程无比悲壮“钉”“定住"等词突出爷爷顽强不屈、不肯放弃的精神和毅力;“扭”“砍"攥”“砸"打”“抡"刺”等词写出桑地亚哥永不服输的英雄气概。

④搏斗结果尽显悲壮:爷爷拼尽气力,只留住一根茅草;桑地亚哥受伤,捕获的大鱼仅剩下一个骨架。

【答案】10.BDF

11.C

12.D

13.①(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②所以仔细地考察一下小人的智慧才能,就能够知道它们是绰绰有余地可以做君子所做的一切的。

14.韩愈以“君子"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进行对比,对其是批判的态度。

荀子以“君子"小人”作对比,认为“君子"一定不会遭受他们所厌恶的耻辱和祸害。持褒奖的态度。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査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材料二:

资质、本性、智慧、才能,君子、小人是一样的。喜欢光荣而厌恶耻辱,爱好利益而憎恶祸害,这是君子、小人所相同的,至于他们用来求取光荣、利益的途径就不同了。小人嘛,肆意妄言却还要别人相信自己,竭力欺诈却还要别人亲近自己,禽兽一般的行为却还要别人赞美自己。他们考虑问题难以明智,做起事来难以稳妥,坚持的一套难以成立,结果就一定不能得到他们所喜欢的光荣和利益,而必然会遭受他们所厌恶的耻辱和祸害。至于君子嘛,对别人说真话,也希望别人相信自己;对别人忠诚,也希望别人亲近自己;善良正直而处理事务合宜,也希望别人赞美自己。他们考虑问题容易明智,做起事来容易稳妥,坚持的主张容易成立,结果就一定能得到他们所喜欢的光荣和利益,一定不会遭受他们所厌恶的耻辱和祸害。所以他们穷困时名声也不会被埋没,而通达时名声就会十分显赫,死了以后名声会更加辉煌。小人无不伸长了脖子踮起了脚跟而羡慕地说:“这些人的智慧、思虑资质、本性,肯定有超过别人的地方啊。”他们不知道君子的资质才能与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将它措置得恰当,而小人将它措置错了。所以仔细地考察一下小人的智慧才能,就能够知道它们是绰绰有余地可以做君子所做的一切的。打个比方来说,越国人习惯于越国,楚国人习惯于楚国,君子习惯于华夏。这并不是智慧、才能、资质、本性造成的,这是由于对其资质才能的措置以及习俗的节制之不同所造成的啊。奉行仁义道德,是常常能得到安全的办法,然而不代表就不会发生危险;污秽卑鄙、强取豪夺,是常常会遭受危险的根源,但是不一定就得不到安全。君子遵循那正常的途径,而小人遵循那怪僻的途径。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喜欢光荣而厌恶耻辱,爱好利益而憎恶祸害,这是君子、小人所相同的,至于他们用来求取光荣、利益的途径就不同了。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结构对称,各自断开,即在BD处断开。

"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判断句,“也”表判断,其后断开,即F处。

故答案为:BDF。

11.本题考査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不与同列;谈到,提及。句意:君子们不屑一提。/哪里值得挂在嘴上。

C.“意思相同“错误。极力、尽力;劲疾、洪亮。句意:小人嘛,肆意妄言却还要别人相信自己。"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

D.正确,句意:死了以后名声会更加辉煌,/想要掖盖某个事情的真相,结果却使得这件事情反而更加明显地被人发现。(想要遮掩某件坏事或者错误的真相,结果却因为掩饰的行为而使得这件事情反而更加明显地被人发现。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采取正常途径的君子比采取怪僻途径的小人更容易出现危险“错误,由“小人也者.……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必不遇其所恶焉"可知,选项的表述恰恰相反。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择”,选择;“于”,介词,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惑”,糊涂;

(2)“孰”,仔细;第一个“知”,通“智”,智慧;“能”,能力;“为”,动词,做。

故答案为:①(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②所以仔细地考察一下小人的智慧才能,就能够知道它们是绰绰有余地可以做君子所做的一切的。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可知,韩愈在文章里用“君子”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进行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君子不齿"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对其是批判的态度,

由“小人也者…….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必不遇其所恶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可知,荀子对“君子"是持褒奖的态度的。

故答案为:韩愈以“君子”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进行对比,对其是批判的态度。荀子以“君子”“小人"作对比,认为“君子”一定不会遭受他们所厌恶的耻辱和祸害。持褒奖的态度。

【答案】15.A

16.①明丽绚烂的景象。春回大地,墙头红杏花枝繁茂,花色浓艳,雪停初霁,小径绮丽,派初春明丽之景。

②欢欣愉悦的心情。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踏春女子的香气弥漫在轻尘中,春意盎然,探春的作者欢欣愉悦。

③坚贞高洁的品格。词人由眼前春景联想到凌霜傲雪的报春梅,表现了逆境中不畏艰难、永葆高洁的品格。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忐忑心情"错误,“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写词人选择踏春出城,是为了探寻春天的气息。这一行为本身就反映了他对春天的期待与好奇。苏轼在这里没有表现出任何忧虑或困惑,相反,充满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与期盼。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墙头红杏暗如倾"描绘了红杏花枝繁茂、色彩浓烈的场景。“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写出但城外的春天已经悄然而至。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种内外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春天的到来。“雪霁前村"描绘出雪后的村庄空气清新,尘土未扬,这一景象清新宜人,增添了初春的美感。前村的景色显得宁静而美丽,尤其是在雪后天晴的时刻,更加凸显了春日的清新与明丽。“吹绽梅英”是早春时节的典型景象。梅花象征着春天的第一个讯号,早春的美景通过梅花绽放而得以展现。以上这些描写共同构成了春天明丽绚烂的自然景象。红杏、雪霁、梅花这些自然意象,展现了初春的多姿多彩与大地复苏的生机。苏轼通过这些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明丽之景。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写词人选择踏春出城,是为了探寻春天的气息。这一行为本身就反映了他对春天的期待与好奇。苏轼在这里没有表现出任何忧虑或困惑,相反,充满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与期盼。“东君用意不辞辛”的“东君"指的是掌管春天的神明(即春神),词人赞美东君不辞辛苦,为大地带来春天。这一句展现了词人对春天的感激与欣喜之情。东君的辛勤和春天的来临,让词人的心情愉悦而满足。“绮陌敛香尘”描绘出小径清新美丽,香尘弥漫,虽不是人群中女子的香气,却依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氛围。春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词人沉浸在春天的美好中,心情自然是愉悦的。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中的“梅花”通常在寒冬末、早春初绽放,它象征着不畏寒冷、坚韧不拔的品格。苏轼通过描绘梅花在早春盛开,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品格的赞美。梅花的坚贞高洁,正如词人在逆境中的不屈与高尚。梅花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文人雅士自我品格的投射。苏轼在政治斗争中受挫被贬,他以梅花自喻,表现了在逆境中保持高洁的自我追求。这一意象体现了苏轼对自身品格的坚守,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不畏艰难、永葆高洁的态度。

故答案为:①明丽绚烂的景象。春回大地,墙头红杏花枝繁茂,花色浓艳,雪停初霁,小径绮丽,派初春明丽之景。

②欢欣愉悦的心情。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踏春女子的香气弥漫在轻尘中,春意盎然,探春的作者欢欣愉悦。

③坚贞高洁的品格。词人由眼前春景联想到凌霜傲雪的报春梅,表现了逆境中不畏艰难、永葆高洁的品格。

17.【答案】(1)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烦、戒、喻、荡、戚、醴。

故答案为:(1)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传其事以为官戒也(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①层出不穷②屡见不鲜③息息相关

19.①《“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日前已经印发。②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③其目的是推动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建筑、医疗、教育等领域进行应用。

20.①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机器人的具体应用,不仅形象生动,还增强了表达的气势;②起过渡作用,既是对前面现实生活中打过交道的机器人的形象再现,又能引起后面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等内容的阐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找出句子主干,然后将修饰语变成小短句。或者是找出较长的句子,修改成短句。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18.①本处是说新技术、新应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新人们的认知,说明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地出现,可用“层出不穷"。“层出不穷”,比喻事物或言论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

②根据后文“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机器人打过交道”,可见机器人的身影在我们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可用“屡见不鲜”。“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③前文从四个角度来说明机器人的具体应用,说明机器人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非常地密切,可用“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故答案为:①层出不穷②屡见不鲜③息息相关

19.长句变短句的基本方法为提取句子主干法。本句话的句子主语为“《‘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谓语为“印发”,所以句子主干为:《“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日前已经印发。

“旨在推动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建筑、医疗、教育等领域进行应用的"是“《‘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定语,变成独立的句子为:其目的是推动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建筑、医疗、教育等领域进行应用。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联合"是“印发”的状语,变成句子为: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

故答案为:①《“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日前已经印发。②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③其目的是推动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建筑、医疗、教育等领域进行应用。

20.本段话从餐厅里、田野里、车间里、医院里四个角度来说明机器人的具体应用,并且都采用了“有……”的句式,生动形象,并且表达富有气势,所以运用了排比这一修辞手法。

前文说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机器人打过交道”,所以这一句群是对前面现实生活中打过交道的机器人的形象再现。而后文说到“人们对将融入千行万业的机器人产业所能创造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所以这一句群也能引起后面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等内容的阐述。从结构上来看,本句群起过渡的作用。

故答案为:①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机器人的具体应用,不仅形象生动,还增强了表达的气势;②起过渡作用,既是对前面现实生活中打过交道的机器人的形象再现,又能引起后面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等内容的阐述。

【答案】21.A

22.“朝气"是早晨的气;人的精神状态是“惰”;但引申到作战上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的作用表示强调;

A.表示强调;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特定称谓。

故答案为:A。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句“一日之计在于晨,休息了一晚上,早晨人的精神状态是‘锐’,我们说朝气蓬勃,就是表示气势狂盛,有一往无前的气概”可知,早晨人朝气蓬勃,再结合“‘昼气’是中午的气"‘暮气’是傍晚的气”可知,句式是一样的,所以应该填写“‘朝气’是早晨的气"。

第二空,结合上文“早晨人的精神状态是‘锐’”和下文“人的精神状态是‘归’"可知,此处也应该是“人的精神状态是……”,结合下句“想要睡觉了"可知,想要睡觉了,说明人的精神状态是“惰”,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人的精神状态是‘惰’"。

第三空,结合下句“就是指初战之气、再战之气,衰之气,两者都可通”可知,讲的是作战的气,在结合上文“朝气、昼气、暮气,本又是早晨、中午、晚上的气"可知,由早晨、中午、晚上的气到作战的气,即引申到作战上,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但引申到作战上”。

故答案为:“朝气"是早晨的气;人的精神状态是“惰”;但引申到作战上

23.【答案】【参考例文】

问渠哪得“附加值”,惟有踔厉平心来

“附加值”本指原有价值之外的新价值,即“附加值"是一种额外的收获。“附加”一词,有附和加两义,既表明了它的附属地位,同时表明了“新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