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光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第1次阶段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侨光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第1次阶段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侨光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第1次阶段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侨光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第1次阶段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侨光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第1次阶段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侨光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第1次阶段考语文试题(含解析)侨光中学2024年秋季高一年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是“愚"的表现。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是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常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这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梗"是网络用语,最初含有“滑稽有趣”之意,后来它被当作某个特定圈子的专属用语,围绕它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便是“梗"文化。“梗”语言则是“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梗”语言形式丰富,不仅有语言、文字,还有图像、动作等。作为“网络原住民”,青年群体通过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方式,对现有词句进行再加工,创造出了大量的“梗”语言。具体表现为:文字图像化,如“表情包";使用拼音缩略语,如“YYDS”表达称赞、惊叹;数字代替文字,如一连串“999999"字符寓意祝福对方天长地久;增设语义,如“呵呵”作为语气助词被赋予“冷笑"嘲讽”的词义。可见“梗"文化承载了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反映了他们独具个性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梗”文化是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它使圈层里的青年产生了广义上的情感共鸣。懂“梗"意味着心意相通,可以增进彼此的认同感。“梗”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的文化纽带,为不同的圈层建立起无形的边界,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集合体,将在现实生活里毫无交集的个体联结起来,实现了青年在彰显个性和寻求共性间的平衡。

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却没有提供思维外化和主观体验的“多维化”。年轻人沉溺在“梗"语言里,不断创造模板化、趋同化的语言符号,这无疑会助长思维的惰性,使他们丧失对优美文字的感知力。比如,面对壮丽的山河美景只会大喊“绝绝子”,经典古文诗句早已被抛之脑后;与人交往只剩下“jrm"(意为“家人们”),把真诚与坦荡隐藏在字母缩写背后。规范的语言文字逐渐被“梗"语言反噬,这会给汉语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笔者以为,由于“梗”文化具有天然的时代感,一味地抵制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数字化生态环境下,需正视以“梗"语言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力,在主流话语体系与“梗”语言的互动演化过程中,既要满足不同文化形式间的价值沟通需求,也要强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崇正能量的“梗"文化,比如“赶考”“上新"中国制造yyds”等,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将“梗"语言的发展同社会的进步相结合,以传播网络语言的正能量。

(摘编自周子星《青年网络交往“梗”文化的特征及其引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群的相同经验是产生共同语言的前提,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

B.字句有固定意义,这会影响实际情意的表达,于是人们交流时常会选择更为直接的会意。

C.“梗"文化能给青年提供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同时也推动了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

D.“梗"语言是对主流话语体系的一种丰富,它的兴起演变与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B.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附着某些共认的意义,这种观点在两则材料中都有体现。

C.材料一剖析了乡土社会中人们使用特殊语言进行交流的原因,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D.材料二以“相对”“一定程度"笔者以为”等语对论述作出限制,体现语言的严谨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咏叹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礼记》

B.“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

C.“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刘勰《文心雕龙》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乡土社会中特殊语言的主要特点。

5.学校组织学生调查大学生使用“梗"语言的情况,下面是某同学拟写的调查报告大纲的部分内容,请根据材料二,完成空缺处。

标题大学生“梗”语言使用的调查研究

调查背景信息化网络时代,“梗"语言发展迅速,流行面广。

调查摘要“梗”语言构成方式有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①“梗"语言受到大学生追捧的原因有:___

②存在问题___________

③改进建议

【答案】1.D2.A3.C

4.①特殊语言是乡土社会里亲密社群所使用的语言。②特殊语言包含声音、表情、动作等多种象征原料,并且要彼此配合使用。③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表达情意更直接、更丰富。

5.①.受捧原因:“梗”语言增加了语言交流的趣味性,表达简单便利且浅显易懂,增进了圈层里青年彼此的认同感。②.存在问题:“梗"语言属于特定圈层,过度使用会导致沟通相对封闭;“梗”语言会造成思维惰性,冲击汉语生态系统,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③.使用建议:大学生要注意“梗"语言使用的分寸和语境,要使用蕴含正能量的“梗”语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曲解文意,原文是“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有限”。

B.扩大范围,“人们交流时常会选择更直接的会意"错误,原文“‘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可见只有熟人之间才会这样。

C.“‘梗’文化能给青年提供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张冠李戴,原文“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可见情感表达的“便利感"是互联网提供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没有类比论证。两则材料都有比喻论证,如材料一“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材料二“‘梗’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的文化纽带";举例论证,如材料一“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材料二“如‘表情包’;使用拼音缩略语,如‘YYDS’表达称赞、惊叹……"。但两则材料都没有类比论证。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乡土社会里,语言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C.引用论证的是关于文章创作的原则,是指诗文要给读者以美感,运用夸饰必须有节制,合乎情理。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可知,特殊语言是乡土社会里亲密社群所使用的语言。

②由“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可知,特殊语言包含声音、表情、动作等多种象征原料,并且要彼此配合使用。

③由“‘特殊语言’常常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可知,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表达情意更直接、更丰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受捧原因:“‘梗’语言形式丰富,不仅有语言、文字,还有图像、动作等"文字图像化,如‘表情包’;使用拼音缩略语,如‘YYDS’表达称赞、惊叹;数字代替文字,如一连串‘999999’字符寓意祝福对方天长地久;增设语义,如‘呵呵’作为语气助词被赋予‘冷笑’‘嘲讽’的词义”“‘梗’文化承载了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反映了他们独具个性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梗’文化是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它使圈层里的青年产生了广义上的情感共鸣。懂‘梗’意味着心意相通,可以增进彼此的认同感”,可见“梗"语言增加了语言交流的趣味性,表达简单便利且浅显易懂,增进了圈层里青年彼此的认同感。

②存在问题:“‘梗’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的文化纽带,为不同的圈层建立起无形的边界,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集合体”“年轻人沉溺在‘梗’语言里,不断创造模板化、趋同化的语言符号,这无疑会助长思维的惰性,使他们丧失对优美文字的感知力"规范的语言文字逐渐被‘梗’语言反噬,这会给汉语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见“梗"语言属于特定圈层,过度使用会导致沟通相对封闭;“梗”语言会造成思维惰性,冲击汉语生态系统,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③使用建议:“在主流话语体系与‘梗’语言的互动演化过程中,既要满足不同文化形式间的价值沟通需求,也要强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崇正能量的‘梗’文化”,可见大学生要注意“梗”语言使用的分寸和语境,要使用蕴含正能量的“梗"语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鼓书艺人

老舍

宝庆的心情十分震动,一个抗日团体给他来了信,要他的班子为抗战做点事情。

当琴珠问起他们肯出多少钱时,他大吃一惊。他知道人家连车马费都不会给的。琴珠一听,直摇头:“不干!”

“我来付车马费,"宝庆没辙了。琴珠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憋出话来:“您钱多,您有钱……我们穷人得挣钱吃饭。”

宝庆让她笑去,回到旅馆,自己排练。

他顺口哼了一两段,都不合适。平日里唱的多是些谈情说爱的词儿,就是那些忠君报国的,也不是味儿。

在屋子旮旯里睡着了的窝囊废,让宝庆给吵醒了。他从床上坐起,揉着眼,“干吗不睡呀,兄弟?"宝庆说,他要准备一段词,鼓动大家抗日的心劲。

窝囊废又躺下了。宝庆还在拨琴,心里琢磨着词儿。他先念上一句,然后用一只手在琴上弹几下,和着唱唱。有些字实在念不上来,就连蒙带唬,找个合辙押韵的词补上。每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儿,就直乐:“嗬!有了!”

“唱什么呢?"窝囊废问。

“《抗金兵》!表一表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事,”宝庆答道,“就是有些地方不好办。"

窝囊废又坐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很严肃地说,“你为难的是不识几个字。”他下了床,“来,我来念给你听。你知道我有学问。"

宝庆奇怪了,看着他。“您认那俩字也不比我多呀!”

窝囊废受了委屈。“怎么不比你多?用得着的字我都认识。好好听着,我来念。"

兄弟俩哼起鼓词来了。窝囊废念一句,宝庆念一句,哥儿俩都很高兴。很快就练熟了一个段子。窗纸发白的时候,窝囊废主张睡觉,宝庆同意了,可是他睡不着。他又想起了一件揪心的事。琴珠要是不干,那小刘也就不会来弹弦子了。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

“大哥,”他试着问,“您给弹弹弦子怎么样?"

“我?”窝囊废应着,“我——图什么呢?"

“为了爱国,也给自个儿增光,”宝庆说得很快,“咱们的名字会用大黑体字登在报上。明白吗?会管咱们叫‘先生’。方宝庆先生,方宝森先生。您准保喜欢。"

没人答碴,只听得一阵鼾声。

第二天上午,宝庆醒来一看,那把一向放在屋角里的三弦不见了。他跳下了床。没了这个宝贝,可就算玩完了!他一抬头,看见窝囊废的床空了。

他急忙往小河边跑,一下子就找到了窝囊废,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拉着琴弦。宝庆如释重负地笑了。

重庆来的公共汽车司机,捎来了报纸。宝庆看着剧目广告,得意得心直跳。他、他哥哥的名字都在上面。用的是黑体的大字,先生的尊称。他像个小学生一样,大喊大叫地把报纸拿给窝囊废看。

彩排那天,他们早早地就起来了,穿上最好的衣服。窝囊废刮了胡子。他难得刮胡子,这回不但刮了,而且刮得非常认真仔细,一根胡子也没漏网。末了,他把鬓角和脑后的头发也修了修。他穿了件深蓝的大褂,正好跟兄弟的灰大褂相配。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

中午时分,他们进了城。宝庆打算好好请大哥吃上一顿,报答大哥成全他的一番美意。但轰炸后的重庆那么荒凉,劫后余烬的景象,倒了他们的胃口。有些烧毁的房子已经重建起来了,有些还是黑乎乎的一堆破烂,有的孤零零地只剩了一堵墙,人们用茅草靠着这堵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满眼令人心酸的战争创伤,一堆堆发黑的断砖残瓦。宝庆觉着眼前是一具巨大的尸体,疮痍密布。他一个劲地打颤。

到了戏院,一见方家兄弟,大家都迎了上来。所有的青年男女,都管宝庆叫“先生”,他非常得意。这跟唱堂会太不一样了,人家那是把他们当下人使唤。

幕前摆好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支着一面鼓。方家兄弟郑重其事地走上台。宝庆清了清嗓子,全场鸦雀无声。他于是开口,声音高亢,表情细腻,吐字行腔,精雕细琢。梁红玉以一弱女子,不惧强敌,不畏艰险,在长江之上,迎着汹涌波涛,擂鼓助战。说书人凭一面鼓,一张琴演得出神入化。只听得风萧萧,水滔滔,隆隆鼓声震撼着将士们的爱国心弦,霎时间,万马奔腾,杀声震天……

三弦的最后余音也消失了。场里一片肃穆,气氛兴奋又紧张。听众屏息凝神,像中了魔,末了,突然爆发出掌声。

宝庆大大方方地抓住窝囊废的手,举了起来。他鞠了一躬,窝囊废也挺不自然地鞠了一躬。听众一片叫好声。宝庆庄重地拿起三弦,走下了台。这是对他大哥——优秀琴师的一番敬意。

后台,全体演员围住了宝庆和窝囊废。拍他们的背,跟他们拉手。年青的知识分子热情洋溢,宝庆激动得说不出话。吵吵嚷嚷的年轻人围了上来,他立着,眼泪顺着腮帮子往下流。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窝囊废是指方宝森,方宝森是方宝庆的哥哥,他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他看不起唱大鼓的职业,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

B.一个抗日团体邀请宝庆为抗战做点事情,宝庆兄弟俩苦思冥想寻找内容,最后选中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故事。

C.宝庆“得意得心直跳"像个小学生一样”,是因为重庆报纸剧目广告黑体的大字,对他和他哥哥尊称先生。

D.小说通过艺人故事展现市民阶层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面貌,以鼓书表演展现民间文化凝聚民心的力量,具有浓厚的市井特色和民族色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庆想参加抗日义演却遭琴珠嘲弄,询问窝囊废可愿为自己伴奏,并没有得到回应,后来发现窝囊废起早练琴。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B.小说善于在细节中刻画人物,如窝囊废彩排前精心地打扮,表演后不自然地鞠躬,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的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

C.小说描写方家兄弟的表演效果,先是“场里一片肃穆”,接着“突然爆发出掌声”,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演出的成功。

D.作者运用凝练的语言、恰当的修辞、长短结合的句式描写出鼓书表演内容之精彩,场面之震撼,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将小说推向了高潮。

8.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为什么不惜笔墨地刻画方宝森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B7.B

8.①描写轰炸后荒凉破败之景,渲染惨烈的氛围,深刻揭露日寇的战争罪行;②描写废墟上人民的生活,他们艰难的求生触动了宝庆,为下文抗日义演蓄势;③描写宝庆的真切感受,表现了他质朴的民族情感。

9.①与宝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宝森的变化更加真实地展示了旧社会艺人渴望尊重的心理。②丰富小说内容。宝森的言行促成情节发展,增添故事生动性。③折射社会环境。宝森的观念再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艺人的艰难境遇。④揭示小说主题。宝森的蜕变表达出讴歌底层艺人的爱国热情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题。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B.“宝庆兄弟俩苦思冥想寻找内容"错,结合原文“窝囊废又躺下了。宝庆还在拨琴,心里琢磨着词儿。他先念上一句,然后用一只手在琴上弹几下,和着唱唱”“‘唱什么呢?’窝囊废问。‘《抗金兵》!表一表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事’”,可见应为“宝庆苦思冥想寻找内容”。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有误,精心打扮表现出他对演出的慎重,不自然地鞠躬中有初次登台的羞涩、赢得赞赏的激动。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需要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

结合“轰炸后的重庆那么荒凉,劫后余烬的景象”“有些还是黑糊糊的一堆破烂,有的孤零零地只剩了一堵墙"宝庆觉着眼前是一具巨大的尸体,疮痍密布”分析可知,描写轰炸后荒凉破败之景,渲染惨烈的氛围。

结合“人们用茅草靠着这诸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及文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分析可知,写废墟上人民的生活,他们艰难的求生触动了宝庆,为下文抗日义演蓄势。

结合“满眼令人心酸的战争创伤”“他一个劲地打颤"分析可知,描写宝庆的真切感受,表现了他质朴的民族情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次要人物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

结合“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到了戏院,一见方家兄弟,大家都迎了上来。所有的青年男女,都管宝庆叫‘先生’,他非常得意。这跟唱堂会太不一样了,人家那是把他们当下人使唤”分析可知,与宝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宝森的变化更加真实地展示了旧社会艺人渴望尊重的心理。

结合“窝囊废又坐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很严肃地说,‘你为难是不识几个字。’他下了床,‘来,我来念给你听。你知道我有学问。’"兄弟俩哼起鼓词来了。窝囊废念一句,宝庆念一句,哥儿俩都很高兴。很快就练熟了一个段子”“一下子就找到了窝囊废,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拉着琴弦"窝囊废刮了胡子。他难得刮胡子……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等关于宝森的描写,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丰富了小说内容。

结合“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宝森观念再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艺人的艰难境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结合“第二天上午,宝庆醒来一看,那把一向放在屋角里的三弦不见了。他跳下了床。没了这个宝贝,可就算玩完了!他一抬头,看见窝囊废的床空了”“一下子就找到了窝囊废,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拄着琴弦"他们早早地就起来了,穿上最好的衣服。窝囊废刮了胡子。他难得刮胡子,这回不但刮了,而且刮得非常认真仔细,一根胡子也没漏网。末了,他把鬓角和脑后的头发也修了修。他穿了件深蓝的大褂,正好跟兄弟的灰大补相配。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等分析可知,宝森的蜕变表达出讴歌底层艺人的爱国热情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B.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C.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D.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相同相近关系的称谓。

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短语“且战且退"中“且”含义不同。

C.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

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颙看重。

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

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2)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14.文段二中,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请概括回答。

【答案】10.C11.A

12.A13.(1)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能不也对君主忠诚呢(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

(2)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14.①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②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分别选自《三国志·魏武纪》和曹操的《求贤令》,展现了曹操的政治智慧和用人之道。第一篇通过具体事例,描绘了曹操在乱世中的机智果断和对人才的重视,体现了他善于反省和知人善任的特点。第二篇则通过曹操的言论,直接表达了他对贤才的渴求和不拘一格用人的理念,强调了实用主义的用人标准。两篇文章共同展现了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的雄才大略和求贤若渴的情怀。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

“吾降张绣等"主谓宾齐全,中间不能断开,“失”是失误,作下句的主语,“失"前断开,排除AD;

“吾知所以败”主谓宾齐全,“诸卿"与“观之”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有相同相近关系"错误。字是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与本名意思可以相同、相近,也可以相反。

B.正确。副词,将/连词,又;一边……一边。句意: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一边作战一边后退。

C.正确。

D.正确。逃亡/丢失。句意: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受到当时人追棒认可”错误,原文“世人未之奇”,是说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孝于其亲”,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亲孝”,对他的双亲孝顺;“岂”,哪里,怎么;“此吾所求也”,判断句。

(2)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文段二曹操说“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意思是,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由此可知,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

②为了更有说服力,曹操举例分析“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行为不够惇厚的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不恪守信用的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曹公被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为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被杀害。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

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走,曹公生气地说:“只要魏种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会饶恕你!"建安四年春天,活捉魏种,曹公说:“只因为他是个人才啊!”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他。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治理。

当初,曹公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就拜别遣还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毕谌离开之后,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说:“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说:“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建安十六年,又下令道:“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一定要抛弃而不任用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都[注]春霁,寄胡三、吴十一

元稹

蕊珠宫殿经微雨,草树无尘耀眼光。

白日当空天气暖,好风飘树柳阴凉。

蜂怜宿露攒芳久,燕得新泥拂户忙。

时节催年春不住,武陵花谢忆诸郎。

[注]清都:此处指作者在长安寓居的清都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清都春雨过后的画面,由概括到具体,虚实结合,并调动多种感官。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雨后初晴的阳光映照下,洁净如洗,清新和暖,充满生机。

C.诗人面对春景,又见蜂、燕在春雨之后的忙碌,引发内心诸多的感慨和思绪。

D.诗人状物注重细节描写,且运用拟人等手法,画面生动活泼,笔触清新自然。

16.唐代诗人贾岛在《二南密旨》中说“题者,诗家之主也"。本诗是如何围绕标题写作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A16.①本诗标题为“清都春霁,寄胡三、吴十一”,首句用“蕊珠宫殿"照应“清都”;②接着用草树无尘、白日当空、蜂、燕、宿露、新泥等景物描绘“春霁"画面;③“忆诸郎”则紧扣“寄胡三、吴十一";诗人有感于春日雨后初晴的景物,慨叹时光荏苒,世事匆忙,引起对友人胡三、吴十一的思念,进而写诗寄友。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虚实结合”错,画面没有虚写。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结构的能力。

诗歌首句“蕊珠宫殿”,点明地点,照应标题“清都春霁,寄胡三、吴十一”中的“清都";

二到六句,写微雨过后,宫殿上的花朵闪着微光,草木也因为没有尘土而闪耀光芒。白天晴朗,气温温暖,微风吹拂着柳树,为人们带来凉爽。蜜蜂爱上宿露,花香味聚集在一起,燕子找到了新的泥土,忙着修建自己的巢穴。描绘春雨后的景物,照应“春霁”;

然而季节的变迁不会停留,春天已经来临,但是武陵的花儿已经凋谢,使人回忆起过去的时光,思念着自己的友人。故尾联,触景生情,思念友人,照应“寄胡三、吴十一"。

(三)名篇名句默写(总分10分,每空1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诗句“_______”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同时也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____"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表达了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李清照的《声声慢》借大雁表达对故国、亡夫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衬托手法,用五岳、赤城山衬托天姥山高大巍峨的诗句是:“_______,____。"

【答案】(1)轻拢慢捻抹复挑唯见江心秋月白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4)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近日,多地文旅局纷纷奔赴哈尔滨展示自家旅游特色、花式揽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四川绵阳文旅团身穿四川北川羌族和白马藏族特色服装和游客共舞;哈尔滨商城,广西文旅团身着民族服饰表演舞蹈“科目三”;哈尔滨街头,呼伦贝尔两个下辖文旅局也先后在弹奏马头琴、表演民族歌舞:______A______。

河南文旅局从1月11日开始“题海战术”,频繁发布宣传视频,最多一天更新了30多条视频,目前该账号作品数量已破万;随后,山西、河北等多地文旅同样“卷”了起来。1月11日,山西文旅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35分,一共发布57条视频,最快的时候1分钟连发两条;河北文旅同样“抄作业”,不仅立下“日更60条”的flag,更是创下连更75条视频的更新记录。

______B______,文旅局还花式“整活"。河南文旅请王一博录制宣传视频;河北请来赵丽颖站台,吉林文旅宣布邀请魏大勋作为旅游形象代言人。另外,在视频内容上,吉林文旅把张起灵搬出来了、河南洛阳连夜换上了“飞鱼服”、江西文旅帅气“锦衣卫"已就位,各地文旅不断推陈出新。

在国家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旅游业具有关涉100多个产业的能力,旅游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大。一个地区旅游的形象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形象,所以旅游对整个城市竞争力、软实力的提升也非常重要。各地文旅局长卖力展示本地旅游产品也不是为了经济效益,更多是从综合效益来考虑的。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哈尔滨成了各地文旅的宣传舞台B.除了“卷”数量

19.①“关涉"改为“关联”或“影响"②“竞争力、软实力”改为“软实力、竞争力"③“不是”改为“不仅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由冒号可知,此句为总结句,上文主要写的是“多地文旅局纷纷奔赴哈尔滨展示自家旅游特色、花式揽客”,哈尔滨成了他们宣传的舞台。可填:哈尔滨成了各地文旅的宣传舞台;

B.此句处于段首,为过渡句,前段说的是各地文旅局纷纷靠发布宣传视频的数量取胜;由逗号可知,此句还与下句紧密相连;由“文旅局还花式‘整活’"中的“还”可知此句应有“除了"这样的关联词。可填:除了“卷”数量。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搭配不当,“关涉"与“产业”不搭配,把“关涉"改为“关联”或“影响";

②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应先说“软实力”,再说“竞争力”,因此“竞争力、软实力”改为“软实力、竞争力";

③“不是……更多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不是为了经济效益"也不合逻辑,应把“不是”改为“不仅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小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夜已经很深了,黑孩温柔地拉着风箱,风箱吹出的风犹如婴孩的鼾声。河上传来的水声越加明亮起来。河滩上影影绰绰,如有小兽在追逐,尖细的趾爪踩在细沙上,声音细微如同秀毛①纤毫毕现。河的那边明亮的音乐夹杂着欢笑声穿过来。闸北边的黄麻地里,“泼刺刺”一声响,麻杆儿碰撞着,摇晃着,好久才平静。全工地上只剩下这盏汽灯了,开初在那两盏汽灯周围寻找过光明的飞虫们,经过短暂的迷惘之后,一齐麇集到铁匠炉边来,为了追求光明,把汽灯的玻璃罩子撞得“噼噼啪啪"响。小石匠走到汽灯前,捏着汽杆,“噗唧噗唧”打气。汽灯玻璃罩破了一个洞,一只蝼蛄猛地撞进去,明亮的石棉纱罩撞掉了,桥洞里一团黑暗。待了一会儿,才能彼此看清嘴脸。黑孩的风箱把炉火吹得如几片柔软的红绸布在抖动,桥洞里充溢着地瓜熟了的香味。小铁匠用铁钳把地瓜挨个翻动一遍。香味越来越浓,终于,他们手持地瓜红萝卜吃起来。扒掉皮的地瓜白气袅袅,他们一口凉,一口热,急一口,慢一口,咯咯吱吱,唏唏溜溜,鼻尖上吃出汗珠。小铁匠比别人多吃了一个萝卜两个地瓜。老铁匠一点也没吃,坐在那儿如同石雕。

①毳毛:cuì,鸟兽的细毛。

20.请指出三处加点的“明亮"的语意。

21.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拟声词。

【答案】20.①第一处“明亮”指因夜晚的安静,河上的水声清晰;②第二处“明亮"指音乐欢快具有穿透力;③第三处“明亮”指灯光(或罩子光)耀眼。

21.①三处词语分别摹拟“麻杆碰撞声"飞虫撞罩声”“石匠打气声";②以声衬静,反衬夜晚的宁静;③增强画面感或趣味性。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第一处语境是夜晚,“河上传来的水声越加明亮起来”,这里的“明亮"描写的对象是“水声”,应该是指夜晚水声显得很“清晰";

②第二处“河的那边明亮的音乐夹杂着欢笑声穿过来”,“明亮"描写的对象是“音乐”,而且在“河那边”,用了“穿”字,表明音乐欢快具有穿透力;

③第三处描写的是“汽灯”,“明亮的石棉纱罩撞掉了”,“明亮"描写的对象是“石棉纱罩”,“石棉纱罩"本身并不具有亮度,是汽灯的光照亮了它,因此“明亮”指灯光(或罩子光)耀眼。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效果的能力。

①独一处“闸北边的黄麻地里,‘泼刺刺’一声响,麻杆儿碰撞着,摇晃着,好久才平静”,第二处“飞虫们……为了追求光明,把汽灯的玻璃罩子撞得‘噼噼啪啪’响”,第三处“小石匠走到汽灯前,捏着汽杆,‘噗唧噗唧’打气”,三处词语分别摹拟“麻杆碰撞声”“飞虫撞罩声"石匠打气声”;

②再看效果,语境描写的是夜晚的环境,这些声音其实都不大,作者刻意描写这些声音,是以声衬静,反衬夜晚的宁静;

③拟声词本身很形象,声音配合视觉,能够增强画面感,同时描摹这些声音也很有生活气息,增添了趣味性。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这人毛病真多!"他凭啥这样对我?”人们往往将手指向别人,却忘了把眼光投向自己。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责己而不责人

明朝杨守陈担任太子冼马时回家探亲,路过一家驿站,驿臣不知道冼马是什么官职,对他百般轻视。待到知道他的身份后,驿臣吓得匍匐在台阶下,百般乞怜。杨守陈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不知者不为怪,我为什么要责罚你呢?"如此“责己而不责人”的宽阔胸怀,谁看了不对他肃然起敬呢?

《左传》云:“自己修身而不责备别人,就能够免于祸难。"责己而不责人”,是把不责人作为前提的,因为心怀宽阔,所以待人以宽,平心静气。有了这样的一种心境,看自己也就比什么时候都清醒了。一天,曹禺收到了小自己十多岁的黄永玉一封信。信中,黄永玉对他进行了激烈地批评,甚至还带有羞辱的色彩,对这样一封不尽符合实情的来信,曹禺是怎么做的呢?他把这封信恭恭敬敬地装裱起来,放进一本精美的册子里,经常翻看,有时还怀着感激之情读给友人听。此后,他写出了《胆剑篇》《王昭君》等脍炙人口的戏剧。

一个人想赢得别人的尊敬,事业有所发展,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要多责己而少责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心胸宽广,不断进步。

老子说:“厚责于己,薄责于人。"工作生活中,如果做到薄责于人,你就能够收获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在欧洲,一位推婴儿车的母亲在街道上行走,忽然一阵风吹过,婴儿头上的帽子被吹落在地,挡住了另一位行人的去路。就在这无比尴尬的一刻,那位行人却反而满怀歉意地说了一声“sorry”。恰恰是这句责己的“sorry”,巧妙地化解了这场危机,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尊重。可见“厚责于己,薄责于人”内含的力量同样是巨大的。

《论语·卫灵公》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这也告诫我们百人百色、人无完人,我们要学会宽容,人与人相处,没有人天生合适做朋友,也不会总是欢声笑语,再好朋友也会发生矛盾。此时需要的是多责己,少责人。东汉著名将领马援也曾告诫侄儿说:“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有过失,就好像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嘴里不能说!”对于自己的优点或长处,我们应当韬光养晦和抱以谦逊的态度;对于别人的缺点或不足,我们应该三缄其口,不要随意指责他人。

孔子曾说:“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一个真正有为的人,会注重内心的修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责己而不责人,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理解,才能经得起外面的繁华和诱惑,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为人处世的错误态度:总是过多地责求他人,而不是责求自己。材料启发我们思考为人处世的方法。

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于是纠纷和矛盾就产生了;一旦发生了矛盾,不能一味地指责别人,甚至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去,而要多“反躬自省”,作好自我批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论语》中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为人要能够自我反省,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孔子强调,“躬自厚而薄则于人"才能“远怨”。试想,能对自己严格要求,而对别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自然不会招致怨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对自己多反思,对别人要宽容,并把这一点作为立身处世的重要法则加以实践。《格言联璧》中也有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意为一个人独自静坐时,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和他人聊天闲谈时,不要说人闲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同样为我们指点为人处世之道,强调了“思己过"和“莫论人非”的重要性,强调与人相处时,“严于律己”,多从自己身上找不足和过错,少去苛责别人的过错。

写作时,可以“破立结合”,批判这种态度的错误性,联系生活中相关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思想根源,并指出危害;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正确主张,如“责人不如责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自省"审视自我”等。论证可逐层深入,由个人成长延伸拓展到国家层面。

立意:

1.厚以责己,薄以责人。

2.温良待人,严以责己。

3.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侨光中学2024年秋季高一年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是“愚"的表现。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是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常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这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梗"是网络用语,最初含有“滑稽有趣”之意,后来它被当作某个特定圈子的专属用语,围绕它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便是“梗"文化。“梗”语言则是“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梗”语言形式丰富,不仅有语言、文字,还有图像、动作等。作为“网络原住民”,青年群体通过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方式,对现有词句进行再加工,创造出了大量的“梗”语言。具体表现为:文字图像化,如“表情包";使用拼音缩略语,如“YYDS”表达称赞、惊叹;数字代替文字,如一连串“999999"字符寓意祝福对方天长地久;增设语义,如“呵呵”作为语气助词被赋予“冷笑"嘲讽”的词义。可见“梗"文化承载了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反映了他们独具个性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梗”文化是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它使圈层里的青年产生了广义上的情感共鸣。懂“梗"意味着心意相通,可以增进彼此的认同感。“梗”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的文化纽带,为不同的圈层建立起无形的边界,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集合体,将在现实生活里毫无交集的个体联结起来,实现了青年在彰显个性和寻求共性间的平衡。

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却没有提供思维外化和主观体验的“多维化”。年轻人沉溺在“梗"语言里,不断创造模板化、趋同化的语言符号,这无疑会助长思维的惰性,使他们丧失对优美文字的感知力。比如,面对壮丽的山河美景只会大喊“绝绝子”,经典古文诗句早已被抛之脑后;与人交往只剩下“jrm"(意为“家人们”),把真诚与坦荡隐藏在字母缩写背后。规范的语言文字逐渐被“梗"语言反噬,这会给汉语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笔者以为,由于“梗”文化具有天然的时代感,一味地抵制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数字化生态环境下,需正视以“梗"语言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力,在主流话语体系与“梗”语言的互动演化过程中,既要满足不同文化形式间的价值沟通需求,也要强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崇正能量的“梗"文化,比如“赶考”“上新"中国制造yyds”等,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将“梗"语言的发展同社会的进步相结合,以传播网络语言的正能量。

(摘编自周子星《青年网络交往“梗”文化的特征及其引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群的相同经验是产生共同语言的前提,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

B.字句有固定意义,这会影响实际情意的表达,于是人们交流时常会选择更为直接的会意。

C.“梗"文化能给青年提供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同时也推动了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

D.“梗"语言是对主流话语体系的一种丰富,它的兴起演变与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B.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附着某些共认的意义,这种观点在两则材料中都有体现。

C.材料一剖析了乡土社会中人们使用特殊语言进行交流原因,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D.材料二以“相对”“一定程度"笔者以为”等语对论述作出限制,体现语言的严谨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咏叹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礼记》

B.“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

C.“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刘勰《文心雕龙》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乡土社会中特殊语言的主要特点。(4分)

5.学校组织学生调查大学生使用“梗"语言的情况,下面是某同学拟写的调查报告大纲的部分内容,请根据材料二,完成空缺处。(6分)

标题大学生“梗”语言使用的调查研究

调查背景信息化网络时代,“梗"语言发展迅速,流行面广。

调查摘要“梗”语言构成方式有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①“梗"语言受到大学生追捧的原因有:___

②存在问题___________

③改进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鼓书艺人

老舍

宝庆的心情十分震动,一个抗日团体给他来了信,要他的班子为抗战做点事情。

当琴珠问起他们肯出多少钱时,他大吃一惊。他知道人家连车马费都不会给的。琴珠一听,直摇头:“不干!”

“我来付车马费,"宝庆没辙了。琴珠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憋出话来:“您钱多,您有钱……我们穷人得挣钱吃饭。”

宝庆让她笑去,回到旅馆,自己排练。

他顺口哼了一两段,都不合适。平日里唱的多是些谈情说爱的词儿,就是那些忠君报国的,也不是味儿。

在屋子旮旯里睡着了的窝囊废,让宝庆给吵醒了。他从床上坐起,揉着眼,“干吗不睡呀,兄弟?"宝庆说,他要准备一段词,鼓动大家抗日的心劲。

窝囊废又躺下了。宝庆还在拨琴,心里琢磨着词儿。他先念上一句,然后用一只手在琴上弹几下,和着唱唱。有些字实在念不上来,就连蒙带唬,找个合辙押韵的词补上。每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儿,就直乐:“嗬!有了!”

“唱什么呢?"窝囊废问。

“《抗金兵》!表一表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事,”宝庆答道,“就是有些地方不好办。"

窝囊废又坐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很严肃地说,“你为难的是不识几个字。”他下了床,“来,我来念给你听。你知道我有学问。"

宝庆奇怪了,看着他。“您认那俩字也不比我多呀!”

窝囊废受了委屈。“怎么不比你多?用得着的字我都认识。好好听着,我来念。"

兄弟俩哼起鼓词来了。窝囊废念一句,宝庆念一句,哥儿俩都很高兴。很快就练熟了一个段子。窗纸发白的时候,窝囊废主张睡觉,宝庆同意了,可是他睡不着。他又想起了一件揪心的事。琴珠要是不干,那小刘也就不会来弹弦子了。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

“大哥,”他试着问,“您给弹弹弦子怎么样?"

“我?”窝囊废应着,“我——图什么呢?"

“为了爱国,也给自个儿增光,”宝庆说得很快,“咱们的名字会用大黑体字登在报上。明白吗?会管咱们叫‘先生’。方宝庆先生,方宝森先生。您准保喜欢。"

没人答碴,只听得一阵鼾声。

第二天上午,宝庆醒来一看,那把一向放在屋角里的三弦不见了。他跳下了床。没了这个宝贝,可就算玩完了!他一抬头,看见窝囊废的床空了。

他急忙往小河边跑,一下子就找到了窝囊废,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拉着琴弦。宝庆如释重负地笑了。

重庆来的公共汽车司机,捎来了报纸。宝庆看着剧目广告,得意得心直跳。他、他哥哥的名字都在上面。用的是黑体的大字,先生的尊称。他像个小学生一样,大喊大叫地把报纸拿给窝囊废看。

彩排那天,他们早早地就起来了,穿上最好的衣服。窝囊废刮了胡子。他难得刮胡子,这回不但刮了,而且刮得非常认真仔细,一根胡子也没漏网。末了,他把鬓角和脑后的头发也修了修。他穿了件深蓝的大褂,正好跟兄弟的灰大褂相配。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

中午时分,他们进了城。宝庆打算好好请大哥吃上一顿,报答大哥成全他的一番美意。但轰炸后的重庆那么荒凉,劫后余烬的景象,倒了他们的胃口。有些烧毁的房子已经重建起来了,有些还是黑乎乎的一堆破烂,有的孤零零地只剩了一堵墙,人们用茅草靠着这堵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满眼令人心酸的战争创伤,一堆堆发黑的断砖残瓦。宝庆觉着眼前是一具巨大的尸体,疮痍密布。他一个劲地打颤。

到了戏院,一见方家兄弟,大家都迎了上来。所有的青年男女,都管宝庆叫“先生”,他非常得意。这跟唱堂会太不一样了,人家那是把他们当下人使唤。

幕前摆好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支着一面鼓。方家兄弟郑重其事地走上台。宝庆清了清嗓子,全场鸦雀无声。他于是开口,声音高亢,表情细腻,吐字行腔,精雕细琢。梁红玉以一弱女子,不惧强敌,不畏艰险,在长江之上,迎着汹涌波涛,擂鼓助战。说书人凭一面鼓,一张琴演得出神入化。只听得风萧萧,水滔滔,隆隆鼓声震撼着将士们的爱国心弦,霎时间,万马奔腾,杀声震天……

三弦的最后余音也消失了。场里一片肃穆,气氛兴奋又紧张。听众屏息凝神,像中了魔,末了,突然爆发出掌声。

宝庆大大方方地抓住窝囊废的手,举了起来。他鞠了一躬,窝囊废也挺不自然地鞠了一躬。听众一片叫好声。宝庆庄重地拿起三弦,走下了台。这是对他大哥——优秀琴师的一番敬意。

后台,全体演员围住了宝庆和窝囊废。拍他们的背,跟他们拉手。年青的知识分子热情洋溢,宝庆激动得说不出话。吵吵嚷嚷的年轻人围了上来,他立着,眼泪顺着腮帮子往下流。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窝囊废是指方宝森,方宝森是方宝庆的哥哥,他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他看不起唱大鼓的职业,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

B.一个抗日团体邀请宝庆为抗战做点事情,宝庆兄弟俩苦思冥想寻找内容,最后选中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故事。

C.宝庆“得意得心直跳"像个小学生一样”,是因为重庆报纸剧目广告黑体的大字,对他和他哥哥尊称先生。

D.小说通过艺人故事展现市民阶层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面貌,以鼓书表演展现民间文化凝聚民心的力量,具有浓厚的市井特色和民族色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庆想参加抗日义演却遭琴珠嘲弄,询问窝囊废可愿为自己伴奏,并没有得到回应,后来发现窝囊废起早练琴。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B.小说善于在细节中刻画人物,如窝囊废彩排前精心地打扮,表演后不自然地鞠躬,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的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

C.小说描写方家兄弟的表演效果,先是“场里一片肃穆”,接着“突然爆发出掌声”,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演出的成功。

D.作者运用凝练的语言、恰当的修辞、长短结合的句式描写出鼓书表演内容之精彩,场面之震撼,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将小说推向了高潮。

8.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小说为什么不惜笔墨地刻画方宝森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段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

文段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B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C.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D.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相同相近关系的称谓。

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短语“且战且退"中“且”含义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