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19分)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30°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向东遇到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一个土层深厚、宽广辽阔的黄土“大舞台”基本成型。
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呢?从气候条件上看,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水旱风沙灾害等等,灾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国各大地理区中都位居前列。在如此条件下,可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200多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邦国到王国到帝国一直绵延不绝?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曾提出文明起源于“挑战——应战”的理论。他认为文明不可能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自然萌芽,而是在面临外界挑战时的不断应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夭折。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绝佳之地。
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域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约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
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在距今约12000~11000多年间,人类文明面临了一场巨大的挑战。当时地球本来处于温暖的间冰期,却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一次急剧降温,在短短几十或是十几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在这种急剧的环境变化下,植物大面积死亡,原有的很多动物或灭绝或向南迁徙了,原始人类可以采集到的果实、种子等食物,可捕猎到的猎物,都大量减少,人类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
农业起源了,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诞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在黄土高原上,这根本不成问题。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发达,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陕西西安和其附近的咸阳是西周、秦、西汉、隋、唐五朝的国都所在。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第10期)
1.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风成说"是一种理论假设,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B.“建筑师”在文中指南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向东流动,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
C.“另辟蹊径"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以农耕作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新思路。
D.“自肥性”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保证农作物营养的特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
B.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漫长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
C.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所以黄土高原土层的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
D.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积会更加宽广,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
B.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作者强调农业的起源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C.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庇护所”“舞台"等词,突出了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D.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说明揭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色之一。
4.作者指出“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绝佳之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4分)
5.材料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一文,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特制"一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文本一:
有鱼
胡竹峰
古人以绢帛作书,装入木雕的鲤鱼腹内传给对方,因称鱼笺、鱼素。所谓鱼传尺素,是源自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有诗句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
鱼传尺素的实物并不多见,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有年春节去皖南,恰逢灯会,鱼灯烛光闪闪。一盏刀型大扁灯在前开路,后面是两头狮子,边走边舞,大锣大鼓伴奏,其后紧跟着花灯、鱼灯、五谷灯,五光十色,灿烂斑斓。士农工商摩肩接踵,车马人物满巷,灯火达旦。铜锣铿锵,鼓声点点。鱼灯最为活泼热闹,鳞鳍闪烁,你来我往,或上蹿下跳,或左摆右摇,所到之处,鞭炮齐鸣。一女子在巷子里站着,鱼灯烛油的气息飘来,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
鱼灯当然喜庆,腊月里,在廊檐下吊着油汪汪的鸡鸭鱼肉,也喜庆,像小时候的辰光。瓦屋下,几个妇人在腌制咸肉咸鱼,晒太阳的老翁在打盹,花猫跳上椅子,池塘里一条金鲤跃出水面,激起白色的水花。三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怀。
逢年过节每每多些怀旧,万事如意、富贵吉祥、抬头见喜的颂词都在意都喜欢,红纸黑字端端正正写了贴在家里,满室生辉,有墨香有吉光。故乡几十年习俗,每逢春节,家里要挂“连年有鱼"的年画,有古版有新印。记忆最深的年画上有一个胖乎乎的男婴,手拿莲花,怀抱又大又壮的鲤鱼。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破旧的老屋仿佛也多了鲜气多了仙气。年画纸上木刻印刷的鱼追求肥美追求富贵,也并非一味取“家有余庆”的好兆头,更是饱满、喜滋滋、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的好愿望。
燕赵大地“三鱼争月"的年画最好,一尺见方,三条大鲤鱼摆尾翻身跃出水面,去争瞻那一轮凌空高悬的皓然明月。三鱼共一首,争头也争月。“月”同“跃”,看似三鱼争月,实为三鱼争跃。道家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三无尽,无尽有余,“三鱼争月”实则万鱼争跃,元气恢弘。作为衬底的“万顷波涛"更是声势浩浩,古风昭昭。
有地方除夕时在秤钩挂条鱼,秤有鱼,剩有余。有人将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作为祭品,号称“元宝鱼”。渔村新妇出嫁,随手撒些银钱在地上,所谓鲤鱼撒子,子孙满堂。古人万事讲究阴阳,讲究相生相克,旧年人家,墙上悬挂有木鱼,鱼为水,水克火。悬鱼长者丈余,短者不足一尺,配有各类纹饰,意寓平安。
我乡多水,河流密布。鱼是日常口食,河、湖、塘、渠、溪、池里多的是鲫鱼、草鱼、鲢鱼、青鱼,用来红烧,用来清蒸,用来煎炸……各有风味。鲫鱼性属土,泥水里自在游弋;能补胃,乡下妇人生产后用它炖汤,以充发物。草鱼、鲢鱼易活,肥大之极,我见过身长近一扁担的鱼,农人腌成咸鱼,晒在太阳地里,冒着油光。
旧年山里交通不便,一般人家难得鲜鱼,山民则做“面鱼”,聊且快意耳。面鱼是豆腐皮将糯米、肉末、豆腐、粉丝、红豆、生姜末与香蒜末裹成长条,放锅里炕至两面金黄或微焦时,切成方块状,仿鱼的形状盛入盘中。甜糯咸鲜,外皮脆香,内里绵软。
世俗里,鱼被尊为吉祥富贵之物。武王伐纣,过黄河时,一条白鱼跳进船舱,众人说是吉兆。鱼鳞如铠甲,鱼腹多子如兵。孔门得子,国君鲁昭公送鲤鱼祝贺,孔子高兴,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鱼在水中,飞鸟般自在。据说鱼有龙相,战国时有人乘鲤鱼而登仙,成仙之后,常骑着赤红的鲤鱼现身水上。笔记传奇上说,每年三月冰化雪消,几千尾黄河鲤鱼从百川汇集龙门,逆水往上蹦跳攀登,能上去的,就化为龙;跳不上去的,碰得额破腮裂,败阵而归。鲤鱼跳过龙门,即有云雨相随,天降祥火烧去鱼尾,助其化龙。唐朝的烧尾宴即源流于此,士人登第或升官,同僚、朋友及亲友前来祝贺,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馔和乐舞款待来宾,名为烧尾。
龙相久远,缥缈成了传说,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童年在纸上见过几次大鱼,先是庄子笔下的北冥鱼,名为鲲,鱼之大,不知有几千里,化为鸟,是为鹏,背阔不知几千里,翼若垂天之云。后来又见《玄中记》上的大鱼,船行一日才过鱼头,七日方过鱼尾,生产时,碧海为之血红。这样的鱼并非全然喜庆相、富贵相,倒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与大安详。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只是后世的钓徒心态各异。有人钓的是朝堂之志,有人钓的是隐逸心事,有人钓的是一日三餐,或得鲤鱼,或得鲈鱼,或得刀鱼,或得鳜鱼,或得鲥鱼,还有白鱼、鳊鱼、鳗鱼、鲃鱼、鲫鱼、草鱼、鲢鱼、青鱼……
腊月天在皖南山居,路过张志和故里。张志和一生起伏,几番上下,终于了却宦意,带上僮婢,告别亲友,四处游历,最后来到湖州城西渔隐,自称烟波钓徒,和西塞山前的白鹭为伍,也和桃花流水鳜鱼为伍。“斜风细雨不须归”,怎么说也是一种境界。
(有删改)
文本二:
安徽岳西人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因为他开辟了散文创作的新路。他的散文总体上志在传承本土遗产,对家乡的记忆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记。又谈墨趣,谈韵致,谈风骨,谈意境,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实践和理论别有深刻体会。竹峰还由物及人,由人及人境与人生,遍及草木虫鱼、日月山川、衣食住行、天道人心,于字里行间重申“功夫在诗外"(陆游语)的文学观,体悟到大自然借给我们诗意和灵感之浩瀚古意和美意——不失为文章之道的又一要旨。
(节选自韩少功《我读胡竹峰》,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汉乐府诗句,交代了“鱼传尺素”的由来,既表现了鱼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B.文章中“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一句,写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看年画的情景,表现了时空的久远。
C.文章以“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引出世俗未见的大鱼,进而强调“大鱼"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与大安详。
D.文末写渔隐,除了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与“有鱼"有关,还表现作者想要摆脱世事烦扰,追慕张志和渔隐生活。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游灯会的场景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就是从面上描写,读来如临其境,别有情趣。
B.文章利用谐音将“三鱼争月"说成“三鱼争跃”,并以道家的观点对“三"作了哲学上的解读,揭示了年画的丰富意蕴。
C.文章中“我乡多水,河流密布”这段文字,运用铺陈手法突出鱼乡特点,描写出故乡饱满、喜滋滋、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
D.文章对世俗与脱俗的思辨围绕“有鱼"展开,白鱼跳船舱、孔子给儿子取名是世俗的,而北冥鱼等是脱俗的,表达清晰。
8.文本一中提到“鱼有龙相”,你认为灯会和年画里的鱼各有什么“相"?请简要分析。(4分)
9.韩少功称“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请结合文本二的阐述谈谈文本一从哪些角度作了“勇敢尝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塏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①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景公为是省于刑。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
材料三: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
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君子A不犯B非礼C小人D不犯E不祥F古之制也G吾敢H违诸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与现代“坐”的姿势不同,多指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压于脚后跟。
B.“分野”,指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古人认为天象可以预兆吉凶。
C.“祝”指祷告,与《促织》中“望空代祝"的“祝”意思不同。
D.“寿"指保存性命,与《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的“寿"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担心彗星出现齐国将有灾祸,害怕齐国落入他人之手,期待用祈禳消除灾祸,对此晏子认为,薄赋慎刑比祈禳神明更能解决问题。
B.晏子的住所靠近市场,狭小又喧闹多尘,齐景公想为晏子更换住所,但晏子表示这里是君王的先臣所居之处,靠近市场反而有许多便利。
C.齐景公趁晏子出使晋国时重造了他的住宅,晏子拜谢后拆毁新房,全部恢复原貌,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
D.晏子在不同场合对齐景公用刑繁苛的问题进行了劝谏,景公因此意识到滥用刑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于是听取晏子的意见而减少了刑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
(2)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14.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为人处世始终秉持崇俭品格。请简要概括其“崇俭”的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辛弃疾
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注)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构的人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开篇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作一匹器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逐流的野鸭。
C.作者感慨幸好还携带一束书籍,塑造了火灾后虽家徒四壁但心境乐观的诗人形象。
D.结尾两句表明词人决意放下功业,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16.小序中称此词为“戏作”,请结合全词内容简析“戏"体现在哪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冰雪”在古诗词中可以用来比喻明洁的内心,如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
(2)在《书愤》中,陆游通过“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赞颂。
(3)中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被命名为“羲和号”,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在《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也借用太阳神的典故,赋予蜀道以浪漫的奇险色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京胡是京剧乐队的领袖,“国戏"的第一号伴奏乐器,______。在嘈杂的旧戏园子,没有扩音设备,却有一浪高过一浪的问候、聊天、喝彩,以及女眷们______的尖叫声、有头有脸人物出现时的喧闹声。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中国京剧的叫天大嗓、铿锵锣鼓,还有高亢尖锐、穿透力极强的京胡。只见那位穿长衫的琴师,翘着二郎腿,腿上垫块布,将小小的京胡向左倾斜着,执琴弓的右手疾徐往返,清脆的琴音伴着檀板和蹦豆似的单皮鼓声,把最后一排衣食父母给安顿住了。穿长衫、穿马褂、穿中山装、穿西服的琴师们往那儿一坐,几百年光景匆匆过去。
小提琴和小号是同类乐器中声音最高的,体积却最小,而且还可以向相对的低音区延长。仅有两根弦的京胡就不成了,它的有效音域也就十度有余,再高点谁的耳膜都麻烦,再低点又低不下去。这是个很大的局限,不过多少代京胡大师不肯______,不断探索,逐渐确立了高拉低唱、低拉高唱、繁简对应、烘云托月的独特伴奏风格。中国京剧的写意化表演是被局限逼出来的,却变被动为主动,创出一套______的表演体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可替代一惊一乍善罢甘休独一无二
B.绝无仅有大惊小怪善罢甘休举世无双
C.无可替代大惊小怪自暴自弃独一无二
D.绝无仅有一惊一乍自暴自弃举世无双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京胡的威风是这么逼出来的
B.也这么逼出了京胡的威风
C.京胡的威风也是这么被逼出来的
D.京胡也被这么逼出威风来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21.感叹号连用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请据此分析文中画横线处连用两个感叹号的作用。(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如果改为“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舂米、撑船”,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传统观点认为,同种植物的属性在种内的变异性主要是由生存环境的差异引起的。目前研究基因的科学家发现,植物属性的变异性可溯源至对应基因——“可塑性基因”,植物拥有“可塑性基因”,就有了高的变异性和适应能力。
其实,“可塑性”在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中也有其作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可塑性"为话题,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滑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19分)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30°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向东遇到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一个土层深厚、宽广辽阔的黄土“大舞台"基本成型。
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呢?从气候条件上看,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水旱风沙灾害等等,灾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国各大地理区中都位居前列。在如此条件下,可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200多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邦国到王国到帝国一直绵延不绝?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曾提出文明起源于“挑战——应战"的理论。他认为文明不可能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自然萌芽,而是在面临外界挑战时的不断应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夭折。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绝佳之地。
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域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约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
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在距今约12000~11000多年间,人类文明面临了一场巨大的挑战。当时地球本来处于温暖的间冰期,却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一次急剧降温,在短短几十或是十几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在这种急剧的环境变化下,植物大面积死亡,原有的很多动物或灭绝或向南迁徙了,原始人类可以采集到的果实、种子等食物,可捕猎到的猎物,都大量减少,人类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
农业起源了,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诞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在黄土高原上,这根本不成问题。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发达,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陕西西安和其附近的咸阳是西周、秦、西汉、隋、唐五朝的国都所在。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第10期)
1.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风成说”是一种理论假设,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B.“建筑师"在文中指南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向东流动,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
C.“另辟蹊径”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以农耕作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新思路。
D.“自肥性"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保证农作物营养的特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
B.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漫长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
C.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所以黄土高原土层的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
D.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积会更加宽广,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
B.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作者强调农业的起源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C.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庇护所"舞台”等词,突出了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D.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说明揭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色之一。
4.作者指出“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绝佳之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4分)
5.材料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一文,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特制”一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5)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抓住题干关键词,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者强调“特制"一词的原因。
【解答】(1)B.“南北纬30°到60°之间”和“由西向东流动"理解错误,“建筑师”在文中指的是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北向东南流动的季风。
故选:B。
(2)A.“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说法错误。文中说“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是产生了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并不是影响了它地基的稳定。
C.“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错误,原文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带状分布,不是由下到上立体分布。
D.“原因在于……"单一化,“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不仅仅因为“地域空间广阔”,不能忽视人类的主动性。比如原文提到“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
故选:B。
(3)A.“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推断不当,缺乏依据。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的阻挡,黄土高原的土层可能会更薄,农耕文明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故选:A。
(4)可由原文“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域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约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得出第一点: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环境带来的挑战能恰当地激发文明反弹的力量;可由原文“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得出第二点:这里的人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应对生存挑战,发展农业,最终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5)抓住关键词“特制”进行分析。从原文“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等信息可以知道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条件具有特殊性,是中国所独有的;从原文“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等信息可知,土高原为农业起源提供了条件,这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从原文“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可知,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给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对中华儿女精神品性的塑造具有独特意义。
答案:
(1)B
(2)B
(3)A
(4)①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环境带来的挑战能恰当地激发文明反弹的力量。②这里的人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应对生存挑战,发展农业,最终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5)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条件具有特殊性,是中国所独有的;②黄土高原为农业起源提供了条件,这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③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给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对中华儿女精神品性的塑造具有独特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文本一:
有鱼
胡竹峰
古人以绢帛作书,装入木雕的鲤鱼腹内传给对方,因称鱼笺、鱼素。所谓鱼传尺素,是源自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有诗句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
鱼传尺素的实物并不多见,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有年春节去皖南,恰逢灯会,鱼灯烛光闪闪。一盏刀型大扁灯在前开路,后面是两头狮子,边走边舞,大锣大鼓伴奏,其后紧跟着花灯、鱼灯、五谷灯,五光十色,灿烂斑斓。士农工商摩肩接踵,车马人物满巷,灯火达旦。铜锣铿锵,鼓声点点。鱼灯最为活泼热闹,鳞鳍闪烁,你来我往,或上蹿下跳,或左摆右摇,所到之处,鞭炮齐鸣。一女子在巷子里站着,鱼灯烛油的气息飘来,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
鱼灯当然喜庆,腊月里,在廊檐下吊着油汪汪的鸡鸭鱼肉,也喜庆,像小时候的辰光。瓦屋下,几个妇人在腌制咸肉咸鱼,晒太阳的老翁在打盹,花猫跳上椅子,池塘里一条金鲤跃出水面,激起白色的水花。三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怀。
逢年过节每每多些怀旧,万事如意、富贵吉祥、抬头见喜的颂词都在意都喜欢,红纸黑字端端正正写了贴在家里,满室生辉,有墨香有吉光。故乡几十年习俗,每逢春节,家里要挂“连年有鱼”的年画,有古版有新印。记忆最深的年画上有一个胖乎乎的男婴,手拿莲花,怀抱又大又壮的鲤鱼。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破旧的老屋仿佛也多了鲜气多了仙气。年画纸上木刻印刷的鱼追求肥美追求富贵,也并非一味取“家有余庆"的好兆头,更是饱满、喜滋滋、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的好愿望。
燕赵大地“三鱼争月”的年画最好,一尺见方,三条大鲤鱼摆尾翻身跃出水面,去争瞻那一轮凌空高悬的皓然明月。三鱼共一首,争头也争月。“月"同“跃”,看似三鱼争月,实为三鱼争跃。道家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三无尽,无尽有余,“三鱼争月"实则万鱼争跃,元气恢弘。作为衬底的“万顷波涛”更是声势浩浩,古风昭昭。
有地方除夕时在秤钩挂条鱼,秤有鱼,剩有余。有人将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作为祭品,号称“元宝鱼"。渔村新妇出嫁,随手撒些银钱在地上,所谓鲤鱼撒子,子孙满堂。古人万事讲究阴阳,讲究相生相克,旧年人家,墙上悬挂有木鱼,鱼为水,水克火。悬鱼长者丈余,短者不足一尺,配有各类纹饰,意寓平安。
我乡多水,河流密布。鱼是日常口食,河、湖、塘、渠、溪、池里多的是鲫鱼、草鱼、鲢鱼、青鱼,用来红烧,用来清蒸,用来煎炸……各有风味。鲫鱼性属土,泥水里自在游弋;能补胃,乡下妇人生产后用它炖汤,以充发物。草鱼、鲢鱼易活,肥大之极,我见过身长近一扁担的鱼,农人腌成咸鱼,晒在太阳地里,冒着油光。
旧年山里交通不便,一般人家难得鲜鱼,山民则做“面鱼”,聊且快意耳。面鱼是豆腐皮将糯米、肉末、豆腐、粉丝、红豆、生姜末与香蒜末裹成长条,放锅里炕至两面金黄或微焦时,切成方块状,仿鱼的形状盛入盘中。甜糯咸鲜,外皮脆香,内里绵软。
世俗里,鱼被尊为吉祥富贵之物。武王伐纣,过黄河时,一条白鱼跳进船舱,众人说是吉兆。鱼鳞如铠甲,鱼腹多子如兵。孔门得子,国君鲁昭公送鲤鱼祝贺,孔子高兴,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鱼在水中,飞鸟般自在。据说鱼有龙相,战国时有人乘鲤鱼而登仙,成仙之后,常骑着赤红的鲤鱼现身水上。笔记传奇上说,每年三月冰化雪消,几千尾黄河鲤鱼从百川汇集龙门,逆水往上蹦跳攀登,能上去的,就化为龙;跳不上去的,碰得额破腮裂,败阵而归。鲤鱼跳过龙门,即有云雨相随,天降祥火烧去鱼尾,助其化龙。唐朝的烧尾宴即源流于此,士人登第或升官,同僚、朋友及亲友前来祝贺,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馔和乐舞款待来宾,名为烧尾。
龙相久远,缥缈成了传说,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童年在纸上见过几次大鱼,先是庄子笔下的北冥鱼,名为鲲,鱼之大,不知有几千里,化为鸟,是为鹏,背阔不知几千里,翼若垂天之云。后来又见《玄中记》上的大鱼,船行一日才过鱼头,七日方过鱼尾,生产时,碧海为之血红。这样的鱼并非全然喜庆相、富贵相,倒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与大安详。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只是后世的钓徒心态各异。有人钓的是朝堂之志,有人钓的是隐逸心事,有人钓的是一日三餐,或得鲤鱼,或得鲈鱼,或得刀鱼,或得鳜鱼,或得鲥鱼,还有白鱼、鳊鱼、鳗鱼、鲃鱼、鲫鱼、草鱼、鲢鱼、青鱼……
腊月天在皖南山居,路过张志和故里。张志和一生起伏,几番上下,终于了却宦意,带上僮婢,告别亲友,四处游历,最后来到湖州城西渔隐,自称烟波钓徒,和西塞山前的白鹭为伍,也和桃花流水鳜鱼为伍。“斜风细雨不须归”,怎么说也是一种境界。
(有删改)
文本二:
安徽岳西人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因为他开辟了散文创作的新路。他的散文总体上志在传承本土遗产,对家乡的记忆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记。又谈墨趣,谈韵致,谈风骨,谈意境,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实践和理论别有深刻体会。竹峰还由物及人,由人及人境与人生,遍及草木虫鱼、日月山川、衣食住行、天道人心,于字里行间重申“功夫在诗外”(陆游语)的文学观,体悟到大自然借给我们诗意和灵感之浩瀚古意和美意——不失为文章之道的又一要旨。
(节选自韩少功《我读胡竹峰》,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汉乐府诗句,交代了“鱼传尺素"的由来,既表现了鱼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B.文章中“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一句,写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看年画的情景,表现了时空的久远。
C.文章以“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引出世俗未见的大鱼,进而强调“大鱼”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与大安详。
D.文末写渔隐,除了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与“有鱼”有关,还表现作者想要摆脱世事烦扰,追慕张志和渔隐生活。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游灯会的场景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就是从面上描写,读来如临其境,别有情趣。
B.文章利用谐音将“三鱼争月”说成“三鱼争跃”,并以道家的观点对“三”作了哲学上的解读,揭示了年画的丰富意蕴。
C.文章中“我乡多水,河流密布"这段文字,运用铺陈手法突出鱼乡特点,描写出故乡饱满、喜滋滋、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
D.文章对世俗与脱俗的思辨围绕“有鱼”展开,白鱼跳船舱、孔子给儿子取名是世俗的,而北冥鱼等是脱俗的,表达清晰。
8.文本一中提到“鱼有龙相”,你认为灯会和年画里的鱼各有什么“相”?请简要分析。(4分)
9.韩少功称“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请结合文本二的阐述谈谈文本一从哪些角度作了“勇敢尝试”。(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应该注重对散文描写部分的理解,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
(4)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本文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概括。
【解答】(1)D.“还表现作者想要摆脱世事烦扰,追慕张志和的渔隐生活"错误,过度解读。“‘斜风细雨不须归’,怎么说也是一种境界”是对张志和及其人生境界的赞美,但从中看不出作者自己的想要摆脱世事烦扰,追慕张志和的渔隐生活。
故选D。
(2)A.“‘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就是从面上描写"错误,写“人”应该是“点”,写灯五光十色,灿烂斑斓,车马人物满巷等是“面”。
故选A。
(3)文章第二段说“鱼传尺素的实物并不多见,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可见灯会里的鱼指鱼灯;此段描绘灯会的热闹场景,“鱼灯最为活泼热闹”,第三段“鱼灯当然喜庆"。可见灯会里的鱼最为活泼热闹,有喜庆相;
①年画里的鱼指的是过年时挂的“连年有鱼”年画里的鱼,“记忆最深的年画上有一个胖乎乎的男婴,手拿莲花,怀抱又大又壮的鲤鱼”,是又大又壮的鲤鱼,“年画纸上木刻印刷的鱼追求肥美追求富贵”,有富贵相;
②还有“‘三鱼争月’实则万鱼争跃,元气恢弘。作为衬底的‘万顷波涛’更是声势浩浩,古风昭昭”,“三鱼争月”年画里的是万鱼争跃、元气恢弘的鲤鱼,有气派相。
(4)①文本二“他的散文总体上志在传承本土遗产,对家乡的记忆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记"。文本一题目是“有鱼”,作者以此为线索,写了故乡的灯会,腊月里腌制咸肉咸鱼,春节挂年画,除夕时在秤钩挂条鱼,介绍家乡水多、出产各种鱼,旧年里做“面鱼"等等,回忆故乡的经历、习俗,叙写故乡风光,志在传承本土遗产;
②文本二“又谈墨趣,谈韵致,谈风骨,谈意境,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文本一开头写“鱼传尺素";说各地“有鱼”的寓意,如灯会里的鱼代表喜庆,年画里的鱼代表富贵等;也说传奇,如“武王伐纣,过黄河时,一条白鱼跳进船舱";说境界,如庄子笔下的北冥鱼。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
③文本二“竹峰还由物及人,由人及人境与人生……于字里行间重申‘功夫在诗外’(陆游语)的文学观”。作者从“有鱼"写到“有人”,如灯会中由灯到“一女子在巷子里站着,鱼灯烛油的气息飘来,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写武王伐纣时跃上船的白鱼,写到孔子给儿子起名叫“鲤”;写到人的愿望与哲思,如“年画纸上木刻印刷的鱼追求肥美追求富贵,也并非一味取‘家有余庆’的好兆头,更是饱满、喜滋滋、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的好愿望”,体现了“功夫在诗外”的文学观。
答案:
(1)D
(2)A
(3)灯会里的鱼指鱼灯,最为活泼热闹,有喜庆相;
①“连年有鱼"年画里的是又大又壮的鲤鱼,有富贵相;②“三鱼争月”年画里的是万鱼争跃、元气恢弘的鲤鱼,有气派相。
(4)①作者围绕“有鱼"回忆故乡的经历、习俗,叙写故乡风光,志在传承本土遗产;②作者说鱼传尺素,说各地“有鱼”的寓意,说传奇,说境界,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③作者从“有鱼"写到“有人”,由人写到人的愿望与哲思,体现了“功夫在诗外"的文学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塏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①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景公为是省于刑。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
材料三: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
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君子A不犯B非礼C小人D不犯E不祥F古之制也G吾敢H违诸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与现代“坐”的姿势不同,多指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压于脚后跟。
B.“分野”,指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古人认为天象可以预兆吉凶。
C.“祝”指祷告,与《促织》中“望空代祝"的“祝”意思不同。
D.“寿"指保存性命,与《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的“寿"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担心彗星出现齐国将有灾祸,害怕齐国落入他人之手,期待用祈禳消除灾祸,对此晏子认为,薄赋慎刑比祈禳神明更能解决问题。
B.晏子的住所靠近市场,狭小又喧闹多尘,齐景公想为晏子更换住所,但晏子表示这里是君王的先臣所居之处,靠近市场反而有许多便利。
C.齐景公趁晏子出使晋国时重造了他的住宅,晏子拜谢后拆毁新房,全部恢复原貌,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
D.晏子在不同场合对齐景公用刑繁苛的问题进行了劝谏,景公因此意识到滥用刑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于是听取晏子的意见而减少了刑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
(2)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14.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为人处世始终秉持崇俭品格。请简要概括其“崇俭”的具体表现。(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结构对称,中间断开,“祥”后断开;“古之制也"为判断句,其后断开。句意:君子不做那些不遵礼法的事,小人们不做那些不吉利的事,这是古人的遗训,我敢违背它吗?
故选CFG。
(2)C.“意思不同”错误,都是祷告的意思。句意:如果祝祷可以使神明降临;巫婆在旁边望着天空替人祷告。
故选C。
(3)C.“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分析错误,综合三则材料可知,晏子主张节俭,是不想因为自己奢侈享受而劳民伤财,助长国君奢靡之风。
故选C。
(4)①高台深池:名词活用为动词,筑高台凿深池;胜:尽。句子翻译为:您筑高台凿深池,征收赋税好像唯恐得到的少,施加刑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②得:能够;弊:同“敝”,破旧。句子翻译为: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破车劣马来供自己使用,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5)根据材料一原文“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弗星将出,彗星何惧乎"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可知,劝谏景公戒除奢侈。
根据材料二原文“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拒绝重修住宅。
根据材料三原文“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可知,乘破车驾劣马以为甘。
答案:
(1)CFG
(2)C
(3)C
(4)①您筑高台凿深池,征收赋税好像唯恐得到的少,施加刑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②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破车劣马来供自己使用,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5)①劝谏景公戒除奢侈;②拒绝重修住宅;⑧乘破车驾劣马以为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三十二年(前516),天空出现慧星。景公坐在柏寝台上叹息说:“堂皇的亭台,终归于谁手呢?"群臣忧然泪下,晏子反而笑起来,景公很恼怒。晏子说:“我笑群臣过于谄谀了。”景公说:“慧星出现在东北天空,正是对着齐国的地域位置,寡人为此而担忧。"晏子说:“您筑高台凿深池,收租税唯恐得的少,施刑罚唯恐不严苛,最凶的茀星将出现,您怕什么慧星呢?”景公说:“可以用祭祷禳除慧星吗?"晏子说:“如果祝祷可以使神明降临,那么祈禳也可以使它离去。但百姓愁苦怨恨的成千上万,而您让一个人去祈禳,怎么能胜过众口怨声呢?”当时景公好大造宫室,多养狗马,奢侈无度,税重刑酷,所以晏子借机谏止齐景公。
材料二:
起初,齐景公想更换晏子的住宅,说:“您的住宅靠近市场,低湿狭窄,喧闹多尘,不适合居住,请替您换一所明亮高爽的房子。"晏子辞谢说:“君主的先臣我的祖父辈就住在这里,臣不足以继承先臣的业绩,这对臣已经过分了。况且小人靠近市场,早晚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小人的利益。哪敢麻烦邻里迁居为我建房?”景公笑着说:“您靠近市场,了解物品的贵贱吗?"晏子回答说:“既然以它为利,岂敢不知道呢?”景公说:“什么贵?什么贱?"当时齐景公刑名繁多苛严,(尤其是刖刑),集市上有卖假脚的。所以回答说:“假脚贵,鞋子便宜。”齐景公为这件事减少了用刑。
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扩建了他(晏子)的居宅,当晏子返回的时候,(新宅)已经建成。晏子拜谢了齐景公(的好意),随即拆除新建的房子,重建了邻里的房子,恢复原来规制,将邻人迁回原处。对这些人说:“谚语说:‘不要选择住宅,只是要选择邻居。’你们以前通过占卜选择了邻居,如果违背了占卜的结果就不会吉祥。君子不做那些不遵礼法的事,小人们不做那些不吉利的事,这是古人的遗训。我敢违背它吗?"最终恢复他的旧居,齐景公不允许,晏婴又通过陈桓子向齐景公请求,齐景公最终允许了。
材料三:
晏子入朝的时候,每每乘坐破旧的车子,用劣马拉车。齐景公见了说:“哎呀!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这么破旧不堪的车子呢?”
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的恩赐,我得以保全父、母及妻三族的衣食,还能周济国内的游士,使他们得以生存。国家给我的俸禄很多啊,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车马可以自己用,我已经很满足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辛弃疾
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注)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构的人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开篇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作一匹器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逐流的野鸭。
C.作者感慨幸好还携带一束书籍,塑造了火灾后虽家徒四壁但心境乐观的诗人形象。
D.结尾两句表明词人决意放下功业,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16.小序中称此词为“戏作”,请结合全词内容简析“戏”体现在哪里(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解答】(1)D“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错误,由注释“当时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而迁居瓢泉未果“可知,辛弃疾乔迁新居,未能实现,因此不可能“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故选:D。
(2)此处的“戏作”有戏谑、调侃、自嘲之意,结合诗歌手法、内容分析这一特点的体现。“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写诗人乔迁新居,借了别人的车来拉家具,却发现家具比车还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写自己“家徒四壁”的寒窘。“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用典,结合注释可知,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写诗人与虚拟人物歌舞纵饮的热闹来反嘲自己搬家之时没有歌、没有舞、没有酒,“故人疏”的冷清之感。“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写诗人想要与他人畅叙幽情,却发现只能与飞来的白鹤交流,结果白鹤又飞走了,用戏谑的语言表达诗人渴盼知音而不得的失落。
答案:
(1)D
(2)以家具少于车的夸张语气调侃自己家中的寒窘;以与虚拟人物歌舞纵饮的热闹来反嘲自己因病止酒遣散歌者故交疏离的冷清;以白鹤飞来又忽去戏谑自己渴盼知音而不得的失落。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冰雪"在古诗词中可以用来比喻明洁的内心,如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
(2)在《书愤》中,陆游通过“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赞颂。
(3)中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被命名为“羲和号”,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在《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也借用太阳神的典故,赋予蜀道以浪漫的奇险色彩。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重点字:肺)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重点字:堪)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重点字:逆)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京胡是京剧乐队的领袖,“国戏"的第一号伴奏乐器,______。在嘈杂的旧戏园子,没有扩音设备,却有一浪高过一浪的问候、聊天、喝彩,以及女眷们______的尖叫声、有头有脸人物出现时的喧闹声。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中国京剧的叫天大嗓、铿锵锣鼓,还有高亢尖锐、穿透力极强的京胡。只见那位穿长衫的琴师,翘着二郎腿,腿上垫块布,将小小的京胡向左倾斜着,执琴弓的右手疾徐往返,清脆的琴音伴着檀板和蹦豆似的单皮鼓声,把最后一排衣食父母给安顿住了。穿长衫、穿马褂、穿中山装、穿西服的琴师们往那儿一坐,几百年光景匆匆过去。
小提琴和小号是同类乐器中声音最高的,体积却最小,而且还可以向相对的低音区延长。仅有两根弦的京胡就不成了,它的有效音域也就十度有余,再高点谁的耳膜都麻烦,再低点又低不下去。这是个很大的局限,不过多少代京胡大师不肯______,不断探索,逐渐确立了高拉低唱、低拉高唱、繁简对应、烘云托月的独特伴奏风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理疗物品转让合同模板
- 企业无息借款合同模板
- 2024版废弃土石方填海造陆项目合同
- 租船合同范例英语
- 2024版健身器材研发与销售合同
- 筑建委装修合同模板
- 出售转让塔吊合同模板
- 混凝土染色剂采购合同范例
- 2024年找短板补短板心得体会模版(2篇)
- 企业标准合同范例
- 品管部年终总结报告
- 2024年南瑞集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校园招聘高频难、易错点练习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合作协议
- 吉林师范大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传染病实验室检查的质量控制
- 2024年宁德监狱五金配件供应与服务合同
- 2024年秋新人教PEP版3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课件 Unit 4 第4课时 Part B Let's talk
- 广东开放大学2024年秋《国家安全概论(S)(本专)》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 2024级高一上期期中测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01-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高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