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衡水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综合素养测评语文试卷(含答案)河北省衡水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综合素养测评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课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衫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炼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闭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强调“文"有韵,而萧绎所说的“文”已等同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他强调“文"之抒情和语言的形式美。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诛、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D.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是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B.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入惰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C.“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的局限。
D.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汉赋难见个人情性。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A.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
B.《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C.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D.钟嵘《诗品》评价曹植诗“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4.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加以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浪街
贾平凹
丹江流经竹林关,向东南而去,便进入了商南县境。一百十一里到徐家店,九十里到梳洗楼,五里到月亮湾,再一十八里拐出沿江第四个大湾川到荆紫关,淅川,内乡,均县,老河口。汪汪洋洋九百九十里水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江东荆紫关,关内关外住满河南人,江西村村相连,管道纵横,却是河南、湖北口音,惟有到了山根下一条叫白浪的小河南岸街上,才略略听到一些秦腔呢。
这街叫白浪街,小极小极的。这里最崇尚的颜色是黑白:门窗用土漆刷黑,凝重、锃亮,伊然如铁门钢窗,家里的一切家什,大到柜子、箱子,小到罐子、盆子,土漆使其光明如镜,到了正午,你一人在家,①家里四面八方都是你。街里九棵柳树,位置最中的,身腰最弯的,年龄最古老而空了心的是一棵垂柳。树下就侧卧着一块无规无则之怪石。既伤于观赏,又碍于街面,但谁也不能去动它。那简直是这条街的街徽。重大的集会,这石上是主席台,重要的布告,这石上的树身是张贴栏,就是民事纠纷、起咒发誓,也只能站在石前。
就是这条白浪街,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在这里相交,三省交结,界牌就是这一块仄石。一条街上分为三省,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容貌,三省人是三省人的语言,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商店。三省人在这里混居,他们都是炎黄的子孙,都是共产党的领导,但是,每一省都不愿意丢失自己的省风省俗,顽强地表现各自的特点。
湖北人在这里人数最多,也是三省之中最富有的公民。若是有客稍稍在门口向里一张望,就热情出迎,介绍饭菜,帮拿行李,你不得不进去吃喝,似乎你不是来给他“送”钱的,倒是来享他的福的。在一张八仙桌前坐下,先喝茶,再吸烟,问起这白浪街的历史,他一边叮叮咣咣刀随案板响,一边说了三朝,道了五代。又问起这街上人家,他会说了东头李家是几口男几口女,讲了西头刘家有几只鸡几头猪;忍不住又自夸这里男人义气,女人好看。要问起这儿特产,那更是天花乱坠,说这里的火纸,吃水烟一吹就着;说这里的瓷盘从汉口运来,光洁如玻璃片,结实得落地不碎,就是碎了,碎片儿刮汗毛比刀子还利;说这里的老鼠药特有功效,小老鼠吃了顺地倒,大老鼠吃了跳三跳,末了还是顺地倒。说的时候就拿出货来,当场推销。一顿饭毕,客饱肚满载而去,②桌面上就留下七元八元的。
河南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人小孩没有不会水性的,每三日五日,结伙成群,背了七八个汽车内胎逆江而上,在五十里、六十里的地方去买柴买油桐籽。柴是一分钱二斤,油桐籽是四角钱一斤。收齐了,就在江边啃了干粮,喝了生水。憋足力气吹圆内胎,便扎柴排顺江漂下。一整天里,柴排上就是他们的家,丈夫坐在排头,妻子坐在排尾,孩子坐在中间。夏天里江水暴溢,大浪滔滔,那柴排可接连三个、四个,一家几口全只穿短裤,一身紫铜色的颜色,在阳光下闪亮,柴排忽上忽下,好一个气派!偶尔排撞在礁石上,将孩子弹落水中,父母并不惊慌,排依然在走,孩子眨眼间冒出水来,又跳上排。到了最平稳之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家人就仰躺排上,③看天上水纹一样的云,看地下云纹一样的水,醒悟云和水是一个东西,只是一个有鸟一个有鱼而区别天和地了。月到江心,柴排靠岸,连夜去荆紫关拍卖了,柴是一斤二分,油桐籽五角一斤;三天辛苦,挣得一大把票子,酒也有了,肉也有了,过一个时期“吃饱了,喝涨了"的富豪日子。精打细算与他们无缘,钱来得快去得快,大起大落的性格使他们的生活大喜大悲。
陕西人,固有的风格使他们永远处于一种中不溜的地位。他们是真正的安分农民,长年在土坷垃里劳作。土地包产到户后,地里的活一旦做完,油盐酱醋的零花钱来源就靠打些麻绳了。走进每一家,门道里都安有拧绳车子,婆娘们盘脚而坐,一手摇车把,一手加草,④一抖一抖的,车轮转得是一个虚的圆团,车轴杆的单股草绳就发疯似的肿大。再就是男子们在院子里开始合绳:十股八股单绳拉直,两边一起上劲,长绳就抖得眼花缭乱,白天里,日光在上边跳,夜晚里,月光在上边碎,然后四股合一条,如长蛇一样扔满了一地。一条绳交给国家收购站,钱是赚不了几分,但他们个个心宽体胖,又年高寿长。河南人、湖北人请教养身之道,回答是:不研究行情,夜里睡得香,心便宽;不心重赚钱;茶饭不好,却吃得及时,便自然体胖。
一条白浪街,成为三省边街,街上有三份报纸,流传阅读,一家报上登了不正之风的罪恶,秦人骂“瞎”,楚人骂“操蛋”,豫人骂“狗球”;一家报上刊了振兴新闻,秦人说“燎”,楚人叫“美”,豫人喊“中"。只是可惜他们很少有戏看,陕西人首先搭起戏班子,湖北人也参加,河南人也参加,演秦腔,演豫剧,演汉调。条件差,一把二胡演过《血泪仇》,广告色涂脸演过《梁秋燕》,以豆腐包披肩演过《智取威虎山》,越闹越大,《于无声处》的现代戏也演,《春草闯堂》的古典戏也演。那戏台就在白浪河边,看的人山人海。那戏台两边的对联,字字斗般大小,先是以红纸贴成,后就以红漆直接在门框上书写,一边是“丹江有船三日过五县”,一边是“白浪无波一石踏三省”,横额是“天时地利人和”。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以丹江流向及沿江的地理、人文环境引入,在宏阔的视角中自然地交代了白浪街方位,与结尾呼应,并以秦腔点化了主题。
B.文章第三段着墨于白浪街居民崇尚的颜色和街中的怪石,以点带面地介绍了白浪街风貌,描写也颇具隐喻性,表达含蓄隽永,耐人咀嚼。
C.文章第四段承上启下,引出后文对三省人不同特点的描写。五到七段是全文主体,是写白浪街,也是写白浪人,更是写作者对生活的体察。
D.文章结尾写三省居民虽风俗各异,但对善恶的态度相似,虽娱乐生活单调,条件简陋,但文化相融,其乐无穷,收束很自然,令人回味。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凸显家里所有家什都像镜子一样亮,形象地写出了白浪街百姓对生活讲究和热爱。
B.句子②以“七元八元"写出了湖北人生意的寒微,而“就”字则对这种效果起到了强调作用。
C.句子③用水纹形容云,又用云纹形容水,描绘出水天一色的意境,表现了河南人恬然的状态。
D.句子④用“抖"字传神地表现了婆娘们打麻绳的娴熟,而叠词的使用又增强了动作的画面感。
7.文章最后的对联有呼应全文、画龙点睛之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文章如何将三省人“各自的特点”表现得鲜明生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材料三: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古文观止·梅圣俞诗集序》)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句读正确的是()
A.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B.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C.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D.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拘,指被拘禁,“百里奚举于市”的“举"表示被选拔、被任用,两者用法相同。
B.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代官爵或功勋而受到封赏,文中梅尧臣因家族亲属而受荫。
C.辟,指征召,与《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中的“辟"词义相同。
D.雅颂是《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
11.下列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指出古代不得志的诗人更能体悟生活,抒发沉郁的胸臆,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情感。
B.梅圣俞常用诗歌抒发不得志的感情,所以当时不论贤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
C.梅圣俞诗作很多,但他却没有收集保管。通过谢景初的努力,使梅圣俞的诗作得以保存。
D.序文以评述梅诗为轴心,融议论、叙事、抒情为一体,饱含了作者对梅圣俞的倾慕和同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13.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文学创作理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这是作者被贬永州迁居愚溪后的诗作。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③夜榜:夜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诗人来到南夷的原因,“累”字写出诗人长久为官的心理。
B.诗人居住在农田旁边,他偶尔觉得自己像隐者,终于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C.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谪之后,颈联承接上联,描绘了诗人一天的活动。
D.诗人在碧天之下长歌的情景,塑造了一个借歌声排遣情怀的骚客形象。
15.诗人说自己“幸此南夷谪”,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诗人思想感情时却说:“不怨而怨。”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三、情景默写(6分,每题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探究,认为“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官府要求百姓抚育孩子和喂养禽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异曲同工之妙。
(4)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旧南阁子修葺后环境变美,人在阁中既可以畅读藏书,“";也可以静默端坐,感受“”的清静意境。
(5)《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6)屈原《离骚》中与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用到相同意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偶然和高晓声谈起“文化小说”,晓声说:“吃东西也是文化。"这两天在家里腌韭菜花,想起咸菜和文化。①
中国人饮食中,咸菜与酱菜必不可少。起于何时,我弄不清楚。不会很早。去考查咸菜和酱菜的起源,我不反对,而且颇有兴趣。但是,②也不一定非得寻出它的来由不可。小说重视民族文化,并从生活的深层追寻某种民族文化“根”,我以为是(1)无伤大雅的。③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但是不一定非得寻得那么远,寻到一种苍苍莽莽的古文化不可。④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17.文中“腌一腌"酱一酱”两个短语用得巧妙,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18.下列句子中的“得"与文中加点的“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B.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骼不凡,风神迥异。
C.妇人家气力单微,如何劈得棺开。(《警世通言》卷二)
D.快下大雨了,要不快走,就得淋成落汤鸡啦。
19.“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这个句子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据显示,我国有超1.4亿人患有糖尿病,18-29岁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达2%。在我们的印象里,①;但如今,这个以糖为名的慢性病,正在“盯上”年轻人。
“人生唯爱和美食不可辜负。"②,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蔬菜要吃水煮的,饮料要喝无糖的,巧克力越吃越苦……一系列控糖操作,反映出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只不过效果如何,恐怕要打个问号。比如,标榜“只要甜不要糖”的无糖饮料一般都含有不少代糖,同样会加重胰腺负担。而且日常生活中运动不充分、饮食不规律的现象(A),吸烟、喝酒、熬夜等也是司空见惯。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一个问题值得思考:除了把手边的奶糖换成黑巧,我们还能为身体健康做点什么?
有人曾提出一种名为“500111"的生活方式,即一星期运动五天,晚饭后不吃东西,不喝甜饮料,肥胖人群每顿饭减少一两粮食,一周只外出吃饭一次,一天吃一斤蔬菜。这种健康管理方案虽然有值得参考的地方,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每个人身体情况都不相同,对糖分的耐受度也不相同,③。当然,倘若在糖尿病等身体健康问题上(B),反而可能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这样就(C)了。说到底,追求健康、享健康是一件愉悦自己的事,要讲科学,也要讲规律,最终求得一个美好生活的最优解。
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户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五、书写专练(本题共1小题,4分)
请将下面的内容(含标点符号)抄写在答题卷的方框内,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寒冬,哈尔滨把制约城市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冷资源"变成了文旅融合的“热经济”。其实,将冷变为热,以热对待冷,用冷应对热,都是智慧的表现。
材料二:
近来,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爆火“出圈”,成为AI界热点。对此,有人认为ChatGPT必将引领AI领域的新风潮;有人则认为ChatGPT是典型的机器属性,并不具有人格、情感等,必将趋冷。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综合素养测评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课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衫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炼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闭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强调“文”有韵,而萧绎所说的“文"已等同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他强调“文”之抒情和语言的形式美。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诛、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D.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是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B.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入惰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C.“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的局限。
D.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汉赋难见个人情性。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A.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
B.《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C.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D.钟嵘《诗品》评价曹植诗“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4.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加以分析。
【答案】1.C2.D3.A
4.①文体辨析上,辞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符合魏晋以来“文学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这一特征。②审美特性追求上,《归去来兮辞》多用对偶手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骈偶押韵,朗朗上口,符合“追求语言形式美"这一特征。③表达思想与情性上,《归去来兮辞》叙述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索,是陶渊明自由意志、高尚情趣、独立人格的充分体现,“改变了汉代大赋难见个人情性的状况”,符合“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这一特征。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过程及其标志。材料一详细阐述了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文学从学术中独立、文体辨析的深入、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追求。材料二则从鲁迅的观点出发,强调文学自觉与世情变化、个体生命意识觉醒的关系,并指出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独特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历史和理论的结合,全面展示了文学自觉的演进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已等同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原文为“接近”,而非“等同"。
B.“曹丕《典论·论文》……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由此可知,曹丕《典论·论文》不是文体辨析的开始。选项张冠李戴。
D.“导致”错误,强加因果,原文只说“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与前文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汉赋难见个人情性"错,原文为“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由此可见,是“汉代大赋”,不是“汉赋”,选项范围失当。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BD三项都是对文学自觉特点的阐述,符合题意。
A.“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不能体现文学自觉,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在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之列。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从文体辨析上来讲,材料一说“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辞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符合魏晋以来“文学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这一特征。
②从审美追求上来讲,材料一说“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归去来兮辞》多用对偶手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骈偶押韵,朗朗上口,符合“追求语言形式美"的特征。
③从表情达意上来讲,材料二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归去来兮辞》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如“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以及对农村生活的向往,是陶渊明自由意志、高尚情趣、独立人格的充分体现,“改变了汉代大赋难见个人情性的状况”,符合“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这一特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浪街
贾平凹
丹江流经竹林关,向东南而去,便进入了商南县境。一百十一里到徐家店,九十里到梳洗楼,五里到月亮湾,再一十八里拐出沿江第四个大湾川到荆紫关,淅川,内乡,均县,老河口。汪汪洋洋九百九十里水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江东荆紫关,关内关外住满河南人,江西村村相连,管道纵横,却是河南、湖北口音,惟有到了山根下一条叫白浪的小河南岸街上,才略略听到一些秦腔呢。
这街叫白浪街,小极小极的。这里最崇尚的颜色是黑白:门窗用土漆刷黑,凝重、锃亮,伊然如铁门钢窗,家里的一切家什,大到柜子、箱子,小到罐子、盆子,土漆使其光明如镜,到了正午,你一人在家,①家里四面八方都是你。街里九棵柳树,位置最中的,身腰最弯的,年龄最古老而空了心的是一棵垂柳。树下就侧卧着一块无规无则之怪石。既伤于观赏,又碍于街面,但谁也不能去动它。那简直是这条街的街徽。重大的集会,这石上是主席台,重要的布告,这石上的树身是张贴栏,就是民事纠纷、起咒发誓,也只能站在石前。
就是这条白浪街,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在这里相交,三省交结,界牌就是这一块仄石。一条街上分为三省,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容貌,三省人是三省人的语言,三省人是三省人的商店。三省人在这里混居,他们都是炎黄的子孙,都是共产党的领导,但是,每一省都不愿意丢失自己的省风省俗,顽强地表现各自的特点。
湖北人在这里人数最多,也是三省之中最富有的公民。若是有客稍稍在门口向里一张望,就热情出迎,介绍饭菜,帮拿行李,你不得不进去吃喝,似乎你不是来给他“送”钱的,倒是来享他的福的。在一张八仙桌前坐下,先喝茶,再吸烟,问起这白浪街的历史,他一边叮叮咣咣刀随案板响,一边说了三朝,道了五代。又问起这街上人家,他会说了东头李家是几口男几口女,讲了西头刘家有几只鸡几头猪;忍不住又自夸这里男人义气,女人好看。要问起这儿特产,那更是天花乱坠,说这里的火纸,吃水烟一吹就着;说这里的瓷盘从汉口运来,光洁如玻璃片,结实得落地不碎,就是碎了,碎片儿刮汗毛比刀子还利;说这里的老鼠药特有功效,小老鼠吃了顺地倒,大老鼠吃了跳三跳,末了还是顺地倒。说的时候就拿出货来,当场推销。一顿饭毕,客饱肚满载而去,②桌面上就留下七元八元的。
河南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人小孩没有不会水性的,每三日五日,结伙成群,背了七八个汽车内胎逆江而上,在五十里、六十里的地方去买柴买油桐籽。柴是一分钱二斤,油桐籽是四角钱一斤。收齐了,就在江边啃了干粮,喝了生水。憋足力气吹圆内胎,便扎柴排顺江漂下。一整天里,柴排上就是他们的家,丈夫坐在排头,妻子坐在排尾,孩子坐在中间。夏天里江水暴溢,大浪滔滔,那柴排可接连三个、四个,一家几口全只穿短裤,一身紫铜色的颜色,在阳光下闪亮,柴排忽上忽下,好一个气派!偶尔排撞在礁石上,将孩子弹落水中,父母并不惊慌,排依然在走,孩子眨眼间冒出水来,又跳上排。到了最平稳之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家人就仰躺排上,③看天上水纹一样的云,看地下云纹一样的水,醒悟云和水是一个东西,只是一个有鸟一个有鱼而区别天和地了。月到江心,柴排靠岸,连夜去荆紫关拍卖了,柴是一斤二分,油桐籽五角一斤;三天辛苦,挣得一大把票子,酒也有了,肉也有了,过一个时期“吃饱了,喝涨了"的富豪日子。精打细算与他们无缘,钱来得快去得快,大起大落的性格使他们的生活大喜大悲。
陕西人,固有的风格使他们永远处于一种中不溜的地位。他们是真正的安分农民,长年在土坷垃里劳作。土地包产到户后,地里的活一旦做完,油盐酱醋的零花钱来源就靠打些麻绳了。走进每一家,门道里都安有拧绳车子,婆娘们盘脚而坐,一手摇车把,一手加草,④一抖一抖的,车轮转得是一个虚的圆团,车轴杆的单股草绳就发疯似的肿大。再就是男子们在院子里开始合绳:十股八股单绳拉直,两边一起上劲,长绳就抖得眼花缭乱,白天里,日光在上边跳,夜晚里,月光在上边碎,然后四股合一条,如长蛇一样扔满了一地。一条绳交给国家收购站,钱是赚不了几分,但他们个个心宽体胖,又年高寿长。河南人、湖北人请教养身之道,回答是:不研究行情,夜里睡得香,心便宽;不心重赚钱;茶饭不好,却吃得及时,便自然体胖。
一条白浪街,成为三省边街,街上有三份报纸,流传阅读,一家报上登了不正之风的罪恶,秦人骂“瞎”,楚人骂“操蛋”,豫人骂“狗球”;一家报上刊了振兴新闻,秦人说“燎”,楚人叫“美”,豫人喊“中"。只是可惜他们很少有戏看,陕西人首先搭起戏班子,湖北人也参加,河南人也参加,演秦腔,演豫剧,演汉调。条件差,一把二胡演过《血泪仇》,广告色涂脸演过《梁秋燕》,以豆腐包披肩演过《智取威虎山》,越闹越大,《于无声处》的现代戏也演,《春草闯堂》的古典戏也演。那戏台就在白浪河边,看的人山人海。那戏台两边的对联,字字斗般大小,先是以红纸贴成,后就以红漆直接在门框上书写,一边是“丹江有船三日过五县”,一边是“白浪无波一石踏三省”,横额是“天时地利人和”。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以丹江流向及沿江的地理、人文环境引入,在宏阔的视角中自然地交代了白浪街方位,与结尾呼应,并以秦腔点化了主题。
B.文章第三段着墨于白浪街居民崇尚的颜色和街中的怪石,以点带面地介绍了白浪街风貌,描写也颇具隐喻性,表达含蓄隽永,耐人咀嚼。
C.文章第四段承上启下,引出后文对三省人不同特点的描写。五到七段是全文主体,是写白浪街,也是写白浪人,更是写作者对生活的体察。
D.文章结尾写三省居民虽风俗各异,但对善恶的态度相似,虽娱乐生活单调,条件简陋,但文化相融,其乐无穷,收束很自然,令人回味。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凸显家里所有家什都像镜子一样亮,形象地写出了白浪街百姓对生活讲究和热爱。
B.句子②以“七元八元"写出了湖北人生意的寒微,而“就”字则对这种效果起到了强调作用。
C.句子③用水纹形容云,又用云纹形容水,描绘出水天一色的意境,表现了河南人恬然的状态。
D.句子④用“抖"字传神地表现了婆娘们打麻绳的娴熟,而叠词的使用又增强了动作的画面感。
7.文章最后的对联有呼应全文、画龙点睛之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文章如何将三省人“各自的特点”表现得鲜明生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5.A6.B
7.①上联,与文章开头巧妙呼应,写丹江横跨五县,概括了白浪街周边的地理环境。②下联,与主体部分照应,概写此街连接三省,又以“无波"暗示了此地美好的风俗人情。③横批,照应尾段,以“人和”升华了此地虽风俗各异但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主题。
8.①紧扣三省不同的省风省俗,表现三省人特有的职业、展示不同的生活方式。②运用细致、生动的描写,呈现三省人各自典型的生活场景。③融入作者对三省人不同性格的理解,鲜活地刻画三省人不同的精神风貌。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以秦腔点化了主题"错,文章前两段与结尾呼应,暗示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主题,秦腔无法点化这一主题。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湖北人生意的寒微”错,“七元八元"指其生意所得,但无寒微之意,“就”字表现的是其赚钱容易。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上文找到与“对联"呼应的内容,并进行分析。
①上联,从内容、结构上与前文相呼应,结合“丹江流经竹林关……汪汪洋洋九百九十里水路”“江东荆紫关……这街叫白浪街"等内容,可知上联介绍了丹江横跨五县的地理位置,并概括了白浪街周边的地理环境。
②下联,与主体部分照应,如“一条街上分为三省……三省人在这里混居”,概写此街连接三省;而“无波”,则一语双关,暗示了此地“三省人”的美好风俗人情。
③横批,与尾段“一条白浪街,成为三省边街,街上有三份报纸,流传阅读……陕西人首先搭起戏班子,湖北人也参加,河南人也参加,演秦腔,演豫剧,演汉调……那戏台就在白浪河边,看的人山人海"等内容相照应,以“人和”升华了此地虽风俗各异但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的主题。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按“湖北人在这里人数最多,也是三省之中最富有的公民"河南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陕西人,固有的风格……"这一叙事顺序,对三省分别介绍,紧扣三省不同的省风省俗,表现三省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②描写细致、生动,如湖北人“一边说了三朝,道了五代”“说东头李家"说西头刘家”等;如河南人放排谋生的惊心动魄;如陕西人“打麻绳"的场景等,呈现三省人各自典型的生活场景。
③融入作者对三省人不同性格的理解,在作者看来,湖北人热情、河南人豪迈、陕西人淳朴,并列举各自具有特色的风俗习惯,如湖北人“会做生意”,河南人“靠水吃水”,陕西人“长年在土坷垃里劳作”等,鲜活地刻画出了三省人不同的精神风貌。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材料三: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古文观止·梅圣俞诗集序》)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句读正确的是()
A.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B.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C.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D.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拘,指被拘禁,“百里奚举于市”的“举"表示被选拔、被任用,两者用法相同。
B.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代官爵或功勋而受到封赏,文中梅尧臣因家族亲属而受荫。
C.辟,指征召,与《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中的“辟"词义相同。
D.雅颂是《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
11.下列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指出古代不得志的诗人更能体悟生活,抒发沉郁的胸臆,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情感。
B.梅圣俞常用诗歌抒发不得志的感情,所以当时不论贤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
C.梅圣俞诗作很多,但他却没有收集保管。通过谢景初的努力,使梅圣俞的诗作得以保存。
D.序文以评述梅诗为轴心,融议论、叙事、抒情为一体,饱含了作者对梅圣俞的倾慕和同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13.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文学创作理论。
【答案】9.C10.C
11.B12.(1)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既然这样,那么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大概是诗人处境困厄后才能写出工巧的诗来。
(2)我曾经酷爱梅圣俞的诗,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我当即高兴谢氏能够替他分类编排,就写了这篇序并(把它)珍藏起来。
1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屡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只能在州县做小官,总共有十多年。
“梅圣俞"是“予友”的名字,共同做句子的主语,后面断开;“少"是“以荫补为吏”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D;
“困于州县"是状语后置句,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
A.正确。都是表被动。句意: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百里奚从市井间被任用。
B.正确。
C.错误。征召;批驳。句意:他年纪快五十了,还接受聘书。/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
D.正确。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所以”强加因果。原文“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可见人们之所以向他请教,是因为他的诗歌写的好,很有名气,不是因为他“常用诗歌抒发不得志的感情”。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穷”,处境困厄;“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第二个“穷”,使……困厄;“殆”,大概。
(2)“嗜”,酷爱;“遽”,立即,马上;“类次”,分类编排;“序”,作序。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材料一“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可知司马迁是“发愤著书”说;
由材料二“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可知,韩愈是“不平则鸣"说;
由材料三“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可知,欧阳修是“穷而后工"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蔡遭遇了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而写了《兵法》;吕不韦被贬到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
材料二:
大概各种东西不能处于平静就会发出声音。……人在言论上也是这样。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然后才表达出来,他们歌唱是有了思念的感情,他们痛哭是有所怀念。凡是从口中发出来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
材料三:
我听见世上的人说诗人得志的少,处境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古代困窘不得志的诗人的作品。大凡读书人胸里蕴藏他所有的学问、抱负,却无法在当世施展的,大都喜欢游山玩水,过着隐居的生活,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这一类东西,往往探究描述它们种种奇怪的形状。他们心里充满着忧虑、愤慨的情绪,产生怨恨、讽刺的念头,倾诉羁旅之臣和寡妇的哀叹,因而能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话语。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既然这样,那么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大概是诗人处境困厄后才能写出工巧的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屡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只能在州县做小官,总共有十多年。他年纪快五十了,还接受聘书,做人家的幕宾,压抑着胸中怀藏的本领,不能够在事业上施展出来。他的家在宛陵县,小时候就学习写诗,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长大后,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说,他写的文章,简洁古雅精粹,不想苟且迎合来博得世人的欢心。世上的人也只知道他的诗罢了。可是当时不论是贤能还是庸愚的人,一谈到做诗,必求教于圣俞;圣俞自己也喜欢把他不得志的心情在诗里表现出来;所以他平生所写的,以诗最多。世上的人已经知道他了,可是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从前王文康公曾经见到他,叹息说:“两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作品了!”王公虽然很了解他,也终究没有推荐。如果能够使他在朝廷发挥作用,做了《雅》《颂》一类的诗,来歌颂大宋王朝的功业和德泽,把他奉献到宗庙里去,赶上《诗经》中的《商颂》《周颂》和《鲁颂》,难道不是伟大的事业么?怎么使他到老也不得志,却写些穷困人的诗,只是借虫、鱼一类的东西来抒发羁旅、愁闷的感叹?世人只是喜欢他诗作的技巧,却不知道他长期穷困潦倒并且将要衰老了,这难道不可惜吗?
圣俞写了很多诗,不肯自己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他的诗多了容易散失,就把他从洛阳到吴兴居留期间所写的诗,编成十卷。我曾经特别喜欢圣俞的诗,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我立刻高兴谢景初能够替他分类编排起来,就写了这篇序,把它珍藏起来。过了十五年,圣俞因为患病在京城去世。我在哭吊之后,为他写了一篇墓志铭,趁便向他的家人索取遗作,得到他的一千多篇遗稿,和原先收藏的,选择其中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编成十五卷。唉!我对圣俞的诗已经论述得很详细了,因此这里就不再说了。庐陵欧阳修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这是作者被贬永州迁居愚溪后的诗作。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③夜榜:夜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诗人来到南夷的原因,“累"字写出诗人长久为官的心理。
B.诗人居住在农田旁边,他偶尔觉得自己像隐者,终于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C.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谪之后,颈联承接上联,描绘了诗人一天的活动。
D.诗人在碧天之下长歌的情景,塑造了一个借歌声排遣情怀的骚客形象。
15.诗人说自己“幸此南夷谪”,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诗人思想感情时却说:“不怨而怨。"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15.我认为沈德潜评价得很到位,诗人说“幸此南夷谪”其实是怨愤之语。诗歌表面上写自己长久以来被官职所累,非常庆幸自己被贬南夷,可以离开官场,获得悠闲生活,但实际上却表达了诗人谪居时的抑郁之气,“闲依"其实是不能为国做贡献的无聊,“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之志,“来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被贬的孤寂。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终于过上了向往的生活”错误。这种隐者的生活,并不是诗人本意,并没有过上这种生活的庆幸之情,他是被贬之后,无奈过上隐居山林的生活,从“偶似"可以看出。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人被贬谪永州,应该是有满腹牢骚的,却在诗的开头将其称为幸事:“久为簪组柬,幸此南夷谪。”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闲依”表现诗人的闲散之态,“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诗人少有才名,胸怀大志,可是仕途不顺,一再遭贬。这次更是被贬永州,远离长安。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于是,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
纵观全诗,诗人似乎已经淡忘了遭贬的痛苦,诗中把被贬谪的不幸称之为幸,将孤独冷静的生活诠释为飘逸闲适的生活。实际上这全都是诗人激愤的反语,在这种被美化了的谪居生活的背后,隐蕴的是诗人内心深深的郁闷和怨愤。
三、情景默写(6分,每题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探究,认为“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官府要求百姓抚育孩子和喂养禽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异曲同工之妙。
(4)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旧南阁子修葺后环境变美,人在阁中既可以畅读藏书,“";也可以静默端坐,感受“”的清静意境。
(5)《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6)屈原《离骚》中与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用到相同意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事不目见耳闻②.而臆断其有无③.字而幼孩④.遂而鸡豚⑤.引壶觞以自酌⑥.眄庭柯以怡颜⑦.偃仰啸歌⑧.万籁有声⑨.茕茕孑立⑩.形影相吊.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臆断”“豚"壶觞”“眄"籁”“茕茕"孑”。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偶然和高晓声谈起“文化小说”,晓声说:“吃东西也是文化。”这两天在家里腌韭菜花,想起咸菜和文化。①
中国人饮食中,咸菜与酱菜必不可少。起于何时,我弄不清楚。不会很早。去考查咸菜和酱菜的起源,我不反对,而且颇有兴趣。但是,②也不一定非得寻出它的来由不可。小说重视民族文化,并从生活的深层追寻某种民族文化“根”,我以为是(1)无伤大雅的。③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但是不一定非得寻得那么远,寻到一种苍苍莽莽的古文化不可。④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17.文中“腌一腌”“酱一酱"两个短语用得巧妙,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18.下列句子中的“得”与文中加点的“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B.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骼不凡,风神迥异。
C.妇人家气力单微,如何劈得棺开。(《警世通言》卷二)
D.快下大雨了,要不快走,就得淋成落汤鸡啦。
19.“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这个句子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答案】17.①腌一腌、酱一酱是咸菜与酱菜的传统制作工艺;②移用以表达小说要有本民族文化浸润的观点;③前后衔接自然,生动形象,表达风趣。18.C19.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腌一腌"酱一酱”本是制作咸菜与酱菜传统的手法,结合“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可知,这里用来说明小说要在民族文化中浸润一下的观点,使得表达有特色,简单易懂。
从文段结构上,前后衔接自然,生动形象,表达风趣。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C.与原文的“得”,都是助词,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
A.助动词,需要。
B.助动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
D.助动词,表揣测得必然。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首句“古文化”与④处前句“寻到一种苍苍莽莽的古文化不可"中的“古文化”形成话题衔接。这样前后衔接更连贯。
故选D。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据显示,我国有超1.4亿人患有糖尿病,18-29岁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达2%。在我们的印象里,①;但如今,这个以糖为名的慢性病,正在“盯上"年轻人。
“人生唯爱和美食不可辜负。”②,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蔬菜要吃水煮的,饮料要喝无糖的,巧克力越吃越苦……一系列控糖操作,反映出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只不过效果如何,恐怕要打个问号。比如,标榜“只要甜不要糖"的无糖饮料一般都含有不少代糖,同样会加重胰腺负担。而且日常生活中运动不充分、饮食不规律的现象(A),吸烟、喝酒、熬夜等也是司空见惯。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一个问题值得思考:除了把手边的奶糖换成黑巧,我们还能为身体健康做点什么?
有人曾提出一种名为“500111”的生活方式,即一星期运动五天,晚饭后不吃东西,不喝甜饮料,肥胖人群每顿饭减少一两粮食,一周只外出吃饭一次,一天吃一斤蔬菜。这种健康管理方案虽然有值得参考的地方,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每个人身体情况都不相同,对糖分的耐受度也不相同,③。当然,倘若在糖尿病等身体健康问题上(B),反而可能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这样就(C)了。说到底,追求健康、享健康是一件愉悦自己的事,要讲科学,也要讲规律,最终求得一个美好生活的最优解。
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户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0.A.屡见不鲜(数见不鲜、比比皆是)B.草木皆兵(提心吊胆、惴惴不安)C.得不偿失(适得其反、舍本逐末、因小失大)
21.①糖尿病在老年人中常见
②处理好健康与美食的关系(寻求健康与美食的平衡)
③健康管理方案也应因人而异(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德胜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 酶标记制剂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范本
- 电磁波吸收材料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范本
- 银钎料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范本
- 医用X射线增强电视系统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课件
- 学校防空演练方案
- 节日安全主题班会
- 通信设备LTE-FDD无线网络新建(增补)工程安全生产资料
- 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及其工作职责
- 天然气管道投产运行过程和相关技术要求
- T∕CHTS 20016-2021 公路桥梁各向异性摩擦摆减隔震支座
- JJF(鄂) 90-2021 电子辊道秤校准规范(高清版)
- ISO-IEC17025-2017实验室管理体系全套程序文件
- 上好一节消防课(课堂PPT)
- 钣金成品类检验标准作业指导书
- 六年级英语上册单词默写黑体
- (高清版)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J142-2012
- 成品保护及文明施工措施(完整版)
- 温度二次仪表计量标准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