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作物史"概念和框架由已故农史专家王思明教授提出。新作物史脱胎于传统作物史,这是它们之间的天然联系。由“作物史”而至“新作物史”,“新作物史”的研究又何以缘起?
作物是被人类栽培而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作物史就是关于作物的历史,新作物史则涉及作物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全球史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跨国视野、整体史观、互动观、跨学科研究方法等理念和跨文化、交互比较、大历史等研究视角,为新作物史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和方法借鉴。作物景观理念则为书写作物史提供了一种多维度、探索性的新框架手段。同时,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也催化了新作物史研究的兴起。
新作物史理念的提出受到作物景观概念的启发。作物景观概念的英文是cropscape,由crop和scape组成,从landscape(地形、景观、风景)借鉴而来。不过,作物景观并非地理学、生态学意义上静止的概念,而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来审视和考察人类与作物景观之间关系的动态系统或过程集合,主要内容包括作物景观的细节构成、表现特征、演变规律、人类活动对于作物景观的作用以及作物景观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国际科学技术史学界现在对知识系统的流动性愈发感兴趣,重点是迁移以及由此产生的转变和侵占过程。作物作为由人类促成的生命形式,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其物质性的具体细节——适应性、抗性,还有当作物以各种方式运动或引入某地时它们是如何影响传播、生长以及产生或丧失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物景观也可理解为作物文化集合,每一种作物都形成自己的景观史,如茶景观、小麦景观、棉花景观等。
新作物史何以成其“新"?传统作物史有三“重”:首先,传统作物史重内史,强调关注作物史自身的独立发展,关心作物发展演进过程中的机制、逻辑和规律等问题,主张作物科学技术发展有其内在逻辑、规律,注重作物发展事实在历史进程中前后相继的联系,而并不看重社会经济因素对作物发展的影响。其次,传统作物史重脉络和线条,主要包括作物的起源、传播与发展三个阶段,植物的野生类型经过人工驯化成为栽培类型,即为作物,这个驯化、传播、分化和时空变化的链条是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最后,传统作物史重技术和生产,农业技术史和农业生产史长期以来都是农史研究的重心,作物的栽培、管理和收获几乎贯串农业生产的整个周期,于是相关生产技术便成为解析农业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和规律的钥匙或抓手。
与之相对应,新作物史亦有三“重":第一,新作物史重外史,强调作物史研究应更加关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背景和环境因素对作物发展的影响,认为这些外在因素也对作物发展的方向和速率产生重要影响,作物的发展变迁实际上是一个置身于相当复杂背景环境之中的历史过程。第二,新作物史重联系和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转移甚至消解了农史研究的内史、外史之分,这种新范式给予稼(作物)与天、地、人“三才”之间的交互关系以更为深入的分析、诠释,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淡化农史的学科边界,大幅拓展农史研究领域,研究材料扩展到所有相关学科资料以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材料。第三,新作物史重经济和社会,作物生产不仅是农业生产系统的主体部分,而且还直接影响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及质量,同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极为紧密的双向互动关系,阐释作物发展变迁的经济社会动因和作物发展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
作物是一种经由人类加工的特殊生命形式,它天然地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基本属性,同时拥有迁移性和根植性两种典型特性。作物景观的形成和变迁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新作物史的提出和实践则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间不断对话的成果。究竟如何研究作物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基本的思路就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两个二级维度的关系:作物与环境、作物与文化。依据作物景观的理念,再继续细分若干三级维度:作物与品种资源、作物与生产技术、作物与生态环境、作物与社会经济、作物与政治军事、作物与民风民俗等;而且这些三级维度的因素之间可进行“通信”,其关系如图1所示。
总之,新作物史并非传统作物史的简单综合或扩展,而是以一种新的视角和全新视野来考察作物发展的研究框架。与传统的研究范式相比,新作物史更加具有均衡性和包容性,可以有效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世界农业文明乃至人类社会问题;新作物史更加注重文化联系、互动和影响,尽力避免对自身文化的过度滤除、唯我独尊或妄自菲薄。
(摘编自刘启振、卢勇《新作物史:“新”在何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物是野生类型经过人工驯化而成为栽培类型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它本来就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B.传统作物史对作物栽培历史的演变研究具有联系性与持续性,而新作物史更加具有均衡性和包容性。
C.新作物史的研究重心在阐释农业技术生产的变迁、作物发展变迁的经济社会动因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D.新作物史为研究作物与天、地、人之间的交互关系确定研究新范式,突破了农史研究的“内"外”界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史的出现和作物景观概念的提出为新作物史的兴起提供了学理条件,可见某种新的研究范式的兴起往往离不开其相应的理论支持。
B.本文阐释作物景观概念时举了例子,分析传统作物史与新作物史研究的不同点时作了对比,而论述传统作物史特点时则使用了比喻。
C.综合文本内容可知,新作物史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征,体现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多学科专业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
D.传统作物史研究有诸多不足而难以满足新时代学术研究和社会实际的需求,所以摒弃传统作物史而倡导更具优势的新作物史是时代之需。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新作物史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概谈中国南方的两种稻作文化——山地稻作文化与低地稻作文化》从宏观角度将自1万年前诞生以来至今的南方稻作文化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B.为了展示农作物对历史更丰富的贡献及其更复杂的时间性,描摹一条走向当代全球粮食系统的纯净进化路线,白馥兰教授提出了“作物景观"概念。
C.《域外作物在中国:传播与驯化中的政治融入与文化融合》指出,某些外来作物以其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国人某些精神气质。
D.学者李昕升著《中国南瓜史》,系统探讨了南瓜的起源与传播、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4.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新作物史研究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图各因素之间的关系。(4分)
5.新作物史的研究在传统作物史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展现了从旧知中发展新知的过程。请结合材料,谈谈这一过程对我们学习旧知,探求新知有什么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巨翅老人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塘。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贝拉约被这噩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两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却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两人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连续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想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他来到铁丝网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老人,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周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浑浊不清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神父见他不懂上帝的语言,又不会问候上帝的使者,再看看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便告诫好奇的人们过于天真是很危险的。
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之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埃丽森达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分。有些好奇的人来自很远的地方。还来了一个流动杂耍班。地球上最不幸的病人来这里求医:一个妇女从儿时开始累计自己心跳,其数字已达到不够使用的程度;一个终夜无法睡眠的葡萄牙人受到了星星噪音的折磨;一个梦游病者总是夜里起来毁掉他自己醒时做好的东西……在这场动乱中,贝拉约和埃丽森达尽管疲倦,却感到幸福,因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屋子里装满了银钱,而等着进门的游客长队却一直伸展到天边。这位天使唯一超人的美德好像是耐心。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因为他好长时间一动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狂风简直世间少见。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
再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看这个女孩不仅门票钱比看天使少,而且还允许向她提出各色各样有关她痛苦处境的问题,可以翻来覆去地查看她。这种消遣娱乐胜于慰藉心灵的奇迹,大大降低了天使的声誉。这样一来,贡萨加神父也彻底治好了他的失眠症。
贝拉约夫妇用这些收入盖了有阳台和花园的两层楼住宅,窗子上也安上了铁条,免得天使再进来。还在市镇附近建了养兔场,埃丽森达买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泽鲜艳的丝绸衣服。只有那个鸡笼没有引起注意,有时他们也用水冲刷一下,在里面洒些药水,这倒并不是为了优待那位天使,而是为了防止像幽灵一样在家里到处游荡的瘟疫。几年后鸡笼朽烂了,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
最后一年冬天,天使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翅膀光秃秃的,他整宿地发出呻吟声。尽管如此,天使不但活过了这可恶的冬天,而且随着天气变暖,身体又恢复了过来。他的眼睛重新明亮起来,翅膀上也长出粗大丰满的羽毛,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还会唱起航海人的歌曲。
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她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虛点。
(有删改)
[注]小说写于1968年,当时在拉美人民信仰中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已开始衰落。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小说开头具有鲜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拉美地方特色。这种潮湿、死寂的环境渲染了一种不祥、令人感到压抑的氛围。
B.小说中,一面是天使的病残、忍耐和痛苦,一面是人间的喧器、肆意和狂欢,形成强烈的对比,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与悲悯情怀。
C.从利用天使大发横财的贝约拉夫妇到虔诚并关心大众的贡萨加神父,再到议论纷纷的村民和戏耍侮辱老人的围观者,作者展现了一副小镇的众生相。
D.巨翅老人象征着拉美的传统文化,蜘蛛女象征世俗新奇的事物,蜘蛛女能打败巨翅老人,说明当地人的心灵不再属于传统神学宗教,而被世俗的猎奇娱乐所占据。
7.下列对小说最后一段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埃丽森达对巨翅老人能再次起飞感到意外和惊讶,毕竟落难天使曾奄奄一息,一动不动,她不敢相信老人能再次扇动翅膀,远走高飞。
B.巨翅老人飞走后,埃丽森达内心有一丝摆脱障碍物的轻松,她舒了一口气,再也不必为落难天使的存在而感觉碍眼。
C.从埃丽森达“舒了一口气”“也是为了他”,以及切完洋葱还在望着巨翅老人,直到他飞到消失不见,可见她对老人的关心和不舍。
D.虽然巨翅老人给埃丽森达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但她对落难天使完全没有关怀和温情,巨翅老人变成了“水天相交处的虚点”,埃丽森达一如既往的冷漠。
8.在一次小说分享会上,张同学指出,小说标题应改为“天使在人间”,你是否支持他的看法,请说明理由。(4分)
9.校刊向大家征集一篇与本文相关的文学短评,关键词包括“孤独”“魔幻现实主义"零度写作”,请你任选一个关键词,完成文学短评提纲。(6分)
[注]零度写作:叙述过程中作者倾向于客观陈述,在情感表达上不以作者感情替代读者判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①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材料二: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②,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③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注】①肥义:赵国的国相。②无穷:自代郡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③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叔顺A中国之俗B恶变服之名C以忘D鄗事之丑E非寡人F之所G望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事,在文中是“把事情办好”的意思,与成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意思相同。
B.常,在文中是“准则,纲常”的意思,与韩愈《师说》“圣人无常师"中“常”意思不同。
C.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D.微,在文中是“(如果)没有”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微”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武灵王想推行“胡服骑射”,又担心遭到国人的非议讥笑。国相肥义的一番分析使他消除了思想顾虑,坚定了改革决心。
B.起初,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做法虽然得到了肥义的支持,但遭到了以其叔父公子成为代表的更多人的反对。
C.赵武灵王亲自拜访,并对其叔父说“家听于亲,国听于君”,言下之意是说:您虽是我的叔父,但是在国家大事上您必须听我的。
D.最终,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赵武灵王赐给公子成胡服,第二天公子成便穿着胡服上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
(2)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14.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改革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品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①退居述怀二首(其二)
韩琦
尘俗徒希勇退高,几时投迹混耕樵。
神交不间川涂阔,直道难因老病消。
魏境民流河抹岸②,颍湖春早柳萦桥。
相从谁挹浮丘袂③,左在琴书酒满瓢。
[注]①公元1071年,欧阳修退居颍州。②魏境,指大名府境。黄河决口,大名府境内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时韩琦在任。③晋郭璞《游仙诗》中有“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辞官回到颍州后,写了退居述怀诗给韩琦,韩琦写下此诗相酬答。
B.诗人开篇赞美欧阳修急流勇退,并自问何时可以融入农耕采樵的生活中。
C.颔联中“不间”“难因”,突出两人相隔遥远,但都不会放弃对正道的追求。
D.尾联用典,诗人想与友人同游仙山,以琴书和酒为伴,表达作者想要退居的想法。
《四库全书总目》中评论韩琦诗歌“蕴蓄极深”,请分析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在运用六组排比全面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笔锋一转,让“"的“天下之人”同“"的“独夫”进行比较,结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2)古人常发生命之思:有感叹生命短暂的,如《赤壁赋》中的“”,
有的则表示虽然个人的生命短暂易逝,但人类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如《春江花月夜》中的“”。
小明同学在他的小论文《中国鹿文化探究》中写道,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古代文人常常引“鹿"入诗文,如“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①近年来,一大批体裁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②深受广大观众所好评。③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④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深挖“新”与“常”,⑤于常处出新,于新处见常,⑥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呈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聚焦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长;《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
(摘编自《人民日报》)
18.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相册”与“自我表达"的引号用法不相同。
B.“聚焦汉字,节奏明快”一句中逗号应改为顿号。
C.“联通......情感"一句中“联通”不能改为“连通"。
D.“展示美食里中国……”的省略号是语意未尽。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根据以上文段,运用对联知识对出下联。(3分)
上联:纪录文明弦歌不辍
下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花红、柳绿用以形容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已为众人所知晓。绿,这极平常的颜色,(甲)__,则人们恐怕要惊诧了。花的家族中有墨菊、黑牡丹,这已极为罕见,绿花则更少。只是从书本上读到过洛阳牡丹花展中有绿牡丹。这绿牡丹,极为稀贵,人们也视之为珍宝了。
大兴安岭上有一种普通的植物,(乙)___,叫作笃斯越橘,竟然开绿色的花!穿行林区,踏着厚厚的枯叶,拨开丛生的白茅草,翻过山坡,忽然我眼前一亮:在枝头闪现的竟是一朵朵绿色的小花。同行人告诉我,这就是笃斯越橘。它是大兴安岭上分布最广的浆果类的小灌木。
我凝视着笃斯越橘,不禁神思飞越。洛阳花展与大兴安岭的不同,洛阳是千古花都,雍容华贵,如果有几片碧翠花瓣,则引人瞩目。在大兴安岭的绿色海洋中,夺目的是万绿丛中的一点红。这绿色小朵,藏在叶间,粗心的人几乎都难以发现它的存在。这普通的灌木和普通的花——这朴素的美,不容易被人发现。
这绿色的花结下了蓝紫色的浆果,它可生食,如拌以白糖,堪称佳肴;亦可熟用,略施烹调,便成果酱。它更重要的作用是酿酒。内蒙古牙克石酒厂出的果酒“吉蜜斯”,其成分就是笃斯与红豆两种山果。据说适量饮用有滋养强身之功效,它已成内蒙古名酒,畅销全国各地。
21.请在文中两处画横线地方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请赏析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四、写作(60分)
23.观察下面的漫画和文字,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按要求完成作文。(60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作物史”概念和框架由已故农史专家王思明教授提出。新作物史脱胎于传统作物史,这是它们之间的天然联系。由“作物史"而至“新作物史”,“新作物史"的研究又何以缘起?
作物是被人类栽培而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作物史就是关于作物的历史,新作物史则涉及作物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全球史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跨国视野、整体史观、互动观、跨学科研究方法等理念和跨文化、交互比较、大历史等研究视角,为新作物史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和方法借鉴。作物景观理念则为书写作物史提供了一种多维度、探索性的新框架手段。同时,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也催化了新作物史研究的兴起。
新作物史理念的提出受到作物景观概念的启发。作物景观概念的英文是cropscape,由crop和scape组成,从landscape(地形、景观、风景)借鉴而来。不过,作物景观并非地理学、生态学意义上静止的概念,而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来审视和考察人类与作物景观之间关系的动态系统或过程集合,主要内容包括作物景观的细节构成、表现特征、演变规律、人类活动对于作物景观的作用以及作物景观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国际科学技术史学界现在对知识系统的流动性愈发感兴趣,重点是迁移以及由此产生的转变和侵占过程。作物作为由人类促成的生命形式,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其物质性的具体细节——适应性、抗性,还有当作物以各种方式运动或引入某地时它们是如何影响传播、生长以及产生或丧失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物景观也可理解为作物文化集合,每一种作物都形成自己的景观史,如茶景观、小麦景观、棉花景观等。
新作物史何以成其“新”?传统作物史有三“重":首先,传统作物史重内史,强调关注作物史自身的独立发展,关心作物发展演进过程中的机制、逻辑和规律等问题,主张作物科学技术发展有其内在逻辑、规律,注重作物发展事实在历史进程中前后相继的联系,而并不看重社会经济因素对作物发展的影响。其次,传统作物史重脉络和线条,主要包括作物的起源、传播与发展三个阶段,植物的野生类型经过人工驯化成为栽培类型,即为作物,这个驯化、传播、分化和时空变化的链条是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最后,传统作物史重技术和生产,农业技术史和农业生产史长期以来都是农史研究的重心,作物的栽培、管理和收获几乎贯串农业生产的整个周期,于是相关生产技术便成为解析农业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和规律的钥匙或抓手。
与之相对应,新作物史亦有三“重”:第一,新作物史重外史,强调作物史研究应更加关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背景和环境因素对作物发展的影响,认为这些外在因素也对作物发展的方向和速率产生重要影响,作物的发展变迁实际上是一个置身于相当复杂背景环境之中的历史过程。第二,新作物史重联系和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转移甚至消解了农史研究的内史、外史之分,这种新范式给予稼(作物)与天、地、人“三才"之间的交互关系以更为深入的分析、诠释,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淡化农史的学科边界,大幅拓展农史研究领域,研究材料扩展到所有相关学科资料以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材料。第三,新作物史重经济和社会,作物生产不仅是农业生产系统的主体部分,而且还直接影响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及质量,同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极为紧密的双向互动关系,阐释作物发展变迁的经济社会动因和作物发展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
作物是一种经由人类加工的特殊生命形式,它天然地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基本属性,同时拥有迁移性和根植性两种典型特性。作物景观的形成和变迁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新作物史的提出和实践则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间不断对话的成果。究竟如何研究作物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基本的思路就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两个二级维度的关系:作物与环境、作物与文化。依据作物景观的理念,再继续细分若干三级维度:作物与品种资源、作物与生产技术、作物与生态环境、作物与社会经济、作物与政治军事、作物与民风民俗等;而且这些三级维度的因素之间可进行“通信”,其关系如图1所示。
总之,新作物史并非传统作物史的简单综合或扩展,而是以一种新的视角和全新视野来考察作物发展的研究框架。与传统的研究范式相比,新作物史更加具有均衡性和包容性,可以有效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世界农业文明乃至人类社会问题;新作物史更加注重文化联系、互动和影响,尽力避免对自身文化的过度滤除、唯我独尊或妄自菲薄。
(摘编自刘启振、卢勇《新作物史:“新"在何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物是野生类型经过人工驯化而成为栽培类型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它本来就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B.传统作物史对作物栽培历史的演变研究具有联系性与持续性,而新作物史更加具有均衡性和包容性。
C.新作物史的研究重心在阐释农业技术生产的变迁、作物发展变迁的经济社会动因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D.新作物史为研究作物与天、地、人之间的交互关系确定研究新范式,突破了农史研究的“内”“外"界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史的出现和作物景观概念的提出为新作物史的兴起提供了学理条件,可见某种新的研究范式的兴起往往离不开其相应的理论支持。
B.本文阐释作物景观概念时举了例子,分析传统作物史与新作物史研究的不同点时作了对比,而论述传统作物史特点时则使用了比喻。
C.综合文本内容可知,新作物史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征,体现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多学科专业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
D.传统作物史研究有诸多不足而难以满足新时代学术研究和社会实际的需求,所以摒弃传统作物史而倡导更具优势的新作物史是时代之需。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新作物史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概谈中国南方的两种稻作文化——山地稻作文化与低地稻作文化》从宏观角度将自1万年前诞生以来至今的南方稻作文化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B.为了展示农作物对历史更丰富的贡献及其更复杂的时间性,描摹一条走向当代全球粮食系统的纯净进化路线,白馥兰教授提出了“作物景观”概念。
C.《域外作物在中国:传播与驯化中的政治融入与文化融合》指出,某些外来作物以其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国人某些精神气质。
D.学者李昕升著《中国南瓜史》,系统探讨了南瓜的起源与传播、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4.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新作物史研究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图各因素之间的关系。(4分)
5.新作物史的研究在传统作物史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展现了从旧知中发展新知的过程。请结合材料,谈谈这一过程对我们学习旧知,探求新知有什么启示?(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要求,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C.“新作物史的研究重心在阐释农业技术生产的变迁”错误,由原文“……阐释作物发展变迁的经济社会动因和作物发展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可知,新作物史的研究重心不包含阐释农业技术生产的变迁。
故选C。
(2)D.“摒弃传统作物史”错误,由原文“……新作物史更加注重文化联系、互动和影响,尽力避免对自身文化的过度滤除、唯我独尊或妄自菲薄"可知,新作物史有很多优点,但没有否定传统作物史,故“摒弃传统作物史”于文无据,属于推断错误。
故选D。
(3)“新作物史的三重”,包括外史、联系和互动、经济和社会。
A.由“自1万年前诞生以来至今的南方稻作文化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可知,强调关注作物史自身的独立发展,注重作物发展事实在历史进程中前后相继的联系,可以证明第四段“传统作物史重内史"的观点。
B.由“……描摹一条走向当代全球粮食系统的纯净进化路线,白馥兰教授提出了‘作物景观’概念”可知,此例可以证明第三段的观点“新作物史理念的提出受到作物景观概念的启发"。
C.“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深度融合”属于“新作物史的外史"研究,可以证明第五段的观点。
D.“南瓜的起源与传播”“发展"可以证明第四段“传统作物史重脉络和线条”的观点。
故选C。
(4)根据题干提示,先从第六段“若干三级维度:作物与品种资源、作物与生产技术、作物与生态环境、作物与社会经济、作物与政治军事、作物与民风民俗等;而且这些三级维度的因素之间可进行‘通信’"中找全六个因素。再根据图表中六个概念之间没有“箭头”相连可知,各因素之间不产生影响。
再根据第六段“究竟如何研究作物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基本的思路就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两个二级维度的关系:作物与环境、作物与文化"和图片,找到分组依据“从历史的角度”,把六个因素分两组: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其中“品种资源、生产技术、生态环境"这三个概念在表的上方,在同一个层面上,“箭头”双向表示,故可得出它们是影响作物的环境因素;“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风民俗"这三个概念在表的下方,在同一个层面上,“箭头”双向表示,故可得出它们是影响作物的文化因素。
(5)结合“新作物史脱胎于传统作物史,这是它们之间的天然联系"与传统的研究范式相比,新作物史更加具有均衡性和包容性,可以有效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世界农业文明乃至人类社会问题;新作物史更加注重文化联系、互动和影响,尽力避免对自身文化的过度滤除、唯我独尊或妄自菲薄”可知,这说明传统作物史有不够均衡、不够包容等等的缺点,而新作物史能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这些信息还强调了新作物史与传统作物史的关系,这启示我们学习知识时要借鉴旧的知识,取长补短,在继承中发展。
结合“全球史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跨国视野、整体史观、互动观、跨学科研究方法等理念和跨文化、交互比较、大历史等研究视角,为新作物史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和方法借鉴。……"新作物史重联系和互动……”可知,新作物史脱胎于传统作物史,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和深化,关注作物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采用跨国视野、整体史观、互动观和跨学科研究方法,为作物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铺垫和方法借鉴,所以在学习知识上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寻找新的研究方法。
结合“新作物史重联系和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转移甚至消解了农史研究的内史、外史之分,这种新范式给予稼(作物)与天、地、人‘三才’之间的交互关系以更为深入的分析、诠释,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淡化农史的学科边界,大幅拓展农史研究领域,研究材料扩展到所有相关学科资料以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材料"可知,不要只拘泥于传统作物史,要突破界限,打破学科边界,所以这启示我们在学习知识时,要广泛汲取多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可以亲身体验不同的知识,拓宽视野,寻找研究的新方向。
答案:
(1)C
(2)D
(3)C
(4)①品种资源、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风民俗均与作物产生互动关系;各因素之间不产生影响。
②从历史角度分:品种资源、生产技术、生态环境属于影响作物的环境因素;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风民俗属于影响作物的文化因素。
(5)①借鉴旧知,汲取其优点;审视旧知,明晰其缺点,在继承中发展。
②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寻找新的研究方法。
③广泛汲取多领域的知识,开拓新视野,寻找研究的新方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巨翅老人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塘。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贝拉约被这噩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两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却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两人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连续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想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他来到铁丝网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老人,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周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浑浊不清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神父见他不懂上帝的语言,又不会问候上帝的使者,再看看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便告诫好奇的人们过于天真是很危险的。
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之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埃丽森达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分。有些好奇的人来自很远的地方。还来了一个流动杂耍班。地球上最不幸的病人来这里求医:一个妇女从儿时开始累计自己心跳,其数字已达到不够使用的程度;一个终夜无法睡眠的葡萄牙人受到了星星噪音的折磨;一个梦游病者总是夜里起来毁掉他自己醒时做好的东西……在这场动乱中,贝拉约和埃丽森达尽管疲倦,却感到幸福,因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屋子里装满了银钱,而等着进门的游客长队却一直伸展到天边。这位天使唯一超人的美德好像是耐心。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因为他好长时间一动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狂风简直世间少见。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
再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看这个女孩不仅门票钱比看天使少,而且还允许向她提出各色各样有关她痛苦处境的问题,可以翻来覆去地查看她。这种消遣娱乐胜于慰藉心灵的奇迹,大大降低了天使的声誉。这样一来,贡萨加神父也彻底治好了他的失眠症。
贝拉约夫妇用这些收入盖了有阳台和花园的两层楼住宅,窗子上也安上了铁条,免得天使再进来。还在市镇附近建了养兔场,埃丽森达买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泽鲜艳的丝绸衣服。只有那个鸡笼没有引起注意,有时他们也用水冲刷一下,在里面洒些药水,这倒并不是为了优待那位天使,而是为了防止像幽灵一样在家里到处游荡的瘟疫。几年后鸡笼朽烂了,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
最后一年冬天,天使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翅膀光秃秃的,他整宿地发出呻吟声。尽管如此,天使不但活过了这可恶的冬天,而且随着天气变暖,身体又恢复了过来。他的眼睛重新明亮起来,翅膀上也长出粗大丰满的羽毛,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还会唱起航海人的歌曲。
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她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虛点。
(有删改)
[注]小说写于1968年,当时在拉美人民信仰中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已开始衰落。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小说开头具有鲜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拉美地方特色。这种潮湿、死寂的环境渲染了一种不祥、令人感到压抑的氛围。
B.小说中,一面是天使的病残、忍耐和痛苦,一面是人间的喧器、肆意和狂欢,形成强烈的对比,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与悲悯情怀。
C.从利用天使大发横财的贝约拉夫妇到虔诚并关心大众的贡萨加神父,再到议论纷纷的村民和戏耍侮辱老人的围观者,作者展现了一副小镇的众生相。
D.巨翅老人象征着拉美的传统文化,蜘蛛女象征世俗新奇的事物,蜘蛛女能打败巨翅老人,说明当地人的心灵不再属于传统神学宗教,而被世俗的猎奇娱乐所占据。
7.下列对小说最后一段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埃丽森达对巨翅老人能再次起飞感到意外和惊讶,毕竟落难天使曾奄奄一息,一动不动,她不敢相信老人能再次扇动翅膀,远走高飞。
B.巨翅老人飞走后,埃丽森达内心有一丝摆脱障碍物的轻松,她舒了一口气,再也不必为落难天使的存在而感觉碍眼。
C.从埃丽森达“舒了一口气"也是为了他”,以及切完洋葱还在望着巨翅老人,直到他飞到消失不见,可见她对老人的关心和不舍。
D.虽然巨翅老人给埃丽森达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但她对落难天使完全没有关怀和温情,巨翅老人变成了“水天相交处的虚点”,埃丽森达一如既往的冷漠。
8.在一次小说分享会上,张同学指出,小说标题应改为“天使在人间”,你是否支持他的看法,请说明理由。(4分)
9.校刊向大家征集一篇与本文相关的文学短评,关键词包括“孤独"魔幻现实主义”“零度写作”,请你任选一个关键词,完成文学短评提纲。(6分)
[注]零度写作:叙述过程中作者倾向于客观陈述,在情感表达上不以作者感情替代读者判断。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类题目,需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分析。有指定就问题分析,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3)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小说的审美鉴赏能力。可以从揭示文章主题、概括文意、表现行文思路结构、传达作者情感和吸引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拟写文学短评提纲的能力。结合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概括。
【解答】(1)C.从神父用拉丁语确认巨翅老人是不是天使的举动来看,并非“虔诚”,而是愚昧与滑稽。从神父来看巨翅老人并告诫人们远离他、看蜘蛛女并治好了自己的失眠症来看,他并非“关心大众”,而是好奇围观并装腔作势。
故选C。
(2)C.从文章整体来看,埃丽森达对老人的态度是嫌弃和冷漠的,“舒一口气”更多是为了老人的解脱所带来的自己的解脱,并非因为关心,“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也是一种好奇和警惕,而非不舍。
故选C。
(3)[示例一]不支持。①结合“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可知,“巨翅老人"充满魔幻色彩,能更好地激发读者兴趣,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②结合“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可知,“巨翅老人”,褪去了天使的光环,“巨翅”影响老人的活动,这一弱者形象更符合核心形象特征。③结合“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可知,“巨翅老人”这一标题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表现出作家呼唤人性之善、关切社会转型时代里弱小人物的悲悯情怀。
[示例二]支持。①结合“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可知,天使落难来到人间,才有后来各色人物的出场与活动,推动了情节发展。②结合“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可知,揭露人间的无聊与邪恶,展现拉美民族灵魂群像才是作家虚构创作的主旨所在,“在人间"更贴合这一主旨。③结合“埃丽森达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分。有些好奇的人来自很远的地方。还来了一个流动杂耍班”可知,即使是天使,落难到人间后也会陷入孤独无助之中,被百般亵渎,标题可以更好地表达马尔克斯关于现代化对民族文化心理产生巨大冲击的深切忧虑。
(4)[示例一]“孤独":①结合“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可知,年老受伤的天使,虽有无数人围观,却无人同情、怜悯、救治,反遭众人亵玩。②结合“再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看这个女孩不仅门票钱比看天使少,而且还允许向她提出各色各样有关她痛苦处境的问题,可以翻来覆去地查看她"可知,封闭的小镇,人们只有靠落难天使、蜘蛛女孩等新奇事物刺激才有快乐,折射出人们生活的平庸无聊,精神上的空虛孤独。③结合“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可知,孤独的永恒性。天使离去,成为虚点,时间漫长,小镇依旧,孤独不会随着巨翅老人消失而终结。
[示例二]“魔幻现实主义":①结合“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可知,魔幻:神异的人物形象塑造,荒诞的故事情节安排。②结合“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可知,现实:真实典型的环境描写,传神逼真的老人形象,具体现实的生存状态。③结合“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她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可知,魔幻现实主义: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采用多种方法将残酷的现实与奇异的幻景结合起来,引发人们思考。
[示例三]“零度写作":①结合“这位天使唯一超人的美德好像是耐心。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可知,在人称视角上,叙述者站在局外,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客观地描述镇上人们对巨翅老人的冷酷反应,以此揭示这些人的丑陋本性。②结合“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可知,在语言(叙述腔调)上,很少使用带有作者主观感彩的词语,多是客观、冷静、克制、平实的叙述。③结合“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可知,在主旨呈现方式上,在故事的讲述中呈现主旨,没有用善恶有报式结局体现其评价,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小镇居民精神上的愚昧、空虚和孤独,体现作者对拉美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④结合“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她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可知,在情节安排上,叙事过程克制审慎,以直观式的镜头呈现“巨翅老人”在小镇的遭遇,用时间顺序自然展开故事情节。
答案:
(1)C
(2)C
(3)[示例一]不支持。①“巨翅老人"充满魔幻色彩,能更好地激发读者兴趣,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②“巨翅老人”,褪去了天使的光环,“巨翅"影响老人的活动,这一弱者形象更符合核心形象特征。③“巨翅老人”这一标题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表现出作家呼唤人性之善、关切社会转型时代里弱小人物的悲悯情怀。
[示例二]支持。①天使落难来到人间,才有后来各色人物的出场与活动,推动了情节发展。②揭露人间的无聊与邪恶,展现拉美民族灵魂群像才是作家虚构创作的主旨所在,“在人间"更贴合这一主旨。③即使是天使,落难到人间后也会陷入孤独无助之中,被百般亵渎,标题可以更好地表达马尔克斯关于现代化对民族文化心理产生巨大冲击的深切忧虑。
(4)[示例一]“孤独”:①年老受伤的天使,虽有无数人围观,却无人同情、怜悯、救治,反遭众人亵玩。②封闭的小镇,人们只有靠落难天使、蜘蛛女孩等新奇事物刺激才有快乐,折射出人们生活的平庸无聊,精神上的空虛孤独。③孤独的永恒性。天使离去,成为虚点,时间漫长,小镇依旧,孤独不会随着巨翅老人消失而终结。
[示例二]“魔幻现实主义":①魔幻:神异的人物形象塑造,荒诞的故事情节安排。②现实:真实典型的环境描写,传神逼真的老人形象,具体现实的生存状态。③魔幻现实主义: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采用多种方法将残酷的现实与奇异的幻景结合起来,引发人们思考。
[示例三]“零度写作”:①在人称视角上,叙述者站在局外,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客观地描述镇上人们对巨翅老人的冷酷反应,以此揭示这些人的丑陋本性。②在语言(叙述腔调)上,很少使用带有作者主观感彩的词语,多是客观、冷静、克制、平实的叙述。③在主旨呈现方式上,在故事的讲述中呈现主旨,没有用善恶有报式结局体现其评价,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小镇居民精神上的愚昧、空虚和孤独,体现作者对拉美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④在情节安排上,叙事过程克制审慎,以直观式的镜头呈现“巨翅老人"在小镇的遭遇,用时间顺序自然展开故事情节。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①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材料二: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②,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③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注】①肥义:赵国的国相。②无穷:自代郡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③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叔顺A中国之俗B恶变服之名C以忘D鄗事之丑E非寡人F之所G望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事,在文中是“把事情办好"的意思,与成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意思相同。
B.常,在文中是“准则,纲常"的意思,与韩愈《师说》“圣人无常师”中“常"意思不同。
C.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D.微,在文中是“(如果)没有"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微"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武灵王想推行“胡服骑射”,又担心遭到国人的非议讥笑。国相肥义的一番分析使他消除了思想顾虑,坚定了改革决心。
B.起初,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做法虽然得到了肥义的支持,但遭到了以其叔父公子成为代表的更多人的反对。
C.赵武灵王亲自拜访,并对其叔父说“家听于亲,国听于君”,言下之意是说:您虽是我的叔父,但是在国家大事上您必须听我的。
D.最终,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赵武灵王赐给公子成胡服,第二天公子成便穿着胡服上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
(2)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14.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改革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品质。(5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句意:而叔父您一味因循中原的旧俗,憎恶改变服装,这是忘记了鄙诚的奇耻大辱,不是我所希望的呀!“叔顺中国之俗"主谓宾齐全,其后B处断开;“顺中国之俗”与“恶变服之名"结构一致,其后C处断开;“忘鄗事之丑”是动宾短语,宾语后E处断开。
故选BCE。
(2)A.错误。文中“成事"是“已成之事”的意思;“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成事”指“把事情办好"。两者意思不同。句意: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指办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
B.正确。准则,纲常;恒久、长久不变的。句意:治理国家要有一定的章法;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C.正确。
D.正确。句意:如果不是靠着祖先神灵保佑;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故选A。
(3)C.“赵武灵王亲自拜访,并对其叔父说……”错,说出“家听于亲,国听于君"的是赵武灵王派的使者,此处并非赵武灵王亲自拜访。
故选C。
(4)①“负”,违背,背弃;“虑”,想法,思想,意念;“殆”,必定,一定。译文:现在大王如果下定决心违背世俗的想法,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
②“袭”,沿袭,仿效;“孰”,仔细,周详;“图”,谋划,反复考虑。译文:现在君王您舍弃这些却去仿效远方蛮夷的服饰,(这是)改变传统习俗,违背人心,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5)文中说到“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赵武灵王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家国大义),他认为治理国家要有一定的章法,以对百姓有利为根本,而推行“胡服骑射"就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还说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有敢于变革的勇气,他不顾天下人的嘲笑,带头改穿胡服;还说到“王自往请之……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叔父公子成反对,他派使者前往晓谕,亲自前往拜访叔父公子成,向其当面解释,取得他的支持;还说到“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他还具有把握时局的智慧,他在向北进军过程中,决心让百姓穿胡人的短衣、学习骑马射箭,以此抵御四边的威胁侵略,一雪中山国之耻。
答案:
(1)BCE
(2)A
(3)C
(4)①现在大王如果下定决心违背世俗的想法,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
②现在君王您舍弃这些却去仿效远方蛮夷的服饰,(这是)改变传统习俗,违背人心,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5)赵武灵王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家国大义),有敢于变革的勇气,坚定不移的决心,同时他还具有把握时局的智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武灵王平日里闲居,说:“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绝不会成名。现在大王如果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猬的人觉得高兴的事,聪明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觉得高兴的事,贤明的人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
材料二:
赵武灵王向北侵略中山国的土地,(大军进攻)到了房子城,又来到代地,再向北进攻到了大漠之中,向西进攻到了黄河,登临黄华顶峰。他与大臣肥义商量让百姓穿胡人的短衣、学习骑马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的举措,但贤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要这样做,)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我一定占有它!”于是他(带头)改穿胡服。国中的人都不想这样做,公子成借口有病不来上朝。赵武灵王便派人前往说服他说:“家事听命于父母,国事听命于国君。现在我向世人倡导改变服装,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治理国家要有一定的章法,以对百姓有利为根本;从事政务有一定的原则,政令得以执行是最重要的。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所以我希望能树立叔父您为榜样,来实现改穿胡服的功头。"公子成跪拜两次,道:“我听说,中原是在古圣先贤的教化下,用礼乐仪制,使远方国家前来朝拜,是让四方蛮夷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您舍弃这些却去仿效远方蛮夷的服饰,这是改变传统习俗,违背人心,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使者把他的这番话报告给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于是亲自前往,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有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现在(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用什么来坚守呢?早先中山国仰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的领地,俘虏我们的子民,又引水围灌部城;如果不是靠着祖先神灵保佑,恐怕部城已经失守了,对此先王深以为耻。因此我决心改变服饰,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边的威胁侵略,一雪中山国之耻,而叔父您一味因循中原的旧俗,憎恶改变服装,这是忘记了鄙诚的奇耻大辱,不是我所希望的呀!"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赵武灵王)于是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着胡服上朝。于是,赵武灵王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并且招纳擅长骑马射箭之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①退居述怀二首(其二)
韩琦
尘俗徒希勇退高,几时投迹混耕樵。
神交不间川涂阔,直道难因老病消。
魏境民流河抹岸②,颍湖春早柳萦桥。
相从谁挹浮丘袂③,左在琴书酒满瓢。
[注]①公元1071年,欧阳修退居颍州。②魏境,指大名府境。黄河决口,大名府境内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时韩琦在任。③晋郭璞《游仙诗》中有“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辞官回到颍州后,写了退居述怀诗给韩琦,韩琦写下此诗相酬答。
B.诗人开篇赞美欧阳修急流勇退,并自问何时可以融入农耕采樵的生活中。
C.颔联中“不间"难因”,突出两人相隔遥远,但都不会放弃对正道的追求。
D.尾联用典,诗人想与友人同游仙山,以琴书和酒为伴,表达作者想要退居的想法。
《四库全书总目》中评论韩琦诗歌“蕴蓄极深”,请分析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所使用的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德胜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 酶标记制剂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范本
- 电磁波吸收材料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范本
- 银钎料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范本
- 医用X射线增强电视系统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课件
- 学校防空演练方案
- 节日安全主题班会
- 通信设备LTE-FDD无线网络新建(增补)工程安全生产资料
- 国电南自ps6000监控技术说明书
- 光电子技术课件第四章 光探测(下)
-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完整版)资料
- 木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资料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24 《周亚夫军细柳》课件
-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表(2017年版)
- ISO20000认证-ISO20000差距分析报告
- GB/T 42195-2022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
- 第三章 信息系统的网络组建- 复习课件 2021-2022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 GB/T 4909.4-2009裸电线试验方法第4部分:扭转试验
- 佛七精进念佛容易着魔请看祖师开示及个人感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