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地球的宇宙环境、演化历史与圈层结构(高频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2地球的宇宙环境、演化历史与圈层结构(高频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2地球的宇宙环境、演化历史与圈层结构(高频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2地球的宇宙环境、演化历史与圈层结构(高频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2地球的宇宙环境、演化历史与圈层结构(高频选择题50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地球的宇宙环境、演化历史与圈层结构精选高频考题50题·选择题美国“旅行者2号”探测器观测木星和土星后继续向太阳系边缘飞行,又观测了天王星和海王星。下图是太阳系模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旅行者2号”探测器观测的四个行星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⑧ C.④⑤⑥⑦ D.⑤⑥⑦⑧2.“旅行者2号”探测器如果飞出太阳系,其观测到的天体最可能位于(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3.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①与地球擦肩而过的哈雷彗星②中秋节时的月亮③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坠落的陨石④天空中飞行的飞机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答案】1.D2.C3.B【解析】1.结合太阳系模拟图可知,⑤为木星,⑥为土星,⑦为天王星,⑧为海王星,故D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2.银河系是由太阳系和众多恒星系组成的,“旅行者2号”探测器如果飞出太阳系,其观测到的天体最可能位于银河系,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3.坠落于地表的陨石和天空中的飞机属于地球的附属物,不能称为天体,③④错误,ACD错误;而彗星、流星体、月球、星云、恒星等都属于天体,①②正确,B项正确。故选B。【点睛】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判断是否为天体有两个依据:一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二看它是否在宇宙中独立存在,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贝努小行星被科学家认为是来自太阳系形成最早的“时间胶囊”,因为它含有水冰及有机质。美国NASA发射探测器OSIRIS—Rex,计划用七年的时间前往贝努“挖石头”并带回地球,希望发现与生命起源有关的线索。下图为太阳系八颗行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4.贝努小行星位于(

)A.b、c之间 B.c、d之间C.d、e之间 D.e、f之间5.液态水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水呈液态的主要原因是(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稳定的太阳光照C.适宜的体积和质量 D.适中的日地距离【答案】4.C5.D【解析】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太阳系中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有小行星带,贝努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带内;而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别是由近及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由此可知,d为火星,e为木星,即贝努小行星位于d、e之间,C正确,ABD错误。故选C。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水呈现为液态的主要原因是合适的温度,而影响地球温度的主要因素是适中的日地距离,D正确;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适宜的体积和质量都不是使地球上的水呈现为液态的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外部条件:1、相对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2、太阳光照稳定;3、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1、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2、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3、存在液态水;4、地球环境稳定足够长的时间。2017年2月23日,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在距离地球40光年的一颗恒星(TRAPPIST1)周围发现了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其中e、f、g位于宜居带内。下图为TRAPPIST1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与“TRAPPIST­1系统”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7.推测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宜居”,最可能是因为(

)①微生物的存在②水资源充足③与TRAPPIST­1距离适中④适宜的大气环境⑤有肥沃的土壤⑥天体表面平坦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②③⑤【答案】6.B7.B【解析】6.材料中描述“在距离地球40光年的一颗恒星(TRAPPIST­1)周围发现了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该恒星、行星所在的系统应与太阳、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级别相同,由此推测与“TRAPPIST­1系统”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B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B。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能够宜居是因为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条件,即具备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故该行星能够“宜居”,②水资源充足正确,③与TRAPPIST­1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正确,④适宜的大气环境正确,②③④正确;与微生物、土壤、地形关联度较小,①⑤⑥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2021年11月8日傍晚,我国多地夜空中上演了绝美的天象金星伴月,明亮的金星在视觉上正好处于月亮的右下角,距离相当之近,让一轮弯月更具观赏性。下图为某观测者拍摄的金星伴月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下列对该照片上月相和拍摄角度判断正确的是(

)A.新月,向东拍摄 B.新月,向西拍摄C.残月,向东拍摄 D.残月,向西拍摄9.下列关于金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月球的卫星 B.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C.表面温度比地球低 D.拥有与地球相似的大气层【答案】8.B9.B【解析】8.由图中月亮明亮的部分位于西部,且明亮部分范围较小,故可判断其为新月,排除CD;再由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可知,此时月亮位于西半边天空,故拍摄者是向西拍摄,A错误,B正确。故选B。9.金星是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A错误;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B正确;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近,且保温气体较多,表面温度比地球高,C错误;金星的大气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00倍,且大气97%以上是“保温气体”——二氧化碳,与地球大气层并不相似,D错误。故选B。【点睛】太阳系八颗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月相是天文学术语,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北京时间5月26日晚,天空中迎来2021年首场月全食。左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月全食不同阶段的照片,右图示意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节气日期(阳历)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10.2021年5月26日,对应我国的农历是四月(

)A.初一 B.初八 C.十五 D.二十三1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月全食过程可反映出地球的形状②月全食的天体系统其中心天体为地球③本次月全食发生于小满与芒种之间④该日我国东海岸海面变化较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10.C11.B【解析】10.由于月球运行到与太阳相对的位置,月食才有可能发生,而这时,一定是农历的十五、十六(即满月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月全食过程可反映出地球的形状,①正确;月全食的天体系统其中心天体为太阳,②错误;本次月全食发生于5月26日晚,处于小满与芒种之间,③正确;该日引潮力大,出现天文大潮,我国东海岸海面变化较大,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故选B。【点睛】农历初一左右形成的月相为新月,之后形成的是娥眉月,初七或初八形成的是上弦月,之后形成凸月,农历十五或十六形成的是满月,之后形成的是凸月,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形成的是下弦月,之后形成的是残月。分属于天琴座、天鹰座和天鹅座的织女星、牛郎星和天津四,组成了一个三角形,被称为“夏季大三角”。夏季大三角在夏夜星点明亮,常被视为夏季星空的“路标”。星空中牛郎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牛郎星和织女星(

)A.属于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 B.体积和质量比地球大C.属于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D.其光芒来自太阳的反射13.牛郎星的亮度是太阳的10.6倍,科学家推测在牛郎星周围有潜在的宜居行星带,判断此类行星宜居的主要依据是(

)A.有与地球相近的宜居温度 B.有与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C.与恒星的距离接近日地距离 D.能获得与地球上相似的可见光【答案】12.B13.A【解析】12.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牛郎星、织女星在夏夜星点明亮,且隔着银河遥遥相望,说明牛郎星、织女星自身能够发光,且不会相互绕转,故二者为恒星,属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不围绕太阳运转,光芒来自自身,不是反射的太阳光,A、C、D项错误;恒星的质量与体积比地球大得多,B项正确。故选B。13.行星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有适宜的温度,A项正确。有与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能获得与地球上相似的可见光都不是行星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B、D项错误。牛郎星的亮度是太阳的10.6倍,与牛郎星的距离接近日地距离的行星可能会温度过高,不适宜生物生存,C项错误。故选A。【点睛】宇宙间的各种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各种天体系统。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银河系。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在银河系以外,还有上干亿个同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天文学家称它们为河外星系。2022年10月,科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拍摄到一个令人着迷的星云,形状像一个钥匙孔,被称为“宇宙钥匙孔”(如下图),该星云是一颗恒星形成的遗迹,被命名为猎户座V380,距离地球大约1500光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该星云(

)A.由气体和尘埃组成 B.属类球状天体 C.主要成分是氧和氮 D.密度大于地球15.猎户座V380所处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答案】14.A15.C【解析】14.本题的关键点是掌握几种主要天体的特征。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A正确,B、C错误;地球属于行星,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与星云相比,地球的密度更大,D项错误。故选A。15.本题的关键点是掌握天体系统的包含关系及范围大小。由材料可知,猎户座V380距离地球大约1500光年,不是太阳系中的天体,故不属于地月系和太阳系,A、B项错误;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为2.6万光年,猎户座V380处在银河系中,不属于河外星系,C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C。【点睛】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均是天体,但天体的一部分不能单独称为天体,在宇宙空间基本上按照天体力学规律运行的各种人造物体属于人造天体。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天气状况和海拔高低等。图为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图中表示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17.图中四地的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与全球年变化规律差异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8.③地7、8月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 B.受高压控制,晴天多C.纬度高,日照时间长 D.海拔高,大气削弱作用弱【答案】16.D17.A18.B【解析】1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相比,成都位于四川盆地,阴雨天多,海拔低,太阳辐射强度小。结合图中①②③④的四条太阳辐射强度曲线,与成都最匹配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17.从全球来看,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太阳辐射强度大,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太阳辐射强度小。从图中的曲线变化可以看出,①地春季太阳辐射强度大,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小,其与全球年变化规律差异最大,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18.结合我国雨带的推移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可知,①地是北京,②地是昆明,③地是上海,④地是成都。上海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四个:①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②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③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④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内蒙古西部草原居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太阳能和风能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家庭能源。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的光能转化为热能的加热装置(由集热管、储水箱及支架等组成),以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热水使用需求。下图为“内蒙古西部风能和太阳能各月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判断该地风能和太阳能互补最差的月份是(

)A.2月 B.6月 C.8月 D.12月20.5~7月当地太阳能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蒸发弱 B.日照时间长 C.昼夜温差大 D.地表植被稀疏21.该地风能较太阳能季节变化小,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较低 B.太阳能利用难度大 C.大风天数多 D.风能资源稳定【答案】19.A20.B21.C【解析】19.由风能和太阳能各月统计图可知,2月风能和太阳能均不足,互补效果最差,A正确;6月风能不足,但太阳能丰富,B错误;10月太阳能较丰富,风能较低,C错误;12月太阳能最低,风能较高,D错误。故选A。20.5~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内蒙古西部地区所处纬度较高,白昼长,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B正确;与地表蒸发强弱、昼夜温差、地表植被无关,ACD错误。故选B。21.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太阳能主要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季节变化大。内蒙古西部地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地势平坦,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摩擦力较小;地表受热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所以全年大风天数多。故选C。【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日照时间、地势高低、大气透明度等。纬度位置是影响太阳辐射的最基本因素,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天气状况也是影响太阳辐射的重要因素,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地势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越好,太阳辐射越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某研究员表示:“目前我们处在第25个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2019—2023年)太阳活动日益频繁。”据此回答问题。22.第26个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可能是(

)A.2026—2030年 B.2030—2034年 C.2035—2039年 D.2040—2044年23.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地球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①电网故障增多②信鸽会迷失方向③太阳辐射增强④全球各地降水增多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22.B23.A【解析】22.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为11年,由材料可知,第25个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为2019—2023年,那么第26个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最可能出现在11年后,即2030—2034年,B正确,ACD错误。故选B。23.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太阳活动增强,会对电网产生较大的影响,使电网故障增多,①正确;太阳活动增强会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等现象,从而容易使信鸽迷失方向,②正确;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太阳活动增强,但对太阳辐射影响不大,③错误;太阳活动增强会使地球极端天气增多,可能会使有的地区降水增多,有的地区降水减少,但不会使全球各地降水都增多,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太阳大气层时常发生变化,有时甚至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光球层上常出现暗黑的斑点,叫太阳黑子。色球层上有时出现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叫耀斑。太阳黑子和耀斑具有明显的变化周期,时间为11年。如图为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相关系数>0表示正相关,<0表示负相关,=0表示不相关;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高。读图,完成小题。

24.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 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 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25.关于太阳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全球降水明显增加B.当太阳黑子数量减少时,北极圈内不会出现极光现象C.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可见光明显增加D.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答案】24.D25.D【解析】24.从图中可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在湖北省东南部呈负相关,A错误;在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呈正相关,B错误;在图中中部地区相关性最小,C错误;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即安徽省北部,D正确。故选D。25.结合所学知识,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气候异常,全球降水有增有减,排除A;当太阳黑子数量减小时,北极圈内仍然有可能出现极光现象,极光现象是由于日冕基层高速带电离子与大气摩擦产生,排除B;太阳黑子明显增多与可见光明显增加关联性较小,排除C;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释放的射线会更多有,利于光合作用的产生,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D正确。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4,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下图为北半球6月和12月太阳月辐射总量随纬度的分布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26.图中(

)A.甲为6月,太阳月辐射量各纬度比乙大 B.甲为12月,从赤道到高纬辐射量差异小C.乙为12月,中纬度地区辐射变化梯度大 D.乙为6月,纬度越高太阳辐射总量越小27.图示太阳月辐射总量随纬度的变化特征直接形成了(

)A.三圈环流 B.季风环流 C.大洋环流D.海一气相互作用【答案】26.C27.A【解析】26.6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月太阳辐射差异较小,甲为6月,B错误;甲靠近赤道的地区太阳月辐射量比乙小,A错误;12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极地范围内月太阳辐射为0,乙为12月,D错误;12月,中纬度地区曲线变化快说明辐射变化梯度大,C正确。故选C。27.不同纬度的太阳辐射差异直接形成三圈环流,A正确;季风环流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洋环流的直接成因是风、密度差异等,BC错误;海一气相互作用是海水与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D错误。故选A。【点睛】世界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衡。(1)空间分布:不同纬度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2)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图示意两个物种的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两类化石代表的生物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分别是(

)A.前寒武纪、中生代 B.古生代、古生代 C.中生代、中生代 D.中生代、新生代29.蕨类植物高度繁盛时期(

)A.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B.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C.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D.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答案】28.B29.D【解析】28.根据所学知识,图中为古鱼类化石、蕨类植物化石,两者都最早出现在古生代,B正确,排除ACD。故选B。29.根据所学知识,蕨类植物高度繁盛时期为古生代晚期,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D正确。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排除A;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极度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排除B;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于新生代,排除C。故选D。【点睛】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其中时间表述单位包括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带。不同地质时代,自然地理特征出现明显不同,影响不同生物演化。地球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科学家绘制的地球生命演化和大气中O2含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乙所处的地质时期(

)A.鱼类开始出现 B.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C.恐龙从盛行至消失 D.灵长类动物出现31.丙所处的地质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期,主要是由于当时(

)①裸子植物极度兴盛②蕨类植物繁盛③第四纪全球气候出现冷暖交替变化④地壳运动剧烈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30.C31.D【解析】30.据图可知:乙时期裸子植物发展,为中生代,该时期恐龙从盛行至消失,C正确;鱼类开始出现和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都出现在古生代,AB错误;灵长类动物出现在新生代,D错误。故选C。31.读图可知,丙所处的地质时期约为距今5.7亿年-距今2.5亿年,是古生代。该时期蕨类植物繁盛,地壳运动剧烈,成为重要的成煤期,②④正确,D正确;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是中生代,①错误,AC错误;第四纪属于新生代,③错误,B错误。故选D。【点睛】古生代距今5.7亿年-距今2.5亿年,该时期蕨类植物繁盛,地壳运动剧烈,成为重要的成煤期。2022年4月26日,湖北省恩施州一工地施工人员在1200m高山上的石块中发现了震旦角石。震旦角石外形似竹笋,属无脊椎软体动物,距今或超4.4亿年。在“竹笋”的根部,是角石的软体部分,但软体易腐烂难形成化石,专家据其现生的亲戚鹦鹉螺推测,它有一对大眼睛,还有一堆触手。图示意震旦角石化石。完成下面小题。32.推测震旦角石最可能生活的环境是(

)A.茂密的森林 B.连绵的山脉 C.湿冷的沼泽 D.温暖的浅海33.震旦角石所处地质年代及与它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典型动物分别是(

)A.古生代

三叶虫 B.中生代

恐龙C.中生代

灵长类动物 D.古生代

哺乳类动物【答案】32.D33.A【解析】32.据材料分析可知,震旦角石属无脊椎软体动物,距今或超4.4亿年说明震旦角石大致生活在早古生代,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时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存环境为温暖的浅海,ABC错误,D正确。故选D。33.据材料分析可知,震旦角石距今或超4.4亿年说明震旦角石大致生活在古生代的奥陶纪,三叶虫是生活在古生代的生物,A正确;恐龙生活在中生代,哺乳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生活在新生代,BCD错误。故选A。【点睛】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温暖的海水里出现了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下图为寒武纪到古近纪生物多样性统计图和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34.最大的一次物种灭绝发生在(

)A.前寒武纪 B.二叠纪末 C.三叠纪末 D.白垩纪末35.图中(

)A.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 B.侏罗纪是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C.古生代生物比中生代生物更复杂 D.物种灭绝与海平面波动变化有关【答案】34.B35.D【解析】34.在图示的五次物种大灭绝中,位于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幅度最大,且这一时期的生物多样性在几次大灭绝中也是最少,这反映了二叠纪末物种灭绝的规模最大,B正确,排除ACD选项。故选B。35.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外部环境的变化,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A错误;侏罗纪是属于爬行动物时代,不是属于哺乳类动物时代,B错误;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据图中的生物多样性显示古生代生物多样性并没有比中生代生物多样性高,C错误;图中的实线是全球海平面变化,黑点表示的物种大灭绝多出现在全球海平面的阶段低值区附近,所以推断物种灭绝与海平面波动变化有关,D正确。故选D。【点睛】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2022年4月29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多枚古生物化石,下图为其中两枚化石及它们形成的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6.图中甲地质年代(

)A.欧亚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 B.裸子植物繁生,是重要的造煤期C.形成了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D.末期,鱼、两栖类动物全部灭绝37.棕榈叶化石标本长度达1米,叶脉清晰可见。棕榈叶化石指示(

)A.高寒草甸环境 B.寒带苔原环境 C.热带沙漠环境 D.暖湿森林环境【答案】36.B37.D【解析】36.根据图示信息,甲为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也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B正确;欧亚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在古生代,A错误;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发生在新生代,C错误;原始鱼类、两栖类动物全部灭绝发生在古生代末期,D错误。故选B。37.棕榈叶化石标本长度达1米,表明棕榈生活的环境是湿润环境,且根据常识,棕榈属于常绿乔木,生活于温暖湿润的环境,D正确;高寒草甸环境、寒带苔原环境,高寒环境棕榈无法生长,AB错误;热带沙漠环境降水稀少,不能满足棕榈对水分的需求,C错误。故选D。【点睛】研究化石和地层意义: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以及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一般不同年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年代的地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近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科学工作者可以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和年代。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38.图中甲、乙、丙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其名称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岩石圈 B.乙位于上地幔 C.丙是地核D.丙是古登堡界面39.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

)A.地质钻探 B.研究地震波 C.地层和化石 D.实验室分析40.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9月20日18时23分左右在四川甘孜州巴塘县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C.P(纵)波,上下颠簸 D.S(横)波,左右摇摆【答案】38.B39.B40.C【解析】3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故其为地壳,A错误;乙与丙的界面位于100km附近,故该界面为软流层顶部,由此可知,乙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B正确;丙也属于上地幔,CD错误。故选B。39.因为人类目前的钻探技术只能钻探到地下浅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来判断,故A错误,B正确;地层和化石可以研究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但地层和化石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地下浅层,故与题意不符,C错误;实验室分析需要试验对象,地球内部尤其是地核人类难以深入,无法取得试验对象,故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B。40.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三态中传播,其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而三者都会感到纵波(P波),上下颠簸,但飞鸟和池塘里的鱼无法感受到横波(S波),故C正确,排除ABD。故选C。【点睛】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地壳厚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1.图示地区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N附近区域变化显著C.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D.M区地形因素增厚显著42.关于图中N处环境的描述,可以确信的是(

)A.莫霍界面起伏大 B.岩石圈较稳定 C.滑坡、泥石流多发 D.地震频率低【答案】41.B42.C【解析】4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地区地壳厚度由东向西增厚,AC错误,N附近等值线较密集,说明N附近地壳厚度变化显著,B正确;根据等值线特征,可知M地地壳厚度小于42,大于40,地形因素减薄显著,D错误,所以选B。42.根据图中经纬度度信息可知,N处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岩石圈不稳定,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滑坡、泥石流多发,C正确,BD错误;小尺度空间范围内莫霍界面起伏不大,A错误,所以选C。【点睛】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莫霍界面约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地壳均衡假说认为,低密度的地壳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出露地上的高度与莫霍面深度具有相关性。下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图中陆地相对高差介于3000m~4000m之间,海域深度小于1000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3.关于图示区域莫霍面的描述,判断正确的是(

)A.长江口夏季莫霍面下降 B.L莫霍面距地面最近C.N地莫霍面低于周边 D.东部海洋莫霍面最浅44.图示区域莫霍面的相对高差可能是(

)A.14km B.17km C.20km D.23km【答案】43.D44.A【解析】43.地壳短期内相对稳定,河流泥沙对其影响忽略不计,A错误;图中东部海洋地壳最薄,莫霍面离地面最近,D正确,B错误;N地地壳厚度比周边薄,莫霍面高于四周,C错误。故选D。44.根据关于地壳的描述,图示区域最高点位于M地,海拔3~4km,地壳厚度50~52km。所以该地地壳最深,莫霍面位于一46~-49km之间,东部海洋海拔0~-1km,莫霍面厚度32~34km,所以莫霍面位于一32~-35km之间,所以图示区域奠霍面的相对高差是11~17km之间。故选A。【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2022年,重庆古生物学家在重庆秀山川河盖地区发现距今约4.36亿年前的早古生代志留纪鱼化石群,并命名该地为“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该化石库古鱼化石数量多、种类全,保存完整,其中“奇迹秀山鱼”被称为“地球上出现的第一张脸”。这是我国继云南澄江生物群(早寒武纪化石),辽西热河生物群(侏罗纪化石)之后发现的又一个特异埋藏化石库。下图为“奇迹秀山鱼”的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5.下列生物中,出现时代与“奇迹秀山鱼”生活时代相隔最近的是(

)A.蓝藻 B.三叶虫 C.恐龙 D.东北虎46.我国三个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化石都分布于(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答案】45.B46.D【解析】45.由材料可知,在重庆秀山川河盖地区发现距今约4.36亿年前的早古生代志留纪鱼化石群,其中包括“奇迹秀山鱼”,说明该生物大体生活在约4.36亿年前的早古生代志留纪35亿年前。蓝藻出现在35亿的前寒武纪;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3500万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