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2日下午15:45—17:00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A.青铜器铸造处于鼎盛时期 B.两地手工业技艺已非常成熟C.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 D.区域间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2.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3.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较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是()A.综合国力的增强 B.郡县制的普遍推行C.君主权力的强化 D.统治者的雄才伟略4.下表为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一览表。据此可知秦朝()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卫尉宫门警卫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太仆负责宫廷车马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A.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制度具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5.如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 B.政治形势的需要C.政府抑制王侯的诉求 D.社会经济的发展6.北魏时期,有人作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流行的歌谣也唱道:“统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这可用来说明北魏()A.实行移风易俗的可能性 B.推行赋役改革的紧迫性C.发展农耕经济的重要性 D.改变政治中心的必要性7.据图1、图2可知,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图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图2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国家走向局部统一C.地方行政区划扩大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8.唐文宗时期,长安左街使奏称:“伏见诸街铺,近日多被杂人及百姓、诸军诸使官健起造舍屋,侵占禁街。”唐宪宗时期,有记载称,“长安坊中有夜拦街铺设祠乐者,迟明未已”。随着临河地区漕运兴起,在长安城郊沿河地区乃至城门内外出现了新的“行市”。这反映了长安()A.建筑行业的兴盛 B.开放发展的趋向C.政治地位的下降 D.市坊分区的瓦解9.杜牧《上宰相求杭州启》云:“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韩愈《送陆歙州诗序》云:“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方长期动荡和战乱频繁 B.北方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C.丝绸之路重要性渐趋下降 D.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10.隋唐科举制与汉代的察举制的最大区别是科举制为自荐、察举制为他荐,而不在于是否分科取士。关于这一区别,有学者明确指出:他荐则选人权操之于荐主,自荐则选人权操之于中央,这正是科举制行之千余年的奥秘所在。据此可知,科举制()A.公正公平选拔了实才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D.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11.流行歌曲《烟花易冷》的歌词创作灵感源于北魏时期杨衒之所著《洛阳伽蓝记》,书中描述了盛极繁华后倾塌颓圮的千年古都洛阳城。其中歌词“伽蓝寺听雨声盼永恒”中“伽蓝”一词(梵语“僧伽蓝摩”之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是佛寺的统称。这反映出北魏()A.佛教发展,此时已经完成本土化 B.市井繁华,都城中多有寺庙修建C.治理昏庸,帝王朝廷中奢靡盛行 D.文化繁荣,百姓普遍信佛求永恒12.如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图示表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突出特点是()A.极力提高皇权 B.分设刺史以监察地方C.削夺将帅权力 D.分权以削弱地方权力13.以下材料是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看法。由此得出()人物评价司马光“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钱穆“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A.评价历史要客观公正,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为准确可信C.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历史真相也不同D.后人掌握资料丰富,评价较全面结论更可靠14.清代著名学者赵翼说:“元太祖本无国号,但称蒙古。世祖至元八年,因刘秉忠奏,始建国号曰‘大元’,取‘大哉乾元(出自《易经》)’之义,国号取文义自此始。”下面能够对元朝取国号为元的合理解释是()A.继承汉唐以来的社会制度 B.加强控制地方的现实需要C.强调统治中原的正统地位 D.继承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15.辽都的上京城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皇城是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种布局源于理念()A.“因俗而治” B.“天人合一” C.“事在四方” D.“要在中央”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有4题,都为必做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7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图1秦朝政权结构示意图材料二图2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有所损益”在制度上的表现。(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制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神学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回答了汉武帝“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垂问乎天人之应”等问题,使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董仲舒一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学,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使儒学能够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现实政治的需要。——摘编自王杰《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材料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实现了与政权的有机结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其后果正如有些学者所说,“自从儒学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的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他们不能不受到皇权的制约与束缚,而为了那些利益,儒生从此也不能不采取实际而灵活的策略与态度”。——摘编自申波《论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11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军事和经济相关,但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通过改革,秦国社会上形成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风气,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而且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商鞅颁布法令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使秦人“法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材料二孝文帝推行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标是要用儒家的礼治与孝治思想来完成鲜卑族的文化变迁,继而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鲜卑民族在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汉族一样,具有同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摘编自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变社会风气而采取的改革措施。(6分)(2)据材料二分析北魏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文化变迁”的主要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唐朝的制度,虽大体承袭隋朝,太宗君臣的朝气,却能使旧制度的优点发挥尽致。同时在行政技术上也有不少的改进,有关这方面的重要改革方案,大都颁行于贞观元年至五年(627—631)的几年间。例如隋时对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未能明白厘定其职权以及其相互的关系。到太宗,乃明白规定三省的职权,使其发挥制衡作用,以杜绝偏重的流弊。其后又创立三省首长联合议政的办法,以解决相互间的争执。这类改革,都是前代所没有的。图1 图2材料二(上图1)摩尼教典籍插图,新疆吐鲁番市高昌故城出土,绘于9世纪。图下部一侧为盛开的花朵和长藤,另一侧书写回鹘文字,上部残存两个俗界人物,用金、银、红、绿等色,绚丽夺目。(上图2)景教壁画,新疆吐鲁番市高昌故城壁画。图中为“圣枝节”人们欢迎基督进入耶路撒冷的情景,是研究高昌景教的珍贵资料。——材料一、材料二均摘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参考材料,运用相关史实,自拟题目,以“盛唐气象”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4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一历史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CDBDBBDB题号1112131415答案BDACA1.D【详解】据图中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比较,可知两地文物非常相似。故材料图片可以说明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故选D项;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是商周时期,故排除A项;“已经非常成熟”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手工业的发展,但是并未体现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故排除C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战国前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后,华夏渐为通用词”结合所学可知,到了战国后,人们不再仅仅以地域或血缘来界定“华夏”,而是更多地看重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历史传承,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增强,C项正确;王室的衰微,虽然与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有关,但并未直接反映“华夏”一词含义的变化,排除A项;华夷观念并未被完全打破,而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而有所调整,排除B项;各民族的区别已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秦国)。根据材料“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可知,该学者认为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在于秦通过强化君主权力,提高了国家对社会资源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综合国力的增强属于秦统一的一方面原因,但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是在秦朝建立以后,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并把权力集中于君王,这主要突出的是国家组织能力强,排除D项。故选C项。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一览表”可知,九卿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但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太仆、奉常、宗正等主要处理皇室事务,这说明秦朝政治制度具有明显的家国同构色彩,D项正确;仅通过九卿的名称和职能得不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结论,排除A项;九卿的任职来源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无法体现出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强干弱枝”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准确时空是:西周至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周公形象经历了由“‘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到“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秦汉大一统帝国时期皇权不断强化,警惕出现“周公”式的权臣。东汉中后期频繁出现幼主登基而朝政被外戚和宦官轮番把持的局面,人们寄希望于“周公”式的忠臣来扶保幼主、匡扶社稷。不同的政治形势影响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即由于政治形势的需要,统治者需要将某一历史人物形象进行重塑,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是在汉武帝统治的时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通过推恩令,地方王侯的势力已逐渐减弱,并且在东汉末期出现的是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现象,与“王侯”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影响到历史人物形象的重塑,但这并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材料描述的是平城恶劣的自然条件,可用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不是风土人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不是赋役制度,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没有提到农业,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东汉末年时军阀较多,形成军阀割据的形势,到三国时期,主要的政权呈现三国鼎立的局面,政权变少,由此可知国家走向局部统一,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往情况,不能说明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地方政权的建立,不是统一国家地方行政区划扩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权力受到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沿街设市的限制逐渐被打破,同时在长安城郊沿河地区乃至城门内外出现了新的“行市”,这反映了长安开放发展的趋向,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长安开放发展的趋向,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长安作为政治中心,其政治地位没有下降,排除C项;宋朝时期市坊分区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及所学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逐渐发展,江南地区赋税的比重越来越大,说明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方长期动荡和战乱频繁的相关信息,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北方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的结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未涉及丝绸之路地位下降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科举制为自荐”“自荐则选人权操之于中央”可知,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强调科举制与察举制在选官权归属方面的差异,强调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而非强调科举制“公平公正”的优点,排除A项;科举制加速社会阶层流动主要体现在扩大选官范围和让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官场,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彻底扭转”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由“伽蓝寺”泛指洛阳的众多佛寺可知,北魏洛阳城内已有多处寺庙布局,B项正确;本题为佛教的本土化过程始于东汉时期,并在隋唐时期完成了本土化,排除A项;材料“伽蓝寺”未体现皇室治理昏庸,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百姓普遍信仰佛教,排除D项。故选B项。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及图片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北宋地方通过分化事权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分散地方权力,“极力提高皇权”是中央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设刺史,而且西汉武帝时期就已经设刺史制度,排除B项;据图片信息没有涉及“削夺将帅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13.A【详解】材料中司马光和钱穆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存在的不同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也只是针对某方面的评价,都不全面,所以评价历史要客观公正,要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A项正确;B、C、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C、D项。故选A项。14.C【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的设问词本题为特点题、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元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有效管理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一统国家,统治者从古典籍《易经》中取“大哉乾元”之义,以“元”为国号的做法,反映了强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统治策略,即以国号加强国家的向心力,强化其统治中原的正统地位,C项正确;元朝取国号为元并非简单地继承汉唐的社会制度,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来加强控制地方的现实需要,排除B项;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并没有体现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排除D项。故选C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辽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上京城分南北部,分别由契丹族与汉族等分开居住,体现“因俗而治”的理念,A项正确;“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排除B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指的是处理周围四方各种各样繁多的事务,关键在于国家的最高权力要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排除C、D项。故选A项。16.(12分)(1)措施: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大权;确立三公九卿制,三公辅佐皇帝,九卿分掌具体事务;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考核。(3点6分)(2)表现:汉朝继承秦朝创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汉朝在中央创设了中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设置了刺史。(6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措施:据材料一图片中皇帝、三公、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九卿相关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使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三公辅佐皇帝,九卿分掌具体事务;据材料图片郡尉、郡守、郡丞、县尉、县令、县丞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考核。(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继承秦朝创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汉朝在中央创设了中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设置了刺史。17.(17分)(1)原因:西汉中期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董仲舒对于传统儒学的新解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任答3点6分)(2)特点:吸收与融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神化君权;对传统儒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强调“大一2024年统”;强化伦理道德。(任答1点2分,2点4分,3点5分)影响: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权的滥用和过度膨胀;为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提供了思想渊源。另一方面,沦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钳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神学迷信色彩浓厚。(积极影响任答2点4分,消极影响任答1点2分,共6分)【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可知西汉中期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根据材料一“董伸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可知董仲舒对于传统儒学的新解释。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根据材料一“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可知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2)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可以得出“吸收融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根据材料“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可以得出“神化君权”;根据材料“一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学”可以得出“对传统儒学继承发展”;根据材料“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可以得出“强调‘大一统’”;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新儒学强调三纲五常,强化伦理道德。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新儒学的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积极方面即对儒学本身的推动,对君权的一定限制以及对“大一统”的支撑;消极方面可以从材料“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的自由”得到答案。可进行分析如下: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权的滥用和过度膨胀;为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提供了思想渊源。另一方面,沦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钳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神学迷信色彩浓厚。18.(14分)(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任答3点6分)(2)目的:巩固北魏政权(2分)积极作用: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促进民族大交融,缓和民族矛盾;推动了北魏封建化(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奠定基础。(任答3点6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国(中国)。由材料一“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和所学可知,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由材料一“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可知,奖励军功;由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