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八年级语文试题一、古诗文(30分)(一)经典诗文积累。(12分)1.补全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一)》一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答案】①.山气日夕佳②.飞鸟相与还③.此中有真意④.欲辨已忘言【解析】【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辨”字的写法。2.依据课文填空①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②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③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④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答案】①.感时花溅泪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折戟沉沙铁未销④.学诗谩有惊人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背诵默写能力。注意“溅”“鳞”“戟”“销”“谩”字形正确书写。3.根据提示默写。①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中,描写船动鸟飞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中,写繁华易失的无奈、旧识重来的欣喜、透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微动涟漪②.惊起沙禽掠岸飞③.无可奈何花落去④.似曾相识燕归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易错字有:涟漪、掠、燕。(二)(4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各题。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4.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场景?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写这首词时怎样的情感?【答案】4.归途误入荷塘、惊起水鸟。5.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描绘了作者归途误入荷塘的场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描绘了作者划船惊起水鸟的场景。【5题详解】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如梦令》中写词人在溪亭游玩至日暮时分,沉醉其中不愿归去,这种对自然美景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留恋,日暮时词人即将结束这次愉快的郊游,归途误入荷塘、惊起水鸟,表现了词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三)【甲】(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A出入之迂也()B.吾与汝毕力平险()C.杂然相许()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7.翻译下面句子。寒暑易节,始一反焉。8愚公移山时,遇到了什么反对意见?【答案】6.①.A.曲折,绕远。②.B.尽,全。③.C.赞同。④.D.肩负,扛。7.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8.搬山的土石放何处?年纪大力量小,没法搬山。【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句意:出来进去都要绕道。迂:曲折,绕远。B.句意: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毕:尽,全。C.句意: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许:赞同。D.句意: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荷:肩负,扛。【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易:交换。节:季节。反:同“返”,返回。焉:语气助词。【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可知妻子提出疑问:一是愚公年纪大力量小,没法搬山,二是搬山的土石放何处?

结合“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可知,智叟阻止愚公,原因是认为愚公年纪大力量小,没法搬山。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愚公移山时,遇到的反对意见是:搬山的土石放何处?年纪大力量小,没法搬山。【点睛】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四)【乙】(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9.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既率其党其妻献疑曰B.杨子戚然变容杂然相许C.而损言笑者何哉面山而居D.杨子之邻人亡羊操蛇之神闻之10.翻译下面的句子。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11.杨子这邻人找不到的原因是什么?【答案】9.C10.我不知羊到达的地方,因此回来了。11.歧路之中又有歧焉。(答没有正确的目标也可。意对即可)【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A.其:都是“代词,他的”;B.然:都是“……的样子”;C.而:表示转折/表示修饰;D.之:都是“助词,的”的意思;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所之:所去的地方;所以因此反:通:“返”,返回。“吾不知所之”中,“所之”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吾不知之所”。【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杨子的邻人找不到羊的原因是“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这句话表明,面对复杂的选择和岔路,人们容易迷失方向,无法确定正确的路径,最终导致目标丢失。这提醒我们在决策时要明确目标,避免迷失方向。【点睛】参考译文:杨子邻居跑丢了一只羊。于是,他带着一群人,还又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羊。杨子说:“唉!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说:“因为岔路多。”后来邻居把羊找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弄丢了。”杨子问:“怎么会呢?”邻居说:“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羊跑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杨子听了,心里难过,一整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觉得奇怪,就问他:“羊,不过是只贱畜,又不是老师您的,而您却不言不语,整天没有笑容,这是为什么呢?”杨子没有回答,学生也没有得到他的答案。二、现代文(40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背影朱自清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xiè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jí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胎,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⑦近几年来,父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1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交xiè()②满院狼jí()③栅栏()④琐屑()1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徐州见父——(①)——南京勾留——(②)——月台买橘14.选文②一⑤段没有写“背影”,却不能删去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2.①.卸②.藉③.zhà④.xiè13.①回家奔丧②浦口进站14.从内容上看:第②段写祖母死,我和父回家办丧事,第③段写父南京谋差,第④段写父送上车,交待了父亲是在母死、失业的背景下买橘。从写法上看,第②至⑤段是铺垫。前两点更突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忘我无私的关怀;送别两年后作者忆及送别情景时感动的心情。(要点:背景、铺垫、无私、感动。)【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①交卸:指卸去职务交付于后任。“卸”不要误写为“缷”;②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杂乱不堪。“藉”不要误写为“籍”;③栅栏zhàlan:用铁条、木条等做成的类似篱笆而较坚固的东西。“栅”不要误读为“shān”;④琐屑suǒxiè:细小、琐碎的事情。“屑”不要误读为xiāo。【13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①“徐州见父”在第②段,“南京勾留”在第④段,根据前后的内容可锁定答题区域在第③段。根据第③段“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可概括为:回家奔丧。②“月台买橘”在第⑥段,根据前后内容课锁定答题区域在第⑤段。根据第⑤段“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可概括为:进站。再结合第④段“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可知是在浦口进站,因此此处概括为:浦口进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根据第②段“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差使也交xiè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可知,第②段写了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写出了人事错迁、谋生艰难之感。父亲此时正处在祸不单行的境地。根据第③段“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可知当时的家里的处境是非常窘迫的,也间接地暗示出父亲身上的压力之重。“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一句交代了父亲要到南京谋差。根据第④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可知此处写出了父亲当时异地谋生,正须多方奔走,但父亲坚持要送“我”上车,表现了父亲毅然将生计暂时搁置,执意为“我”送行的真切感情。根据第⑤段“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可知这一段写出了父亲送“我”上车时操劳忙碌的形象。结合②-⑤段的内容可知,这几段交代父亲当时所处的悲惨处境,写出了父亲毅然将生计暂时搁置,执意为“我”送行,并在送“我”上车时万般嘱托、操劳忙碌的情景,由此可知,这几段虽然没有出现背影,但也突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忘我无私的关怀。也因此,父亲在所有一切都为“我”安排妥当的前提下还依然坚持过月台帮“我”买橘子,因此第②至⑤段为下文父亲买橘作了铺垫。而在第⑦段,“我”在读父亲来信时回想起父亲的背影,就忆起父亲当时在那样的处境下为“我”送行的动人情形,便觉更加感动。(二)(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双布鞋张健①周末闲来无事,收拾书桌旁的迷彩包时,无意中翻出了当年当兵时经常穿的一双布鞋。这是一双“千层底”的老布鞋,看到它,仿佛一下子将我拉回到了曾经挥洒青春和汗水、流血不流泪的地方。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记得去当兵前,母亲每晚都会抽出时间在灰暗的灯光下为这双“千层底”忙碌。我目睹着母亲剪裁底样、用碎布填制千层底、手工纳底、切底边、绱鞋帮,直到最后修整成型。③临行前的一个晚上,母亲把这双崭新的“千层底”拿到我的面前,对我说:“孩子,到了部队之后,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要学会吃亏。”母亲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受家庭条件的限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却在生活中总结出了为人处事的真谛。那崭新的面料,厚厚的鞋底,一针一线纳出来的图案,仿佛也正在向我诠释母亲所说的“三句话”。④带着这双“千层底”和母亲的“三句话”,我踏进了心中向往的地方——绿色军营。我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两年的军旅生活,我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到部队的各项训练、工作、生活、学习当中,心中牢记“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的精神。⑤2003年11月底,我无缘晋级。得知这个消息后,我的心情十分低落。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给母亲打了一通电话,诉说了事情的经过。⑥听完后,母亲不但没有失望,反而鼓励我:“儿呀,不要伤心,回来也不是坏事,要学会吃亏。”听到这句话,看着脚上穿着的布鞋,让我脑海中浮现临行前母亲对我说的“三句话”,我瞬间释然了。然而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2003年12月3日,我晋级成功,被调到旅机关。⑦到了机关之后,我牢记“三句话”,做到在同一批入伍中第一个入党。翌年7月,我顺利考上了重庆通信学院。⑧这么多年,我穿过解放鞋、作战靴、运动鞋、皮鞋,但我最喜欢穿的还是母亲做的“千层底”。现在母亲已年迈,行动不便,眼睛已退光,双手也不再灵巧。“千层底”虽然破旧,但我却不舍得扔,还要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它就像是我心中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2023年9月8日《新安晚报》A16版)15.对本文内容写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周末收拾迷彩包,翻出了当兵时经常穿的一双布鞋,开篇扣题,是开门见山的写法。B.作者写此文时回忆入伍前目睹母亲做鞋的过程,加深了我对孟郊诗的理解。C.母亲做的鞋和入伍前嘱咐的三句话,激励着“我”在部队、机关、学院不断进步。D.与解放鞋、作战靴、运动鞋、皮鞋相比,最喜欢穿的还是母亲做的“千层底”,是衬托的写法。16.简析本文的线索。17.说说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18.请简析尾段的作用。【答案】15.B16.本文围绕着翻布鞋、忆布鞋、做布鞋、送布鞋、穿布鞋、收藏布鞋的线索展开全文的。是物线索。17.内容上,照应上一段母亲做鞋时填、纳、切、绱、修,才使鞋这么结实;也象征做人要结实;是后文取得成就的铺垫。结构上照应上文,引起下文。18.照应了首段运用了衬托,母亲的鞋比部队的上鞋还令我喜欢;收束全文。【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分析。B.根据第②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记得去当兵前,母亲每晚都会抽出时间在灰暗的灯光下为这双“千层底”忙碌。我目睹着母亲剪裁底样、用碎布填制千层底、手工纳底、切底边、绱鞋帮,直到最后修整成型”,作者引用孟郊的诗,是为了突出母爱的主题,并没有“加深了我对孟郊诗的理解”。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线索。本文的标题“一双布鞋”点明了文章的写作中心。文章第①段写“我翻出布鞋,回忆布鞋”,第②段写母亲做布鞋,第③段写母亲送“我”布鞋,第④至⑦段写“我”穿着布鞋走好人生之路,第⑧段写“我”收藏布鞋,因此“布鞋”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是围绕“一双布鞋”展开全文的。【17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第④段中,“带着这双‘千层底’和母亲‘三句话’,我踏进了心中向往的地方——绿色军营”,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这双‘千层底’”照应第②段“母亲剪裁底样、用碎布填制千层底、手工纳底、切底边、绱鞋帮,直到最后修整成型”,可知这双“千层底”凝结着母亲的辛苦劳动,结实耐穿。结合第③段“那崭新的面料,厚厚的鞋底,一针一线纳出来的图案,仿佛也正在向我诠释母亲所说的‘三句话’”可知,“这双‘千层底’和母亲的‘三句话’”是母亲对“我”的殷殷嘱咐。结合下一句“我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可知这个句子还为“我”的成长进步作了情节上的铺垫。结构上,“带着这双‘千层底’和母亲的‘三句话’”总结上文,“我踏进了心中向往的地方——绿色军营”引出下文关于军营生活的描写,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8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结尾段,“这么多年,我穿过解放鞋、作战靴、运动鞋、皮鞋,但我最喜欢穿的还是母亲做的‘千层底’。现在母亲已年迈,行动不便,眼睛已退光,双手也不再灵巧”,运用衬托手法,表现了“我”对母亲做的“千层层”的喜爱之情。“‘千层底’虽然破旧,但我却不舍得扔,还要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它就像是我心中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与第①段开头“周末闲来无事,收拾书桌旁的迷彩包时,无意中翻出了当年当兵时经常穿的一双布鞋”相照应,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深化了文章主题,在情感上收束全文,升华了情感。(三)(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村盛夏记忆王德义①打小成长在农村的我,对于江淮分水岭的盛夏乡村生活格外熟悉,儿时的那段记忆依然清晰地刻在心中。②彼时,夏天的晚餐总要早一些开始,同时也多了一份仪式感。太阳还没下山,家家户户搬出小方桌、竹椅子,摆在门前,端上几盆菜,当然是辣椒、韭菜、茄子、豆角之类的夏季常见蔬菜。女人和孩子们端着大碗米饭,就着菜,倒也津津有味。男人们总要打开一瓶啤酒或是白酒,小酌几杯,十分优哉游哉。作为农村孩子,到了夏天,他们的饭碗里终于丰富了起来,不仅有各色蔬菜,还有能煮着吃的花生、玉米……自然还有西瓜作为随时能吃到的水果。③天气炎热,坐在灶下烧洗澡水,塞几把柴草,汗水和灰尘很快就要在两条胳膊上汇合了。男人们往往不愿受这等罪——他们可以直接去村庄东边的那个大塘洗澡。一群男子,光着膀子,披着毛巾,穿过田间小路,远远看见水塘那边的一大片芦苇,白鹭成群晚归,不时盘旋飞翔。那时,我的爷爷、父亲和几个叔叔、表兄都会游泳,来到塘边,他们自然一跃而下,姿势各异地游起来。而我和几个小伙伴只能在离岸不远的水中,脚底踩着塘底的淤泥,拍打水面相互攻击,偶然也要冒着呛水的危险,把头埋进水中,双脚乱蹬一气,双手胡乱划动。等憋不住气了,四肢放弃扑腾,两脚努力找到着力点站立,似乎也游了几米……游差不多了,大家纷纷上岸,打起香皂,搓出丰富的泡沫,然后再扑腾一声跃进水中,算是冲洗了。再上岸擦拭,用不了多久,游泳和洗澡算是完成了。虽然那些年的夏天总是在水中玩乐,但由于父兄们从没人肯耐心教我游泳,我终究是没有“成才”。④待落日余晖淡去,家家户户便要搬出竹制凉床,摆在门前的场地上。男子们已经从水塘里洗澡回来了。先搬两条长条凳到场地的正中央,间距不到两米地摆着,再搬一张竹床架在长条凳上,凉床就搭好了。搬长条凳的任务,一般我会抢着干,竹床较重,自然是爷爷或者小叔来搬。⑤搭好凉床,这里就成了家庭聚会、聊天的地方。我和妹妹总是要去爷爷家的凉床上乘凉。奶奶慢慢摇着一把大蒲扇,既能赶蚊子,又送清凉。而我和堂弟总是要站在地上,各自拿着扇子,180度地来回扇,比着谁给爷爷奶奶送去的风大。我们的孝举当然不会持久,很快我们又要将这不大的凉床当成游乐园。大大的床单一会儿是侠客战袍,一会儿是高僧袈裟,一会儿是避雨帐篷。孩子们的玩耍并不影响大人们的串门。村里不过二三十户,大多是同一姓氏,彼此已经极为熟悉。时常有两三位健谈的村中长辈,摇着蒲扇,穿着拖鞋,慢慢悠悠地走来,也不拘礼,或者坐在床沿,或是坐在椅子上,漫谈着社会新闻、村中往事、周边逸闻………⑥一同在外乘凉的还有家里的老水牛。牛的乘凉位置是场地的最南边,靠近池塘。照料牛这件事落在爷爷的肩上。蚊虫多的夜晚,爷爷便在上风位置燃起一把秸秆,制造出持久的浓烟,这是最便捷的驱蚊方式。⑦夜深了,各家乘凉的人渐渐回家,奶奶和我们都回到各自房间休息。爷爷在凉床两头的地上戳两根竹竿,架起蚊帐,再铺上薄被,只有他一个人在场地中的凉床上过夜。我曾多次要求和爷爷一起睡凉床看牛,但都不被允许,爷爷总是说“晚上露水很大,场地上有蛇”……第二天早晨,等我起床去看看爷爷时,太阳早已升起,凉床早已搬回家了。⑧2004年我去县城读高中,这样的夏日光景随之逐渐远去了。一方面,那时开始父亲、叔叔们常年出门打工,我也专心于学业,回家团聚的机会减少了。另一方面,家家户户逐渐都有了电水壶、电风扇、电视等各式电器,去塘里洗澡、竹床乘凉已不是便捷的选择了。⑨2013年的夏天我在家,那时已经大学毕业一年,在即将走上新工作岗位之前,有那么一段无所事事的时光。炎炎夏日,终于能够在场地中的凉床上独自过夜了。但是整个上半夜翻来覆去总是无法入眠,蚊虫袭人,天热难耐,好不容易挨到午夜才能入睡。第二天不过七点,太阳早已高照在光膀子的我身上,无奈地在刺眼的晨光中醒来……⑩倏忽已近十年,我再没有一个夏日在家乡待过一夜。那个以前洗澡的水塘再未去过。门前场地已经长满了荒草。全家人只有爷爷仍住在老家,水牛早已卖了,再没有必要睡凉床了。那些年八斗岭上的盛夏光景终于成了一种遥远的回忆。(《新安晚报》2023年6月2日A16版)19.本文记叙乡村盛夏的哪些记忆?20.请简析第③段的写作顺序。21.赏析下面的语句。①儿时的那段记忆依然清晰地刻在心中。(赏析加点的字)②大大的床单一会儿是侠客战袍,一会儿是高僧袈裟,一会儿是避雨帐篷。(从修辞的角度。)22.请简析文章的结构的特点。【答案】19.要点:夏天的晚餐、水塘洗澡、场地纳凉、2013年夏夜独自乘凉。20.描写对象转换的顺序:先略写女人烧洗澡水洗澡,再详写男人和孩子们水塘洗澡。时间顺序:过田间小路去洗澡、到塘边、一跃而下、打香皂、擦拭。21.①把“记忆留在心中”说成“刻”在心中,写出了儿时情景在记忆中留下的印记深。②把床单比成战袍、袈裟、帐篷,运用了比喻和排比(实际是博喻),写出夏夜乘凉时孩子们玩耍的热闹情景。22.文章开头总写“记忆依然清晰地刻在心中”,再分写晚餐、洗澡、乘凉、2013年独自乘凉,最后总写水塘、场地、人物不再,“八斗岭上的盛夏光景终于成了一种遥远的回忆”。是总——分——总的结构。【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根据第②段“彼时,夏天的晚餐总要早一些开始,同时也多了一份仪式感”可知,本段在写夏天的晚餐。根据第③段“天气炎热,坐在灶下烧洗澡水,塞几把柴草,汗水和灰尘很快就要在两条胳膊上汇合了。男人们往往不愿受这等罪——他们可以直接去村庄东边的那个大塘洗澡”可知,本段在写夏天在水塘洗澡。根据第⑤段“搭好凉床,这里就成了家庭聚会、聊天的地方。我和妹妹总是要去爷爷家的凉床上乘凉”可知,本段在写场地纳凉。根据第⑨段“2013年的夏天我在家,那时已经大学毕业一年,在即将走上新工作岗位之前,有那么一段无所事事的时光。炎炎夏日,终于能够在场地中的凉床上独自过夜了”可知,本段写了2013年夏夜作者独自乘凉。【20题详解】本题考查写作顺序。第③段“天气炎热,坐在灶下烧洗澡水,塞几把柴草,汗水和灰尘很快就要在两条胳膊上汇合了”略写女人烧洗澡水洗澡。“一群男子,光着膀子,披着毛巾,穿过田间小路,远远看见水塘那边的一大片芦苇,白鹭成群晚归,不时盘旋飞翔”“而我和几个小伙伴只能在离岸不远的水中,脚底踩着塘底的淤泥,拍打水面相互攻击,偶然也要冒着呛水的危险,把头埋进水中,双脚乱蹬一气,双手胡乱划动”详写男人和孩子们水塘洗澡,是按照描写对象转换的顺序。第③段“穿过田间小路”“来到塘边”“一跃而下”“游差不多了”“用不了多久”按照了时间顺序,详细写了我与爷爷、父兄、伙伴在塘里洗澡的过程。【21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①:“儿时的那段记忆依然清晰地刻在心中”中,“刻”是指用小刀或尖锐的东西雕,文中指儿时的记忆就像用刀一样雕刻在我的心里,联系第①段“打小成长在农村的我,对于江淮分水岭的盛夏乡村生活格外熟悉”可知,写出了儿时情景在记忆中留下的印记深。②:“大大的床单一会儿是侠客战袍,一会儿是高僧袈裟,一会儿是避雨帐”将床单比成战袍、袈裟、帐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我们玩耍时将床单变成不同的东西;连用了三个“一会儿是……”句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⑤段“很快我们又要将这不大的凉床当成游乐园”可知,写出夏夜乘凉时孩子们玩耍的热闹情景。【2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结构。第①段“打小成长在农村的我,对于江淮分水岭的盛夏乡村生活格外熟悉,儿时的那段记忆依然清晰地刻在心中”引出本文的主要写作内容——作者儿时在农村的记忆,点明主题。联系第②段“彼时,夏天的晚餐总要早一些开始,同时也多了一份仪式感”,第③段“男人们往往不愿受这等罪——他们可以直接去村庄东边的那个大塘洗澡”,第⑤段“我和妹妹总是要去爷爷家的凉床上乘凉”,第⑨段“炎炎夏日,终于能够在场地中的凉床上独自过夜了”可知,文章第②-⑨段从晚餐、洗澡、乘凉方面详细写了儿时在农村段记忆,并回忆了2013年独自乘凉的经历。第⑩段“倏忽已近十年,我再没有一个夏日在家乡待过一夜。那个以前洗澡的水塘再未去过。门前场地已经长满了荒草。全家人只有爷爷仍住在老家,水牛早已卖了,再没有必要睡凉床了”总写时光流逝,儿时的水塘、场地、人物不似从前。文末“那些年八斗岭上的盛夏光景终于成了一种遥远的回忆”照应开头,点明中心。因此,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三、写作(50分)23.请以“秋天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