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春节来临,烟花爆竹的话题重新被捡起,是禁是放,各有说辞。有人建议,应该以立法的方式禁止中心城区燃放烟花,以缓解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还有人建议,至少应该严格规范行政审批,对烟花爆竹的运输、燃放等行为进行控制。事实上,近些年来,这一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激烈争议。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对燃放行为进行规范,固然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对于“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传统风俗,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来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改变风俗和习惯,不应当单纯依靠法律,否则便可能是一种粗暴的行为。传统农业社会中,燃放烟花爆竹寄托了人们“辟邪”、行好运的心愿,也给孩子们添了乐趣,给大人带来了喜气儿。但在现代高密度生活的大都市,情况显然不同:一方面,人们已不堪喧嚣,他们更希望已经浑浊的城市空气能清爽一些,繁忙工作之后的假日能安静一些;而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丰裕,使人们对“年味儿”有更高的文化期待,甚至赋予其文明传承与传统复兴的意义。“过年”成了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乡愁,一串小小的爆竹是禁是放,也因而承载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价值评判,变得沉甸甸起来。在“春节”的文化转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大家各得其所?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比如,在一些国家民俗中,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形式,体现出社区和团体的存在,通过不限于家庭亲人的群体活动,构建出丰富的公共生活领域,在更大的程度上培养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归属、认同与公益心。因此,立法者和执法者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关怀,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既维护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生长的空间,使之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和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节点。比如,能否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烟花爆竹的污染、噪声和火灾隐患?舞狮舞龙扭秧歌,能否通过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的方式选择时间和地点,既保留年味又培养自治意识?社会组织能否行动起来,举办一些体现组织性、开放性和集体性的节庆活动?自省促进文化创新。这些看似是小事,却有助于形成开放的公共生活领域,帮助国家将社会“编织”起来,有助于在复杂、分化的转型社会中增强归属、凝聚共识,更好地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从而体现传统民俗“正风俗、饬人心”之教化正俗的美意。因此,尽管我们的民俗已经有着极为充实的形态,但完全还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法治的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从而成为中国梦清雅却丰富的底色。(摘编自支振锋《法律要为年俗留下空间》)材料二:民俗文化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日常饮食等风俗趣尚各不相同。这些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过去的春节,全家围着火塘听长辈讲故事,一起张罗年夜饭,亲朋好友间互相走访拜年;随着电视文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年俗活动增加了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通过电话短信拜年等内容;当下,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祝福点赞、制作拜年表情包、发布拜年短视频。虽然年俗形式发生变化,但阖家团聚、共享天伦、祈福新年的春节文化内核并没有改变。民俗文化要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民俗要适应新的时代语境。许多新民俗的产生,与居民消费升级、互联网蓬勃兴起的进程同步,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景象。民俗文化创新形式,激活了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渐趋多样,传播渠道日益丰富。文化体验类节目《2018中国记忆》探寻二十四节气和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记录影像呈现文化体验,开展线上活动,立体展现立春打春牛、春分酿酒拌醋、立夏尝三鲜等节气仪式。这种极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在场”与“不在场”的妙合、历史与当下的连缀,观众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可以说,新的媒介形式让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对话,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民俗的传播主体更加丰富,民俗的接受者同时成为民俗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近年来,网络上兴起了共创“新风俗画”:创作者将传统文化与网络元素相结合,勾勒出市井风俗画的框架,然后邀请普通人在屏幕上创作,共同参与到民风民俗的讲述中。这样的形式融观看、参与、体验为一体,令人兴致盎然。民俗作为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节日、仪式、图案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审美符号依然持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民俗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渐趋丰富多样,民俗的创造、传承、接受交融交汇,让传统民俗在新的时代有了多维诠释空间。(摘编自毛巧晖《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闪耀着新的光彩——新媒介与民俗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重建春节习俗其实就是加强社会对春节的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发展。B.材料一指出立法者和执法者应以自省促进文化创新,在小事中继承发展传统民俗,发挥其教化正俗的作用。C.材料二认为,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增强民族凝聚力。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民俗的文化转型,并提到了要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科技的助推下,我国的民俗文化发生了很多本质变化,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B.新的时代语境和时代内涵会催生一些新的民俗,这有助于激活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C.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不断与时俱进,甚至可以突破传统民俗的传播时空限制。D.网络时代,作为民俗的传播主体,每个人都有可能既是民俗的传播者又是民俗的接受者。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针对烟花爆竹燃放的不同建议写起,继而直接表明要创新文化传承的形式的观点。B.材料一第三段抓住现代都市生活这一背景,对部分城市人抵制燃放爆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C.材料二第二段通过介绍过去和当下春节民俗的不同,论证了互联网蓬勃兴起对民俗的影响。D.材料二剖析了某档文化体验类节目的特色,既巧妙地衔接了上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4.时代在发展,人们所处的环境在变化,年俗也需要改变,对此材料一提出了哪些主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龙年元宵节,社区准备筹办一场富有民俗意味又切合现代生活的活动。假如你是活动策划人,你认为应该怎么安排此次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想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司汉科引子2014年3月28日上午,437位长眠在韩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六十多年后终于回归祖国,中韩双方代表在仁川国际机场停机坪举行了交接仪式。“陈捷,你终于回家了!”八十九岁的父亲司淮生到机场参加了交接烈士遗骸的活动。他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反复喃喃着战友的名字。他的许多战友牺牲在了长津湖、盖马高原和老鹰岭……金玲子的回忆一天,敌机轰炸完刚离开,一个志愿军女兵出现在门口。女兵进屋就昏了过去,等醒了,金玲子把土豆给她吃了两个,她有些力气了,便说,是从老鹰岭下来的,去给部队送信。她知道女兵叫陈捷,十七八岁的样子,长着很秀气的瓜子脸。陈捷哭着说,我要给部队送信,救救战士,他们都快冻死了。妈妈顺花见陈捷高烧得很厉害,就说,自己可以帮她去送信。陈捷坚持不肯,顺花决定陪她一起去。女兵说如果牺牲了,请一定把她送回中国,把她的骨灰交给一个叫淮生的志愿军战士,那是她的战友,也是她的恋人,她最爱的人。父亲回忆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他们仔细地辨认牺牲的战友,把他们的遗体一一地抬到山上石洞边上的空地上,整齐地摆好,让他们的头朝着自己祖国的方向。骤降的气温和持续强降的大暴风雪,无情地肆虐着老鹰岭无名高地,老五团的战士不像美军有帐篷,有保暖的鸭绒被,还有口粮。阵地上一些重伤员由于严寒,伤口很快被冻上,加上体内没有热量,他们将被冻死。他们谁都不愿意死,一条腿被炸断的小战士周长海拉着他的手,说:“连长,我要回家,把我背回去吧。”淮生握着他的手,紧紧地抱着他,眼里含着泪,不知说什么好。随着深夜和风雪的交加,不断有战士死去,他们充满绝望的眼神让他心里被电击一样的难过,他不敢直视战士们的眼睛。21时:淮生把怀表掏出来给排长,说:“把它挂在树上,好记时间,让战士每隔半个小时进雪屋换一次岗,要动一动,跺跺脚。”在这样静静的夜晚,老鹰岭上,这群战士用生命之躯抗拒严寒。22时:淮生来到了马大球的阵地,在雪窝里他和淮生换着。马大球对淮生说:“我问你一个很可笑的问题,你说,什么是最幸福?”淮生说:“火啊,要是能生一堆火多好啊,我们好好地烤一烤。”马大球叹了口气说:“我也这样想的,哪怕只是划着了一支小小的火柴杆也好,可以暖暖手。”23时:雪屋内被冻得受不了的战士一个挨一个抱成团取暖,但仍然挡不住阵阵袭来的狂风暴雪。韩德明再次昏迷过去。韩德明今年三十五岁了,是个老兵。解放上海后,他本该转业,令也下来了,结果,朝鲜战争爆发了,他一句怨言也没说,就随部队上前线了。过了很长时间,韩德明醒过来,见大家围着他。韩德明脸色蜡黄,大口地喘着粗气:“我有句话,你们得答应我,我的父母都不在了,也没什么牵挂的,死在这儿,没什么遗憾的。”副连长很艰难地说:“死后,把我捐了,捐给……”说完,副连长韩德明闭上了眼睛,永远地走了。无名高地上,只有如泣如诉的风声。1时45分:大部分战士被冻死,一排排的战士已分不清哪个是冻死的雪雕,哪个是活着的战士。淮生再次找到陈捷,说:“只有你能救剩下的人,要不都死在了这里。”他把最后几块口粮给了陈捷,她趁天还没有亮之前,消失在风雪中……伯格上校的回忆暴风雪停了下来。天刚刚蒙蒙亮。他们小心地向无名高地上进攻,生怕遇到突然袭击。老鹰岭的这个清晨是多么的静啊,伯格上校带着他的团边冲边想,这支死缠烂打一路让他们惊魂未定的军队怎么突然悄无声息了呢,撤走了?他怕中了埋伏,前进得更加谨慎。他们终于攻上了无名高地,并没有受到阻击。他心想,也许有不同寻常的事情要发生。他听到一种声音,在不远处传来,由小变大。“嗒嗒”,在这宁静的山谷中显得格外的清脆,这声音让死神听到都感到窒息和恐惧,声音越来越大,如同惊雷,铺天盖地。他几乎声嘶力竭地喊叫:“全部卧倒。”但是,他的队伍趴下足有十几分钟,那个声音还是在响。他抬起头来,仔细地辨认着声音的方向,他发现,这个声音来自不远处的一棵小树上。他小心翼翼地走近,是一块怀表,除了这个声音,整个阵地上没有半点声音和生气。他为自己草木皆兵的样子感到好笑。他放眼一看,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积雪覆盖的堑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他们紧握着枪,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陆战队将要经过的地方。这些中国人的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每个战士的眉毛和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微风拂过,铮铮有声。伯格上校抬起右臂,微微并拢的手指在钢盔的边沿上碰了碰,对着静静地趴卧在阵地上的中国军人遗体行了个庄重的军礼。(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捷,你终于回家了!”父亲喃喃自语中,既有他对战友的长久思念,也充满了对朝鲜战场的痛苦回忆。B.女兵说如果牺牲了,请把骨灰交给淮生,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明年轻的陈捷在战火中也保有对爱情的浪漫幻想。C.淮生握着周长海的手,“眼里含着泪,不知说什么好”,从细节上生动而真实地反映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D.小说正文部分没有从正面去写战争,也没描写宏大的战斗场面,只写了战役中一个无名高地上一个晚上发生的故事。7.关于文中伯格上校行军礼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包含了一个军人丰富的内心情感,是一种纯粹真实的情感,有人性真实。B.说明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是全人类共识,可以跨越国界存在。C.表达了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反思与愧疚,带有对战争的深深的伤感和自责。D.丰富了伯格上校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能强化艺术美感。8.小说从三个不同视角分别讲述了什么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9.作者在《我写了什么?》的创作谈中说:“那个怀表的描写,既是时间的推进,也是心理的期望,更是战争的节点。”请结合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①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②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个别矣。(节选自《韩非子·有度》)材料二: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以听于上。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今乱君则不然,有私视也,故有不见也;有私听也,故有不闻也;有私虑也,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上舍公法而听私说,故群臣百姓皆设私立方以教于国,群党比周以立其私,请谒任举以乱公法,人用其心以幸于上。上无度量以禁之,是以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国之不治,从此产矣。(节选自《管子·任法》)[注]①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②氓社稷:“氓”同“亡”,抛下国家死亡之意。10.材料一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上相应的字母。其国乱A弱矣B又皆释国法C而私其外D则是负薪E而救火也F乱G弱甚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文中是“在”的意思。《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文中含义不同。B.治,文中指安定,与“乱”相对。《大学》中“欲治其因者”的“治”与文中含义不同。C.信,任凭,随意。《过秦论》中“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信”与文中含义不同。D.规矩,指圆规和方矩,也指一定的法度、准则。《离骚》中“僵规矩而改错”的“规矩”与文中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认为,君主依法办事国家就强大,君主不依法办事国家就衰弱,楚国和齐国从称霸走向衰亡的历史说明了这一点。B.韩非认为如今凭借声誉或人际关系获得了地位或奖赏、玩弄个人手段相互勾结、废弃了法度等一系列的做法是错误的。C.“任法”,即依靠法律。韩非认为,无论赏罚,一切以法度为依据,亲疏、远近、贵贱、美恶都从法,才能有太平盛世。D.韩非和管仲都看到了君主不“就公法”而放任“私”的后果:群臣百姓或私下攀比,或接近奸臣而远离君王,或请托保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2)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14.结合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哪些法治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仍有借鉴意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舟中对月陆游百壶载酒游凌云,醉中挥袖别故人。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月窥船窗挂凄冷,欲到渝州酒初醒。江空袅袅钓丝[注]风,人静翩翩葛巾影。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人间更漏不到处,时有沙禽背船去。[注]钓丝,竹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诗题为“舟中对月”,诗人却没从月亮写起,而是以时间顺序来展开诗歌。B.“百壶载酒”气概豪迈,在开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写出送行之人众多。C.诗人用凄冷的夜、沉醉的酒写出自己乘船离开故地、告别故人的孤单凄凉之情。D.本诗化用了《月下独酌》等诗,自由奔放,飘逸洒脱,如行云流水,有太白之风。16.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愿逐月华流照君”都写到了月,分析作者借月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运用比喻说明做学问、做事情仅差一点就成功了的一句是“______”。(2)《列子·汤问》中的“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极写音乐之美妙,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就是化用此句。(3)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4)《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的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的狼狈情景作反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5)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满招损,谦得益”(《尚书》)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的实例,欧阳修得出结论“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是①的活东西,史是它的骨干。作品在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但是它反映这些情况和表示这个背景的方式可以有各色各样。然而假如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征这一点来判断诗歌的价值,那就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了。宋朝收拾了残唐五代那种兵荒马乱的割据局面。不过,宋的国势远没有汉唐的强大。宋太祖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曾把南唐吞并。到了南宋,那张卧榻更从八尺方床收缩而为行军帆布床。南宋的爱国志士最担心的是:若不赶早恢复失地,沦陷的人民就要跟金人习而相安,忘掉了祖国。不过,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不比记生字、记数目、记事实等等偏于理智的记忆。后面的一种是死记忆,好比在石头上雕的字,随你凿得多么深,年代久了,总要模糊销灭;前面的一种是活记忆,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从宋人的记载里,看得出北方虽然失陷了近五十年,那里的人民还是怀念祖国。范成大的诗就是年,那里的人民还是怀念祖国。范成大的诗就是加强地表白了这种②的爱国心,所以那样真挚感人。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妙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今,生活压力在不断提高,很多人由于工作忙碌、饮食不规律的原因,再加上一些不好的饮食习惯,大多数人的胃都有点小毛病。关于如何养胃的说法也越来越多,比如:吃太多会把胃撑大、喝粥能养胃……这些养胃说法是真的吗?流言:喝粥能养胃。真相:因为粥熬制时间较长,粥中的淀粉能充分地膨化,从某种程度上能减轻胃肠道的负担。但是,养胃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并且每个人的胃肠情况、体质不同,因此适合的食物也不一样。对同一种食物(如小米)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不同的胃病患者吃同样的“秦胃食物”是不科学的。胃酸分泌过多的人不建议长期喝粥,如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平时就容易产生反酸、“烧心”等情况,①。流言:吃大蒜可以消灭幽门螺杆菌。真相:之所以说大蒜能够杀菌,这跟它被捣碎或嚼碎时产生的大蒜素有关。这种物质的确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在实验室培养环境里,它甚至还真能显著抑制幽门螺杆菌。但请看清楚了,②,而是大蒜素!“大蒜素”不等于“大蒜”。③,大蒜素的含量很低或者没有。想通过平时吃生蒜吃到“大蒜素”,真的很难!20.下列句子中的“反应”和文中加点的“反应”,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我无法形容那一瞬间的人们的反应。B.“九一八”事变爆发,鲁迅反应十分激烈。C.不是医院可怕,是我吃很多药都有反应。D.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三国志》说:“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和创业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重建春节习俗其实就是加强社会对春节的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曲解文意,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可知,“重建春节习俗”与“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是两个概念,而选项表述将两个概念混同,另外,原文作者是以发问的形式提出设想,而选项则将设想肯定化、绝对化。C.“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增强民族凝聚力”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 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并不是所有民俗文化都可以帮忙增强民族凝聚力。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民俗的文化转型,并提到了要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错误,材料一提到要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而材料二主要说的是科技与新媒介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没有提到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故选B。2.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科技的助推下,我国的民俗文化发生了很多本质变化”错误,材料二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虽然年俗形式发生变化,但阖家团聚、共享天伦、祈福新年的春节文化内核并没有改变”,可见,民俗文化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故选A。3.C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论证了互联网蓬勃兴起对民俗的影响”以偏概全,原文说“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可见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仅从“互联网”的角度论证,以偏概全。故选C。4.①既应该从立法和执法方面对年俗进行规范,也应该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改造传统风俗,适应现代生活方式。②立法者要有人文关怀,既维护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空间。③具体实施上,可采用科技手段、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社会有效组织等方式,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体现传统民俗教化美意。5.①举办的活动应该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减少空气、噪音污染和安全隐患。可以在固定时间和地点举行盛大的烟花爆竹晚会、舞龙舞狮扭秧歌等民俗活动,同时寻求科技手段降低污染和安全隐患。②要进行民俗文化活动创新,以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可举办运用网络社交媒体和多媒介技术的拜年活动,制作专属拜年表情包、拜年视频提供给社区居民,举行年俗文化体验活动,提倡社区居民共同进行传统民俗活动。③制作并发放蕴含年俗文化元素的纪念性物品。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明年轻的陈捷在战火中也保有对爱情的浪漫幻想”错误,从“请一定把她送回中国,把她的骨灰交给一个叫淮生的志愿军战士,那是她的战友,也是她的恋人,她最爱的人”中可看出,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明陈捷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和坚定忠诚的精神。故选B。7.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作用的能力。C.过度拔高。伯格上校的军礼是对这群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们的敬畏,并没有上升到“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反思与愧疚”“对战争的深深的伤感和自责”的程度。故选C。8.①金玲子的回忆,引出父亲和陈捷的故事。②父亲淮生的回忆,重点写无名高地那个生死之夜,表现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③伯格上校的回忆,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志愿军战士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④多角度回忆和感受,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真实性,丰富读者战争感受,避免叙述单调。9.①代表时间推进,结构小说情节。小说把战争时间浓缩在一个晚上,用小时、用分钟展开,现场感强,使叙事具有张力。②传达心理期望,丰富志愿军战士的群体形象,在死神随时可能降临的每时每刻,战士们的挣扎、幻想、绝望不断呈现,最终壮烈牺牲。(或者:希望这个夜晚快点过去,希望这场战争早点结束。)③是战争的节点,渲染出悲壮的场景。伯格上校听到怀表的声音,暗示了志愿军战士的牺牲,战士们用生命完成任务,战争格局开始转折,细节真实,让人震撼。BDF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些国家本来已经混乱衰弱了,他们的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于法律之外营私舞弊,这好比背着干柴去救火,国家会更加混乱和衰弱!“其国”作主语,“乱弱”作谓语,“矣”句末语气词,故应在B处断开;“释国法”和“私其外”语意关系紧密,同时发生,非前后承接关系,故中间不可断开,应在D处断开;“负薪”是“救火”的方式,前后修饰关系,故中间不可断开,应在F处断开。11.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当”,介词,在;/通“尝”,尝试。句意:所以在这个时代。/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B.正确。“治”,形容词,安定,与“乱”相对;/动词,治理。句意:老百姓就能安宁并且国家就能安定。/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C.正确。“信”,任凭,随意;/形容词,可靠。句意:而听凭下面的大臣胡作非为。/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D.错误。“规矩”,指圆规和方矩,规以量圆,矩以量方;/名词,一定的法度、准则。句意:但首先一定要用规和矩作为标准。/(这些人)违背了基本的规则和原则。故选D。12.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B.“如今凭借声誉或人际关系获得了地位或奖赏、玩弄个人手段相互勾结、废弃了法度等一系列做法”错。根据材料一中的“今若”“若”“若是”等语言标志可知,凭借声誉或人际关系获得地位或奖赏,玩弄个人手段相互勾结,废弃法度,只是韩非的假设,而非现状,选项的说法把假设当作了事实。故选B。13.(1)所以矫正上面的过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混乱而判断谬误,统一人们的行为使其合乎规范,没有比法令更好的了。(2)他定罪杀人但人不怨恨,按功行赏但人也不必感激。14.①要坚定以法治国的为政理念;②维护法的公平公正,不受社会舆论和道德评价的干扰;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提高违法成本,关注“刑”的作用。材料一: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强大,也不可能永远衰弱。君主依法办事,国家就强大;君主不依法办事,国家就衰弱。楚庄王曾并吞二十六个国家,开拓三千里疆域;楚庄王抛下国家死亡之后,楚国便随之衰弱。齐桓公吞并了三十个国家,开辟了三千里疆土;齐桓公死后,齐国因此衰弱。燕襄王以黄河作为国界,以蓟城为国都,攻破了齐国,消灭了中山国,得到燕国支持的国家威望就重,没有燕国支持的国家威望就轻;燕襄王死后,燕国也因此衰弱。魏安釐王攻打燕国救援赵国,夺回了河东魏国的故地;攻占了韩国的管地,又在淇水下游取胜;魏国的军队遍布天下,威风传遍中原文明的国家;魏安釐王死后,魏国随之衰弱。所以有了楚庄王、齐桓公,楚、齐就可以称霸;有了燕襄王、魏安釐王,燕、魏就可以强盛。如今这些国家都衰败了,是因为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国家动荡而不是使国家安定的事情。这些国家本已经混乱衰弱了,他们的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这好比背着干柴去救火,国家会更加混乱和衰弱。所以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能够除掉奸邪谋私之行而遵循国家法令的,老百姓就能安宁并且国家就能安定;能杜绝图谋私利的行为而实行国家法令的,军队就会强大而敌人相对弱小。所以明察得失又有法度的规定,用来驾驭群臣,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欺诈;明察得失而又以法度作为标准以了解远方的事情,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天下轻重颠倒的事所欺骗。现在如果按声誉选用人才,那么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紧密勾结;如果根据朋党的关系来推荐官员,那么老百姓就会致力于结党勾结而不求依法办事。以虚假的名声为依据奖赏,以诽谤的流言作为依据施行处罚,那么喜欢奖赏而厌恶处罚的人,就会丢掉国家法定的职责,玩弄个人手段,互相包庇利用。因此忠臣无罪却遭遇危难而死,奸邪之臣没有功劳却坐享安乐利益。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如果像这样,群臣就会废弃法度而设法捞取个人权势,不把国家的法令当回事了。屡次进出奸臣的家门,一次也不到君主的朝廷去;天天想着自己的好处,一点也不考虑君主国家的利益。君主的下属官吏虽然很多,但都不是朝廷所需用来尊崇君主的;各种官员虽然一应俱全,但却不是君主所需用来承担国家大事的。所以我说:衰亡的国家朝廷中没有人。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君主在上面不依法决断政事,而听凭下面的大臣胡作非为。所以圣明的君主用法制来选拔人才,不凭自己的意愿来用人;按法制来考核臣下的功绩,而不靠自己的主观来推测。所以说: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但首先一定要用规和矩作为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