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选修1[学问梳理]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2)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广纳贤士,决心变法图强。2.措施(1)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②建立什伍组织,将百姓依据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③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干脆任免官员。④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2)经济①“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②重农抑商,嘉奖耕织。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3)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3.历史作用(1)政治: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心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经济: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加了国力。(3)军事:壮大了军事力气,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①经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②政治: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卑视政策;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冲突。(2)有利条件①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②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③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2.内容(1)经济①实行均田制:把国家限制的荒地安排给农夫,农夫向政府交纳租税,担当确定的徭役和兵役。②推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2)政治①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依据政绩的好坏确定地方官吏的任期。②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限制,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③社会风俗: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改籍贯。3.历史作用(1)经济方面: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旺盛景象。(2)民族关系方面: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3)政治方面①缓和了社会冲突,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②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三冗”问题:北宋初为加强中心集权,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2)“两积”局面: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峻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北宋大力减弱武将的兵权,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的局面。(3)社会危机:“三冗”“两积”引起了严峻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渐渐成为朝野共识。(4)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内容(1)理财之法: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确定的成效。(2)强兵之法: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以削减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与经义策论的考试;对“恩荫”制度提出尖锐的指责,要求对官员子弟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以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历史作用(1)积贫局面的变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确定程度上减轻了农夫负担。(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约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经济上:农奴制度严峻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与西欧国家有很大差距。(2)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冲突,农奴抗拒此起彼伏,严峻威逼着沙皇专制。(3)思想上:十二月党人和进步学问分子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要求进行社会变革。(4)军事上:克里木斗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冲突尖锐化。(5)主观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相识到只有变革才能自救,成立“农夫事务隐私委员会”,发起酝酿农奴制改革的“大探讨”。2.内容(1)“二一九法令”①政治:农夫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②经济:农夫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外一半土地归地主全部,地主有权确定保留哪些地块。③组织:强化村社对农夫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①司法改革: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法院,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②地方自治: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3.历史作用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但改革很不彻底。改革中对农夫的严峻不公,引起了一些青年学问分子的剧烈愤慨。五、明治维新1.背景(1)幕府统治下的国内危机①政治: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实行幕藩体制,等级森严。社会各阶层对幕府剧烈不满,尤其是下级武士迫切希望变更现状。②经济:封建领主土地全部制和重农抑商政策严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外交: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势。(2)黑船来航的冲击:1853年,美国以武力打开日本大门,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3)思想:严峻的民族危机、洋学的传播和中国鸦片斗争失败的教训使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剧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4)政治基础和纲领:改革派开展武装倒幕胜利,建立明治政府,以《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2.内容(1)政治①废藩置县,把全国划成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心的干脆管辖之下。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同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③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2)经济①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全部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②“殖产兴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3)文化: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依据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化体制;在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行西化。(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在军队中进行武士道教化,宣扬效忠天皇。3.影响(1)主动作用①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②加强了中心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③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④其胜利阅历为其他国家和地区供应了有益的借鉴。(2)局限性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深厚封建专制色调的日本近代天皇制。②推动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六、戊戌变法1.背景(1)社会背景①民族危机:甲午斗争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统治危机: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峻,阶级冲突、社会冲突更加尖锐。(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思想基础:维新改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①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找寻理论依据,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变法理论。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见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需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化制度。③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网罗”。④严复: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见,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4)社会基础:维新派提倡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了启发民智、组织力气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2.兴起(1)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起先从理论宣扬走向政治实践。(2)变法宣扬:康有为等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其中北京的强学会和上海的《时务报》影响较大,维新变法的新局面渐渐形成。(3)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详细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4)组织机构:1898年4月,保国会成立。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5)百日维新①起先标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面。③评价:新政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但是维新派将设议院、开国会和定宪法等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起来。3.作用(1)政治:维新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经济: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建了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思想: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跑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4)文化: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化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具备新意识的近代学问分子在这一时期形成。(5)社会生活: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经典例析]1.(2024·广东选择考适应性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晋朝末年,“文章竞为浮华,遂成风俗”。南北朝又甚于两晋,“博士买驴,书纸三卷,不见驴字”,在民间传为笑柄。此种风气还影响到了公文。隋文帝时,李谔上书恳求对文风进行改革。《隋书》称,隋文帝“初统万机,每念斫雕为朴,发号施令,咸去浮华”,于公元584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又多次发布措辞严厉的文书,以保障文风改革顺当实施。泅州刺史在给朝廷上表章时,因为文辞华丽不实,被交付“有司治罪”。自此,“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隋炀帝在撰写《与越公书》《建东都诏》等公文时,“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隋朝始终维持着这种文风。——摘编自《隋书》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隋文帝推行公文文风改革的缘由。(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隋文帝公文文风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8分)[解析]第(1)问,依据“文章竞为浮华,遂成风俗”“此种风气还影响到了公文”得出公文文风受到魏晋时期浮华文风的影响,辞藻追求华丽,不符合公文发布的要求。第(2)问,措施,依据“多次发布措辞严厉的文书,以保障文风改革顺当实施”得动身布诏书要求变革文风;依据“泅州刺史在给朝廷上表章时,因为文辞华丽不实,被交付‘有司治罪’”得出对于表章文风浮华的官员进行惩治;依据“隋炀帝在撰写《与越公书》《建东都诏》等公文时,‘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得出皇帝以身作则。影响,从变更两晋南北朝时的浮华文风、提高行政效率角度作答。[答案](1)公文文风受到魏晋时期浮华文风的影响,辞藻追求华丽,不符合公文发布的要求。(2)措施:发布诏书要求变革文风;对于表彰文风浮华的官员进行惩治;皇帝以身作则。影响:变更了两晋南北朝以来的浮华文风;提高了行政效率。2.(2024·湖南招生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中国的新式邮电始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国家才逐步独立办理邮件及电信传递业务,但仍比较落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交通部下设邮电总局,管理全国邮政事务,统一邮权。1931年后,邮政总局局长、副局长均由中国人担当。此后,在全国邮政系统中虽然还保留着大批洋员,但不驾驭大权。交通部在内地及边远省区增设邮局。至1937年,全国邮政局所共增加3.1015万所,全国邮路共增加12.6755万公里。1934年10月开办“平快”邮件业务,凡邮件于一般资费外,加付平常快递资费,邮局即按特别快速手续办理。1935年5月,将新疆、蒙古邮资与内地划归一律。——摘编自李新总主编《中华民国史》(1)依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邮政改革的措施。(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南京国民政府邮政改革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措施,依据材料中“在交通部下设邮电总局,管理全国邮政事务,统一邮权”可知,设立邮电总局,统一管理全国邮政事务;依据“邮政总局局长、副局长均由中国人担当”可知,由中国人取代洋员主管国家邮政;依据“在内地及边远省区增设邮局”可知,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邮局;依据“开办‘平快’邮件业务,凡邮件于一般资费外,加付平常快递资费”可知,开办快递业务。第(2)问,影响,依据“在全国邮政系统中虽然还保留着大批洋员,但不驾驭大权”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变更了洋员支配中国邮政的局面,中国的邮政管理权基本上被收回;依据“全国邮政局所共增加3.1015万所,全国邮路共增加12.6755万公里”可知,促进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依据“新疆、蒙古邮资与内地划归一律”可知,拓展了边疆邮政事务;依据“邮电总局,管理全国邮政事务,统一邮权”“1935年5月,将新疆、蒙古邮资与内地划归一律”,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使全国邮政得到发展和规范,为抗战时期乃至新中国邮政事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答案](1)措施:设立邮电总局,统一管理全国邮政事务;由中国人取代洋员主管国家邮政;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邮局;开办快递业务。(2)影响:变更了洋员支配中国邮政的局面;中国的邮政管理权基本上被收回;促进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拓展了边疆邮政事务;使全国邮政得到发展和规范;为抗战时期乃至新中国邮政事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2024·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从19世纪60年头起先,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举起探究“西洋文明”的旗帜。他先后发表了《西洋事情》《劝学篇》《文明论概述》三部论著,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学问,详细勾画了文明社会的几大主题:独立自由、信仰自由、嘉奖技术、普及教化、健全法制和社会设施。他认为要使日本民族文明开化,就必需驾驭“有形的自然科学”和“无形的独立精神”。1885年福泽谕吉又发表《脱亚入欧论》,鼓吹日本虽位于亚洲之东,但其国民精神已经脱离了亚洲的陋俗,转入西洋文明之中。他还贬低中朝两国,认为两国眷恋古风旧俗,不知个人或国家的改进之道,得出脱离亚洲,跻身欧美列强的结论。——摘编自赵德宇等《日本近现代文化史》(1)依据材料概括福泽谕吉对西方文明的相识。(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评价福泽谕吉对西方文明的相识。(6分)[答案](1)相识:对西方的相识较为全面;对西方的相识建立在改造日本基础之上;较为留意西方思想精神方面的价值;对西方文明的相识较为极端,认为西方文明优于亚洲文明。(2)评价:推动了日本思想的近代化进程;促进明治维新的发展;脱亚入欧理论助长了日本的对外扩张心情。[深化拓展]一、论证“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主动作用是否得到维持。留意改革的胜利与否有两个主要标记: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境况怎样,都能接着下去的改革才是胜利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缘由”(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气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气两方面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决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二、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相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反了这一历史要求,总结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确定或否定。2.规律性相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需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定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难性和困难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须要改革的措施必需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决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胜利的根本缘由。(4)分析改革成败详细缘由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气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气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需详细问题详细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综合检测]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西汉宣帝时设常平仓,历代都把常平仓当作一种调剂粮食价格和备战备荒的制度。安史之乱后,刘晏任户部尚书,着手复原改革遭到破坏的常平制度。他在全国各州都建立常平仓,改常平业务由各州县自办为中心干脆经办,削减中间环节。除做好粮食常平外,刘晏在交通不畅的地区,平常时期把盐储备起来,到缺盐的时候就开仓平价售盐,此外,刘晏以政府力气,在扬州和东南各州低价收购各种轻货和土特产品,通过漕运输入京师或其他高价地区出售,同时又在这些地区选购 、运销其他低价土特产品。同时在各道设置巡院,高薪雇佣“疾足”,把各地的灾情丰歉状况,以及商品价格动态传递到京城,“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故食货之轻重,尽权在驾驭,朝廷获美利,而天下无甚贵贱之忧。”——据周道生《论刘晏的经济改革及其历史意义》等(1)依据材料,概括刘晏改革常平仓制度的主要举措。(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刘晏常平仓制度改革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改常平业务由各州县自办为中心干脆经办,削减中间环节”“在全国各州都建立常平仓”“在各道设置巡院……把各地的灾情丰歉状况,以及商品价格动态传递到京城”“在扬州和东南各州低价收购各种轻货和土特产品,通过漕运输入京师或其他高价地区出售,同时又在这些地区选购 、运销其他低价土特产品”等信息概括。第(2)问,依据材料“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故食货之轻重,尽权在驾驭,朝廷获美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答案](1)举措:由中心政府统一管理、干脆经办;扩大常平仓的储备项目;设置特地机构,搜集粮食物资的市场信息;将政府仓储和理财相结合,通过低买高卖获利。(2)影响:有利于稳定物价,促进市场流通;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巩固统治;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其经济干预措施为后世供应了借鉴。2.(2024·揭阳调研)(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宋经验70余年,至宋仁宗时积弊日深。庆历三年,宋与西夏交战接连失利,西北形势惊慌,仁宗遂启用范仲淹,并多次督促其改革弊政,更新时局。范仲淹从改革吏治入手,朝廷颁布了新的贡举法。新法要求“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属部官为教授,三年而代;选於吏员不足,取於乡里宿学有道业者,三年无私谴,以名闻”“士须在学习业三百日,乃听预秋试”。改革专用词赋和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考试策论和经义。新法历时极短,一年即虚,但各地州、县学纷起,使“学校之盛,俾于汉、唐矣”。庆历八年,又有官员向仁宗提议复原范仲淹改革科考的措施,意在削减冗员。——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述范仲淹改革科举制度的缘由。(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庆历新政中新贡举法的特点。(6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至宋仁宗时积弊日深”“范仲淹从改革吏治入手,朝廷颁布了新的贡举法”等信息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范仲淹从改革吏治入手,朝廷颁布了新的贡举法”“着重考试策论和经义”“新法历时极短,一年即虚”“学校之盛,俾于汉、唐矣”“又有官员向仁宗提议复原范仲淹改革科考的措施”等信息回答。[答案](1)缘由:宋朝吏治积弊深重;北宋政权积贫积弱;原有贡举制度存在缺陷;范仲淹对吏治问题的关注。(2)特点:教化与科举同步改革;留意选拔好用人才;历时短,成效有限;部分举措受到推崇。3.(2024·广州模考)(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晚清州县办公经费存在着公私不分、运用无确定限度等特点。在人口压力和州县事务不断扩大的状况下,摊派不断增长,养廉银不断扣减,州县财政入不敷出,随以经制外加收的方法来解决经费来源。而浮收过多,不仅民生日苦,更加剧了吏治败坏。咸丰同治年间,一些省的督抚从整顿吏治动身,进行了裁减浮收陋规以定公费的改革。湖北巡抚胡林翼革除一切冗费,将裁减后的浮收补充各衙门以应办会之需。江西巡抚沈葆桢也裁减浮收,明定限制,确定数额,江苏巡抚丁日昌将陋规充公以作为办公之费,方法更为清楚。咸同年间的“公费”改革,将各种陋规裁减,然后归入司库,再按规定数量支取。对澄清吏治、减轻州县负担起到确定的作用,但作用极为有限。——据刘伟、刘魁《晚清州县的办公经费与公费改革》(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咸同年间地方公费改革的缘由。(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咸同年间地方公费改革的特点。(6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办公经费存在着公私不分、运用无确定限度等特点”“州县财政入不敷出”“民生日苦,更加剧了吏治败坏”等信息概括。第(2)问,依据材料“一些省的督抚从整顿吏治动身,进行了裁减浮收陋规以定公费的改革”“将各种陋规裁减,然后归入司库,再按规定数量支取”等信息分析。[答案](1)缘由:地方办公经费界限不明;财政困难;百姓负担沉重;吏治败坏。(2)特点:地方政府各自推动;以裁减浮收为重点;规范收费,化私为公。4.(2024·梅州质检)(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我国完成了一系列高等教化改革。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化会议确定高等教化的方针任务:“培育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汲取具备入学条件的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入高等学校,以培育工农出身的新型学问分子,加入国家建设的行列。”1950年8月,教化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草案——文法理工各系》,明确规定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为各系的公共必修课。1953年10月,政务院又做出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确定》,强调“综合性高校和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心高等教化部干脆管理;为某一业务部门或主要为某一业务部门培育干部的单科性高等学校,可以托付中心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1959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支配的规定》,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每学年参与生产劳动的时间至少为2—3个月,参与的形式有三种。——摘编自《也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化改革》(1)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化改革的基本特点。(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化改革的意义。(8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汲取具备入学条件的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入高等学校”“明确规定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为各系的公共必修课”“综合性高校……由中心高等教化部干脆管理……单科性高等学校,可以托付中心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高等学校的学生每学年参与生产劳动的时间至少为2—3个月”等信息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从对高等教化、培育人才、教化体系等角度分析。[答案](1)特点:高等教化面对工农大众;留意思想政治教化;实行中心与部门办学的管理体制;重视生产劳动教化。(2)意义:彻底改造旧教化,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化制度;适应时代发展须要,培育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人才;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化体系,完善了教化体制;探究中国特色高等教化道路,推动我国教化事业科学发展;打破传统体制观念的束缚,有利于发挥高校办学的主动性。5.(2024·佛山调研)(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5、16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一种冲突的历史现象: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兴起,另一方面是传统主义文化的强化。传统主义文化给资本主义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传统主义文化的勃兴首先表现在宗教节日增多。“黑死病”之后,人们对死亡的恐惊也助长了迷信和宗教心情。传统主义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吃喝之风日烈。因此,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的迷信、愚昧和放纵,力图返本开新,重振原始基督教的纯净道德和风习。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改造也包含着经济方面的动机。经济因素在新兴民族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中以及世俗的、带有重商主义倾向的思想家的著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英国的“移风易俗”运动大致经验了两个阶段。16世纪早期至1570年左右集中在宗教节日及庆典活动上。但是,传统的生活习性并没有因此消逝,而是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1570年以后英国的“移风易俗”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革更为干脆地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禁止赌博、反对酗酒、打击明娼暗妓、肃穆性道德等。这场改革运动使英国完成了对传统主义文化的改造,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向荣《移风易俗与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英国“移风易俗”运动兴起的缘由。(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英国“移风易俗”运动的特点。(6分)[解析]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事故处理的协议书
- 二手房购房协议书范例
- 重金属中毒性肾病病因介绍
- 幼儿园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培训课件
- 《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件-第7章
- (参考资料)罐头生产线环评报告表
- 工程材料概述-李子42课件讲解
- 2023年天津市市区重点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 保洁保绿员例行培训课件
- 《软体工程课程联盟》课件
- GB/T 29309-2012电工电子产品加速应力试验规程高加速寿命试验导则
- GB 29216-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丙二醇
- 齐鲁工业大学信息管理学成考复习资料
- 公务员面试-自我认知与职位匹配课件
- 中频电治疗仪操作培训课件
- 柔弱的人课文课件
- 动物寄生虫病学课件
- 电梯曳引系统设计-毕业设计
-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护理查房课件
- 讲课比赛精品PPT-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药理学39人工合成抗菌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