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68-2019 人行地下通道设计标准_第1页
SJG 68-2019 人行地下通道设计标准_第2页
SJG 68-2019 人行地下通道设计标准_第3页
SJG 68-2019 人行地下通道设计标准_第4页
SJG 68-2019 人行地下通道设计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SJG 68-2019人行地下通道设计标准Design Standard for Pedestrian Underpass in Shenzhen20 19 - 1 2 - 0 4 发 布20 20 - 0 1 - 0 8 实 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人行地下通道设计标准Design Standard for Pedestrian Underpass in ShenzhenSJG 6820192019 深圳库七七 标准下载前 言根据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规范全市人行地下通道的设计, 统一建设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提高精细化设计水平,深圳市交通运输局

2、组织编制了本标准。在本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立足于国家和行业既有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广泛调查研究,总结深圳市人行地下通道设计的经验教训,吸取先进城市的设计经验,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并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定稿。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域范围内新建、改(扩)建的独立人行地下通道的设计, 其它地下工程内人行通道的设计可参考使用。深圳市人行地下通道的规划与设 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本标准由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提出并业务归口,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

3、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竹子林公路主枢纽管理控制中心,邮政编码:518040),以便修订时研用。本标准主编单位: 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王步高 程 江 王学坤 唐 伟 严建财 谢勇利 赵发科吴华勋 彭 坤 胡昌文 黄 飞 黎雪云 熊 旺 王才生欧阳卫华 魏 兴 蔡 萍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 袁兴无 张良平 张学兵 谭也平 郑爱元 李 锋 陈乐中本标准业务归口单位主要指导人员: 于宝明贾丽巍李永明何政军吴东强1目次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34 总体设计54.1 平面布置54.2 竖向设计54.3

4、断面设计54.4 空间统畴设计55 建筑设计75.1 出入口75.2 装修与材料75.3 建筑消防85.4 环保措施86 结构设计96.1 一般规定96.2 主体结构设计96.3 结构防水要求106.4 其它107 附属设施设计117.1 导向标识117.2 照明与供电117.3 通风127.4 给排水与消防137.5 监控147.6 其它14附录 A 装修材料参考表15本标准用词说明17规范性引用文件182Contents1 Introduction.12 Terms23 Regulations34 General Design.54.1 Plane Layout54.2 Vertical

5、Design.54.3 Design of Cross Section.54.4 Spatial Planning Design55 Architectural Design75.1 Entrance / Exit75.2 Decoration and Material75.3 Fire Protection.85.4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86 Stractural Design.96.1 General Rules96.2 Main Structure Design.96.3 Stractural Waterproof Requirements1

6、06.4 Others107 Auxiliary Facilities117.1 Guidance Sign117.2 Illumination and Power Supply.117.3 Ventilation.127.4 Water Supply &Drainage and Fire Protection137.5 Monitor147.6 Others14Appendix A Reference List of Decoration Materials15Terms Interpretation.17Reference1831 总则1.0.1 为了规范深圳市人行地下通道的建设,

7、使工程达到安全可靠、功能合理、舒适美观,保证工程质量,特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域范围内新建、改(扩)建的独立人行地下通道设计,其它地下工程内人行通道设计可参考使用。1.0.3 人行地下通道的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舒适、节约资源、绿色低碳、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0.4 人行地下通道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12 术语2.0.1 人行地下通道 Pedestrian Underpass设置在地表以下专供行人及自行车等通行的通道,主要组成部分是主通道和出入口。出 入口包括地面建筑、梯道、坡道、垂直电梯、自动扶梯等,出入口以

8、外的结构部分称为主通 道。2.0.2 主通道连续长度 Continuous Length of Main Channel相邻两个出入口之间的暗埋段中轴线总长。2.0.3 下沉式广场 Sunken Plaza位于地表下的庭院式广场,为地下建筑提供侧向交通、集散、衔接以及通风采光的建筑 空间。2.0.4 明挖法 Open Cut Method一种先将地面挖开,在露天情况下修筑衬砌,然后再覆盖回填的地下工程施工方法。2.0.5 矿山法 drilling and Blasting Method暗挖法的一种,主要用钻眼爆破方法开挖断面而修筑地下工程的施工方法。2.0.6 顶进法 Jack-in Meth

9、od一种利用顶进设备将预制的箱形构造物或圆管逐渐顶入地下的施工方法。2.0.7 盾构法 Shield Driving Method一种全机械化的暗挖施工方法,利用盾构机械在地下推进,同时拼装预制混凝土管片形 成隧洞结构。23 基本规定3.0.1 人行地下通道的总体布局,应符合城市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慢行系统规划及城市景观的要求,并处理好与周边建筑及地下管线的关系。3.0.2 立体行人过街设施的方案选择,应综合考虑行人心理、气候因素、社会效益、经济条件、景观条件、施工影响等因素。当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时,宜优先采用人行地下通道方 案:1 需穿越高路堤时;2 需结合地下工程建设时;3 地面景观要求较高

10、时。3.0.3 人行地下通道应与地下道路、地下建筑、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地下空间设施统畴设计,宜同步建设。3.0.4 人行地下通道应使行人过街安全、便捷、舒适,并注重内部景观。3.0.5 人行地下通道设计应包含抗震、防排水、无障碍、导向标识、照明、通风、消防、 监控等内容。3.0.6 人行地下通道主体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 100 年。3.0.7 人行地下通道主体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为一级。3.0.8 人行地下通道主要构造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表 3.0.8 的规定,各类机电设施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表 3.0.8 人行地下通道主要构造设计使用年限(单位:年)地下结构出入口地面建筑

11、可更换及需维护部件栏杆、铺装建筑装饰材料1005020153.0.9 新建人行地下通道应设置垂直电梯,其它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应符合现行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规定。3.0.10 人行地下通道建筑设计应简洁大方,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主题应与片区文化 相融合。3.0.11 人行地下通道防水设计应以结构自防水为主,以接缝防水、防水层为重点。3.0.12 人行地下通道应在适当位置设置清晰、完整的导向标识。3.0.13 人行地下通道照明设施应便于清洁、保养和更换。33.0.14 人行地下通道内可适度设置广告设施,广告设施不得侵占通行净宽和净高。3.0.15 人行地下通道内通风设计应综合考虑主通

12、道连续长度、出入口形式、埋深、人流量、气候条件等因素。3.0.16 人行地下通道内宜设置独立的排水系统,并遵循“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3.0.17 人行地下通道应设置监控系统,满足行人通行安全、防灾安全、运营管理等需求。3.0.18 人行地下通道内宜设置手机信号及电台信号增强设备。44.1 平面布置4 总体设计4.1.1 人行地下通道的总体布置应综合考虑过街需求及人流特征,合理控制建设规模。4.1.2 人行地下通道的平面应简单、短捷、顺畅,避免过多转折,弯折角不宜小于 90°。4.1.3 人行地下通道应加强与附近公共建筑的联系,形成连通的地下步行系统。4.1.4 人行地下通道不

13、应选择地质条件较差的场地。4.1.5 出入口位置应有利于地面交通组织与安全,减少对沿街商铺的影响。4.1.6 出入口朝向应与主要人流方向一致,避免反向折角,保证行人交通流线的连续性和通畅性。4.1.7 出入口地面处应设置符合疏散要求的集散场地,宜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场地。4.1.8 出入口占用人行道宽度时,应局部拓宽人行道,以保证其原有宽度;人行道拓宽有困难时,应保证其最小通行净宽不低于 2m。4.1.9 出入口与周边公交站、地铁站、医院、学校等建筑之间宜采用风雨连廊无缝对接。4.2 竖向设计4.2.1 人行地下通道应为浅埋隧道,深度宜控制在 10m 内。通道上方有管线时,顶板上缘离管线底面净距不

14、宜小于 0.5m。4.2.2 主通道内纵坡可分段设置,不宜小于 0.3%,且不宜大于 6%。4.2.3 主通道内不宜设置台阶。4.3 断面设计4.3.1 通道的通行净宽应根据设计年限内高峰小时人流量及设计通行能力计算,且不宜小于 4m;通行净高不应小于 2.5m,宜取 2.73.4m。4.3.2 当主通道直线长度超过 50m 时,净宽和净高宜适当加大。4.3.3 通道净空应满足照明、通风等附属设备的安装要求。4.4 空间统畴设计4.4.1 人行地下通道与其它地下工程共同建设时,其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共同建设地下工程相关领域规范、标准的规定。54.4.2 条件允许时,人行地下通道

15、可兼具人防功能,应符合现行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的相关规定。4.4.3 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中,宜考虑轨道交通站点兼具 24 小时人行过街功能,并考虑功能分区,采取措施使得进站旅客和过街行人均能顺利通行。4.4.4 条件允许时,人行地下通道可采用下沉广场形式来改善通道内的采光、通风状况, 丰富空间形态、提升环境景观。65.1 出入口5 建筑设计5.1.1 人行地下通道出入口建筑设计应满足安全可靠、功能合理、便于识别、引导过渡、协调简约等原则。5.1.2 出入口建筑应考虑区域文化特点,适当进行艺术设计,与城市景观相融合。5.1.3 出入口及电梯宜设置在人行道外侧(远离车行道侧

16、),不得影响道路行车视距。5.1.4 垂直电梯应考虑遮阳、防雨、通风、降温等措施。5.1.5 自动扶梯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 通道地坪深度大于 6m 时,宜设置上行自动扶梯;2 通道地坪深度大于 10m 时,宜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3 位于交通枢纽、学校、医院、大型文体场馆、重要旅游景点、城市商业密集区等高密 度人流集散点附近的通道,应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4 自动扶梯应采用公共交通型。5.1.6 因特殊原因暂时无法设置垂直电梯或自动扶梯时,应预留其建设条件,方便后期加装。5.1.7 梯道两侧宜设置双层扶手;梯道宽度大于 6m 时,应增设中间扶手。5.1.8 当考虑自行车通行时,出入口梯道的

17、坡度不宜大于 1:4,自行车推坡宽度不宜小于0.6m,不应小于 0.4m。5.1.9 梯道宽度应符合以下要求:1 当出入口设有上行扶梯时,梯道净宽不应小于 1.8m;2 当出入口设有上、下行扶梯时,梯道净宽不应小于 1.2m;3 当出入口仅设置梯道时,其净宽不应小于 2.4m。5.1.10 梯道踏步的高度宜取 0.120.16m,附近有小学、幼儿园时,宜取小值;踏步的宽度不应小于 0.3m,且不宜大于 0.4m。5.1.11 出入口应高出室外地面,与地面相接处应设置阻水台阶或坡道,并满足防淹要求;当无法满足时,应设置防淹挡板。5.1.12 有条件时,出入口可设置防雨卷帘门或折叠门。5.2 装修

18、与材料5.2.1 人行地下通道装修设计应体现安全、适用、舒适、美观、环保的原则。75.2.2 人行地下通道宜采用现代、简约的装修风格,与周边历史文化相匹配;当处于繁华商业区或与商业空间连通时,装修风格宜与周边地下空间风格相协调。5.2.3 装修材料应具备耐久、防火、防潮、防腐、环保、美观、易清洁、不易褪色、不易沾染油污和灰尘、吸音等性能,应便于施工与维护。装修材料的主要类型参考附录 A。5.2.4 地面铺装应采用平整、防滑、耐磨、耐腐蚀的材料;墙面装饰材料宜模数化、参数化、便于维护更换。5.2.5 装修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应符合现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 的规定,放射性核素限

19、量和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国家和深圳市有关规定。5.2.6 通道内各行走地面均应考虑防滑措施,主通道地面防滑系数不应小于 0.5,梯道台阶及出入口休息平台防滑系数不应小于 0.8。5.2.7 墙面装修宜采用离壁式构造。5.3 建筑消防5.3.1 人行地下通道消防设计应符合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相关规定。5.3.2 主通道连续长度大于 200m 时,应进行消防专项设计。5.4 环保措施5.4.1 环境保护设计应遵守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所颁布的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积极采用污染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污染物排放应达到国家和深圳市规定 的标准。5.4.2 通道内应通风

20、良好,并采用符合国家规定的环保装饰材料。5.4.3 出入口等地面建筑宜进行适当的绿化设计。86.1 一般规定6 结构设计6.1.1 人行地下通道主体结构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等进行选用,并具备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6.1.2 主体结构和使用期间不可更换的结构构件,应根据使用环境类别和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按照现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进行耐久性设计。6.1.3 结构混凝土应满足抗裂、抗渗、抗侵蚀等条件;一般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应满足表 6.1.3 的要求。表 6.1.3 一般环境条件下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明挖法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C35

2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C35矿山法喷射混凝土衬砌C25现浇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衬砌C35顶进法钢筋混凝土结构C35盾构法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C50整体式钢筋混凝土衬砌C356.1.4 结构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和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应根据结构类型、使用要求、环境条件、防水措施和耐久性要求等确定。一般环境条件下,钢筋最小净保护层厚度应符合 表 6.1.4 的规定,其他环境类别应参考相关耐久性规范取值。表 6.1.4 一般环境条件下钢筋最小净保护层厚度要求(mm)明挖法、顶进法施工的结构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矿山法施工的结构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外侧内侧外侧内侧外侧内侧厚度500mm厚度500mm453535253

22、53535406.2 主体结构设计6.2.1 人行地下通道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水文、地下管线、交通组织及周边环境等, 通过对技术、经济、工期、施工风险、环保等多方面比选,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案。6.2.2 人行地下通道的结构设计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组合,并取各自最不利组合进行结构设计和验算。6.2.3 主通道和梯道结构均应进行抗浮设计,抗浮安全系数不宜小于 1.1。6.2.4 人行地下通道施工期间的基坑支护应符合现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9120)及深圳市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 05)的相关规定。6.3 结构防水要求6.3.1 人行地下通道的结构防

23、水应符合现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及深圳市建设工程防水技术标准(SJG 19)的相关规定。6.3.2 地下结构防水等级应为一级。6.3.3 地下结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现浇结构的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应低于 P8,装配式结构的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应低于 P10。6.3.4 对于防水混凝土结构,结构厚度不应小于 0.25m。6.3.5 结构外防水措施应根据施工方案、环境条件、结构形式、防水等级等要求综合确定,可选用涂刷防水涂料、外包防水卷材等方式;防水层应设置在结构迎水面或复合式衬砌 之间。6.4 其它6.4.1 当人行地下通道顶板覆土厚度不大于 0.5m 时,应在车行道范围内设置搭板过渡

24、。6.4.2 人行地下通道结构的沉降缝应符合以下要求:1 结构应结合地质状况进行分段,每段长度不宜大于 20m;2 在结构形式变化处、荷载变化较大处、主通道与出入口结构相接处、通道各节段间应 设置止水型沉降缝;3 当可能产生较大的差异沉降时,应通过地基处理、结构措施等方法减小沉降差。6.4.3 人行地下通道设计应满足施工期间的交通疏解要求。107.1 导向标识7 附属设施设计7.1.1 人行地下通道应设计完整的导向标识系统,包括场所标识、设施标识、功能标识、方向标识、位置标识、平面示意图、街区导向图等。7.1.2 每个出入口应标明人行地下通道名称、出入口编号等信息。7.1.3 在梯道或自动扶梯

25、的起点、终点宜设置梯道或自动扶梯标识。7.1.4 出入口地面处应设置明显标识牌,引导行人通行,并在其前、后方各 50200m 范围处,视道路平面通视情况设置指向人行地下通道的指路牌。7.1.5 出入口宜设置街区导向图及指示附近重要公共服务场所位置等信息的综合指示牌。7.1.6 人行地下通道内,在人行流线的起终点、转折点、分叉点、交叉点等引起行人对路线疑惑的位置应设置导向标识,包括平面示意图、位置标识、方向标识等信息。7.1.7 在连续通道范围内,导向标识的间距应考虑其所处环境、标识大小与字体、人流密集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并不应超过 50m。7.1.8 地下通道内宜采用光电式导向标识,应符合现行

26、公共建筑标识系统技术规范(GB/T 51223)的要求。7.2 照明与供电7.2.1 人行地下通道应设置照明设备,各功能区内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和照度标准值应符合表 7.2.1 中的规定:表 7.2.1 人行地下通道照明功率密度值和照度标准值要求功能区参考平面照明功率密度值(W/m2)照度标准值(lx)现行值目标值主通道、通道出入口、梯道与坡道、自动扶梯、垂直电梯及其出入口地面54.5100泵房、风机房、空调房地面43.5100变配电房0.75m 水平面651507.2.2 照明灯具和光源应符合以下规定:1 灯具应为防触电保护等级类设备,能触及的可导电部分应与固定线路中的保护11(PE)线可靠连接

27、。2 灯具应根据安装位置采取防水防潮措施。3 灯具应选用高效、环保、节能的光源,应优先选用 LED 光源。7.2.3 在人行地下通道的出入口上方,宜设置疏散出口标志灯。7.2.4 在各转角处,当不能直接看见或看不清疏散出口标志灯时,宜设置疏散指示标志灯,疏散指示标志灯的安装高度不大于 1m,安装间距不大于 15m。疏散指示标志灯应符合现行消防安全标志(GB 13495)的规定。7.2.5 通道出入口宜设置过渡照明,过渡照明宜优先使用自然光过渡,当自然光过渡不能满足要求时,宜增加人工照明过渡。白天出入口内外亮度变化,宜按 1:101:15 取值, 夜间出入口内外亮度变化,宜按 2:14:1 取值

28、。7.2.6 可将照明设施与吊顶装饰统筹设计,兼顾照度和美观要求。7.2.7 人行地下通道的照明设计宜采用智能化控制技术,实现自动开关、分时段自动调节等功能。7.2.8 人行地下通道照明可采用光导管技术,将室外采集的日光引入地下供给照明。7.2.9 人行地下通道的供电应符合以下规定:1 排烟风机、消防泵、防火卷帘及应急疏散照明等负荷为二级负荷,宜由两回线路供电; 仅有应急疏散照明时,可采用单电源和应急疏散照明灯带蓄电池的方式供电。2 照明、排水泵、自动扶梯、垂直电梯、通风设备等负荷为三级负荷,可由单电源供电。7.2.10 通道内应根据需要设置应急电源和应急疏散照明。应急疏散照明正常情况下不点

29、亮,在外部电源非正常断电情况下自动点亮,由正常照明转化为应急疏散照明的点亮时间不 大于 5s。应急疏散照明照度不应低于 5Lx,照明持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 30min。7.3 通风7.3.1 人行地下通道设计可采用下沉式广场、采光天窗、天井等方式提高行人舒适度。7.3.2 当主通道连续长度不大于 50m,且自然通风有效开口面积大于通道室内地面面积的 5%时可采用自然通风。7.3.3 位于人流量较大区域或与地下建筑相接的人行地下通道,应加强通风设计,必要时设置空调系统。7.3.4 设置通风口时,应避免进风、排风短路;进、排风口均应采取防雨、防虫措施;排风、排烟口应设置在年最小频次进风口的上风侧。1

30、27.4 给排水与消防7.4.1 给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 50013)的相关规定。7.4.2 人行地下通道出入口雨水量按深圳市 50 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设计降雨历时按计算确定。7.4.3 排水泵房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 地下通道排水泵房设置位置宜靠近地下通道出入口。2 排水泵房的设计规模按设计雨水量的 1.2 倍确定,泵房集水池的有效体积不宜小于设计最大水泵的 5min 出水量,并应满足水泵的安装要求。3 排水泵房内应设置备用泵。7.4.4 排水泵采用水位自动控制,就地手动控制方式;控制室内能显示排水泵运行工作状态、水位等信息。

31、7.4.5 人行地下通道排水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 通道出入口处应设置截水沟,其宽度不小于 0.3m,坡度宜采用 2%;截水沟雨水篦应与地砖和墙面装饰协调、美观。2 通道内地面应设置横坡和纵坡。3 梯道踏步采用自然排水方式,可设置不大于 2%的横坡。7.4.6 对于地势较低容易积水的区域,主通道内靠近出入口处宜设置积水深度标尺。7.4.7 人行地下通道排水设计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的有关规定。7.4.8 人行地下通道消防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 主通道连续长度不大于 25m 时,通道内应设置灭火器。2 主通道连续长度大于 25m 时,通道内应设置室外消火栓、室内消火栓及

32、灭火器。7.4.9 室内消火栓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 消火栓设计流量为 10L/s,设计火灾延续时间为 2h。2 消火栓平面的布置,应最少有 2 支消防水枪的充实水柱能同时到达通道内任何部位。3 消火栓的布置间距不应大于 25m,消火栓栓口动压不应小于 0.25Mpa,且消防水枪充实水柱应按 10m 计算。消火栓和灭火器宜共箱设置。4 通道出入口处应设置消防水泵接合器。5 消火栓的设置尚应符合现行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 50974)的有关13规定。7.4.10 灭火器的配置和数量应符合现行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的有关规定。7.4.11 一般情况下,人行地下通道

33、内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当通道内有商业配套或被纳入相连建筑的防火分区时,应按现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的有关规定执行。7.4.12 人行地下通道内非消防用给水管宜采用 304 不锈钢管,消防给水管宜采用热镀锌钢管,重力排水管宜采用阻燃型 UPVC 管,压力排水管宜采用内外涂环氧树脂钢管。7.5 监控7.5.1 人行地下通道内宜设视频监控设施,并与公安监控系统对接。7.5.2 视频监视系统的摄像机、监视终端应采用符合国家广电标准的制式。7.5.3 摄像机一般设在出入口及通道拐角处,应保证无监控盲区。7.6 其它7.5.1 人行地下通道内宜根据需求设置治安值班室、清洁工具存

34、放室及其它功能性用房。7.5.2 管理及设备用房应合理紧凑布置,使用方便,且具有良好的通风、照明、卫生条件。14附录A 装修材料参考表表 A.0.1 装修材料参考表名称材料性能选材要求天花穿孔蜂窝铝板板材强度高、重量轻,具有吸音功能。铝合金平板、冲孔板及其他弧形、折形板的尺寸偏差应符合金属及金属复合材料吊顶板(GB/T23444-2009)第 6.2 中优等品的相关规定及其他相关规定;性能要求应符合金属及金属复合材料吊顶板(GB/T23444-2009)第 6.4 条的相关规定。箱型铝方通通风、透气,线条明快整齐,风格简约明了。穿孔铝单板板材强度高、重量轻,装饰性好,透气。地面天然花岗石硬度较

35、高,耐磨,吸水率极低。花岗岩材质要求花纹基本一致,色调基本调 和,均匀无明显色差,颜色符合设计要求。地面瓷砖拒水透气性强,自重轻, 耐酸碱耐冻融,抗震,抗裂。瓷质砖必须符合 GB/T4100-2006陶瓷砖附录G 干压陶瓷砖E0.5%BIa 类-瓷质砖的技术指标要求。盲道砖拒水透气性强,自重轻,耐酸碱耐冻融,抗震,抗裂。盲道砖的颜色一定要均匀,表面光洁度及平整度要好,四周边线整齐,边角都不能有缺陷, 不能缺棱少角。墙面搪瓷钢板防火,防腐,耐久性好, 容易清洁,抗冲击,色彩可选择性多。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但不只限于建筑 装饰用搪瓷钢板JG/T 234-2008 的规定。微晶石质重,防腐,耐磨

36、,易清洁。满足天然花岗石建筑板材(GB/T18601-2009)、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JC/T792001)、天然饰面石材试验方法(GB/T 9966-2001)中的优等品的相关质量要求。墙面瓷砖拒水,透气性强,自重轻, 耐酸碱耐冻融,抗震,抗裂。符合 GB/T4100-2006陶瓷砖附录 L 干压陶瓷砖 E10%B类-陶质砖的技术指标要求。清水混凝土耐候,耐久,耐腐蚀,耐污染,平整度高,美观,清水混凝土幕墙板的外观质量要求板外露面 平整光滑,色泽均匀且无泌水、黑斑、孔洞、明显气泡、缺棱、掉角、露筋等缺陷。15挂板施工方便;逼真体现清水混凝土肌理。水泥纤维板具有防火绝缘,防火防潮,隔音隔热质轻

37、强度高等性能。水泥纤维板应符合 JC/412.12006 是无石棉纤维水泥平板的行业标准或 JC/T412.2-2006 是温石棉纤维水泥平板的行业标准。注:上述表中内容仅供参考。16本标准用词说明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采用“应”;反面采用“不应”或“不得”。(2)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 符合要求(或规定)

38、”。如非必须按指定的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其写法为 “可参照”。17规范性引用文件深圳市人行地下通道设计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满足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规范和标准。 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规范和标准部分汇总如下:1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2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2011)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016年版)4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5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6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8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

39、规范(JTG D62-2004)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1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1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1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1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15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16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 /T 251-2011)17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1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7588-2003)1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

40、016-2014)20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2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2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23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2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2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2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15)2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2007)28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29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183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6

41、年版)3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2009年版)32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 50974-2014)33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34深圳市建设工程防水技术标准(SJG 19-2019)19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人行地下通道设计标准SJG 682019条 文 说 明201 总则1.0.1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在深圳市国际化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计划(20142015 年)中提出了“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的国际化水平,打造绿色、低碳、优美的宜居环境。贯彻落实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建设三年实施计划(20132015 年),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发展、践

42、行低碳的理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宜居”与“宜业”有机结合的美丽深圳”的要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一流人行地下通道,需要设计标准来明确。现有的人行地道技术规范仍主要关注安全、经济、适用等方面,这与当今国际化大都市以人为本、 绿色低碳、方便快捷、可持续发展、环境艺术、智慧城市等理念还有一定的差距。以此为契机,我市开展了城市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借鉴国际化人行地下通道设计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编制了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域范围内新建、改(扩)建的单体人行地下通道的设计,其它地下工程内人行通道,如地铁站内的人行通道、地下建筑内部人行通道等均可

43、参考本标准 相应条款。1.0.3 在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如:要求加强出入口衔接的便通性,要求设置电梯等无障碍设施,对导向标识提出明确要求等。同时,人行地下 通道设计要有舒适美观的品质要求,需通过合理确定净高、净宽、照明通风等设计参数以改 善行人舒适感,提升建筑设计和装修美感。1.0.4 提倡空间统筹,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减少开挖次数。2 术语2.0.1 明确人行地下通道为专供行人及自行车等通行的通道,并将其划分为主通道和出入口两部分,便于设计区分。2.0.2 主通道连续长度的是消防和通风设计的关键指标。3 基本规定3.0.1 人行地下通道在总体布局时,必须考虑与城

44、市规划相一致,适应行人的出行需求。 人行地下通道属永久建筑,在布局之初即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符合城市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慢行系统规划、城市景观的要求,不能破坏附近文物和重要建筑物,不使地下管线或构筑物拆迁太多,合理控制工程造价。3.0.2 人行地下通道的设置,应结合周边的平面过街和立体过街,满足人行过街设施的设置间距要求。当交通状况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时,可设置地下人行通道:211 交叉口的一个路口横过马路的人流量超过 5000 P/h,且同时进入该路口的双向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超过 1200 pcu/h。2 通过环形交叉口的人流量达到 18000 P/h,且同时进入环形交叉口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达到

45、2000 pcu/h。3 复杂交叉路口,机动车行车方向复杂,对行人有明显危险。4 道路双向车道数大于 4 条,且机动车限制车速大于 50 km/h 时,路段上双向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达 1200 pcu/h,且过街行人超过 5000 P/h。人行天桥和人行地下通道的方案选择,应通过对行人的心理、气候原因、社会效益、经 济条件、景观条件、施工影响等方面做比较而定。(1)人行天桥方案(2)人行地下通道方案图 3.0.2 立体过街方案比较示例立体过街方案的选择原则:1 人行地下通道适用于以下情况:需结合人防、地下空间及地下轨道交通的建设时;下穿高路堤地段时;对城市景观有要求的地方;周边有文物及重要建筑时

46、;2 人行天桥适用于以下情况:地势较低,道路严重积水的地区;与地下管线及构筑物的 矛盾较难处理时;跨越路堑地段时。3.0.16 地下人行通道内排水主要为出入口的雨水,结构渗漏水、冲洗水、消防排水等。地下人行通道外地面的雨水不能进入地下通道内,应直接排入市政排水系统;地下人行通道内排水如不能重力流进入市政排水系统,则应设置排水泵提升,排入市政排水系统,遵循“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排水原则。4 总体设计4.1.1 人行地下通道的平面布置应考虑过街需求、人流车流特征、道路交叉口、其它过街设施间距、交通组织形式等因素,合理控制建设规模。22图 4.1.1 平面布置示例4.1.2 人行地下通道跨越城市道

47、路一般包括跨越道路路口及跨越道路路段,平面布置应遵循“简单、对称”的原则。1 跨越路口一般有十字交叉口、三叉路口、异形交叉口等。十字交叉口一般采用“” 字形、“”字形、“L”形、“×”形、“”形、“工”字形、菱形、“花瓣”形等平面形状;三叉路口一般可采用“T”形、“Y”形、“L”形、“”形、“”形、“” 形等平面形状;异形交叉口一般可采用“”字形、“”形、“S”形、梯形、弧线形等平面形状。路口不规则交叉时,要根据主要人流方向,可采用不规则布置。上述主要平面布 置形状见图 4.1.2。图 4.1.2 跨越路口的人行地下通道主要平面布置形式2 跨越路段一般采用“”字形平面形状。4.1.3

48、 合理确定主通道及各出入口的平面位置,加强与附近公共交通站点、行政中心、23商业场所、写字楼区域、体育娱乐场所等建筑的联系,并尽可能直接与相邻的各类地下公共 设施相连,优化组成地下步行系统。4.1.9 人行地下通道的出入口与周边公交、地铁、医院、学校等建筑之间宜采用地面风雨连廊无缝对接。图 4.1.9 地面风雨连廊示例4.2.1 人行地下通道应为浅埋隧道,最大建设深度宜控制在 10m 以内。通道顶无管线时, 可尽量减小覆土厚度,减少通道埋深。通道顶板上缘离管线底面净距不宜小于 0.5m,且需满足规划管线埋深的覆土要求。图 4.2.1 竖向剖面效果图4.3.1 明挖地下通道一般采用矩形断面。暗挖

49、地下通道可采用拱形断面,当净宽<6m 时, 侧墙一般为竖直墙身,当净宽6m 时,侧墙可为圆弧墙身。对于宽度较大的通道,顶面可做成拱形,增大跨中的净高,断面形态更协调。24图 4.3.1-2 拱形断面示例出入口与主通道连接处等行人交织密集区宜适当增大净高。图 4.3.132 行人交织密集区增大净高示例4.4.1 人行地下通道可结合地下商业共同开发建设,但消防、通风、监控等设施设计要引起重视,同时要满足地下商业空间相应规范和标准的设计要求;且通道内的导向标识、装 修风格等要与地下商业空间的风格相协调。图 4.4.1 人行地下通道内设置商铺4.4.4 在用地及地面交通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行地

50、下通道可采用下沉广场形式来改善通道内的采光、通风状况,丰富空间形态、提升环境景观。25图 4.4.4-1 广州某下沉广场式人行地下通道图 4.4.4-2 人行地下通道与下沉广场衔接图 4.4.4-3 下沉广场5 建筑设计5.1.1 常用的出入口建筑形式有:顶盖式、敞口式、接入式(利用建筑物作为出入口)。考虑到深圳地区多雨炎热的气候特点,出入口原则上要求设置顶棚,不宜采用敞口式,并鼓励选用接入式与地面建筑合建。5.1.5 本条参考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版地铁出入口提升高度大于 10m 时应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考虑我国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深圳作为全国一个开放包容性城市更 应该考虑到

51、基础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方便老年人和上下不便的人群通行。对于场地条件有限 时,可考虑垂直电梯代替。自动扶梯应设置附加制动器,且应具备变频调速功能;敞口式出入口处的自动扶梯应采 用室外型扶梯。5.1.10 楼梯踏步高宽比是根据楼梯坡度要求和不同类型人体自然跨步(步距)要求确定26的,符合安全和方便舒适的要求。坡度一般控制在 30°左右,对仅供少数人使用服务楼梯则放宽要求,但不宜超过 45°,步距是按 2r+g 水平跨步距离公式计算,式中 r 为踏步高度, g 为踏步宽度,成人和儿童、男性和女性、青壮年和老年人均有所不同,一般在 560 630mm 范围内,少年儿童在 560mm 左右,成人平均在 600mm 左右。据此推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