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 课件全套 曾广能 第1-8章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境风险评价_第1页
《环境影响评价》 课件全套 曾广能 第1-8章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境风险评价_第2页
《环境影响评价》 课件全套 曾广能 第1-8章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境风险评价_第3页
《环境影响评价》 课件全套 曾广能 第1-8章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境风险评价_第4页
《环境影响评价》 课件全套 曾广能 第1-8章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境风险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人:XXX•联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内容:环境;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依据重点: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设计;环境影响评价依据组成及适用难点:环境影响评价依据组成及适用第一节环境一、环境(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哲学上: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社会学上: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学上: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类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注:生态学上,环境以“生物界”为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第一节环境环境即环境保护的对象或要素,既包括天然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改造后的自然环境,不含社会因素。因此,治安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均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的范畴。第一节环境【例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

)。A.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B.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总体C.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总体D.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第一节环境【例1.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的定义,下列事物中不属于环境保护对象的是(

)。A.湿地

B.城市

C.民俗文化

D.人文遗迹第一节环境(二)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也叫环境基质,是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通常是指大气、水、声、振动、生物、土壤、海洋、电磁、放射性等。注:自然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环评工作的具体对象。第一节环境(三)环境的基本功能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基本功能体现在:

一是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二是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三是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提供消纳弃置的场所。第一节环境

讨论:请以一片森林为例,分析它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环境二、环境影响1.定义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社会活动等)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经济社会的效应。第一节环境对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而言,环境影响就是指建设项目对环境的作用,即:[建设项目]+[环境]→{变化的环境}

将建设项目分解成各层“活动”,同时,将环境分解成各个“要素(含环境要素)”,则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关系为:[建设项目]=活动1,活动2,……,活动m[环境]=要素1,要素2,……,要素n活动i+要素j→影响ij影响ij即表示活动i对要素j的影响。第一节环境根据拟建项目的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状况预测环境影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要获取建设项目和环境的情况,需要通过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补充监测。第一节环境工程分析是指对建设项目的一般特征以及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因子和生态破坏的因素做全面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中分析建设项目影响环境内在因素的重要环节。具体而言,工程分析是按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原辅材料等特点,识别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产污节点,分析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实质是识别环境影响源(污染源、生态影响源、环境风险源)和核算源强(污染源源强主要是排放浓度、排放速率,生态影响源强则主要是占用不同类型植被的面积以及施工方式和运行方案)。第一节环境工程分析既从宏观上分析建设项目与区域乃至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全局的关系,又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提供基础数据。第一节环境2.分类环境影响按照影响的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土壤环境影响、声环境影响和生态影响等;按照建设项目所处的阶段可分为:建设阶段环境影响、运行阶段环境影响和服务期满后环境影响等。注:我们在进行环评时,通常考虑的是累积影响(指当一种活动的影响与过去、现在及将来可预见活动的影响叠加时,造成环境影响的后果)。第一节环境三、环境问题人类对环境系统的干扰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环境系统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形成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为活动作用于环境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识别环境问题需注意三个条件:一是人为活动;二是环境的组成或结构等发生改变;三是影响环境的服务功能。第一节环境【例1.3】判断题:一条河流流经农业区,主要用于水稻田灌溉。监测发现,现状COD含量为30mg/L。拟建一项目,向其中排放有机污染物,预测表明将导致COD含量升高为35mg/L。以上情形可认为产生了环境问题。判断题:一条河流流经农业区,主要用于水稻田灌溉。监测发现,现状COD含量为30mg/L。拟建一项目,向其中排放有机污染物,预测表明将导致COD含量升高为45mg/L。以上情形可认为产生了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解题思路总结:(1)河流情况:水质、水量、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等;方法:环境现状调查(数据收集、补充监测)(2)建设项目情况:排污情况,如污染物、浓度、排放量、排放方式等;方法:工程分析(污染物排放标准)(3)影响预测:模型预测等(4)影响评价:指数法等(环境质量标准)(5)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注:通过本题可以系统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概念和基本内容。第一节环境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敬畏自然道法自然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八大公害事件反思一、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EIA,简称环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方法,涉及物理学、化学、生态学、工程学等领域;二是管理制度,以法律法规形式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环境管理制度规定下来。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此外,还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评价对象是规划和建设项目;评价单位要分析、预测和评估评价对象在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要提出具体而明确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单位、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要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和评估。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二、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方法,是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方法,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使之符合国家总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强化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对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1.为制订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特别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并依据该地区的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制订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确定适宜的经济发展方向、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掌握区域环境状况,预测和评价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制订区域环境保护目标、计划和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宏观调控和全过程污染防控的目的。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2.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合理的布局是保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不合理的布局则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环境影响评价从开发活动所在地区的整体出发,考察建设项目的不同选址和布局对区域的不同影响,并进行比较和取舍,选择最优的方案,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3.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建设项目的开发活动和生产活动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并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针对具体的开发建设和生产活动,综合考虑活动特点和环境特征,通过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实现环境管理的强化,把因人为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限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4.提供最佳环境管理手段环境管理的目的是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反过来环境管理也必须讲求经济效益,要把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二者统一起来,选择最佳的“结合点”,即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环境影响评价就是找出这个最佳“结合点”的环境管理手段。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5.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必然是对环境科学相关技术的挑战,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可以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为科学合理。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1.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四条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客观、公开、公正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

讨论:举例说明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2.工作原则(1)依法评价:贯彻执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和规划等,优化项目建设,服务环境管理。(2)科学评价: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科学分析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3)突出重点: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其特点,明确与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审查意见,充分利用符合时效的数据资料及成果,对建设项目主要环境影响予以重点分析和评价。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四、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1.按照评价对象:可分为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本课程聚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开展教学。2.按照项目性质:可分为新建项目、改建项目和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3.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声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影响评价等。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4.按照评价专题:可分为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5.按照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分为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等。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简称“三同时”)。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落实“三同时”制度的具体体现,是对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检查,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因此,也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一、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一)法律依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千差万别,不仅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不同的规模、不同的工艺、不同的原辅材料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而且即使是相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地点、区域,对环境的影响也不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2)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总体来看,对环境影响大的建设项目,需要全面系统地分析、预测和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以便提前做好应对措施;而对环境影响小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相对简化。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思考:分类管理和我们日常了解到的哪个词互为反义词?报告表登记表报告书(二)分类管理的实现为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生态环境部制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名录的规定,分别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修订得比较频繁,一定要注意参照最新版本。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延伸阅读:一图读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zcwj/zcjd/202012/t20201203_811431.shtml)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1.建设项目的特征建设项目的特征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的类别和具体特征。(1)类别:将建设项目划分为55个大类,如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细分为173个小类,如农产品基地项目(含药材基地)、经济林基地项目、牲畜饲养等。(2)具体特征:包括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大小、工艺选择、是否涉及敏感区等。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注:涉及是指建设项目位于、穿(跨)越或环境影响范围涵盖。

2.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主要是判断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是否涉及相应的环境敏感区。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下列区域:(1)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除(1)外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永久基本农田、基本草原、自然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等)、重要湿地、天然林,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3)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其他规定(1)建设内容涉及本名录中两个及以上项目类别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照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2)建设内容不涉及主体工程的改建、扩建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照改建、扩建的工程内容确定。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不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认为确有必要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等,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建议,报生态环境部认定后实施。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例1.4】拟建设一年出栏生猪10000头的养猪场需要编制哪一类环评文件?拟建设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需要编制哪一类环评文件?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格式和要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5)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7)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典型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具体如下:1.概述简要说明建设项目的特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分析判定相关情况、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结论等。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总则包括编制依据、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主要环境保护目标等。(1)编制依据。包括建设项目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及规划、相关技术导则及规范等,以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中引用的资料等。(2)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分别列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给出各评价因子所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他有关标准及具体限值等。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说明各环境要素、专题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具体根据各环境要素和各专题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4)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附图列表说明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或流域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或保护区规划等。(政策的符合性分析)(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依据环境影响识别结果,附图并列表说明评价范围内各环境要素涉及的环境敏感区、需要特殊保护对象的名称、功能、与建设项目的位置关系以及保护要求等。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包括建设项目概况、影响因素分析和污染源源强核算。(1)建设项目概况:采用图表与文字结合的方式,概要说明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组成、主要工艺路线、工程布置及与原有工程的关系等。(2)影响因素分析:包括污染影响因素分析和生态影响因素分析。(3)污染源源强核算:选用可行的方法确定建设项目单位时间内污染物的产生量或排放量。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根据环境影响识别结果,开展相应的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包括自然环境、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等方面的环境现状调查。给出相应的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结果。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给出各环境要素或专题的环境影响预测时段、预测内容、预测因子、预测范围、预测方法及预测结果,并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或评价指标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重点预测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正常工况与非正常工况下的环境影响。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明确提出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可根据建设项目具体情况选择,下同)拟采取的具体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等方面措施;分析论证拟采取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满足环境质量改善和排污许可要求的可行性、生态保护和恢复效果的可达性。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判定应以同类或相同措施的实际运行效果为依据,没有实际运行经验的,可提供工程化实验数据。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区域,应采取国内外先进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结合区域限期达标规划及实施情况,分析建设项目实施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贡献和影响。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给出各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等方面措施的具体内容、责任主体、实施时段,估算环境保护投入,明确资金来源。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应包括为预防和减轻建设项目不良环境影响而采取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的建设费用、运行维护费用,直接为建设项目服务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费用以及相关研究费用等。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以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预测结果与环境质量现状进行比较,从环境影响的正负两方面,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有利和不利影响)进行货币化经济损益分析,估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8.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按照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等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工况、不同环境影响和不同环境风险特征,提出具体环境管理要求。给出污染物排放清单,明确污染物排放的管理要求。包括工程组成及原辅材料组分要求,建设项目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主要运行参数,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排放浓度和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排放的分时段要求,排污口信息,执行的环境保护标准,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以及环境监测等,并提出应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内容。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出建立日常环境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和环境管理台账等相关要求,明确各项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运行及维护费用等的保障计划。环境监测计划应包括污染源监测计划和环境质量监测计划,内容包括监测因子、监测网点布设、监测频次、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等,明确自行监测计划的内容。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9.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对建设项目的建设概况、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环境影响、公众意见采纳情况、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等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结合环境质量目标要求,明确给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是否可行的结论。对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环境影响不可接受或环境风险不可控、环境保护措施经济技术不满足长期稳定达标及生态保护要求、区域环境问题突出且整治计划未落实或不能满足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建设项目,应提出环境影响不可行的结论。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二)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内容和格式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点,报告表分为:污染影响类和生态影响类。

污染影响类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填报内容包括: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主要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措施监督检查清单和结论六个部分;此外,还需附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汇总表、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情况表。具体参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污染影响类)(试行)》执行。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影响类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填报内容包括: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内容,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监督检查清单和结论七个部分;此外,还需附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情况表。具体参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试行)》执行。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内容和格式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采用网上备案方式。对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采用纸质备案方式。建设单位在线提交环境影响登记表后,网上备案系统自动生成备案编号和回执,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即为完成。建设单位可以自行打印留存其填报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回执。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一)工作程序分析判定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规模、性质和工艺路线等与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范、相关规划、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审查意见的符合性,并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进行对照,作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调查分析和工作方案制定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阶段。具体见图1.1。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技术单位对其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建设单位具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能力的,可以自行对其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编制单位编制单位是指主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单位,包括主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技术单位和自行主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单位。技术单位是指具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能力、接受委托为建设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单位。可以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判断编制单位是否具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能力。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应当由1个单位主持编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技术单位。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编制人员编制人员是指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制主持人和主要编制人员。编制主持人是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制负责人。主要编制人员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各章节的编写人员和环境影响报告表主要内容的编写人员。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制主持人和主要编制人员应当为编制单位中的全职人员,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制主持人应为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简称环评工程师)。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编制单位技术单位建设单位编制人员1名编制主持人主要编制人员环评工程师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是指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且在一个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中从事全日制专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需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具体如下:(1)时间:每年的第二季度(一般为5月)。(2)科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4个科目。(3)方式:考试分4个半天进行,各科目的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采用闭卷笔答的方式。(4)管理:考试成绩实行2年为1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5)条件:申请报名参加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必须满足下表中所列条件。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根据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6月9日,全国环评工程师平台注册人数为14208人。4.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生态环境部负责建设全国统一的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组织建立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诚信档案管理体系。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纳入全国生态环境领域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管理。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的基础信息等相关信息应当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公开。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市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将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信用管理对象(以下简称信用管理对象)纳入信用管理;在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行为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信用管理对象存在失信行为的,应当在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上实施失信记分。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应当修炼内功,一方面坚守职业底线,另一方面不断提升能力。坚持做到:依法遵规公正诚信忠于职守廉洁自律四、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一)分级审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由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报有审批权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有:国务院生态环境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地、州、市生态环境局县、区、县级市生态环境分局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下列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一)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三)由国务院审批的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的不良环境影响,有关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有争议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共同的上一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保证分级审批的可操作性,生态环境部制定了《生态环境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了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它们共同为建设项目的分级审批提供切实的依据。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二)报批和审批时限1.报批时限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因此,建设单位需在建设项目正式动工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报批。否则,就是未批先建,属于违法行为。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未批先建违法行为是指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擅自开工建设的违法行为,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违法行为。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是指建设项目的永久性工程正式破土开槽开始施工,在此以前的准备工作,如地质勘探、平整场地、拆除旧有建筑物、临时建筑、施工用临时道路、通水、通电等不属于开工建设(除火电、水电和电网项目外)。火电项目开工建设是指主厂房基础垫层浇筑第一方混凝土。电网项目中变电工程和线路工程开工建设是指主体工程基础开挖和线路基础开挖。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例1.5】(

)属于“未批先建”行为?(不定项)

A.地质勘探

B.平整场地C.拆除旧有建筑物、临时建筑D.建设施工用临时道路、通水、通电E.火电项目主厂房基础垫层浇筑第一方混凝土F.电网项目主体工程基础开挖和线路基础开挖G.永久性工程正式破土开槽开始施工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审批时限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由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报有审批权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六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三十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六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三十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大变动是指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地点、生产工艺和环境保护措施五个因素中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且可能导致环境影响显著变化(特别是不利环境影响加重)的情形。为此,生态环境部制定了《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对重大变动情形作了系统界定;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此外,还分批制定了水电、水利、火电、煤炭、油气管道、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纸浆造纸、制药、农药、化肥(氮肥)、纺织印染、制革、制糖、电镀、钢铁、炼焦、平板玻璃、水泥、铜铅锌冶炼、铝冶炼、淀粉、水处理、肥料制造、镁钛冶炼、镍钴锡锑汞冶炼等行业建设项目的重大变动清单和情形,规定了上述行业需重新报批环评文件的情形。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重新审核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原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十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逾期未通知的,视为审核同意。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审批原则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重点审查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评估的可靠性、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科学性等。对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应提出不可行的结论: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对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环境影响不可接受或环境风险不可控的;(2)建设项目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无法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未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的;(3)所在区域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或者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且建设项目拟采取的措施不能满足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管理要求;(4)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未针对项目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出有效防治措施。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时,生态环境部还分批提出了火电、水电、钢铁、铜铅锌冶炼、石化、纸浆造纸、高速公路、水泥制造、煤炭采选、汽车整车制造、铁路、制药、水利(引调水工程)、航道、机场、港口、水利(河湖整治与防洪除涝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水利(灌区)、焦化、现代煤化工等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原则,为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上述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查提供了依据。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依据国家及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划、标准以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性文件。实际工作中,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环境标准、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一)构成我国目前建立了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国际公约组成的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1.法律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1)宪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为基础依据和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2)环境保护法律。包括环境保护综合法、环境保护单行法和环境保护相关法。环境保护综合法是指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单行法包括污染防治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生态保护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环境保护相关法是指一些自然资源保护和其他有关部门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都涉及环境保护的有关要求,也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一部分。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2.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决定,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的有关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细则或条例,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二是针对环境保护的某个领域而制定的条例、规定和办法,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3.国务院部门规章国务院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按照部门规章制定程序制定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总称。部门规章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包括: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单独发布或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以及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制定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如生态环境部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公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如由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5.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和公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如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贵州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办法》,由遵义市人民政府制定的《遵义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和由黔南州人民政府制定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剑江河流域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6.国际公约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是指我国缔结和参加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条约和议定书等,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格拉斯哥气候协议》《21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等。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2.法律层面上效力等同在法律层面上,无论是综合法、单行法还是相关法,其中有关环境保护要求的法律效力是等同的。3.后法大于先法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4.效力位阶关系(1)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2)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3)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4)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5)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5.国际公约优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与参加和签署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有不同规定时,优先适用国际公约的规定,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二、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标准是指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要求。(一)构成生态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1.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国家生态环境基础标准和国家生态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在全国范围或者标准指定区域范围执行。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2.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其他生态环境标准。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在发布该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范围或者标准指定区域范围执行。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3.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限制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而制定的标准。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洋环境质量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核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可以对国家相应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作出补充规定,也可以对国家相应标准中已规定的项目作出更加严格的规定。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4.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环境风险筛查与分类管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控制生态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而制定的标准。包括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应当按照土地用途分类管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管控风险,实现安全利用。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可以对国家相应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作出补充规定,也可以对国家相应标准中已规定的项目作出更加严格的规定。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5.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控制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或者其他有害因素,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和经济、技术条件而制定的标准。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环境噪声排放控制标准和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等。注: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限值等是判定污染物排放是否超标的技术依据;总量控制指标是管理依据。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适用对象分为行业型、综合型、通用型、流域(海域)或者区域型污染物排放标准。(1)行业型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特定行业或者产品污染源的排放控制。如《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综合型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行业型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范围以外的其他行业污染源的排放控制。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3)通用型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跨行业通用生产工艺、设备、操作过程或者特定污染物、特定排放方式的排放控制。如《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

(4)流域(海域)或者区域型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特定流域(海域)或者区域范围内的污染源排放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2/1424-2019)(贵州省地方标准)。

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发布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工作按照“统一编制、分别报批、分省实施”原则,生态环境部组织淮河流域局,会同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了南四湖流域统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作,四省分别以地方标准形式发布。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南四湖是北方最大淡水湖泊,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的总称。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可以对国家相应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作出补充规定,也可以对国家相应标准中已规定的项目作出更加严格的规定。

对本行政区域内没有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特色产业、特有污染物,或者国家有明确要求的特定污染源或者污染物,应当补充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制定比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更严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产业密集、环境问题突出的;现有污染物排放标准不能满足行政区域内环境质量要求的;行政区域环境形势复杂,无法适用统一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6.生态环境监测标准生态环境监测标准是为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开展达标评定和风险筛查与管控,规范布点采样、分析测试、监测仪器、卫星遥感影像质量、量值传递、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等监测技术要求而制定的标准。包括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及系统技术要求、生态环境标准样品等。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7.生态环境基础标准生态环境基础标准是为统一规范生态环境标准的制订技术工作和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中具有通用指导意义的技术要求而制定的标准。包括生态环境标准制订技术导则,生态环境通用术语、图形符号、编码和代号(代码)及其相应的编制规则等。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8.生态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生态环境管理技术规范是为规范各类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技术要求而制定的标准。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壤、固体废物、化学品、核与辐射安全、声与振动、自然生态、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管理技术指南、导则、规程、规范等。例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9.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法律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其他生态环境标准,以强制性标准的形式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为GB,强制性地方标准代号为DB。法律法规未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以推荐性标准的形式发布。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为GB/T,生态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代号为HJ、HJ/T,地方标准代号为DB/T。注:目前依然有HJ/T的导则。《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代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强制性生态环境标准必须执行。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生态环境标准。推荐性生态环境标准被强制性生态环境标准或者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引用并赋予其强制执行效力的,被引用的内容必须执行,推荐性生态环境标准本身的法律效力不变。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总结:从适用范围看,可以分为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从作用定位看,可以分为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态环境监测标准、生态环境基础标准和生态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从发布形式看,可以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从法律效力看,可以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二)生态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1.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有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区,应当依法优先执行地方标准。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2.污染物排放标准(1)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行业型污染物排放标准优先于综合型和通用型污染物排放标准;行业型或者综合型污染物排放标准未规定的项目,应当执行通用型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关规定。注:行业型和综合型不交叉执行,但均可和通用型交叉。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2)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流域(海域)或者区域型污染物排放标准优先于行业型污染物排放标准,行业型污染物排放标准优先于综合型和通用型污染物排放标准。流域(海域)或者区域型污染物排放标准未规定的项目,应当执行行业型或者综合型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关规定;流域(海域)或者区域型、行业型或者综合型污染物排放标准均未规定的项目,应当执行通用型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关规定。注:流域(海域)或者区域型可和行业型、综合型、通用型交叉。行业型和综合型不交叉执行,但均可和通用型交叉。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三)常见的标准1.生态环境质量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地下水质量标准(4)海洋水质标准(5)声环境质量标准(6)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7)电磁环境控制限值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2.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1)《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3.污染物排放标准(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3)《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4)《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5)《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7)《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8)《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例1.6】以下几种表达方式均用于描述大气颗粒物,请问哪个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叫法?(

)A、颗粒物B、TSPC、PM2.5D、PM10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三、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规范性文件是除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以及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外,由行政机关或者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制定并公开发布,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期限内反复适用的公文。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例如,《关于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的通知》(环环评〔2022〕39号)、《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环环评〔2023〕52号)、《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黔环通〔2014〕181号)、《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的通知》(渝环规〔2023〕1号)等。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四、相关政策、制度及规划(一)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国家制定的,引导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国家产业结构、使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目录组成。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之外的,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属于允许类。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二)行业准入制度为有效遏制行业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按照促进产业升级、有效竞争、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的原则,对行业提出的准入条件。如:《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铸造行业准入条件》等。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三)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1.三区三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国土空间规划应当细化落实国家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区”即农业、生态、城镇三个功能区,“三线”即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区”突出主体功能划分,“三线”侧重边界的刚性管控。三区三线是建设项目用地用海组卷报批的依据。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2.三线一单实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是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重要举措。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四)相关规划规划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根据一定的目标和原则,通过系统性的思考、分析和决策,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措施,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建设项目的实施是规划的具体实施和落地,因此,建设项目需符合相关的规划的要求。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辅助教学软件:学习通APP•我们一起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主讲人:XXX•联系方式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第八章环境风险评价内容:概述;环境风险调查与环境风险潜势划分;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事故情形分析;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环境风险管理重点:环境风险调查与环境风险潜势划分;环境风险识别及事故情形分析;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难点:环境风险调查与环境风险潜势划分;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第一节概述一、术语和定义1.环境风险突发性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及可能性。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危险物质生产、使用、储存(包括使用管线输运)的建设项目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故(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例8.1】下列状况中,属于项目装置区内甲苯输送管道环境风险事故的是(

)。A.管道接头突发泄漏

B.输送泵控制性停车C.管道检修探伤期间停运

D.管道被撞击弯曲变形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2.环境风险潜势对建设项目潜在环境危害程度的概化分析表达(定性+半定量),是基于建设项目涉及的物质和工艺系统危险性及其所在地环境敏感程度的综合表征。第一节概述3.风险源存在物质或能量意外释放,并可能产生环境危害的源。例如液氨罐。注:液氮储罐就不是风险源,可能爆炸,但是不对环境产生危害。第一节概述4.危险物质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物质。注:与危险化学品的定义不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不是环境危害)”。【例8.2】属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中危险物质特点的是(

)。(不定项)A.有毒有害B.易燃易爆C.会对环境造成危害D.对人体造成危害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5.危险单元由一个或多个风险源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单元,事故状况下应可实现与其他功能单元的分割。例如一个储罐区。第一节概述6.最大可信事故是基于经验统计分析,在一定可能性区间内发生的事故中,造成环境危害最严重的事故。第一节概述7.大气毒性终点浓度人员短期暴露可能会导致出现健康影响或死亡的大气污染物浓度,用于判断周边环境风险影响程度。分为大气毒性终点浓度-1(死亡,需搬迁)和大气毒性终点浓度-2(健康影响,需撤离,设置应急范围)。第一节概述知识扩展1.危险与风险有何区别?危险是普遍客观存在的;风险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危险发生可能会造成人员伤害或损失;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存在的是不确定性。2.危险源与风险源有何差别?危险源侧重于人和设施的安全;风险源侧重于环境的潜在危害性。第一节概述二、一般性原则环境风险评价应以突发性事故导致的危险物质环境急性损害防控为目标,对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环境风险预防、控制、减缓措施,明确环境风险监控及应急建议要求,为建设项目环境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例8.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中应提出环境风险(

)措施。(不定项)A.预防

B.控制

C.减缓

D.消除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知识扩展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主要区别是: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而安全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内工人和财产损失的影响。第一节概述三、评价工作程序评价工作程序见图8.1。第一节概述四、评价等级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根据建设项目涉及的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和所在地的环境敏感性确定环境风险潜势,按照表8.1确定评价等级。风险潜势为Ⅳ及以上,进行一级评价;风险潜势为Ⅲ,进行二级评价;风险潜势为Ⅱ,进行三级评价;风险潜势为Ⅰ,可开展简单分析。第一节概述没有预测定性分析第一节概述【例8.4】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关于评价等级划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风险潜势为IV,应开展一级评价B.风险潜势为Ⅲ,应开展二级评价C.风险潜势为Ⅱ,应开展三级评价D.风险潜势为I,无需开展评价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五、评价工作内容环境风险评价基本内容包括:风险调查、环境风险潜势初判、风险识别、风险事故情形分析、风险预测与评价、环境风险管理等。第一节概述1.评价等级判定基于风险调查,分析建设项目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和环境敏感性,进行风险潜势的判断,确定风险评价等级。2.风险识别及风险事故情形分析应明确危险物质在生产系统中的主要分布,筛选具有代表性的风险事故情形,合理设定事故源项。第一节概述3.环境风险预测评价各环境要素按确定的评价等级分别开展预测评价,分析说明环境风险危害范围与程度,提出环境风险防范的基本要求。环境要素环境风险潜势判断环境风险潜势划分风险评价等级PE大气P3E1Ⅲ二级地表水P3E3II三级地下水P3E3II三级本项目P3E1Ⅲ二级第一节概述(1)大气环境风险预测。一级评价需选取最不利气象条件和事故发生地的最常见气象条件,选择适用的数值方法进行分析预测,给出风险事故情形下危险物质释放可能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范围与程度。对于存在极高大气环境风险的项目,应进一步开展关心点概率分析。二级评价需选取最不利气象条件,选择适用的数值方法进行分析预测,给出风险事故情形下危险物质释放可能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范围与程度。三级评价应定性分析说明大气环境影响后果。第一节概述(2)地表水环境风险预测。一级、二级评价应选择适用的数值方法预测地表水环境风险,给出风险事故情形下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与程度;三级评价应定性分析说明地表水环境影响后果。(3)地下水环境风险预测。一级评价应优先选择适用的数值方法预测地下水环境风险,给出风险事故情形下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与程度;低于一级评价的,风险预测分析与评价要求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执行。二级评价优先选择数值法进行预测,可采用解析法进行预测,分析说明本项目地下水环境风险危害范围和程度;三级评价可采用解析法进行预测,分析说明本项目地下水环境风险危害范围和程度,也可采用类比分析法顶下分析地下水环境风险后果。【例8.5】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应采用数值方法进行风险预测的项目有(

)。(不定项)A.大气一级、二级项目B.地表水一级、二级项目C.地下水一级、二级项目D.土壤一级、二级项目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4.环境风险管理提出环境风险管理对策,明确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要求。5.环境风险评价结论综合环境风险评价过程,给出评价结论与建议。第一节概述六、评价范围1.大气环境风险评价范围①一级、二级评价距建设项目边界一般不低于5km;三级评价距建设项目边界一般不低于3km。②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项目一级、二级评价距管道中心线两侧一般均不低于200m;三级评价距管道中心线两侧一般均不低于100m。第一节概述③当大气毒性终点浓度预测到达距离超出评价范围时,应根据预测到达距离进一步调整评价范围。大气毒性终点浓度是指人员短期暴露可能会导致出现健康影响或死亡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分为大气毒性终点浓度-1(死亡)和大气毒性终点浓度-2(健康影响)。注:长输管线项目应按站场、管段分段确定评价范围。第一节概述2.地表水环境风险评价范围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指建设项目整体实施后可能对地表水环境造成的影响范围。①河流:包括对照断面、混合过程段;水环境保护目标下边界。②湖库。第一节概述3.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范围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第一节概述4.其他要求环境风险评价范围应根据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事故后果预测可能对环境产生危害的范围等综合确定。项目周边所在区域,评价范围外存在需要特别关注的环境敏感目标,评价范围需延伸至所关心的目标(大气不需要)。【例8.6】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环境风险评价范围说法正确的是(

)。(不定项)A.大气一级、二级评价距建设项目边界一般不低于5kmB.大气三级评价距建设项目边界一般不低于3kmC.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项目大气一级、二级评价距管道中心线两侧一般均不低于200mD.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项目大气三级评价距管道中心线两侧一般均不低于100m第一节概述【例8.7】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环境风险评价范围确定原则不包括(

)。A.根据评价等级确定评价范围B.根据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确定评价范围C.根据建设项目风险源分布情况确定评价范围D.根据事故后果预测可能对环境产生危害的范围确定评价范围第一节概述【例8.8】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关于大气环境风险评价范围确定原则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事故预测结果确定评价范围B.根据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确定评价范围C.当大气毒性终点浓度预测到达距离超出评价范围时,应调整评价范围D.当大气毒性终点浓度预测到达距离小于评价范围时,应调整评价范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环境风险调查和潜势初判一、风险调查1.建设项目风险源调查调查建设项目危险物质数量和分布情况、生产工艺特点,收集危险物质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等基础资料。2.环境敏感目标调查根据危险物质可能的影响途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明确环境敏感目标,给出环境敏感目标区位分布图,列表明确调查对象、属性、相对方位及距离等信息。【例8.9】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建设项目风险源调查内容不包括(

)。A.生产工艺特点B.污染源数量和分布情况C.危险物质数量和分布情况D.危险物质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二节环境风险调查和潜势初判第二节环境风险调查和潜势初判二、环境风险潜势初判(一)环境风险潜势划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划分为I、Ⅱ、Ⅲ、Ⅳ/Ⅳ+级。根据建设项目涉及的物质和工艺系统的危险性及其所在地的环境敏感程度,结合事故情形下环境影响途径,对建设项目潜在环境危害程度进行概化分析,按照表8.2确定环境风险潜势。

第二节环境风险调查和潜势初判(二)P的分级确定分析建设项目生产、使用、储存过程中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依据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和其他危险物质临界量推荐值确定危险物质的临界量。定量分析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的比值(Q)和所属行业及生产工艺特点(M),按下述方法对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等级进行判断。第二节环境风险调查和潜势初判1.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