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北京市2025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案在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GeneratedContent,简称AIGC)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来生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一种新兴技术,是人工智能1.0时代进入2.0时代的重要标志。近一段时间,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百万字长篇小说、近90分钟时长的电影先后面世,前者创作生成仅用时一个半月,后者凭借50人的团队只花费3个月时间。人工智能赋能艺术生产,在单体作品规模上取得新突破,在降本增效上释放新潜力,展示出新质生产力在文艺领域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从文生文、文生图到文生视频,人工智能与艺术正在碰撞出越来越多的可能。在人工智能助力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等受到好评,清华大学团队推出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参评文学奖项并获奖……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谓话题不断、热点频出,这背后是众多平台加速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热潮。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丰富文艺表达的新介质、新工具,而将新技术的介质属性充分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属性,则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下,人们对人工智能创作产品的认识和接受,普遍还停留在技术体验的新奇性上。这说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在艺术生产中还处于显性地位,产品的审美特性还没有充分发育形成。一些人工智能设计的艺术形象,风格较单一,识别度与美感都不够,暴露出受语料和算法限制的短板。
新技术的介质特征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质感。这依赖人的充分介入,依赖人将机器不具备的生命体验、生活经验、情感感知、精神能量和审美想象持续融入。《千秋诗颂》节目团队在海量国画、古诗词语料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人机沟通,经历无数次艺术语言与代码语言的碰撞,才使作品呈现出工笔、水墨等中国审美风格。人工智能的涌现不可能取代人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技术是人的延伸,艺术由人来定义,其转化融合必然通过人来完成。
有人工智能科学家形象地把相关软件比喻为“画家的新画布"。从必须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才能挥毫泼墨,到只需给出个人的艺术创意即可“指令生成”,我们应当认清,人在运用“新画布"的过程中,让渡给机器的是什么,从机器那里换回的又是什么。人工智能通过进一步剥离“技”“艺"分工以提升效率,人则必须努力克服技术在追求效率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让技术始终为内容服务,回归“技”“艺"融合。
人工智能创作生产越是只需要“指令”和“语料”,使用人工智能的人就越需要把生活的丰富内涵、精神的拓展升华融入其中,保持艺术与人的根本性关联。唯其如此,科技赋能才能最大程度转化为艺术的丰盈,带给人类以精神的充盈。
(取材于彭宽的文章)
材料二
作为科技与文化高度交融的产物,文创产业不断以先进技术赋能,汲取技术推动创新创造的能量。传统文创产业主要凭借人的思维活动进行内容生产,基于创作者不同的知识资源积累和知识处理能力,创造出文学文本、歌曲、电影、动画、游戏等多元文化内容,是一种典型的“智识生产”,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主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出现以前,文创产业内容长期处于以人为主的“智识生产"阶段,旧一代人工智能也只能从事简单的分析和死记硬背的认知劳动,无法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与人类竞合。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基于大模型、大算力等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可通过巨量数据处理和多模态自主生成赋能文创内容,实现高效率、多样化的“智能生成”。
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巨量化的数据辅助处理能力,可在准确理解使用者意图的基础上,高效搜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帮助内容创作者提升资料查询及知识处理的工作效率,实现文创资料智能生成,让内容创作者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创造环节。
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多模态的原创内容创造能力,可智能自主生成文学文本、电影脚本、音乐词曲、图像、广告等原创内容。作为一种能够自主学习、模仿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智能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逐渐从单一领域的任务执行者演变为多模态跨领域的智能内容生产者。如2022年8月,美国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JasonAllen)利用A1绘画工具Midjourney创作了一幅名叫《太空歌剧院》的画,并荣获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美术竞赛一等奖。
马尔库塞曾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到,“当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技术赋能时常与“负能”并存。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文创产业的效率与革新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负能"。
首先,文创内容和文创产品的创造需要经历思考、创新和想象的过程,它需要发挥创作者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表现方式。在新一轮高算力、大数据、强算法的加持下,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则直接跨越了人类知识生产的过程,实现从“提供信息”到“呈现答案"的转变,这虽然提高了创作的效率,但无疑是对创作者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动摇与打击。对于创作者能力的衡量将不再是其创造知识的能力,而是利用信息及使用技术的能力。长此以往,创作者可能养成创作“惰性”,削弱情感感知能力与艺术创造动力,被智能技术和数据所绑架和束缚,最终成为“弱化"的人、“虚无”的人。
其次,融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创产品虽可“投其所好”,充分迎合消费需求和文化兴趣,生成与文创消费者心理趋向一致的文创产品,但也削弱了消费者接触多元文化和多样文创产品的机会,限制了文化消费和文创想象的空间,长此以往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和文创产品的推陈出新。
最后,文本和数据挖掘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而在使用自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文本和数据挖掘时,不可避免地会摄入大量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这就导致生成式人工智能输出内容时常引起侵权纠纷,损害版权与公共利益。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比旧人工智能技术具备更高的深度伪造能力,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以假乱真的文创产品得到传播。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文创产业链的深入融合,“赋能”机遇与“负能"困境亦相伴而生。因此,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抓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推动文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
(取材于陈华明、梁文慧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仅用时一个半月便生成百万字长篇小说,说明其可以帮助艺术生产降本增效。
B.《千秋诗颂》《机忆之地》两部作品是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的,不需要人的介入。
C.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的文艺作品只具有技术特征,不能转化出依赖人的审美质感。
D.“画家的新画布”这一比喻是说人必须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才能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创作。
2.根据材料二,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空歌剧院》这幅作品体现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可自主生成图像的创作力。
B.由马尔库塞的观点可推知,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泛化使用可能会制约文化发展。
C.未来在文艺创作领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需有法律和相关制度加以规范。
D.融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创产品,目前并未引起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兴趣。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生产式人工智能特征的一项是()
A.可高效地搜集、处理和分析数据
B.具备更高的作品深度伪造的能力
C.具备多模态的原创内容创造能力
D.可提升创作者的创新力和想象力
4.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比较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提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的优势和局限性。
B.两则材料都指出,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仍需有人的参与。
C.关于人工智能参与艺术创作,材料一总体支持,材料二最终持否定态度。
D.材料一主要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来讨论问题,材料二涉及的受众范围更广。
5.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对文艺创作“赋能"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缺陷或“负能”困境。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创作者应如何恰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故法可立而治可行。
②夫万民不和,国家不安,失非在上,则过在下。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诛杀不以理,重赋敛,竭民财,急使令,罢[1]民力,财竭则不能毋侵夺,力罢则不能毋堕倪[2]。民已侵夺堕倪,因以法随而诛之,则是诛罚重而乱愈起。夫民劳苦困不足,则简禁而轻罪,如此则失在上。失在上而上不变,则万民无所托其命。今人主轻刑政,宽百姓,薄赋敛,缓使令,然民淫躁行私而不从制,饰智任诈,负力而争,则是过在下。过在下,人君不廉而变,则暴人不胜,邪乱不止。暴人不胜,邪乱不止,则君人者势伤而威日衰矣。
③故为人君者,莫贵于胜。所谓胜者,法立令行之谓胜。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职,百官有常。法不繁匿[3],万民敦悫[4],反本而俭力,故赏必足以使,威必足以胜,然后下从。
④故古之所谓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夫民躁而行僻,则赏不可以不厚,禁不可以不重。故圣人设厚赏,非侈也;立重禁,非戾也。赏薄则民不利,禁轻则邪人不畏。设人之所不利,欲以使,则民不尽力;立人之所不畏,欲以禁,则邪人不止,是故陈法出令而民不从。故赏不足劝,则士民不为用;刑罚不足畏,则暴人轻犯禁。
⑤夫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于后世者,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务一也。夫民贪行躁,而诛罚轻,罪过不发,则是长淫乱而便邪僻也。有爱人之心,而实合于伤民。此二者不可不察也。
⑥夫盗贼不胜则良民危,法禁不立则奸邪繁。故事莫急于当务,治莫贵于得齐。制民急则民迫,民迫则窘,窘则民失其所葆;缓则纵,纵则淫,淫则行私,行私则离公,离公则难用。故治之所以不立者,齐不得也。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其治人民也,期于利民而止。故其位[5]齐也,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⑦夫君人之道,莫贵于胜。胜,故君道立;君道立,然后下从;下从,故教可立而化可成也。夫民不心服体从,则不可以礼义之文教也,君人者不可以不察也。
(取材于《管子正世》)
注释:【1】罢:通“疲"。【2】堕倪:惰怠,傲慢。【3】繁匿:变更,指赏罚法度的变化。【4】悫:诚笃,忠厚。【5】位,通“立”,这里指制定政策。
6.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治乱之所生本:探究
B.则简禁而轻罪简:挑选
C.故赏不足劝劝:受到鼓励
D.治莫贵于得齐齐:适中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②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
B.①因以法随而诛之②因俗而动
C.①则士民不为用②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
D.①故法可立而治可行②而诛罚轻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不廉而变君主不让自己变得节俭
B.反本而俭力百姓专心农事而俭朴勤劳
C.赏薄则民不利赏赐微薄百姓就不会感到有好处
D.窘则民失其所葆生活困窘,百姓就失去了保障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的制定与执行应该从实情出发,如此才能匡扶世道、补救世风。
B.行赏与刑罚未顺人情、未循人性,导致了法令出而民不从的现象。
C.法的制定并非一成不变,这与当下所说的“与时俱进"理念相似。
D.君主治国不仅要重视法制,更要重视让百姓心服体从的礼义文教。
10.管子论述“正世”时,提出“夫君人之道,莫贵于胜”,“胜”即法立令行。请结合文章第四、第五和第六段,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君主应怎样做到“胜"。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南园十三首选四[1]
李贺
其四
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
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
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2],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其十
边让[3]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
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注释:【1】《南园十三首》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至十一年(816)之间,是李贺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2】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3】边让:后汉人,有才能文。蔡邕荐之于朝廷,但未被重用。李贺也曾得韩愈推重。
11.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四写常日忍受饥饿,靠吃外皮尚小的蔬菜充实肠肚,可见作者困苦的生活。
B.其五起句便激昂自问,作者希望身配宝刀,奔赴沙场,弃文从武,建功立业。
C.其六写在天将破晓、朗月映照的情境下造句谋篇的书斋生活,正合作者心意。
D.诗人由边让的经历感伤自身,郁结于心,便无心制曲吟诗,只愿闲卧春风中。
12.下列对四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年仅二十有余,获赠一卷军家兵书,情怀激越,愿为国效力。
B.其五首句中“何不”有势在必行之意,次句“取"字有破竹之势。
C.其六直抒胸臆,“哭秋风”直言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
D.诗人惬意于年老时在舍南溪边做个钓鱼翁,削竹成简,写字怡性。
13.清代一位诗评家论及李贺绝句时说:“七绝最易柔美之格调,此人亦复挺拔。"请从上面四首诗中任选两首,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挺拔”的。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苏轼与长子苏迈因疑前人之说,不惧夜深舟小,验之以实。这启发我们治学做事要有求真落实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断不可取。
(2)《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写志士历来为气节而非功勋抛洒热血。
(3)项脊轩是归有光的精神栖息所,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作者常能享受“_________,_________,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美好。
(4)钱塘自古繁华,“_________,_________,竞豪奢”可见杭州市井坊陌,铺席骈盛。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红楼梦》第四十回:
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土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踩滑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
(1)以上两处选段描写的居所被称作______,它的主人是______。
(2)居所环境能直观体现人物个性。请从选段中任选两处描写,分析此居所主人的性格特征。
(3)贾政游此居所后不禁感慨:“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刘姥姥得知此居所的主人后说:“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此居所虽为小姐闺房,却充满书卷气,与居所主人的文化修养甚相配。请结合原著,任举两个例子,对此加以佐证。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北京生长
①冰面冻得很实,踩上去一点声音都没有。河面在午后的阳光下发出青灰色,偶尔可以看到小小的白色冰堆,那是钓鱼人开凿气孔时钻出来的碎末堆积而成,涌出的水重新冻结后,颜色要略深一些,青黑的水色,踩上去依然是梆硬,整个潮白河似乎都已经凝结成了固体。
②西南方向是高耸的燕潮大桥,这是一座新架的索桥,一边是燕郊,一边是通州。它对我来说是全然的新事物。我上一次来野游时,这里还是莽莽苍苍充满野气的地方。那已经是至少十年前的事情了,在我搬离通州之前,与老郑、大头一道。
③他们是我的室友。刚到北京的时候,我们合住在杨庄的一个小区,紧挨着通州西站。在初来乍到的岁月中,夹杂着对陌生地方的好奇和新鲜环境的不知所措,我也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怎么样。他们可能也一样。
④21世纪的最初几年,北京的地铁只有三条线,京通高速还很顺畅,早晨去建国门上班,坐班车只需要二十多分钟。我们都还年轻,有大把的时间,不知不觉在一起度过许多光阴。潮白河畔的垂柳和白杨在晴空下折射着跟一千年前同样的阳光,仿佛时日无尽,一切都在波澜不惊之中,但是世界已经慢慢起了变化。
⑤在从通州无数次的通勤路上,我目睹了八里桥周边兴起的地铁站,不知不觉中八通线开通了,四惠道边光秃秃的河岸不知道何时竖起了一座仿古的牌坊,高碑店的乡村建成了焕然一新的民俗街区。
⑥在准备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各种基建项目和文化设施开始蓬勃兴起。于我却是后知后觉,我那时候考上了博士研究生,根本没有心思去关注外界的变化。我在网上认识了很多朋友,赶去三里屯参加天涯网友的年终聚会,带上海过来的同学去北海游玩……很多时候,去这些地方是外来游客的保留节目,万人如海,我们都像微不足道的旅人。我们的北京,在王城的四野。
⑦老郑后来在昌平一个村庄买了一个房子,大头的房子靠近台湖,我的房子在常营,我们四散开来,异乡的种子落在北京的田野生根。郊野的生活节奏不快,远远赶不上北京的生长。它的生长速度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更为显著,在我出国一年半于2011年再回来时,明显感觉到地铁拥挤不堪,越来越多的人从燕郊赶到CBD甚至金融街去上班,有的时候通勤需要两个小时。这个时候,北京地铁的线路已经十倍增长不止。房价在2008年之后飙升,交通、住所、医疗、子女教育庞大城市生活要面对的现实非止一端。缘何人们还要趋之若鹜呢?
⑧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大城市具有虹吸效应,人们聚集而来,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机会,追逐自己的梦想。这当然并没有错,但不过是从经济理性上进行的抽象概括。在具体的个人那里,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同我一样,不过是在命运的无奈中抓住有限的机会,就像大风吹过山岗,树木的种子能落到什么地方并不由自己说了算。落在哪里,就拼命扎根、发芽。在那种远离原生文化的奋斗中,一个人会体会到自己英雄般前行的担当与精进,会有脆弱与孤独的时分,也会有欣喜与奋发的时刻,他从精神到肉体,慢慢都会跟这个城市发生一种亲密性的关联。
⑨刚来的时候,我对北京的冬天一无所知。宿舍的暖气烤得我鼻子干燥出血,我觉得空气浑浊,总是把窗户打开。有一个隆冬清晨,当我走过车公庄的过街天桥时,寒风穿过单薄的衣服,眼泪不由自主地冻出来,那时候我才深刻感受到北京的风有多硬。早先我在江南会冲冷水澡,到北京第二年适应暖气后就再也无法接受刺骨的冷水,回到南方老家已经吃不消门户大开的寒气了。我确实被北京改变了,于我而言,它不再是屏幕或者明信片上的风光与地标,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⑩21世纪初年的北京目睹了无数人向自己走来,而它也正是在新鲜血液的关注中飞速成长。我曾经对北京在20世纪的城市意象流变做过一番考察,它在辛亥革命前后显示出颟预迟滞的面孔,抗日战争时期更是饱受耻辱与摧残,灿烂的文化只留存在知识分子的记忆与想象之中。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龙须沟那样的臭水沟才会被改造成一个宜居的处所。皇宫成为普通人都可以观览的景点,从复兴门到木樨地的“新北京”也完全是一派人民城市的风貌。作为首都与政治文化中心,它打破了“南贫北贱,东富西贵"的格局,扩张了“大圈圈里套着个小圈圈”的结构,代表着全新的国家形象,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中心。
北京有那么多的不好,至少在我看来,但有这一样好就行了,所有人来自所有地方,谁也不会特别在意谁,谁也不是中心。这带来了难得遵循自己心意生活的自由,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在各种角落驻足,构成了与新时代北京同生而共进的主体。他们多样性的生活让这座古老的都市充满活力。大头原来是学计算机的,但后来攻读了儒学。老郑本科时候是学中医的,研究生考到北大学比较文学,后来做印度研究。这些都不是符合世俗期待的选择,北京的博大提供了容纳的空间,万人入海,才能融有一身之藏。
身在其中的人往往很难窥破所处环境的真相,对于一个地方只有离开后的回望才会重新加以认识。当我在2021年离开北京,一年异地的生活中,时常会想到它。这一年的末尾,我得知了老郑骤然离世的消息。自从大家从通州分开,我们很少联系,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是这个消息依然让我长久无法释怀。那种复杂的情绪并不容易厘清,就像我以为我对这个城市毫无感情,回望之中赫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它的一分子。
离开通州的最后一个夜晚,收拾停当已是深夜。我在小区的路上游荡了一会儿,想着,我们都已经是北京的血肉,是我们赋予了它骨血与精气。
当我再次回到曾经与老郑游荡过的河边,不免想起以前的种种。河边的柳树会再次发荣滋长,北京则还在生长。
(取材于刘大先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还是莽莽苍苍……莽莽苍苍:荒凉、原始
B.一切都在波澜不惊之中波澜不惊:生活平静安稳
C.缘何人们还要趋之若鹜呢趋之若鹜:争着追逐不好的事物
D.……显示出颟预迟滞的面孔颟顸迟滞:缓慢、停滞不前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描写了冬季潮白河的冰面景象,营造了一种冷冽宁静的氛围。
B.进入21世纪,作者后知后觉,根本没有心思去关注北京城市的巨大变化。
C.作者写在北京生活的适应过程,反映了城市对个人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
D.文章结尾“北京则还在生长"寄托着作者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意味深长。
18.从“万人如海”到“万人入海”,文中两处画线句子体现了作者对北京城情感上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19.文章题为“北京生长”,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内涵。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理论要走向简单,文学却要去接近复杂。②若要简单,任何人生都是可以删简到只剩下吃喝拉撒睡的,任何小说也都可以删简到只剩下几行梗概,任何历史都可以删简到只留几个符号式的伟人,任何壮举和怯逃都可以删简成一份光荣加一份耻辱等……③但是这不行,你不可能满足于那样像孩子只盼结局,你要看过程,从复杂的过程看生命艰巨的处境,以享隆重与壮美。其实人间的事,更多的都是可以删简但不容删简的。不信去想吧。④比如足球,若单为决个胜负,原是可以一上来就踢点球的,满场奔跑倒为了什么呢?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中加点的字“却"应改为“更”。
B.第②句“等"和省略号不能同时使用。
C.第③句中的“那样”的位置是恰当的。
D.第④句是一个设问句,可以不用回答。
(2)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删去,似更简洁。请从表达效果方面简要谈谈保留这个句子的妙处。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1.人工智能有帮助老师评阅作文的功能。有人关注其评阅效率,有人质疑其评阅质量,有人热衷于揣摩并迎合其评阅标准……对“人工智能帮助老师评阅作文"这一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22.学校准备开展“青春之歌”主题推广活动,现向同学们征集适合的歌曲,计划在学校广播电台播放。你推荐的歌曲是什么?请说说推荐理由。要求:明确写出歌曲名称,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23.请以“旧书新知"为题目,以书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4.根据要求作文。
“老要张狂少要稳”是中国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老年人应该保持活泼欢快、性格开朗的态度,而年轻人则应该表现出庄重踏实、行为稳健的特质。也有很多人对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并不认同。其实,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事业还是生活,都有个“老与少"狂与稳”的问题。
你对这句俗语中蕴含的道理怎么看?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25.根据要求作文。
碰撞,可能因为不慎,可能因为直率,也可能因为真诚……碰撞,可以产生意象不到的东西;碰撞,可以带来很多新的体验。每一次“碰撞”,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碰撞”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北京市2025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案在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GeneratedContent,简称AIGC)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来生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一种新兴技术,是人工智能1.0时代进入2.0时代的重要标志。近一段时间,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百万字长篇小说、近90分钟时长的电影先后面世,前者创作生成仅用时一个半月,后者凭借50人的团队只花费3个月时间。人工智能赋能艺术生产,在单体作品规模上取得新突破,在降本增效上释放新潜力,展示出新质生产力在文艺领域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从文生文、文生图到文生视频,人工智能与艺术正在碰撞出越来越多的可能。在人工智能助力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等受到好评,清华大学团队推出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参评文学奖项并获奖……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谓话题不断、热点频出,这背后是众多平台加速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热潮。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丰富文艺表达的新介质、新工具,而将新技术的介质属性充分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属性,则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下,人们对人工智能创作产品的认识和接受,普遍还停留在技术体验的新奇性上。这说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在艺术生产中还处于显性地位,产品的审美特性还没有充分发育形成。一些人工智能设计的艺术形象,风格较单一,识别度与美感都不够,暴露出受语料和算法限制的短板。
新技术的介质特征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质感。这依赖人的充分介入,依赖人将机器不具备的生命体验、生活经验、情感感知、精神能量和审美想象持续融入。《千秋诗颂》节目团队在海量国画、古诗词语料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人机沟通,经历无数次艺术语言与代码语言的碰撞,才使作品呈现出工笔、水墨等中国审美风格。人工智能的涌现不可能取代人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技术是人的延伸,艺术由人来定义,其转化融合必然通过人来完成。
有人工智能科学家形象地把相关软件比喻为“画家的新画布"。从必须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才能挥毫泼墨,到只需给出个人的艺术创意即可“指令生成”,我们应当认清,人在运用“新画布"的过程中,让渡给机器的是什么,从机器那里换回的又是什么。人工智能通过进一步剥离“技”“艺"分工以提升效率,人则必须努力克服技术在追求效率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让技术始终为内容服务,回归“技”“艺"融合。
人工智能创作生产越是只需要“指令”和“语料”,使用人工智能的人就越需要把生活的丰富内涵、精神的拓展升华融入其中,保持艺术与人的根本性关联。唯其如此,科技赋能才能最大程度转化为艺术的丰盈,带给人类以精神的充盈。
(取材于彭宽的文章)
材料二
作为科技与文化高度交融的产物,文创产业不断以先进技术赋能,汲取技术推动创新创造的能量。传统文创产业主要凭借人的思维活动进行内容生产,基于创作者不同的知识资源积累和知识处理能力,创造出文学文本、歌曲、电影、动画、游戏等多元文化内容,是一种典型的“智识生产”,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主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出现以前,文创产业内容长期处于以人为主的“智识生产"阶段,旧一代人工智能也只能从事简单的分析和死记硬背的认知劳动,无法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与人类竞合。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基于大模型、大算力等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可通过巨量数据处理和多模态自主生成赋能文创内容,实现高效率、多样化的“智能生成”。
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巨量化的数据辅助处理能力,可在准确理解使用者意图的基础上,高效搜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帮助内容创作者提升资料查询及知识处理的工作效率,实现文创资料智能生成,让内容创作者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创造环节。
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多模态的原创内容创造能力,可智能自主生成文学文本、电影脚本、音乐词曲、图像、广告等原创内容。作为一种能够自主学习、模仿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智能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逐渐从单一领域的任务执行者演变为多模态跨领域的智能内容生产者。如2022年8月,美国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JasonAllen)利用A1绘画工具Midjourney创作了一幅名叫《太空歌剧院》的画,并荣获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美术竞赛一等奖。
马尔库塞曾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到,“当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技术赋能时常与“负能”并存。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文创产业的效率与革新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负能"。
首先,文创内容和文创产品的创造需要经历思考、创新和想象的过程,它需要发挥创作者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表现方式。在新一轮高算力、大数据、强算法的加持下,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则直接跨越了人类知识生产的过程,实现从“提供信息”到“呈现答案"的转变,这虽然提高了创作的效率,但无疑是对创作者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动摇与打击。对于创作者能力的衡量将不再是其创造知识的能力,而是利用信息及使用技术的能力。长此以往,创作者可能养成创作“惰性”,削弱情感感知能力与艺术创造动力,被智能技术和数据所绑架和束缚,最终成为“弱化"的人、“虚无”的人。
其次,融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创产品虽可“投其所好”,充分迎合消费需求和文化兴趣,生成与文创消费者心理趋向一致的文创产品,但也削弱了消费者接触多元文化和多样文创产品的机会,限制了文化消费和文创想象的空间,长此以往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和文创产品的推陈出新。
最后,文本和数据挖掘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而在使用自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文本和数据挖掘时,不可避免地会摄入大量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这就导致生成式人工智能输出内容时常引起侵权纠纷,损害版权与公共利益。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比旧人工智能技术具备更高的深度伪造能力,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以假乱真的文创产品得到传播。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文创产业链的深入融合,“赋能”机遇与“负能"困境亦相伴而生。因此,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抓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推动文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
(取材于陈华明、梁文慧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仅用时一个半月便生成百万字长篇小说,说明其可以帮助艺术生产降本增效。
B.《千秋诗颂》《机忆之地》两部作品是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的,不需要人的介入。
C.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的文艺作品只具有技术特征,不能转化出依赖人的审美质感。
D.“画家的新画布”这一比喻是说人必须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才能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创作。
2.根据材料二,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空歌剧院》这幅作品体现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可自主生成图像的创作力。
B.由马尔库塞的观点可推知,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泛化使用可能会制约文化发展。
C.未来在文艺创作领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需有法律和相关制度加以规范。
D.融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创产品,目前并未引起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兴趣。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生产式人工智能特征的一项是()
A.可高效地搜集、处理和分析数据
B.具备更高的作品深度伪造的能力
C.具备多模态的原创内容创造能力
D.可提升创作者的创新力和想象力
4.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比较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提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的优势和局限性。
B.两则材料都指出,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仍需有人的参与。
C.关于人工智能参与艺术创作,材料一总体支持,材料二最终持否定态度。
D.材料一主要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来讨论问题,材料二涉及的受众范围更广。
5.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对文艺创作“赋能"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缺陷或“负能”困境。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创作者应如何恰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答案】1.A2.D
3.D4.C
5.①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资料查询及知识处理的工作效率,实现资料智能生成,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创造环节。
②使用智能工具创作时也要独立思考,有自主性,保持情感感知能力与艺术创造动力,不被智能技术和数据所绑架和束缚。
③要将人工智能不具备的生命体验、生活经验、情感感知、精神能量和审美想象持续融入创作中,实现“技"艺”融合。
④注意保护尊重版权,保护公共利益。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及其影响。材料一强调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潜力和局限,指出技术与人类审美的融合需要人的深度介入。材料二则从文创产业的角度,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势和潜在风险,提出了技术赋能与“负能"并存的观点。整体来看,文章全面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中的双刃剑效应,呼吁在技术应用中保持人类创作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B.“不需要人的介入”错误,根据材料一“这依赖人的充分介入,依赖人将机器不具备的生命体验、生活经验、情感感知、精神能量和审美想象持续融入。《千秋诗颂》节目团队在海量国画、古诗词语料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人机沟通"可知,作品需要人的介入。
C.“不能转化出依赖人的审美质感”错误,文中说“新技术的介质特征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质感。这依赖人的充分介入,……精神能量和审美想象持续融入”,说明新技术的介质特征可通过人的介入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质感,并非不能转化。
D.“必须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才能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创作”错误,“画家的新画布"比喻的是人工智能软件,强调人在运用软件过程中对“技”“艺"的权衡,而非必须掌握艺术技巧才能使用软件。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
D.“目前并未引起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兴趣”错误,材料二原文第六段“可‘投其所好’,充分迎合消费需求和文化兴趣"削弱了消费者接触多元文化和多样文创产品的机会,限制了文化消费和文创想象的空间”,说明这种技术已经引起了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兴趣。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正确,材料二提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巨量化的数据辅助处理能力,可高效搜集、处理和分析数据"。
B.正确,材料二提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比旧人工智能技术具备更高的深度伪造能力”。
C.正确,材料二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多模态的原创内容创造能力"。
D.“可提升创作者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并不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征,而是创作者自身的能力。而且,材料二未提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提升创作者的创新力和想象力,故不属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特征。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C.“材料二最终持否定态度"错误,材料二指出“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抓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推动文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可知并非最终持否定态度。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从材料二可知,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巨量化的数据辅助处理能力,能在准确理解使用者意图的基础上,高效搜集、处理和分析数据。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在文创资料的处理方面提高效率。创作者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快速完成资料查询及知识处理等工作,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创造环节。
②材料二提到,“在新一轮高算力、大数据、强算法加持下,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从“提供信息"到“呈现答案”的转变,这对创作者自主性和独立性造成了动摇与打击,创作者可能养成创作‘惰性’”,就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使用智能工具进行创作时,创作者不能完全依赖其提供的结果,而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③材料一指出,“新技术的介质特征不会自动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质感,依赖人将机器不具备的生命体验、生活经验、情感感知、精神能量和审美想象持续融入,而且人工智能的涌现不能取代人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要实现“技”“艺"融合”,这说明在文艺创作中,人工智能只是工具,创作者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不能仅仅满足于技术带来的便利,还要把人类特有的这些元素融入到作品中,这样才能使作品不仅具有技术的高效性,还具备艺术的审美性。
④材料二提到,“文本和数据挖掘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机器学习的重要步骤,在这个过程中会摄入大量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导致输出内容时常引起侵权纠纷,损害版权与公共利益”,这就提醒创作者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创作时,要意识到这种风险的存在,不能因为追求作品的生成效率而忽视了版权问题,否则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法律上的麻烦。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故法可立而治可行。
②夫万民不和,国家不安,失非在上,则过在下。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诛杀不以理,重赋敛,竭民财,急使令,罢[1]民力,财竭则不能毋侵夺,力罢则不能毋堕倪[2]。民已侵夺堕倪,因以法随而诛之,则是诛罚重而乱愈起。夫民劳苦困不足,则简禁而轻罪,如此则失在上。失在上而上不变,则万民无所托其命。今人主轻刑政,宽百姓,薄赋敛,缓使令,然民淫躁行私而不从制,饰智任诈,负力而争,则是过在下。过在下,人君不廉而变,则暴人不胜,邪乱不止。暴人不胜,邪乱不止,则君人者势伤而威日衰矣。
③故为人君者,莫贵于胜。所谓胜者,法立令行之谓胜。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职,百官有常。法不繁匿[3],万民敦悫[4],反本而俭力,故赏必足以使,威必足以胜,然后下从。
④故古之所谓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夫民躁而行僻,则赏不可以不厚,禁不可以不重。故圣人设厚赏,非侈也;立重禁,非戾也。赏薄则民不利,禁轻则邪人不畏。设人之所不利,欲以使,则民不尽力;立人之所不畏,欲以禁,则邪人不止,是故陈法出令而民不从。故赏不足劝,则士民不为用;刑罚不足畏,则暴人轻犯禁。
⑤夫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于后世者,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务一也。夫民贪行躁,而诛罚轻,罪过不发,则是长淫乱而便邪僻也。有爱人之心,而实合于伤民。此二者不可不察也。
⑥夫盗贼不胜则良民危,法禁不立则奸邪繁。故事莫急于当务,治莫贵于得齐。制民急则民迫,民迫则窘,窘则民失其所葆;缓则纵,纵则淫,淫则行私,行私则离公,离公则难用。故治之所以不立者,齐不得也。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其治人民也,期于利民而止。故其位[5]齐也,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⑦夫君人之道,莫贵于胜。胜,故君道立;君道立,然后下从;下从,故教可立而化可成也。夫民不心服体从,则不可以礼义之文教也,君人者不可以不察也。
(取材于《管子正世》)
注释:【1】罢:通“疲”。【2】堕倪:惰怠,傲慢。【3】繁匿:变更,指赏罚法度的变化。【4】悫:诚笃,忠厚。【5】位,通“立”,这里指制定政策。
6.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治乱之所生本:探究
B.则简禁而轻罪简:挑选
C.故赏不足劝劝:受到鼓励
D.治莫贵于得齐齐:适中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②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
B.①因以法随而诛之②因俗而动
C.①则士民不为用②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
D.①故法可立而治可行②而诛罚轻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不廉而变君主不让自己变得节俭
B.反本而俭力百姓专心农事而俭朴勤劳
C.赏薄则民不利赏赐微薄百姓就不会感到有好处
D.窘则民失其所葆生活困窘,百姓就失去了保障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的制定与执行应该从实情出发,如此才能匡扶世道、补救世风。
B.行赏与刑罚未顺人情、未循人性,导致了法令出而民不从的现象。
C.法的制定并非一成不变,这与当下所说的“与时俱进”理念相似。
D.君主治国不仅要重视法制,更要重视让百姓心服体从的礼义文教。
10.管子论述“正世"时,提出“夫君人之道,莫贵于胜”,“胜"即法立令行。请结合文章第四、第五和第六段,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君主应怎样做到“胜”。
【答案】6.B7.A
8.A9.D
10.①法令的建立与推行要以顺应时局而变化,依据风俗而行动为原则;②法令的目的应是利民除害,惩罚要执行得当,有效管制奸邪维护安定;③法令施行要切中当务要害,政策应缓急适度。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管子·正世》,主要探讨了古代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文章强调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注重法令的制定与执行,指出法令的有效实施是国家安定的关键。文中提到,君主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赏罚分明,以达到治理的效果。同时,文章还强调了民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让百姓心服口服,国家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整体而言,文章逻辑严密,论述深入,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探究国家安定或动乱产生的根源。
B.错误。简:怠慢,无视。句意:就会无视禁令轻视犯罪。
C.正确。句意:行赏不足以激励人。
D.正确。句意:治国没有比轻重缓急安排适度更宝贵的。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代词,……的人。句意:古代想要匡正世道、治理天下的人。/熟悉人事终始的人。
B.副词,于是,就/介词,根据。句意:于是随即用法去惩罚。/根据民众的习俗而行动。
C.介词,被/介词,替,给。句意:士民就不会被君主所用。/是因为他们能替天下兴利除害。
D.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由此法度得以建立,政令能够施行。/如果刑罚轻。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廉:明察。变:改变纠正。句意:君主不能明察并改变纠正(他们)。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更要重视让百姓心服体从礼义文教"错误,由原文“所谓胜者,法立令行之谓胜”“夫君人之道,莫贵于胜"可知,君主的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法度确立,政令通行,文中不能推断出“更要重视让百姓心服体从的礼义文教”。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原文“其设赏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意为他们设定赏赐有薄有厚,确立禁令也有轻有重,做法不一定相同,并非故意使之相反,而是都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变化,根据民众的习俗而行动,可知,法令的建立与推行要以顺应时局而变化,依据风俗而行动为原则;
②由原文“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立人之所不畏,欲以禁,则邪人不止,是故陈法出令而民不从……刑罚不足畏,则暴人轻犯禁"可知,法令的目的应是利民除害,惩罚要执行得当,有效管制奸邪维护安定;
③原文“故事莫急于当务,治莫贵于得齐”意为所以做事没有比解决当前急务更紧急的,治国没有比轻重缓急安排适度更宝贵的,可知,法令施行要切中当务要害,政策应缓急适度
参考译文:
①古代想要匡正世道、治理天下的人,必定先观察国家的政治,清理国家的事务,考察民间的风俗,探究国家安定或动乱产生的根源,了解得失的所在,然后才开始治理。由此法度得以建立,政令能够施行。
②民众不和睦,国家不安定,不是由于君主有失误,就是由于百姓有过错。如今假使君主倒行逆施而不循正道,不依法理诛杀百姓,重征赋税,搜刮民财,急征徭役,耗尽民间的劳力,(这样一来)财源枯竭百姓就不得不去做抢夺的事,劳力耗尽百姓就不得不表现出怠惰轻慢的态度。民间已出现抢夺和怠傲的情况,于是随即用法去惩罚,这样只会刑罚愈重祸乱愈起。百姓劳苦困乏供给不足,就会无视禁令轻视犯罪,像这种情况,就是君主有失误。君主有失误而不改变,万民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他们的命运了。如今假使君主减轻刑罚政令,宽待百姓,薄征赋税,缓征徭役,而百姓却放纵行私,不听从节制,偷奸耍诈,依仗暴力相争,那么这就是下民有过错。下民有过错,君主不能明察并改变纠正(他们),那么强暴之人就得不到控制,邪乱也不会停息。强暴之人得不到控制,邪乱不停息,那么君主的权势就会受到伤害,其威望也会一天天地衰减。
③所以作为君主,最宝贵的莫过于“胜"。所谓“胜”,就是法度确立,政令通行,这就叫做“胜"。法度确立,政令通行,群臣就会守法尽职,百官办事也就有规则秩序。法制(在赏善罚恶上)不轻易变更,万民就会敦厚朴实,安心农事而俭朴勤劳。所以行赏一定要起到激励人的作用,行罚立威一定要起到制服人的作用,这样下民才会听从。
④古代的所谓明君,并非只有一人。他们设定赏赐有薄有厚,确立禁令也有轻有重,做法不一定相同,并非故意使之相反,而是都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变化,根据民众的习俗而行动。如果百姓躁动,行为险僻,那么行赏不可以不厚,立禁不可以不重。所以圣人设置厚赏,并非奢侈;立下重禁,也并非残暴。赏赐微薄百姓就会不以为利,禁令轻微奸邪之人就会无所畏惧。设置人们不以为利的奖赏,想要驱使人们做事,人们自然不会尽力;立下人们并不畏惧的刑罚,却想禁止人作恶,奸邪之人自然不会停止作恶。因此公布了法令,百姓也不会听从。所以,行赏不足以激励人,士民就不会被君主所用;刑罚不足以使人畏惧,坏人就会轻易地违犯禁令。
⑤对国家而言,没有比安定更大的利益,没有比动乱更大的祸害。五帝三王之所以成就功业而扬名,显耀于后世,是因为他们能替天下兴利除害。他们的具体行事不一定相同,但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百姓贪婪而行为险躁,如果刑罚轻,罪过不被举报,就会助长动乱而鼓励邪僻。这样做貌似有爱人之心,实际上却恰好伤害了百姓。这两者是不能不了解的。
⑥盗贼不被镇压,良民就不能安定,法度禁令不能确立,奸邪之事就会繁多。所以做事没有比解决当前急务更紧急的,治国没有比轻重缓急安排适度更宝贵的。管制过于紧急,百姓就会觉得紧迫,百姓紧迫,就会出现困窘,百姓困窘,生活就失去保障;管制过于宽缓,百姓就会放纵,放纵产生淫僻,淫僻就会行私,行私就会背离公法,背离公法就难以为用。所以国家治理之所以没有成效,是因为管理力度没有适中(缓急要恰当)。所谓圣人,就是明察治乱规律、熟悉人事终始的人。他治理百姓,只是期待对人民有利罢了。所以他设定的政策恰如其分,不盲从古人,也不拘泥于今人,而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习俗的更移而更移。
⑦君主的治国之道,没有比“胜”更重要的了。只有保持这种“胜”,君道才能确立;君道确立,然后下民才会跟从;下民跟从,教化才能进行而又取得成效。如果百姓不是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服从,就不能用礼义来教化他们,(正世之道)君主不可不体察。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南园十三首选四[1]
李贺
其四
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
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
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2],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其十
边让[3]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
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注释:【1】《南园十三首》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至十一年(816)之间,是李贺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2】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3】边让:后汉人,有才能文。蔡邕荐之于朝廷,但未被重用。李贺也曾得韩愈推重。
11.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四写常日忍受饥饿,靠吃外皮尚小的蔬菜充实肠肚,可见作者困苦的生活。
B.其五起句便激昂自问,作者希望身配宝刀,奔赴沙场,弃文从武,建功立业。
C.其六写在天将破晓、朗月映照的情境下造句谋篇的书斋生活,正合作者心意。
D.诗人由边让的经历感伤自身,郁结于心,便无心制曲吟诗,只愿闲卧春风中。
12.下列对四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年仅二十有余,获赠一卷军家兵书,情怀激越,愿为国效力。
B.其五首句中“何不”有势在必行之意,次句“取"字有破竹之势。
C.其六直抒胸臆,“哭秋风”直言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
D.诗人惬意于年老时在舍南溪边做个钓鱼翁,削竹成简,写字怡性。
13.清代一位诗评家论及李贺绝句时说:“七绝最易柔美之格调,此人亦复挺拔。"请从上面四首诗中任选两首,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挺拔”的。
【答案】11.C12.B
13.示例:①《南园》组诗虽为绝句但格调并不柔和秀美,而是刚健、遒劲、有力,诗如其人。②例如其四中,诗人正值英年却怀才不遇,但仍祈愿能获赠兵书,为国效力,表现出渴望建功立业雄心壮志,有昂扬奋发之意;③又如其五中,开篇即言男子汉大丈夫应佩锋刀利剑,驰骋疆场,以收复关山为己任,豪爽勇烈,展现出慷慨激昂的精神面貌。
【解析】
【导语】李贺的《南园十三首》选篇展现了诗人困顿生活中的豪情壮志与文人情怀。诗中既有对功名未就的感慨,也有对文人命运的悲叹,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既有豪放之气,又不乏感伤之情,体现了李贺诗歌独特的“挺拔"风格。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正合作者心意”错。首句说我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含有怨艾之意。“晓月当帘挂玉弓"用白描手法显现自己刻苦读书、发奋写作的情状:一弯残月,低映檐前,抬头望去,像是当帘挂着的玉弓;天将破晓,而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这里,诗人惨淡苦吟的精神和他那只有残月作伴的落寞悲凉的处境形成鲜明的比照,暗示性很强。三、四句遒劲悲怆,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忧愤情怀。可见这样的生活并非作者想要的。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获赠一卷军家兵书”错,“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运用张良从邳下老人那里获得兵书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以投笔从戎的方式得到重用。不是真的获赠军家兵书。
C.“直抒胸臆,‘哭秋风’直言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错,“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意思是难道没有看见辽东辽海一带还战乱连年吗?此时像宋玉那样的悲秋文章又有什么地方需要它呢?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抒情;“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错,是说文士不要写像宋玉那样的悲秋的文章。
D.“惬意于年老时在舍南溪边做个钓鱼翁,削竹成简,写字怡性"错,李贺曾得到韩愈的推重和相助,但仍不得志。这首诗反映了他的抑郁心情,无心苦吟,打算写字消遣,年老时做一个渔翁了事。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
①《南园十三首》是一组近体诗。这十三首诗或写景,或抒情,刻画田园生活的安逸,抒发韶华易逝、抱负难酬的感叹,其语言清新,诗情隽永,耐人寻味。组诗虽为绝句但格调并不柔和秀美,而是刚健、遒劲、有力,诗如其人。
②例如其四中,此诗表达了诗人欲弃文从武、为国效力的抱负。首句写年龄,抒发了怀才不遇、英年遭弃的愤懑情怀。次句极写诗人困苦的处境,为下文弃笔从戎的描写作必要的铺垫。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并没有绝望,祈愿能以投笔从戎的方式得到重用,而有一番作为,为国效力。全诗辞意显豁,情怀激越,代表了李贺诗风激壮豪迈的一面。诗人正值英年却怀才不遇,但仍祈愿能获赠兵书,为国效力,表现出渴望建功立业雄心壮志,有昂扬奋发之意;
③又如其五中,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苏轼与长子苏迈因疑前人之说,不惧夜深舟小,验之以实。这启发我们治学做事要有求真落实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断不可取。
(2)《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写志士历来为气节而非功勋抛洒热血。
(3)项脊轩是归有光的精神栖息所,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作者常能享受“_________,_________,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美好。
(4)钱塘自古繁华,“_________,_________,竞豪奢”可见杭州市井坊陌,铺席骈盛。
【答案】①.事不目见耳闻②.而臆断其有无③.相看白刃血纷纷④.死节从来岂顾勋⑤.明月半墙⑥.桂影斑驳⑦.市列珠玑⑧.户盈罗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臆、勋、斑驳、玑、绮。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红楼梦》第四十回:
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土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踩滑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
(1)以上两处选段描写的居所被称作______,它的主人是______。
(2)居所环境能直观体现人物个性。请从选段中任选两处描写,分析此居所主人的性格特征。
(3)贾政游此居所后不禁感慨:“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刘姥姥得知此居所的主人后说:“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此居所虽为小姐闺房,却充满书卷气,与居所主人的文化修养甚相配。请结合原著,任举两个例子,对此加以佐证。
【答案】(1)①.潇湘馆②.林黛玉
(2)示例:①“千百竿翠竹遮映”“翠竹夹路”,居所环境雅致幽静,契合林黛玉超群脱俗的文人雅士气质。竹为岁寒三友,能傲霜雪,契合林黛玉孤傲高洁的性格特征。
②“苍苔布满”,使刘姥姥滑倒,居所环境清幽且鲜有人至,契合林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格特征。
③“有大株梨花”,“梨”音“离”,契合林黛玉“喜散不喜聚”的天性。“梨"色白,契合林黛玉高洁纯粹的品性。
④“芭蕉”多伴愁绪,契合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孤独凄苦的命运。
⑤后院墙下一泉,绕阶前院盘旋而出,居所临水灵动,林黛玉更添钟灵毓秀的气质。
⑥案上设笔砚、架上磊满书,契合林黛玉博学多才、才华横溢的性格。
⑦羊肠小路、小小房舍、小小退步、小门,居所建筑小巧精致非阔朗大气,契合林黛玉玲珑剔透,但有时不免小家子气特点。
(3)元妃省亲时所作《杏林在望》得到元妃夸赞;与宝玉共读《西厢记》;海棠诗社菊花诗夺魁;作诗《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才情横溢;教香菱写诗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红楼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根据文本描述,这两处选段所描写的居所均被翠竹环绕,环境清幽,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居所“潇湘馆"高度吻合。因此,答案为“潇湘馆”。
在《红楼梦》中,“潇湘馆"是林黛玉的居所,她以才情出众、性格孤傲著称,其居所也自然充满了与她性格相符的清雅之气。因此,根据文本内容和《红楼梦》的知识背景,可以确定答案为“林黛玉”。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细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第十七至十八回,描述了贾宝玉等人在大观园中游览至林黛玉的居所——潇湘馆的过程。文中通过“千百竿翠竹遮映"曲折游廊”“石子漫成甬路"等细节,展现了潇湘馆的清幽雅致。第四十回,通过刘姥姥的视角,再次描绘了潇湘馆的环境,特别是“两边翠竹夹路”“苍苔布满"等细节,以及室内陈设如“笔砚”“书架上的书”,进一步丰富了林黛玉的形象。
①翠竹象征意义:“千百竿翠竹遮映”“翠竹夹路”,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林黛玉的居所被翠竹环绕,不仅体现了她超群脱俗的文人雅士气质,也契合了她孤傲高洁的性格特征。
②苍苔布满:这一细节说明居所环境清幽且少有人至,反映了林黛玉孤高自许、不轻易与人亲近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是她内心孤独、渴望理解与认同的外在表现。
③大株梨花:“梨”字谐音“离”,暗含了林黛玉对团聚的渴望与对分离的无奈,符合她“喜散不喜聚”的天性。梨花之白,也象征了她的高洁与纯粹。
④芭蕉:芭蕉叶大且宽,常伴愁绪。在潇湘馆中出现芭蕉,既增添了环境的诗意,也契合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她孤独凄苦的命运。
⑤后院墙下一泉:泉水绕阶前院盘旋而出,赋予了居所灵动之美,也增添了林黛玉钟灵毓秀的气质,体现了她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⑥室内陈设:案上设笔砚、架上磊满书,这些陈设直接展示了林黛玉的博学多才和才华横溢。她不仅精通诗词歌赋,还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在她的居所中得到了体现。
⑦建筑布局:小路、小房、小退步、小门,这些建筑元素都体现出小巧精致的特点,反映了林黛玉玲珑剔透的性格特点。然而,同时也可能暗示了她在某些时候的小家子气,即过于敏感和计较细节。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红楼梦》内容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原著,举出两个例子来佐证林黛玉的才情与其居所的书卷气相配。
①元妃省亲时的诗作:元妃省亲时,林黛玉所作《杏林在望》得到元妃的夸赞。这一事件表明林黛玉不仅熟悉诗词创作,而且能够迅速应景作诗,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捷的才思。此例直接证明了林黛玉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与潇湘馆的书卷气相得益彰。
②与宝玉共读《西厢记》:虽然原文未直接提及此场景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工程咨询与管理服务合同4篇
- 2024版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集成合同3篇
- 垂直弦的直径课件
- 《海关监管:周俊明》课件
-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2单元第4章章末总结教学课件
- 男性生殖器官感染病因介绍
- 《时遗传与进化》课件
- 【课件】教务专员培训
-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病因介绍
- (高考英语作文炼句)第46篇译文老师笔记
- 音乐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从局部到整体:5G系统观-完整版
- 2024年湖北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幼儿园《安全用药》课件
- 骨性关节炎康复
- 银行基本业务介绍课件
- 中国子宫内膜增生管理指南(2022)解读
- 设备操作与安全培训模板
- 四年级上学期体育理论试卷(附答案)
- 2024年村支书年度述职报告(四篇合集)
- 2020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联赛B卷试题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