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5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变动时期。思想的解放带来了文艺创作的繁荣、理论批评的自觉,成就了中华文艺思想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在绘画方面,人物画空前兴盛,山水画异军突起,出现了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画坛巨擘,产生了“鉴戒”“畅神”等代表性观点,成为我国文艺理论自觉时期绘画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也为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我国画论史上,“鉴戒”一说虽系曹植首倡,但教化作为绘画的固有功能,其渊源几乎同绘画艺术本身一样久远。据《史记•殷本纪》和《别录》的记载,殷商大贤伊尹曾图画“九主之形”,作为商汤治国理政的镜鉴。两汉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画论著述传世,但从王延寿“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鲁灵光殿赋》)一类的文字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绘画的“鉴戒”功能已经有了理论自觉,这也为曹植的首倡打下了基础。在“鉴戒”思想的影响下,中古画论呈现出新的特质,与此前绘画注重教化相比,带有更加鲜明的时代印记。一是注重情感,尤为注重情感对于“鉴戒”的襄助作用。汉魏时期,王公贵族悬挂人物像于室内用以“鉴戒”是社会的风气,而“鉴戒”功能的实现,多取决于观画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理性自觉,其实际功效并不容易得到保证,因而王充说“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论衡•别通》),一些抑画扬文之论,也并非全无道理。二是凸显美感,尤为凸显美感对于“鉴戒”的深化作用。顾恺之的“虽美而不尽善也”(《魏晋胜流画赞》),姚最的“赋彩鲜丽,观者悦情”(《续画品》)等,均强调了美感对于“鉴戒”的深化作用。只有观画者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样的作品才被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审美因素的凸显,极大地丰富了中古画论的理论内涵,使其向着“尽善尽美”的艺术至境前进了一大步。(摘编自工聪《“鉴戒”与中古画论》)材料二:曹植《画赞序》全文的功能可概括为“存乎鉴戒”。而且这种“鉴戒”作用还不是简单的图解式的,而是由绘画的艺术形象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共鸣所产生的。他谈道:“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仰戴”“悲惋”“切齿”“忘食”等,这些都是不同的人物画像所引起的各不相同且丰富多变的情感反应,这就触及了绘画艺术功能特征的本质之处。曹植《画赞序》中所提及的情感反应这一问题在我国绘画史上应为首次触及,而这种“观后感”即情感反应产生的原因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曹植当时所见的汉魏时期的壁画确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生动的形象本身就让人“仰戴”“悲惋”“切齿”……形象的生动与造型的准确足以表现出三皇五帝、三季暴主、篡臣贼嗣、高节妙士……各自特有的形神特征,观者看后即可触动到心灵深处而引发共鸣。其二,也许壁画绘制的人物形象并未达到触动人心的程度,但由于壁画上的各种人物相关文学作品与传说在先前便已经广泛流布,其形象早已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定式。绘画形象塑造得是否到位,是否传神,观后能否触动人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绘画中的内容早已通过其他方式深入人心。这正如“谈虎色变”的道理一样。由于我们无法见到曹植所述壁画的形象,那么以上两种原因都有可能,只是我们无法给出肯定与准确的判断,故而也就无法提出明确的结论,一切都只能是一种推断和假设。但无论如何,曹植提出的观壁画内容后即引起观画者的情感反应,这在绘画理论史上还是第一次,表明绘画在那一时期已经开始倾向于使作品带有明确的情感内涵,从而引导观者产生与画者相同的情感体验。绘画之所以能够通过人物描绘来表达“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其对人物的刻画也必然要求各具特色,而不仅仅是依靠人物旁边的题榜去区分所绘人物的身份。由此可见,较之于更早时期的绘画作品,如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以及西汉的轶侯妻墓帛画相比,曹植所见的作品更具备了充分的情感内涵与审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者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的可能已经不仅仅是客观的人和景物,而是富含了作者情感的、更为深刻的内容。(摘编自胡泊《曹植<画赞序>所蕴含的理论价值》)(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古时期是中华文艺思想史上高度繁荣的时期,缘于思想的解放带来的文艺创作的繁荣以及理论批评的自觉。B.曹植的“鉴戒”思想促使中古画论呈现新的特质,即更加注重情感、凸显美感,这与此前的绘画理论截然不同。C.不同的人物画像能引起观画者各不相同的情感反应,曹植所提的这一问题在我国绘画史上是首次触及,意义深远。D.由于我们无法见到曹植所述壁画的形象,所以对于“鉴戒”理论的“情感反应”原因的分析只能是一种推断和假设。(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史记•殷本纪》和《别录》中的关于殷商大贤伊尹图画“九主之形”的记载,可知殷商时期,人物画已经具有“鉴戒”君王的功用。B.受到曹植“鉴戒”观念的影响,王充认为观看古代名人画像,无法与亲自观察他们的言论和行为相比。C.材料二认为观画者若在观画之前已对画面人物有了憎恶或崇尚等情感,其观画时难以突破先入为主的情感定式。D.画家在绘画作品时既应表现客观事物,又应表达主观情感,后者较之前者能更主观地反映出绘画者的审美主张。(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姚最《续画品》)B.“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C.“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王延寿《鲁灵光殿赋》)D.“使画可尽,则无事乎书矣。”(宋濂《画原》)(4)如何更好地实现绘画作品的“鉴戒”的教化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材料二在阐述曹植“鉴戒”这一理论时,主要采用哪些方法证明了“鉴戒”说产生的原因?请根据文本概括。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关于善良六六老公和我带宝宝偶得去购物广场。广场前,有一老叟盘坐于地,拉二胡。合肥的腊月分外寒冷,宝宝被包裹得像个圣诞礼物,而老爷爷却在寒风呼号中伸着老树枝丫般的粗糙手指在一把破琴上吱吱扭扭。老人面前的地上扔了个破烂饭盆,里面稀稀落落散着几个硬币。说真话,他的琴声远不如瞎子阿炳那样精湛动听,简单一支小曲也完成得勉强,不提五音乐律,更不说余音绕梁。我低头看看他盆中的硬币,估计到夜也就够一碗寡面。怀中的儿子跟我闹着:“宝宝要坐摇摇晃晃(电动木马),妈妈给我money(钱)。”老公在旁边说:“那叫coin(硬币)。”我灵机一动,问宝宝:“宝宝你看,爷爷拉琴很辛苦,一天没吃东西了,宝宝要不要把坐摇摇晃晃的钱送给爷爷吃饭呢?”偶得看看面前的爷爷,毫不犹豫地说:“不好。”我哭笑不得。我以为孩子秉性善良,看到如此可怜的场景,肯定痛哭流涕着就把钞票递过去了,哪里晓得,原来善良和艺术修养一样,是要从小培养的。我只好继续开导他:“宝宝有新衣服穿,有酸奶喝,有电视看,有大房子住,可爷爷什么都没有,我们把宝宝坐摇摇晃晃的钱给爷爷吧?不然爷爷肚肚饿。”偶得思量一会儿,依旧坚定地答:“不好。”旁边的老公都已经扭头笑开了。老公说:“你这是损害他的利益,他心中摇摇晃晃是很重要的,他显然不肯。你如果直接给他一个硬币让他塞给爷爷,这他是肯的。”我问:“什么是善良?善良就是心底的怜惜,知道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如果无关痛痒的事情,举手之劳,那如何叫善良?”老公不同意:“这叫慈善,不叫善良。慈善就是自己吃不完用不完,分出九牛一毛来与别人买点心安或者和平的生活环境。他如果有摇摇晃晃坐,余下的钱能给别人,就可以了。如果非让人虎口拔牙,那是不行的。善良与苛捐杂税不同,要心甘情愿才可以。强迫的善良不是真善良,这叫伪善。”教育理念的偏差。拉琴的老头都住手了,开始听我们夫妻的争论。一块钱而已,这对爹妈为何如此计较?我不理老公,继续做儿子的思想工作。过程冗长,情节曲折,略去不言,总之,在儿子最终含泪①答应把钱给老爷爷的时候,老爷爷自己的泪②都快掉下来了,估计恨不能倒给我们一块钱别难为孩子了。儿子手里捏着一块钱,递给爷爷,爷爷双手承接着说:“好孩子,谢谢啊!祝你平安健康!”偶得的难过只一会儿,不一会儿就又兴高采烈了。来到电动木马前,偶得一指说:“要坐摇摇晃晃。”老公开始掏口袋,我制止。大丈夫言既出,必信;行既出,必果。提醒偶得刚才已经把钱给老爷爷了,偶得想了想,也没闹,乖乖走了。看他在前面自己摇摇晃晃着唱歌,假装自己在颠木马的样子,我的眼泪③都要掉下来了。我自己也很困惑:善良,究其本意,应该如何?这件事,直到现在,老公都不同意我的做法。他认为施舍别人是因为自己富有;而我认为,救济别人不在于自己能力大小。我问偶得爸爸,有些捡垃圾的人在贫困线挣扎却领养许多孤儿,这是什么行为?一些支边的教师,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却将一生奉献给山里的孩子,这又是什么行为?老公说,这叫高尚。大多数人,能做到平常就已很好了,不要将伟人的心态或悲天悯人的救世主形态展现于人。能把平凡人做好,就很好了。而我则说,人求高得中,求中得低。你心中追求的理想与现实一定有差距。如果最初就放弃了高尚,那么你永远不会有高尚的可能了。(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段中“合肥的腊月分外寒冷”是环境描写,既实写天气寒冷,衬托老人在寒风中拉二胡的形象;又暗示人心冷漠,为下文老人只得到“稀稀落落”的几个硬币作铺垫。B.从偶得爸爸的语言可看出他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儿子给不给钱的问题;“我”给儿子讲道理时,偏重于情感引导,反映出“我”感性的特点;儿子的语言表明他很单纯直率。C.偶得不愿将钱送给老人,让“我”意识到:小孩子并非秉性善良,他们是自私自利的,不愿损害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所以善良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后天培养。D.“我”之所以制止老公掏钱给儿子坐电动木马的行为,是要教会儿子遵守诺言,言必信行必果;想做一个善良的人,就是要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E.从11段“老公不同意”、14段“我不理老公”、19段“直到现在,老公都不同意我的做法”等叙述中,反映了“我”和“老公”在教育观念上的偏差以及生活中的矛盾。(2)第2段画线句对琴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3)说说文中三处标序号的词语“泪”在文中的含义。(4)文中偶得的爸爸妈妈对“善良”的理解显然有分歧,请谈谈你的看法。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3.阅读,回答问题。答谢景山①书[宋]蔡襄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款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调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项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妾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木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惯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已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选自《全宋文》)【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B.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C.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D.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固守而不移者”与“始皇之心日益骄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B.“虽前世重人”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C.“如景山且不能见信”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相同。D.“而恨其所不至”与“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恨”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采用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B.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C.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D.作者既肯定前人效仿先贤孔孟自荐为官,又希望谢景山效仿孔孟自荐为官的方法,步入仕途,为国效力,实现价值。(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②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本词是作者刚调任密州知州时所作,正值密州连年蝗旱,盗贼横行,民不聊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诗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凸显气候之清润,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C.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笔亦随之。D.“昏昏雪意云垂野”以景结情,与“明月夜,短松冈”一样,演染凄清的氛围,体现词人的伤感。(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四.默写(共1小题)5.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次北固山下》中,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现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句子是:“?。”(2)《劝学》中荀子指出君子资质与常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的句子是:“,。”(3)《蜀道难》“”,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人行蜀道,手可触摸星辰的情景,表现了疏导高入云天的特点。五.作文(共1小题)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育英中学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买外卖同学的处罚决定,对此类处罚决定,同学们看法不一。有些同学认为买外卖可以节省用餐时间;有些同学认为在家来不及吃早饭,买外卖可以解决早饭问题;有些同学认为食堂饭菜不好吃而外卖美味可口;有些同学认为外卖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问题;有些同学认为外卖给校园周边环境带来了卫生问题;有些同学认为外卖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假如你是育英中学的一名学生,针对以上意见,你是怎么看的?请你给育英中学的校长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对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①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②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情不自禁地流淌出来。③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④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厉害的“童子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⑤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⑥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又何尝不是因为从小坚持阅读背诵的结果。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童子功”的底子要从小打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自然别有一番滋味。(1)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夏天到了,耳边又开始响起嗡嗡嗡的声音,蚊子出来觅食了。很多人认为自己受蚊子欢迎是因为血型的问题,其实蚊子侦测和定位目标主要靠二氧化碳、热量、挥发性化学物质等因素,目前没有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_____。研究表明,蚊子喜欢深色和黑色,对人体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人体代谢排出的汗液等气味也很敏感。有两类人可能比较“招引”蚊子:一是_____,比如肺活量大、偏胖人群和新陈代谢相对活跃的孕妇、儿童;另一类_____,这类人爱出汗,皮肤表面排泄出带气味的乳酸或其他成分会招引蚊子。外出防止蚊虫叮咬,可以穿长袖上衣和长裤遮挡皮肤,或是在暴露的皮肤或衣物上使用驱蚊剂。若被蚊子叮咬出现不适症状,可通过外涂肥皂水、风油精、炉甘石洗剂、莫匹罗星软膏来改善不适症状。如果红肿症状比较严重或出现感染、过敏时,一定要及时就医。(1)请在文中横线上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B.“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C.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D.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5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变动时期。思想的解放带来了文艺创作的繁荣、理论批评的自觉,成就了中华文艺思想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在绘画方面,人物画空前兴盛,山水画异军突起,出现了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画坛巨擘,产生了“鉴戒”“畅神”等代表性观点,成为我国文艺理论自觉时期绘画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也为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我国画论史上,“鉴戒”一说虽系曹植首倡,但教化作为绘画的固有功能,其渊源几乎同绘画艺术本身一样久远。据《史记•殷本纪》和《别录》的记载,殷商大贤伊尹曾图画“九主之形”,作为商汤治国理政的镜鉴。两汉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画论著述传世,但从王延寿“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鲁灵光殿赋》)一类的文字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绘画的“鉴戒”功能已经有了理论自觉,这也为曹植的首倡打下了基础。在“鉴戒”思想的影响下,中古画论呈现出新的特质,与此前绘画注重教化相比,带有更加鲜明的时代印记。一是注重情感,尤为注重情感对于“鉴戒”的襄助作用。汉魏时期,王公贵族悬挂人物像于室内用以“鉴戒”是社会的风气,而“鉴戒”功能的实现,多取决于观画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理性自觉,其实际功效并不容易得到保证,因而王充说“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论衡•别通》),一些抑画扬文之论,也并非全无道理。二是凸显美感,尤为凸显美感对于“鉴戒”的深化作用。顾恺之的“虽美而不尽善也”(《魏晋胜流画赞》),姚最的“赋彩鲜丽,观者悦情”(《续画品》)等,均强调了美感对于“鉴戒”的深化作用。只有观画者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样的作品才被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审美因素的凸显,极大地丰富了中古画论的理论内涵,使其向着“尽善尽美”的艺术至境前进了一大步。(摘编自工聪《“鉴戒”与中古画论》)材料二:曹植《画赞序》全文的功能可概括为“存乎鉴戒”。而且这种“鉴戒”作用还不是简单的图解式的,而是由绘画的艺术形象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共鸣所产生的。他谈道:“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仰戴”“悲惋”“切齿”“忘食”等,这些都是不同的人物画像所引起的各不相同且丰富多变的情感反应,这就触及了绘画艺术功能特征的本质之处。曹植《画赞序》中所提及的情感反应这一问题在我国绘画史上应为首次触及,而这种“观后感”即情感反应产生的原因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曹植当时所见的汉魏时期的壁画确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生动的形象本身就让人“仰戴”“悲惋”“切齿”……形象的生动与造型的准确足以表现出三皇五帝、三季暴主、篡臣贼嗣、高节妙士……各自特有的形神特征,观者看后即可触动到心灵深处而引发共鸣。其二,也许壁画绘制的人物形象并未达到触动人心的程度,但由于壁画上的各种人物相关文学作品与传说在先前便已经广泛流布,其形象早已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定式。绘画形象塑造得是否到位,是否传神,观后能否触动人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绘画中的内容早已通过其他方式深入人心。这正如“谈虎色变”的道理一样。由于我们无法见到曹植所述壁画的形象,那么以上两种原因都有可能,只是我们无法给出肯定与准确的判断,故而也就无法提出明确的结论,一切都只能是一种推断和假设。但无论如何,曹植提出的观壁画内容后即引起观画者的情感反应,这在绘画理论史上还是第一次,表明绘画在那一时期已经开始倾向于使作品带有明确的情感内涵,从而引导观者产生与画者相同的情感体验。绘画之所以能够通过人物描绘来表达“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其对人物的刻画也必然要求各具特色,而不仅仅是依靠人物旁边的题榜去区分所绘人物的身份。由此可见,较之于更早时期的绘画作品,如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以及西汉的轶侯妻墓帛画相比,曹植所见的作品更具备了充分的情感内涵与审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者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的可能已经不仅仅是客观的人和景物,而是富含了作者情感的、更为深刻的内容。(摘编自胡泊《曹植<画赞序>所蕴含的理论价值》)(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中古时期是中华文艺思想史上高度繁荣的时期,缘于思想的解放带来的文艺创作的繁荣以及理论批评的自觉。B.曹植的“鉴戒”思想促使中古画论呈现新的特质,即更加注重情感、凸显美感,这与此前的绘画理论截然不同。C.不同的人物画像能引起观画者各不相同的情感反应,曹植所提的这一问题在我国绘画史上是首次触及,意义深远。D.由于我们无法见到曹植所述壁画的形象,所以对于“鉴戒”理论的“情感反应”原因的分析只能是一种推断和假设。(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根据《史记•殷本纪》和《别录》中的关于殷商大贤伊尹图画“九主之形”的记载,可知殷商时期,人物画已经具有“鉴戒”君王的功用。B.受到曹植“鉴戒”观念的影响,王充认为观看古代名人画像,无法与亲自观察他们的言论和行为相比。C.材料二认为观画者若在观画之前已对画面人物有了憎恶或崇尚等情感,其观画时难以突破先入为主的情感定式。D.画家在绘画作品时既应表现客观事物,又应表达主观情感,后者较之前者能更主观地反映出绘画者的审美主张。(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A.“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姚最《续画品》)B.“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C.“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王延寿《鲁灵光殿赋》)D.“使画可尽,则无事乎书矣。”(宋濂《画原》)(4)如何更好地实现绘画作品的“鉴戒”的教化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材料二在阐述曹植“鉴戒”这一理论时,主要采用哪些方法证明了“鉴戒”说产生的原因?请根据文本概括。【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B(2)D(3)A(4)首先要绘画作者有通过绘画作品实现“鉴戒”的意识,把更多更深的思想内涵融在作品里,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其次绘画作品要讲求美感,在追求“尽善尽美”中实现“鉴戒”作用。或:作品要具备充分的情感内涵与审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5)主要采用道理论证方法。可细分假设说理、归纳推理、类比说理。采用假设“曹植当时所见的汉魏时期的壁画确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和“也许壁画绘制的人物形象并未达到触动人心的程度”正反两种情况的,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推理,最后归纳总结为曹植的“鉴戒”说具有开创价值。其中“这正如‘谈虎色变’的道理一样”,借用成语“谈虎色变”是类比说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举例与相关概念对应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路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材料段落大意,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段落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涉及的段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这与此前的绘画理论截然不同”理解错误,原文“与此前绘画注重教化相比,带有更加鲜明的时代印记”,不是“截然不同”,而是“有更加鲜明的时代印记”。故选:B。(2)D.“画家在绘画作品时既应表现客观事物,又应表达主观情感,后者较之前者能更主观地反映出绘画者的审美主张”,于原文缺少依据。故选:D。(3)A.“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意思是,在殿堂楼宇之上画有大量仙灵、圣贤的画像,这与材料一的“审美因素的凸显,极大地丰富了中古画论的理论内涵,使其向着‘尽善尽美’的艺术至境前进了一大步”的观点一致。B.“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意思是:绘画讲求“意韵”,在动笔之前先确定下来,即使绘画已经结束,但画的韵味还没有结束。用以论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材料一没有论说这个观点。C.“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意思是表现事物形象,借助各种颜料,各种不同的变化,描绘出事物的各种形象。说明绘画可以呈各种事物形象的道理,材料一没有论说这一观点。D.“使画可尽,则无事乎书矣”意思是“如果绘画可以完全表现事物道理,那么书写也就没什么用处了”,和书写对比说明绘画功能的局限性,材料一没有论说这个观点。故选:A。(4)更好地实现绘画作品的“鉴戒”的教化作用,从“一是注重情感,尤为注重情感对于‘鉴戒’的襄助作用”“‘鉴戒’功能的实现,多取决于观画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理性自觉”来看,要绘画作者有通过绘画作品实现“鉴戒”的意识,把更多更深的思想内涵融在作品里,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其次绘画作品要讲求美感,“二是凸显美感,尤为凸显美感对于‘鉴戒’的深化作用”“只有观画者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样的作品才被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追求“尽善尽美”中实现“鉴戒”作用。从材料二中也有相同的表述,“绘画之所以能够通过人物描绘来表达‘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其对人物的刻画也必然要求各具特色”“作者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的可能已经不仅仅是客观的人和景物,而是富含了作者情感的、更为深刻的内容”,总之,作品要具备充分的情感内涵与审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5)材料二在阐述曹植“鉴戒”这一理论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类比论证两种说理方法证明“鉴戒”说产生的原因。为了解说原因作者分两种情况进行假说分析,第一种假说是“曹植当时所见的汉魏时期的壁画确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生动的形象本身就让人……触动到心灵深处而引发共鸣”,第二种原因是“也许壁画绘制的人物形象并未达到触动人心的程度,但由于壁画上的各种人物相关文学作品与传说在先前便已经广泛流布,其形象早已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定式”,为了进一步讲清其中的道理,再借用成语“谈虎色变”来类比,“绘画形象塑造得是否到位,是否传神,观后能否触动人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绘画中的内容早已通过其他方式深入人心。这正如‘谈虎色变’的道理一样”。最后归纳总结为“曹植提出的观壁画内容后即引起观画者的情感反应,这在绘画理论史上还是第一次,表明绘画在那一时期已经开始倾向于使作品带有明确的情感内涵,从而引导观者产生与画者相同的情感体验”。答案:(1)B(2)D(3)A(4)首先要绘画作者有通过绘画作品实现“鉴戒”的意识,把更多更深的思想内涵融在作品里,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其次绘画作品要讲求美感,在追求“尽善尽美”中实现“鉴戒”作用。或:作品要具备充分的情感内涵与审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5)主要采用道理论证方法。可细分假设说理、归纳推理、类比说理。采用假设“曹植当时所见的汉魏时期的壁画确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和“也许壁画绘制的人物形象并未达到触动人心的程度”正反两种情况的,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推理,最后归纳总结为曹植的“鉴戒”说具有开创价值。其中“这正如‘谈虎色变’的道理一样”,借用成语“谈虎色变”是类比说理。【点评】整合文本重要信息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3.归纳整合。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关于善良六六老公和我带宝宝偶得去购物广场。广场前,有一老叟盘坐于地,拉二胡。合肥的腊月分外寒冷,宝宝被包裹得像个圣诞礼物,而老爷爷却在寒风呼号中伸着老树枝丫般的粗糙手指在一把破琴上吱吱扭扭。老人面前的地上扔了个破烂饭盆,里面稀稀落落散着几个硬币。说真话,他的琴声远不如瞎子阿炳那样精湛动听,简单一支小曲也完成得勉强,不提五音乐律,更不说余音绕梁。我低头看看他盆中的硬币,估计到夜也就够一碗寡面。怀中的儿子跟我闹着:“宝宝要坐摇摇晃晃(电动木马),妈妈给我money(钱)。”老公在旁边说:“那叫coin(硬币)。”我灵机一动,问宝宝:“宝宝你看,爷爷拉琴很辛苦,一天没吃东西了,宝宝要不要把坐摇摇晃晃的钱送给爷爷吃饭呢?”偶得看看面前的爷爷,毫不犹豫地说:“不好。”我哭笑不得。我以为孩子秉性善良,看到如此可怜的场景,肯定痛哭流涕着就把钞票递过去了,哪里晓得,原来善良和艺术修养一样,是要从小培养的。我只好继续开导他:“宝宝有新衣服穿,有酸奶喝,有电视看,有大房子住,可爷爷什么都没有,我们把宝宝坐摇摇晃晃的钱给爷爷吧?不然爷爷肚肚饿。”偶得思量一会儿,依旧坚定地答:“不好。”旁边的老公都已经扭头笑开了。老公说:“你这是损害他的利益,他心中摇摇晃晃是很重要的,他显然不肯。你如果直接给他一个硬币让他塞给爷爷,这他是肯的。”我问:“什么是善良?善良就是心底的怜惜,知道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如果无关痛痒的事情,举手之劳,那如何叫善良?”老公不同意:“这叫慈善,不叫善良。慈善就是自己吃不完用不完,分出九牛一毛来与别人买点心安或者和平的生活环境。他如果有摇摇晃晃坐,余下的钱能给别人,就可以了。如果非让人虎口拔牙,那是不行的。善良与苛捐杂税不同,要心甘情愿才可以。强迫的善良不是真善良,这叫伪善。”教育理念的偏差。拉琴的老头都住手了,开始听我们夫妻的争论。一块钱而已,这对爹妈为何如此计较?我不理老公,继续做儿子的思想工作。过程冗长,情节曲折,略去不言,总之,在儿子最终含泪①答应把钱给老爷爷的时候,老爷爷自己的泪②都快掉下来了,估计恨不能倒给我们一块钱别难为孩子了。儿子手里捏着一块钱,递给爷爷,爷爷双手承接着说:“好孩子,谢谢啊!祝你平安健康!”偶得的难过只一会儿,不一会儿就又兴高采烈了。来到电动木马前,偶得一指说:“要坐摇摇晃晃。”老公开始掏口袋,我制止。大丈夫言既出,必信;行既出,必果。提醒偶得刚才已经把钱给老爷爷了,偶得想了想,也没闹,乖乖走了。看他在前面自己摇摇晃晃着唱歌,假装自己在颠木马的样子,我的眼泪③都要掉下来了。我自己也很困惑:善良,究其本意,应该如何?这件事,直到现在,老公都不同意我的做法。他认为施舍别人是因为自己富有;而我认为,救济别人不在于自己能力大小。我问偶得爸爸,有些捡垃圾的人在贫困线挣扎却领养许多孤儿,这是什么行为?一些支边的教师,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却将一生奉献给山里的孩子,这又是什么行为?老公说,这叫高尚。大多数人,能做到平常就已很好了,不要将伟人的心态或悲天悯人的救世主形态展现于人。能把平凡人做好,就很好了。而我则说,人求高得中,求中得低。你心中追求的理想与现实一定有差距。如果最初就放弃了高尚,那么你永远不会有高尚的可能了。(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DA.第一段中“合肥的腊月分外寒冷”是环境描写,既实写天气寒冷,衬托老人在寒风中拉二胡的形象;又暗示人心冷漠,为下文老人只得到“稀稀落落”的几个硬币作铺垫。B.从偶得爸爸的语言可看出他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儿子给不给钱的问题;“我”给儿子讲道理时,偏重于情感引导,反映出“我”感性的特点;儿子的语言表明他很单纯直率。C.偶得不愿将钱送给老人,让“我”意识到:小孩子并非秉性善良,他们是自私自利的,不愿损害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所以善良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后天培养。D.“我”之所以制止老公掏钱给儿子坐电动木马的行为,是要教会儿子遵守诺言,言必信行必果;想做一个善良的人,就是要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E.从11段“老公不同意”、14段“我不理老公”、19段“直到现在,老公都不同意我的做法”等叙述中,反映了“我”和“老公”在教育观念上的偏差以及生活中的矛盾。(2)第2段画线句对琴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3)说说文中三处标序号的词语“泪”在文中的含义。(4)文中偶得的爸爸妈妈对“善良”的理解显然有分歧,请谈谈你的看法。【考点】小说;内容理解与概括.【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基本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暗示人心冷漠”错误,这里的环境描写突出的是天气寒冷,写出拉二胡来人的形象。C.“小孩子并非秉性善良”与原文“我以为孩子秉性善良,看到如此可怜的场景,肯定痛哭流涕着就把钞票递过去了,哪里晓得,原来善良和艺术修养一样,是要从小培养的”有出入,“他们是自私自利的”无中生有。E.“生活中的矛盾”在文本中无体现。(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基本能力。分析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从内容上看,画线句子写老人拉的琴不动听,甚至连一支完整的曲子也拉得勉强,表明老人琴技不好,可以说是对上文作者初见老人时所产生感受的一个补充描写,从结构上看,这就起到了照应上文的作用,同时,正因为老人的琴技不好,收入也就不好,使后文作者动员儿子捐款成了一种水到渠成的事,所以,画线句子为下文做了铺垫。(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这类题目应把所考查的字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泪”①是偶得的泪,偶得不想把坐电动木马的钱捐给老爷爷,在妈妈的劝说下不得不捐,他感到委屈,因而流泪;“泪”②是老爷爷的泪,他看到一个母亲这样努力劝孩子捐钱,而孩子也真的捐了钱,感动得流泪了;“泪”③是作者的泪,是一个母亲看到儿子没有钱坐木马,而假装自己坐木马的样子而感动、而心疼的泪。(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文本中偶得爸爸妈妈对于善良的理解不同,考生解答时首先要结合文本概括出二人对善良分别有什么不同理解,二人的理解不同在哪里,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并阐明理由。考生可赞同偶得爸爸的观点,也可赞同偶得妈妈的观点,也可以评论二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无论选择怎么回答,都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并能联系现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注意言之成理。答案:(1)BD(2)①点明老人琴技不佳,与上文“粗糙手指在一把破琴上吱吱扭扭”“破烂的饭盆,里面稀稀落落散着几个硬币”相照应。②写出老人的可怜,为下文捐钱的情节作铺垫。(3)泪①:偶得因为妈妈硬要自己把坐摇摇晃晃的钱给老爷爷,心理委屈而流泪。泪②:老爷爷见我努力说服偶得捐钱,感动而流泪。泪③:我被孩子纯洁的心灵所打动而流泪,眼泪中也包含着作为母亲的隐隐的心痛。(4)示例:爸爸的善良是一种真实的价值体验,突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善良”,在生活中经常可以提现,这就是生活的美感。【点评】对于探究题答题思路如下:概括尾段内容,指出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然后明确尾段与题目、开头、全文内容、中心的关系: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即全文在写什么,跟结尾的关系)。明确与主旨、作者情感的关系:一般是揭示主题、升华主题,点明题旨,深化中心。明确结尾带给读者的感觉: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3.阅读,回答问题。答谢景山①书[宋]蔡襄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款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调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项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妾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木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惯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已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选自《全宋文》)【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B.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C.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D.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若固守而不移者”与“始皇之心日益骄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B.“虽前世重人”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C.“如景山且不能见信”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相同。D.“而恨其所不至”与“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恨”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采用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B.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C.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D.作者既肯定前人效仿先贤孔孟自荐为官,又希望谢景山效仿孔孟自荐为官的方法,步入仕途,为国效力,实现价值。(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②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考点】散文;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答案】(1)B(2)A(3)D(4)①通过学习文来学习道,被道困惑的人就很多了。所以说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工具。②(我)又批评你忧虑做官的处境困顿,现在说:“不是忧虑得不到好的官位,是忧愤意外遭到无辜的屈辱。”【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词语,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句意:夏天的时候承蒙你降低身份向我出示几十篇新作的文章,其中有你所称赞但我所不愿意做的,借由事情前来探询,幸而合乎时宜,想让你思考并遵从,(却)不敢用文词表达出来。“其间”做后文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句,所以排除A、D;“幸而”为固定结构,放在句首引出后面内容,前面断开,排除C。故选:B。(2)A.固:固执。句意:如同固执坚守不变的人一样。固:固执。句意:始皇的内心一天天地更加骄横固执。“固”字含义相同。B.虽:即使。句意:即使是前世有权势之人。虽:即使。句意:即使又晒干了。“虽”字含义相同。C.见: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句意:如果你尚且不能相信我。见:表被动。句意: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消除了。“见”字含义不相同。D.恨:遗憾。句意:却遗憾你所不能到达的。恨:愤恨。句意: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恨”字含义不同。故选:A。(3)D.“效仿孔孟,自荐为官”错误,原文“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可见,作者并不是要求朋友“效仿孔孟,自荐为官”,而是请朋友不要相信前世重人所说的孔孟也汲汲营营试图自谋仕进的说法,并为孔孟辩解他们不过“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并非自谋仕进。故选:D。(4)①“由”,通过;“困于道者多矣”,被动句式;“是故”,因此;“用”,工具,用具。译文:通过学习文来学习道,被道困惑的人就很多了。所以说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工具。②“病”,批评;“恤”,忧虑;“非恤美仕之未得”,宾语前置“横辱”,无辜的屈辱。译文:(我)又批评你忧虑做官的处境困顿,现在说:“不是忧虑得不到好的官位,是忧愤意外遭到无辜的屈辱。”答案:(1)B(2)A(3)D(4)①通过学习文来学习道,被道困惑的人就很多了。所以说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工具。②(我)又批评你忧虑做官的处境困顿,现在说:“不是忧虑得不到好的官位,是忧愤意外遭到无辜的屈辱。”参考译文:蔡襄顿首景山足下:夏季有辱您向我展示几十篇新文章,这中间景山你所称赞而我不愿意做的,通过一些事情而前往问询,幸而不时切中,想让景山你思考并听从我的想法,不敢在文辞中陈述。最近蒙受您给我写信,满满千百字,引喻称类,犹如固守信念而绝不动摇的样子。我想要始终不说出来,然而如果景山您顽固而不改变,只是你能倡导他人,这也是我的大过错。我曾经担心景山你喜欢称自己学习韩愈杜甫的笔法,对人说,如今说:“(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我认为由学道而学文,只要道理通达了,文章也就写得好了;由学写文章而到学道,被道理困惑的人则很多。因此,“道”是文章之本,文章是“道”的外在形式。与其用文章诱导人,不如先用道理诱导人吧?景山上一次书信中主张文辞而说,因此我才说这些话。我哪里敢轻视您的文词呢?只是事情有先有后。我写文章,没有能超过他人的,句读的高下,有时也类似于古人,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又担心景山嗟叹世上的人不理解自己,一定要凭借文词来求得自己有地位,如今说:“我凭借文章向皇帝寻求正道,对于寻求正道来说也不受屈。古代的人看重自谋仕进,我仕途将要困顿跌落,向他人寻求了解并没有什么值得愧疚的。”又说:“如果我有几顷田地,一定回到湖海之上归耕田园。”景山为什么乐于自谋仕进,而又勇于自我退隐呢?这是还没有脱离浮躁心态啊。狂妄的人容易仕进却难以退隐,狷介的人难以仕进却容易退隐,狂妄与狷介,君子都不遵从。君子对于进退,只看重道义罢了。景山又多拿前代掌权之人的自我仕进来类比,如果他们的说法跟我不同,即使是前代掌权之人,我也不会听从的。他们称孔子、佛肸被召见就想要前去映照,孟子不被鲁侯重视,那么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上天而等着发挥才能罢了。又担心景山忧虑仕途的下降,如今竟然说:“并不是忧虑没有得到好的官职,而是愤怒遭受到意外的羞辱。”这也是景山没有考虑过的事吗?圣人的话,我敬畏它;贤人的约束,我惭愧自己没做到。有人对我评价,我把他的喜怒情绪放到一边而分辨他话语中的歪曲或真实。如果他的言语符合圣人贤者的言论,我敬畏而且感到愧怍;如果他的言语和圣人贤者不同,我将会同情他,怎么有空闲接受他的言论而感到受辱呢?小人受辱,而君子不受辱,景山你听取这个劝告吧,听取这个劝告吧,悲愤抑郁的心一天比一天损害你啊!景山又说:如果让我蔡襄也年已四十而地位卑微,未必就能像现在这样恬然自得而不苟且。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如果景山尚且不能相信我,尚且还指望普通人中的哪一个呢?虽然这样,我不打算向他人求得信任,我相信自己,十分明确。身处窘迫或泰达的境地,我不能知道,做学问的远近,只需要尽力就罢了,我所自信的,是不倒退而行,趋利而动。如今看看从前的日子,尚且能够为自己认为正确的高兴,而遗憾自己不能到的地方;如果年龄越增加而思虑得越广泛,怎么肯舍弃自己所喜爱的而遵从自己所遗憾的呢!和景山离别太久了,想着和你相见一次,来说清自己心中所怀着的想法。如今虽然言语诚恳反复告诫,并不是想要求得胜过景山,只不过是陈述我自己所坚守的道义;又不知道景山认为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认为不正确,幸亏我也已经说给你听了,我不敢再多次烦扰你了。不公开说出这些。蔡襄顿首上书。【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本词是作者刚调任密州知州时所作,正值密州连年蝗旱,盗贼横行,民不聊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诗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凸显气候之清润,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C.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笔亦随之。D.“昏昏雪意云垂野”以景结情,与“明月夜,短松冈”一样,演染凄清的氛围,体现词人的伤感。(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意境.【答案】(1)D(2)①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杭州的上元节“明月如霜”“帐底吹笙”,繁华热闹。②对人生衰老失意的感叹。“山城”远离中央朝廷,作者被调到此地为官,仕途不顺,年岁渐老,感到失意落寞。③对密州人民生活的关切(忧虑)。密州的上元节十分清冷,作者看到人们无心热闹,一心祈求丰年,为人民生活困难倍感心酸。【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要准确解读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通过理解注释把握相关背景,还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历史评价。【解答】(1)D.“渲染凄清的氛围,体现词人的伤感”错误。“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表面上意象凄清,却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所以不能说是“伤感”。故选D。(2)“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照见”“帐底吹笙”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描写杭州元宵景致。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结合注释可知,词人现在已经离开杭州,抒发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山城”,此处指密州,远离中央朝廷,作者被调到此地为官,颇感失落,且“人老”,抒发对人生衰老失意的感叹。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表达对密州人民生活的忧虑。答案:(1)D(2)①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杭州的上元节“明月如霜”“帐底吹笙”,繁华热闹。②对人生衰老失意的感叹。“山城”远离中央朝廷,作者被调到此地为官,仕途不顺,年岁渐老,感到失意落寞。③对密州人民生活的关切(忧虑)。密州的上元节十分清冷,作者看到人们无心热闹,一心祈求丰年,为人民生活困难倍感心酸。译文: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赏析: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四.默写(共1小题)5.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次北固山下》中,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现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劝学》中荀子指出君子资质与常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人行蜀道,手可触摸星辰的情景,表现了疏导高入云天的特点。【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首先要能够背诵相关诗词,其次能够正确书写。【解答】故答案为:(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重点字:达)(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重点字:生)(3)扪参历井仰胁息(重点字:扪、胁)【点评】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五.作文(共1小题)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育英中学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买外卖同学的处罚决定,对此类处罚决定,同学们看法不一。有些同学认为买外卖可以节省用餐时间;有些同学认为在家来不及吃早饭,买外卖可以解决早饭问题;有些同学认为食堂饭菜不好吃而外卖美味可口;有些同学认为外卖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问题;有些同学认为外卖给校园周边环境带来了卫生问题;有些同学认为外卖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假如你是育英中学的一名学生,针对以上意见,你是怎么看的?请你给育英中学的校长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考点】材料作文.【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材料是一则时事新闻,中心内容是面对学校出台一系列针对买外卖同学的处罚决定,同学们看法不一。题目要求给给育英中学的校长写一封信,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参考立意:同意学校的做法,解决了卫生安全隐患;同意学校的做法,但学校要提升服务质量;不同意学校的做法,堵不如疏。【解答】只有学生对食堂有归属感,禁外卖规定才有可行性校长好: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买外卖同学的处罚决定,对此类处罚决定,同学们看法不一,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多数人对于食堂的印象是打菜时的拥挤,就餐时的喧哗,饭菜种类的单调,味道的不可口,入眼时环境卫生的不佳。这就是为何当美团、饿了么、百度等外卖平台进入高校后,学生们纷纷沦陷,而高校却满是忧愁之所在了。现在不少高校都想尽各种办法来杜绝外卖,可是其效果甚微。高校食堂要想让学生来就餐,不管是从食品卫生方面还是保护环境方面来说,都是应该支持的。可是,食堂自身不加以改进,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学生还会去吗?其实,我觉得造成现今这个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于食堂归属感的丧失。当初,外卖平台还没有之时,学生或是在食堂吃饭,或是在外面吃饭,多数人大抵还是会选择前者。虽对食堂有所抱怨,但是其食品安全保障系数之高却是令学生放心的。现在呢?频频爆出食品安全问题,外卖不安全也是学生众所周知的。其实,不管外卖有何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对于外卖也是存有归属感,只是这份归属感却是从食堂转移过来的。归属感丧失之后,要想重新建立起来并不容易。以前学生习惯了点外卖的日子,习惯了懒惰的日子。现在要他们变得“勤快”,去食堂就餐,不方便之处是在所难免的。有学生称:“这样的规定对我们来说肯定是有不方便的,吃饭选择少了,变得困难了。”还有学生在网上发了几张吃饭时间的南宁学院食堂,照片显示打饭窗口前排满了长队,食堂座位座无虚席,食堂外,还有学生搬了几把椅子当桌子放餐盘,坐在台阶上吃饭。在刚开始之时,学生没有秩序混乱的就餐是能够料到的。只是要想在以后留住学生在食堂就餐,除了学校出台的规定之外,食堂自身也要进行改变。改善学生伙食,扩大菜品种类的选择性,保持环境的干净敞亮,良好的就餐秩序,合理的就餐梯度,让错开高峰就餐的学生也能够吃上热乎可口满意的饭菜,这些才是高校食堂去想去做的。在规定出台施行的初步阶段,是难免会触犯到某些学生的利益,给某些学生的就餐带来一定不便。时间久了,这些学生也自然而然的就会习惯了。作为学生也是应该要理解学校的做法,毕竟学校这样做也是为了学生好,而我们学生就当是锻炼身体多走几步路吧。此致敬礼!学生:××××年×月×日【点评】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注意从父亲或儿子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述即可。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对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①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②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情不自禁地流淌出来。③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④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厉害的“童子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⑤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⑥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又何尝不是因为从小坚持阅读背诵的结果。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童子功”的底子要从小打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千里共婵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应用统计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社会统计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 蹲踞式跳远说课教学反思
- 住宅楼长螺旋钻孔CFG灌注桩基础工程施工方案
- 《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合同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服务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终止合作协议书(2篇)
- 提高4-5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教育策略
- 大疆在线测评题答案
- 公共政策分析第一章
- 行业协会重大活动备案报告制度
- 北京市海淀区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参考答案】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5.2 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4课时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 Unit 4 My Favourite Subject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4新信息科技三年级第四单元:创作数字作品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第9课《这些是大家的》(课件)-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 2024年四川省南充市从“五方面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201人历年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母婴护理考试竞赛试题
- 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备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