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技术规范本文件规定了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的安全利用途径,以及各种安全利用途径下控制重金属污染物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适用于农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适用于挥发性或半挥发性有机污染土壤、放射性污染土壤和致病性生物污染土壤。本文件适用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包括:铅、镉、砷、锌、铬、铜、镍。重金属与其他类型污染物复合污染的建设用地土壤处置后进行安全利用,控制其他类型污染物的技术要求参照其他标准规范执行。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的建设用地土壤处置后进行安全利用,控制重金属污染物的技术要求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3544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GB/T13545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6889-2024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T17431.1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1部分:轻集料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T21372硫酸盐水泥熟料GB30485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T30760-2024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GB36600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869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GB/T5101烧结普通砖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2CJ/T340-2016绿化种植土壤HJ1091-2020固体废物再生利用污染防治技术导则(发布稿)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6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发布稿)HJ/T299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HJ/T300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HJ493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55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HJ662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91.2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JC/T2621污泥陶粒JC/T60022陶粒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JTG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重金属污染土壤HeavyMetalContaminatedSoil仅重金属含量超过GB36600筛选值或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控制值的土壤。仅指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包括农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3.2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的安全利用SafeUtilizationofHeavyMetalContaminatedSoilAfterTreatment在确保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的条件下,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原位处置后进行原地块再利用;或者经异位处置后将土壤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绿化用土、路基材料、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采空区充填土进行利用;或者将重金属污染土壤清挖出后在异位作为原材料之一,制成水泥熟料、陶粒或砖块等产品进行再利用。3.3固化/稳定化技术途径TechnicalApproachesforStabilization/Solidification将重金属污染土壤与水泥等胶凝材料或稳定化药剂相混合,通过形成晶格结构或化学键等,将土壤中重金属捕获或者固定在固体结构中,从而降低有害组分的移动性或浸出性的过程。固化通过采用结构完整性的整块固体将污染物密封起来以降低其物理有效性,而稳定化则降低了污染物的化学有效性。具体技术手段包括固化技术、稳定化技术、价态调控技术、固化/稳定化联用技术。3.4总量削减技术途径TechnicalApproachesforReductionofTotalQuantity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消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含量的技术方法。具体技术手段包括:淋洗修复、植物修复、电动力学修复等,以及针对某些特定重金属的热处理法等。3.5产品化技术途径TechnicalApproachesforProductization将预处理后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与其他原料一起经高温烧结等过程,将重金属固定化、惰性化、稳定化并制成产品的处置技术手段,如: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陶粒窑协同处置技术,高温制砖技术等。3.6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RiskControlforIn-situ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ofSoilContaminatedwithHeavyMetals直接在发生污染的位置对重金属污染土壤,采取固化/稳定化技术途径进行风险管控的过程。3.7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RiskControlforEx-situ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ofSoilContaminatedwithHeavyMetals将受污染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从发生污染的位置挖掘出来,搬运或转移到其它位置或场所,采取固化/稳定化技术途径进行风险管控的过程。3.8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总量削减修复In-situRemediationforTotalQuantityReductionofSoilContaminatedwithHeavyMetals直接在发生污染的位置对重金属污染土壤,采取总量削减技术途径进行处置的过程。3.9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总量削减修复Ex-situRemediationforTotalQuantityReductionofSoilContaminatedwithHeavyMetals4将受污染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从发生污染的位置挖掘出来,搬运或转移到其它位置或场所,采取总量削减技术途径进行处置的过程。3.10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产品化处置Ex-situTreatmentforProductizationofSoilContaminatedwithHeavyMetals将受污染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从发生污染的位置挖掘出来,搬运或转移到其它位置或场所,采取产品化技术途径进行处置的过程。4总体要求4.1重金属污染土壤指建设用地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包括单一重金属污染土壤或者多种重金属共存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不包括汞污染土壤及其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不包括其它类型污染物与重金属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土壤。4.2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方式包括: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产品化处置。4.3依据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的去向、用途、安全利用方式,结合原土壤、原地块重金属污染情况,一般情况下,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目标必须满足本文件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方式及安全利用途径制定的安全利用标准。若同一安全利用情景下,适用多个标准限值时,取最低限值。4.4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选择参照HJ25.4、HJ1282及相关标准执行。4.5分类型指导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自身特性,利用地的规划用地类型,结合原位、异位处置方式,以及固化/稳定化、总量削减修复、产品化三种处置技术途径,按照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产品化处置五种处置方式,指导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的去向。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或总量削减修复后,对原地块进行再利用;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的土壤,可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路基材料、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采空区充填土;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方式处置后的土壤,不仅可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路基材料、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采空区充填土,还可作为绿化用土;重金属污染土壤清挖后进行异位产品化处置,土壤经预处理后作为原材料之一,可制备水泥熟料、高温制陶粒或制砖。同时本规范提出各类安全利用途径的技术要求。4.6提倡安全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异位总量削减修复或异位产品化处置后,在评估后符合相关标准,确保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5提倡结合原土壤、原地块、可利用途径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利用,为处置后土壤提供资源化利用的方4.7特别说明严禁将满足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但不满足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清挖后不经处置直接外运至第二类用地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绿化用土、路基材料进行利用。5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或总量削减修复后原地块的安全利用5.1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原地块的安全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原位经固化/稳定化技术途径进行风险管控处置后,对原地块进行安全利用,安全利用前提条件及对重金属污染物的控制必须达到如下技术要求:1)按照相关发展规划,原地块规划建设为第一类用地或第二类用地。2)安全利用位置条件。经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途径处置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土壤的最深层位置,需距离原地块所在地丰水期近50年最高水位线上方至少50cm,或者针对具体项目,满足经由专家最终论证过的技术方案、设计方案或风险评估报告所确定的安全距离。3)原位固化/稳定化土层上部水平阻隔技术要求。经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的土壤层的上部需要做物理阻隔层,物理阻隔层可采用柔性阻隔或钢筋混凝土阻隔。柔性阻隔采用30cm-50cm厚的粘性土,或者两布一膜(上下两层为土工布,中间为至少1.0mm厚的HDPE膜)进行阻隔,阻隔层水的渗透速率<10-7cm/s。钢筋混凝土阻隔厚度应在20cm以上,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25以上,钢筋混凝土底部铺设10cm-15cm厚砂石垫层,钢筋级配参考GB50037和GB/T50010等标准实施,阻隔层水的渗透速率<10-7cm/s。4)侧面垂直阻隔技术要求。对于经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技术途径处置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地块,固化/稳定化区域四周需做垂直阻隔,阻隔层采用竖向布置的形式,阻隔层须插入到不透水层至少0.5m深,阻隔层渗透系数须小于1×10-7cm/s。常用的垂直阻隔技术有:土工膜/泥浆隔离墙、高压喷射灌浆墙、水泥搅拌桩墙、水泥帷幕灌(注)墙等,根据工程特点选取的阻隔技术参考DL/T5199、DL/T5200、DL/T5425、DL/T5148等标准规范执行。5)覆盖土层厚度。原位固化/稳定化土壤层的阻隔层上部,需要根据场地所在地理位置情况,覆盖不小于所在地冻土层厚度的清洁土壤,若固化/稳定化土层上部水平阻隔层采用粘性土,覆盖清洁土厚度包含粘性土层厚度。6)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原位经固化/稳定化处置后对原地块再利用,处置后土壤重金属浸出浓度应满足GB/T14848IV类水质标准要求;或者根据地块及受体特征、规划、地下水使用功能和地质因素等,固化/稳定化后土壤的浸出浓度需优先满足按照HJ25.6确定的地下水修复目标值。6若污染土壤原地块的环境涉及饮用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点时,则应根据固化/稳定化后土壤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情况,要求处置后土壤重金属浸出浓度满足GB/T14848相应水质标准或地下水修复目标值值,同时要求满足GB3838中相应标准限值。浸出液按照《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震荡法法》(HJ557)进行制备。若污染土壤原地块所在区域有酸雨时,浸出液按照《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HJ/T299)制备。按照附录A中方法测定目标重金属的浸出浓度。7)采用固化技术时需要测定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系数等指标,测定方法参考GB/T50123;应根据固化体实际处置或利用的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合理确定无侧限抗压强度;渗透系数一般不宜超过1×10-7cm/s,最大不应超过1×10-6cm/s。5.2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后原地块的安全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后,对原地块进行安全利用,对重金属污染物的控制必须达到如下技术要求:1)原地块规划为第一类用地或第二类用地。2)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后对原地块进行安全利用,处置后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含量需满足原地块依据HJ25.3及《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确定的土壤修复目标值。按附录B所示的方法测定重金属的总量含量。3)其余技术要求需满足原污染地块经专家评审或经相关环境职能管理部门备案的技术方案、方案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相关技术图纸及技术资料要求。6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或总量削减修复后的安全利用6.1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的安全利用6.1.1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险管控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回填至原地块或其余建设用地待回填的清洁区,必须达到如下技术要求:1)建设用地回填区底部条件或阻隔措施。建设用地回填区底部需距离回填地块所在地丰水期近50年最高水位线上方至少50cm,或者针对具体项目,满足经由专家最终论证过的技术方案、设计方案或风险评估报告所确定的安全距离。若不满足上述回填安全距离,建设用地回填区底部需进行水平阻隔。水平阻隔技术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3)条技术要求。2)建设用地回填区的固化/稳定化土层上部水平阻隔技术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3)条技术要求执行。3)建设用地回填区的固化/稳定化区域四周垂直阻隔技术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4)条技术要求执行。4)回填要求。由下而上,分层回填,回填层平整压实,压实系数一般在0.95以上,其它技术要求参照相关标准规范执行。5)覆盖土层厚度。建设用地回填区的固化/稳定化土壤层上部的阻隔层之上,需要覆盖清洁土壤,覆盖厚度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5)条。6)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最终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处置后土壤目标重金属浸出浓度需满足GB/T14848IV类水质标准,或者优先满足回填区所在地块根据HJ25.6确定的地下水修复目标值。若回填区所在地的环境涉及饮用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点时,则应根据固化/稳定化处置后土壤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情况,满足GBT14848规定的相应地下水质量分类标准或回填区所在地地下水修复目标值,同时,满足利用地水域功能相应GB3838中标准限值。7)浸出测试。浸出液按照HJ557进行制备;若所在区域有酸雨时,浸出液按照HJ/T299制备。按照附录A中方法测定目标重金属的浸出浓度。6.1.2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作为路基材料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险管控处置后作为路基材料,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求:1)重金属污染土壤原土性状及性能必须满足JTGD30或其它路基相关标准及规范的相关要求。2)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之前,经淋洗预处理或常规机械筛分预处理所得≥1cm的建筑混凝土块料、砖头、石块、石子等经高压水,将表面浮土冲洗干净后可作为路基填料。3)底部水平阻隔。为保护地下水,处置后土壤作为路基材料,利用区域的底部需进行水平阻隔,阻隔技术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3)条技术要求。4)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最终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路基材料,处置后土壤目标重金属浸出浓度,需满足GBT14848中IV类水质标准或者优先满足利用区域所在地的地下水修复目标值,同时需满足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对应的GB3838中标准限制。5)浸出测试。按照本规范章节6.1.1第6)条技术要求执行。6)处置后土壤作为路基材料进行安全利用区域,禁止土壤地表裸露,表层原则上需覆盖不小于利用地冻土层厚度的清洁土壤,至少应覆盖20cm以上的清洁土。7)记录处置后土壤作为路基材料使用区域的拐点坐标、填埋深度等信息,并留档保存。6.1.3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定义为铺设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层上的土壤。根据GB50869中的覆盖分类,本规范特指填埋单元的日覆盖用土或填埋体的中间覆盖用土,不指封场的最终覆盖土。重金8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险管控处置后,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求:1)覆盖技术要求。处置后土壤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覆盖单元的日覆盖用土,覆盖厚度为20cm~25cm;作为填埋体的中间覆盖用土,原污染土壤需为粘土,且覆盖厚度达到30cm以上。其余技术要求按照GB50869执行。2)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最终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重金属浸出浓度满足GB16889-2024中6.4的相关限值要求,具体见下表1,则处置后土壤可以进入符合GB16889-2024要求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作为填埋场内部覆土利用。3)浸出测试。按照HJ/T300制备浸出液,按照附录A中的方法测定浸出液中重金属的浸出浓度。表1经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的浸出液指标限值序号重金属1汞2铜403锌4铅5镉6铍7钡258镍9砷总铬4.5六价铬硒本技术规范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针对汞及其复合污染土壤,原土壤中汞的重金属总量含量必须满足GB36600筛选值或者风险控制值。但是存在非汞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作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汞的浸出浓度有可能超过GB16889-2024规定的入场要求,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处置后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汞的浸出浓度需要达到上述表1规定的限值要求。4)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若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的最终覆盖土,浸出浓度建议参考章节6.1.1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的安全利用标准。6.1.4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作为采空区充填土采空区指煤炭开采矿区、矿井、矿坑等采空区;原矿开采区的矿井、矿坑等采空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险管控处置后作为采空区充填土,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求:91)充填前环境本底调查及风险评估与阻隔措施。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处置后,作为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充填采空区,充填活动前应开展采空区所在场地及周边的环境本底调查,并按照HJ25.3等相关标准进行环境风险评估,重点评估对地下水、地表水及周边土壤的环境污染风险,确保环境风险可接受。若环境风险可接受,可直接按照GB18599相关技术要求进行充填活动。若环境风险不可接受,充填区的底部、上部部及四周需要做阻隔措施。充填土层的底部、上部水平阻隔技术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3)条技术要求执行;四周阻隔技术要求参照本规范章节5.1第4)条技术要求执行。2)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最终经固化/稳定化风险管处置后,必须达到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要求:重金属浸出液浓度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1中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或表4中的一级标准浓度,且浸出液pH在6~9之间。则处置后土壤可以进入符合GB18599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要求的采空区作为充填土进行利用。重金属浸出浓度限值具体见下表2。3)浸出测试。按照HJ557制备浸出液。按照附录A中方法测定目标重金属的浸出浓度。表2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采空区充填土的重金属浸出液指标限值序号成分浸出液浓度限值(mg/L)1总砷0.52总铅3总镉0.14总铬5六价铬0.56总铜0.57总汞0.058总镍9总锌2.0pH6~9本技术规范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针对汞及其复合污染土壤,原土壤中汞的重金属总量含量必须满足GB36600筛选值或者风险管制值。但是存在非汞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作为采空区充填土,汞的浸出浓度有可能超过0.05mg/L的情况,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采空区充填土,汞的浸出浓度需要达到上述表1规定的限制要求。4)采空区防渗层、封场、复垦技术要求,按照GB18599执行。5)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的土壤,其他理化性质指标必须满足GB18599第I类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入场要求。处置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应<2%,测定方法参照HJ761进行;水溶性盐总量应小于2%,测定方法参照NY/T1121.16进行。6)充填活动结束后,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充填区所在场地及周边可能受到影响的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开展长期监测,监测频次至少每年1次。6.2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的安全利用6.2.1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回填至原地块或其余建设用地待回填的清洁区,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求:1)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处置后土壤重金属总量含量,一般情况下需满足如下标准:a)若建设用地回填区所属地块属于第一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见表3中第一类用地标准限值;若建设用地回填区所属地块属于第二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见表3中第二类用地标准限值;b)或者优先满足建设用地回填区所属地块按照HJ25.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等相关技术导则及指南,通过开展风险评估而确定的土壤风险控制值。表3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重金属总量含量指标限值序号成分重金属总量含量限值(mg/kg)第一类用地第二类用地1总砷20602总铅4008003总镉20654六价铬3.05.75总铜2000180006总镍9002)若重金属污染土壤原地块为第一类用地,建设用地回填区所属地块为第二类用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含量超过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但不超过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即表3中第一类标准限值。3)严禁将满足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但不满足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不经修复直接外运至第二类用地,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进行利用。4)按附录B所示的方法测定重金属的总量含量。6.2.2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绿化用土绿化用土指第一类用地和第二类用地中室外栽植或种植不可食用的乔灌草的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绿化用土,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求:1)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绿化用土,处置后土壤重金属总量含量,一般情况下需满足如下标准:a)若绿化用土所属地块属于第一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及CJ/T340-2016表4中的Ⅳ类标准的较小值,见下表表4中第一类用地绿化用土标准限值;若绿化用土所属地块属于第二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及CJ/T340-2016表4中的Ⅳ类标准的较小值,具体见下表表4中第二类用地绿化用土标准限值。b)或者优先满足绿化用土所属地块按照HJ25.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等相关技术导则及指南通过开展风险评估而确定的土壤风险控制值,与CJ/T340-2016表4中的Ⅳ类标准相比的较小值。表4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绿化用土重金属总量含量指标限值序号重金属指标第一类用地绿化用土第二类用地绿化用土pH<6.5pH>6.5pH<6.5pH>6.51总镉≤222总汞≤223总铅≤4004005005304总铬≤3004003004005铬(六价)3.03.05.75.76总砷≤202055457总镍≤2002208总铜≤5006005006009总锌≤600800600800本技术规范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针对汞及其复合污染土壤,但是可能存在非汞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总量含量满足GB36600筛选值或者风险控制值,但超过CJ/T340-2016表4中的Ⅳ类标准的情况,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绿化用土,汞的总量含量需要达到上表表4规定的限值要求。2)若重金属污染土壤原地块为第一类用地,绿化用土所属地块为第二类用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含量超过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但不超过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表4中第一类用地绿化用土标准限值。3)严禁将满足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但不满足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不经修复直接外运至第二类用地,作为绿化用土进行利用。4)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作为绿化用土,pH、电导率、含盐量、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入渗率等理化性质指标参照CJ/T340-2016及T/CHSLA50005-2020规定执行。如若处置后土壤上述指标达不到CJ/T340-2016及T/CHSLA50005-2020的相关规定,需要进行土壤改良以满足上述指标要求才能作为绿化用土。6.2.3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路基材料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路基材料,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求:1)作为路基材料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原土性状及性能要求参考本规范6.1.2第1)条技术要求。2)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路基材料,处置后土壤重金属总量含量,一般情况下需满足如下标准:a)若作为路基材料的利用地属于第一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满足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限制要求,见本规范表3中第一类用地标准限值;若作为路基材料的利用地属于第二类用地,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满足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限制要求,见本规范表3中第二类用地标准限值;b)或者优先满足路基材料利用地按照HJ25.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制定指南(试行)》等相关技术导则及指南,通过开展风险评估而确定的土壤风险控制值。3)若重金属污染土壤原地块为第一类用地,作为路基材料的利用地为第二类用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含量超过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但不超过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修复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含量需低于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即表3中第一类标准限值4)严禁将满足GB36600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但不满足GB36600第一类用地筛选值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不经修复直接外运至第二类用地,作为路基材料进行利用。6.2.4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求:1)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含义及覆盖技术要求参考本技术规范6.1.3。2)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最终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覆土,仅对处置后土壤中重金属浸出浓度进行限定,浸出浓度限值必须满足本技术规范章节6.1.3第2)条规定的安全利用标准,具体见本技术规范表1。3)浸出测试。按照本规范章节6.1.3第3)条技术要求执行。4)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处置,若作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的最终覆盖土,重金属总量含量限值建议参考6.2.2中的安全利用标准。6.2.5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采空区充填土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采空区充填土,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求:1)充填前环境本底调查及风险评估与阻隔措施。参照本技术规范6.1.4执行。2)安全利用标准。重金属污染土壤最终经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后作为采空区充填土,仅对处置后土壤中重金属浸出浓度进行限定,浸出浓度限值必须满足本技术规范章节6.1.4第2)条规定的安全利用标准,具体见本规范表2。3)浸出液测试。按照本规范章节6.1.4第3)条技术要求执行。4)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异位总量削减后,其他理化性质指标应满足本技术规范章节6.1.4第5)条技术要求。5)其余技术要求按照6.1.4要求实施。7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产品化处置的安全利用7.1制备水泥熟料制备水泥熟料指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将满足或经过预处理后满足入窑要求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在进行水泥熟料生产的同时实现对其的无害化处置的过程。重金属污染土壤清挖后,作为原材料之一,在异位制备水泥熟料产品,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求:1)水泥窑入窑生料要求。包含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内的入窑生料,重金属总量含量限值需满足GB/T30760-2024的规定,见表5,也可参考HJ662中的重金属最大允许投加量限值确定水泥窑协同处置重金属污染土壤投料量。表5水泥窑入窑生料中重金属含量参考限值重金属元素重金属含量参考限值(mg/kg)砷(As)28铅(Pb)67镉(Cd)铬(Cr)98铜(Cu)65镍(Ni)66锌(Zn)361锰(Mn)384注:入窑生料重金属总量含量算法按照GB/T30760-2024。2)其余入水泥窑技术要求。参照HJ662,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禁止含汞的温度计、血压计、荧光灯管和开关。入窑物料(包括常规原料、燃料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等固体废物)中氯(Cl)、氟(F)、硫(S)元素含量应满足HJ622相关要求。3)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制备水泥熟料的过程中,设施选择、设备建设和改造、操作运行等方面的环境保护技术要求应满足HJ662。生产水泥过程的污染控制应满足GB30485、HJ662与GB/T30760-2024的要求。4)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制备的水泥熟料,重金属总量含量及浸出浓度应满足GB/T30760-2024的要求,具体见下表6。水泥熟料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方法参照GB/T30760-2024附录B;水泥熟料中可浸出重金属含量测定参考GB/T30810规定的方法进行,其中样品制备按GB/T21372中5.2进行。表6水泥熟料中重金属总量含量及浸出浓度限值序号重金属总量含量限值(mg/kg)浸出浓度限值(mg/L)1砷(As)400.12铅(Pb)0.33镉(Cd)0.034铬(Cr)0.25铜(Cu)6镍(Ni)0.27锌(Zn)5008锰(Mn)6005)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制备的水泥熟料,水泥产品物理性能指标参考GB175与GB/T21372标准。7.2高温制陶粒高温制陶粒指通过陶粒窑协同处置技术,将预处理后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与其他原料计量配料、造粒、高温烧结,在烧制成陶粒的同时实现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置的过程。重金属污染土壤清挖后,作为原材料之一,在异位高温制陶粒,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求:1)陶粒窑生料要求。包含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内的陶粒窑生料重金属总量含量限值参考JC/T60022,即在满足本技术规范表5中所列砷(As)、铅(Pb)、镉(Cd)、铬(Cr)、铜(Cu)、镍(Ni)、锌(Zn)、锰(Mn)重金属含量限值要求基础上,同时要求金属汞(Hg)总量含量不超过15mg/kg。陶粒窑生料每批次进厂配伍后检测1次,若来源稳定每月测1次。2)其余入陶粒窑技术要求。参照JC/T60022及HJ1091-2020相关技术要求执行。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禁止含汞的温度计、血压计、荧光灯管和开关。3)陶粒窑处置重金属污染土壤时应该先进行工艺验证,根据重金属污染土壤及其他原材料情况,应首先在试验室进行配料,均衡生料球中污染物浓度等情况,并应注意相互间的相容性。具体要求参考JC/T60022。4)高温生产陶粒过程的污染控制应满足JC/T60022及HJ1091-2020相关要求。5)陶粒产品中重金属含量及浸出浓度按照GB/T30760-2024要求执行,同表6限值要求。6)陶粒产品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1部分:轻集料》(GB/T17431.1)和现行行业标准《污泥陶粒》(JC/T2621)或其他相关标准的规定。7)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生产的陶粒禁止用于修建水池、给排水管道等敏感设施。7.3高温制砖高温制砖指以重金属污染土壤为部分原料,可掺杂煤矸石、粉煤灰、生活污泥等,经成型和高温焙烧制得用于砌筑承重和非承重墙体的砖,同时实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无害化处置的过程。重金属污染土壤清挖后,作为原材料之一,在异位高温制砖,必须满足如下技术要求:1)入窑砖坯要求。以重金属污染土壤为部分原料制作的入窑砖坯,重金属总量含量限值按照GB/T30760-2024,具体见表5。也可参考HJ662中的重金属最大允许投加量限值。2)其余技术要求。作为制砖部分原料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含水率应不超过30%,且禁止含汞的温度计、血压计、荧光灯管和开关。入窑砖坯含水率应不高于5%。3)高温制砖过程的污染控制执行相关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所得砖块中有害重金属总量含量及浸出浓度按照GB/T30760-2024执行,具体见表6。4)生产的烧结砖质量和检测应满足GB/T13544、GB/T13545和GB/T5101的要求。5)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生产的砖禁止用于修建水池、给排水管道等敏感设施。8安全利用标志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处置或原位总量削减修复后进行原地块再利用,或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异位总量削减修复处置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绿化用土、路基材料、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采空区充填土进行安全利用,在再利用的原地块或其它利用地醒目位置需竖立永久性重金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标志,防止其它作业产生扰动风险。需标志清楚:重金属污染土壤目标污染物含量、处置目标、处置及安全利用方量、处置技术途径、处置后安全利用途径、安全利用范围、安全利用日期,以及及禁止私自开挖、防止扰动等信息。9安全利用后长期监测计划9.1原地块再利用及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路基材料后的长期监测9.1.1长期监测对象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原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后对原地块再利用,以及经异位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处置后作为建设用地回填土、路基材料进行安全利用之后的长期监测,主要是对再利用原地块或异位安全利用所在地块及周边可能造成污染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进行监测。除此之外,还需对覆盖层厚度、渗透系数、压实度等工程性能指标进行监测。9.1.2土壤长期监测土壤长期监测技术要求如下:1)监测指标原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目标重金属;以及在处置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物。若不同来源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在同一场所进行安全利用,监测指标应包括所有来源土壤的目标重金属。2)监测布点a)再利用原地块及异位利用地周边受影响区域监测布点。参考T/CQSES06-2023,分析确定安全利用后土壤中污染物影响的环境敏感目标及影响途径,在利用场所地表径流下游布点,点位数量不少于3个;影响区域周边应至少设置一个对照点。b)再利用原地块及异位利用地安全利用区域监测布点依据HJ/T166,每100公顷占地不少于5个且总数不少于5个采样点,环境监测调查经度可按1.0km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及网格中心点即为土壤采样点。3)采样深度a)再利用原地块及异位利用地周边受影响区域监测点采样深度一般情况下,环境监测点采取柱状土样,采样深度从地表至再利用原地块未受污染的深度,或到异位利用地安全利用深度以下至少1.0m。依据HJ25.2,采样深度应扣除地表非土壤硬化层厚度,原则上应采集0m~0.5m表层土壤样品,0.5m以下下层土壤样品根据判断布点法采集,建议0.5m~6m土壤采样间隔不超过2m;不同性质土层至少采集一个土壤样品。同一性质土层厚度较大或出现明显污染痕迹时,根据实际情况在该层位增加采样点。依据HJ25.2,对照监测点位应尽量选择在一定时间内未经外界扰动的裸露土壤,应采集表层土壤样品,采样深度尽可能与地块表层土壤采样深度相同。如有必要也应采集下层土壤样品。b)再利用原地块及异位利用地安全利用区域监测点采样深度再利用原地块及异位安全利用区域监测点,采集深度为0m至固化/稳定化土壤层的上方阻隔措施层所在深度或作为路基材料利用深度。采样深度分层参照上一条规定。4)土壤样品的采集、保存与流转、样品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按照HJ25.2执行。5)监测周期与频次a)再利用原地块及异位利用地周边受影响区域监测参考T/CQSES06-2023,每年开展1次,每次采样间隔时间不少于9个月。3年~5年为一个监测周期。b)再利用原地块及异位利用地安全利用区域监测点参考HJ/T166,每3年监测1次。原则上,监测3次,9年为一个监测周期。6)监测结果与评价监测结果同时达到如下2个要求,说明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的安全利用对人体健康及土壤的风险水平可接受,安全利用工程效果较好,可根据实际情况,停止长期监测,或者适当延长监测周期、降低监测频次、缩减监测指标。a)原则上,每个土样目标重金属的总量含量均不大于GB36600相应类型建设用地筛选值或依据HJ25.3计算所得利用地的土壤风险控制值;重金属浸出浓度均不大于本技术规范规定的安全利用标准。b)土壤中同一深度同一土层的重金属总量含量及浸出浓度呈现稳态或者下降趋势。在95%的置信水平下,趋势线斜率显著大于0,说明污染物浓度呈现上升趋势;若趋势线斜率显著小于0,说明污染物浓度呈现下降趋势;若趋势线斜率与0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污染物浓度呈现稳态。若监测结果不能满足上述2个要求,出现目标重金属总量含量或浸出浓度超标或随着时间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工程出现问题,存在对人体健康及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危害的风险,应继续开展长期监测,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必要时,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重新处置原重金属污染土壤。9.1.3地下水长期监测地下水长期监测技术要求如下:1)监测指标地下水监测指标必须包括原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目标重金属以及常规检测指标。可增加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流速、地球化学参数等作为风险管控效果的辅助判断依据。2)监测布点参考T/CQSES06-2023,地下水监测点按如下要求布设:a)地下水点位的布设应综合考虑地下水位波动、地下水流场变化、地层不均质等因素;b)地下水长期监测井宜根据长期监测要求优先采用已有监测井,当现有监测点位、筛管位置不能满足监测要求,或监测井出现淤积、损坏现象不能满足取样要求时,应当新建长期监测井;c)地下水监测点位应沿地下水流向布设,可在安全利用场所上游、地下水可能受影响较严重区域和地下水流向下游分别布设监测点位。一般情况下,上游不少于1个对照监测点,紧邻安全利用区域两侧各不少于1个扩散监测点,下游不少于2个监测点。发现地下水受到污染,需要确定污染程度和范围时,应加密布设点位。另外,填埋路基材料的道路两侧不超过20m范围建设地下水监测井,每10km道路两侧分别至少布置2个地下水监测井,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过程中须注意避让市政管线等设施。3)采样深度依据HJ25.3,一般情况下地下水采样深度应在监测井水面下0.5m以下。4)地下水样品的采集、流转与保存、分析项目、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按照HJ164及HJ25.2执行。5)监测周期与频次参考T/CQSES06-2023,3年~5年为一个监测周期,地下水应每年开展3次,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各监测1次。6)监测结果与评价依据HJ25.6,地下水监测结果满足如下要求,说明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在安全利用地对地下水的风险水平可接受,安全利用工程效果较好,根据实际情况,可停止长期监测或者适当延长监测周期、降低监测频次、缩减监测指标。a)原则上,每口监测井的每个样品的化学指标浓度均需满足GB/T14848IV类水质标准,或者优先满足安全利用地根据HJ25.6确定的地下水修复风险控制值。若安全利用地的环境涉及饮用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点时,则需满足GBT14848相应地下水质量分类标准。b)地下水中目标化学指标浓度呈现稳态或者下降趋势。趋势判断依据趋势线斜率进行判断,具体参照9.1.2第6)条相关表述。c)更新场地概念模型,对利用地展开地下水风险评估,经过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安全利用区域边界的地下水中关注污染物浓度小于等于本条第a)条所述的质量标准,即可认为修复后土壤在该再利用区的地下水风险可接受,可在落实相关风险管控措施的条件下实现安全利用。若地下水监测结果出现不满足上述任意一条的情况,说明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工程存在可能较大的地下水风险危害问题,应继续开展长期监测,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必要时,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重新处置原重金属污染土壤。9.1.4地表水长期监测地表水长期监测技术要求如下:1)监测指标必须包括原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目标重金属以及常规检测指标。依据HJ25.2,在监测污染物浓度的同时,还应监测地表水的径流量,以判定污染物向地表水的迁移情况。2)监测布点参考T/CQSES06-2023及HJ25.2,地表水点位的布设应综合考虑安全利用技术路线、利用场所周边区域环境等,一般设置在利场所的上游和下游,上游为对照点,下游为监测点。具体点位布设要求按照HJ91.2。有渗滤液排放的,应在渗滤液排放口设置采样点。3)地表水采样依据HJ25.2,地表水采样时避免搅动水底沉积物。为反映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地表水的采样频次与采样时间应尽量与地下水采样保持一致。具体地表水样品的采集、保存与流转应按照HJ91.2、HJ493的要求进行。4)监测周期与频次同地下水监测周期与频次。5)监测结果与评价地表水监测结果需要满足如下要求,说明安全利用工程效果较好,地表水环境风险可接受,根据实际情况,可停止长期监测,或者适当延长监测周期、降低监测频次、缩减监测指标。a)原则上,每个地表水样品的化学指标浓度均需满足GB3838中Ⅳ类水标准,若安全利用地的环境涉及饮用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点时,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需满足GB3838中相应标准限值。b)地表水中目标化学指标浓度呈现稳态或者下降趋势。趋势判断依据趋势线斜率进行判断,具体参照9.1.2第6)条相关表述。若地表水监测结果出现不满足上述任意一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6《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 触发器教学课件
- Module 3 Unit 2 Reading and vocabulary-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网上证券交易委托协议经典版范本6篇
- 语言动作行为分析课件
- 【合同协议范文】财务人员聘用合同7篇
- 七广东省惠东县惠东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5单元 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第12章 空中的生物第三章 空中飞行的动物-鸟类教学设计
- 七年级生物上册 2.1.4《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2 (新版)新人教版
-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3课 美国内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4-2025年高中化学 第1章 第1节 课时1 原子核 核素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2
- 2024年开封尉氏县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笔试真题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交政策试题及答案
-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打印版
- 建筑公司管理制度大全
- GB/T 45251-2025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
- 西交大政治考题及答案
- 铁路施工安全教育培训
- 第一届贵州技能大赛铜仁市选拔赛平面设计技术文件
- 2025年陕西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招聘(20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高血压患者收缩压TTR和强化降压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 物业管理之工程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