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上海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赏析一.诗歌阅读(共6小题)1.(2021•上海)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虞美人[北宋]晁补之原桑飞尽霜空杳。霜夜愁难晓。油灯野店怯黄昏。穷途不灭酒杯深。故人心。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一般别语重千金。明年过我小园林。话如今。(1)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首词添加一个题目,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项是A.野望B.归隐C.饯别D.怀旧(2)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原桑”两句以萧条之景渲染悲壮情绪。B.“油灯”句借助典型画面表现人物心理。C.“羊山”两句以行人情状反衬自身遭遇。D.全词不事雕琢,用语清丽,情思宛转。(3)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部分。2.(2020•上海)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_____(北宋)孔武仲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1)根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A.夜泊B.野寺C.山行D.江上(2)对第二、三联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景象悠远宽阔,笔触则又细腻传神。B.写景远近结合,丰富立体而有情致。C.写秋日景色萧条冷落,富有画面感。D.写眼前所见,也含有诗人揣度之辞。(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3.(2019•上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唐)包何郎官休浣怜迟日①,野老欢娱为有年②。几处折花惊蝶梦,数家留叶待蚕眠。藤垂委地萦朱履,泉长侵阶浸绿钱③。直到闭关朝谒去,莺声不散柳如烟。[注]①郎官休浣怜迟日:郎官,指程员外;休浣,官吏按例休假;迟日,指春日。②有年:丰年。③绿钱:青苔。(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几处折花惊蝶梦”承上“郎官休浣怜迟日”句。B.“数家留叶待蚕眠”承上“野老欢娱为有年”句。C.颔联中“惊”“待”两字,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D.颈联中写到藤蔓“紫朱履”,融入了人的情感。(2)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雄浑悲壮B.闲适清雅C.哀怨凄婉D.平淡自然(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4.(2019•上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和徐都曹①[南朝齐]谢朓宛洛②佳遨游,春色满皇州。结轸③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萌道周。东都已俶载④,言归望绿畴。【注】①徐都曹:徐勉。都曹,官名。②宛洛:南阳和洛阳,这里指建康。皇州:帝都,指建康。③结轸:停车。④俶载:指农事伊始。(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诗余选集》D.《律诗集粹》(2)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叙述与写景结合B.寓情于景物之中C.用典而不失自然D.铺陈和比喻兼用(3)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5.(2018•上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少年行(唐)王昌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A.律诗B.近体诗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本作品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沉郁顿挫B.刚健豪迈C.平淡自然D.遒劲高古(3)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少年形象加以赏析。6.(2018•上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从军行(唐)崔国辅塞北胡宿下,营州索兵救。夜里倫道行,将军马亦瘦。刀光照寒月,阵色明如昼。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注】①营州:唐代州名,北接契丹。の偷道行:秘密行军,(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R.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D.“刀光照寒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慷慨激昂B.清新流畅C.深沉含蓄D.刚劲凝练(3)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
上海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赏析一.诗歌阅读(共6小题)1.(2021•上海)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虞美人[北宋]晁补之原桑飞尽霜空杳。霜夜愁难晓。油灯野店怯黄昏。穷途不灭酒杯深。故人心。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一般别语重千金。明年过我小园林。话如今。(1)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首词添加一个题目,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项是CA.野望B.归隐C.饯别D.怀旧(2)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A.“原桑”两句以萧条之景渲染悲壮情绪。B.“油灯”句借助典型画面表现人物心理。C.“羊山”两句以行人情状反衬自身遭遇。D.全词不事雕琢,用语清丽,情思宛转。(3)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部分。【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诗歌题目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诗歌内容,再联系选项具体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写作特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结合相关诗句具体辨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语句的大意,再结合题干具体赏析。【解答】(1)结合上文分析,可知此诗是描写与故人离别时的场景,分析选项可知,合适的题目为“饯别”即送别之意。故选:C。(2)A.“悲壮情绪”表述有误,全诗并未有悲壮情绪,最后两句有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之意。C.并非反衬,古道行人少正与作者心境相符合。D.“全词不事雕琢”有误,此诗正是通过对油灯、野店、古道行人等的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故选:B。(3)“—般别语重千金。明年过我小园林。话如今”是作者的临别寄语,期待与友人明年此时在这里相聚。“一般别语重千金”是实写,作者确实在送别友人;“明年过我小园林。话如今”是作者想象(期待)的情景,是虚写。情感上,从现在的送别到对未来相聚的期许,将离别之忧与相聚之喜相结合,情感更为真切、感人。由此理解即可。答案:(1)C(2)B(3)示例:“一般”句写临别寄语,然后由实入虚,想象将来在自家的小园林再次相逢,借此慰藉心灵,冲淡离别的感伤。“话如今”是说此次的聚散会成为日后重逢时回忆的话题,是对所想象的虚境细化深入,突出对此次相聚的珍惜以及离别的难舍。虚实相生的写法拓宽了词境,将喜忧交织表现得细腻宛转,真切感人。【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2.(2020•上海)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_____(北宋)孔武仲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1)根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D。A.夜泊B.野寺C.山行D.江上(2)对第二、三联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景象悠远宽阔,笔触则又细腻传神。B.写景远近结合,丰富立体而有情致。C.写秋日景色萧条冷落,富有画面感。D.写眼前所见,也含有诗人揣度之辞。(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解答】(1)根据诗歌中的“长江”“落日”“前滩”可知,这里展现出的是江上的美丽风光,故标题应为“江上”。(2)C.“写秋日景色萧条冷落,富有画面感”错误,这两联描绘秋光烂漫,一片生机的景象。(3)“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通过“一叶舟”传递出萧瑟的秋风,展现出寂寞萧索的人生感受。“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描绘的是秋光,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之感,突出作者内心的无奈之感。“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突出辽阔江天的美景和垂钓沧江,归隐江湖的志向。答案:(1)D(2)C(3)首联以“万里长江”映衬“一叶舟”传递出羁旅的寂寞萧索,而秋天触动诗人,让他心绪难平;二、三两联描绘秋光烂漫,一片生机的景象,这样的景象消释了作者的寂寞萧索;尾联写廖廓江天激发慷慨昂扬的少年壮志,以不愿垂钓沧江、归隐江湖表达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志向。【点评】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是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3.(2019•上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唐)包何郎官休浣怜迟日①,野老欢娱为有年②。几处折花惊蝶梦,数家留叶待蚕眠。藤垂委地萦朱履,泉长侵阶浸绿钱③。直到闭关朝谒去,莺声不散柳如烟。[注]①郎官休浣怜迟日:郎官,指程员外;休浣,官吏按例休假;迟日,指春日。②有年:丰年。③绿钱:青苔。(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几处折花惊蝶梦”承上“郎官休浣怜迟日”句。B.“数家留叶待蚕眠”承上“野老欢娱为有年”句。C.颔联中“惊”“待”两字,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D.颈联中写到藤蔓“紫朱履”,融入了人的情感。(2)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BA.雄浑悲壮B.闲适清雅C.哀怨凄婉D.平淡自然(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所使用的手法的探究。在仔细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判断正误。(2)本题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把握。要结合注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等对其风格进行准确评价。(3)本题考查赏析写景诗句。先要用优美的语言尽量再现诗句中描写的景物,力求意境美,再由景及情,分析诗人传达的感情。【解答】(1)C.“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分析有误,这里没有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说折花好像惊扰到了蝴蝶的美梦,是想象,蝴蝶当然不会有梦,将其拟人化了。还写到农家都预留着桑叶等待春蚕的苏醒。(2)本诗展现的是春日诗人和程员外等在休假期间赏美景的闲适之情,通过对春日美景的书写,表现了他们对东郊春景的喜爱和留恋,情感是闲适的,语言清新淡雅。故选B。(3)“莺声不散柳如烟”放在诗末,以景结情。写的是程员外在离开时的景象,说还有黄莺清脆的鸣叫声萦绕在他身边,不忍离去,柳树笼罩在烟雾中,一派朦胧之美。黄莺绿柳当然是没有感情的,诗人在这里借物抒情,含蓄地表达出对程员外的不舍,也传达出他对此地美景的不舍与留恋。以景结情,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答案:(1)C(2)B(3)答案示例:“莺声不散柳如烟”一句,写程员外离开的时候,莺声萦绕不散,绿柳烟笼雾罩,诗人不直接从程员外落笔,而是赋景物以深情,通过写黄莺绿柳不忍与程员外分别,来含蓄地表达他对东郊春景的喜爱和留恋,新颖别致,饶有余味。【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4.(2019•上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和徐都曹①[南朝齐]谢朓宛洛②佳遨游,春色满皇州。结轸③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萌道周。东都已俶载④,言归望绿畴。【注】①徐都曹:徐勉。都曹,官名。②宛洛:南阳和洛阳,这里指建康。皇州:帝都,指建康。③结轸:停车。④俶载:指农事伊始。(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B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诗余选集》D.《律诗集粹》(2)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叙述与写景结合B.寓情于景物之中C.用典而不失自然D.铺陈和比喻兼用(3)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有关诗歌体裁方面的文学常识,平时要注重积累这方面的常识。(2)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特点的把握,在仔细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写作特点。(3)本题考查对写景诗句的赏析。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认为哪联写景最好要明确,再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句写景内容,再分析使用了怎样特殊的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解答】(1)本诗作者为南北朝的谢朓,此时近体诗还没有兴起,此诗还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属于五言古体诗。故应收录在《古诗菁华》中。(2)D.“铺陈和比喻兼用”分析有误,本诗并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3)我们需要选出最具有表现力的写景诗句。“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炼字较为出色,写景最为优秀。这一联写的是阳光布满江上,绿草沐浴着阳光,在微风的吹拂下微微摆动。其中“动”“浮”两个动词较有表现力。将抽象的意象表现得形象化了,化无形为有形。日光本身难以描摹,但是将其融入到江上波光粼粼的画面之中,具有可视感,仿佛我们看到了日光在江面上跳跃的动感画面。还写到太阳光洒在绿草之上,微风起,草随风舞动,仿佛日光也跟着舞动。这两句写出了一种清新灵动之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这样的美景的喜爱之情。答案:(1)B(2)D(3)答案示例:我觉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一联写得最好。这一联写日光遍布江上,青草沐浴着阳光,在微风中摆动。其中“动”“浮”二字,捕捉精准,感受细腻,化虚为实,最有表现力。阳光本是最难以捉摸的,作者却能抓住阳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粼的画面,写出日光仿佛在江上跳跃的效果。日光又落在草叶上,风吹草动,仿佛风也有了光,浮动在草际。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我们读诗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赏景的喜悦,很有感染力。译文:早晨新亭渚边停车小憩,一眼望去郊外春色迷离,让人砰然心动,这满城胜景可媲美汉时的繁华古都啊!将车停在东郊路边,远望长江,已被黎明曙光染上了一层苍茫之色。红日冉冉升起,道道霞光铺洒江面,远远看去,波光粼粼;晨光中的青青草原迎风招展,宛如春日风光浮现在青草绿叶之上般,煞是可爱。花开正浓的桃李树下已被踏出条条小径,红日高照,桑榆树影布满大道。郊游即将结束已准备上车回城,归途遥遥之中,仍止不住的把目光投向绵延无际的绿畴。赏析: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才蒙蒙放亮,诗人就已来到城外新亭渚边。当他停车小憩,回望郊外黎明曙光,不禁怦然心动,被一片迷离春色深深吸引住了。因而,发言为诗,一开始便充满了赞叹之情:“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宛洛:指宛县和洛县。宛县是南阳郡治所在,汉时有“南都”之称。洛阳是东汉的都城。二地都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所以古人曾有“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古诗•青青陵上柏》)的诗句。皇州,指都城建康。昧旦出游,天色尚昏,是看不到“春色满皇州”景色的,所以,诗人说京城风光充满春色,春日胜景可与汉时繁华古都相媲美,是出于赞叹口吻,是一种心神向往。正是由于“宛洛佳遨游”的雅兴勃发和“春色满皇州”的神奇吸引,诗人才鸡鸣驱车、遨游郊外的。一语既出,闲情雅志,宛然可见。而在章法上,首联则是一种铺垫,暗中交代了出游的目的——娱情遣兴,没有目的的目的。所以,第二联一下子就跳跃到出游途中,大笔勾揽出一幅苍江曙色图。诗人停车东郊,迥望长江,但见东方熹微,黎明曙光在长江上面轻抹了一层苍茫之色。“迥瞰”二字最传神。诗人蓦然回首,苍茫江色猛然摄入胸怀,传达出一种豁然通亮的意蕴。所以,苍江曙色便以其特有的整体形象横亘在诗人眼前,以浑厚的内蕴感染了诗人。浩浩长江,滚滚东流,象征着勃郁而永恒的生命,使画面充满了雄浑和苍茫的色调。第三联转入京郊晨景描绘。“迥瞰”也许本是偶然的举动,可一下子被吸引住,便索性停车留步,悉心观赏京郊风光了。这个时候,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万道霞光洒满江面,远远看去,江水滔滔,波光粼粼,仿佛阳光在水面上泛动着;而青青原草,沐浴着火红的朝霞,在晨光春色中迎风招展,充满着勃勃生机,所以延颈远眺,宛如春日风光浮现在青草绿叶之上一样,煞是可爱。这一联绘景,清鲜明丽,细腻新颖,最富魅力。阳光只有亮感、温感,绝无“动”感,但诗人别具匠心,通过江水泛动的反射,写出“日华”的“动”感来;至于“风光”,本为虚景,不可确指,诗人却通过春草这一具体物象将其准确捕捉住,维妙维肖地显现出来。所以“动”“浮”二字,措辞细腻传神,笔端流露了无限的赏爱之情。第四联写桃李成蹊,桑榆荫道,虽都有成语在先,但一经纳入诗人郊外游览的独特感受之中,便又觉新鲜可爱。第三联主要写山水自然景色,第四联则着重写农家田园风光。值得注意的是,二、三、四联虽都全力写景,但亦暗寓时间的变化。二联写苍江东流,尚处曙色微明之中;三联写“日华”“风光”,则初旭东升,不言自明;至四联,已是“桑榆荫道周”,桑榆树影,布满大道,已是红日高照,春满大地了。时间的流程非常明显。这样写来,不但使三联景象各具特色,在细小微妙的差别中显现出独特的面貌来;而且,还暗写出诗人驻足郊外,移时入神的形象,表现了留连春光、热爱自然的情怀。末联结篇,神韵全在“言归望绿畴”一句上。饱览春光,留连春色,诗人似乎仍不满足,归途遥遥之中,仍不时把目光投向绵延无际的绿畴,洒向一片春色。游览行将结束,而目光仍在延伸,心情仍在留连。游览的结束,意味着诗境的进一步开拓,展示着诗情的进一步深化。正是这种景与情、物与心的反向逆差,使全诗呈现出篇结而意不绝、言有尽而情无穷的风貌,思情邈远,韵味无穷。【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5.(2018•上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少年行(唐)王昌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CA.律诗B.近体诗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本作品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BA.沉郁顿挫B.刚健豪迈C.平淡自然D.遒劲高古(3)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少年形象加以赏析。【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本常识的基本能力。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时熟练掌握有关古典诗歌体裁分类的常识,考场上按要求解答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风格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其风格特点。(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如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渲染、烘托、衬托)等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形象特点、性格、理想、对生活的态度等。【解答】(1)《少年行》这首诗歌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属于古体诗。选择C。(2)从“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等诗句可知,这首诗歌的风格为刚健豪迈,充满气势。故选B。(3)第一句以“西陵”和“侠”点明少年的身份和侠义情怀;第二句写送别场面,烘托少年此行的豪壮;“青槐”两句,色彩鲜明,一静一动,运用衬托和比喻,刻画少年的勃勃英姿;五六两句交代出征的原因是敌寇入侵,七八两句直接赞美少年的气节。答案:(1)(1分)C(2)(2分)B(3)(5分)全诗塑造了一人奔赴国难、不计功名的热血少年的形象,从诗歌中“侠少年”“短长亭”“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可以得出。【点评】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6.(2018•上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从军行(唐)崔国辅塞北胡宿下,营州索兵救。夜里倫道行,将军马亦瘦。刀光照寒月,阵色明如昼。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注】①营州:唐代州名,北接契丹。の偷道行:秘密行军,(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R.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D.“刀光照寒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CA.慷慨激昂B.清新流畅C.深沉含蓄D.刚劲凝练(3)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考点】边塞诗.【分析】(1)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2)考查理解诗歌的风格特点,要结合诗歌的手法、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可以采用排除法。(3)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要理解诗句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山下文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解答】(1)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错,无中生有。(2)本诗没有直接描写激烈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对唐军将士日夜兼程急行军增援前线行动的描写,用“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颂扬了唐军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深沉含蓄,排除ABD。(3)写行军途中得到消息,说贼人人多势众,已与我军前锋交战。“传闻”二字点出消息来源。两句以听闻的方式侧面虚写,让人感觉到行军者听到消息时的紧张、担忧、关切的思想感情,很有感染力。答案:(1)C。(2)C。(3)“传闻”在诗中是“听说”之意,指我方军队听说敌军遍布山野,“我军”的救援部队已经严阵以待,誓与殊死搏斗,侧面写出了援军行动迅速。从写法的角度上看,“传闻”属虚写(想象),将战前紧张的气氛烘托的生活而形象,充分表现了“我军的救援部队”奋勇抗敌、报效国家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的精神。赏析:这首边塞诗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营州地区的一次增援前线的军事行动,通过对唐军将士日夜兼程急行军增援前线行动的描写,颂扬了唐军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此诗构思新颖,将战前的情景通过气氛烘托和细节刻画将紧张的战争气氛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至高潮时却引而不发,耐人深思。【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二、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定主旨。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四、找意象(典故)。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考点卡片1.古诗词阅读【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根据诗歌的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二、考查形式多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考查。三、知识讲解(一)诗歌的分类: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政治讽喻诗等。当然,诗歌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同一首诗歌可能属于不同题材的诗歌,如边塞征战诗中也有抒发思乡怀人情感的,那也可以归入为思乡怀人诗。且上述分类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诗歌,只是几种最常见的诗歌。(二)诗歌的结构章法:诗:1.绝句:前两句写景(次要),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2.律诗:前四句写景(次要),后四句(抒情)(主要)。词:1.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度,主要以写景为主(次要);2.下片:抒情(主要)。(三)诗歌的基本特点:诗歌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一般分为两种情况: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反、相关、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规律总结】一、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是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例: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读诗角度:1.标题信息:标题中“金陵”“汉江”可以看出地点。“金陵望汉江”告诉我们:这是作者在金陵时写的一首诗。写作者眺望长江远去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2.作者信息:联系作者生活年代及写作时间,可知此诗写于盛唐之时,抒发的是对盛唐的赞美,同时也能透露出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3.注释信息:对时代(如“六帝”“三吴”)、地理(如“派”)、疑难句子作了介绍,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了障碍。尤其是注释④诠释了任公子的典故的含意。4.主要意象:“汉江”其实指长江。5.关键词句:“回万里”写长江之远长,“九龙盘”写长江之曲折,“迅湍”写长江之气势,“沦亡”“不足观”衬托唐之兴盛;“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则暗示自己无用武之地。二、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第四种模式: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华子岗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3.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答题示例: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3.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农业大学《大数据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量统计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大学《对外汉语教学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梅河口康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阅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海南省东方市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泰安市长城中学2025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文理)语文试题含解析
-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行业创业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理护理职业学院《数学史与数学思想方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中学2025届高三生物试题一模试卷含解析
- 1.2 《离骚(节选)》 任务式课件(共51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大班语言《他们看见了一只猫》课件
- 教育游戏化策略研究-全面剖析
- 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昆明市官渡区卫生健康局招聘笔试真题2024
- 国家安全你我有责-202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宣教课件
- 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三模试题 历史 含答案
- 2024年昆明市官渡区卫生健康局招聘考试真题
- (一模)2025年广东省高三高考模拟测试 (一) 英语试卷(含官方答案)
- 办公室环境改善项目计划书
- T-CALC 007-2025 重症监护病房成人患者人文关怀规范
- 《鸿门宴》课本剧:楚汉风云震撼开场看英雄如何对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