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2444-2022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_第1页
DB14-T2444-2022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_第2页
DB14-T2444-2022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_第3页
DB14-T2444-2022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_第4页
DB14-T2444-2022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14/T2444—2022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条件、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土地

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在山西省域内从事土地整治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

地修复)以及生态修复工作中涉及到的土地整治行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84-202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T15722-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GB/T157762016造林技术规程

GB/T20203-2006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T50085-2007喷灌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1-2014防洪标准

GB/T50265-2010泵站设计规范

GB50286-20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201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规范

GB/T50363-2018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50485-2020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GB/T50600-2020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GB/T50625-2010机井技术规范

GB51018-2014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GB/T51224-2017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SL484-2011灌溉与排水渠系建筑物设计规范

SL/T4-2020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SL56-2013农村水利技术术语

TD/T1004-2003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1031.1-2011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TD/T1036-2013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TD/T1012-2016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1

DB14/T2444—2022

TD/T1054-2018土地整治术语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土地整治landconsolidationanrehabilitation

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需要,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及相关规划,对未利用、低效和闲置利

用、损毁和退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的活动;是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修复的统称。

3.2

土地开发landdevelopment

对未利用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措施,使其达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包括开发为农用地和开

发为建设用地。

3.3

土地整理Landconsolidation

在一定区域内,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工程和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提高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

地面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活动。

3.4

土地复垦Landreclamation

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综合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3.5

土地修复landrestiration

对受污染的土地、退化土地采取综合整治措施、改变土地不良性状、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活

动。

3.6

生态修复Ecologicalrestoration

是指协助退化、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生态修复方法包括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

生态修复目标可能是针对特定生态系统服务的恢复,也可能是针对一项或多项生态服务质量的改善,亦

可称为生态恢复。

3.7

土地整治项目Landexploitationandrehabilitationproject

在一定时间、区域和投资范围内,具有明确建设目标和内容的土地整治活动。

3.8

工程类型区Projecttypearea

是指集成地理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条件,依据地貌单元的一致性和土地整治工程的类似性、气候-

土壤-生物的地带性规律,以及水土资源、耕作制度、灌溉方式的差异特点划分的综合性区域。

3.9

工程组合模式Projectcombinationmodle

2

DB14/T2444—2022

是指耕作田块平整、耕作层地力保持、水源、输水系统、防洪排涝、渠系建筑物、泵站及输配电、

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物理性工程措施的组合配置。工程类型区的性质和土地利用问题

不同,各项物理性工程的组合模式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3.10

耕作田块Cultivationfieldpiece

是指由末级田间工程设施,如渠道、林带、道路、田坎等所围成的地块,是进行农业生产和农田建

设的基本单位。

3.11

沟坡台田Gullyslopetaida

一般指分布于山地边缘或山间的阶梯状错落平台整治后形成的田块。

3.12

土地分等定级Classificationoffarmland

针对给定土地的用途,对土地单元的自然、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依据其生产能力或经济效益

划分出在一定区域内可比的质量等级的一种土地评价体系。

3.13

灌溉水源Waterresourcesforirrigation

可用于灌溉的地表水、地下水和经过处理并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的可利用

水的总称。

3.14

渠道水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canal

渠道末端净流量与进入渠首毛流量的比值。

3.15

渠系水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canalsystem

各级固定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

3.16

田间水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application

灌入田间有效利用的水量(指计划湿润层内实际灌入的水量)与农渠末端净水量的比值。

3.17

灌溉水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irrigation

灌入田间有效利用的水量与渠首引进总水量的比值。

3.18

灌溉设计保证率Insuranceprobabilityofirrigationwater

在工程设计使用期内,能保证正常灌溉供水年所占的百分数。

3.19

灌水定额Irrigatingquotaoneachapplication

单位面积一次灌水的数量。单位:水田可用mm,水浇地用m3/亩。换算:1mm=0.667m3/亩。

3.20

灌溉定额Irrigatingquota

作物生育期各次灌水的灌水定额之和。

3.21

作物需水量Cropwaterrequirement

3

DB14/T2444—2022

作物生长发育期所需要消耗的水量。

4基本原则

4.1因地制宜原则

工程建设应以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为基础,在不同工程类型区内

合理确定工程内容、工程布局和工程建设标准;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应先消灾后整治。

4.2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并重原则

应该坚持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相统一、促进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

态环境。

4.3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

工程建设应该采用适合当地实际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确保工程安全实用、技术先进、经济

合理。

4.4效益耦合最佳原则

工程建设应该有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高效利

用,有利于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同步和协调发

展。

4.5协调性原则

工程建设项目内容、规模、标准应该与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自然条件、水土资源状况、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各项建设工程相衔接,并充分体现项目工程建设的协调性和前瞻性。

4.6综合整治原则

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是土地整治工程建设项目的核心,各项工程建设不仅应符合国家、

行业、地方有关现行标准和技术规范,而且应体现土地整治工程建设项目的全局性、整体性和综合性。

5工程建设目标

5.1总体建设目标

5.1.1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土地整治相关规划,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布局生产用地、生活用地

和生态用地,显著提升土地综合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1.2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5.1.3更新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改善当地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条件,推进

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5.2具体建设目标

4

DB14/T2444—2022

5.2.1通过对农业生产空间的田块、废弃沟渠、废弃道路、废弃旧砖窑、灾毁地、采矿塌陷地、矿山

废弃地和未利用宜农荒地等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5.2.2采用改土培肥等各种措施改良土壤,使耕地的质量有大幅度提高;新增耕地质量与周边耕地质

量相近,满足当地适种农作物对土壤质量的要求。

5.2.3更新、改造、完善农田灌溉与排水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和土地生产能

力。

5.2.4修整、完善田间道路系统,提高道路通达度以及农资和农产品的运输、农机具作业、人工作业

的便利度。

5.2.5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

5.2.6通过实施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防止风沙、寒流、干热风等灾害,控制水土流失,改

善农田生态环境。

5.2.7实施农田整形工程及承包经营权调整,科学确定田块的耕作方向、长度、宽度以及平整度等,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6工程建设条件

6.1合法性

6.1.1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符合自然资源、水利、农业、林业、交通、电力和环保等行业的相关法律、

法规及规章。

6.1.2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符合现行当地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土地整治相关规划要求,并与农业、水利、

林业、电力、环保等部门专项规划相协调。

6.1.3工程建设项目不得涉及确定的各类保护地,农用地的开垦不得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地质遗迹及文化遗产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等受法律保护的各类生态红线区域以及地面坡

度大于25°的区域。

6.1.4工程建设项目尽可能避让城乡建设、工业建设等城镇建设区域。

6.2基础设施

6.2.1工程建设项目区或周边应满足施工用水要求。对拟发展为水浇地的,应有可靠的灌溉水源保障。

6.2.2工程建设项目区或周边应有较好的对外联系道路,交通比较便利。

6.2.3工程建设项目区或周边应有可靠的供电电源。

6.3水土条件

6.3.1工程建设项目区的地质环境必须稳定,不遭受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地

裂缝、地面沉降、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或没有地质灾害倾向。

6.3.2气候条件应满足当地农作物生长要求,至少满足一年一熟制以上的耕作要求。

6.3.3水资源总量能基本满足主要农作物全年生长需求,或能满足项目区季节性干旱的用水需求,或

者是通过适当的工程措施能达到以上要求,并有良好的排水条件,项目区应做到水资源平衡。

6.3.4在地下水禁采区,天然降水应能基本满足农作物的需水要求,或地表水资源可满足发展灌溉和

解决抗旱水源的要求。

6.3.5土壤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产,且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具备客土改良等土壤改良条件的区域,以

及影响生态环境的区域,禁止进行开垦耕地为主的土地整治工程建设。

5

DB14/T2444—2022

6.4其他条件

6.4.1项目区具有明确的土地权属关系,不影响工程实施后对土地权属的重新调整。

6.4.2项目区具有较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较好的经济技术条件,能保障工程建设对物资的需要,并能

对耕地进行集约利用。

6.4.3项目区所涉及的当地政府对项目建设有足够重视,干部、群众参与和配合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较

高。

6.4.4项目区的工程建设能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和当地土地以及生态环境

的退化,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7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

7.1工程类型区

7.1.1工程类型区

全省共划分五个工程类型区,包括中南部河谷平原类型区、东部土石山类型区、西部黄土丘陵沟壑

类型区、西北黄土缓坡丘陵类型区、晋北风蚀沙化类型区。

7.1.2工程模式

依据区域可利用水资源的特点,耕作制度、灌溉方式、农业发展方向的差异和土地整治主导工程模

式的不同,以工程类型区为基本框架,划分八个工程模式:

——中南部河谷平原类型区的主导模式是河谷平原灌溉工程模式和引黄灌溉工程模式;

——西部黄土丘陵沟壑类型区的主导模式是黄土丘陵坡改梯工程模式和黄土丘陵沟谷坝地工程模

式;

——东部土石山类型区的主导模式是土石山地边坡治理工程模式和土石山地沟谷治理工程模式;

——西北黄土缓坡丘陵类型区的主导模式是黄土丘陵防风固沙工程模式;

——晋北风蚀沙化类型区主导模式是风沙盐碱综合治理工程模式。

7.2工程布局

7.2.1总体布局

依据工程类型区的特点和工程模式,以及建设标准农田、增加耕地面积、更新和完善农田灌溉与排

水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合理布置土地平整、灌溉

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中南部河谷平原类型区应以建设标准农田和更新完善农田设施为主,合理布置土地平整、灌

溉与排水、田间道路与农田林网工程;

——东部土石山类型区应以保护现有梯田、兴建水源涵养林和谷坊为主,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和

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布置沟道治理和坡面小型蓄排工程;

——西部黄土丘陵沟壑类型区应以坡改梯、打坝造地为主,控制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布置梯田修

筑、沟谷坝地工程;

——西北黄土缓坡丘陵类型区应以防风固沙为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布置农田防护

林和梯田修筑工程;

6

DB14/T2444—2022

——晋北风蚀沙化类型区应以风沙盐碱综合治理为主,因地制宜布置沙化地治理、农田防护林工

程、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

7.2.2工程模式建设内容

7.2.2.1中南部河谷平原灌溉工程模式

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修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更新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河谷阶地的护岸保滩工程、

土壤改良工程,进一步开展土地平整、排水设施更新和完善、道路的维护改造、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

护等综合治理工程。

7.2.2.2引黄灌溉工程模式

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农田灌溉配套工程、土地平整工程为主,兼顾田间道路的改造、局部防洪

拦沙工程、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治理工程。

7.2.2.3土石山地边坡治理工程模式

因地制宜地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工程建设。以保护现有梯田、

兴建水平梯田和水源涵养林为主,合理建设小型蓄排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7.2.2.4土石山地沟谷治理工程模式

以修建谷坊、小型淤地坝、以梯田修筑、农田防护工程为主”改为“以修建谷坊、小型淤地坝、梯

田修筑、农田防护工程为主。

7.2.2.5黄土丘陵坡改梯工程模式

以梯田修筑工程为主,小型引水蓄水工程、道路改造工程、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治理工

程为辅。

7.2.2.6黄土丘陵沟谷坝地工程模式

以提高土地肥力和控制水土流失为主进行工程建设。以打小型坝造地为主,辅助以沟道排水工程、

坡面防护工程、小型灌溉工程、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7.2.2.7黄土丘陵防风固沙工程模式

开展以有机旱作农业,水土流失治理,改善耕地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的工程建设。积极布置防

风固沙、坡改梯,土地平整和农田灌溉等农田基础设施,应地制宜地开展雨水集蓄、节水灌溉、道路整

修、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

7.2.2.8风沙盐碱综合治理工程模式

以治理盐碱、防风固沙、改善干旱环境,解决农业用水为主进行工程建设。采取工程、生物、农业

等综合措施进行盐碱地治理,以及土地平整和灌溉与排水工程为主,配合道路整修、农田防护和生态环

境保护工程。

8土地平整工程

7

DB14/T2444—2022

8.1一般规定

8.1.1基本要求

土地平整工程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三点:

——土地平整工程必须围绕标准农田建设,未利用土地的适度开发,废弃地、塌陷地的复垦,结

合农田灌溉与排水、田间道、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统一进行;

——土地平整工程必须以耕作田块为基础进行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工程实施后,有便于耕作,促进水、肥、气、热的协调,使耕地质量有明显提高。

8.1.2耕地田块布置

耕地田块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耕作田块的布置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现有道路、灌排渠沟、农田防护林等农田基础设施,做到

以村庄定路,以地形定渠,以渠、路作骨架,划定耕作田块;

——平川地区耕作田块的布置必须综合考虑田、渠、路、林、沟等农田建设工程配置的要求,形

状以矩形或正方形为主,并有利于实现农田园林化,满足灌溉、抗旱、排涝、防洪、改善土

地生态环境和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要求;

——丘陵山区耕作田块的布置应以水平梯田为主,长边沿等高线布置,并统筹兼顾梁、峁、垣、

沟等各种地形,若地形弯曲过大时,可按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进行耕作田块布置,若

地形起伏变化过大时,可顺地形呈扇形布置,田坎不强求一律成直线,但必须满足发展有机

旱作农业、控制水土流失、雨水集蓄灌溉、小型机械作业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要求;

——在沟谷地区,耕作田块布置应结合小型淤地坝进行,田块长边垂直于等高线布置。

8.1.3土地平整单元

土地平整的基本单元一般为耕作田块,其基本原则是填挖工程量在平整单元内达到平衡,避免土方

量的运出和运入。平川灌区宜以农渠控制范围作为土地平整的基本单元;山地丘陵区的坡地、沟坝地宜

以梯田或面积适中的地块为土地平整单元。

8.1.4平整度

耕作田块的平整度必须满足当地适种农作物的灌溉、排水和耕作的要求。水田、水浇地耕作田块内

相对高差不得超过±3cm,使田块内灌溉水深保持一致;旱地区高差不得超过±10cm,便于耕作管理。

8.1.5田面坡度

在有地面灌溉条件的项目区内,田面坡度应满足当地适种农作物的灌溉、排水和耕作的要求,具有

均匀的坡降,顺灌水方向以3°以下为宜;在无地面灌溉条件的项目区内,田面坡度不宜超过6°,田面

坡度大于6°的田块应修建水平梯田。

8.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8.2.1条田

8.2.1.1通用要求

条田是一个长方形的耕作田块,适宜于在地形比较平坦的条件下修筑。

8

DB14/T2444—2022

8.2.1.2条田方向

条田长边以南北方向为宜,在受地形、气候、灌溉条件限制严重的地区,其条田的长边与主害风方

向的交角应保持在30~45之间。

8.2.1.3条田长度

条田长度应根据地形、土壤、农业机械作业方式和作物种类等因素综合确定。地面灌溉条田长度还

必须综合考虑农田灌溉、排水和田间管理的要求,旱作区条田长度应主要考虑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要求见

表1。

表1耕作田块长度控制表

单位为米

类型平原区河谷区

长度200~500100~300

8.2.1.4条田宽度

条田宽度一般取决于机械作业宽度的倍数,末级固定渠(沟)道的间距、防护林的有效防护距离、

条田面积大小以及地形条件等见表2。

表2耕作田块宽度控制表

单位为米

类型平原区河谷区

长度100~20050~100

8.2.1.5条田规模

根据地形条件、耕作方式、灌溉与排水要求、种植习惯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确定。平原区每块

条田控制面积为2.0hm2~10.0hm2,以5.0hm2左右为宜;井灌区应考虑单井灌溉面积大小,每块条田

控制面积0.5hm2~3.00hm2为宜,以便于机械耕作和灌溉。

8.2.1.6条田高程

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灌溉与排水以及防洪要求,遵循土地平整单元内填挖平衡的原则,充分考虑

灌溉、排涝、防洪、排盐、排渍以及农田灌排渠沟填挖等因素,综合平衡后确定见表3。

表3农田田面高程控制表

农田类型田面高程确定

地形变化小,旱涝保收农田根据土方挖填平衡确定

洪涝区农田高于常年涝水位0.2m以上

地下水位较高农田高于常年地下水位0.8m以上

8.2.2梯田

9

DB14/T2444—2022

8.2.2.1土坎梯田

8.2.2.1.1通用要求

主要用于中南部河谷平原类型区、西部黄土丘陵沟壑类型区、西北黄土缓坡丘陵类型区、晋北风蚀

沙化类型区,土层深厚,地面坡度较大的地区。

8.2.2.1.2田面长度

地面坡度在6°~15°之间时,梯田的田面长度以150.0m~350.0m为宜;地面坡度为15°以上时,

梯田的田面长度以100.0m左右为宜。但最短长度必须满足小型农机具的耕作要求。

8.2.2.1.3田坎高度

梯田的田坎高度必须充分考虑土质粘性、田坎的稳定性、梯田修筑的工程量等因素进行确定。田坎

高度不宜超过3.0m,对土质粘性较好、部分多年自然形成、稳定性较好区域的土坎可适当放宽,但是

高度一般不超过4.8m。

8.2.2.1.4土坎侧坡

梯田的田坎侧坡必须充分考虑土质粘性、田坎的稳定性、梯田修筑的工程量、田坎高度、少占地等

因素进行确定。

8.2.2.1.5蓄水埂

梯田蓄水埂的规格应根据田坎高度、土质粘性、当地的降雨强度等因素确定。一般为高出田面0.3

m~0.5m,顶宽0.2m~0.3m,内外坡比为1:0.5~1:1。

黄土高原区梯田规格参考值见表4。

表4水平梯田规格参考表(黄土区)

指标坡度田面宽度梯坎外坡梯田坎高度梯坎占地比例

°m°m%

<340.0801.00.44

330.0801.60.94

520.0751.82.40

1015.0702.85.00

1512.0703.610.92

2010.0654.416.0

258.0654.828.0

注:选自《梯田工程技术规范》。

8.2.2.2石坎梯田

8.2.2.2.1通用要求

主要用于土层较薄,或土层中夹杂大量石块的东部土石山区或石质山区。结合石块、砾石的清理,

就地取材修筑石坎梯田。

10

DB14/T2444—2022

8.2.2.2.2田面宽度

石坎梯田的田面宽度可以小于土坎梯田的田面宽度,但必须保证土地平整后有0.5m以上的土层厚

度,以确保作物生长。

8.2.2.2.3石坎高度

石坎梯田的田坎高度应根据最小土层厚度、地面坡度、石材质量等因素确定,一般不超过3.0m。

8.2.2.2.4石坎侧坡

石坎梯田的田坎外侧坡应根据地面坡度、田坎高度等因素确定,一般为1:0.1~0.25,但地面坡度

小于15°时,可加大为1:0.1,内侧为直墙。

8.2.2.2.5地边埂

石坎梯田的地埂应高出田面25cm~30cm,顶宽为25cm~30cm,确保梯田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

8.2.2.3沟坡台田边坡

沟坡台田边坡应符合以下规定:

——沟坡台田的自然边坡高度宜遵从自然高度进行修筑和布设田埂;

——沟坡台田边缘及其陡峭崖壁存在水土侵蚀风险和地质灾害风险的,应采取沟坡台田边缘和崖

壁的水土保持防护。

8.3治沟造地工程

8.3.1一般规定。治沟造地是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地貌,集坝系建设、旧坝修复、盐碱地改

造、荒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为一体的一种沟道治理模式。工程包括拦洪坝、淤地坝、谷坊等

为主的拦挡、排导、边坡防护和农田灌溉等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体系。

8.3.2治沟造地工程一般应选择沟道坡度及汇水面积小的沟道进行,根据沟道纵坡情况布置田块,从

沟道两侧削坡取土回填后形成沟道梯田。为保证新造地安全,应在沟道田块单侧或双侧布置排洪渠,弯

道或陡坡段要进行浆砌石或混凝土防护。

8.3.3小型沟道经行洪演算确定流量较小的,可不布置排洪渠,但需在上下两个田块间布设小型溢洪

口,溢洪口应左右交错布设,进水高程应高出回填田面高程30cm。

8.3.4规划沟道田块时应按照土方量挖填平衡的原则,地块长边宜垂直沟道布设,田块长度控制在100

m~200m,宽度控制在20m~80m,土壤压实干容重不低于1.55g/cm3。

8.3.5溢洪道、防洪坝、排洪渠等水保工程,以及边坡工程防护、植物防护参后文相关内容。

8.4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8.4.1构成

耕作层地力保持,主要是指采取物理措施对土壤满足作物种植基本要求进行的质地改良。内容包括

表土剥离、客土覆盖、掺沙掺粘、土地深耕等。

8.4.2客土回填

8.4.2.1适用范围

11

DB14/T2444—2022

在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时,由于当地的自然条件限制,土层厚度不能满足作物生产需要,而必须通过

客土覆盖增加土层厚度进行土壤改良的土地。

8.4.2.2回填厚度

客土回填厚度必须根据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有效土层厚度、原场地土层情况、土源条件、地形条件

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土地整治后为水浇地,客土回填1年后的自然塌实厚度不小于60cm,旱地不

小于50cm,耕作层厚度在25cm以上。

8.4.2.3客土质量

回填客土应以未污染的壤土和粘土为主。其土壤质地、PH值、物理粘粒含量、砾石含量、含盐量、

容重以及有机质含量等必须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8.4.2.4客土土源

根据当地的土源条件,坚持就近取土的原则选择客土土源。但必须做好取土场整治,确保生态环境

不遭破坏;尽量就近取土,减少运输距离;禁止在铁路、公路、桥涵和河(渠)堤等永久性建筑物附近

挖取回填客土。

8.4.3表土保护

8.4.3.1使用范围

表土保护包括表土剥离和表土回覆。表土回覆适用于土壤肥力难以提高的耕地。对挖土厚度大于25

cm的耕地应进行表土剥离。

8.4.3.2表土剥离

在土地平整工程实施前,将耕作田块内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如需另行堆放应做好防护措施,剥离

厚度为25cm~30cm;土地平整完成后再进行回填,以保护耕作层土壤质量。

8.4.4客土改良

适用于耕作层土壤过沙、过粘,或者土壤通体沙、通体粘等土体构型的土地进行整治。改良可采用

黏土掺沙,沙土掺粘,或者引洪漫地等方法进行,掺沙(粘)、引洪漫地的改良土层厚度为30cm~50cm;

0cm~15cm土层内>0.01mm物理性粘粒含量在20%左右;土壤稳定入渗速率<2.0mm/min。

8.4.5土地深翻

在土地整治工程施工完成后,对于耕作层土壤密实、坚硬的土地,必须采取机械、畜力、人工等方

法进行土壤疏松,松土深度不小于25cm,耕作层土壤容重控制在1.4g/cm3左右。

8.5土壤修复工程

8.5.1土壤污染类型和等级

土地污染的类型,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物质。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分为筛选值和管制值

两个级别。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等于或者低于风险筛选值的,食用农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土壤污染

风险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超过污染风险筛选值的,可能存在土壤污染风险,应当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

12

DB14/T2444—2022

农产品协同监测,采取安全利用措施。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风险管制值的,食用农产品不符合质量安

全标准等土壤污染风险高的,应采取严格管控措施。

8.5.2污染土地评估和修复

污染土地评估和修复应符合以下规定:

——污染土地整治目标为农用地的,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

—2018)开展调查评估,确保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物的各项目指标低于农用地土壤污

染风险筛选值的国家标准和山西省地方标准;

——污染物含量高于农用地“筛选值”,需进行利用风险评估,存在风险的,则需采取物理、化

学、生物等方法修复,或采取安全利用措施,确保可以安全利用;

——土壤污染物含量高于农用地“管控值”,必需进行修复,修复目标为农用地“筛选值”,经

修复效果评估认为合格后方可使用;

——一般固废占压土地整理过程中,必需依照相应的固废处置技术规范执行,在完成固废处置封

场作业并达到技术规范要求且验收合格后方可再利用;拟再利用的土地需满足相应的环境质

量要求。用作耕地时,覆盖土层厚度在80cm~100cm以上;

——农村建设用地再利用过程中,在建筑垃圾填埋处置区域需按照当地的建筑垃圾处置规范执行;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再利用土地需满足相应的环境质量要求。用作耕地时,覆盖土层厚度在80

cm~100cm以上。若作为建设用地利用需进行调查,确保地块内和周边没有明确污染源;

——换土、客土覆盖,调查所涉及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明确客土中污染物含量背景水平符合国

家标准和山西省地方标准。

9灌溉与排水工程

9.1一般规定

9.1.1工程级别

灌溉与集排水工程涉及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泵站及输配电工程以

及田间调节工程,工程级别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确定。

9.1.2灌溉标准

在不同工程类型区,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条件优先选择灌溉工程模式,并根据水文地质、气候条件、

水土资源、作物组成、耕地面积、灌水方式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灌溉保证率。具体标准见表5。

表5灌溉设计保证率

指标

工程类型区工程模式区

灌溉水田水浇地

河谷平原灌溉工程模式80%75%

中南部河谷平原类型区

引黄灌溉工程模式80%75%

水土流失边坡治理工程模式50%

东部土石山类型区

水土流失沟谷治理工程模式50%

表5灌溉设计保证率(续)

13

DB14/T2444—2022

指标

工程类型区工程模式区

灌溉水田水浇地

黄土丘陵坡改梯工程模式50%

西部黄土丘陵沟壑类型区

黄土丘陵沟谷坝地工程模式50%

西北缓坡丘陵类型区黄土丘陵防风固沙工程模式50%

晋北风蚀沙化类型区风沙盐碱综合治理工程模式75%

注:灌溉设计保证率均不低于表中指标。

9.1.3排水标准

9.1.3.1基本要求

农田排水标准必须按照作物的种类、土壤特性、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确定。

9.1.3.2排渍标准

在无盐碱化威胁的地区,地下水位必须控制在0.8m以下;地下水矿化度较高,有盐碱化威胁的地

区,除满足防渍要求外,还应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地下水临界深度以下;低山丘陵区可不考虑排渍要求。

盐碱地区地下水临界深度参见表6。

表6盐碱地区地下水临界深度

单位为克每升

地下水矿化度

土质

<22~55~10>10

沙壤土、轻壤土1.8~2.12.1~2.32.3~2.62.6~2.8

中壤土1.5~1.71.7~1.91.9~2.02.0~2.2

重壤土、粘土1.0~1.21.1~1.31.2~1.41.3~1.5

9.1.3.3排涝标准

农田排涝标准用设计暴雨重现期来表示,应根据排水区的自然条件、涝灾的严重程度及影响大小等

因素,一般可采用5年~10年。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应根据排涝面积、地面坡度、植被条件、暴雨

特性和暴雨量、河网的调蓄能力,以及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等情况,经技术论证确定。具体见表

7。

表7农田排涝标准

类型区排涝标准涝水排除时间

旱田区5年一遇1日暴雨,2日排除

水浇地、水田区、排涝治碱区10年一遇3日暴雨,5日排除

9.1.4建(构)筑物防洪标准

应根据近期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计算确定。无实测资料,难以计算确定建(构)

筑物防洪标准时,必须符合表8的规定。

14

DB14/T2444—2022

表8建(构)筑物防洪标准

单位为年

重现期

工程名称

设计校核

塘(堰)坝20100

蓄水池1030

小型拦河坝2030

泵站2030

渠系建筑物1020

灌排渠沟10—

注:建于堤防上的建(构)筑物的防洪标准不得低于堤防的防洪标准。

9.1.5灌溉水质

以地面水、地下水、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与城市污水水质接近的工业废水、矿井水作水源的农田灌

溉用水。同时水质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限值的要求;禁止用

未经处理而排入项目区泄水渠沟、蓄水洼地的污水灌溉农田。

9.1.6水利用系数

9.1.6.1渠系水利用系数

渠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75,否则应采取渠道防渗措施或其他输水方式;井灌区必须采用

渠道防渗,渠系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0.90,如采用管道输水,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95。

9.1.6.2田间水利用系数

旱田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90。水稻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0.95。

9.1.6.3灌溉水利用系数

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70;井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0.80,喷灌、微喷灌、泉涌

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85,滴灌区不应低于0.90。

9.2水源工程

9.2.1塘(堰)坝

塘(堰)坝应修筑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凹处,拦蓄坡面径流,坝高一般不宜超过10m,蓄水量应在

10×104m3以下,布局应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紧密结合。容积应根据灌溉需水量、汇水面积、降雨量确

定。主要有挡水建筑物、取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等部分组成。

9.2.2小型拦河坝(闸)

当河流水位、流量均能满足灌区农田自流灌溉要求时,宜采取小型拦河坝(闸)来调节水位与流量,

坝高一般不超过5m。小型拦水坝(闸)一般由溢流坝段和非溢流坝段组成,非溢流坝段宜采用土石坝,

溢流坝段宜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坝。若河面狭窄、河势较陡,可以将整个坝段建筑成溢流坝。

15

DB14/T2444—2022

小型拦河坝坝型应根据坝址地形、地质和筑坝材料确定。坝型及有关参数可参考表9选择。

表9小型拦河坝坝高及坝坡参数表

坝高坡比

坝型

m上游迎水面下游迎水面

重力式溢流坝≤50~3:11:0.7~1:0.85

堆石溢流坝≤51:1.5~1:21:1.5~1:3

注:堆石溢流坝、砼面板堆石坝坝址位于基岩时,下游坝坡一般不陡于1:1.5;位于非岩石地基时,下游坝坡约为

1:2~1:3。

9.2.3农用井

9.2.3.1建设条件

农用井应优先开采浅层地下水,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在地下水超采,引起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

应严格限制增打深井,已有深井的灌区应通过发展节水灌溉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逐步减少深层地下水

的开采量。

9.2.3.2井群布置

井群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地下水水力坡度较陡的地区,应沿等水位线交错布井;地下水水力坡度平缓的地区,应按梅

花形或方格形布井;

——地下水水量较为丰富的地区,应集中布井;地下水水量较贫乏的地区,应分散布井;

——地面坡度较陡或起伏不平的地区,井位应布置在高处;地面坡度较平缓的地区,井位应居中

布置;

——沿河地带,应平行河流布井;湖塘地带,应沿湖塘周边布井;

——井群布置应与灌排渠沟或管道系统、道路、林带、输电线路的布置相协调。

9.2.3.3工程建设

9.2.3.3.1井型选择和井深

井型选择和井深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采潜水或浅层承压水,主要含水层埋深在100m以内时,宜选用井径为300mm~500mm的

浅管井;混合开采潜水、承压水或单独开采承压水,主要取水含层埋深大于100.0m时,宜

选用井径不大于300mm的深管井;管井和井深应根据需水量和拟开采含水层埋深等因素综合

确定;

——主要取含水层埋藏深在50.0m以内的富水性强地下水时,由于井的出水量较大,可采直径2.0

m~8.0m的大口井型,其井深一般不超过20m;

——开采50m以内黄土含水层或富水性弱的地下水时,为增加机井出水量,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

可采用辐射井型,其井深一般在3m~12m之间;

——为使井灌区种植具有一定的效益,确保机井的使用效率,机井最大深度不应超过300.0m;

——管井应考虑一定长度的沉淀管作沉沙之用,沉淀管长度:浅井沉淀管长为2.0m~4.0m,深

井沉淀管长为4.0m~8.0m。

16

DB14/T2444—2022

9.2.3.3.2井距和井径

根据水文地质资料或采用类比法确定地下水影响半径为R时,井距一般不得小于2R,并结合机井的

单井出水量、单井控制面积、田块布局和水土平衡等因素确定不同的井距,一般情况下,旱田区井距为

400m~500m,水田区为200m~400m。

井孔直径由井管(井壁管、滤水管)外径加上周围填滤料的厚度等确定。当采用非填砾过滤器时,

孔径一般大于管径125mm;采用填砾过滤时,中、粗砂含水层,孔径一般大于管径200mm,粉、细砂含

水层,孔径一般大于管径300mm。

9.2.3.3.3井管配置及管材

井位布设应与灌排渠沟(管道系统)、道路、林带、输电线路的布置相协调。根据井深、水质、技

术和经济条件,井管可选用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混凝土管、无砂混凝土管等管材。各种井管

适宜深度见表10。

表10管井井壁管材适宜深度表

单位为米

管材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混凝土管无砂混凝土管

适宜深度>200150~200≤100≤100

9.2.3.3.4井泵

井泵应符合以下规定:

——井用水泵应根据地下水位埋深和出水量选定。当机井动水位埋深在允许吸程范围内时,宜选

用离心泵;机井动水位埋深大于8.0m时,应选用潜水电泵或长轴深井泵;

——动力机类型应根据当地能源条件合理选定。选配动力机功率时,电动机功率备用系数可采用

1.1~1.3,柴油机可采用1.2~1.4。电动机配套的机井,其装置效率不宜低于45%;柴油机

配套的机井,其装置效率不宜低于40%。

9.2.3.3.5井房

新建机井应建设井房,井房位置应与机井位置相协调。井房建筑面积不宜过大,应控制在9.0m2~

10.5m2以内,室内净高以2.8m~3.0m为宜;屋面应做防渗漏及保温处理,室内地面为混凝土或砖地

面,混凝土厚度10cm。井房宜为砖混结构,且应便于机泵安装、线路布置、管理和维修。

9.3输水工程

9.3.1明渠

9.3.1.1明渠系统

灌溉明渠系统应按照干渠、支渠、斗渠、农渠的顺序进行固定渠道设置,一般不应越级设置灌溉渠

道。农渠是土地整治项目区的末级固定灌溉渠道。

9.3.1.2明渠布置

明渠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7

DB14/T2444—2022

——渠道应选择在控制灌溉范围内地势较高地带,并避让风化破碎的岩层、可能产生滑坡及其他

地质条件不良的地段;

——渠线宜短而直,并应有利于机耕,避免深挖、高填和穿越村庄;

——对渠道沿线山洪应予以截导,防止进入灌溉渠道。如必须引洪入渠时,应校核渠道的泄洪能

力,并应设置排洪闸等安全设施。

9.3.1.3明渠流量

在确定的灌溉标准下,根据设计最大灌水率、灌溉面积、输水损失等确定设计流量;根据设计最小

灌水率、灌溉面积、输水损失等确定最小流量,最小流量应不低于设计流量的40%;在设计流量的基础

上,乘以加大系数来确定加大流量,加大系数为1.35~1.30。确保明渠系统确定、规划布局和纵横断面

等设计的合理性。

9.3.1.4明渠流速

明渠设计流速应按照土渠不冲不淤流速确定,一般应控制在0.6m/s~1.0m/s之间为宜,最小不得

小于0.3m/s,清、浑水两用明渠应进行防冲处理,设计流速不宜小于1.5m/s。

9.3.1.5明渠纵横断面

9.3.1.5.1设计要求

保证输水能力,边坡稳定和水流安全通畅,末级渠道与上级渠道的水面应平顺衔接,渠道放水口的

水位应高出平整后田面进水端不少于10cm,渗漏损失量较小,占地较少,工程量较小,施工、运用和

管理方便,土渠宜采用梯形断面,混凝土渠或石渠宜采用矩形或U形断面。

9.3.1.5.2边坡系数

梯形断面水深小于或等于3.0m的挖方渠道,最小边坡系数可参照表11确定,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和

经验确定;采用机械开挖或位于寒冷地区的挖方渠道,边坡系数可较表列数值或稳定分析计算成果适当

加大;采用刚性衬砌的挖方渠道,边坡系数在满足衬砌前土质边坡稳定的基础上可适当减小。

表11挖方沟渠的最小边坡系数

单位为米

渠道水深

土质

<11~2>2

稍胶结的卵石1.001.001.00

夹沙的卵石和砾石1.251.501.50

粘土、重壤土1.001.001.25

中壤土1.251.251.50

轻壤土、沙壤土1.501.501.75

沙土1.752.002.25

填方渠道的渠堤填方高度小于或等于3.0m时,其内、外边坡最小边坡系数可按表12确定;渠堤填

方高度大于3.0m时,其内、外边坡系数应根据稳定分析计算确定。渠堤填方高度大于5.0m时,宜在其

底部以上每隔5.0m设宽度不小于1.0m的戗道。

18

DB14/T2444—2022

表12填方沟渠的最小边坡系数

单位为米

渠道水深

土质<11~2>2~3

内坡外坡内坡外坡内坡外坡

粘土、重壤土1.001.001.001.001.251.00

中壤土1.251.001.251.001.501.25

轻壤土、沙壤土1.501.251.501.501.751.50

沙土1.751.502.001.752.252.00

9.3.1.5.3明渠的底宽、水深

明渠的底宽、水深等参数必须采用渠道断面设计计算确定。占地宽度应由其横断面特征、边坡、底

宽、水深等因素的计算结果,并结合当地对灌溉沟渠的实际需要确定。

9.3.1.5.4安全超高

挖方渠道的渠岸与填方渠道的渠堤的安全超高,应根据加大水深确定,其计算公式为:

···················································(1)

1

式中:∆ℎ=4ℎ�+0.2

——渠道的加大水深;

——安全超高。

ℎ�

9.3.∆1ℎ.5.5堤顶宽度

挖方渠道的渠岸与填方渠道的渠堤的堤顶宽度,应根据加大水深确定,其计算公式为:

······················································(1)

式中:�=ℎ�+0.3

——渠道的加大水深;

——堤坝宽度。

ℎ�

9.3.1�.6明渠防渗

明渠防渗应符合以下规定:

——在渠道工程中,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0.75时,应采取渠道防渗衬砌措施;渠道防渗衬砌

工程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经过技术经济比选,可采用土料、水泥土、砌石、

膜料、沥青混凝土和混凝土等材料防渗衬砌;防渗渠道选线应尽量避开冻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