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方案_第1页
110kV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方案_第2页
110kV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方案_第3页
110kV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方案_第4页
110kV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kV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方案项目部2024年7月核定:审查:校核:、质量控制措施为提高变电站施工质量,稳步达标投产,杜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势在必行,由于变电安装工程设备与技术不断更新,新的质量通病也将不断出现,施工人员必须持续改进施工工艺及迅速提高技术水平,才能防患于未然。本措施将变电站电气安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列举如下:7.1主变压器7.1.1油箱、法兰连接处渗漏油(1)原因分析:各部件密封处连接不当,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整体密封试验。(2)防治措施:(a)处理每个密封面,所有大小法兰密封面或密封槽在安装密封垫前均应清理干净,密封光滑平整;采用与密封面尺寸配合良好的耐油密封圈,并将变形、失效的垫圈全部更换;对于无密封槽的法兰,将密封垫用密封胶粘在有效密封面上;紧固法兰时采取对角线方向,交替、逐步拧紧各个螺栓,最后统一紧固,以保证压紧度一致。(b)变压器注油完毕,按制造厂要求做整体密封试验,对渗漏处进行处理。治理措施:更换密封圈或重新均匀紧固螺栓。7.2母线安装7.2.1母线不平直、不美观(1)原因分析:安装方法不当(2)防治措施:(a)安装前母线连接时,可根据经验预留一点挠度,安装时母线上凸,受重力作用使母线趋于平直。(b)正确采取防微风震动措施。处理措施:重新安装或增加微风防振动措施。7.2.2母线连接螺栓规格不符合要求,连接不紧固(1)原因分析:对规程不了解,图省事,未按要求力矩进行螺栓紧固(4)防治措施:(a)母线孔径不应大于连接线端子直径1mm,螺栓长度宜漏出螺母2~3扣。(b)严格按规定紧固力矩紧固螺栓,紧固完后应进行检查。(c)对不符合要求的螺栓予以更换。(d)采取力矩扳手重新紧固。7.3电缆敷设7.3.1电缆保护管敷设不到位(1)电缆保护管敷设不到位,排管管口不齐,保护管口有毛刺,敷设封堵管口不及时原因分析:设备接线位置不清,保护管弯制弧度不统一,对规程不了解,质量要求不严,图省事。(2)防治措施:(a)电缆保护管施工前应参照安装图纸确定电缆接线位置(b)保护管弯制严格控制弯度长度。(c)保护管切割后,立即修整管口毛刺,敷设完后应及时封堵管口。(d)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和验收。(3)治理措施:(a)排管管口不齐,进行切割取齐。(b)采用火焊切割的重新气割或用磨光机打磨管口。(c)管口有毛刺,采用锉刀打磨光滑。(d)未封堵的管口及时封堵7.3.2电缆敷设不整齐,交叉处理不好(1)原因分析:未做好敷设工作的合理规划,敷设次序不正确。(2)防治措施:(a)电缆施工采用微机辅助管理。(b)敷设时,合理配备人员分段指挥并现场控制质量。(c)电缆敷设时同一路径电缆尽量一批敷设完,敷设时按先长后短,先上后下,先内后外顺序敷设,敷设一根即整理绑扎牢固一根,排列应整齐。(d)增加中间验收环节,敷设整理不合格,不能进行下工序施工。治理措施:对已敷设电缆进行整理,绑扎固定。7.3.2电缆封堵不密实、不美观,个别地方漏刷防火涂料(1)原因分析:封堵方法不合理,对封堵工作不重视。(2)编制有针对性的作业指导书,明确封堵要求,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3)加强质量检查。7.3.3电缆存放及敷设后做头前电缆端头未封堵,电缆受潮(1)原因分析:工作人员不重视(2)防治措施:(a)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b)加强质量检查。(c)将受潮的电缆头切除,不予使用。7.3.4电缆标识牌不规范(1)只在电缆两端挂设电缆标识牌,电缆标识牌内容过少,个别电缆标识牌挂设错误。(2)原因分析:(a)质量要求不严(b)认为按规范要求挂设电缆牌无用。(c)工序安排不大拿感,统一安排在二次接线完成后更换正式电缆牌。(d)挂设标识牌不认真,图省事。(3)防治措施:(a)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明确要求。(b)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力度。(c)二次接线完成后统一挂牌存在困难时,应在接线过程中挂设电缆牌。(d)标志牌上应注明线路编号,当无编号时,应写明电缆型号、规格及起点终点;并使用电缆应有的顺序号。(4)治理措施:(a)在电缆接头,拐弯处、夹层内、隧道及竖井的两端、人井内等地方,电缆上补装标志牌。(b)对不符合要求活挂设错误的标志牌予以更换。7.3.5除规范允许情况外仍出现电缆对接头(1)原因分析:(a)电缆敷设前根据购买的每盘电缆长度对电缆进行规划,确定各盘电缆敷设哪几根电缆。(b)电缆敷设时应由熟悉设备位置及接线位置的施工人员在电缆两端负责确定电缆预留长度。(2)治理措施:(a)尽量更换不够长的电缆并用于其他短电缆敷设,重新敷设本根电缆。(b)按规范要求做对接头,并做好相应记录。7.3.6带钢铠电缆钢铠未按要求接地(1)原因分析:对规范及设计要求不清,施工人员图省事。(2)防治措施:(a)对接线人员进行培训,掌握规范要求。(b)技术人员查阅相关图纸及说明书,明确接地要求,并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3)治理措施:(a)重新做头,将钢带按要求接地。(b)对不应两端接地而已接地的予以拆除。7.4接地施工7.4.1接地体顶面埋设深度过浅,不符合设计规定(1)原因分析:(a)对零米标高位置不清。(b)施工人员图省事。(2)防治措施:(a)施工前,土建人员根据零米标高及目前场地标高资料,设计要求确定接地体埋设深度。(b)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在接地体回填前严格验收。(c)对接地极难以打到地下规定深度的,可将相应地点开挖一定深度后打接地极。治理措施:继续挖土直至水平接地体达到设计要求,将垂直接地体继续深打直至符合设计要求。7.4.2接地装置焊接部位未做防腐处理(1)原因分析:(a)施工过程中遗漏(b)施工人员自身质量要求不严,图省事。(2)防治措施:(a)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必要时指定相应处罚措施。(a)加强质量监督检查。(3)治理措施:(a)未作防腐处理的进行防腐。7.4.3垂直接地体、水平接地体的间距不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1)原因分析:(a)对规范要求不清。(b)施工人员图省事。(2)防治措施:(a)明确规范要求,并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b)加强质量监督检查。(3)治理措施:进行返工,重新敷设。7.4.4明敷接地线的安装在直线段上,有高低起伏及弯曲等情况(1)原因分析:(a)缺少支持件,或支持件间距过大。(b)敷设接地线时未划线安装,导致位置偏斜。(c)焊接时接地线出现偏斜。(2)防治措施:(a)支持件间的距离,在水平直线部分宜为0.5-1.5m,垂直部分宜为1.5-3m,转弯部分宜为0.3-0.5m。(b)明敷接地线时,应划线安装,保证敷设顺直。(3)治理措施:(a)按要求增加支持件。(b)出现弯曲现象后进行返工,重新敷设。7.4.5明敷接地线个别漏刷条纹标志(1)原因分析:(a)施工过程中遗漏。(b)质量要求不严。(2)防治措施:(a)安排施工任务时,对需刷标志漆的部分进行交底,明敷接地线的表面应涂以15~100mm宽度相等的绿色和黄色相间的条纹。(b)加强质量监督检查。(3)治理措施:漏刷处补刷条纹标志。7.4.6明敷接地线条纹不符合要求、污染墙面等(1)原因分析:(a)对规范要求不清楚。(b)施工人员图省事。(c)刷漆顺序不对。(d)刷漆前未除锈或镀锌面直接刷漆。(e)刷漆时,未对墙面等采取保护措施。(2)防治措施:(a)给施工人员交底,使施工人员明确要求,明敷接地线表面应涂以15-100mm宽度相等的绿色和黄色相间的条纹;可在每个导体的全部长度上或只在每个区间或每个可接触到的部位上做标志。(b)刷漆前应对钢材表面进行除锈,刷漆时宜扫从上到下的顺序刷漆,以免相互污染。(c)墙面上采用报纸或塑料布等进行保护,以免造成污染。(3)治理措施:按规范要求重新刷漆。7.4.7接地体(线)的焊接搭接长度不够(1)原因分析:(a)对规范要求不清楚。(b)施工人员图省事。(2)防治措施:(a)加强质量监督检查。(b)接地体(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c)扁钢为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三个棱边焊接。(d)圆钢为其直径的6倍。(e)圆钢与扁钢焊接时,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f)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时,为了连接可靠,除应在其接触部位两侧进行焊接外,并应焊以由钢带弯成的弧型(或直角型)卡子或直接由钢带本身弯成弧型(或直角型)与钢管(或角钢)焊接。(3)治理措施:返工处理。7.4.8接地体(线)的连接焊接夹渣、不牢、工艺差(1)原因分析:(a)焊工技术水平低。(b)质量要求不严。(2)防治措施:(a)采用合格焊工进行焊接或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b)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力度。(3)治理措施:进行返工处理。7.4.9接地体及相应紧固件采用普通件代替镀锌制品(1)原因分析:(a)对规范要求及设计要求不清楚。(b)材料准备不足。(2)防治措施:(a)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明确要求。(b)准备足够相应材料,发生材料代用应得到设计人员许可。(3)治理措施:对用错的材料进行更换。7.4.10打入地下接地极时,接地极弯曲或端头受损(1)原因分析:(a)施工人员野蛮施工。(b)采用施工方法不当。(2)防治措施:(a)试打接地极,直接打入困难时,可对相应区域进行开挖,开挖到一定深度后打入接地极。(b)打入接地极时加工专用接地保护帽,保护接地极端头不受损伤。治理措施:将弯曲变形的接地极予以更换。7.5二次接线7.5.1电缆二次接线不整齐,标识不清,一个端子单侧接线超过两根(1)原因分析:接线方案不合理,施工人员工艺水平差(2)防治措施:(a)根据盘内设备布置情况制定接线方案,必要时可进行模拟比较确定接线方案。(b)对接线工作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允许上岗。(c)芯线号头采用内齿软管或异型管热压制作,一面盘内号头长度应一致。(3)治理措施:(a)标识不清的更换号头。(b)一个端子单侧接线超过两根的增加端子排进行调整。7.5.2盘、柜内的二次导线有接头(1)原因分析:施工人员预留芯长度不够,设计变更后芯线改变接线位置。(2)防治措施:(a)敷设电缆及盘内分线时,施工人员应根据盘内端子布置情况预留电缆长度。(b)加强图纸会审力度,争取提前提出问题进行变更。(3)治理措施:将不够长的芯线通过备用端子转接,并明确标识。7.5.3盘柜二次接线芯线损伤(1)原因分析:使用工具不合适,使用自制钩刀剥电缆皮,人员工艺水平差、图省事。(2)防治措施:(a)使用专用电缆刀剥电缆皮。(b)对不同型号电缆在剥电缆皮前进行试剥,调整钩刀剥切深度。(3)治理措施:损伤的芯线不得使用,换用完好备用芯。7.5.4两根导线接同一端子不规范(1)原因分析:对规范要求不清,图省事。(2)防治措施:对接线人员进行培训,掌握规范要求,掌握正确的接线方法。治理措施:(a)不同截面两根导线接在同一端子的,将接线重新调整,必要时增加转接端子。(b)两根导线间未加垫片的补加垫片。7.5.5对于螺栓连接端子,电流回路不打圈(1)原因分析:对要求不了解,施工人员图省事。(2)防治措施:对接线人员进行培训,掌握规范要求。(3)4治理措施:将芯线打圈后压接。7.5.6多股导线直接压节到端子排上,多股芯线于接线鼻子压接不牢(1)原因分析:选用接线鼻子或压钳不合适,施工人员图省事。(2)防治措施:(a)根据端子排形式选取适合的接线鼻子,插接式端子排采用针型鼻子,螺丝压接根据情况选用“0”或“U”型鼻子。(b)接线鼻子规格应与芯线规格相配。(c)根据接线鼻子类型选用相应压钳压接。(3)治理措施:将芯线重新压接,重新接线。7.5.6屏蔽电缆屏蔽层未按设计要求的接地方式接地(1)原因分析:对规范及设计要求不清,施工人员图省事。(2)防治措施:(a)对接线人员进行培训,掌握规范要求。(b)技术人员仔细查阅相关图纸及说明书,明确屏蔽层接地要求,并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3)治理措施:重新做头,将屏蔽层按要求接地。8、环境保护及减排节能措施8.1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工程现场的办公区、生活区应采取绿化措施,改善生态环境。现场应设置足够数量的废料箱、垃圾桶和水冲式厕所,并有专人清扫,保持现场施工环境的卫生。生活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及时清运到指定地点,集中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生活用水,应按清、污分流方式,合理组织排放。污水应经处理达到标准后排放。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及竣工后,应及时修整和恢复在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并尽可能采取绿化措施。8.2减少扰民噪声及降低环境污染措施遵守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采取合理措施,保护工地及工地周围的环境,避免污染、噪声或由于其他施工方法的不当造成的对公共人员或财产等的危害或干扰,妥善处理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减少噪声污染,保证现场及周边环境不受污染。8.3噪声排放控制措施对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为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操作砂轮机、磨光机等噪声较高机械,减少接触噪声的时间,以及穿插安排高噪声的工作。对距噪声源较近的施工人员,采取佩戴防护耳塞或头盔、缩短其劳动时间等有效措施。同时,注意对机械的经常性保养,尽量使用其降低到最低水平。为保护施工现场附近居民的夜间休息,采取控制施工时间的措施,施工时间为每天8:00至18:00。需要夜间施工的,需办理相关夜间施工手续。8.4固体废弃物控制措施施工中产生的建渣、废旧包装物、金属边角余料、废塑料制品、废油漆桶、废纸、电线等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和贮存,现场设置足够的废物桶或废物集中贮存点,并有明显的废物名称标识,项目部明确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方法,各施工队负责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和对一般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物资部门负责对危险废物的外委处置,各处置单位均应及时建立处置记录。各施工队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及时收集固体废物,对容易扩散、流失和影响环境卫生的固体废物应贮存在废物桶内。8.5污液排放控制措施厕所化粪池排水管接到下库营地公用排污管网。施工期间同时做好雨水的排水,保持现场道路、施工场地不积水。废油、废油漆由项目部物资部门统一回收外委处置;油类、油漆在使用过程中应有防止滴、漏的措施。8.6减排节能措施针对施工用水、电、燃料、汽油、钢材、木材、纸张等制定节能控制计划,规定能源的合理消耗。使用节能型LED照明设备,采用无功补偿设备减少能耗。加强施工供电管理,尽量保证变配电设备和负荷中心相接近,并减少中间的变电环节,尤其避免迂回使巾、近曲远送等现象。电缆导线在选择时,从合理性、节能性的角度出发,根据电流密度计算导线的截面,尽量增大截面。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将运行负荷控制在40%-80%。之间,能够提高经济性。8.7变压器油及SF6气体排放控制措施变压器油严禁排向周边泥土中,必须排进站内专用的事故油池中。设置的事故油池对其进行油水分离处理,油回收,水处理达标后用移动式潜污泵抽排。六氟化硫气体严禁向大气排放,必须采用专门的回收装置回收。

9、应急处置措施9.1应急管理要求1)作业期间,必须配备应急抢救器具。如:急救箱、软梯、绳子以及其他必要的器具和设备。应急工具摆放在方便取用的位置,并设置“应急物品”标牌,以便在非常情况下抢救作业人员。b)施工期间,应急小组成员需要到岗到位。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应立即响应应急预案,组织抢险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救护,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降低损失,落实专人负责安全监护,防止事态扩大。9.2应急响应指挥小组9.2.1应急组织机构主要人员联系电话表9.2.1-1应急组织机构主要人员联系电话部门姓名电话县应急管理局办公电话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办公电话EPC项目部监理项目部项目部施工项目部9.2.2施工应急车辆及司机一览表表9.2.2-1施工应急车辆及司机一览表车型车牌号司机联系电话备注小车9.2.3施工应急指定医院一览表表9.2.3-1施工应急指定医院一览表医院名称联系电话地址备注县人民医院镇卫生院9.2.4其他应急电话表9.2.4-1其他应急电话派出所公安局消防1199.3各级应急职责9.3.1工作负责人指挥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组织作业人员迅速组织抢救伤员;及时将现场情况报告本单位主管领导;及时拨打急救电话。9.3.2工作班人员在工作负责人的指挥下,协助工作负责人开展现场处置;抢救伤员,维持秩序,保护现场。9.4应急处理方案9.4.1高空坠落、物体打击应急处理(1)发生人员高空坠落物体打击事故后,应马上组织抢救伤者,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2)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9.4.2触电应急处理(1)立即切断电源。可以采用关闭电源开关,用干燥木棍挑开电线或拉下电闸。救护人员注意穿上胶底鞋或站在干燥木板上,想方设法使伤员脱离电源。(2)脱离电源后立即检查伤员,发现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直到医生到达;首先,要尽快把他仰面放平进行人工呼吸,进行人工呼吸时,抢救人员骑跪在触电人员身体上部(注意不要压在其身上),双手按在触电人员胸部上下反复按压,按压的速度每分钟30-40次,或按这样的速度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直至触电人员有心跳,有呼吸为止。心脏按摩,抢救人员双手按在触电人员的左胸心脏部位有节奏的按压,每分钟60-70次,直到有心跳为止。(3)对已恢复心跳的伤员,千万不要随意搬动,以防心室颤动再次发生而导致心脏停跳。应该等医生到达或等伤员完全清醒后再搬动。9.4.3蛇、虫、蚂蚁咬伤应急处理(1)施工时尽量穿长裤、长袖,必要时应佩戴草帽;施工人员进入草丛前应先用树枝、棍棒探路,作业时,要随时注意观察周围情况,及时排除隐患。(2)遇到毒蛇时不要惊慌失措,应尽量躲避其追赶,或是站在原处面向毒蛇,注意来势,左右避开,寻找机会拾起树枝自卫。如被毒虫咬伤,不要惊慌,先撤离到安全地带,挤出“毒血”,并用酒精消毒伤口。如被毒蛇咬伤,对毒蛇咬伤的症状应有一定的了解,通常观察伤口上若有两排牙痕的顶端有两个特别深而粗的牙痕,说明是毒蛇咬伤,若仅是成排的细齿状“八”字形牙痕,并在20分钟内没有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和无力等症状,则为无毒蛇咬伤。如果不慎被蛇咬伤,先要进行简单的包扎、治疗,然后尽快送到附近医院进行治疗,如果不能确定是哪种蛇毒,应将蛇打死,一并带到医院。9.4.4机械伤害事故应急处理(1)轻伤事故:立即关闭运转机械,保护现场,向应急小组汇报;对伤者同时消毒、止血、包扎、止痛等临时措施;尽快将伤者送医院进行防感染和防破伤风处理,或根据医嘱做进一步检查。(2)重伤事故:(a)立即关闭运转机械,保护现场,及时向现场应急指挥小组及有关部门汇报,应急指挥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b)立即对伤者进行包扎、止血、止痛、消毒、固定等临时措施,防止伤情恶化。如有断肢等情况,及时用干净毛巾、手绢、布片包好,放在无裂纹的塑料袋或胶皮袋内,袋口扎紧,在口袋周围放置冰块、雪糕等降温物品,不得在断肢处涂酒精、碘酒及其他消毒液。(c)迅速拨打120求救和送附近医院急救。9.4.5交通事故应急处理①应急响应(1)接警程序:当发生交通事故时,最先发现情况的人应立即报告交通事故,及时将交通事故的信息准确传出。(2)发现交通事故的任何人,均有责任将信息报告给与其最近的管理人员,使消息迅速报告到项目部。(3)项目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开展救援工作。同时及时将事故及受伤情况上报。报告内容: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或里程、工程名称、伤亡人数、事故简要经过、事故抢救情况和采取的措施。(4)领导小组根据事故情况及时确定是否向社会相关救援机构请求支援,以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如确定需要支援,应向公司应管理小组及时报告,报告发生交通事故伤亡和伤害的地点,同时必须告知工程附近最醒目的标志建筑,以利相关单位迅速判断方位。同时安排接车人员迅速到路口等待,迎接抢救车辆,引领急救车迅速到达现场。②应急救援(1)发生交通事故后,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投入救援工作,各有关人员按照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协同配合的原则,迅速开展抢救人员,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因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势严重,要对症抢救,在进行简单包扎、止血处理的同时,向周边120急救中心报告,请求支援,在120急救中心到来后,应迅速将受伤人员送往医院抢救。(3)事故发生后,及时在事故车后方设置警示标志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同时妥善保护好事故现场,确需要移动某些物件时,应做好标记。9.4.6特殊情况的处置(1)由项目部与管理部门密切合作、科学组织施工、加强施工路段管理、快速处理事故和突发事件。(2)遇见雾天能见度低于50m及其他恶劣气候影响施工安全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加强安全巡逻。(3)遇有大雨、暴雨等恶劣天气,停止施工。9.4.7人身事故的应急处理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尽一切力量全力组织现场抢救受伤人员,脱离起因物、致害物,减少人员伤亡;采取措施制止事故扩大。事故发生后,事故部门或者现场人员应当积极采取自救措施;最大限度利用社会公共资源,迅速拔打120、110急救或报警电话,确保伤员得到及时医治,防止事故的扩大。救援示意图详见图9.3.1-1现场人员在医疗救护人员没有到达现场之前,不能停止人工心肺复苏等有效的抢救手段。注意现场不能根据观察伤员的呼吸或脉搏心跳,有无休克现象擅自判定伤员死亡而中断或放弃抢救。在抢救行动中,首先要考虑是否有新的危险源,参与抢救的人员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做好自我防护措施。事故发生单位、项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备所属单位等有关负责人应迅速组织人员赴现场调查,协助现场全力做好事故的救援工作。尽快了解事故经过,查明事故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控制危险源,做好现场的事故防范工作。同时尽快向上级有关单位、地方部门报告。事发单位、部门(包括施工队伍)要及时将事故情况向当地的安全监督局、公安局或派出所报告情况。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仔细对现场进行标志记录或拍照、录像并保持记录的准确性。10、电气设备安装强制性条文标准名/代号条文号强制性条文内容控制措施《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7-20104.4.1在验收时,应进行下列检查:2)电气连接应可靠且接地良好。3)断路器及其操动机构的联动应正常,无卡阻现象:分、合闸指示正确:辅助开关动作正确可靠。4)密度继电器的报警、闭锁定值应符合规定;电气回路传动正确。5)六氟化流气体压力、泄露率和含水量应符合规定。6)接地良好。现场检查4.4.2在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和文件:3)安装技术记录;4)调整试验记录。资料审查《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9-20065.4.7直埋电缆回填土前,应经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在隐蔽前进行检查验收签证6.1.1电缆终端与接头的制作,应由经过培训的熟悉工艺人员进行。检查必须是经培训考试合格的电工持证上岗。6.2.1三芯电力电缆终端处的金属护层必须接地良好。电力电缆线路的试验应符合国标GB50150-2006要求。进行实物检查和现场调试监督7.0.1对易受外部影响着火的电缆密集场所或可能着火蔓延而酿成严重事故的电缆,必须按设计要求的防火阻燃措施施工。对照设计图纸进行现场检查7.0.3防火阻燃材料必须经过技术或产品鉴定,在使用时,应按设计要求和材料使用工艺提出施工措施。文件报审7.0.6在封堵电缆孔洞时,封堵应严实可靠,不应有明显的裂缝和可见的孔隙,孔洞较大者应加耐火衬板后再进行封堵。现场检查7.0.7阻火墙上的防火门应严密,孔洞应封堵;阻火墙两侧电缆应施加防火包带或涂料。现场检查2.1.1电气装置的下列金属部分,均应接地:1)电机、变压器、电器、携带式或移动式用电器具等的金属底座和外壳。2)电气设备的传动装置。3)屋内外配电装置的金属或钢筋混凝土构架以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遮栏和金属门。4)配电、控制、保护用的屏(柜、箱)及操作台等的金属框架和底座。5)交、直流电力电缆的接头盒、终端头和膨胀器的金属外壳和电缆的金属护层、可触及的电缆金属保护管和穿线的钢管。6)电缆桥架、支架和井架。7)装有避雷线的电力线路杆塔。8)装在配电线路杆上的电力设备。9)在非沥青地面的居民区内,无避雷线的小接地电流架空电力线路的金属杆塔和钢筋混凝土杆塔。10)电除尘器的构架。11)封闭母线的外壳及其他裸露的金属部分。12)六氟化硫封闭式组合电器和箱式变电站的金属箱体。13)电热设备的金属外壳。14)控制电缆的金属护层。现场检查《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169-20062.1.3需要接地的直流系统的接地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能与地构成闭合回路且经常流过电流的接地线应沿绝缘垫板敷设,不得与金属管道、建筑物和设备的构件有金属的连接。2)直流电力回路专用的中性线和直流两线制正极的接地体,接地线不得与自然接地体有金属连接。当无绝缘隔离装置时,相互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m。3)三线制直流回路的中性线宜直接接地。施工图审查现场检查2.1.4接地线不应作其他用途《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169-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169-20162.2.5在地下不得采用裸铝导体作为接地体或接地线现场检查2.2.7不得利用蛇皮管、管道保温层的金属外皮或金属网以及电缆金属护层作接地线。现场检查2.3.1除接地体外,接地体引出线的垂直部分和接地装置焊接部位应作防腐处理施工图审查及现场检查2.3.3接地线应防止发生机械损伤和化学腐蚀。在与公路、铁路或管道等交叉及其他可能使接地线遭受损伤处,均应用管子或角钢等加以保护。接地线在穿过墙壁,楼板和地坪处应加装钢管或其他坚固的保护套,有化学腐蚀的部位还应采取防腐措施。施工图审查及现场检查2.3.4接地干线应在不同的两点及以上与接地网相连接。自然接地体应在不同的两点及以上与接地干线或接地网相连接。施工图审查及现场检查2.3.5每个电气装置的接地应以单独的接地线与接地干线相连接,不得在一个接地线中串接几个需要接地的电气装置。施工图审查及现场检查2.3.11当电缆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时,电缆头的接地线应通过零序电流互感器后接地:由电缆头至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一段电缆金属护层和接地线应对地绝缘。施工图审查及现场检查2.3.13变电所、配所的避雷器应用最短的接地线与主接地网连接。施工图审查及现场检查2.3.15高压配电间隔和静止补偿装置的栅栏门绞链处应用软铜线连接,以保持良好接地。施工图审查及现场检查2.3.16高频感应电热装置的屏蔽网、滤波器、电源装置的金属屏蔽外壳,高频回路中外露导体和电气设备的所有屏蔽部分和与其连接的金属管道均应接地。施工图审查及现场检查2.4.1接地体(线)的连接应采用焊接,焊接必须牢固无虚焊"。接至电气设备上的接地线,应用镀锌螺栓连接。现场检查2.4.2接地体(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扁钢为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2)圆钢为其直径的6倍。3)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4)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时,为了连接可靠,除应在其接触部位两侧进行焊接外,并应焊以由钢带弯成的弧形(或直角形)卡子或直接由钢带本身弯成弧形(或直角形)与钢管(或角钢)焊接。施工图审查及现场检查2.5.12.5.1避雷针 (线、带、\网)的接地,尚应遵守下列规定:一、避雷针(带)与引下线之间的连接应采用焊接。二、避雷针(带)的引下线及接地装置使用的紧固件均应使用镀锌制品。三、建筑物上的防雷设施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距地面的1.5m-1.8m处设置断接卡,断接卡应加保护措施。四、装有避雷针的金属筒体,当其厚度不小于4mm时,可作避雷针的引下。筒体底部应有两处与接地体对称连接。五、独立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与道路或建筑物的出入口等的距离应大于3m。当小于3m时应采取均压措施或铺设卵石或沥青地面。六、独立避雷针(线)应设置独立的集中接地装置。当有困难时,该接地装置可与接地网连接,但避雷针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至35kV及以下设备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沿接地体的长度不得小于15m.七、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与接地网的地中距离不应小于3m。八、配电装置的架构或屋顶上的避雷针应与接地网连接,并应在其附近装设集中接地装置。施工图审查施工图审查及现场检查2.5.2建筑物上的避雷针或防雷金属网应和建筑物顶部的其他金属物体连接成一个整体.现场检查2.5.3装有避雷针和避雷线的构架上的照明灯电源线,必须采用直埋于土壤中的带金属护层的电缆或穿入金属管的导线.电缆的金属护层或金属管必须接地,埋入土壤中的长度应在10m以上,方可与配电装置的接地网相连或与电源线、低压配电装置相连接。现场检查2.5.5避雷针(网)带,及其接地装置,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施工程序。首先安装集中接地装置,后安装引下线,最后安装接闪器。现场检查2.6.1携带式电气设备应用专用芯线接地,严禁利用其他用电设备的零线接地:零线和接地线应分别与接地装置相连接。现场检查2.6.2携带式电气设备的接地线应采用软铜绞线,其截面不小于1.5m.现场检查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171-20122.0.9手车式柜的安装尚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检查防止电气误操作的“五防”装置齐全,并动作灵活可靠。现场检查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20144.0.1535kV架空电力线路的瓷悬式绝缘子,安装前应采用不低于5000V的兆欧表逐个进行绝缘电阻测定。在干燥情况下,绝缘电阻值不得小于500MΩ检查测试记录2.0.4电器的外部接线,应符合下列要求现场检查2.0.4.3电源侧进线应接在进线端,即固定触头接线端:负荷侧出线应接在出线端,即可动触头接线端。现场检查2.0.4.6连接处不同相的母线最小电气间隙:不同相的母线最小电器间隙额定电压U≤500(V)最小电气间隙10mm;额定电压500<U≤1200,最小电气间隙14mm现场检查3.0.2低压断路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3.0.2.2低压断路器与熔断器配合使用时,熔断器应安装在电源侧。现场检查3.0.3低压断路器的接线,应符合下列要求:3.0.3.1裸露在箱体外部且易触及的导线端子,应加绝缘保护。现场检查5.0.1住宅电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5.0.1.1集中安装的住宅电器,应在其明显部位设警告标志。现场检查5.0.1.2住宅电器安装完毕,调整试验合格后,宜对调整机构进行封锁处理。现场检查7.0.3按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7.0.3.3集中在一起安装的按钮应有编号或不同的识别标志。“紧急”按钮应有明显标志,并设保护罩。现场检查10.0.1熔断器及熔体的容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核对所保护电气设备的容量与熔体容量相匹配,对后备保护、限流、自复、半导体器件保护等有专用功能的熔断器,严禁替代。现场检查10.0.5安装具有几种规格的熔断器,应在底座旁标明规格。现场检查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201410.0.8螺旋式熔断器的安装,其底座严禁松动,电源应接在熔芯引出的端子上。现场检查11.0.1工程交接验收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1.0.1.4电器的接零、接地可靠。现场检查11.0.1.6绝缘电阻值符合要求检查测试记录11.0.1.7活动部件动作灵活、可靠,联锁传动装置动作正确。《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258-20101.0.13配线工程中非带电金属部分的接地和接零应可靠。现场检查2.1.10在TN-S、TN-C-S系统中,当金属电线保护管、金属盒(箱)、塑料电线保护管、塑料盒(箱)混合使用时,金属电线保护管和金属盒 (箱)必须与保护地线(PE线) 有可靠的电气连接。现场检查3.3.2当室外配线跨越人行道时,导线距地面高度不应小于3.5m:室外配线跨越通车街道时,导线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6m.现场检查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J50150-201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J50150-201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J50150-201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J50150-20166.0.1电力变压器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1、绝缘油试验或SF6气体试验;2、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直流电阻;3、检查所有分接头的变压比;4、检查变压器的三相接线组别和单相变压器引出线的极性;5、测量与铁芯绝缘的各紧固件(连接片可拆开者)及铁心(有引接地线的)绝缘电阻;6、非纯瓷套管的试验;7、有载调压切换装置的检查和试验;8、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绝缘电阻、吸收比或极化指数;9、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gδ;10、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直流泄漏电流;11、变压器绕组变形试验;12、绕组连同套管的交流耐压试验;13、绕组连同套管的长时感应电压试验带局部放电试验;14、额定电压下的冲击合闸试验;15、检查相位;16、测量噪音;十一、十二、十四款的规定进行。⑤电压等级在35kV及以上的变压器,在交接时,应提交变压器及非纯瓷套管的出厂试验记录。现场检查6.0.7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直流泄漏电流,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当变压器电压等级为35k及以上,且容量在10000kVA及以上时,应测量直流泄漏电流;二、试验电压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当施加试验电压达1min时,在高压端读取泄漏电流。泄漏电流值不宜超过本标准附录三的规定。现场检查绕组额定电压kV现场检查25-3063-330500直流试验电压kV现场检查204060注:1.绕组额定电压为13.8kV及15.75时,按10kV级标准;18kV时,按20kV级标准。2.分级绝缘变压器仍按被试绕组电压等级的标准。6.0.8绕组连同套管的交流耐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容量为8000kVA以下、绕组额定电压在110K以下的变压器,应按本标准附录一试验电压标准进行交流耐压试验;现场检查6.0.9绕组连同套管的局部放电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电压等级为500kV的变压器进行局部放电试验,实测放电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加电压√3Um/√3=Um。2. 测量电压在1.3Um/下,时间为30min,,视在放电量不宜大于300Pc。3. 测量电压在1.5m/下,时间为30min,,视在放电量不宜大于50Pc。4.上述测量电压的选择,按合同规定。注:Um均为设备的最高电压有效值。现场检查6.0.10测量与铁芯绝缘的各紧固件及铁芯接地线引出套管对外壳的绝缘电阻,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进行器身检查的变压器,应测量可接触到的穿芯螺栓,轭铁夹件及绑扎钢带对铁轭、铁芯、油箱及绕组压环的绝缘电阻;二、采用2500V兆欧表测量,持续时间为1min,应无闪络及击穿现象;三、当轭铁梁及穿芯螺栓一端与铁芯连接时,应将连接片断开后进行试验;四、铁芯必须为一点接地;对变压器上有专用的铁芯接地线引出套管时,应在注油前测量其对外壳的绝缘电阻。现场检查7.0.1电抗器及消弧线圈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一、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直流电阻;二、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绝缘电阻#吸收比或极化指数;三、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E;四、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直流泄漏电流;五、绕组连同套管的交流耐压试验;六、测量与铁芯绝缘的各紧固件的绝缘电阻;七、绝缘油的试验;八、非纯瓷套管的试验;现场检查九、额定电压下冲击合闸试验。注:①干式电抗器的试验项目可按本条第一、二、五、九款规定进行。②消弧线圈的试验项目可按本条第一、二、五、六款规定进行;对35kV及以上油浸式消弧线圈应增加第三、四、七、八款。③油浸式电抗器的试验项目可按本条第一、二、五、六、七、九款规定进行;对35kV及以上电抗器应增加第三、四、八款。现场检查7.0.6绕组连同套管的交流耐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额定电压在110kV以下的消弧线圈、干式或油浸式电抗器均应进行交流耐压试验,试验电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一的规定;二、对分级绝缘的耐压试验电压标准,应按接地端或其末端绝缘的电压等级来进行。现场检查7.0.7测量与铁芯绝缘的各紧固件的绝缘电阻,应符合本标准第6.0.10条的规定.8.0.1互感器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一、测量绕组的绝缘电阻;二、绕组连同套管对外壳的交流耐压试验;三、测量35kV及以上互感器一次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24anδ;五、测量电压互感器一次绕组的直流电阻;七、测量1000V以上电压互感器的空载电流和励磁特性;八、检查互感器的三相结线组别和单相互感器引出线的极性;九、检查互感器变比;十一、局部放电试验;十二、电容分压器单元件的试验。现场检查8.0.3绕组连同套管对外壳的交流耐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全绝缘互感器应按本标准附录一规定进行一次绕组连同套管对外壳的交流耐压试验。二、对绝缘性能有怀疑时,串级式电压互感器及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中间电压变压器,宜按下列规定进行倍频感应耐压试验:1、倍频感应耐压试验电压应为出厂试验电压的85%2、试验电源频率为150H2及以上时,试验时间t按下式计算:1.倍频感应耐压试验电压应为出厂试验电压的85%.2.试验电源频率为150H2及以上时,试验时间t按下式计算:t=60×100/ƒ式中t__试验电压持续时间 (s)ƒ__试验电源频率(HZ)3.、试验电源频率不应大于400(HZ。试验电压持续时间不应小于20s。4.倍频感应耐压试验前后,应各进行一次额定电压时的空载电流及空载损耗测量,两次测得值相比不应有明显差别。5.倍频感应耐压试验前后,应各进行一次绝缘油的色谱分析,两次测得值相比不应有明显差别。6.倍频感应耐压试验时,应在高压端测量电压值。高压端电压升高容许值应符合制造厂的规定。7.对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中间电压变压器进行倍频感应耐压试验时,应将分压电容拆开。由于产品结构原因现场无条件拆开时,可不进行倍频感应耐压试验。三、二次绕组之间及其对外壳的工频耐压试验电压标准应为2000V。现场检查8.0.12局部放电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一、35kV及以上固体绝缘互感器应进行局部放电试验。三、测试电压值及放电量标准应符合表下表的规定。现场检查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J50150-201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J50150-201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J50150-20168.0.12四、的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局部放电试验,可按本标准第18.0.4条的规定进行..五、局部放电试验前后,应各进行一次绝缘油的色谱分析。现场检查8.0.13电容分压器单元件的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电容分压器单元件的试验项目和标准,应按本标准第18.0.2\18.0.3\18.0.4条的规定进行.二、当继电保护有要求时,应注意三相电容量的一致性。现场检查11.0.1真空断路器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二、测量每相导电回路的电阻%三、交流耐压试验;四、测量断路器的分,合闸时间;五、测量断路器主触头分,合闸的同期性;六、测量断路器合闸时触头的弹跳时间;八、测量分!合闸线圈及合闸接触器线圈的绝缘电阻和直流电阻;九、断路器操动机构的试验。现场检查12.0.1六氟化硫(sF6) 断路器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二、测量每相导电回路的电阻;三、耐压试验;四、断路器电容器的试验;五、测量断路器的分、合闸时间;七、测量断路器主、辅触头分,合闸的同期性及配合时间;九、测量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绝缘电阻及直流电阻;十、断路器操动机构的试验;十一、套管式电流互感器的试验;十二、测量断路器内sF6气体的微量水含量;十三、密封性试验;十四、气体密度继电器、压力表和压力动作阀的校验。现场检查12.0.4耐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应在断路器合闸状态下,且SF6气压为额定值时进行。#试验电压按出厂试验电压的80%;二、耐压试验只对110kV及以上罐式断路器和500kV定开距瓷柱式断路器的断口进行。现场检查13.0.1六氟化硫封闭式组合电器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一、测量主回路的导电电阻;二、主回路的耐压试验;三、密封性试验;四、测量六氟化硫气体微量水含量;五、封闭式组合电器内各元件的试验;六、组合电器的操动试验;七、气体密度继电器#压力表和压力动作阀的校验。现场检查13.0.6封闭式组合电器内各元件的试验,应按本标准相应章节的有关规定进行,但对无法分开的设备可不单独进行。注:本条中的“元件”是指装在封闭式组合电器内的断路器、隔离开关、负荷开关$接地开关、避雷器、互感器、套管、母线等。现场检查18.0.1电容器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一、测量绝缘电阻;二、测量耦合电容器、断路器电容器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及电容值;三、耦合电容器的局部放电试验.现场检查18.0.2测量耦合电容器、断路器、电容器的绝缘电阻应在二极间进行,并联电容器应在电极对外壳之间进行,并采用1000V兆欧表测量小套管对地绝缘电阻。现场检查18.0.3测量耦合电容器、断路器电容器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及电容值,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测得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24"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二、耦合电容器电容值的偏差应在额定电容值的+10%~-5%范围内,电容器叠柱中任何两单元的实测电容之比值与这两单元的额定电压之比值的倒数之差不应大于5%;断路器电容器电容值的偏差应在额定电容值的5%范围内。对电容器组,还应测量总的电容值。现场检查18.0.4耦合电容器的局部放电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对500kV的耦合电容器,当对其绝缘性能或密封有怀疑而又有试验设备时,可进行局部放电试验。多节组合的耦合电容器可分节试验。二、局部放电试验的预加电压值为0.8×1.3Um,停留时间大于10s;降至测量电压值为1.1Um/√3,维持1min后,测量局部放电量,放电量不宜大于10Pc.现场检查20.0.1避雷器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一、测量绝缘电阻;二、测量电导或泄漏电流,并检查组合元件的非线性系数;三、测量磁吹避雷器的交流电导电流;四、测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持续电流;五、测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工频参考电压或直流参考电压。现场检查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J50150-201624.0.11kV以上架空电力线路的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一、测量绝缘子和线路的绝缘电阻;二、测量3kV以上线路的工频参数;三、检查相位;四、冲击合闸试验;五、测量杆塔的接地电阻。现场检查3.2.1施工现场一般规定3.2.1.9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穿好工作服,’严禁穿拖鞋、凉鞋、高跟鞋。严禁酒后进入施工现场。现场检查3.3.2施工用电设施4电气设备附近应配备适于扑灭电气火灾的消防器材,电气设备发生火灾时,应首先切断电源.现场检查3.4.1防火一般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