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阶地的一般形成过程阶段一河流侧蚀、堆积,拓宽河谷,形成宽广河漫滩。阶段二局部河段地壳快速抬升,河床纵剖面比降加大,河流下切加剧,形成深切河谷阶段三地壳稳定后,河流侧蚀拓宽河谷,形成现在的河漫滩。原来的河漫滩地势抬高,形成阶地。(也可以认为下切和侧蚀同时进行)阶段四地壳再次抬升,河流下切,形成深切河谷;河流侧蚀形成新河漫滩;上阶段河漫滩因抬升形成阶地。重复此过程将形成更多阶地。2、影响阶地形成的其他影响因素。我们在题目中接触的阶地,多是以上过程形成的,其形成的条件可以简要概括为:①相对宽广的河漫滩;②地壳间歇性抬升;③河流下切、侧蚀。这是由地壳运动引发的,较为普遍。实际上,还有其他原因导致阶地形成,下面说明两类。(1)气候变迁:气候变迁主要通过影响河流水量、含沙量来影响河流的侵蚀与堆积过程。当气候变干时,河流水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此时期植物会减少、物理风化增强,土壤易于冲刷,增加了河流的含沙量,致使河流产生大量堆积,形成面积较大的河漫滩;当气候转为湿润时,河流水量增大,同时在此时期植物生长繁茂,河流含沙量降低,河流下蚀增强,形成阶地地貌。(2)侵蚀基准面(海面)变化:海面下降时,河流比降增大,河流下蚀增强,形成阶地;海面上升时,会淹没沿海的河谷或阶地。由此形成的阶地多发育在河流中下游。(结合下面侵蚀基准面的定义理解此过程。)【地壳运动引发的阶地是侵蚀基准面不变,地壳抬升,导致河流下切;而这一过程正好相反,地壳不动,侵蚀基准面下降,使河流下切。一组相对运动,道理是一样的。】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侵蚀达到某一水平面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的水平面。侵蚀基准面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地方侵蚀基准面两种。1终极侵蚀基准面:对于终止于内陆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们的终极侵蚀基准面。对所有入海河流而言,海面为它们的终极侵蚀基准面。2地方侵蚀基准面:河流各段的坚硬岩坎(山中低陷处)、湖泊洼地或河流汇口处,都是局部河段的侵蚀下限。植被与环境【知识梳理】1.植被与环境(1)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2)植被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2.森林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森林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多藤本、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3.草原与荒漠类型分布气候特征植被特征草原热带草原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有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温带草原温带地区的大陆内部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荒漠热带至温带的气候干旱地区干旱,降水稀少以旱生的灌木为主,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4.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表所示: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防风固沙,减轻灾害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5.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的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生长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①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②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③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④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⑤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⑥某一季节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点。6.不同区域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不同区域森林的环境效益举例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尤其是丘陵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长江中游山区的防护林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西北地区风沙大,西北防护林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沿海地区防止海浪侵袭,保护海堤红树林是天然的海岸防线,具有减小风速、减轻海岸的侵蚀,净化海水、促淤造陆等作用城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声城市工业、交通污染严重,故城市绿地主要功能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削弱噪声基础一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这四种物质的配比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其上作物的生长状况,一般情况下,理想的土壤组成占比如右图,过高或过低的配比将不利于作物的生长。这四种物质需要把握的一些细节:1、矿物质(体积比)理想土壤组成指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是一些疏松的风化物、固体颗粒物。(体积比)理想土壤组成①矿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组成土壤的骨架。②矿物质是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主要提供磷、钾、钙、镁等各种矿物元素,因为这些元素本身就是岩石的成分,植物所必需的氮元素并不来于此)。2、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由分解产物再合成的腐殖质等。①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②有机质尤其是腐殖质,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好。③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后为作物提供氮素养分,当然也含有一些钙、镁、钾等矿物元素养分;同时有机质分解后还会释放二氧化碳。3、空气、水分上面两种物质都是固体物质,这两种是液态和气态物质,填充于土壤的孔隙中。①两者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含量此消彼长:空气多,水分就少;水分多;空气就少。②两者含量也会直接影响土壤肥力。通气性、透水性好的土壤更有利于作物生长。基础二土壤的形态、分类虽然所有的土壤都是由以上四种物质构成,但各地的土壤并非都长一个样。在观察土壤时,我们一般会关注土壤的以下形态特征:颜色、质地、结构、疏松度、孔隙度、干湿度、酸碱度等。下面就这些形态特征进行逐一说明:(1)土壤颜色①影响土壤颜色的因素Ⅰ有机质: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颜色较深。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总体上呈黑色,腐殖质含量越高,对土壤颗粒的染色越重,如黑土颜色的形成与其有机质含量高有关。Ⅱ土壤矿物颜色: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由紫色砂岩、页岩转化而来,矿物质呈紫红色;南方的红壤,是因土壤多铁铝氧化物,颜色呈红色。Ⅲ土壤湿度:土壤干时颜色往往较浅,而湿润时往往颜色较深。Ⅳ土壤结构:同一种土壤处在团聚状态和研碎成粉末状态时,其颜色是不同的。我国不同颜色的典型土壤分布①几种红色土壤的比较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燥红土是在热带干旱、炎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赤红壤又称为砖红壤性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季雨林环境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②黄壤黄壤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湿润多雾环境下,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但黄壤较红壤水分条件更好。我国黄壤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丘陵山地和高原,适合林业发展,贵州分布面积最大,是南方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需要注意的是,黄壤和黄土是两个种类,一定区分。③紫色土紫色土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环境下,受紫色砂岩、页岩影响,呈现紫红色。我国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因此有“紫色盆地”之称。紫色土肥力较高,四川盆地历代在此土壤上耕作,产量较高,因此四川盆地又有“天府之国”之称。(2)土壤质地土壤由不同大小的固体颗粒组成,根据大小颗粒的不同组成划分土壤,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黏土三类,三种土壤特性比较如下表,其中壤土兼备砂土和黏土的优点,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土壤:用手研磨时的手感粒径比例透水通气性保水性能有机质保肥性能耕作难度砂土颗粒较粗,研磨时有刺手感砂粒含量占优势强差易分解弱,养分易淋溶流失易耕作壤土-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良好强不易分解强易耕作黏土颗粒较细,研磨时有粘滑感含砂粒很少,黏粒占比量大,有黏性差强分解缓慢强,养分不易淋溶流失不易耕作(3)土壤剖面结构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层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下面介绍两种比较典型的土壤剖面结构:森林土壤剖面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又分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层迁移;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有水的下渗才能发育淋溶层,沼泽等积水地带、荒漠等干旱地带一般不发育。母质层:由母岩层风化形成的疏松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耕作土壤剖面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土壤熟化,指在原来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平整土地、翻耕、施肥、灌溉以及其他措施进行改良,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生长方向演变。只有经过熟化的土壤才具有比较好的耕作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相反,自然条件下未人为扰动过的土层称为生土。(4)土壤疏松度、孔隙度土壤疏松度:即土壤的紧实状况。土壤疏松,孔隙度大,通水透气性好;土壤紧实,孔隙度小,土壤通水透气性好。一般通过翻耕措施来疏松土壤,以满足作物生长。土壤孔隙度:影响孔隙度的因素有,Ⅰ土壤质地:砂土孔隙度大,孔隙多,黏土孔隙度小,孔隙少;Ⅱ土壤疏松度:土壤疏松孔隙度大,孔隙多,土壤紧实孔隙度小,孔隙少;Ⅲ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巢穴多,孔隙度大,孔隙多;Ⅳ土壤裂隙:因地质或其他原因使土壤中裂隙多,那么孔隙度大。(5)土壤干湿度土壤中的水称为土壤水。土壤水并非纯水,而是溶解了一些可溶性有机物、无机物(矿物质)等,因此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会跟随水分运动上下运移。如,地表蒸发强,比较干燥时,水分会在毛细作用下向上运移,水分被蒸发,溶解盐析出,导致地表盐碱化;再如,当水分下渗较强时,水分在重力作用下,会将土壤中的养分不断向下淋溶,从而在土层中形成淋溶层,而在下部形成淋溶物质较多的淀积层。土壤水含量与土壤空气含量呈反比,因为土壤孔隙是一定的,有此无彼。对于作物生长来说,水分过少会导致作物供水不足,干旱死亡;水分过多会导致土壤透气性变差,微生物活性减弱,分解有机质速度减慢,土壤肥力变差,甚至厌氧条件下会产生有毒气体(H2S等),导致作物死亡、烂根等。因此,要满足作物生长,水分要适宜,即本主题开始提到的,按20%-30%分布才是较为理想的土壤。(6)土壤酸碱度酸碱度用pH值表示,pH值越小酸性越强,pH值越大碱性越强,中性土pH值为7左右。我国土壤由北向南pH逐渐减小,长江以南的土壤多为酸性,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碱性。(简记:“南酸北碱”),微生物活性在酸碱中性附近(pH6.5-7.5)活性最强,也就有利于作物生长。但某些作物,如茶、柑橘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也有植物能适应碱性土壤,如棉花、小麦、碱蓬。形成条件(成土要素)和形成过程:1、成土要素(1)成土母质岩石经过风化会形成成土母质,这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主要是一些矿物无机物。①岩石风化程度高,破碎的颗粒物小,形成的土壤质地更细,粒径更小。②岩石中的矿物元素(如钾、钙、钠、镁、磷等),会为作物生长提供营养成分。(2)生物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从而成为土壤肥力,所以土壤肥力与生物密切相关。不同生物对土壤的影响方式不同:①植物:腐烂的根系、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有机质。②动物:排泄物、分泌物、残体等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某些土壤动物(蚯蚓等)会搅动土体,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③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形成腐殖质等可供作物吸收的营养物质。微生物也分为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土壤透气性良好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活跃,分解有机质,释放其中营养物质,土壤肥力增加;土壤透气性不好的条件下,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会产生大量还原物质(如甲烷、硫化氢、醇类等),无助于土壤营养物质的提高,甚至对作物生长有害。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分泌酸性物质等,会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过程。(3)气候气候最主要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均会影响土壤的形成。①气温Ⅰ温度高,微生物活性强,有机质分解速率快,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土壤肥力较低,如热带雨林土壤;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率慢,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多,土壤肥力较高,如高纬度黑土。Ⅱ温度高,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快,更有利于土壤形成;温度越低越不利于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②降水Ⅰ降水主要通过雨水的淋溶、侵蚀作用影响。降水多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强,养分流失,土壤肥力较低;降水适中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弱,土壤肥力较高。(降水过少的区域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条件,有机质少,土壤肥力差)Ⅱ降水多,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快,更有利于土壤形成;降水越少越不利于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③水热组合Ⅰ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快,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比如亚马孙河流域。Ⅱ干热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如撒哈拉沙漠地区。Ⅲ湿冷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Ⅳ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慢。④风主要通过风蚀、蒸发影响。风蚀较强,会使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蒸发强影响土壤水分条件,在偏干旱区会引发土壤盐碱化等。(4)地形①海拔:Ⅰ海拔较高的山地,由于各海拔高度水热条件不同,土壤往往也呈现由山顶到山麓的垂直差异特征。Ⅱ受地形影响,山顶细小颗粒物容易被侵蚀冲刷至山麓地带。因此,从山顶到低地依次分布砾土、砂土、壤土、黏土,颗粒物由粗到细。②坡向:Ⅰ阳坡与阴坡:阳坡光热条件好,蒸发强,水分条件差;阴坡光热条件差,蒸发弱,水分条件好。Ⅱ迎风坡与背风坡:迎风坡水分条件好,背阴坡水分条件差。Ⅲ以上只是单一考虑热量和水分条件,如果出现某一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这样的情况,要具体分析。③坡度:Ⅰ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Ⅱ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5)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形成时间越长,土壤发育程度越高,土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cm厚的耕作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土壤发育过程时间推移(6)人类活动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①积极的影响: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②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它是反映土壤肥沃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肥力的因素有: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简记:“水肥气热”)。(1)养分(营养物质)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镁、硫等各种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养分含量高,土壤肥力高。土壤中养分通过下面的过程释放出来,被植物吸收利用:问题: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否一定说明土壤肥力高?不一定。土壤有机质本身无法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只有经过微生物分解后才能将营养物质释放,从而被利用。如果有机质无法被分解,那么即便土壤中含有大量有机质,也无法转化为营养物质,提高肥力。(2)水分水分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作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含量。【详细参见前面土壤特征中的“土壤干湿度”】(3)空气【详细参见前面土壤特征中的“土壤干湿度”】(4)热量①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土壤温度提高,有利于作物发芽、生长。②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土温高,微生物活性强,有利于有机质分解,释放营养物质,土壤肥力强。知识关联1、土壤功能①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②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③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④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2、土壤退化与改良(1)土壤退化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与人为利用不当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主要表现为Ⅰ物理退化:土壤硬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Ⅱ化学退化: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Ⅲ生物退化: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下面就几个常出现的进行简单说明:①土壤沙化土壤沙化,泛指良好的土壤或可利用的土地变成含沙很多的土壤或土地甚至变成沙漠的过程。原因: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破坏了原有沙地的自然植被,导致土壤沙化趋于严重,加速沙化过程。【详见“生态脆弱区”主题】②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公顷。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详见“生态脆弱区”主题】③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我国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详见“流域内协调发展”主题】(2)土壤改良对于退化、不能满足耕作需求的土壤进行改良改造。①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治理Ⅰ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淋洗土壤表层的盐分,降低土壤含盐量。Ⅱ井灌井排:抽取盐水,补充淡水。井灌井排这项技术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井排和井灌。①井灌:是抽取深层的地下淡水用作灌溉,同时淋失地表盐分,以治理土地的盐渍化。②井排:通过钻取浅层机井抽取机井附近的浅层咸水,使得地下潜水位下降,从而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返盐,减少或减缓地表积盐的强度。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控制土壤的盐碱化。此外,它还能在干旱季节通过开发利用地下水,使汛前地下水位达到年内最低值,腾空了土壤的孔隙容积,供汛期存蓄入渗雨水,减少地面径流,减轻涝灾威胁(防涝)。Ⅲ覆盖:通过覆草、覆膜等覆盖物,抑制蒸发返盐。Ⅳ农业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减少风沙侵蚀;树木的根系还可以吸收水分和盐分,有助于降低地下水位和土壤盐分;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②南方红壤(酸性土)改良Ⅰ增加红壤有机质含量,科学施肥。Ⅱ撒熟石灰,酸碱中和。Ⅲ种植绿肥,增施氮、磷、钾等矿质肥料。生石灰和熟石灰生石灰是氧化钙(CaO),遇水放热生成熟石灰[Ca(OH)2],熟石灰呈碱性。在农业生产中,治理酸性土壤多直接用熟石灰,熟石灰溶于水,可更方便的进行酸碱中和。因生石灰可生成熟石灰,在某些地区也可以用生石灰治理酸性土,另外,生石灰因有放热特性,所以更多情况下用它来灭杀病虫害,杀死土壤中的害虫、虫卵。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要素相互作用气候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水文各种水体之间以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地貌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地下水等影响生物受光、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如下图所示。(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功能失调的例子。(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4)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果植被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该区域的气候、水文、土壤和地貌等因素的变化,并将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甚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1.自然带的形成:整体性的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受不同气候影响,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植被和土壤类型不同,构成了不同的自然带。2.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自然带受气候影响而形成的,其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注意:1.沙漠气候对应的是荒漠带;2.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荒漠气候)3.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其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地带性分布。主要有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但受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等因素影响,自然带也呈现出非地带性,简言之,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或者在该出现的地方没有出现。二、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热量】自然带的更替:热带雨林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硬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冰原。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水分】自然带的更替:森林——草原——荒漠。【中纬度陆地最明显】(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水热条件】自然带的更替:冰川积雪带——荒漠带——高山草甸带——**——基带(海拔从高到低)。【在低纬度的高山分异明显】1.自然带的分布:(1)分布规律:垂直带谱变化(由低到高)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2)基带:山麓所在的自然带,由当地的纬度决定;(3)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①温度因素:同一高度的山体,雪线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同一山体,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②降水因素: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③地形因素: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④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对雪线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⑤气候地貌的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大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4)林线: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相吻合。若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①【影响林线分布的热量因素】: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热量不足使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不能形成干物质。a.纬度:通常纬度越低,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林线分布越低。b.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向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阳坡,山地林线分布较低。c.海拔:同纬度相比较,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山地林线分布越低。②【影响林线分布的水分因素】:降水减少会使植物叶和芽出现干化现象,从而限制树木在更高海拔高度生长。高山林线高度随降水减少而降低。a.纬度: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b.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c.海陆位置:同纬度相比较,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注: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猪肉市场销售规模及竞争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物联网桥梁长期监测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烯虫酯行业市场容量预测及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烤漆竹子台行业市场发展规模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4年上门服务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2024年生产L型氨基酸的新酶种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2024-2030年中国液氧充装行业十三五需求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油泵凸轮轴行业十三五需求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汽车玻璃贴膜行业供需状况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水果罐头市场竞争态势及运营效益预测报告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植树问题 人教版
- 社区儿童健康管理案例分析报告
- 企业财务管理课件:如何正确认识企业财务管理
- 2024年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为例
-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护理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课程标准
- 单位职工酒驾检讨书范文
- 心脏骤停与猝死
- 《功能材料概论》课件
- 工程师职称代评销售话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