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断句-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1页
文言断句-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2页
文言断句-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3页
文言断句-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4页
文言断句-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9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是高考必考的内容,2023年考试通过选择断句点的方式考查,表面是选择,

实际是主观断句,难度上有所提高,以后可能是一种常态方式,平时注意这种题型的训练,

找到确实的应对方式。

考向一文言断句

【真题再现】

1.(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日是儿爱

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

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2.(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公旦使各居甚宅可甚再无变但新惟仁至生亘姓有过在于一人或五旦广大坐坐天下矣

凡所必贵士益于置以甚仁而有德也景公

(节选自《说苑•贵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

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

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

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

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技法点拨】

1.根据"日”“云”“言”等对话词语断句。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日”“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

便。遇到"日”“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2.根据常用虚词断句。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

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

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

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己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

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

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3.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

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

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

乎;“可得……欤”;“得无……乎”等,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

“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

是”“然则”等。

4.根据词性词义以及语法结构断句。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

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

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

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

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

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5.根据排比对偶与反复等修辞断句。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

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断开一处,接着便可

断开几处。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

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6.还要注意有时古代的特殊称谓,专用词语不要断开。

【通关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围赵之邯郸。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十愿有日:“事将奈

何矣?”平原君日:“百万之众折于外,令区内国邯郸面丕熊去魏云便将军主拽每今赵帝秦

令其人.在建胜也何里言事。"连日:“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寿而归之。”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又内围邯郸A而不能去B魏王使将军C辛垣衍令赵帝秦D今其人在E是F胜也何敢言事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目:“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

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

对。王日:“子其明之。”子胥目:“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日:“愿一言之,以试直士。

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目:“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

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里龙△邦伏见奏亡之延当霸是叵会之环后五复室。”王曰:“何

以言之?”子胥日:“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

各有明纪。”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7”。

臣A始B入C邦D伏E见F衰G亡H之I证J当K霸L吴M厄N会。之P际Q后R王

S复T空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日:

图逮,法。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

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

其族人于廷理,日:“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

子文之室目:“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

国人闻之日“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日:“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

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在B上C位D以E率F±G民H±I民J或K怨L而M吾N不。能P免Q之R于

S法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佛聆①召,子欲往。子路日:“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

也。,佛聆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宜也丕旦坚生磨面丕磷②?不

目白乎,退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有B是C言D也E不F曰G坚H乎I磨J而K不L磷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世之人舌长且圆,捷若转丸,恣谈极吐,如河

出昆仑而东注。余则不能。人问以机,冠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顾视,莫达其旨;人之所

嘉,余纵欲语,舌大如杵,不可以举;人之所讳,余不能止,开口一发,正触禁忌。他人有

迟迥察纤微揭首却尾回自意绡。未入其庭,已觇其形;始聘其貌,已尽其肺肝。福来荧荧,

出身以承;祸方默默,预防而避匿。余梦梦不知,愦愦无所思。人之笑吾,吾以为喜;人之

怒吾,吾径情而直趋。此二者,?吾所大拙。德敬岂有之乎?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他A人B有C识D洞E察F纤G微H揭I首J知K尾L问M白N意0缁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陈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归汉王于

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冬枣,典护

军。诸将尽劝目:“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大A王B-C日D得E楚F之G亡H卒I未J知K其L高M下N而0即P与Q同R载

S反T使U监V护W长Y者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而辞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

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小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①之名丑。荆人

鬼,越人禳②,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

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唯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在答题卡上。

孙叔敖A死B王C果D封E其F子G以H肥I饶J之K地L其M子N辞O而P不Q受

R请S有T寝U之V丘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而辞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目:“叠

则死美工必■封女太必一让月巴饯之也感受沙一石之㈣。有寝丘者,其地确石©之名丑。荆人鬼,越

人襁②,人莫之可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

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唯孙叔敖独在。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则B死C矣D王E必F封G女H女I必J让K肥L饶M之N地0而P受Q沙R石

S之T间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是京师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

学将兴,处士复用。蟠独叹日:“昔战国之世处士横以列国之王至为期暨光3区,卒有坑儒烧

书之祸,今之谓矣。”乃绝迹于梁、扬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居二年,滂等果罹党锢,

或死或刑者数百人,蟠确然免于疑论。后蟠友人陈郡冯雍坐事系狱,豫州牧黄琬欲杀之。或

劝蟠救雍,蟠不肯行,目:“黄子琰为吾故邪,未必合罪。如不用吾言,虽往何益!”琬闻

之,遂免雍罪。唯蟠处乱末,终全高志。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因战回国©之回世圆处回士回横面议臼列回国因之回王回至因为©拥回簪网先回驱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

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理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

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

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以论伟然益必为奇a与

北以天工事无丕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

迁枢密使。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A见B其C议D论E伟F然G益H以I为J奇K引L与M计N议O天P下Q事R无

S不T合

点点2关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

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界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

其法。而4内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

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式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

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较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息,几杖

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项》之乐。而非其故,

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便伸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

详且密也。

孔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

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目:“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

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教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项》琴瑟之

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材料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跪而堂举于友人受宣声数引久而乐之丕知甚疾

之在他也。

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

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

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

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

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而B学C琴D于E友F人G受H宫I声J数K引L久M而N乐O之P不Q知R其

S疾T之U在V体W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策,即布列算筹。策,是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与“策扶老以游憩”中的“策”意思不

同。

B.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文中指古代汉族礼仪总称,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

嘉礼。

C.俯仰,在文中指“一举一动”;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

意思不同。

D.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度”

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并非只关注其一,而是注重多方交融,如在学习

礼乐中学习射御等。

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宴请宾

客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

C.材料一题为“听琴”,作者化实为虚,着眼于义理之阐述,语言质朴自然,可谓别开生

面之作。

D.材料二中,欧阳修开头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又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

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

(2)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教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

5.曾巩和欧阳修都谈到了音乐的作用,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日:“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际,计胡狄

之利乎?“王曰:“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

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日:"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

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

萌,王其遂行之。“王日:“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然告公子成日:“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今寡人作

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公子成再拜日:“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

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臣闻之:'申目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

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

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

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报王。王日:“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日:“夫服者,所以便用

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孽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很咨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鳏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

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荀可以利其民丕一甚用果可必便甚蔓丕同其礼。.

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

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覆苜目:‘‘臣愚不达于王之议,

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是A故B圣C人D苟E可F以G利H其I民J不K-L其M用N果。可P以Q便R其

S事T不U同V其W礼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与“李凭中国

弹箜篌,,中的,,中国,,含义不同。

B.圣人,文中是指安邦定国、以民为本之人,是对君王的尊称,与《师说》“圣人无常

师”的“圣人”含义相同。

C.“祝”古字形略,指祝愿祷告,也指“削,断绝”。文中“祝发”指削去头发,是古代少数

民族的习俗和装束。

D.稽首,是古代最隆重的跪拜礼。“稽”有“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指的是头触碰在

地上且停留一会儿。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想继承赵简子、赵襄子的事业,开发胡、狄地区,但又担心别人不理解;

他想通过胡服骑射的方式来强大赵国,又担心别人会议论批评。

B.肥义认为谋事如果犹豫不决的话就不会成功,采取行动的时候如果瞻前顾后就很难

有成果,赵王如果下定了决心就不要顾虑他人的批评,去执行即可。

C.赵武灵王下令全国实行胡服政策,而且要亲自改穿胡服上朝,为了更好地推行胡服

政策,赵王派王孙^向公子成转达了希望公子成也穿胡服上朝的愿望。

D.公子成认为自己愚昧无知,理解不了赵武灵王的旨意,只知道陈述世俗之人的言论,

但是他继承赵简子和赵襄子的遗愿,有完成先主强大赵国的心愿。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

(2)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

10.请根据文本概括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胡服骑射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

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目:“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

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迨验问吴

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目:“王实不病。汉系治使

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

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小愁,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

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件用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

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目: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

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

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去工亡人谍作乱令削之亦

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

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

暇,困平城,病流矢,用巧.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

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

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诱A天B下C亡D人E谋F作G乱H今I削J之K亦L反M不N削O亦P反Q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的“系”意思不同。

B.几杖,指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意思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在文中意指后者。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

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意图谋反的诱因。

B.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

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

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

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5.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子昂上言©:

陛下方兴大化,而太学久废,堂皇埃芜,《苛》《书》不闻,明诏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

恨也。太学者,政教之地也,君臣上下之取则也,俎豆揖让之所兴也,天子于此得贤臣焉。

今冬而不论,虽欲睦人伦为迨纲失之圭而求之末丕氏得也。“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

年不为乐,乐必崩”,奈何为天下而轻礼乐哉?愿引胄子使归太学,国家之大务不可废已。

(选自《新唐书•陈子昂传》,有删改)

文本二:

庚子秋,同被诏校《唐书》新本,见史策伯玉与傅弈、吕才同传,谓伯玉以王者之术说

武矍,故《赞》贬之日:“子昂之于言,其聋瞽欤!“呜呼,甚哉!其不探伯玉之为《政理书》

之深意也。明堂大学②,在昔帝王所以恢大教化之地,自非右文好治之主,为之犹愧无以称

其举,岂淫艳荒惑、险刻残设妇人之所宜与乎?缘事警奸,立文矫僭,伯玉之言有味乎其中

矣。彼傅、吕者,本好历数才技之书,但能领略大体,颛务记览,以涉其末学,1巨可引伯玉

而为之等夷耶?杜子美、韩退之,唐之伟人也。杜云:“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

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其推尚伯玉之功也如此。后人或以己见而遽抑之,人之才

识,信夫有相绝者矣。同当时尝欲具疏于朝廷,以辨伯玉之不然,会除外官,不果。

赞艺春,伯玉县人、金华道士喻拱之过门,言其邑令庞君子明于本观陈公读书台旧基,

构大屋四楹,题之曰“拾遗亭”。栋宇宏豁,轩楹虚显,步倚眺听,依然风尚,将记其实,愿

烦执事。同日:“伯玉,同之郡人也。昔不幸而死于贼简之手,心常悼之矣。今不幸而不得

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记此何敢妄!”遂述前事,使揭于亭上,聊以阐

独坐之幽。其山川之胜,登临之美,今古不易,有子美之诗在焉。

(选自文同《拾遗亭记》,有删改)

【注】①子昂,陈子昂,字伯玉,曾任右拾遗。这里陈子昂向武后(武则天,武器)上书进

言。②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学,古称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A欲B睦C人D伦E兴F治G纲H失I之J本K而L求M之N末O不P可、得区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诗经》,也称《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孔子评《诗经》“思无邪”。

B.“委而不论”与“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两句中的“委”字含义相同。

C.“济”意为“补益”,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济”字含义不同。

D.癸卯,干支名称,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纪日,这里是纪年,其后一年是甲

辰年。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子昂认为太学是实行政治教化的地方,治理国家要重视礼乐,他希望武后让学子

回到太学读书,并认为这是国家的大事。

B.文同对《新唐书》把陈子昂和傅弈、吕才放在同一传记心有不平,他认为陈子昂用

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后,功绩更大。

C.杜甫认为陈子昂的忠心和义气能流传千古,韩愈认为唐朝诗文的繁荣兴旺是从陈子

昂开始的,他们都推崇陈子昂的功绩。

D.文同曾打算向朝廷上奏来为陈子昂辩解,正逢改任新的地方官职而作罢。射洪县令

庞子明建“拾遗亭”,文同追述了往事。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人或以己见而遽抑之,人之才识,信夫有相绝者矣。

(2)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

20.文同写《拾遗亭记》有何意图?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

《书》目:“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

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

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选自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文本二:

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蔓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巧。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

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入主以为去己疏远,

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悻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

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闲则向之

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

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

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

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

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安A危B出C其D喜E怒F祸G患H伏I于J帷K

阚L则M向N之0所P谓Q可R恃S者T乃U所V

以W为X患Y也。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指《尚书》,意为“上古之书”,与《诗经》《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B.用事,指封建统治者当权执政或官员担当职责,与其意义和用法相近的有“视事”“当

国”。

C.忍,此处意为“毒辣、狠心”,与《鸿门宴》中“君王为人不忍”中的“忍”字意义相同。

D.恃,意为“依赖、依靠“,与成语“恃才傲物”"恃才矜己''中的"恃”,学意义相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擅长写史论,文本二以宦官制度给国家带来危害立论,逐层剖析宦者祸国的

行径,夹叙夹议,分析详尽。

B.欧阳修认为宦者之祸更甚,是因为宦官终日随侍国君,关系日渐亲密,国君日益疏

远忠臣,而重用宦官理政。

C.有时国君发觉宦官危害已深,想要铲除祸患,却或因操之过急而被宦官挟持成为人

质,或使奸雄们借机生事。

D.唐昭宗亲近宦者,远离贤士,当他开始悔悟时,却为时已晚,因为此时宦官已经形

成自己的势力,难以根除。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2)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25.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和《五代史宦者传论》中都提到君主如果治国不当,就会

有“身死国灭”的危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明君治国的做法。

不藐析j

考向一文言断句

【真题再现】

1.BDG

【解析】

句意: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

“之”是代词,指代前文“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的内容,“母异

之”主谓宾齐全,B后应断开;

"日”是“说”的意思,习惯上"日"后即D处断开;

“多”是“很、非常”的意思,修饰的是“知孝养”,“如此”是“这样”的意思,从语意

上看,这是周母感慨儿子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因此“如此”后即G处应

断开。

故BDG处需要断句。

2.B

【解析】

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

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

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

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D;

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

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B。

【通关训练】

1.BDF

【解析】

句意:秦军现在又深入赵国,围困邯郸,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离去。魏王派客将军辛垣

衍叫赵国尊秦为帝,现在辛将军就在邯郸,赵胜我还能说什么呢?

“魏王使将军……”与前文的主语不一样,前文主语是“秦军”,此处主语是“魏王”,应在“魏

王”前断开,即B处断开;

“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为句意完整的主谓结构,主语是“魏王”,谓语是“使”,“将军

辛垣衍令赵帝秦''是句子的宾语,应在“帝秦”后断开,即D处断开;

“今其人在是“,“其人”是主语,“在”是谓语,“是”是宾语,应在“是”后断开,即F处断开。

故选BDFo

2.D]Q

【解析】

句意: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

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

“臣始入邦”意为“我刚到吴国”,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D处断开;

“伏见衰亡之证”是动宾结构,承接前一句主语“臣”,“伏见”为古代在下者对己见的谦词,在]

处断开;

“当……之际”是固定的介宾短语,单独成句,在Q处断开。

故需加句读为D]QO

3.DHL

【解析】

句意:我身居高位,应做士民的表率,士民有了怨恨,那我也不能超越国法之外。

“吾”为主语,“在”为谓语,“上位”为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D处断句;

两个“士民”处断开,既H处断句;

第二个“士民”为“或怨”的主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L处断句。

故选DHL。

4.AEI

【解析】

句意:是的,我讲过这样的话。但不是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损吗?

“然”是“是的”的意思,是对上句问题“如之何?”的回答,应单独成句,“然”后断开,即A处;

“也”是句末语气助词,“也”后断开,即E处;

“乎”是句末语气助词,“乎”后断开,即I处。

故在AEI三处句读。

5.DHL

【解析】

句意:别人很有见识,能清楚地察觉细微的事物,提起开头就能知道结尾,询问白色就能推

知黑色。

“他人有识”,“识”作“有”的宾语,其后断开;

“揭首知尾”“问白意缁”结构对称,各自断开;

故DHL三处断开。

6.INS

【解析】

句意:大王您得到一名楚军的逃兵才一天,还不了解他本领的高低,就与他同乘一辆车子,

且还反倒让他来监护我们这些有资历的老将!

“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中,“大王”是主语,“得”是谓语,“楚之亡卒”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

应在悴”后停顿;

“未知其高下”中,“未知”是谓语,“其高下”是宾语,宾语后停顿,即“下”后断开;

“而即与同载”是“而即与(之)同载''的省略,其中“与(之)”是“同载”的状语,二者联系紧

密,且“反”是“反而”之意,

表转折,与下文联系紧密,应在“反”前停顿。

故在INS三处句读。

7.BLR

【解析】

句意:孙叔敖死后,国君果然把肥饶之地封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坚辞不受,请求允许赐给

他寝丘之地。

“孙叔敖死”为主谓结构,主语是“孙叔敖”;“王果封其子……”,“王”是主语,所以应在B处

断句。

“辞而不受”的主语是“其子”,而前一句的主语是“王”,主语不同要断开,所以应在L处断句。

“辞而不受”和“请有寝之丘”为“其子”的两个行为事件,所以应在R处断句。

8.DHO

【解析】

句意:我就要死了,国君必然要封你。你必须让出肥美之地,而接受沙丘乱石那样的荒地。

“矣”为句末语气词,D处当断;

“王必封女”是完整的单句,且下一句的主语也是“女”,故H处当断;

“而”是连词,一般用于下句句首,故。处当断。

9.EIM

【解析】

句意:从前战国时代,士人们纵情议论天下大事,列国的君主(恭敬地对待他们),甚至到

了(替他们)拿着扫帚作先驱。

“昔战国之世”为时间状语,可单独成句,其后断开,故E处断;

“处士横议”语意完整,“横议”做“处士”的谓语,其后断开,故I处断;

“列国之王”做独立主语,其后断开,故M处断。

综上,EIM处断。

10.GKR

【解析】

句意:等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是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大事,都合自己的

想法。

“其议论伟然”是主谓短语,做“见”的宾语,“然”后断开,选G;

“益以为奇”是“益以(之)为奇”的省略,是“更加认为他是奇才”的意思,“奇”是形容词做名

词,“奇才”,是“为”的宾语,结构完整固定,所以在“奇”后停顿,选K;

“引与计议天下事”中,“与”连接“引”和“计议”两个动词,“天下事”作“计议”的宾语,整句话

结构完整紧凑,在“事”后停顿,选R。

故选GKRo

考点过关

1.GLP2.D3.B

4.(1)书道(或“书术”)并不只是纵笔写字罢了,而是应该辨明字体并要全部通晓其中的

意蕴。(2)可见,音乐不只能除去邪气,还能用来补救性格的偏执而归于中和。

5.曾巩所谈音乐其实是礼乐,强化其在儒家教化思想上的功能;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

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欧阳修认为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情怀,排遣忧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来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

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

“既而学琴于友人”中“于友人”是句子的后置状语,正常语序是“既而于友人学琴”,是一个完

整的句子,所以应该从“友人”后断开,选G;

“受宫声数引”是指学习内容,“久而乐之”是学琴时间长了内心的感受,这是两个内容,所以

两句中间应该断开,选L;

而“不知其疾之在体也”是说明学琴使自己忘了疾病,同时照应前一句“予尝有幽忧之疾,退

而闲居,不能治也”,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所以应该与前句断开,选P。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

识的能力。

A.说法正确。“策扶老以游憩”中的“策”:拄着。句意: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

B.说法正确。

C.说法正确。“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比喻时间短暂。句意:人与人相互交往,

很快便度过一生。

D.两个“度”都是指“标准、限度”。句意:在衣食住行上懂得限度。/喜爱狩猎,就想到用

三面不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以此为限度。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乘车、行走、宴请时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错误,原文为“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

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燕处”指“闲居”时。

故选Bo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书”,书道,书术;“肆笔”,纵笔,随意放笔写字;“体”,体式;“意”,意蕴。

(2)“去邪”,除去邪气;“所以”,用来……的。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比较信息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音乐的作用,根据“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可知,曾巩所谈音乐其实

是礼乐,强化其在儒家教化思想上的功能;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

高尚品德。

第二则材料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得出音乐的作用,根据“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

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可知,欧阳修认为

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情怀,排遣忧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求学之人对于六艺,射要能做好射箭之事,还应当擅长那些作揖谦让的礼节。御要

能做好驾驭车马之事,又要擅长那些策马快跑的礼节;书法不是能纵笔就可以了,还应当能

辨别它的体式并都能做到通达其中的意蕴;数术不是能布列算筹就好了,还应当知道它的用

处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五礼之类的重要礼仪,绵延三千年,六乐之类的礼节规定,可说

是极其细致繁多了。唉!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心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先贤学者必须能够一一

做到,也可以说是很难的了。

但他们在“礼乐”的基础上学习那些射御、干戈等军事作战事宜,那么他们年少时学习

知识,年长后入任工作,他们对于军事作战等知识的领悟本来就已经(慢慢)修习好了。先贤

学者们受过家整、乡校、国学等良好教育,受过老师的教导,在言行举止上懂得仪容,在衣

食住行上懂得限度,他们的书桌和随身手杖上刻有自励的铭文,他们的日常饮食器具上刻有

自省的戒文。他们坐车的时候(行车有礼)和鸾相应,他们行走时佩环叮咚(令人赏心悦目),

他们工作之余日常生活中亦喜爱“雅”“颂”正音。不是特殊原因,琴瑟不会离身。我想他

们待人处事,一言一行,其礼仪规范皆发自内心,这就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如此细致入微的

原因。

孔子说:“人的修养,入门于学《诗经》,确立于学《礼》,最终圆满于学《乐》。”乐,

是用来摇动内心从而内化于心的,所以说“成于《乐》”。先前舜任命夔掌管音乐事务,负

责教导年轻人,说:“(让年轻人)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慎,性情刚正不阿而不暴烈,

态度磊落而不傲慢。”那么乐不仅仅能够祛除不良习气,还可以用来矫正一个人偏狭的性情

然后使他们进入中正的状态。所以行车时和鸾相应,行走时佩玉叮咚,《雅》《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