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社会化课件_第1页
第03章 社会化课件_第2页
第03章 社会化课件_第3页
第03章 社会化课件_第4页
第03章 社会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社会化主讲:冯耕耘E-mail:fenggengyuTEL:第03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概念1.社会化的定义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社会化是社会维持和个体福利的基石------特纳杨中芳:

个体社会化与现代化是一体之两面,同一过程从不同角度审视,前者重视传统传递,后者关注“新元素注入”第03章社会化2.社会化的主体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体,严格地说,是未完成社会化的个体。3.社会化的执行者与社会化有关的人第一节社会化概述第03章社会化4.社会化的内容社会经验、规范及由此产生的与之相符的各种心理状态。5.社会化的结果教化个人,使之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成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有一定个性的社会有效成员。第一节社会化概述第03章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

社会强制性个体能动性终生持续性第一节社会化概述第03章社会化社会化的终生性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接受社会的塑造、适应社会的变化。人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社会。社会化的历程,是个人与社会不断互动、共同影响、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第03章社会化社会化的终生性内涵:个人发展的终生性在生命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因此,他必须不断地掌握不同的满足自身欲求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发展的连续性社会在发展、变化,生活于其中的个人不仅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其本身又在促成这种变化。因此,整个社会的变化就是生活于其中的无数个体社会化的总和。第03章社会化社会化的几个相关概念1\继续社会化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内容:(1)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2)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第03章社会化2\再社会化改变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标的过程

“在再社会化的背景中,社会化的过程一般更加集中、更加紧张,其目标是人的改造,而不是人的形成。”社会化的几个相关概念第03章社会化再社会化的形式:(1)强制性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实施(2)非强制性社会文化急剧变迁或生活方式陡然改变社会化的几个相关概念第03章社会化3\反社会化不完全社会化或顺应不良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亚文化的过程反社会化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第03章社会化4\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反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传统的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文化反哺”: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第03章社会化4\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文化反哺”为何发生?地理迁徙而产生的旧文化和新文化出现之时。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而形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迅速变动之时。

年长一代的知识过于陈旧,但年轻一代则可能因为更贴近时代而能够向长辈们提供新的信息和新的生活样式。第03章社会化4\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没有否定一般社会化的意义和作用。是现代社会文化急剧变革和发展的产物,表明传统社会单向的社会化方式正在向现代社会双向乃至多向的社会化方式的转变。是解决现代社会的“代沟”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社会化方式不仅为年长一代继续追赶、引导历史潮流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加重了年轻一代的历史责任感。第03章社会化一、社会教化—广义的教育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1.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社会教化的三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阶层)性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家庭: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和侧面。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赋予儿童的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等多种社会特征,对他日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关于家庭影响的研究

父母态度家庭气氛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最理想的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既不特别娇惯孩子,也不过于严厉,既不随心所欲支配孩子,也不完全听凭孩子的支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两个基本要素:接受—拒绝支配—服从这两种基本要素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组成二维坐标系统。父母态度(西蒙兹)支配残忍溺爱拒绝接受O无视放任服从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被父母喜欢的孩子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的行为,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冷淡,有反社会倾向被父母支配的孩子前者比较顺从被动,缺乏自信心支配父母的孩子反抗的、独立的,具有攻击性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鲍姆林德(BAUMRIND)父母态度专断型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要孩子遵守规定很死的行动准则。他们要求绝对服从,惩罚严厉。这种父母不太容易被孩子接近,孩子常觉不满、畏缩不前和不信任人,智商低、易怒。随意型对孩子无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管理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孩子可依赖的源泉,但不是标准的传授者和榜样。做决定与孩子商量,从不惩罚,不控制,较温暖,但对未成熟的孩子缺乏控制。权威型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发儿童,有必要时坚决控制。但他们会解释这样做的理由,鼓励孩子同他们交换意见,多鼓励、少惩罚。这些孩子能自立、自控,很自信,有探索精神并且对生活心满意足,易于合作。父母态度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父母态度(内控/外控)人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行为结果的控制程度。外控者:自己行为结果由外部力量控制,缺乏自信心。内控者:有强烈的自我信念,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活动的结果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研究结果:内控者比外控者学习更好。戈登(1981):父母态度与儿童的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允许孩子的独立性,更为民主和讲道理。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赖德克:专制家庭儿童爱吵架,缺乏合作精神,没有人缘,不会体谅人,情绪不稳定,放肆,没有上进心,对奖罚漠不关心民主家庭儿童有人缘,体谅人,天真活泼,情绪稳定,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上进心,不爱吵架。自由度:自由度小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父母态度:家庭气氛与幼儿心理活动特点的关系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家庭氛围:惩罚严厉程度:严厉:儿童缺乏上进心,对别人意见麻木不仁,不会体谅别人,优柔寡断。父母与孩子亲密程度:行为无显著差异。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分担的责任:无显著差异。兄弟姐妹间亲密程度:其间很少嫉妒和吵架的孩子更安静,少竞争心,合作,不撒野,老实,听父母的话,情绪稳定,不调皮捣蛋。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

将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

教师、同学、校规校纪以及责任、义务等因素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第03章社会化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

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童的行为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无以替代。

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进入了社会结构,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在课堂和其它公共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第03章社会化教师的作用陶行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的传授者,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

“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第03章社会化身体的特征学生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测验成绩教师对其兄弟姐妹的了解R.布朗:决定教师期望的主要因素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教师如何将期望传递给学生的:

分组与学生相互作用的量赞赏与支持发言的量给予学生课题的水平激励和暗示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

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1)心理认同感很强。2)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3)非强制性社会化4)在对其成员给予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同辈集体的影响作用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校园同龄群体的影响:群体风气、纪律使儿童意识到自身在群体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群体的舆论和评价诱发儿童的自我意识并明确其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4.社会文化文化对人的作用:了解前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传承(价值观)与他人和社会建立联系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独特性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5.大众传播工具----社会化的“第二课堂”积极作用:1)使人们有效地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2)促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消极影响:1)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侵犯行为。2)电视影响儿童学习潜力,缩短儿童注意力的间隔时间,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3)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第五堵墙”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6.职业背景工作的结构性特点影响着工作者的自主性或遵从性的价值特点。向上流动机会少:习惯于限制自己的抱负,试图在工作之外寻求满足。处于权利低的组织情境可能变得更小气、更霸道和更权威主义。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二、个体内化——内因

个体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的过程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自身的认知体系。

外部信息内部化第03章社会化1.观察学习(模仿学习)

儿童从别的儿童和成人的行为中观察到这些模式。并根据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模仿和反模仿,以此产生模仿效应和反模仿效应。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新闻链接:萨达姆受刑录像惹祸全球多名儿童模仿身亡第03章社会化2.角色扮演属于综合性学习过程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的角色;暂充当某一角色。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好梦一日游第03章社会化3.主观认同

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03章社会化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4.自我奖赏(强化)

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第03章社会化个体社会化的两个方面知识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三个派别:认知学派:皮亚杰、班杜拉新行为学:柯尔伯格新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道德社会化:

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第三节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第03章社会化一、认知学派的研究——道德发展阶段论

人的道德社会化与个体的认知活动及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强调道德动机、道德判断、自律等心理成份的作用。第三节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行人雨中摔跤照片引发争议记者职业道德遭质疑2005年5月第03章社会化1.麦独孤的观点1908年,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提出了道德发展的观念。人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是无所谓道德的,其行为由本能冲动所制约。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扩大,逐渐发展了自己的道德品质。第三节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第03章社会化麦独孤观点中四个阶段(1)行为决定于本能冲动;(2)本能冲动作用受外界权威赏罚的影响而被纠正;(3)学会控制行为,这是由于个人对社会赞许与社会惩罚的预期;(4)不管社会环境可能给予的奖罚如何,个人行为完全根据自己的原则进行。第三节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第03章社会化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二阶段论

皮亚杰(Piaget.j)强调道德品质中的认知成份——道德判断。认为儿童道德判断与智力发展是平行的。《儿童的道德批判》:以七八岁为界,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特征:(1)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从受外在力量支配转变为受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2)道德判断依据从“效果”转为“动机”,发展到两者的统一;(3)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笼统的惩罚到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惩罚。第三节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第03章社会化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第一阶段:道德概念强制的道德或受外界支配的道德;观点看一种行为要么全对要么全错,并认为人人都这么看,不能置身于他人立场;意向性倾向于从实际物质后果判断行为,而不是从动机来判断;规则服从规则,认为它是神圣不可改变的;对权威单方面的尊敬使儿童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惩罚赞成严厉的惩罚,要使受罚者痛苦,而不考虑惩罚方式与错误内容的关系。认为惩罚本身就说明行为的错误性;“内在公正”混淆道德法则和自然规律,认为自然事故和灾害是不端行为引起的超自然力的惩罚。第三节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第03章社会化道德概念合作的道德或自主的道德;观点能把自己置身于别人的立场,不做绝对的判断,知道有不止一种观点的可能;意向性用行为的意图而非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规则认识到规则是人制定的,可由人来改变;对权威与权威和伙伴的互相尊敬使之较高地评价自己的意见和能力,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惩罚赞成惩罚应是较温和、带补偿性的,应当依错误的性质而决定,能导致对受害者的赔偿,并帮助犯错误者认识其行为的性质而使其改过;“内在公正”不把自然灾祸与惩罚混淆起来。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第二阶段:第三节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第03章社会化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Kohlberg.1958)通过儿童对一系列两难问题的判断,将道德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儿童甲故意打碎了1个杯子儿童乙不小心打碎了15个杯子,问题:那个小孩更令人讨厌?LawrenceKohlberg

第三节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第03章社会化海因斯偷药的判断

一个患了癌症的妇女濒临死亡,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挽救她的生命,而这种特效药只有一家药店有售。于是病人的丈夫海因斯到这家药店买药,发现药价是2000元,是成本的10倍。海因斯四处借钱,只弄到了1000元,于是他哀求药店老板把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以后再将欠款还清,但是药店老板一口拒绝了,说卖药是为了赚钱。海因斯无奈,只好夜里闯入药店,将药偷走。海因斯这样做应不应该?为什么?第03章社会化水平道德判断基础发展阶段对偷盗药品的反应1、前世俗的道德性4—10岁道德价值根据对善恶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依奖罚为准则。1、把服从和惩罚看成是权威性的,逃避痛苦。如果他被逮捕,被惩罚是因为他做了偷窃的坏事。2、以是否满足自己和别人的需要作为评判行为是否正确的标准。他为了妻子偷药当然是应该的。海因斯偷药的判断第03章社会化水平道德判断基础发展阶段对偷盗药品的反应2、世俗的道德性10—13岁道德价值是符合社会的准则,满足别人的期望,保持传统的秩序。3、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决定于是否为别人和社会所公认,正确的行为应该符合大多数人的典型印象。如果出自于对妻子的爱,应该偷药,否则会被别人耻笑。4、为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所进行的行动是正确的行动。丈夫不应该偷药,因为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如果人们都任意而为就要产生混乱。海因斯偷药的判断第03章社会化水平道德判断基础发展阶段对偷盗药品的反应3、后世俗的道德性13岁以后道德价值是基于社会准则、义务和正义。5、社会契约原则:义务以不侵犯别人的意志和权利为原则。一般说必须遵从法律,但生命比钱财更重要,为了救命,在这种场合偷窃是正当的。6、良心的原则:在判断道德行为时,不仅依据社会所规定的准则,同时考虑到伦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贯的道德准则。行为的决定应该基于良心,相互尊敬和信赖。正义、爱、生活权利等等是人间的最高价值,并且对所有这些价值必须给予优先满足。海因斯偷药的判断第03章社会化二、新行为学派的研究——社会学习论六十年代后,班都拉等人提出了道德社会化的社会学习论。主要观点道德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环境。第03章社会化1.模仿学习实验

班都拉和麦克唐纳(A.Bandura&F.J.McDonald,1963—1968)给儿童道德判断的故事让其判断。过程

第一组再次判断时与初测稍有不同,立即强化;第二组再次判断时交替附有一成人判断并对儿童给予强化;第三组有成人的判断但不给强化。然后,将儿童带到另一房间判断另十二个故事。结果初测时三组成绩差不多;但第二测时,第二、三组远高于第一组,第三组高于第二组;第三测时,第一组成绩提高不大,甚至有所下降,第二组成绩略高于第三组。结论成人榜样的作用超过了强化的作用,模仿的作用是明显的。第三节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第03章社会化2.抗拒诱惑实验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诱惑方面,对诱惑的抗拒也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

第三节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第03章社会化2.抗拒诱惑实验瓦尔特斯(R.H.Walters,1963)的实验:他将5岁儿童分为三组,让其参观诱人的玩具,并告知不许玩。过程

榜样—奖励组:看电影,情景相同,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