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合稿)_第1页
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合稿)_第2页
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合稿)_第3页
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合稿)_第4页
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合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新罗村、杨家堂村为例摘要:自然村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历史的沉淀。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推进,自然村落的发展与保护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高山移民村新罗村与“最美古村落”杨家堂村为例,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查阅文献等方法,对比其他在“建设美丽新农村”浪潮中大片消亡、剧烈变革的自然村落,对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关键词:自然村落、保护与发展、高山移民、新罗村、杨家堂村、建筑维护、美丽新农村1.前言1.1实践主题本次实践以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为主题。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现实的课题,高山移民村中迁移与村落文化、经济形态的剧烈冲突,使得其发展与保护的现状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该问题的实质,而杨家堂村作为古村落保护的典型,其保护模式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其保护中遇到的困难亦具有高度代表性。1.2时间及地点本次实践由团队成员兵分两路,于8月10日至15日分别在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与丽水市松阳县展开。1.3实践背景自然村落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在某处自然环境中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中国自然村落正快速消失。据统计,从2000年至2010年,中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90多万个自然村消失。[1]自然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除此之外,自然村落也面临着迁移和改建种种的变革。自然村落该如何在社会大发展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发展和突破?中国的自然村落该何去何从?高山移民村是指在政策帮扶下整体迁移至集镇区地处偏远高山的自然村落。高山移民作为一项扶贫政策自2002年后在浙江广为推行。而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对村落原有文化开展保护,如何开发和利用村落旧址,则是轰轰烈烈移民后各村面临的普遍问题。近年来,在习总书记“建设美丽新农村”口号的带领下,浙江的自然村落正处于高速发展与改革时期。各地开始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尝试,或奇葩或朴素的或奇妙的“美丽”火焰在浙江各地跳动。1.4调研方法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查阅文献、网络数据采集、样本对比。2.调查内容2.1新罗村调查2.1.1新罗村简介新罗村原坐落于地处海拔500多米的六都坑高山峻岭之中,原辖马槽、西坑、骑马坑三个自然村,总人口382,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75亩,山林面积8201亩,经济特产林1430亩。2008年整体迁移至横溪上沈村,2013年9月老屋基村和乌岩头村并入新罗。全村区域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3亩,山林22118亩。现有农户220户,人口756,党员50人。2014年集体经济总收入7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089元。2.1.2新罗村的历史2.1.2.1红色记忆新罗村先人于清乾隆年间迁入今天的新罗村旧址。新罗村拥有浓厚的红色背景。1929年10月,新罗便建立了党支部。这里曾诞生了仙居县第一支农名武装“新罗打猎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仙居游击队队长金永洪也在这里土生土长。新罗是当时仙居红军活动中心区,曾三次被国民党围剿,三烧三建。艰苦卓绝的武装抗争,为以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仙居人民武装斗争打下了基础。全国解放后,新罗人在红十三军尚未正名前,一度背着“土匪窝”的黑锅,后于1986年红十三军由中共中央军委正名后平反。2.1.2.2创业年代改革开放后,新罗人先后共进行了三次“创业”。时间主要工作内容主要工作成效第一次创业:战天斗地创大业1985-1995通电、修造水库、架桥、修路兴办木珠加工厂、碾米厂等方便交通第二次创业:改天换地建新村2002-2008村落整体迁出根本上改变了新罗村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三次创业:欢天喜地奔小康2008至今鼓励村民外出创业,安排村内居民就业基本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第一次创业:战天斗地创大业。1985年,新罗村先于所属乡政府通电。高山闭塞,山路崎岖,没有电,一切碾米、榨油、磨麦都要经人力肩挑8公里山路,到镇上才能进行。新罗通电有三大困难:其一,新罗所属溪口乡政府尚未通电,新罗无电可引,需跨乡镇引电;其二,新罗并无集体资金,架电原材料和人力费用很高;其三,跨乡镇引电,高山峻岭,仅凭人力谈何容易。新罗村党委书记金永奇学习革命时期,号召村民集资,用三天凑到三万多元,购置了百余根电线杆,但搬运电线杆的人力费仍需两万元。在关键时刻,金永奇带领十余名党员,开始搬运千余斤重的电线杆。后村民纷纷加入搬运大军,将电通上了山。而后为解决村民大旱饮水、农业灌溉问题,金书记带领党员和村民一起从远处引水并在山顶修成了一个蓄水池。高山上的新罗村与横溪镇曾被一条河流阻隔,为了保证前往横溪镇上学的孩子的安全,新罗村组织村民在河上架起了水泥桥.通电通水后,村里开始兴办碾米厂、磨麦厂、榨油厂、木珠加工厂,山上的农货得以加工。电视也为山村带来了外面的消息。1995年,新罗村先于康庄工程劈山修公路。1996年10月4日成为横溪镇第一个水泥硬化路面的山区村。成就新罗革命时代的“天险”,现在成了新罗发展路上的拦路虎。1995年初,康庄工程(政府出资修路)尚未出台,金永奇提出修筑七公里长盘山公路到新罗的设想,但据专家估计需要投资近100万元。这对当时人均收入仅百元的新罗人简直是天文数字。党支部做出修路决定后,村民们自发出资几十万元,平均人均1700元,党员2700元。同年4月破土开工后,省市领导送来资助款30万元。在筑路热潮中,干部党员带头,男女老少齐上阵,在修路工地旁搭茅棚,垒锅灶。用铁锹、锄头、簸箕、炸药等传统工具,肩扛手提,花了十八个月,于1996年10月4日,修建完工一条七公里的通村大道。关于修路带来的便利,金永奇很直观地说:九十年代修路前,我们山上的毛竹运到山下去卖,一百斤能卖十四元,然而请人从山上运下来的费用也是一百斤十四元。修路之后通车了,运费每百斤仅为一元。修路之后村里开辟了山木林基地、茶叶基地、油茶基地。山上东西卖出去了,村民的生活得以好转。参与当时修路村民表示修路并没有大幅度地提高当时村民的生活水平,但当时大家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修路热情使他至今回忆起来都无比激动。新罗人修筑的水泥桥原新罗村水库旧址延绵陡峻的新罗公路卫星图 左三:村委会主任金仕龙左四:村党支部书记金永奇第二次创业:改天换地建新村。2002年,浙江省出台高山移民政策。2006年,新罗村获得移民指标。2008年,村落整体迁出至离镇政府仅半公里的集镇区。浙江省出台高山移民政策后,金永奇提出“整体移民,迁村下山”的设想,其中原因有三。其一,信息闭塞,深山交通不便,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其二,就学不便,九十年代开始,全国普遍实行学校撤并的政策,受其影响新罗村已无小学,最近的溪口乡小学也撤并入集镇区的小学;其三,就医不便,和学校撤并相同,九十年代开始,全国分布在乡村的医疗点,全部撤并入集镇区,老人看病治疗相当不便。当时村民也一致拥护村支书金永奇的迁村想法。2006年,协助迁村的镇政府批给了新罗村38亩8分地作为房屋建筑用地,规定每亩6间房,合109户人家,一户2间房,共229间房的移民指标,补贴村民每人5600元。政府将每间地皮按市场价卖给村民,平均每间7千元左右。每户购置地皮和修盖楼房的费用均由自己承担。迁村当初,新罗村并无集体资产,但在2007年房屋基本框架建成后,村两委出资300万元解决了墙壁粉刷、绿化、排污管道、通电、通电话、通电视等问题,还建起了当时村两委的办公楼(现用作居家养老中心),向村民派送建筑所用车辆和工具。这笔资金由村两委通过投标竞价出售临街的地皮筹得。其中每间投标地皮,均以两万以上,有些高达五万的价格成交。新罗新村整齐划一的房屋严格按照政府规划建设,堪比城镇现代社区。高山移民政策要求自然村落从原址整体迁出,故针对无法修建房屋的孤寡老人和经济困难的村民,村里修建了“老年公寓”(类似经济安置房)安排其居住,并只依成本价向其收取费用。针对无法负担老年公寓住宿费的村民。据镇政府干部介绍,村两委安排了“居家养老中心”、地下室等场所为其提供住宿。虽说地下室不适宜居住,但短期看,这不失为权宜之计。被采访的村民均表示,迁村前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位村民说尽管迁村当初家里并没有足够的钱购置地皮和修建房屋,但考虑到迁村后巨大的便利,也借来了钱盖了房子。他们还表示迁村后,家中青壮年外出工作回家更方便,小孩学习方便,自己也能更好地照顾到小孩。第三次创业:欢天喜地奔小康:“移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稳住了,富起来自然是当下新罗村的课题。据仙居某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在当地乃至整个江浙一带,农民外出打工一天的收入就赶得上种田一亩地一年的收入,因而村民经商打工的收入都远远高于固守镇上批给的几亩农田。为此,村两委提出三条村民致富的途径。其一,党员牵头外出办厂、打工、经商,鼓励村民“走出去”;其二,留在村里的青壮年,在平原上承包种苗木、大棚蔬菜、其他经济作物等,或是到当地企业或部门上班;其三,村里组织村中留守的老人与妇女做来料加工,对一些简易的工艺品做初步的组装。正在制作孔明灯的村民说:“家里的孩子都出去做生意了。老头在田里种菜,我在这里赚点小钱,也有伴。”金永奇说,村里“走出去”经商致富的村民在北京、上海等地发展地很好,也对村里的发展有着相当的资助。除此之外,村两委把新罗村旧址土地流转给开发商,每年开发商给村里95万元。(关于老村的开发情况后文会解说。)村里的分配方式是:村集体留下百分之五,余下的百分之九十五按照以下规则分配给村民:百分之四十按照家庭占有比例分配,百分之三十按照户口分配,剩下百分之三十按照土地占有量分配。这份钱分到每家每户并不多,但能及时解决贫困家庭的生计问题,也能作为一个村里维系各个村民的纽带。据对金永奇的采访,开发商每年会向村里招工,村民做工所得2014年已达100万元。同时介绍,村里正积极准备村落原址申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修金永洪烈士墓,整理红十三军活动遗迹等工作,配合开发商准备对村落原址开发红色旅游和生态农家乐。金永奇表示对村落旧址的开发利用将是新罗村新时代的发展点。村民在加工灯笼村民在制作孔明灯葡萄大棚2.1.3新罗村的现状2.1.3.1物质形态(一)新罗村旧址:①自然环境新罗村原坐落于地处海拔500多米的六都坑高山峻岭之中。经实地考察发现,新罗村旧址位于山顶,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西南、东南、东北、西北、正东四个小山坡与村中央土堆构成莲花形状。由照片上看,老新罗村建筑承环状层层围绕着村中的图堆,仿佛莲花的花蕊。村落正南正北各为一蓄水池,现正翻新加大,全村由南向北由一条小沟渠经过。村落周围环绕分布着耕地,但进行开发的公司并未种植作物。山中植被茂盛,四季葱翠,经济林与自然林相交错,经济林木以毛竹和红豆杉为主。②实体构成新罗村旧址土地流转给公司承包后,绝大部分房屋已经拆除,完整保留的只是几间石质结构,木制房屋多倒塌或拆除。村落原始建筑分布和建筑风格只能通过照片了解。被拆房屋的砖砾中散落分布的开发商建造的西洋式小木屋显得格外扎眼。绝大多数村民表示,赞同对村落旧址进行土地流转,且对村落原有建筑的全部拆除也是移民政策和土地法中“一户一宅”条例要求的,但表示开发商保留的房屋过少,重建的小木屋过于“奇葩”。“幸存”的木屋开发商建造的小木屋原新罗村建筑布局(二)现新罗村:新罗村现位于平原集镇区,距镇政府、镇人民医院、镇中心小学均仅百米远。交通和生活十分便捷。新罗村现房屋均为“地到天”的排屋,均由县政府统一规划和设计,与城市社区无异。村内主要街道整洁干净。健身娱乐设施齐全。村内还设有6199食堂,居家养老中心,文化礼堂等便民场所。2.1.3.2精神形态(一)经济形态与大多数自然村落一样,新罗村的劳动力已大量流失。但不同的是村里鼓励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其他留在家中的青壮年、老人、妇女的经济来源在上文已有提及。其中以在乡镇企业工作和承包土地种植为主。而来料加工则解决了大部分留守老人和妇女的工作需求。(二)文化形态①慈孝文化面对青壮年大量外出的情况,新罗村响应“慈孝仙居”建设,建设慈孝新罗。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a.将原办公大楼改造成专为老人服务的“居家养老中心”并切实运行b.建立并坚持运行“6199食堂”。“6199食堂”中“61”指孩子,“99”指老人,这间食堂专供一些登记过的老人与孩子免费就餐(食堂大厅挂着可以免费就餐的村民的照片名单),此外,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村里特别派人为他们送饭上门。“6199食堂”是村民与村两委共同集资建造的,每个人捐款的明细都写在食堂大厅的白板上。据横溪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6199食堂”并非新罗独有,是仙居打造“慈孝县”计划的一部分,许多村都有建设,然而坚持运行的则是少数。c.提供设备帮助家里的老人孩子与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视频对话。这套视频设备在新罗综合楼中。据金永奇介绍,每月村里会组织村民与家中子女对话。对于不熟悉电子设备的村民而言,这是十分有意义的。d.创立“慈孝基金”。2014年,村政府专门建立了一笔“慈孝基金”,主要用于老人生病,食堂补贴和学生上大学的奖励。关于学生奖励,标准是学生考取一本大学奖励5000元,考取二本大学奖励3000元。可见新罗村对于教育的重视。新罗村正在运行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中心内部的图书阅览室,书本大多没有积灰,可见时常有人翻阅“6199食堂”内的捐款明细提供村民视频对话的设备②新罗精神新罗精神总结为“敢为人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富而思进”。自新罗成立党支部以来,不断在革命和创业中,一代代新罗人传承着这个精神。早在90年代,新罗第一次创业时期,新罗精神便广为宣传。③党支部纪律严明金永奇带领的整个党支部团队,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据金永奇介绍:“村里有五十个党员,实行县里推行的12分级考制度。党员不参加学习扣6分,集体活动不带头扣2分,分扣完就回镇里去学习,成绩再不合格,党组织不再留用。村里党员有分工,书记主要做老年人养老的方面,每个党员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党员光入党不干事是不行的,必须做好先锋模范作用。”④农耕文化金永奇介绍到,村里收集了大量旧时的农具和物品,均保留了影像资料,并准备在村史馆中展出。⑤历史沿革新罗村拥有仙居第一座村史馆。该馆被评为台州市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全馆分为“山居记忆”、“峥嵘岁月”、“创业年代”、“今日新罗”四个区块,完整地记录新罗的农耕文化、革命历史、创业历史和今日面貌。珍贵的文字及图像资料,让这份文化的积淀,这个凝聚村落的根,得以在新罗人的心中代代相传。新罗综合楼 二楼为新罗村史馆2.2.杨家堂村调查2.2.1杨家堂简介杨家堂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村落整体坐东朝西。据记载,该村建于1655年前后,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清朝顺治12年,宋显昆最早定居到杨家堂[2]。对于村名的来历,松阳县地名志中称: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树,故最早叫樟交堂,后改为杨家堂。2.2.2杨家堂基础调查对古村落的基础调查应该能以建筑学的眼光看待古村落,也能以社会学,经济学的眼光看待古村落,这样的调查才全面,具体;从而分析结果才能更加客观。2.2.2.1杨家堂的物质形态沿着村口徒步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樟树。这两棵樟树树龄均逾300年,枝丫盘曲交错,长得郁郁葱葱。据村里老人说,这两株树是夫妻树,互相缠绕如膝似胶,见证着村里的风雨变迁。行至樟树下,可以看到村庄三面环山,只有村北一个出口与外界通行,村南靠山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山涧。几乎所有建筑都顺着地势坐东朝西而建,由山麓一直延伸到山腰,一排排高低错落的古建筑与优美的自然环境浑然天成,素有“江南布达拉宫”的美称。经大樟树下往东走,站在村庄东端位置最高的顶头堂往西看,山脚的房子比高落差逾百米。放眼望去,30余幢古色古香的建筑有规律地排列着。这些建筑大都建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屋面青瓦覆顶,马头墙气派高耸。每幢格局大体相同,或五开间,或三开间,前置左右客轩。天井面积较大,基本上都有15到20平方米。天井四周阶沿以青石板铺砌,底为河滩卵石铺砌,图案多寓意吉祥,也有阴阳八卦图,取驱邪保平安之意。

杨家堂村4号民居位于村东向西的第二排,清末建筑,坐东朝西,三合院式,明间内柱上保留有“人生未许全无事,世态何须定认真”等三幅古楹联。在古建筑中如此完整地书写治家格言,这在松阳古村落中并不多见。

宋氏宗祠位于杨家堂村中部。据宗谱记载,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1787)年,民国十三年(1924)重修。宗祠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由门厅、正殿及两侧厢房组成四合院式。西首有一小院子,院门朝南开设。祠堂通面阔12.8米,进深21.7米,占地面积272.9平方米,为二进三开间二厢单檐泥木结构。明间内有壁龛,内绘太公画像。八字门墙,前有院道,两侧有旗杆石一对,中轴线上辟4扇木质大门,檐柱牛腿雕青松、人物和曲线纹含花卉等图案。泥土墁地,天井石板铺设[3]。2.2.2.2杨家堂的精神形态(一)历史形态杨家堂村及其宋姓来历,从其宗谱《京兆宋氏宗谱》可看出,其宋氏祖先来自西安(京兆,古都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宋濂为唐代名相宋璟之后裔(25世孙),而宋濂为浦江的一代世祖,其孙宋可三因绾丝藤迁于松阳县三都乡呈回村。1655年许,宋可三第八代世孙宋显昆从呈回村迁居杨家堂村。宋显昆迁居杨家堂村后的70余年间,杨家堂只有数间茅房,族人以卖柴、狩猎为生,生活十分艰苦。到了宋显昆曾孙宋宏堂时,却出现了“奇变”。宋宏堂从事木材生意,发迹后,生活上仍省吃俭用,而将钱财用于“建厦屋、孝高堂、友兄弟……”从而逐步修建起时至今日我们尚能一见的杨家堂古建筑群。(二)经济形态主要农产品:茶叶、洋菇、豌豆、蕃茄、芥菜苗、豆瓣菜、无花果、红薯、白萝卜

村内资源:白云石、铬铁矿、赤铜矿、车轮矿、石灰石

企事业单位:杨家堂电站(三)民俗形态杨家堂有许多独特的传统:=1\*GB3①饮食——端午茶、歇力茶炖猪脚。端午茶就是在端午将茶叶烘干,然后泡茶喝,是一种保健品;歇力茶炖猪脚,顾名思义,是用来恢复体力的。勤劳的杨家堂村民大多种植茶叶,每当收获的季节,他们会非常忙碌,早上四点多起床干活,晚上九点才回来,歇力茶炖猪脚是他们补充体能的首选。=2\*GB3②墙体文化——

走进杨家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这些鳞次栉比的清代乾隆年间的古建筑和那一层层翘首相对的马头墙。当然也包括那些精美的雕梁画栋、门窗雕花等等。

村里有18幢三合院古民居,大多院墙上写着《孝经》《孝悌力耕》《朱子治家格言》《宋氏家训》等墨书文字和图画。外人说这是杨家堂村岀人才的一大原因。=3\*GB3③祭祖——过年时,大年初一,外出打工的宋姓村民都要回来到宋家祠堂祭拜祖先,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另外,家里添新丁后,也要到祠堂祭拜祖先。=4\*GB3④拜樟树娘——村里有一棵大樟树,是夫妻树,村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要拜它们为爹娘。2.2.3杨家堂文化保护之路2.2.3.1保护方式由于要求不同,保护方式也有所侧重,根据吴良镛先生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里的定义[4],杨家堂的保护属于维护(Conservation),即保持现有格局和形式,一般不许进行改动。2.2.3.2保护区域杨家堂,由杨家堂、泉址、坞山三个自然村组成,目前60%的人口集聚在杨家堂,40%人口在泉址(自下山脱贫工程实施后,坞山自然村便已无人居住),而政府保护的主要区域就是杨家堂自然村。2.2.3.3人口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批农村中小学撤销,学生集中到城镇学校,随之而来,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而且村中多数青年仍选择外出经商、就业,留在村里的绝大多数是老人。2.2.3.4资金评为“最美古村落”后,中央财政拨了三百万专项补贴款;而居民不愿意在修缮旧房上投入,当地政府也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另外,投资商进行投资维护部分房屋来作为民宿。2.2.3.5保护原则=1\*GB3①原真性原则:尊重环境生活中历史环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真实性。=2\*GB3②优先性原则:文物建筑是杨家堂最具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地方,凝聚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以及观赏价值,是政府重点保护,优先保护的对象。2.3.其他村落调查李宅村2.3.1李宅村李宅村历史悠久,离集镇区较远,但也处于平原。建筑原貌大部分得到保留。与一般农村的经济模式相仿,李宅村也是老人和孩子留在村中,青年人外出工作。作为被列入中国古村落保护名录的村庄,村内的历史建筑不允许拆除,但因为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拨款资金不多,所以也没有进行过多的修缮和改造。又因为在雨中,李宅村整洁的街道、悠闲的村民、古色古香的建筑给人以宁静的感觉的同时,又似乎处于时间凝固的状态。2.3.2新路村新路村是当地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典型。原来新路村是个显得破旧的村落,在一年时间内通过大面积的房屋拆除和外墙粉刷处理之后,整个村落在外观上变成了土洋结合的村庄,但房屋内部还基本维持原样。一些标志性元素被赶工强加在建筑外部,如屋檐下的纹饰,屋顶和大门的制式等,显得格格不入。“美丽新农村”的建设让旧农村中林立出许多土洋结合的奇怪建筑,这种土洋结合的建筑小组成员们也曾经见识过。那是在实践第三日走访新罗老村时,老村中立起的小洋楼也给人以违和感。虽然是“新的”,但称不上是“美的”。建设者为了追求超高的建造效率忽视了美学设计,农村的建设急需美学界,建筑学界的人才。另外,在农村记忆的保护方面,新路村设了一间仓库集中保存原来的农具,仓库中各种劳作器械排列井然,且对农具的用途介绍详细,留下了完备的生产劳作的资料。2.3.3上王村在“美丽新农村”建设浪潮中,上王村并未进行大范围的粉刷,但是治理了村内的环境。村内的房屋制式和外墙装饰保存得较为完整,装饰的配合使其不显得突兀,且村中保存有完整的“三进”形制的房屋。上王村在“三改一拆”过程中因为有人发现拆了很有价值的建筑,拆除工程被立即叫停,并将上王村纳入传统村落保护的工程中。且上王村的整体规划和改建工作将由政府出资,聘请浙江大学专业团队针对村落建筑特点设计。这将最大程度地保留村落原汁原味的美丽,且提高了村民居住环境的质量。3.实践中发现的问题①新罗精神是新罗村高速发展的关键新罗精神表现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这最早和新罗人所处的环境有关,高山的“天险”造就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带头人金永奇对问题透彻的分析、对历史趋势准确的判断和优秀的经济头脑和迎难而上、纪律严明的党支部对于新罗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电过程中,金永奇带领党员搬运电线杆的做法使得村民完全地信任了村两委。于是在修路设想提出后,村民响应和配合的速度和力度相当惊人。劈山修公路可谓新罗历史最为热烈和奋进的时期。若新罗等到康庄工程出台后,不花一分钱,不出一份力,公路便能修到家门口。但如果新罗不修路,新罗人便不会像现在一样如此团结,新罗精神也不会形成。新罗人在这火热的岁月中锻造出了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新罗精神。团结的新罗人再次打响仙居高山移民的第一枪。这也使得新罗村迁到了集镇区最为方便的区域,10年内连番数倍的地皮市场价也印证了新罗人敢为人先,对历史趋势准确的判断。②新罗村鼓励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劳动力流动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相比其他村落被掏空并不作为的做法。新罗村鼓励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集体致富的“第三次创业”得以展开。同时新罗精神、村史馆的建设、村内慈孝建设、原址土地流转财产的分配等维系着每个村民,使得新罗给青壮年以归属感,形成一个联系彼此的网络。③高山移民政策存在缺陷高山移民政策在浙江作为扶贫政策推行时,并未考虑到其对村落文化的破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即“一户一宅”规定迁出村落原有建筑全部拆除,仅能保留几间作为管理房(并非出于文化保护之意)。尽管依照政策,若干房屋得以保留,但是缺乏评价是否保留的标准,许多优秀的农村住宅在拆迁中无法保存。在新罗旧址的拆迁中,可以看出,留下来的绝大多数是近三十年新建的砖石房,木房和庭院寥寥无几。④农村建筑改建提高居住质量是关键大部分农村还停滞在原来的状态,新一代的农村人口不愿意住七八十年代的房屋,那些没有人住的房屋会很快破败下去,不使用的旧房屋会占用土地,提高村民居住质量是关键。⑤自然村落改建应符合当地文化习惯就本次调查结果看,大部分人倾向于保留原始村落的建筑外貌。就几个走访的自然村落而言,新罗和新路村的改建中大量使用西洋式建筑风格或是模仿“徽派风格”对墙体进行全部的粉刷,这只能说是“新”的,并不是“美的”。李宅村和上王村则极高地保留村落的原貌,当然对村貌和违章建筑进行了整治,新建的建筑也很朴实,真正做到了“美丽”。尤其上王村由上级聘请浙江大学专业团队操刀村落规划的办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当然农村建设使农村变得更整洁,但是否更美,各人的理解不同。4.问卷调查相关分析与结论本次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前后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第一次问卷主要目的是了解社会大众对于自然村落的认知程度,第二次问卷更加侧重于了解不同人群对农村建筑建设的看法和态度。4.1第一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以实体纸质形式发放,成功回收有效问卷xxx份。4.1.1对古村落保护的态度其中,52%的调查对象对田园式的古村落表示感兴趣,23%对此没有直观感受,有25%的人觉得没什么吸引力。而对于多数古村落正在走向消亡的现状,绝大部分人认为,自然村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一方水土上的人们的共同记忆,给人以强烈的归属感,应当设法保护。4.1.2对古村落保护现状的认识大部分人认为古村落保护工作不到位,占39%;只有5%认为得到很好的保护,15%觉得得到较好的保护;17%更是说基本没有保护;剩余24%表示不了解。4.1.3对阻碍古村落保护原因的看法大家认为阻碍因素主要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保护意识淡薄以及为了经济发展而造成的破坏这些原因。4.1.4问卷总结不难看出,普通民众普遍支持保护我们古村落文化,但是对古村落保护现状并不持乐观态度,保护意识淡薄,为经济而牺牲古村落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4.2第二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以了解不同人群对农村建筑建设的看法和态度为目的,通过网络途径发放问卷,共收取填答完的问卷185份,其中根据问卷的填答时间,将填答时间过短的问卷视为无效答卷,由此剔除25份答卷,共得有效答卷160份,占回收答卷的86.5%。4.2.1问卷分析问卷共6题,询问受访人基本信息的4题,询问受访人态度的2题,受访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的排布如下:年龄性别职业是否在农村居住因发现职业中农林牧渔业的人数过少,所以交叉分析时不将此职业的人群放入分析。于是,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人群中,对于保护性农村建筑建设的看法为:由统计结果得,持有“外部保持原样,内部翻新”与“建筑内外全部保持原样”观点的人数相差较少,且两者合计占据了67.5%的大比例,支持“把建筑里外全部翻新”的人比起前两位的相差较多,而支持“外部翻新,内部保持原样”的人最少。根据前四题的分类,将此问题的答案进行交叉分析,得到:相较于男性受访者,女性受访者希望将建筑内外全部翻新的人数少了近6%,而希望将建筑外部保持原样,内部翻新的多了7%。年龄因素对此题答案选择的影响较大,如:20岁以下人群中,选择“将建筑内外全部翻新”的人占了最大比例,且持有“外部保持原样,内部翻新”观点的人较其他年龄组明显减少;而46岁及以上人群中,选择“建筑内外全部保持原样”的人最多,且此年龄段人群的观点稳定在三、四两个选项上。因答卷过少排除农林牧渔业人员,发现不同职业也会对选择造成较大影响,如:商人中超过半数人支持“外部保持原样,内部翻新”,而企业职工中只有21%支持此项,除极值不相同外,各职业选择的比例分布也大不相同。在由居住地引起的选择差异中,“外部翻新,内部保持原样”一项差异最大。在实地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也发现一些农村的改造工作采用此种形式,所以农村居民于此比城市居民有较多认知,选择的人也相应增多。在第六题中询问人们以农村为旅游目的地时中意的居住房屋,超过半数的人选择居住“经过翻修和装潢的农村中原有房屋”,根据这样的潮流,建议有意向将老村资源用作旅游开发的村庄着重改造村内可改造的原有房屋,为游客提供宿处。与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交叉分析的结果,除了20岁以下年龄段中数据不稳定外,其余分类中选择居住“经过翻修和装潢的农村中原有房屋”的人群数量均占据较大优势,且女性中,选择较男性较为集中。4.2.2问卷总结大部分受访人群还是希望农村保留下来的建筑保持原样,没有必要将建筑外部进行翻新;如果要去农村旅游,人们也更愿意居住农村中原有的房屋,不过需要将其进行翻修和装潢,以提高居住质量。5.结论5.1新罗村高速发展的原因①领导人带头“农村的建设关键是领头人,老金能力过硬,没有私心,因为村干部有经济管理和资金决策的权力,不排除有人从中牟利,”横溪镇政府工作人员如此评价新罗的发展,“如果全镇的村干部都像老金这样,整个镇政府只要几个人办公就够了!”农村群众基础自治是自然村落发展的关键。②党支部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党支部在关键时刻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是团结村民深化农村群众基础自治的保障。③归属感强“1929年新罗就建立了党支部,金小奶弟(人名)是书记,金永洪是党支部委员,我们受老一代的革命精神影响很大。新罗精神是不怕累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金永奇如是说。不论是扛电线杆上山,修水库,还是炸山修路,村民们都亲力亲为。参与工程的村民不收取报酬,更是纷纷捐款。村民们,始终与党,与政府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共患难,共荣辱。新罗精神,是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是血脉相连的群众的凝聚力,是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同时村史馆的建设、村内慈孝建设、原址土地流转财产的分配等维系着每个村民,使得新罗给村民以归属感,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网络。④政策合宜第二次创业的根基就是省政府的高山移民政策,而在新罗迁村的过程中镇政府也给予了高度配合。镇政府工作人员直言,市场操作能创收六七十万的土地以七千到一万的价格交给农民,镇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失;但另一方面,人口聚集了,城镇规划的大框架拉开了。5.2原新罗村旧址难以保留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新罗村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或木质、砖石结合的形式,这类建筑容易受风雨侵蚀,而无人居住时房屋缺少日常清理容易受到其他昆虫、动物的破坏,从而坍倒倾毁。因而这类建筑在缺乏日常维护的情况下容易自然损毁。②经济原因新罗村村政府急于迁出,绝大部分资金用于新村的建设,无力顾及原址的修缮维护,更是将地租给开发商换取资金;开发商注重于吸引游客,为了牟取经济效益,保守地采用度假区(或类似场所)千篇一律的格局与建筑风格来保证收入,而不会关心村落原有的格局设计与建筑风格;上级政府在村落保护方面的相关投入更是十分有限。上级政府的在文化保护方面的投入不足,在很多时候受到舆论的谴责。对此,镇政府工作人员这样解释道:“而百姓则单纯的认为乡镇什么都要管。关于村落保护,经费很成问题,经费谁出,为什么保护,怎么保护,村落会老化需要维修,经费谁来?”可以说,文化保护这一类工程,从经济角度而言,对于村子、开发商还是上级政府短期内都是高投入低产出的。而事实是,仙居县在“美丽新农村”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对村落进行整改。如果上王村由专业人士操刀规划整改的模式能够推广,将最大程度地保留村落建筑文化和提高居民居住质量,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工程(仅新路村刷白所有建筑外墙一项耗资200余万元)。③政策缺陷高山移民政策对迁出村落原始建筑的处置方案存在缺陷。④文化原因文化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保留价值。镇政府工作人员直言,横溪镇多数自然村落没有刻意保护的必要。虽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横溪镇附近的村落建筑大抵相同,无需原封不同地保留下来。但保留价值界定模糊,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了村落建筑文化的流失。5.3杨家堂村文化保护困难的原因①资金问题:钱总是不够用“我们拿杨家堂村其中一栋接近衰败的传统老宅做了一个实验,从重新梳理、测量、取材、修复、吊装到基本恢复原貌整整花了80万元,这个村有近百户人家,每家每户的房屋因年代已久、风吹日晒都出现了较严重的损坏,不算村里的基础设施改造,光房屋修缮就得花好几百万元。”据介绍,杨家堂村已拿到了中央财政就每个中国传统村落拨付的300万元专项补贴资金,但按照这个对整个村落基础设施、环境修复、房屋修缮等各项工程所需建设资金的常规性测算,这笔从“上面来的钱”于杨家堂村眼前的实际而言远远不够用,从长远发展、整体目标及预计效果来看,甚至可以说是“杯水车薪”。②土地问题:传统民居产权流转难题传统村落主要形态之一的传统民居因大多数还是集体土地上的房产,所以受目前法律限制产权流转不畅,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地方政府和工商资本的介入保护带来了阻力。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目前没有出台,当地政府在传统民居保护问题上同时探索了产权不变和改变的两种不同保护发展模式。在“产权不变的保护发展模式”中,松阳县又采取了3种类型:即所有者自主型、外部资本介入型、合作共赢型,分别将传统村落里的传统民居房屋使用权及所有权自持、分离、入股。“结果我们发现,这3种类型各有特色,也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