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
专题10文言文比较阅读(一)
(2023•浙江宁波•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
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
不顾。(《世说新语•方正》)
(二)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
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
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②,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
子亦不师周公。”(《世说新语•政事》)
(三)遭父忧,每哀至,辄呕血绝气,虽衰服已除,而积毁消瘠,殆将灭性。豫州刺史嘉其至行,表
上尚书,图象百城,以厉风俗。(《后汉书•陈纪©传》)
[注释]①绥:安抚,体恤。②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③陈纪(129199),字元方,以至德称。
1.文言词语积累
类型字词义项例句
不知卿家君港孤,孤法卿父?
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
一字多义法问:符合例句中“法”的应是哪项
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填序号):(1)______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贝IJ、辄(2)_____
②每哀至,辄呕血绝气
义多字
法、(3)①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效法,学习
②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期,名词
词类活动约定陈太丘与友期行
作动词
通“否”,表示否定。相当于
通假字不尊君在不?
“吗”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4.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才华总是通过独立的活动才能成长起来的。”请结合材料(三)里陈
纪的具体活动,说说他成长了哪些“才华”。
【答案】L③就师2.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
益敬。3.(1)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2)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都做了些什么呢?4.(1)面对父亲朋友的责
难,元方有礼有据的指出其无礼无信,可见元方的明白事理(懂礼识仪)、勇敢;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入
门不顾”,可见其刚正、直率。
(2)借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暗示袁公和我父亲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谁也没效法谁。
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不卑不亢;又可见其冷静机敏。
(3)父亲去世三年,陈纪(元方)还是悲痛万分,不思饮食,形体消瘦,几乎丧命。可见其孝顺。
【解析】L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意思是: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所以“法”的
意思是效法、仿效。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意思是: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则:就;
“每哀至,辄呕血绝气”意思是:每次哀痛至极,就呕血绝气。辄:就。
故③空为“就”。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
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据此断句为: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
其所安/久而益敬。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
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字词意思:(1)惭:惭愧;弓I:拉。(2)家君:用称人父,但多需在前面加适当的称对方的敬词
如“贤”、“足下”之类;称:称赞,赞扬;何所履行:倒装句,就是所履行何,意思是到底干了什么事?
4.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才华”
即可。
结合(一)面对父亲朋友的责难,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元方有礼有据的指出其无礼无信,可以得知元方懂礼仪,明白事理,而且敢于和父亲的朋友去
理论,说明他还很勇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元方率直,刚正。
结合(二)袁公说“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时,他不卑不亢的答道“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
师周公”,借周公和孔子谁也没有效法谁来暗示袁公和父亲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谁也没效法谁。
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可知他冷静智慧,聪明过人。
结合(三)“遭父忧,每哀至,辄呕血绝气,虽衰服已除,而积毁消瘠,殆将灭性”,由于父亲逝世,
每每哀痛至极,就呕血绝气,虽然服丧期满,仍然悲痛过度,致使身体消瘦,仅剩下几根骨头,成了死人
一般。由此可知元方很孝顺。
【参考译文】
(一)陈太丘跟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在正午时分碰面。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
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朋友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
吗?"元方答道:“我爸爸等您很久,而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呐!和
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
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出来,想和元方握
手致歉,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二)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
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
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
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
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三)父亲逝世,哀痛至极,往往呕血绝气,虽然服丧期满,仍然悲痛过度,致使身体消瘦,仅剩下
几根骨头,成了死人一般。豫州刺史认为陈纪这种至行,难能可贵,上表尚书,豫州百城皆图画陈纪等形
象,以劝励风俗。
(2023•浙江宁波•统考一模)班级开展“爱国人物故事会”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
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左传》)
【乙】
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气原不降,命去之。谋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
S:“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力
赵衰为原大夫,狐藻©为温大夫。
卫人平莒④于我。十二月,盟于跳,修卫文公之好,且及莒平也。
晋侯问原守于寺人勃鞋®。对曰:“昔赵衰以壶飨⑥从,径巴馁而弗食。”故使处原。
(选自《左传》)
【注释】①三日之粮;携带三日之粮。②冀:在今山西河津县东北。③狐藻(zhen):人名。④莒(jti):
古时国名。⑤寺人勃鞭:人名。⑥殖(sun):指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⑦径:指晋侯行大路,赵衰走
小路,两人失散。
5.疏通故事。请解释下面“原文例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
文言现象原文例句解释加点字释义方法(供参考)
【查阅字典】①浅陋;②看不起;③边远的地
古今异义肉食者鄙(1)_
方;④谦辞,用于自称。
词类活用神弗福也(2)_________【联系语境】民弗从(听从,跟从)也
骞于跳(3)_________【课内迁移】为坛而盟
所亡滋多(4)_________【联系成语】亡羊补牢
词类活用
亡处亡气没有【参照注释】
6.读懂人物。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7.表演人物。请分析人物语言,完成讨论。
小余:我觉得鲁庄公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句话时,连用三个四字短语,句式工整,
语势强烈。表演时要注意语气,应该读出庄公那种以为凭小恩小惠就能获得民众支持的自信,从而表现他
的“未能远谋”。
小姚:我同意你用这样的语气去表演。【乙】文中晋侯说“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这句话
也很值得玩味。
小余:我再来试试:
小姚:再次同意你的解读和表演。抓住人物的语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故事与人物内心。
8.理解内涵。结合【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赵衰面临国家外患时的言行,说说他们的爱国精
神。
9.充实活动。为了丰富故事内容,活动组从经典名著中撷取爱国人物。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
结合人物事迹,讲讲他(她)的爱国之情。
备选人物:A.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
C.周恩来(《红星照耀中国》)D.江姐(《红岩》)
【答案】5.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赐福,保佑发誓,起誓丢失,失去6.(1)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2)诚信,是国家的珍宝,
是百姓所赖以庇护的。7.晋侯的话也连用三个四字短语,句式工整,语气强烈。晋侯认为得到原但失
去信用是得不偿失的,表演时要读得坚定有力,特别是“何以庇之”,用的是反问语气,更应该读出晋侯
对“信”的坚守和按时撤军的决心,从而表现他的坚定与守诺。8.曹刿在齐师攻打鲁国时能挺身而出,
以平民的身份为国事忧虑,为国君分忧,能入朝谏言,指出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并主动要求一同上战场,
做到了忠君与爱国的统一;赵衰与晋侯相约同行,因为与晋侯失散,即使饿了也不独享食物,他的爱国表
现在于他对国君的守信与忠诚。9.【示例一】我选A(或“保尔”),保尔积极参加保家卫国的战斗,
在与波兰白军战斗时受伤并患伤寒,但没等痊愈就回到部队。他的爱国之情表现在为国战斗、不怕牺牲。
【示例二】我选B(或“尼摩船长”),尼摩船长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持陆地上人们的正义
战斗,为反对殖民战争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他的爱国之情表现为强烈的正义感和反抗压迫的勇气。
【示例三】我选C(或“周恩来”),周恩来在1919年学生运动中遭遇逮捕,获释后在巴黎帮助组织中
国共产党,组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他的爱国之情表现在立志报国、矢志不渝为国奉献。
【示例四】我选D(或“江姐”),江姐被关押在渣滓洞时,面对敌人的酷刑毫不动摇,坚守党的秘密,
最后英勇牺牲。她的爱国之情表现为忠诚坚定、英勇无畏。
【解析】5.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肉食者鄙”句意:当权者目光短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故选①。
(2)“民弗从(听从,跟从)也”中的“从”为动词,提示我们“福”也是动词。“神弗福也”句意:
神是不会赐福于你的。福:赐福,保佑。
(3)“为坛而盟”句意:(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盟:发誓,起誓。“盟于跳”句意:(鲁
僖公和卫成公、莒庆)在跳地结盟;盟:发誓,起誓。
(4)“亡羊补牢”意思是: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亡:丢失、失去。“所亡滋多”句意:
所失去的东西更多。亡:丢失、失去。
6.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重点词语有:狱,案件;必,一定;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2)重点词语有:信,诚信;宝,珍宝;庇,庇护。
7.考查语句理解。
“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意思是: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所损失的东西
更多。连用三个四字短语,句式工整,语气强烈,用语简单而语意很明确。认为因得到原国而失信,是不
值当的,会损失很多;“何以庇之?”为反问句,要读的有气势而坚定,体现其坚持守信的决心与撤军的
理所当然,从而体现晋侯信守承诺的形象。
8.考查内容理解与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在国家危难之时,
身为平民百姓的曹刿认为当权者不能远谋,故而“请见”,可见其关心国事,有抗敌御侮、护卫宗国的责
任感;
根据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可知,在鲁庄公提出根据诚心处理案件后,曹刿认为鲁庄公尽了职分,能够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支
持,可以凭此作战,认识到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并主动要求一同上战场,做到了忠君与爱国的统一;
乙文结尾段“昔赵衰以壶飨从,径,馁而弗食”可知,赵衰与晋侯相约同行,因为与晋侯失散,即使
饿了也不享用食物,他的爱国表现在于他对国君的守信与忠诚。
9.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时,结合阅读积累选取人物,围绕人物事迹,讲讲他(她)
的爱国之情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一:我选A。十月革命爆发后,在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参加苏俄红军,
先后当过侦察兵和骑兵。在一次战斗中头部受到重伤,死里逃生后开始投入国家建设,从事共青团和肃反
工作。在波耶卡窄轨铁路快要修筑完成时,保尔患上伤寒并引发了肺炎,并被误传死讯。痊愈之后,保尔
重回工作岗位并加入联共。他的爱国之情表现在为国战斗,不畏艰苦。
示例二:我选B。尼摩船长是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
支援被压迫民族做正义的斗争。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
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他的爱国之情表现为强烈的正义感和反抗压
迫的勇气。
示例三:我选C。广州公社失败后,周恩来转入地下活动,1931年,他终于“闯破封锁”,到达江西
和福建的苏区;周恩来和上海的工人领袖起组织了五方名工人纠察队,从车阀那里得到经验,训练了武装
力量,进行了上海工人总罢工,占领了城市,使上海不攻自破。他的爱国之情表现在为民族矢志不渝。
示例四:我选D。江姐被送到重庆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
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她的爱国之情表现为忠诚坚定、英勇无畏。
【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
“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
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
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
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
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
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
冬季,晋文公率军包围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粮食。到了三天原国不投降,就下令离开。间谍从城里
出来,说:“原国准备投降了。”军官说:“请等待一下。”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宝贝,百姓靠
它庇护。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所损失的东西更多。”退兵三十里,原国投降。晋文公
把原伯贯迁到冀地。任命赵衰作为原地的地方官,狐榛作为温地的地方官。
卫国人调停营国和我国的关系。十二月,鲁僖公和卫成公、莒庆在跳地结盟,重温卫文公时代的旧好,
同时和营国讲和。
晋文公向寺人勃提询问镇守原地的人选。勃提回答说:“以前赵衰用壶盛饮料并携带了食物跟随您,
他一个人走在小道上,饿了也不去吃它。”所以晋文公让赵衰作为原地的地方官。
(2023•浙江宁波•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郭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位之贫者。择族人长而
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缴②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
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北宋•王辟之《淹水燕谈录》节选)
【丙】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日:“吾得其为人。”盖十有
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日:“很
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久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甲京师。又十
一年,遂与其季德孺⑥周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展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嫡甲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
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
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北宋•苏轼《范文正公集叙》节选)
【丁】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妒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②绿:细绢。③尧夫: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④彝叟:
范纯礼,字彝叟,范仲淹第三子。⑤德孺:范纯粹,字德孺,范仲淹第四子。⑥待:依靠。⑦此诗是范仲
淹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主政苏州时,为治理水患,在苏州一带察看水情时所作。
【通其文】
10.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既贵于姑苏近郭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11.下面是关于文言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文字词方法关联点解释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勾连成语法相见恨晚(1)____
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课内迁移法用予作文以记之(2)_
“仅”有以下义项:①只,(3)__(填序
聚族人仅百口查阅字典法
不过②几乎,将近号)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赏其诗】
13.蒙曼老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说,“渔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赋予隐士的形象,但范仲淹
《江上渔者》里的“渔夫”却另有内涵。请根据提示,补充下列表格。
诗句创作背景渔夫形象探究结果
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驾舟访(4)不同的内涵源
从容自适,悠然脱俗
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友,即兴唱和于不同的关注点。张志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谪居永和、柳宗元笔下的“渔
(1)
(柳宗元《江雪》)州,寄情山水夫”都是隐者的形象,而
从范仲淹对渔夫的关注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点来看,范仲淹具有怎样
(2)(3)
(范仲淹《江上渔者》)的政治家胸怀?
【识其人】
14.丙文中“岂非命也欤?”“岂非畴昔之愿也哉!”都用到了“岂非……欤/哉”的句式,练习文章
内容,说说这一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5.苏轼在丙文中评价范仲淹“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请结合上述诗文内
容和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0.既贵/于姑苏近郭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11.遗憾同
“嘱”,嘱托②12.范仲淹死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奉行着范仲淹的做法,不敢荒
废松懈。(重点词:令:善良弛:松懈懈怠)13.(1)清高孤傲,郁闷苦恼。(2)主政苏州,察看水情。
(察看水情,感慨民生)(3)迫于生计,辛劳艰险。(4)关注民生疾苦14.这是一个反问句式,起到
加强反问语气来表强调的作用。“岂非命也欤?”意思是,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表达了苏轼对于一直
未能见到范仲淹的强烈遗憾之情。“岂非畴昔之愿也哉!”意思是,如果能在他的文章中挂名,能在他门
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表达了苏轼对范仲淹极度仰慕和尊崇之情。15.苏轼这句
话高度评价了范仲淹的文治武功和济世情怀,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甲文中,范仲淹发出“先忧后乐”
的治世誓言;乙文中,记载他轻财好施,无私资助族人;丁诗中,表现了众人皆爱妒鱼美,而范仲淹关注
的则是渔夫的艰辛。所以,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用依靠范仲淹的文章来彰显,范仲淹的文章也无需
依靠苏轼的《范文正公集叙》来传诵。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为:他富贵之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但比
较贫穷的人。“既贵”是时间,其后应断开;“于姑苏近郭”为状语,“买”为谓语,“良田数千亩”为
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为”为谓语,“义庄”为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正确断句应
为:既贵/于姑苏近郭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结合题干提示,先明确“相见恨晚”的“恨”的含义,“相见恨晚”的意思是遗憾相识太晚,“恨”
的意思是遗憾。所以“恨子不识范文正公”的“恨”也是遗憾的意思,“恨子不识范文正公”的句意为:
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②结合题干提示,先明确“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的含义,根据对课文实词的识记,“属”的意
思是同“嘱”,嘱托。所以“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的“属”也是同“嘱”,嘱托,“同”且以公遗稿见
属为叙”的句意为:并且把范公的遗稿(给我),嘱托我作序。
③结合题干提示,将“仅”字的含义逐一带进句子,辨析那个意思更符合语境即可。“聚族人仅百口”
的意思是: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所以“仅”翻译成几乎,将近更恰当。
故选②。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
殁:死亡;令:善良;弛:松懈、懈怠。
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
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
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
清高的精神面貌。所以此处可填“清高孤傲,郁闷苦恼”。
(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一句的创作背景可以结合注释⑦“此诗是范仲淹于北宋景祐元年
(1034年)主政苏州时,为治理水患,在苏州一带察看水情时所作”一句进行概括即可,此处可填“主政
苏州,察看水情”。
(3)“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构拟了一幅生动的图画来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一叶扁舟,出没在
风波里,真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渔民们完全是为生活所迫,妒鱼之美是靠渔民之苦换来的。是以
渔者冒着生命危险捕鱼的事实来教育“但爱妒鱼美”的“江上往来人”。所以此处可填“迫于生计,辛劳
艰险”。
(4)从《江上渔者》一诗刻画的渔人形象分析可知,范仲淹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
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饱含了诗人对那些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滔滔风浪中的
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之心,也表达了诗人对“只爱妒鱼美”的江上人规劝之意。所以此处可填“关注民生疾
苦”。
1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岂非……欤/哉”的句式属于反问句句式,反问语气的作用是加强语气。
第一句"岂非命也欤?”意思是: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是苏轼对命运的慨叹,感慨自己十五年
来一直没能见到范仲淹,此处运用反问句式,是这种遗憾之感更加强烈。
第二句"岂非畴昔之愿也哉!”意思是,如果能在他的文章中挂名,能在他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
也是往昔的愿望吗?这是苏轼表达自己想要靠近范仲淹的渴望,此处运用反问句式,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
范仲淹的敬仰和尊崇之情。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的意思是: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
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可见这是苏轼对范仲淹功德和对后世影响的高度评价,认为他的功绩不需
要文字去传送已深入人心。据此结合文章和诗句分析范仲淹的济世情怀和功绩。
如【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认为
为官者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如【乙】
文“既贵,于姑苏近郭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表现出他的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帮扶
族人;如【丁】诗,表现了他对那些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滔滔风浪中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之心,体现了他
对民情的关注。所以从这些内容上看,苏轼对范仲淹的评价极为恳切。
【参考译文】
【甲】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
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
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
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乙】
范仲淹不重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时特别宽厚。他富贵之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
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但比较贫穷的人,他选出一个辈分高而且有贤能的
人来管理他资金的进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匹细绢做衣服,另外婚丧嫁娶,都会给他们钱。
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一直都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
废止。
【丙】
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
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
(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
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这以后第三年,经过许郡才认识了范公的二儿子现在的丞相范纯
仁。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城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纯礼。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
当官,都是一见如故,并且把范公的遗稿(给我),嘱托我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才能够写出它来。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
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
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
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2023•浙江温州•统考一模)阅读三篇苏轼夜游文,完成研学单。
苏轼的夜游之乐
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四年。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着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途径石钟山。
【乙】
石钟山记(节选)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
说也,人常疑之。至莫®夜月明,独与迈④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干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⑥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⑥欲
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眩©如钟鼓不津。舟人大恐。徐画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
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
吐,有颠坎镇整©之声,与向之噌眩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
®也;嶷坎镇鞫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注】①彭蠡:鄱阳湖的别称。②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③莫,通“暮”,日落的时候。
④迈:苏迈,苏轼长子。⑤磔磔(zhe):鸟鸣声。⑥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⑦噌眩(chenghong):形
容声音洪亮。⑧罅(xia):裂缝。⑨嶷坎(ku&nkh)链整(tangta):嶷坎,击物声;链整,钟鼓声。⑩
无射:与后文的“歌钟”,均为古乐器名。
元符二年(1099年),六十三岁的苏轼因早期”以诗文讥刺圣上”之事,连遭贬谪,被放逐至海南檐州。
【丙】
书上元夜游(节选)
己卯上元®,予在僧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②,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
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⑧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己三鼓⑥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
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注】①己卯上元:元符二年正月十五。②过:拜访,探望。③民夷:汉人和少数民族人士。④屠沽:
指卖肉、卖酒的人。⑤三鼓:三更。⑥过:苏过,苏轼幼子。
苏轼的夜游之乐•研学单
【甲】《记
文章承天寺夜【乙】《石钟山记》【丙】《书上元夜游》
游》
“月色入
游因户,欣然“是说也,人常疑之”“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起行”
词释义方法词义
阅读【丙】文,想
微风语境推断法:联系上下
①_______
象画线句场景,赏析此
鼓浪文推断
句写法的妙处。
如钟联系课内法:“空谷传
游历(略)“步城西,入僧舍,
②_______
鼓不绝响,哀转久绡”《三峡》
历小巷,民夷杂揉,屠
沽纷然。”
查阅字典法:A.表转
徐晅
⑦____________
折;B.表修饰;C.表并列;③_____
察之
D.表承递
有大
参考成语法:锐不可当④—
石当中流
直接体验:“有嶷坎神整之声,与向
之噌眩者相应,如乐作焉”,夜晚江水激
荡岩石,发出许多奇特声音,如同奏乐般“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
“但
动听。何笑,盖自笑也。”结合创作背景和文
少闲人如
引发感想:“⑤____________”借用本内容,我认为苏轼的“笑”是
游感吾两人者
典故,将山水之声具象化,并增加了声音______,因为⑧____________。
耳。”(解
的历史厚重感。A.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B.顿
析略)
理性思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悟后的豁然开朗之笑;C.
其有无,可乎”,这次夜游,苏轼得到了
如下体悟:⑥____________
结合三篇夜游文和表格内容,我体会苏轼多个层次的“夜游之乐”:⑨____________
16.阅读【乙】文,解释加点词,完成①到④空。
17.阅读【乙】文,摘录原文,填写⑤空。
18.结合【乙】文内容,完成⑥空。
19.阅读【丙】文,想象画线句场景,赏析此句写法的妙处,完成⑦空。
20.结合【丙】文创作背景和文本内容,我认为苏轼的“笑”是,(选择:A苦中求乐的自我慰
藉之笑;B顿悟后的豁然开朗之笑;C(自行填写))因为⑧o
21.结合三篇夜游文和表格内容,我体会苏轼多个层次的“夜游之乐”:⑨—
【答案】16.①鼓:鼓动,振动;②绝:停止,消失;③B;④当:阻挡17.噌眩者,周景王之无
射也;嶷坎键整者,魏庄子之歌钟也18.要用心考察,只有在实践中认真研究过,才会得出相对正确
的结论。19.示例苏轼走进西城,进入僧舍,穿过小巷,移步换景,只见各族百姓融洽相处,商
客熙熙攘攘。这句话中“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苏轼从容赏景的心态。“纷然”二字描绘了上
元之夜一派市井气象的繁荣,祥和的景象,抒发了苏轼游玩其间的悠然、喜悦之情。
示例二:苏轼走进西城,进入僧舍,穿过小巷,移步换景,只见各族百姓融洽相处,商客熙熙攘攘,
这句话连用五个短句,节奏感强,写出了苏轼赏景步伐的轻快,让人感受到应接不暇的热闹,描绘了上元
之夜一派市井气象的繁荣,祥和的景象,抒发了苏轼游玩其间的悠然、喜悦之情。20.示例一:
选A苏轼此时连遭贬谪,被放逐此地,尽管仕途不顺,但仍旧月夜出游,在市井的繁荣景象中感受美
好,心静安闲恬静,可见是苦中求乐之笑。(示例二:选B,苏轼“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蕴含着苏轼对
人生得失无定的妙悟,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21.赏
景之乐,求真之乐,苦中作乐/顿悟之乐。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微风振动波浪。鼓:鼓动,振动。
②句意: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绝:停止,消失。
③句意:我慢慢地观察。而:连词,表修饰,故选B。
④句意: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据此可知,“当”意为
“阻挡”。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⑤空,【乙】文“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嶷坎神整者,魏庄子之歌钟也”意为:那噌眩的响声,是
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嶷坎链整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据此可知,作者借用典故,将山水之声具
象化,并增加了声音的历史厚重感。
18.考查阅读启示。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意为: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
的有或没有,可以吗?由此可知,这次夜游,苏轼得到了体悟是:凡事都要亲自去观察和体验才能得到正
确结论,不能主观臆断。
1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意为: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
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结合句意进行赏析。
示例:“步”“入”“历”三个动词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同时点明了所到去处以及不同的景色,采用
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各族百姓融洽相处,商客熙熙攘攘的画面。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探究。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意为: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
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结合写作背景:元符二年(1099
年),六十三岁的苏轼因早期“以诗文讥刺圣上”之事,连遭贬谪,被放逐至海南储州。可据此陈述观点。
示例:我认为苏轼的“笑”是顿悟后的豁然开朗之笑。63岁的苏轼连遭被贬,被放逐至偏远的海南信
州,仕途充满了坎坷磨难,但当苏轼在皎洁的月光下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感受到各族人
民的风土人情和市井气息后,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追求,这是一种释怀后的豁然开朗,此处的
“笑”表现出苏轼的豁达胸襟和乐观情怀。
21.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结合【甲】“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等内容可知,
苏轼夜游欣赏美丽的月色,体现其赏景之乐;
结合【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可知,苏轼实地考察水流撞击石头发出的声音,
印证古人的说法,由此可知,苏轼“夜游之乐”体现其求真之乐;
结合【丙】“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可知,苏轼在皎洁的月光下走进西
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感受到各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市井气息后,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
的追求,这体现其苦中作乐或人生顿悟之乐。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
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理公司居间合同
- 技术支持服务与合作框架协议
- 购物中心场地租赁合同
- 入股合伙人协议书
- 皮革买卖合同
- 企业生物科技研发战略合作协议
- 2025上海玻璃购销合同5篇
- 学会购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 Unit 5 The colourful(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GB/T 13145-2018冷藏集装箱堆场技术管理要求
-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800字
- 数据结构英文教学课件:chapter4 Stacks and Queues
- 结构化面试题型及套路
- 生殖崇拜专题知识讲座
- 工业CT发展及应用课件
- DBJ50∕T-098-2019 城市绿化养护质量标准
- 自动化腹膜透析(APD)的临床应用课件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版-张永红)教学课件1754
- 2022牛排消费趋势报告
- TPM╲t4Step Manul(三星TPM绝密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