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学霸纠错笔记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断句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错因分析】文言断句题并不难,考生易错的缘由在于不够细致,不会视察,不知道联系文本。比如对本题而言,首先我们视察四个选项,可以看出断句的不同点集中在两处:一是“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和“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二是“置门下/甚幸爱”和“召置/门下甚幸爱”,考生须要推断这几个不同的地方,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解除错误选项。【试题解析】本题属于文言断句,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依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推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实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记,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解除错项,选定正确项。画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字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出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得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解除D项。“吴廷尉”是专出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解除A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务,应与后面断开。解除B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参考答案】C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各种题型的技巧和方法都会进行全面训练,而文言文断句作为一个“有法可依”的考点,比较普遍的相识是存在对话标记、虚词标记、固定结构、特殊句式、修辞技巧、词性标记等较为好用的方法技巧,但在实际训练中,仍不免存在普遍简洁失分的地方,这些易错点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混淆语气停顿和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文中的名词(或代词)一般也通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或者找准动词,就基本可以推断出句子的断句位置了。如: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加标点: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翻译:曾子说:“不行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化。现在你欺瞒了他,这就是在教化他欺瞒人。母亲欺瞒儿子,儿子就不会再信任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化孩子的方法啊。”(二)误用对话标记文言文中常以“云”“曰”“道”为标记,但是确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的状况,在对话体中应当断开,在转述及引用的状况下不行以断开。对话体如:齐威王魏惠王会畋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曰”在表示对话的句子中,其后应断开。转述或引用的状况如:譬犹农夫之治田/耕耘之功既至而遇水旱/乃可曰天实饥之也/医师之治病/药石之功既至而犹不起/乃可曰天实死之也。语段中两个“曰”后皆为转述或引用的状况,因此不该断开。(三)误断顺承、转折、并列、递进等语意关系在文言文中,当句中有顺承、转折、并列、递进等关系时,的确有时断开,有时又不断开,有些学生极易犯难。其实这个对策很简洁,一是要有采分点意识,比如主观性的断句题,一般会要求限断几处,赋分一般都是一处0.5分,所以可以依据题目的分数推断应当断几处;然后是依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去处理。当然,这些学生在断句题中简洁出现的错误,最根本的的缘由还是文言学问未消化、未驾驭,缺乏基本的语感。因此我们老师也应在夯实学生文言基础学问上下功夫。在复习备考的最终几个月的时间里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诵读、培育语感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强课内文言文的诵读,培育学生语感,增加对文言句读的感知实力,也有助于文本的学习和记忆。2、依据课本,触类旁通课本本身就是文言文学问的原始积累素材,几乎全部的文言学问都囊括在内,要持之以恒、一如既往地巩固这些学问,才能触类旁通,才能理解、消化、驾驭做题技巧和规律。3、强化训练,查漏补缺备考阅历告知我们,学问点的落实,必需做到加强训练,每天见面。训练的形式并不是将断句孤立起来,而是放在文言文整体训练中,练习和检测交叉进行。内容可将课内课外素材进行整合。这样正确断句的实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时金、复、盖三卫俱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行守。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归,卒。(选自《明史·沈有容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B.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C.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D.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断句时,可以依据句子结构、句子成分及句意理解来分析。本句中,依据句子结构,“有容白当事”一句中,“当事”做“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解除B项;“悟”与“呼”表示两种行为,前者是“麻郎醒悟”,语意已经完整,后者则是“叫来高寀的使者”,语意完整,故中间要断开,可解除C项;“索还”指“讨要”,中间不能断开,“所赂寀金”意为“贿赂高寀的金钱”,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可解除D项。【答案】A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代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实力凹凸,成了阅读文言文实力凹凸的一个重要标记。最近几年全国多个省市高考考查了文言文断句,应引起考生足够重视。就题目的设置形式而言,有选择题的形式,也有主观题的形式。选择题形式比较常见,主观题形式是选取文中语句或另外选取古籍中的经典文段让学生断句。文言文断句在今后的高考中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将有很多省份步入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因此,在复习中,文言文断句不行忽视。首先,备考时,要研读近几年的高考卷,熟识其命题形式及规律。其次,要留意运用好学问迁移法。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干脆取材于课内。但课本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课本文言文是文言学问的载体,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因此课本的内容确定要细致复习,做到消化汲取,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再次,要增加自信,用读现代文的方法读文言文,培育语感,正确断句。即要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因此这样有助于培育阅读的语感,提高断句正确率。文言文断句技巧归纳如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记。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依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依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供应了便利。(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记,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依据上下文推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殊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供应了有力的帮助。作答文言文断句题,留意六个字: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古代文化常识2.例文略。参考易错点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吩咐、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错因分析】作答本题可以运用解除法,留意结合词语的固有义、语境义分析。作答此题的关键首先是识记,其次是了解,最终达到驾驭的目的。本题涉及四个名词,“诸子百家”“诏令”“礼乐”“就国”,其中对诸子百家的说明错误,其错误点在年头上,诸子百家不是先秦至汉初派别的总称,而只是指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实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出名词等,学习过程中留意精确积累。A项“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解说错误,故选A。【参考答案】A推断选项中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表述的正误,要留意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构成这个文化常识的词语本身的意思;其二,我们学过的教材中与之有关的学问;其三,依据常识出现的具体语境进行验证。考文化常识,关键是懂文化常识。在答题时,可实行课内学问回顾法来推断对错。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总结延长一轮复习时,对古代文化学问,先要做到紧扣教材。多关注课下注释及相关的文化学问、课本附录部分的专题学问介绍、文本涉及的重要文化学问要刚好分条目归纳总结,并做合理拓展延长,做到篇篇归纳,册册总结。比如复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可归纳“古代官职、爵位”“称谓”;复习“荆轲刺秦王”时,可补充古代音乐学问;复习《鸿门宴》时,可总觉古代地名、座次规则。2、强化训练,随题整理,建立资源库做好教材复习、梳理的同时,适量的训练必不行少。充分利用平常的训练文本,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随题整理的同时,还要有随文梳理的习惯,关注文本中是否还有其他文化学问,集腋成裘,逐步建立自己的古代文化学问资源库。3、活学活用,擅长联想,学会迁移积累的目的之一在于会用,高考中的古代文化学问有很多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据。做题时须要有联想课内学问的习惯,把平常积累的学问调出来。比如2024年高考天津卷第10题C项“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此处就联系了《陈情表》,再如202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5题B项考查了“陛下”,可联想《荆轲刺秦王》中“至陛下”一句,课文注释对“陛”的说明是:殿前的台阶。4、树立语境意识,前后勾连,明确语境中的特定含义高考对古代文化学问的考查,往往考查其语境义。因此,做题时不能抛开该词语所处的语境。若仅凭阅历、感觉就草草做出推断,有可能会出现失误。如202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5题C项考查了“有司”,可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召有司案图”一句,课文注释“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选项中说“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依据具体语境可知,“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假如不细致分析语境,就很简洁出错。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也。逊少学,常为兄仲优饶。既而自责曰:“名为人弟,独受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母冯氏谓之曰:“汝欲谨小行耶?”逊感母言,遂用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四字,以自劝勉。属本州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为暹来宾。后崔暹大会来宾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逊曰:“家无荫第,不敢当此。”天保元年,本州复召举秀才。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高悬王爵,唯能是与。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最终计掾。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今而言,可以无愧。”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故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七年,诏令校定群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向之故事,见存府閣,即欲刊定,必藉众本。邢子才、魏收等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C.“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D.古时把字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需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也叫“汗青”。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B项,陛下,指对帝王的尊称,不是帝王的谦称。【答案】B“了解并驾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要求考生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基础学问尤其是古诗文的积累,融汇历史学问,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此考点可单独设题,如自2015年起,课标卷及一些省市高考试卷对此考点单独设题,也可以与概括要点、理解实词含义、文言语句翻译、诗词鉴赏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应引起广阔考生足够重视。一、常考学问点梳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特别丰富,并且有很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化,这就更显示出它的困难性,从高考命题特点来看,常考学问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八个方面。1.姓名和称谓(1)人称姓名大致有三种:①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②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③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2)谦称、敬称、贱称谦称可以表示谦逊的看法,用于自称。如:①愚,谦称自己不聪慧。②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③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④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⑤窃,有私下、私自之意,运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⑥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⑦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运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敬称可以称字、号,官职等。(3)名、字、号。称字,如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4)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微号。如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5)年龄称谓。如,总角、始龀、束发等。(6)作品命名。如以书斋命名,以官职命名等。2.官职和科举(1)官职:如郎中、太史令等;有关官职升降的词语,如擢、黜、除等。(2)科举:如察举、征辟、孝廉、乡试、会试、会元等。3.地理常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城市村镇名等。如: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4.宗法和礼俗包括宗法、礼俗、尊卑、忌讳、避讳等。如春节、元宵、太牢、少牢等。5.服饰和器物如,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裳等。6.历法和刑罚如干支纪年等。十大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者按固定的依次相互协作,组成了干支纪法。7.古代音乐包括音乐学问和古代名曲,如,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级。8.古籍注释体例学问①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说明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②注,本意是用水灌注。水道堵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说明、疏通。例如:《水经注》、《礼记注》。③笺,只对前人的说明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例如《诗经》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笺对毛传简略隐晦之处加以阐明,并提出不同看法,供读者识别。④疏、正义,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这种注释不仅说明正义,还对前任注释作注释。例如:《诗经》有唐孔颖达疏。《左传》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⑤诠,说明词义、字,《康熙字典》说“诠,谓具说事理也”。⑥义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⑦义训,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字的分析而说明词义的释词方法。二、复习策略1.熟识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识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探讨,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化常识类试题命题特点以及高频考点,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高度重视,化整为零。

文化常识记忆作为一种语言积累,须要按部就班,长时间进行。有支配地每天背诵一部分,天长日久,积沙成塔,记住的常识也便越来越多。那种以为单靠高考前一时半刻突击便可即时奏效的想法是无趣的,也是不足取的。3.回来课本,适当拓展。从多年高考命题来看,考查的文化常识还是以课文为主,由于高考的竞争性和选拔性,命题也必定涉及到一些课外学问,而这些课外学问又往往是课内学问的迁移或延长,考题还没有出现过特殊艰深、冷僻的偏题、怪题。4.分门别类,精确记忆。文化常识内容繁多,涉及的时空广,分门别类的去记忆,简洁提高精确率。近年高考语文涉及的文化常识有: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器物、历法和刑罚、古代音乐学问以及古籍注释体例学问等。全部这些都要求学生清楚精确的记忆,假如记忆模糊或似是而非,答题时就无所适从。5.了解干扰手段和错误设置点。如混淆朝代,说错国别,将作品颠三倒四、张冠李戴、归错类别等等。高考选择题常见的错误点有如下八个方面:①对时代的错误推断,②对作家作品的错误配对,③对文学体裁的错误表述,④对作家主见的错误归类,⑤古代地理类常识错误,⑥古代官职类常识错误,⑦古代朝代类常识错误,⑧古代年龄类常识错误。6.驾驭正确阅读方法,结合语境理解答题。高考突出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实力,强化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文化常识留意记忆,但因为是在语境中考查,考生在解答时就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得出答案,这样可以有效减小试题的难度。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无趣,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妙品德的一组是()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⑥行苟离俗A.①②④B.①②⑥C.③④⑤D.③⑤⑥【错因分析】题中,“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的意思是:“(王充)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爱随意打闹。”这属于王充的美妙品德。“礼敬具备,矜庄寂寥”的意思是:“(王充)很懂礼貌,庄重寡言。”这也是讲王充的美妙品德。“以笔著文,亦如此焉”的意思是:“(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这不属于美妙品德,因此凡含此句的选项皆不是正确答案。由此解除C、D两项。“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的意思是:“(王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这也是王充的美妙品德。“幽处独居,考论实虚”的意思是:“(王充)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这是美妙品德。“行苟离俗”的意思是:“(只要这个人)品德不同于世俗(,王充就同他交挚友)。”这句讲的不是王充,因而应解除包含此句的选项。【试题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依据上下文明白题中6个句子的意思,考查它们是不是表现了王充的美妙品德;然后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妙品德的一组”这个要求,运用排谬法在四个选项找寻正确答案。【参考答案】A“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精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言、时、地等主要信息,从而对试题供应的选项信息进行辨析和推断,或者依据试题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表述。此考点题目常涉及表现人物行为举止、性格、主见、思想道德、志向、才智、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种筛选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个事务发生的缘由、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信息要素等。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著姓。祖旭,魏南幽州刺史。父夐,隐居不仕,魏、周二代,十征不出,号为逍遥公。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尚(与皇帝家女儿匹配)周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后仕周,从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咸悦。尉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曰:“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今以委公,善为吾守。”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与子弟书曰:“吾生因绪馀①,夙沾缨弁,驱驰不已,四纪于兹。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如斯之事,颇为时悉。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禄岂须多,防满则退,年不待暮,有疾便辞。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此及。兴言远慕,感咽难胜。”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四年,丁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准。尝因休暇,谓子弟曰:“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子福嗣答曰:“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戒,先哲所重。欲追踪二疏②,伏奉尊命。”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曰:“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今犬马齿濆,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愿乞骸骨,退避贤能。”上曰:“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因而出拜荆州总管。十七年,卒于州,时年六十七。上闻而痛惜之,赠赙甚厚。赠大将军,谥曰文。【注】①绪馀:后代。②二疏:指汉朝两位主动辞官的叔侄疏广与疏受。下面全属于韦世康“寡嗜欲”的一组是()①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②夙沾璎弁,驱驰不已③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④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⑤禄岂须多,防满则退⑥恐先朝露,无以塞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实力。抓住题干信息,“寡嗜欲”指清心寡欲,不慕权贵。①指他以德镇守。②是写给儿女的书信说自己几次登临三公之位,频频莅临方镇之任,立志去除酒色财三者迷惑的做法。从选项中解除①②,故选C项。【答案】C命题形式一般是明确提出信息的具体要求,从文中摘出若干语句,交叉分编为四组,让考生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一般而言,题目所要筛选的信息多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②描绘对立双方激烈交锋的信息。③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见的信息。④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慧才智的信息。⑤呈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⑥表现景物特征的信息。⑦表现事务缘由的信息。要精确地“筛选”信息,应当留意以下几点:(1)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从事理逻辑上而言,筛选信息题不会出现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一般而言,考生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确定了解。这样不妨在做题前再阅读一次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阅读阅读的环节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务的前因后果,不同事务的各自状况,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牢靠的基础。(2)明确题旨要求,特殊留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题干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精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快速选出正确选项或错选。(3)从全文内容动身,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从全文内容动身,抓住有标记性的句子,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再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微环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殊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4)干脆接受对应、解除、比较等方法①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两相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②解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解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③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确定难点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外,“筛选并整合信息”在有的试卷中也会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在答主观题目留意读清题干的内容要求,筛选题分值一般不高,内容都较为简洁,答题时语言不要啰嗦,留意结合分值,分条列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4.例文略。参考易错点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初入仕途,呈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举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变更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足,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接受。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害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实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务(包括时间、地点)、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细致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务在时间、地点、人物、缘由、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状况。【试题解析】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依次不当,应当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参考答案】C解答此题,要细致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查各选项说法同文本内容是否相符。常见的设错类型有以下几种:①错位信息,②错解词语,③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④无中生有,⑤混淆黑白。该考点一般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要求选出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对于客观题型,考生只须要分析推断由命题者设计的有关这方面的题目的答案正确与否即可。有的省市江苏会接受简答题的方式对此进行考查,这样难度就会大一些。作答客观题时,要留意逐项检查。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对题干中的全部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只有对题干作全面、精确的分析理解,才能精确地答题。此外是要留意进行全面验证。进行验证常接受两种方法:代入法——即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查对。析错法——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缘由。因为在一般状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项,假如我们能充分识别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解除法,迁出错误的一项应当是有把握的。另外,假如试题供应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状况以及背景学问等,我们就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因为供应了这些,我们就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在把握文本内容、捕获关键信息的基础上,留意了以上这些,就可以大大地削减出错的几率了。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薛元超,薛收之子也。元超早孤,九岁袭爵汾阴男。及长,好学善属文。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和静县主,累授太子舍人,预撰《晋书》。高宗即位,擢拜给事中,时年二十六。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刚好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俄转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为内史侍郎,尝踞而草制,元超每见此石,未不泫然流涕。永徽五年,丁母忧解。明年,起授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元超既擅文辞,兼好引寒俊,尝表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余人,由是时论称美。后以疾出为饶州刺史。三年,拜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以罪配流嶲州,旧制流人禁乘马,元超奏请给之,坐贬为简州刺史。岁余,西台侍郎上官仪伏诛,又坐与文章款密,配流嶲州。上元初,遇赦还,拜正谏大夫。三年,迁中书侍郎,寻同中书门下三品。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时元超特承恩遇,常召入与诸王同预私讌。又重其文学政理之才,曾谓元超曰:“长得卿在中书,固不藉多人也。”永隆二年,拜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高宗幸东都,太子于京师监国,因留元超以侍太子。帝临行谓元超曰:“朕之留卿,如去一臂。但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尔。”于是元超表荐郑祖玄、邓玄挺、崔融为崇文馆学士。又数上疏谏太子,高宗知而称善,遣使慰谕,赐物百段。弘道元年,以疾乞骸,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其年冬卒,年六十二,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文集四十卷。子曜,亦以文学知名,圣历中,修《三教珠英》,官至正谏大夫。(节选自《旧唐书·薛元超传》,有删改)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薛元超好学,擅长写文章。太宗很看重他,让他参与修撰《晋书》;高宗即位以后,让他兼修国史。B.薛元超受到人们的称颂。一是因为他擅长文辞;二是因为他喜爱引荐寒门才俊,曾经上表举荐过十几个人。C.薛元超一生数遭流贬。先因与上官仪有文字之交,受到牵累;后又上书进谏,为李义府恳求马匹代步而被贬。D.薛元超很为唐高宗所宠信。他常常被召入宫中和诸王一同出席私人宴会;高宗到东都,让他留下辅佐太子。C项,时间错位。薛元超先是因为上奏朝廷给流放的李义府马匹乘坐,被贬为简州刺史;后因为与上官仪有文章交往,在上官仪被杀后流放到嶲州。【答案】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它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务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推断与推理。它要求在精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主旨。此考点是在筛选文中信息的基础上的拓展。要精确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愿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完整精确地分析、评价人物、事务。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题目中所供应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说明、文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推断其正误。(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全部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精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精确的分析理解,才能精确地答题。(3)借助注释,联系背景概括中心愿思,忌以偏概全,要特殊留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驾驭文章出处和作者状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学问,对文章进行分析。(4)辨析差异,解除干扰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有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假如我们驾驭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解除干扰,选出正确答案。(5)迁移学问,奇妙运用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学问运用试题的最大特点。假如能把课内学过的学问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快速精确地答题。(6)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殊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细致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翻译5.例文略。参考易错点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译文:(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译文:【错因分析】①错译关键实词等得分点;②漏译关键信息;③语句欠通顺。【参考答案】(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阅历,专想揽权,把很多事情都搞乱了。”(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当渐渐减弱他们的势力。解答文言文翻译题应当留意两个方面:一是将语句切分为词语,然后依据一一对应的方法逐词翻译;二是依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增删词语、调整语序等。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对给出的语句的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文言实词主要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等。文言句式主要涉及文言特殊句式(推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前置句、省略句等)和固定句式等。回答问题时要关注三个步骤:切分成词、对应翻译、增删调整。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授韩城知县,有异政。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朘削。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立刻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帝并接受。十四年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逋户,予以有生之乐,鼓其耕种之心。帝即命议行。十六年秋,出察江防。明年五月,福王立,进兵科都给事中。时大清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绍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诸军。懋第濒行言:“臣此行,生死未卜。请以辞阙之身,效一言。愿陛下以先帝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更望时时整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懋第衰绖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行,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有删改)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立刻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译文:(2)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译文:理解文意,抓住关键词翻译,句意要通顺。关键点有:(1)“明年”,其次年;“行”,推行;“沾”,得到。(2)“殁”,去世;“因是”,借此机会;“请行”,恳求出访。【答案】(1)其次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又恳求立刻快速推行,担忧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已经先征收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2)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趁着这个机会将灵柩送回家乡安葬,便恳求出访。这是一道文言翻译的题目,是文言文考核必考的题目,主要涉及实词、虚词、活用、句式,近几年考核句式的趋势有所减弱,主要考核重点实词的翻译,翻译时留意直译和语句的通顺。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精确、明白、通顺,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具体来说:“信”,是指译文要精确无误,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照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将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美丽自然,要生动、形象、完备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无论是翻译文段还是句子,都要求以直译为主,即要求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文保持一样。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可酌情接受意译作为协助手段。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对关键词语不能正确把握,就很难译出文意。在翻译时,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找出关键词;要做到逐字逐句翻译,而不是对整体大意的翻译;要留意对省略内容和特殊句式的理解;要结合全文大意推知句子和词语的意思。1.精确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文言文中的词,孤立地看,一词一义的情形很少。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然而,一个词一旦进入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而这个特定的意思必需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例句的“急”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法宽则失罪”与“法急则人残”是结构相同的一对句子,在这样的句子中,相对应的词语的意思通常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可见“急”与“宽”词义应相反,当理解为“严”。整个句子应译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刑法过严就会残害百姓,刑法过于宽松,就会让一些罪犯受不到惩治。2.留意词类活用现象古代汉语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并且变更了词性,有的还变更了读音。被称为词类活用。常见活用方式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例如:将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字是翻译该句的关键。“多”指数量大,与“少”或“寡”相对,形容词,在该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赞扬、赞扬”。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3.转换古今句式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处理好古今句式之间的转换,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例如: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李将军之谓也?这道题考查的重点除了“其”和“谓”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考查古今句式的转换实力。本句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李将军”是动词“谓”的宾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将其放在动词“谓”的后面。译文:也许是说李将军的吧?4.巧译修辞句文言文中也运用比方、比拟、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要依据上下文敏捷恰当地翻译。例如: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不惜美锦”句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美锦”比方“国家大事”。译文:大王您设置官位选择合适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会使官位虚设。现在您拿国家大事让我来决断,这说明您对我了解得太深刻了。(五)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假如从操作层面讲,文言文翻译还可用这几个词来概括其方法:“留”——即保留文中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如时、地、人、事、官职、书名等专出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一般人都理解,可保留不译(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可以不译。“换”——即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样的词,例如“吾子淹久于敝邑”(《殽之战》)。“吾子”是敬词,相当于今日的“先生们”;“淹”可用“停留”或“留守”换译;“敝”是谦词,“敝邑”即我们国家。“补”——即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使句意完整通畅,例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却没有到达)补进去翻译才连贯。否则文意不通(“足以至焉”,怎么会“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呢?)。词类活用的翻译,要补上相关词语,如“使……”“以……”“用(拿)……”“为……”“像……”等等。“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而现代汉语里又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以删去。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足语尾助词,翻译时可删去。“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该句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即“没有欺瞒我”。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句中“于弟子”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原句调整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即“老师不确定比弟子贤能”。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翻译,译出的译文确定要精确保持原意,句子结构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语气畅达,文句形象生动,即符合常说的“信”“达”“雅”的要求。三年真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行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行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实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记,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解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如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假如不起用公孙鞅,就确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举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解除A项。“愿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须要断开。解除D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解除C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擅长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实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出名词等,学习过程中留意精确积累。B项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选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劝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告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吩咐。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遵守法律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后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缺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实力。此题要在精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务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选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译文:(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译文:【答案】(1)圣人假如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假如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实力。此题要在精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推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须要留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假如;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能,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如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假如不起用公孙鞅,就确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公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愿?我的国君兴奋得很啊。”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兴奋。”秦孝公马上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忧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迟疑不定就不会胜利。圣人假如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假如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行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最终确定变法的吩咐。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相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其次天,秦国百姓都听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高兴,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有,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攻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特别空虚,日益衰落,特别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懊悔当时不听公叔座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今号称商君。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衡州新学记[宋]张孝祥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选自《于湖居士文集》)[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元本 元:探究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D.兵其细也 细:小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实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学问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故选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位卑则足羞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C.士不为便,而还其故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实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两个“则”都说明为“就”。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比;其次个“于”也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其次个“而”是连词,表转折。D项,第一个“以”相当于“于”,在;其次个“以”是目的连词,来。故选A。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实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也许意思,然后要留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记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更等。题中,“能通经缉文”的主语应当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应放在后一句中,即从“玩岁”后断开,解除AD两项;“昔”指“过去”,在句中应是修饰“所习者”,是“所习者”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解除C项,故选B。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许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A.①②⑥ B.①④⑥C.②③⑤ D.③④⑤【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看法的实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全都属于作者赞许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然后要到文中圈出这些句子,再看作者是否赞许。题中,(1)“学无异习,政无异术和(2)“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都源自第一段,是对“先王之时”的回顾,在这一段的结尾,作者说“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由作者的这句话可知,(1)(2)都是作者赞许的;(3)“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源自其次段,是对“后世之学”的分析,从其次段最终作者的感叹来看,“嗟夫,后世……”,可见作者是不赞成这些做法,且“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是作者仿照后世言治者的话,其中暗含讽刺。(4)“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源自第四段,这是作者叙述石鼓书院的状况,只是叙述事实,不存在赞同与否。(5)“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从“未必”可知,作者是不赞同的。(6)“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源自倒数其次段,是对在书院读书学子的确定,从最终“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所获与”可知,作者是赞同的。故选A。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夫重视耕耘一样。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C.作者主见为学者不能把科第胜利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D.文章以驳论为主,接受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指责了后世学者获得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题中,D项,“文章以驳论为主”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先确定先王之时的学政一体,接着指出后世的政学分裂,二者形成对比,紧跟着作者确定三位官员重修书院的做法并对学子提出希望,可见应当是“立论”为主。故选D。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译文:(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译文:(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译文:【答案】(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白、教化得以胜利的缘由。(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