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秦至元的政治制度含解析_第1页
2024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秦至元的政治制度含解析_第2页
2024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秦至元的政治制度含解析_第3页
2024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秦至元的政治制度含解析_第4页
2024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秦至元的政治制度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至元的政治制度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能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本题事实上是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分封制下,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干脆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能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故最佳选项为D项。2.《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帝(秦始皇)……将广袤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有一批由中心政府任命、并向中心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A.具有深厚的贵族政治色调B.使中心得以垂直管理地方C.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D.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新皇帝是指秦始皇,由材料“将广袤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心政府任命,并向中心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各级官员都由朝廷干脆任免,建立了一套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的官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听从于中心统治,是官僚政治的体现,不具有贵族政治色调,解除A。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限制,地方自主性受到减弱,解除C。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广泛实行,并非为秦始皇首创,解除D。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B.开创皇帝制度C.在中心建立三公九卿制度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心集权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它形成的中心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故D选项正确;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统一度量衡是秦朝建立统一国家的详细体现,故A选项错误;开创皇帝制度也是秦朝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心集权制的详细体现,故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政体,材料“秦,虽死犹存”指的是秦朝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心集权制,而不是详细指建立三公九卿制度,故C选项错误。4.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袤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实行。这在肯定程度上说明()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实行”可见郡县制实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地方设臵郡县的做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并非秦朝最先推行,故B项错误;从材料信息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袤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并非认为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故C项错误;秦朝之前已经存在郡县,故D项错误。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与献礼时,必需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减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限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心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减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改变,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解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解除B项;D项说法不精确,应当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限制,解除。6.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验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心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允公正【答案】D【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肯定公允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解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与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解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旧享有肯定特权,解除C项。7.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心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心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心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8.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心集权,调整中心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心对地方限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中学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元朝为实施对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心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心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心集权,调整中心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解除A;行省是中心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心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解除D。9.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冲突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实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称职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A选项正确。再依据后代帝王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进一步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说历代帝王对汉宣帝尊崇,只是推崇汉宣帝对地方吏治的高度重视,因此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学问,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化的,后代并没有沿用汉代的地方制度,因此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心和地方权力关系的改变,故B项错误。10.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殊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材料可知,执政大臣也主要从外戚中选择,因此不能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故A项错误;“家天下”是以父系血缘为标准的,外戚不属于“家天下”的范畴,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威逼中心集权的状况出现于西汉前期,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故D项与“外戚干政”没有关系。11.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需定期向朝廷举荐肯定数量的人才,而推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识程度和道德声望的凹凸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识程度和道德声望凹凸,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化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心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心集权,故D错误。12.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表中比例改变的主要缘由是()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D.文化下移趋势增加【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的比重比曹魏到东晋时期始终在下降,到东晋达到最低值。从东晋到北宋时期始终处于上升状态。结合所学学问,曹魏时期,多数的寒门子弟在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曹操本人也是奉行“唯才是举”“任人唯才”的用人政策,使得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仕宦生涯;曹魏后期,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土族而接受礼部尚书陈群的看法,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此后门第声望成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依据,寒门子弟上升的渠道更加狭窄,此制度为西晋、东晋沿袭,并且不断强化,导致了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的比例不断下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起先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为广袤的寒门子弟进入仕途供应了—条通道。故而才有了从隋代到北宋的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这是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带来的改变。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社会的主流思想照旧是儒家思想,解除A项。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是选官制度发展的根本缘由,不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改变的主要缘由,解除C项。文化下移和下层学问分子数量的增多有关,不是比例改变的主要缘由,解除D项。1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改变: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改变说明封建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相权受到减弱,这表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D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照旧存在,故A项表述错误;材料并没有关于行政效率的论述,无法得出此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地位上升,并不能说明它们的决策权也扩大了,故C项错误。1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心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心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故选D。15.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确定集权的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中“两个‘副产品’”之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郡县制的实行标记着传统的血缘政治起先让位于地缘政治,分封的宗法政治起先让位于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官僚政治。材料中“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所产生的两个“副产品”中的察举制,打破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使血缘关系渐趋减弱。故答案为A项。B项,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汉代君主专制并不“完善”,解除;C项,中国古代历史自秦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汉朝不是社会转型时期,解除;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地方势力不能确定集权的发展,解除。1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供应快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限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调,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限制中心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解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快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解除D。1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精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A项说法太肯定,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实物证据来呈现。不是全部的历史叙述都不客观,有些历史叙述是可以还原历史事实的,所以C项错误。D项本身不说法不精确,多种历史叙述假如都相同也不肯定就是事实,且与题意要求不符合。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务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18.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一般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干脆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推断,“内命”的运行体制()A.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B.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C.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D.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答案】B【解析】材料可知“内命”没有“经中书门下省”,说明没有经过三省程序集思广益,无法保证决策的合理性,解除A;“内命”“由皇帝干脆向下传达”,体现了皇帝独断专行,皇权至高无上,故选B;既然“内命”不经中书门下省,说明“内命”与宰相无关,不行能实现宰相相互制约平衡,解除C;在专制皇权之下,不行能规避官吏擅权现象,解除D。19.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答案】D【解析】依据“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削减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肯定,A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解除B。20.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引导天子祭祀。太常的“常”同“尝”,乃依四时奉献时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之意。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化,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据此可知,汉代的太常()A.协调了中心和地方的关系B.成为了当时级别最高的官职C.强化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D.持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答案】D【解析】由材料“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化,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可知,太常不仅掌管祭祀,也要监管文化教化以及行政,结合所学,家国一体是以伦理秩序为政治本体所构建而成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管理结构,故汉代太常持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D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中心内部的关系,与地方无关,解除A;太常为汉朝九卿之首,而九卿之上还有三公,故“级别最高的官职”这一说法错误,解除B;太常负责引导天子祭祀祖先,这并不能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征,终归一般人每到清明也都会各自祭拜自己的祖先,解除C。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定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心集权和皇权制的须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需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干脆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任世江《中学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干脆驾驭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