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区域发展_第1页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区域发展_第2页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区域发展_第3页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区域发展_第4页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区域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2区域发展

考点热

内容索引

考点01世界地理

考点02中国地理

考点03区域可持续发展

微专题01上海的辐射功能

微专题02美国休斯敦的产业结构优化

微专题03德国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微专题04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核心考点读高考考查点知考点分布命题解读

(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中南半岛

1、以世界区域地图、示意

(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哈萨克斯坦

图、景观图、热点材料为

(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韩国

背景,考查世界某区域或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北太平洋

国家地理环境特征、地理

世界地理(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西非

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日本

2、以中国区域地图、不意

(2020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西欧

图、景观图、热点材料为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中亚

背景,考查中国典型区域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南美洲

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特征

(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黄淮地区

及其对区域的影响;

(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南方五省

3、以区域地图、示意图、

(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汉江流域

景观图、热点材料为背景,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交错地带

中国地理考查区域特征、区域发展

(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东北地区

条件、区域发展问题、区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甘肃、青海和宁夏

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等问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珠江三角洲

题。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祁连山区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东部季风区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西南地区

(2020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河南省

(2020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青藏高原

(2020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广西壮族自治区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长江中下游地区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长江经济带

(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人工湿地

(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生态服务功能

(2019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云南铜矿开采

区域可持

(2018年11月浙江高考真题)科尔沁草原沙漠化

续发展

(2018年11月浙江高考真题)煤碳气化利用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

考点01世界地理

【高考解密】

高考考查世界区域地理时通常以区域局部地图为背景,侧重考查的内容有区域定位、区

域自然环境特征、资源状况、产业活动等。高考主观题中常见的设问主要包括“原因、条件、

影响、区位、效益、措施、意义”等内容的“描述、说明、分析、对比、评价”等。复习时,

应该重点以“某大区域、某国家、某热点”为切入点,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世界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答题套路。

【真题探究】

26.(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中南半岛所在国家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图。

材料二图2为中南半岛主要稻米生产国2001-2020年稻米产量和单产年均变化统计图。

(1)中南半岛所在国家中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最高的是,简述其主要自然原因

(2)2001~2020年,图2中国家稻米产量的变化趋势是,简析其原因________。

(3)从耕地资源的角度,说明图2中国家稻米生产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答案】(1)泰国境内河网密集,平原面积大

(2)增加主要是单产提高,部分国家播种面积增加

(3)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占用;

加大技术投入,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分析】本题以中南半岛所在国家耕地面积与国土面积比重图及中南半岛稻米产量单产年均

变化图为材料,涉及自然图表分析、农业区位条件、农业发展措施、粮食安全措施等相关内

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综合素养。

(I)从图中可以看到泰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30%~40%,是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最高

的东南亚国家。耕地比重大的原因:从图中可以看到泰国所处的位置位于东南亚偏南部地区,

其境内河流众多,河网密布,受季风气候影响,灌溉水源较为充足;同时该国主要地形以平

原为主,平原面积较为广大,便于耕作业的发展。

(2)从图中可以看到东南亚各国其稻米产量年均变化增长率均大于0,说明各国粮食产量

均增加。原因:图中数据可以看到东亚各国粮食的单产增长率均大于0,各国粮食的单产普

遍提高,受单产提高影响粮食总产量上升;同时随粮食需求不断上升,东南亚部分国家耕地

面积扩大,耕地增多,使粮食总产量上升。

(3)启示:我国山地高原众多,平原面积狭小,受人口增多、城市面积扩大影响,我国耕

地面积日益受到危机,故要控制城市面积,防止任意扩大,要切实保护耕地,严格管控非农

用地的比重;从东南亚粮食产量上升的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由于单产提

高,粮食总产量明显上升,我国应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大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恢

复土壤肥力,提升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土地污染,提高

耕地的品质,平整土地资源,扩大土地耕种面积。

28.(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哈萨克斯坦略图。

材料二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下,哈萨克斯坦吸引大量外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

发展。该国主要工业部门包括采矿、石化、冶金和能源等,其中采矿业是支柱产业。该国以

矿产品出口为主,市场主要集中于周边国家。

(1)该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水资源是制约该地区石油开采利用的主要因素,简

述该地区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_______O

(2)从运输成本角度,简析该国出口市场集中于周边国家的主要原因。

(3)有观点认为,该国工业化对推动城市化作用有限,从工业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里海东北沿岸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径流缺乏;地下水盐分高。

(2)矿产品体积、重量大,附加值低;内陆国,无海运;距离短,陆路运输成本较低。

(3)重工业为主;属资金密集型,劳动力需求量较少;采矿业占比大,矿区分散,不利于大

中城市发展。

【分析】本大题以哈萨克斯坦和“一带一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交通运输、工业化、城市

化等相关内容,考查考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1)据图所示,该国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的东北岸。哈萨克斯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由于远离海洋,温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降水较少,地表

径流比较缺乏,蒸发量大,地下水盐分含量高。

(2)该国以矿产品出口为主,市场主要集中于周边国家,就矿产本身来说,体积大、重量

大,不易运输,哈萨克斯坦又是内陆国,没有海运,运输方式选择受限。陆路的运输成本较

低,距离较短,所以使用陆路运输优势较大。

(3)根据图例可知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丰富,以重工业为主,且采矿业是支柱产业,资金

密集型企业多,劳动力需求少,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较多,,从图中判断矿区比较分散,

不利于大中城市发展。

【核心精要】

一、重要的经纬线

重要经纬线十条: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20°W、160°

E、120。Eo将这十条经纬线构成网络经纬网,形成空间概念。

二、世界上重要的海峡

白令海峡(亚洲、北美洲之间)、丹麦海峡(欧洲冰岛、北美洲格陵兰岛之间)、直布

罗陀海峡(欧洲、非洲之间)、土耳其海峡(亚洲、欧洲之间)、曼德海峡(亚洲、非洲之

间)、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洲之间)、马六甲海峡(太平洋、印度洋之间)、霍尔木

兹海峡等。

三、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部(海盆、海岭、海沟)

四、各大洲地形特征及气候特征

大洲地形特征气候

亚洲地形复杂,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东亚季风环流典型,往内陆大陆

性气候增强

非洲“高原大陆”,高原、盆地为主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东非为热带草原气候

欧洲平原、山地为主,冰川地形广布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由西向东大陆性渐强

北美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高原。三大地形,纵中部平原大陆性明显,西部气候狭长分布,降水量自

列分布东南向西北递减

南美洲西部山地、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湿热为主,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面积较广

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东南部沿海温和湿润,内陆和西部干燥,东北部湿热

南极洲“冰雪大陆”,海拔最高酷寒、干燥、烈风

五、日本、俄罗斯、美国和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和经济特征

分析区域地理和国家地理特征的学习,首先,要弄清位置、范围以及地理意义,讲究图

文结合。其次,进行区域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分析。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

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综合分析彼此间相互关系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基础。地形、

气候、水文、典型植被、特殊土壤、资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人口、城市等共同组成

了地理环境。再次,加强区域间地理特征比较和高、初中地理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地理思

维和地理综合能力。

1.日本自然环境:地狭人稠,山丘为主,平原狭小,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火山之

国,矿产贫乏,林水丰富,季风气候,海洋性强。

经济:经济发达,部门齐全,产品出口,外贸广泛,渔业发达,耕地少但单产高,工业

临海分布(太平洋沿岸及瀚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2.俄罗斯自然环境:平原高原为主,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森林资源、

矿产资源,海岸线长,河流封冻期长,通航期短。

经济:四个工业区(莫斯科、圣彼得堡、乌拉尔、新西伯利亚),以重工业为主。农业

不稳定,谷物需要大量进口。

3.美国自然环境:三面临海,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温带气候为主,耕地比重大,平原

面积广。

经济:农业大国,地区生产专门化。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达,有三大工业区(东北部、

南部、西部)。

4,澳大利亚:自然环境:东中西部地形不同(东部分水岭、西部高原、中部平原),

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湿润,内陆和西部炎热干燥。

经济: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号称“骑在羊背上”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六、关注世界地理的热点问题

世界地理热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二是世界焦点地区,如欧洲(俄乌战争、欧洲能源危机、欧盟东扩等)、西亚(巴以冲突、

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南亚(克什米尔问题)、东亚(朝鲜核危机与日本对战争认识

问题)等。三是与我国关系密切的地区(一带一路)等。

【变式演练】

(2022•浙江高三阶段练习)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印尼银矿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储量约占世界的1/4,其国内80%的银矿分布在苏拉威西岛。

丰富的银矿资源吸引了无数外资企业集聚。印尼政府规定银矿原矿不可直接出口,只能出口

保制品,所以外企只能在当地对矿土进行加工。镁矿的冶炼需要大型冶炼厂和强大的电力供

应,因而伴随着镇矿的开采、冶炼、加工,多种配套工程在此建立。图示意银矿冶炼相关企

业的分布状况。

(1)指出印尼政府禁止保矿原矿直接出口的主要原因。

(2)说明沿海低地吸引银矿冶炼相关企业聚集的有利条件。

(3)分析众多外企大规模建厂对该地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保护银矿资源;减少银矿开发,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吸引锲矿下游产业集聚,

完善产业链:提升银矿业附加值:增加就业。

(2)银矿原料丰富,价格低,临海,具有良好的海运条件;水资源充足,水能丰富;劳动力

丰富且廉价;土地价格低;印度尼西亚国家政策支持。

(3)大规模建厂会占据大量土地资源,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加剧地区环境污染;企业

建厂会限制本国相关产业的建设,不利于本国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分析】本大题以印尼银产业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工业(区)发展对区域的影响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

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

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详解】(1)银矿是不可再生资源,长期印尼银矿大量出口中国,对本国来说是一种资源

的流失,不利于印尼的可持续发展,限制银矿出口因是保护矿资源。;大量开发镁矿,导致

众多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生态破坏,需要保护环境;出口保矿石,附加值低,利润不高。

(2)工业区位因素,主要从原料、交通、水源、能源等方面考虑。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

由题可知,苏拉威西岛锲矿资源非常丰富,沿海低地临近海洋交通便利;降水多,水源丰富;

劳动力丰富而廉价;土地平坦易于建设且价格低等。

(3)本题考查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对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有:增加就业机会,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也会污染

当地环境、增加人地矛盾。对于本题主要考虑不利影响,外企大规模建厂可以分两部分分析,

外企和大规模,外国企业技术成熟生产效率高,对当地资源的消耗速度较快,同时为了保持

自身的领先地位,易对当地相关产业起到限制阻碍的作用;大规模建厂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使得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厂区产生的大量污染也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

考点02中国地理

【高考解密】

高考考查中国区域地理时通常以区域局部地图为背景,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

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的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

等,如特殊地形区域气候区域、水文区域、海陆区域、农业或工业区域等,考查同学们对区

域地理位置的判断,对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判断的分析,以及考试近期发

生的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要求同学们能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

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

【真题探究】

27.(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

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

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

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

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

问题。

(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

(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位于西北(北)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

(3)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

抬高地下水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分析】本题以安徽、江苏两省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及该地区气温降水图为材料,涉及地

理空间分布特征、自然灾害成因、自然灾害治理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

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图中可以看到干热风等值线数值较大位置集中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或西北部地

区,其中安徽西北部地区是干热风年平均日数最大值地区,其干热风日数等值线变化趋势为

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一般是受东移的高压控制,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以下沉运动为

主,降水少,晴天多;五六月份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运动,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受高压控

制,其以晴天为主,气温上升速度快,温差进一步增大,气压梯度力增大,风速较大,地表

水分迅速蒸发,形成低湿天气。

(3)从材料中可以看到4~6月份是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拔节至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需水量

较大,若此时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防治干热风,会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易造成水资源短

缺的状况;同时冬小麦生长期怕湿涝,大水漫灌会影响冬小麦生长期品质,可能造成冬小麦

减产;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是一种出现时间较短的灾害,其受灾时间短,且大水漫灌易

造成地表存于大量积水,在短暂的干热风之后,其排水的工程量相对较大;同时华北地区春

季气温回升速度快,地表多大风,蒸发旺盛,大水漫灌易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上升,加剧该地

的盐碱化。

29.(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方电网由广东等五省区电网构成,并与港澳电网相连,大规模的西电东送是区域资

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广东电网的调峰任务主要由西部送电承担,省内的火电、燃机采取

昼启夜停的方式参与调峰,其承担的调峰量在电力负荷高峰季节较为明显。从调峰、调频、

电网安全稳定性及经济运行要求来看,广东建设适当的抽水蓄能电站是必要的。

材料二下图为南方电网电力资源分布略图。下表为广东电网主要机组各类特性指标表。

电源类别占本网装机比例(%)调节容量比例(%)调节负荷升降速度

火电5940〜100慢

水电100-100较快

抽水蓄能5-100-100较快

液化天然气燃机1560〜100较慢

(1)说出南方电网电力资源东西互补性强的主要原因。

⑵根据表中信息,指出广东电网建设适当的抽水蓄能电站的合理性。

⑶分析广东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对“西电东送”输电效益的有利影响。

【答案】(1)西部常规能源丰富,东部能源需求量大;东西部电力负荷季节差异明显。

(2)抽水蓄能调峰能力强、速度较快,谷电转为峰电,提升价值;水电占比低,调节作用有

限;火电、燃机调节速率慢。

⑶改善电源的运行环境,提高火电运行效率和水能利用率;增加西电东送电量,提高综合

效益;提高输电线路的利用率,降低输电成本;促进节能环保,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

【分析】本题以南方电网调峰、调频为背景材料,涉及到电力资源的空间分布、电站建设的

必要性、西电东送的有利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

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1)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方电网中的西部地区分布着煤炭、珠江上游、澜沧江上游有很多水

电站,能源资源分布广;而东部城市多,工业发达,耗能高,能源需求量大;夏季为雨季水

力发电量大,西部电力负荷小,而东部夏季制冷耗电量大,电力负荷大。

(2)由表中数据可以分析可知,抽水蓄能调节负荷升降速度较快、调峰能力强,利用谷电

廉价的电能转化为水能,在用电高峰时,可以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提升了谷电时电能的价值,

由图中可看出水电仅占10%,水电占比低,调节作用有限;火电、燃机占比虽大,但调节

速率慢。

(3)抽水蓄能利用谷电廉价的电能转化为水能,在用电高峰时,又可以将水能转化为电能,

改善电源的运行环境,提高火电运行效率和水能利用率;抽水蓄能可以增加西电东送的总电

量,经过电能与水能的相互转化,提高能源综合效益;由图可知,抽水蓄能电站主要建在东

部用电需求多的地区,可以减少输电量,提高输电线路的利用率,降低输电成本;抽水蓄能

可以补充用电高峰期的用电量,减少火电的使用,促进节能环保,提高电网运行安全。

【核心精要】

一、我国自然地理重要界线

1.地势三级分界线:第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一祁连山一横断山;第二三级分界线:

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

2.季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

3.内外流区域分界线:北段为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

4.干湿区的界线:

(1)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分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5.南北方分界线:秦岭一淮河。

二、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和季风影响

1.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

自然区地形气候人类活动及其利用方向

东部季风区平原丘陵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广泛深刻,是我国主要农耕区,

以粮食生产为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副业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高原盆地大陆性显著,太阳辐射较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畜牧业为主,合理发展绿洲

强,日照较长农业

青藏高原高寒区高原高寒,风大,太阳辐射强,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弱,畜牧业为主,适当发展农、

日照长林业

2.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及成因

自然区主要差异因素

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热量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差异水分

青藏高原高寒区垂直差异海拔高度

3.季风对我国降水量的影响

(1)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集中在夏秋季节(5—10月),南方雨带到来早退得迟,

雨季长,北方相反。

(3)夏季风强的年份,易出现南方干旱北方洪涝的灾害;夏季风弱的年份,则相反。

三、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区域形成原因及区域协调发展

1.三个经济地带的形成原因

经济带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产业结构相对优越,农人们思想观念较开放,有较强的竞争

海运。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危机感和紧迫感。经济起步早,有良

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利于开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好的社会经济基础,经济结构较优,

发国家政策优惠

中部经济地带距海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状态。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人们思想观念较保守,竞争危机感和

西部经济地带多属于干旱区和高寒区,海拔较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紧迫感较弱。经济起步晚,经济结构

高,极不利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迟缓不很合理,对外开放较迟

2.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发挥沿海优势,建设高科技开发基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

约化农业,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革,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发

展外向型经济。中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成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大力发展农业,建成商品

粮基地和农林渔副业生产基地,加强东西向运输通道建设,发挥桥梁作用,扩大对外经济贸

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地带。

四、我国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区、长江流域、华南丘陵等。

2.原因:

自然因素: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作用强;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松散;

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径流能力降低;土质疏松,抗蚀能力低。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轮荒、开矿、不合理开采,破坏了植被,地表抗蚀能力降低,加

速水土流失。

3.危害:土地贫瘠,农业低产;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防洪能力差;

水库淤积,降低畜洪和供水效益等等。

4.治理: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水灌溉)、生物措施(植

树种草)和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三者结

合。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五、我国荒漠化问题

1,荒漠化严重地区:西北、华北、东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

2.原因:

自然因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松散物质、大风吹扬等。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

意环保等。

3.危害: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使

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4.治理: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因地

制宜,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荒漠化防治关键,健全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和科

技进步是荒漠化防治的基本保证,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生物固体)是荒漠化的有效措

施。

六、我国长江、黄河的综合治理问题

长江黄河

资源优势丰富水力和淡水资源,较大的通航能力较丰富的水力资源和重要的灌溉系统

开发利用建造大型水电站,南水北调,兴建河港兴建水利工程,发挥发电、防洪、灌溉的综合效应

存在问题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湖泊面积萎缩,中游“荆泥沙淤塞,凌汛多发,时常断流,洪涝严重

州”多洪灾

治理措施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禁止砍伐水源林,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种草植树,修筑梯田),

耕还林还草还湖,兴建三峡水利工程,截弯取轰炸冰坝,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和调配,

直工程等疏浚河道,加固大堤等

七、我国的农业发展

1.我国的商品性基地和农业生产基地比较

基地类型分布地区

商品粮基地九大基地: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平

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商品棉基地五大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

油料作物基地花生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油菜我国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部在长江流域

糖料甘蔗台湾、广东、福建、四川、云南、海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作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中温带地区

出口商品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1、珠江三角洲

2.农业中、低产田的存在原因及综合治理:

(1)存在原因:自然方面,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四大制约因素,我

国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某些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形成了一些不利于农业耕作的中、低产田,

如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等。人为方面,不合理的生产活

动(植被破坏、大水漫灌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生产条件日趋恶劣。

(2)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排农业活动,依靠科技,改造农业不利因素

八、我国的工业发展

工业基地发展条件工业中心工业部门地位

辽中南基地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沈阳、大连、鞍山钢铁、煤炭、造船、化工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

京津唐基地丰富的资源,统一的电网,北京、天津、唐山钢铁、化工、机械、纺织、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

便利的交通,紧靠能源基地食品、采煤、冶金、陶瓷性工业基地

沪宁杭基地工业基础雄厚,丰富的资源,上海、杭州、南京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

技术力量雄厚,统一的电网,电子、化工业基地

发达的交通

珠江三角基地靠近香港东南亚,多侨乡,广州、深圳、珠海家用电器、服装、食品、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

利于外资发展工业玩具等加工工业及制造业工业基地

九、我国交通建设与区域发展

L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南昆铁路、南疆铁路等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加速区域开发,使资

源得到更充分利用,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强区域间联

系,促进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防安全。

2.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近年来我国在西部地区建设的重大交通工程,如南昆铁路、青藏铁路等均面临自然和社

会经济方面的双重困难。自然方面:青藏铁路建设面临冻土、生态环境脆弱和因环境特殊投

资过大的三大难题。西南地区面临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多样(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

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多峰林、溶洞、暗河),气候湿热,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滑

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困难。社会经济方面:经济基础薄弱,沿线人口稀少等问题。

【变式演练】

(2022•浙江•高三期中)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下游因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其土壤肥沃,成为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

该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

(1)分析黄泛平原风沙区多沙地的自然原因。

(2)黄泛平原种植小麦可能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试简述其成因。

(3)简述盐碱地的主要治理措施。

【答案】(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输沙量大;该区域地势平坦,夏季多暴雨;历史

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大量泥沙堆积地表。

(2)春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较高,多大风,蒸发旺盛;人类不合理的灌溉,造成盐分

向地表积聚。

(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做到合理灌排;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改变农业种植结构;适度进

行退耕还林。

【分析】本题以黄泛平原风沙区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河流的堆积地貌,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

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据材料可知,明确黄泛平原是黄河决口泥沙堆积形成,即可分析多沙地的原

因,可以从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黄河输沙量大;该区域地势

平坦,夏季暴雨集中,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河水泛滥,导致大量泥沙堆积地表,形成沙地。

(2)据说学知识可知,该区域位于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气候干燥,多大

风,蒸发旺盛;人类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上升时把地下的盐分带

到地表面来,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水分蒸发,盐分留在地表,使地表土壤盐碱化。

(3)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治理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

灌系统;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生物改良措施,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种植耐盐植物;

适度进行退耕还林。

考点03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考解密】

无论是生态建设、资源开发还是经济发展、产业转移,都是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观来阐述

的。因此,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对于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认真分析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明白区域优势与劣势条件,然后提出整治与开发方向,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

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

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

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

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

展的内涵与原则不但是种观念,更是一种行动指南。

【真题探究】

(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

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完成下面

小题。

9.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

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B.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C.不受季节变化影响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

10.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

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

C.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D.河道整治清游,清除全部河滩

【答案】9.A10.B

【解析】

9.据材料可知,该人工湿地系统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和处理,相对

污水处理厂,不需要建设厂房设施和使用药物,污水处理成本较低,A正确;图中人工湿地

系统需要大量的土地,并没有减少土地占用面积,B错误;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植物生长有

明显的季节性,其污水处理能力也有季节差异,C错误;据材料可知,人工湿地系统靠微生

物、植物自然净化,速度较慢,D错误。故选A。

10.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常因缺少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抢夺其他生物生长空间,

进而导致生态失衡或其他物种灭绝,A错误;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可提高湿地涵

养水源能力和自净能力,也能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生态环境保护,B正确;扩大养殖

规模,可能导致水污染加剧,C错误;清除全部河滩,河床裸露,侵蚀加剧,进而破坏生态

环境,D错误。故选B。

【点睛】污水处理厂是将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行处理净化的场所。废水处理的一般目标是

去除悬浮物和改善耗氧性(即稳定有机物),有时还进行消毒和进一步的处理。工业废水的

处理侧重于油类、悬浮物、重金属和妨碍城市污水厂运行的或高残留的有机物的去除或转化,

以及pH值的调整。

(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

省级行政区人口(万人)耕地面积(千公顷)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甘肃26475377.0440

青海608290.1174

宁夏6951289.954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从生产活动角度,

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

(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局部地区略图、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

量统计表为材料,涉及农业的区位条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青海省耕地面积仅为290.1千公顷,远小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

治区,人口总量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大致相等,说明人均耕地资源少;青海省位于地势海拔较

高的青藏高原,受到地形影响,气候以高寒为特征,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较为贫瘠,生

产力低。

(2)图示地区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荒漠化;当地居民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破坏地表植被,

防风固沙功能不断削弱,使地表岩石裸露,气候干燥条件下,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强

烈,同时流水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剧荒漠化现象。

(3)图示地区深居内陆,大气降水较少,水资源紧缺,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通过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对水资源的管

理,在不同农业类型之间合理分配水资源。

【核心精要】

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含义: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

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问题突出。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提示]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一个自然过程,

但人类的过度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5.正确认识生态脆弱区

(1)从成因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气

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2)从分布看: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

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从表现看: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易退化,呈现荒漠化景观,不同的区域呈现不同的表

现。

土地退土壤肥力下

土地沙化土壤侵蚀石漠化土壤盐碱化

化表现降

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南南方喀斯特西北干旱灌溉区、东北平原黑

“三北地区”

分布方低山丘陵地区分布地区华北半湿润区土分布区

6、综合治理措施

(I)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构筑防护体系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1.资源型城市

(1)含义: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

城市。

(2)生命周期

(3)资源开发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的部分资源型城市:

类型煤城钢城有色冶金石油城瓷都森工城市

代表焦作、鞍山、铜陵、大庆、

景德镇伊春

城市阜新马鞍山个旧玉门

2.资源7枯竭型城市

(1)形成:资源型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

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提示]我国著名的“石油城”大庆市,油气资源面临枯竭,但却依靠进口俄罗斯的油气

资源不断延长产业链,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而获得新的发展。

(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

a.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b.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新的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c.区域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

d.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3)资源枯竭型城市衰落的原因

①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

②矿业城市主导产业单一,社会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的竞争力不足。

③管理体制落后、僵化。

④大中型企业技术、设备落后,效率低下,冗员多,社会负担重。

(4)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战略

①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

②发展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

③因地制宜,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多种经营。

⑤理顺体制机制,实施大小企业、公私企业集约整合战略。

⑥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绿化、美化环境。

⑦促进就业,多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改善民生。

【变式演练】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西坡,中游流经大盆地和科罗拉多高原,最后注入加利福

尼亚湾。下图为科罗拉多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科罗拉多河流域绝大多数水量用于农业灌溉。2021年8月,因遭遇严重干旱天气,

美国历史上首次宣布科罗拉多河缺水,当地积极取科技手段保障农业生产。

(1)简析①地所在区域土壤发育程度差的原因。

(2)②河段主要的农业带为—,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干旱对该区域农业的影响—o

(3)试从科技减灾角度提出农业抗旱的可行措施。

【答案】(1)地处内陆盆地,降水少,土壤水分含量小;植被(生物)少,有机质积累少;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弱,风化壳薄。

(2)畜牧和灌溉农业带;地表径流减少,灌溉水源减少,农作物单产下降;种植面积

减小;降水减少,蒸发加剧,土壤退化/盐碱化加剧,农作物品质下降;

(3)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减轻灾情;利用人工增雨技术,缓解旱情;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

发抗旱品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保护水资源

【分析】本题以美国科罗拉多河流域为背景情境,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农业生产的

发展方向与措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

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由材料“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西坡,中游流经大盆地和科罗拉多高原”可知,①地

位于美国西部高山地区,地处内陆盆地,地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土壤水分含量小;属于

大陆性气候,水分条件差,植被少,枯枝落叶少,有机质积累少;由于生物量少,且气候干

旱,因此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弱,风化壳薄,因此土壤发育程度差。

(2)读图可知,②地周围高山环绕,地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植被以高山草原为主。由

材料“科罗拉多河流域绝大多数水量用于农业灌溉”可知,该地主要的农业带应为畜牧和灌溉

农业带;由材料“2021年8月,因遭遇严重干旱天气,美国历史上首次宣布科罗拉多河缺水,

当地积极采取科技手段保障农业生产。”可知,干旱使地表径流补给量减少,因此地表径流

减少,灌溉水源减少,农作物单产下降;由于灌溉水源减少,会使农业种植面积减小,影响

农业生产规模和农作物产量;降水减少,蒸发加剧,土壤盐碱化加剧,农作物品质下降。

(3)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作物生长信息,判断作物的生长状况,监测病虫害状况以及水、肥

状况等,以利于及时采取措施减轻灾情;利用人工增雨技术,为作物生长及时补充水分,缓

解旱情;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发抗旱品种,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保障农业产量;推广节水

灌溉技术,保护水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微专题01上海的辐射功能

【专题讲解】

一、上海大都市及其辐射功能

辐射内容辐射功能

产业将其他非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给周边地区带来很多商机

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金融人才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其金融市场体系和市场功能在不断完善,影

金融

响力在不断提升

人才高校、科研院所集中,人才密集,每年向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都输出了大量的人才

已经建成的科技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形成了上海科技

科技

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区域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

构建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网络,将独特的江南吴越传统文化与全球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融

文化

合,带动了周边区域的文化传承、融合与发展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范围

1.辐射范围:以上海大都市为核心,向外分为上海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

于地处长江出海口,对长江经济带也有明显的影响。

2.上海大都市区

(1)范围:以上海为核心,以与上海具有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紧密联

系的地区作为辐射范围,交通出行圈在90分钟以内的地域组合。

(2)辐射带动的意义:上海带动上海大都市区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承载国

家发展战略和要求,要发挥其作为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

完善上海大都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1)范围: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

(2)辐射作用表现:上海向周边地区释放大量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

(3)发展目标:成为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

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

4.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

(1)长江经济带:是一条贯通我国东西的横向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

(2)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为长江经济带上的城市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金融服务;带动

整个长江经济带互补发展;为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从而影响整个长

江经济带。

【变式演练】

(2022•浙江•高三开学考试)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其范围包括:上海市、南京、杭

州、合肥等26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6—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1)说出长三角城市的形成基础。

(2)简述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空间格局。

(3)说明实现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答案】(1)滨江临海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人力人才资源丰富;产业基

础好;水陆空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广。

(2)以上海为龙头,依托沿海、沿江、沿铁路的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了“一核五圈四带”的网

络化空间格局。

(3)减少行政壁垒;加强分工协作;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科技

创新;共同推进绿色生产。

【分析】本题以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城市的区位分析、城市圈发展的

空间格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

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1)长三角城市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其滨江临海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长三角

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自然灾害少,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优越;

人口稠密、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农业、工业等产业基础都比较好;公路、铁路、水运、航空

等水陆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广阔的长江流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经济腹地。

(2)长三角城市群中城市等级最高的是上海,因此该城市群的发展是以上海为龙头的;据

图可知,该城市群依托沿海、沿江、沿铁路的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包括南

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以及沿海发展带、沿江发

展带、沪杭金发展带、沪宁和杭甬发展带在内的“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3)长三角城市群要获得高质量发展,应减少区域间的行政壁垒;不要各自为战,要加强

分工与协作;继续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区域间的联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发展外向

型经济;加强科技创新,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共同推进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