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方案_第1页
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方案_第2页
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方案_第3页
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方案_第4页
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方案TOC\o"1-2"\h\u15960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 3293341.1智能制造发展背景 3131651.2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现状 3282651.3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416994第二章智能生产系统设计 4326032.1系统架构设计 417132.1.1硬件设施 4151372.1.2软件系统 4283972.1.3通信网络 538122.1.4人机交互界面 5125062.2关键技术选择与应用 5270312.2.1机器视觉技术 5140682.2.2传感器技术 5117252.2.3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 570132.2.4自动化控制技术 5203252.3生产流程优化 590872.3.1生产计划与调度优化 5254882.3.2生产过程监控与优化 521002.3.3生产设备维护与优化 6240512.3.4生产环境优化 631524第三章智能设备选型与应用 6194483.1智能设备分类 654283.1.1概述 6101243.1.2传感器 67183.1.3控制系统 6258163.1.4执行器 690213.1.5机器视觉系统 6150313.1.6智能检测设备 7152933.2设备选型原则 7255963.2.1生产需求分析 792733.2.2技术成熟度 7183723.2.3设备兼容性 7171023.2.4经济性 7105923.2.5售后服务 752573.3设备集成与应用 7175733.3.1设备集成 7135653.3.2设备应用 88608第四章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891244.1管理系统架构 87674.2数据采集与处理 8156564.3系统集成与应用 911440第五章智能质量控制策略 9204815.1质量控制原理 9277775.2质量控制方法 10120545.3质量改进策略 1023757第六章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 11312886.1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11229016.1.1系统架构 11214316.1.2数据采集 1186276.1.3数据传输 11131566.1.4数据处理与分析 11137166.1.5用户界面 11191176.2故障诊断方法 11133296.2.1信号处理方法 11191476.2.2机器学习方法 11263996.2.3模型驱动方法 1294846.3预警与维护策略 12218186.3.1预警策略 12242576.3.2维护策略 12113076.3.3故障处理流程 1275186.3.4人员培训与考核 1214109第七章供应链协同管理 12298977.1供应链协同模式 12251497.1.1模式概述 1243317.1.2模式分类 1283117.1.3模式选择 13238067.2协同管理平台建设 13276707.2.1平台架构 1377357.2.2平台功能 1385197.2.3平台实施 13257777.3供应链优化策略 13107047.3.1采购优化 1332757.3.2生产优化 14275237.3.3销售优化 1472527.3.4物流优化 1414122第八章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 14251448.1能源管理策略 1492258.1.1能源管理体系构建 14134628.1.2能源管理措施 14256338.2节能减排技术 14185228.2.1节能技术 14163448.2.2减排技术 15140328.3智能能源监测与优化 1571048.3.1智能能源监测系统 15104588.3.2智能能源优化策略 1516768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 1673289.1人才培养与培训 16115769.1.1培养目标与策略 1686949.1.2培训体系构建 16273519.1.3培训内容与方法 1627719.2人力资源配置 16110599.2.1人力资源规划 16144699.2.2岗位设置与职责界定 16140629.2.3人员选拔与任用 16131939.3激励与约束机制 16218629.3.1激励机制 17274459.3.2约束机制 1712355第十章项目实施与评价 17910710.1项目实施步骤 171648510.1.1项目启动 17284010.1.2技术研发与设备选型 173052010.1.3系统集成与调试 173254410.1.4人员培训与验收 181222010.2风险评估与管理 183209510.2.1风险识别 18326810.2.2风险评估 182908110.2.3风险应对策略 182207510.2.4风险监控与更新 181904510.3项目评价与持续改进 181367310.3.1项目评价 182170510.3.2持续改进 18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1.1智能制造发展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智能制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旨在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智能制造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1.2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现状纺织品行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化生产:通过引进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如自动织机、自动印花机等。(2)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优化,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3)网络化协同: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手段,实现企业内部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作业,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4)智能化产品:开发具有智能功能的纺织品,如智能纤维、智能面料等,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1.3智能制造发展趋势(1)智能化生产设备:未来纺织品行业将加大对智能化生产设备的研发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2)大数据应用: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预测和优化,提高生产管理水平。(3)个性化定制:借助智能制造技术,实现纺织品个性化定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4)绿色制造:推动纺织品行业绿色制造,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5)跨界融合: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纺织品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第二章智能生产系统设计2.1系统架构设计智能生产系统架构设计是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其目的在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2.1.1硬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生产设备、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它们是实现智能生产的基础。硬件设施应具备高可靠性、高精度、易维护等特点,以满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求。2.1.2软件系统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管理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故障诊断与预测系统等。软件系统负责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分析,以及实现生产过程的监控与优化。2.1.3通信网络通信网络是实现硬件设施与软件系统之间信息交互的桥梁。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网络架构,保证生产过程中信息的实时、准确传输。2.1.4人机交互界面人机交互界面是操作人员与智能生产系统进行交互的平台。界面设计应简洁、直观,便于操作人员实时监控生产状态,调整生产参数。2.2关键技术选择与应用2.2.1机器视觉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纺织品生产过程中,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测与控制。通过图像处理与分析,实现对产品表面缺陷、尺寸、颜色等参数的自动识别与分类。2.2.2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用于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湿度、压力等,为生产过程提供数据支持。传感器应具备高灵敏度、高精度、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2.2.3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与预测。通过构建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优化。2.2.4自动化控制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实现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的关键。采用PLC、PAC等自动化控制器,实现对生产设备的精确控制,提高生产效率。2.3生产流程优化2.3.1生产计划与调度优化通过对生产计划的智能优化,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采用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实现生产调度的自动化与智能化。2.3.2生产过程监控与优化通过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对生产状态进行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提高产品质量。2.3.3生产设备维护与优化通过对生产设备的智能监测与诊断,实现设备故障的预测与预警,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与优化,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2.3.4生产环境优化通过优化生产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例如,通过智能调节生产车间的温湿度、照明等参数,为生产过程提供最佳环境。第三章智能设备选型与应用3.1智能设备分类3.1.1概述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设备在纺织品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智能设备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传感器、控制系统、执行器、机器视觉系统、智能检测设备等。以下将分别对这几类设备进行详细阐述。3.1.2传感器传感器是智能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收集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根据其功能不同,传感器可分为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张力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参数,为控制系统提供数据支持。3.1.3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智能设备的核心部分,负责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控制系统可分为集中式控制系统和分布式控制系统。集中式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维护的优点;分布式控制系统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灵活性。3.1.4执行器执行器是智能设备的执行部分,根据控制系统发出的指令,对生产设备进行操作。执行器包括电机、气缸、伺服系统等。这些设备能够精确地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动作,提高生产效率。3.1.5机器视觉系统机器视觉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纺织品进行检测、识别和分类的一种智能设备。它主要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等模块。通过机器视觉系统,可以实现对纺织品质量的高效检测,提高产品质量。3.1.6智能检测设备智能检测设备是针对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检测的设备。它包括在线检测设备和离线检测设备。在线检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及时发觉问题并进行调整;离线检测设备则用于对成品进行检测,以保证产品质量。3.2设备选型原则3.2.1生产需求分析在选择智能设备时,首先应对生产需求进行详细分析,明确设备需要满足的功能和功能要求。3.2.2技术成熟度选择智能设备时,应优先考虑技术成熟、功能稳定的设备。同时关注设备的技术更新和发展趋势,以保证设备在未来仍具备竞争力。3.2.3设备兼容性考虑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保证所选设备能够与其他设备无缝对接,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3.2.4经济性在满足生产需求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设备的经济性,包括设备成本、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等。3.2.5售后服务选择设备时,应关注厂家的售后服务能力,保证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3.3设备集成与应用3.3.1设备集成设备集成是将各类智能设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智能化生产线。设备集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接口标准化:保证各类设备之间的接口规范一致,便于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传输。(2)网络通信:建立稳定、高效的通信网络,实现设备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3)控制系统融合:将各类设备的控制系统进行整合,实现统一调度和管理。3.3.2设备应用设备应用是指将智能设备应用于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以下为几个典型应用场景:(1)自动化配料:利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原料的自动化配料,提高配料精度。(2)自动化生产:通过智能设备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运行,提高生产效率。(3)在线检测:利用机器视觉系统和智能检测设备,实时监测产品质量,降低不良品率。(4)数据分析:收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优化生产过程。第四章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4.1管理系统架构在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方案中,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我们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架构,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等功能。管理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硬件层: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设备,用于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2)数据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硬件层采集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层。(3)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筛选、整合等处理,为上层应用提供有效数据。(4)应用层:包括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监控、数据分析等模块,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面管理。4.2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是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对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详细介绍:(1)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硬件设备,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湿度、压力等。(2)数据清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去除无效、异常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3)数据筛选:根据生产需求,筛选出关键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4)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格式、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5)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整合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4.3系统集成与应用系统集成与应用是实现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以下是对系统集成与应用的详细介绍:(1)系统集成:将各个子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质量监控系统等)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共享与交互。(2)应用开发:根据生产需求,开发适用于纺织品行业的应用程序,如生产调度、设备维护、质量追溯等。(3)平台搭建:构建一套统一的平台,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效率。(4)用户体验:注重用户体验,提供简洁、易用的操作界面,方便企业员工快速上手。(5)系统维护与升级: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与升级,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功能完善。第五章智能质量控制策略5.1质量控制原理在纺织品行业中,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环节。智能质量控制策略基于统计学原理、过程控制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纺织品行业的质量控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程控制: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测,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2)数据驱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3)风险管理: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4)持续改进:通过不断地优化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策略,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5.2质量控制方法纺织品行业的智能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统计过程控制(SPC):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及时发觉并解决潜在的质量问题。(2)机器视觉检测: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对纺织品表面的瑕疵、缺陷等质量问题进行自动检测,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3)在线检测技术:将检测设备与生产设备相结合,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实时质量检测,降低不良品产生。(4)智能诊断与预测:通过建立质量模型,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5.3质量改进策略为了提高纺织品行业的质量控制水平,以下质量改进策略:(1)优化生产过程: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2)提高设备功能:引入高精度、高效率的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保证生产过程中各项质量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4)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5)加强数据挖掘与分析: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6)开展质量改进项目:针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开展质量改进项目,持续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第六章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6.1在线监测系统设计在线监测系统作为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实时获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以下是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要点:6.1.1系统架构在线监测系统采用分层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与分析层和用户界面层。各层次之间相互协同,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6.1.2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层负责实时获取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湿度、压力等。采用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测。6.1.3数据传输数据传输层采用有线或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与分析层。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技术保障数据的安全性。6.1.4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模型分析。通过构建故障诊断模型,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评估。6.1.5用户界面用户界面层为操作人员提供实时监控、故障诊断和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便于用户快速了解设备运行状况。6.2故障诊断方法故障诊断是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故障诊断方法:6.2.1信号处理方法通过信号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提取故障特征。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有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6.2.2机器学习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故障诊断模型,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有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6.2.3模型驱动方法基于设备运行原理,构建故障诊断模型,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常用的模型驱动方法有状态估计、模型匹配等。6.3预警与维护策略预警与维护策略是保证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的关键措施。以下是预警与维护策略的主要内容:6.3.1预警策略根据在线监测系统的数据,实时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对潜在故障进行预警。预警策略包括阈值预警、趋势预警等。6.3.2维护策略针对预警信息,制定相应的维护策略。维护策略包括定期维护、预测性维护等。通过实施维护策略,降低设备故障风险,提高生产效率。6.3.3故障处理流程建立故障处理流程,保证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响应。故障处理流程包括故障报告、故障分析、故障处理和故障总结等环节。6.3.4人员培训与考核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同时建立考核制度,保证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第七章供应链协同管理7.1供应链协同模式7.1.1模式概述供应链协同模式是指在纺织品行业中,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流程协同、资源互补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该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旨在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7.1.2模式分类(1)集中式协同模式: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与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2)分布式协同模式:各企业独立运行,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3)混合式协同模式:结合集中式和分布式协同模式的优点,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7.1.3模式选择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业务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协同模式,以实现供应链的优化和升级。7.2协同管理平台建设7.2.1平台架构协同管理平台应具备以下架构:(1)数据层:收集和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信息。(2)应用层: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各项功能,如订单管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等。(3)服务层: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如信息查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7.2.2平台功能协同管理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1)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实时共享。(2)业务协同: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业务的紧密协同。(3)资源整合:整合供应链资源,提高整体运作效率。(4)风险预警:监测供应链风险,提前预警,降低损失。7.2.3平台实施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平台实施计划,保证平台建设与运营的顺利进行。7.3供应链优化策略7.3.1采购优化(1)供应商选择:建立严格的供应商评价体系,选择优质供应商。(2)采购策略:实施集中采购、联合采购等策略,降低采购成本。(3)库存管理:采用先进库存管理方法,降低库存成本。7.3.2生产优化(1)生产计划: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2)生产流程:优化生产流程,减少生产环节浪费。(3)质量管理:加强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7.3.3销售优化(1)市场分析: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销售策略。(2)销售渠道: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份额。(3)售后服务: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增强客户满意度。7.3.4物流优化(1)物流网络:构建合理的物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2)运输方式: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3)仓储管理:优化仓储管理,提高仓储效率。第八章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8.1能源管理策略8.1.1能源管理体系构建在纺织品行业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基础。企业应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一套涵盖能源规划、能源采购、能源使用、能源回收和能源改进的能源管理体系。8.1.2能源管理措施为实现能源的有效管理,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能源监测,对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能源使用在合理范围内。(2)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浪费。(3)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加强员工能源意识培训,提高员工节能意识。8.2节能减排技术8.2.1节能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主要包括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在纺织品行业中,常见的节能技术有:(1)高效电机和驱动系统:采用高效电机和驱动系统,降低电机功耗,提高电机运行效率。(2)变频调速技术:通过变频调速技术,实现电机运行速度与生产需求的匹配,降低能源浪费。(3)余热回收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能源消耗。8.2.2减排技术减排技术主要包括:(1)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2)废弃物处理技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3)低碳技术:采用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减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8.3智能能源监测与优化8.3.1智能能源监测系统智能能源监测系统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纺织品行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优化。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实时数据采集: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数据进行实时采集。(2)数据分析处理:对采集到的能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能源消耗的瓶颈和潜力。(3)优化建议: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企业提供节能减排的优化建议。8.3.2智能能源优化策略智能能源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生产调度优化:根据能源消耗数据,优化生产调度,实现能源利用最大化。(2)设备维护优化: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提前发觉并解决设备故障,降低能源浪费。(3)能源需求预测: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能源需求,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4)能效对标:与同行业优秀企业进行能效对标,找出差距,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9.1人才培养与培训9.1.1培养目标与策略为适应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与质量控制的需求,企业应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策略。需关注行业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技能需求,保证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行业发展趋势相契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9.1.2培训体系构建企业应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等多种形式。岗前培训旨在帮助新员工快速熟悉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在岗培训则针对在职员工,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实操演练等方式,提高其业务水平;脱产培训则针对有潜力的员工,为其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9.1.3培训内容与方法培训内容应涵盖纺织品行业的专业知识、智能制造技术、质量控制方法等。培训方法应多样化,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实操演练、模拟演练等,以提高培训效果。9.2人力资源配置9.2.1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规划应包括人员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的需求,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9.2.2岗位设置与职责界定企业应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与任职要求。岗位设置应遵循精简、高效、合理的原则,职责界定应清晰、具体,以便于员工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9.2.3人员选拔与任用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人员选拔与任用机制,保证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选拔过程中,应注重考察员工的专业能力、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