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分层训练(解析版)
解密10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理解词句
内容概览
A常考题不丢分
一、重要词语的含义
二、重要句子的含意
B•拓展培优拿高分
C-挑战真题争满分
A•常考题不丢分、
一、重要词语的含义
(2023上•江苏淮安•高三统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富裕的肥皂
李娟
对哈萨人来说,熬肥皂是极郑重的事情,忌讳有品行不端的人插手,否则会制作失败。
虽然一向觉得自己为人还不错,对个人品德还算有信心,但到了这会儿……就没信心了……万一肥皂
真没做好……才开始有些想不通,不过是几块肥皂嘛,为什么看成如此严重的大事?现在才知道,肥皂最
重要的原料之一是羊油脂肪。如果做失败了,便大大地浪费了食物,是罪过的。
除了羊油,还有炼制羊油后的肉渣以及……以及我不认得的一样东西。我看其质地雪白细腻,大约是
工业用碱或食用碱。但到了今天,恐怕再也不会用到那样的土法子了。
把所有材料放进大锅里加水慢熬,黏稠的水中涌起丰富细腻的泡沫。
这一大锅汤液中,能够去掉污垢的粒子还在沸腾中沉睡……渐渐地,水中凝结出了块状物,将它们捞
起放进盆里冷却,肥皂便出现在这世上了。
虽然是土法子,但凑近大锅闻了一下,肥皂味还真相当地道。虽然有些刺鼻,却是来自温柔和熟悉的
事物的释放。
过不了几天,我们自己也要做肥皂了。
因为气味太呛人,妈妈把锅支得离毡房很远。这一回熬出来的汁水却非常黑,而且一点也不黏稠,清
汤寡水的。
妈妈不但放了好几大块羊油,还倒进去了两碗炼油脂后剩下的肉渣一起熬着。怪不得,我用这种肥皂
洗衣服时,总是一会儿洗出一块肉来,一会儿又洗出一块肉。
妈妈在外面熬肥皂汤,卡西在毡房里炸油饼。炸完后,她把一大锅沸腾的羊油端到屋外冷却。妈妈又
顺手从滚烫的羊油锅里舀了一大勺油浇进肥皂汤里。想不到竟得用这么多羊油!以后洗衣服得珍惜使用肥
皂了。
再想一想又觉得不可思议,用油制作的事物,我们却用它来消除种种油渍。这一次熬好肥皂汤后,却
并不像沙里帕罕妈妈家那样倒入锅中凝固,而是像沥干酪素一样倒进编织袋悬挂了起来。倒完后,锅底上
还粘了厚厚的一层黑糊糊。妈妈用水冲洗了一遍,然后开始直接用冲洗后的水洗衣服。卡西和斯马胡力赶
紧将身上的脏衣服脱下来扔进肥皂水盆里,又翻出几双鞋子扔了进去。妈妈也回房间拆开被套,一口气洗
了一大堆。小山顶上四处弥漫着肥皂的味道。
只是让人心悬的是,我家做的这锅肥皂,静放两天了还凝固不起来,跟襁糊似的。难道真的与我插手
帮忙有关……妈妈只好掏出来重新煮,又加了很多羊油和其他什么东西。然后一块一块捏成团晾在门前。
肥皂是珍贵的,可仔细想想,生活中能用到肥皂的地方,也并不是很多。
鞋子穿脏以后,只要继续再穿它两天,还会再穿干净。
背柴下山时不提防一脚踩进沼泽,陷到小腿。回家后一时忙碌,没顾得上换掉泥鞋湿裤子。一直穿到
晚上,硬是又把鞋和裤子给穿干了。
干后,把附在外面那层泥巴壳剥掉,用手搓一搓,仍旧是干干净净的布鞋和裤子。
①生活中会有什么脏东西呢?我们每天打扫出来的垃圾里几乎全是泥土和碎石块,偶尔会有几张糖纸。
用过的塑料袋和塑料包装纸从不会扔掉,反复派用在各种地方。一直用到实在不能再用了才簇成一堆烧了。
而十年前在沙依横布拉克,塑料袋之类的东西更少,偶尔在河边捡到一个从上游漂来的塑料瓶都会心花怒
放,将其大派用场。
有一天我和扎克拜妈妈单独喝中午茶时,妈妈对我说,强蓬买了一种药回来,给牲畜吃的,非常“厉
害”。为了强调那种东西的确是一种药,她还专门把家里的药包取下来冲我晃了晃。
但我不明白“厉害”意味着什么。接着,妈妈很厌恶地说道:“骆驼牛羊吃了会变胖。”我吓了一大
跳,心想,她指的大约是催长素之类的激素吧?我听说有些复合饲料里会掺有那些东西。不可能吧,那种
东西怎么会进入到深山里呢?是不是妈妈弄错了?
不管传言是否属实,这个消息都是可怕的。
如果有朝一日,牛羊不再依靠青草维持缓慢踏实的生长,而借助黑暗粗暴的力量去走捷径一-②难以想
象.那种东西才是最肮脏的东西。
我洗衣服时很怕洗到斯马胡力的东西,无论是秋裤或袜子,都又黑又硬,不如直接扔掉算了。况且斯
马胡力这小子体味极大,洗完后,铁盆里里外外都缭绕着那股味道。等下一次再使这个盆洗我的衣服时,
总觉得那味道会完全苏醒过来,并全面入侵我的衣服纤维,挥之不去。
只好努力地涂肥皂,搓得衣服上都是肥皂里的肉末儿,却几乎没什么泡沫。
家里也有一小袋洗衣粉,但一般情况下大家谁都舍不得取出来使用。明明土肥皂比洗衣粉可靠多了,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后者更好更珍贵呢?大约因为它是雪白的,而且闻起来香喷喷的。然而又怎能说这是“无
知”?世人谁不为着取悦了自己眼睛的事物所欢喜?
③洗衣粉也是肮脏的东西。我们大量地使用它.又使之大量从衣服上清除,只留得自身的干净与体面,
却弄脏了我们之外的事物--水、泥土和植物。我们不顾一切地从世界中抽身而出,无底限地追求着生活的
舒适与欢悦。说起来,又似乎没什么不对。
黄昏独自出去散步,站在山顶,总是忍不住为世界的“大"和''静”而深深激动。总是深爱着门前石
山上那棵夕阳里的树。我洗过的牛仔裤寂静地晾挂在树枝上,它背后是低处的森林,苍茫的远山。④我的
牛仔裤又幸福,又孤独。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熬肥皂需要将材料慢熬、沸腾、凝结、冷却,今天不再运用这种方法,是因为生活中用到肥皂的地
方不多。
B.妈妈熬肥皂汤,卡西炸油饼,“我”在一边旁观整个熬制过程,由此可见,“我”对熬肥皂充满了好奇与
憧憬。
C.“我家做的这锅肥皂,静放两天了还凝固不起来”,许是因为妈妈为了增加肥皂的利用率,更改了制
作程序。
D.强蓬买回来的药很“厉害”,却惹得妈妈“很厌恶”,可见哈萨人对现代文明的一些粗暴力量是比较排斥
的。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设问,突出生活中的“脏东西”无非是泥土、碎石,其实不脏。
B.句子②直指现代文明的产物才是真正“最脏的东西”,也是最应该摒弃的。
C.句子③中的“也”,再一次强调、抨击了现代人为一己私利而罔顾自然的行为。
D.句子④中的“幸福”“孤独”,既有对传统仍在的欣慰,又有因传统渐失的伤感。
3.为什么说肥皂是“富裕”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家李娟曾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所谓“在场”,就是“直接面向事物的本身”,强调经验的直接性、
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1.A2.B3.①肥皂的制造需要大量的羊油脂肪,肥皂从原料上来说是富裕的。②肥皂承
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敬重与追求的态度,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核。③肥皂见证着游牧民族的历史和现实,
肥皂中蕴含着游牧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4.①以“我”的介入写出了“我”对熬肥皂生活的真实体验。
②不加修饰地真实表现了哈萨人真实的生活处境。③语言富有口语化、地域化特点,质朴真实(去除口号
式的、制度化、意识形态化的语言),给人强烈的在场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今天不再运用这种方法,是因为生活中用到肥皂的地方不多”强加因果,原文“但到了今天,恐怕再也不
会用到那样的土法子了。”“肥皂是珍贵的,可仔细想想,生活中能用到肥皂的地方,也并不是很多”分属文
章的不同部分段落,二者并无因果关系。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直指现代文明的产物才是真正,最脏的东西,也是最应该摒弃的”表述错误,从原文看,此处作者特指激
素这类“借助黑暗粗暴的力量去走捷径”的东西,作者并非认为所有现代文明的产物都是“'最脏的东西‘,也
是最应该摒弃的”。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由“肥皂最重要的原料之一是羊油脂肪”可见,肥皂的制造需要大量的羊油脂肪,肥皂从原料上来说是富裕的。
由“对哈萨人来说,熬肥皂是极郑重的事情,忌讳有品行不端的人插手,否则会制作失败”“虽然一向觉得自
己为人还不错,对个人品德还算有信心,但到了这会儿……便大大地浪费了食物,是罪过的”可见,肥皂承
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敬重与追求的态度,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核。
由“生活中会有什么脏东西呢?我们每天打扫出来的垃圾里几乎全是泥土和碎石块……偶尔在河边捡到一
个从上游漂来的塑料瓶都会心花怒放,将其大派用场”“黄昏独自出去散步,站在山顶,总是忍不住为世界的
‘大'和'静'而深深激动……它背后是低处的森林,苍茫的远山”可见,肥皂见证着游牧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游
牧民族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破坏大自然,肥皂中蕴含着游牧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如“我看其质地雪白细腻,大约是工业用碱或食用碱”“过不了几天,我们自己也要做
肥皂了”“有一天我和扎克拜妈妈单独喝中午茶时”等,以“我”的介入写出了“我”对熬肥皂生活的真实体验。
“虽然是土法子,但凑近大锅闻了一下,肥皂味还真相当地道。虽然有些刺鼻,却是来自温柔和熟悉的事物
的释放”“妈妈不但放了好几大块羊油,还倒进去了两碗炼油脂后剩下的肉渣一起熬着”等内容详写了制肥皂
的过程,包括后文中“生活中会有什么脏东西呢?我们每天打扫出来的垃圾里几乎全是泥土和碎石块……偶
尔在河边捡到一个从上游漂来的塑料瓶都会心花怒放,将其大派用场”等生活场景的叙述,都不加修饰地真
实表现了哈萨人真实的生活处境。
,,除了羊油,还有炼制羊油后的肉渣以及……以及我不认得的一样东西……恐怕再也不会用到那样的土法子
了”“我洗衣服时很怕洗到斯马胡力的东西,无论是秋裤或袜子,都又黑又硬,不如直接扔掉算了”等语言语
言富有口语化,“这一次熬好肥皂汤后,却并不像沙里帕罕妈妈家那样倒入锅中凝固,而是像沥干酪素一样
倒进编织袋悬挂了起来”“有一天我和扎克拜妈妈单独喝中午茶时,妈妈对我说,强蓬买了一种药回来,给牲
畜吃的,非常‘厉害'”等语言又极具地域化特点,质朴真实(去除口号式的、制度化、意识形态化的语言),
给人强烈的在场感。
(2023上•天津和平•高三耀华中学校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回到冰川
马温
①这条冰川以数字命名,越过去就是异邦,所以它也是国境线。国境线应当一成不变,但这一段会变,
冬天冰川高大,夏天再来看,滴滴答答融化着,冰川变矮了。这样的季节变化让生硬的国境线有了亲和性。
②那个异邦有许多好看的山间城堡与街心佛塔,我们要是有翅膀,飞过这条冰川就能看到,可是我们
没有。谁有一双翅膀能够自由飞翔呢?在冰川的上空,此刻有一只鹰。
③去冰川的路超级坏,车子吱吱呀呀爬到山顶时,我们看到了那只鹰。鹰也看着我们,眼神旷远而寒
冷。追击野兔时,鹰就是这种眼神。它没有歧视我们,但也不准备给予我们优待。我们不适应这种眼神,
空无一物又尖锐无比,是枣树的刺、板栗的果、铺满一地的铁蔗藜,我们不敢踩。我们的怯意让鹰很受用,
它散开双翅,呼一声就飞向山谷。
④山顶上只有我们,我们坐在越野车里,越野车看似霸道,胡子拉硅像强盗,其实外壳都是塑料。这
就是我们的内涵。“不好玩!”鹰的内心一定会这样想。鹰飞进了山谷,山谷里内容多,好玩。
⑤牝牛安静地嚼着草,嚼着嚼着,就将自己变成一尊雕塑。灰鼠从一个洞口窜进另一个洞口,草皮的
下面建有它们的秘密通道。黄羊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突然间,毫无预兆,其中一只就会撒开四蹄,跳跃着,
从路的一边跑到另一边。谁吓到它了?不知道。它闪电般越过公路,公路仿佛它的底线,来回穿越这根底
线成为它的乐趣。
⑥临近边境了,还是能看到放牧点。人住的房子低矮,石头垒起来的牛羊圈却很大。几个牧人,加上
几十几百的牝牛绵羊……让那些微小的放牧点有了村庄的喧闹。清晨,繁星依然满天,可是星光正在发灰
发涩。羊的肚子饿了,挤在圈门口叫唤,果牛知道叫也是白叫,躺在地上静候。圈门一打开,牛羊就如潮
水淌进了草甸子。太阳落山是它们归圈的时候。牧人还懒懒坐在石头上吸烟,牛羊已经沿着公路慢慢回家。
草长得稀疏,又长得瘦小,可是吃了一天,牛肚羊腹都变得圆润,此时的归圈就是散步,不急也不慌。羊
喜欢聚在一起,一团一团地,像白云,有时几头黑花牛挤进羊的队伍,云就不白了。车子停下来让牛羊先
行,牛羊却将车子围起来,好奇地嗅着鼻子。这个时候,牧人才站起来甩响小鞭子。那边的生活就是这样,
缓慢,却又很到位。
⑦一座碎石山成为阻挡我们视线的最后一道障碍。爬上去才能看到冰川。那就爬吧。山并不高,可是
这儿的海拔高,五千多米,我们手持登山杖,爬几步就大喘气。
⑧鹰在头顶盘旋,鹰没有高反,不会大喘气,鹰俯瞰着它的王国。牛羊吃草,牧人躺在干沟里睡觉,
黄羊踢着前蹄扭头四顾,草甸子裂成碎片,露出满腹的砾石,还有昨夜残雪、动物残骸……日子天天如此,
安详而艰难,艰难而安详。鹰所看到的,是不是有点单调、有点沉闷?不过,鹰因为飞得高,在我们还拄
着登山杖努力爬山时,它已提前看到了冰川。
⑨那条冰川是这片荒寒地带的亮色。
⑩鹰先看到冰川。
⑪接着是我们。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刹那是安静的。冰川那么美丽,它也没有大喊大叫,它就是安静
地矗立在那儿,我们作为旅待者,凭什么大喊大叫?美的东西都不会喧哗,绝美的东西更是沉默如金。当
一种美排山倒海、让人窒息地压迫过来,我们除了闭上眼睛感受,还能做什么?
⑫可是,不好意思,我们终于还是忍不住喊叫起来:竟然有一对新人正在冰川拍婚纱照。我们将赞美
送给了他们。婚纱照都是花好月圆,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可他们执意要找一个非凡背景,他们
要请冰川见证他们生命的结合。这就要吃苦。女生穿着大红婚纱,鞋上套着防滑冰爪,在男的搀扶下,一
步步向上走。如果是在草坪上,男孩轻易就能抱起女孩,可是在冰面上,男孩再呵护女孩,他也无力完成
这个浪漫动作了。在这儿,向前的路要一起走完,可以相帮,不能替代。这是婚姻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在
通常的婚纱摄影中被平庸的童话曲解了。我们钦佩这对来自深圳的新人,他们千里迢迢奔向冰川,好像回
到家乡聆听一场教诲。
⑬当婚纱在晶莹的冰坡上铺展,真的像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在盛放,还有相机、外拍灯、反光板,航拍
飞行器嗡嗡地响着,化妆师为新娘补妆,这些确实分散了我们对冰川的注意。可是我们不认为这是损失,
我们把这次邂逅当作一则回家的寓言。
⑭“回到冰川”,我这样说,是否用词准确呢?我们常常说回到家乡,“回到”就是重返、投奔,好像
落叶归根,从此再不分离。可是,冰川不是我的家,昨天我没有弃它远行,今天我也不是浪子回头,既然
如此,我为什么非要把今天的抵达定义为“回到冰川”呢?
⑮和“回到”有关的,还有一个更著名的说法“回到拉萨”。那是一首歌,沙哑而深邃,其中还有疼
痛,把我的心洗清,把我的灵魂噢醒,然后呢,是得救,是回到我们阔别已经很久的家。这首歌普及了一
个常识,那就是,我们去拉萨是“回到”。
⑯去冰川的前一天上午,在拉萨八角街一根石头经幢下,我坐在长椅上,绕着大昭寺转经的人群顺时
针向我逼近又离我远去。转经人最核心的奉献是时间,他们用滴答流淌的时间建造他的信仰,巩固他的信
心。信仰其实就是交出,将小生命交给大生命,将小循环交给大循环,将小意义交给大意义。大昭寺有许
多磕长头的人,当地面和他们的身体相击,你听:模糊的诵经,点亮稣油灯,镰刀割青裸,石锤杵泥,经
幡飘忽,卷起唐卡,沼泽地中两只黑颈鹤踱步,天降大雪或冰雹,迷路的小羊,用牛粪烤火……藏区所有
的声音,都在这儿汇聚。
⑰我们有了生我养我的家,为什么还需要另一个精神家园?精神为什么要流浪,挡也挡不住,逼得我
们要在无路之路上跋涉颠簸?为什么我们必须远避红尘,要在一个荒凉的背景下,才能死心塌地和自己对
话?人与人相互环绕,可我们还是寂寞,非要去找一个不存在的夜晚、一个不存在的知己、一场不存在的
彻夜长谈?我们要怎样,才能说完一腔的话,才能握住知己的手,才能共同站在旷野中说这个夜晚很真实?
⑱冰川到了。在九月的阳光下,它正在融化。不用担心,它不会消失,寒冬正在到来,就是今天,凌
晨,这儿又下了一场雪。那时,我们的越野车还未出发,而拍婚纱的那对新人,相拥着走出野营帐篷,站
在漫天大雪中,已经摆好拍摄姿势。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全文叙写了前往冰川途中的见闻,到达冰川后的见闻,并联想到昨日到过的拉萨八角街,视野开阔,
气势雄浑,思维深邃,文笔雄健质朴。
B.第⑧段,作者描绘了一幅砾石、残雪与动物残骸遍布的荒寒苍凉的画面,展现了当地牧人在艰难恶
劣的自然环境中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表现出对原始荒蛮生活的向往。
C.这篇散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将冰川后的异邦美景与去冰川的道路难行对比,将红色婚纱置于洁
白晶莹的冰川背景中,将冰川上照婚纱照的艰难与草坪上平庸的浪漫对比,以突出主旨。
D.⑭到⑯段,由“回至〃联想到《回到拉萨》这首歌,再由“拉萨”引出在此前一天在拉萨八角街看到人
们转经,磕头的情景,构思巧妙,衔接自然。
E.文章由作为国境线的冰川冬夏变化开头,结尾写入冬雪后冰川不会消失,首尾呼应,点明主旨,引
人深思。
6.文章①到⑩段描写了一只鹰,它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这只鹰有什么作用?
7.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8.结合文章分析冰川象征什么,并谈谈“回到冰川”的含义。
【答案】5.AD6.鹰,自由高飞,冷峻无畏。在前往冰川的路上,作者利用鹰巧妙地引领写景视角的
变化,冰川上空一飞向山谷一俯瞰它的王国一看到冰川。7.动静结合(绵羊与耗牛),拟人(知
道,静候,不急不慌,瘦小),比喻(如潮水,像白云),叠音词(懒懒、慢慢),使用精妙的动词(淌)。
展现了山谷中缓慢,自然,安详的生活画卷。8.精神家园。保持心灵纯净,远离浮躁(急功近利),
不沉迷于优越的物质生活;认识生命和生活的本真,坚守信仰;不畏艰难残酷,勇敢面对。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表现出对原始荒蛮生活的向往”理解错误,不是对“原始荒蛮生活”的向往,而是对“保持心灵纯净,远离
浮躁''的向往。
C.“将冰川上照婚纱照的艰难与草坪上平庸的浪漫对比”分析错误,没有将冰川上照婚纱照的艰难与草坪上平
庸的浪漫对比,作者只是用想用草坪上平庸的浪漫和冰川是互相扶持前行来表达婚姻的本质:向前的路要
一起走完,可以相帮,不能替代。
E.“结尾写入冬雪后冰川不会消失”分析错误,由原文“在九月的阳光下,它正在融化。不用担心,它不会消
失,寒冬正在到来,就是今天,凌晨,这儿又下了一场雪”可知,“在九月的阳光下”表明季节刚刚进入秋天,
所以结尾写的不是“入冬”。
故选ADo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由第②段“那个异邦有许多好看的山间城堡与街心佛塔,我们要是有翅膀,飞过这条冰川就能看到,可是我
们没有。谁有一双翅膀能够自由飞翔呢?在冰川的上空,此刻有一只鹰”可知,鹰的特点是自由高飞。
由第③段“我们看到了那只鹰。鹰也看着我们,眼神旷远而寒冷。追击野兔时,鹰就是这种眼神。它没有歧
视我们,但也不准备给予我们优待”可知,鹰的特点是冷峻无畏。
而从文中“我们要是有翅膀,飞过这条冰川就能看到,可是我们没有。谁有一双翅膀能够自由飞翔呢?在冰
川的上空,此刻有一只鹰”、“鹰飞进了山谷,山谷里内容多,好玩”、“鹰在头顶盘旋,鹰没有高反,不会大
喘气,鹰俯瞰着它的王国”和“不过,鹰因为飞得高,在我们还拄着登山杖努力爬山时,它已提前看到了冰川”
等内容可看出,在前往冰川的路上,作者利用鹰巧妙地引领写景视角的变化,让文章的叙述生动灵动,更
加吸引读者的兴趣。
7.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句子“羊的肚子饿了,挤在圈门口叫唤,耗牛知道叫也是白叫,躺在地上静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羊的
动衬托耗牛的静,描绘出一幅具有禅意的画面,
句子“耗牛知道叫也是白叫,躺在地上静候”和“此时的归圈就是散步,不急也不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
过耗牛和归圈牛羊的表现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句子“牛羊就如潮水淌进了草甸子”和“像白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具有
画面感。
“懒懒坐在”和“慢慢回家”运用了叠音词,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形象化,非常传神地写出了冰川所在的藏族地区
生活节奏的缓慢,同时,通过叠音词的运用,让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
句子“牛羊就如潮水淌进了草甸子”中使用精妙的动词“淌”,非常形象地写出了牛羊涌进草原的景象。
画线的句子,整体上展现了山谷中缓慢,自然,安详的生活画卷。
8.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内容和对作品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第⑮段中“沙哑而深邃,其中还有疼痛,把我的心洗清,把我的灵魂唤醒,然后呢,是得救,是回到我们
阔别已经很久的家”可知,冰川象征精神家园。
由第⑮段中“沙哑而深邃,其中还有疼痛,把我的心洗清,把我的灵魂唤醒,然后呢,是得救,是回到我们
阔别已经很久的家''可知,"回到冰川”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回到冰川”的
含义是保持心灵纯净,远离浮躁,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由第⑯段中“转经人最核心的奉献是时间,他们用滴答流淌的时间建造他的信仰,巩固他的信心。信仰其实
就是交出,将小生命交给大生命,将小循环交给大循环,将小意义交给大意义”可知,作者此处写出了生命
和信仰的本质,所以“回到冰川”的含义是认识生命和生活的本真,坚守信仰。
由第⑰段中“我们有了生我养我的家,为什么还需要另一个精神家园?精神为什么要流浪,挡也挡不住,逼
得我们要在无路之路.上跋涉颠簸?为什么我们必须远避红尘,要在一个荒凉的背景下,才能死心塌地和自
己对话”可知,“回到冰川”的含义是不畏艰难残酷,勇敢面对。
二、重要句子的含意
(2023•北京西城・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竹影潇潇
在川北老家,有村庄和人烟的地方,必有几丛竹子,或是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春风一夜,月映星耀,竹笋破土而出。清明一尺,谷雨一丈,竹笋大口里生着人间春雨,几日不见便
会蹿得老高。那时候,乡村的孩子都馋笋,但也牢牢记住了大人的嘱咐,不可伤笋毁竹。一边要遏制自己
嘴里的馋虫,一边还要小心看护。眼看竹笋像那吃风喝露便能补足充沛元气的仙人,一面向上蹿着个头儿,
一面脱掉层层笋衣,直到笋老成竹,这才慢慢让人放下心来。
竹林气势恢宏,风摇浩荡,村民眯着眼打量竹摇枝晃时,想得更多的,却不是它的身姿有多美妙,而
是当年成熟的竹,又能砍下来派什么用场。农民的生活需要竹,栽竹养竹,有竹可用,这才是充满人间烟
火气的真实。
需要用竹的庄稼人,握着一把打磨得刃口发亮的砍刀,走进自己的竹林。庄稼人的眼光是一把锋利的
尺子,能在电光火石间,丈量出竹的长短寸径,锁定最佳目标。一旦选到了想要的,就会蹲下身子,手起
刀落,竹屑纷飞如急雨,竹竿缓缓倒地。那竹竿体形修长,倒下时无半点“泰山崩摧”的倒塌感,却有一种“到
死仍君子”的潇洒淡落。庄稼人没那么多诗心词绪,只低头抬起竹梢,挥刀剔去枝叶,将竹竿扛回自家小院。
乡村堪称藏龙卧虎之地,哪一个村庄找不出几个心灵手巧的箓匠呢?他们用一双巧手,拿竹子编了数
不清的器皿用具。我们村的一个熊匠,手艺远近闻名,浑号为“黑脸神日晒雨淋的庄稼人,自然脸都是黑
的,只是籁匠比旁人的肤色更深上几分;既已“封神”,说明大伙都认可他的手艺。只是这神并没有好脾气,
倘若谁扰了他做事,即刻就会黑起脸面,大发雷霆。
黑脸神不是好打交道的匠人,却因他编蔑活时“下手如有神”,小孩子们冒着可能被他呵骂甚至赶出门外
的危险,也要挤到院子里看他编蔑活。
黑脸神和竹子一挨近,眼中便只有竹。他顺着竹节,将竹子砍成一段一段的,把脚边的竹管取巷干脆
地一分为二,反复多次,原本粗大的竹管,变成了数十根青竹条。
破箓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蔑器的精细程度。黑脸神当年学徒,第一关就是破蔑,从开始的笨手笨脚,
到现在的举重若轻,看他双手累累叠加的新旧伤痕和茧疤,便知熊刀给他的双手留下多少痛楚的记忆,这
才拥有了让各种竹器俯首称臣的技能。
蔑匠破好竹管放下蔑刀,抓起刨子,快速地将多余的竹节竹肉削去,将竹片分成蔑青和籁黄两种。村
里毛笔字写得最好的,是一位小时候念过私塾的叔伯,装了一肚子线装书,他也喜欢来看黑脸神破竹,一
边看还一边评论:青龙身上扒脊皮。黑脸神干活时不喜吵闹,然而叔伯在一旁说什么,他从来不反感,非
但不嫌烦,脸上还流露出一种淡淡的自得,仿佛俞伯牙遇到了钟子期。
一阵蟀蟀啪啪的脆响过后,竹子已在蔑匠的蔑刀下,变成了细细的蔑条。如此反复多次,箓匠放下刀,
抬起竹丝一抖,呼啦啦全都成了舞动的竹丝,如同竹龙一般灵动。这时候小孩子喝个彩拍个手,黑脸神脸
色是不难看的。也许,他每次“舞龙”,就是想听孩子们发自肺腑的这声好。
黑脸神平时也下地干活,一双手伸出来,黑畿峻,骨节大,皱纹多,怎么看都不美。一旦编起竹器来,
籁丝在他粗糙黝黑的手中灵巧飞舞,纵横交织,穿梭自如,一来一往,转眼之间就编了好大一片。嘴快的
小孩叫起来:“是撮箕!”另一个持反对意见:“是筐子!”轮不到他们鼓眼打架,黑脸神已丢下手中蔑活,一
手一个,提拎后脖颈窝,将多嘴多舌的娃儿给拎到院门外,换个耳根度申。
编完了蔑活的黑脸神蹲在角落抽烟休息,神情冷冷,给人一种倨傲的感觉。他其实也有一颗柔软的心,
捻了烟头,随手掐两段地上的竹子枝叶,灵巧地绕缠绑束一番,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竹蜻蜓或竹蛔蛔,顺
手送给眼巴巴的小孩子,孩子们兴奋得大声尖叫。
修房造屋,是庄稼人至关紧要的大事,那时大家囊中羞涩,掏不出钱来购买砖头水泥,便面向自然广
泛取材。木料不够,竹子挺身而出,派上了大用场。屋子的柱子与才禀子是木头,屋顶的桁架可以是“竹结构”,
将竹竿绑排在一起,上面铺盖茅草或稻草,照样结实经用。竹子一年便可成材,砍下便可使用。这就让人
们愈发重视,不但细心看顾竹林里的“自留竹”,新屋背后也不忘栽上几株,本意是等竹长成了砍下来编萝织
筐,无形之中,为屋子增添了几分悠然的美景,几分思古的禅意,倒是有一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了。
庄稼人还用竹竿搭晾台来拓展空间。晾台带给生活的好处自不必说,单说远远一看,那晾台上要么飘
扬着小孩的开裆裤、家人的红褂子,要么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玉米棒子。玉米棒子亲亲热热地你挨我我挤
你,饱食了阳光,一个一个将自己染得金黄可喜。竹晾台是乡村一道鲜丽的风景线,点缀了那有些贫瘠的
日月。
庄稼人对于竹之美,以“实用”为根基,生长出一派圆融于天时地利的审美意趣。削竹为第,编成竹篱,
它不足半米高,算不得围墙。围墙是铁面无私的,将春天墙里墙外地隔开两端。竹篱笆却是春天的一分子。
老母鸡鼓足劲,拍拍翅膀都能飞过的篱笆墙,与其说它在“阻挡外人”,不如说是在“迎候佳客”。竹篱笆一搭,
牵牛花有了可倚仗的靠山,喜不自胜地爬了满架都是,夏初便开了满篱笆深紫浅红的花。从篱笆的孔洞往
里瞧,小白菜的嫩叶子,被隔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每一格都填满了郁郁葱葱的绿意。竹篱笆不是竹,却将
竹的风雅和清新,裁了一段下来,如衣裳漂亮的维边、没有它,衣裳还是衣裳,有了它,衣裳就多了一分
神韵。竹篱笆,让庄稼人的屋子多了活泛灵秀的模样。
村庄曾经因为竹,多了许多生活便利;如今,竹林幽幽,抬眼四望有竹叶婆娑,更添一分艺术色彩。
庄稼人曾经种竹用竹,现在则慢慢学会了爱竹赏竹。世人曾经以为赏竹是风雅玄妙的事,其实不然,无论
文人墨客或是乡野村夫,人人皆可为“竹友”。
(取材于杜阳林同名散文)
【注】①维边:在衣服、布鞋等的边缘特别缝制的一种圆棱的边儿。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事理的一项是()
A.竹笋大口吸啰着人间春雨吸吮:指竹笋尽情汲取水分。
B.却有一种“到死仍君子”的潇洒淡然淡然:指竹倒地时动静不大。
C.把脚边的竹管和落干脆地一分为二利落:指摆放整齐而有条理。
D.换个耳根清净清净:指免受孩子声音打扰。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无理的一项是()
A.在孩子的眼里,竹笋不食人间烟火就能快速成长,好像“仙人”一样。
B.小孩子宁愿被骂也要去看黑脸神编篇活,反映出童年生活的枯燥无聊。
C.村里人在屋后种竹,本来是出于实用,无意中也形成了一种审美意趣。
D.相较于一般围墙所制造的无情阻隔,矮且有孔洞的竹篱笆更富有情韵。
11.作品中的“黑脸神”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并结合文句作简要解释。
12.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没有它,衣裳还是衣裳,有了它,衣裳就多了一分神韵。
【答案】9.C10.B11.①肤色偏黑:肤色比一般庄稼人深,面色尤其黑。
②手艺过硬:手艺远近闻名,可以封神;下手如有神。
③不好相处:倘若谁扰了他做事,即刻就会黑起脸面,大发雷霆。
④吃苦耐劳:从开始的笨手笨脚,到现在的举重若轻;累累叠加的新旧伤痕和茧疤。
⑤内心柔软:随手掐两段地上的竹子枝叶,灵巧地绕缠绑束一番,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竹蜻蜓或竹嵋嵋,
顺手送给眼巴巴的小孩子,孩子们兴奋得大声尖叫。12.用绵边和衣裳之间的关系来表明房屋没有竹
篱笆也还是房屋,但是房屋若有竹篱笆点缀就会更多一些清新和风雅,突出地反映出竹子在乡村环境中的
美化功用。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C.“把脚边的竹管利落干脆地一分为二”中的“利落”解释为“摆放整齐而有条理”是错误的。“利落”可以指“言语、
动作简洁敏捷”,也可以指“整齐有条理”,或者是“无拖累”。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是“言语、动作简洁敏捷”。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反映出童年生活的枯燥无聊”错误。根据“黑脸神不是好打交道的匠人,却因他编蔑活时,下手如有神,,小
孩子们冒着可能被他呵骂甚至赶出门外的危险,也要挤到院子里看他编蔑活”可知,这里用小孩子们冒着可
能被呵骂甚至赶出门外的危险,来看他编蔑活,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黑脸神”编蔑技艺的高超。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日晒雨淋的庄稼人,自然脸都是黑的,只是建匠比旁人的肤色更深上几分”可知,他肤色偏黑,肤色比
一般庄稼人深,面色尤其黑。
根据“既已‘封神’,说明大伙都认可他的手艺”“黑脸神不是好打交道的匠人,却因他编建活时'下手如有神
可知,他手艺过硬,手艺远近闻名,可以封神。
根据”只是这神并没有好脾气,倘若谁扰了他做事,即刻就会黑起脸面,大发雷霆“可知,他不好相处,倘若
谁扰了他做事,即刻就会黑起脸面,大发雷霆。
根据“黑脸神当年学徒,第一关就是破蕙,从开始的笨手笨脚,到现在的举重若轻,看他双手累累叠加的新
旧伤痕和茧疤,便知蔑刀给他的双手留下多少痛楚的记忆”可知,他吃苦耐劳,从开始的笨手笨脚,到现在
的举重若轻,双手有累累叠加的新旧伤痕和茧疤。
根据“他其实也有一颗柔软的心,捻了烟头,随手掐两段地上的竹子枝叶,灵巧地绕缠绑束一番,就是一个
活灵活现的竹蜻蜓或竹蛔蛔,顺手送给眼巴巴的小孩子,孩子们兴奋得大声尖叫”可知,他内心柔软,随手
掐两段地上的竹子枝叶,灵巧地绕缠绑束一番,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竹蜻蜓或竹嵋嵋,顺手送给眼巴巴的
小孩子,孩子们兴奋得大声尖叫。
1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根据“竹篱笆不是竹,却将竹的风雅和清新,裁了一段下来,如衣裳漂亮的混边”可知,“它”指的是“衣裳漂
亮的边“,“馄边”是为衣服、鞋子等的边缘缝上布条带子等,也写作“滚边”。“有了它,衣裳就多了一分神韵”
是说明衣裳有了“漂亮的边”的妙处。
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是用边和衣裳之间的关系来表明房屋和竹篱笆之间的关系。相似点是都增加了
“风雅和清新”。即是说:没有竹篱笆,房屋还是房屋,但是房屋若有竹篱笆点缀,就会更多一些清新和风雅。
再结合后文“竹篱笆,让庄稼人的屋子多了活泛灵秀的模样”可知,竹篱笆使房屋更富有情韵。作者借此突出
地反映出竹子在乡村环境中的美化功用。
(2023上•天津武清•高三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寒梅未著仍渗芳
①梅岭古道上铺满了碎石,那是从山里就地取材挖来铺设上去的。梅岭古道还没开通前,由岭南通往
中原,靠的是“庾岭未开,南北通衢也”的另一条位于乌迳新田村的古道。其间,新田村古道“日屯万担米,
夜行百只船”,非常热闹繁华。
②走进南雄乌迳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新田村,仿佛感到时间是凝固的,但分明有种难以言说的气息在
散发,从时间捆绑的绳索中挣脱出来。我在一片土黄的颜色诱惑下,穿过狭窄的巷道,感受着时光的老去,
有东西埋藏在这里,并没有[甲](淹没/浮灭),它藏在那些用红黄的泥土学成的倾频的墙体中,藏在疯长
的野草掩盖的野径上。
③在一处祠堂高悬的匾额上,见到“祖德重光”几个字。这座祠堂的房顶不是岭南比较多见的大耳房檐,
而是状如官帽;从这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褪色的香案,冷寂的残灰,由于没有人打扫,新田
村的祠堂变得冷清,有几座祠堂祖先的牌位还佚奉在那儿。估计只有到了节日祭祀,这些祠堂才会重新热
闹起来,打破往日的沉寂。青砖砌成的祠堂院墙,泛着苍黑的光泽。祠堂的建筑风格与簇拥在祠堂周围的
泥坯土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一片村舍的土黄是如此的耀目,它沉稳地烘托起祠堂的辉煌,突显了祠
堂在乡村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
④那些泥坯砌成的房舍,是岭南粤北乡村基本的建筑式样,它的来源并不费功夫。中原迁徙过来的人,
从落地生根那天起,他们就与这红黄的泥土产生了亲和力,从挖出的第一杯土开始,那些泥团与他们的汗
水相互搅和,经过无数次的翻滚揉搓,再熔杂进禾秆草梗加以固形。阳光晾晒后,一块块垒筑起来。住在
里头能嗅到泥的气息、草的芬芳。这些泥坯房总是带着烟火的味道,因为它所要承担的是起居饮食,生儿
育女。而祠堂是属于精神的,是每一个迁徙者魂灵所系的居所,是精神依存的地方。祠堂很自然就有了一
份庄重与典雅。
⑤夕阳荒草,整座村子显得寥落,祠堂的烟火也冷寂多时。祠堂维系着宗族的根,象征着一种精神的
存在,哪怕再破败,它依然延续着香火。哪怕游子迁徙到远方,总有安家的地方。有家了,祠堂就叫立在
那儿,那是一个宗族的魂灵所在,香火的冷寂与有无,不是重要的,它始终在那些后人心中燃点,毁掉了
又重建。
⑥梅岭上的秋天,绿薄了,但繁密的树从还没有层林尽染的秋深气象。城楼上“岭南第一关”几个大字赫
然在目。那就是梅关了。苍黑的城砖,写实般见证着岁月和人世的浮沉。自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修筑梅岭
古道以来,走过古老的城门下,踏上这崎岖古道的,就有六祖惠能、韩愈、苏东坡、汤显祖;但是更多从
梅关走过的,是囚徒、贬谪的官员、失意的文人、天涯的倦客、被迫流落他乡的迁徙者。
⑦山石凹凸不平,我想象着那些迁徙者穿过梅关的城楼,流落到岭南各地的身影,他们逝去的足音,
已无法寻觅。我如今踩着那些迁徙者曾经走过的足迹,顿时感到脚下的石头仿佛变得柔软,它仿佛让你的
指尖触摸到一页尘封已久的隐秘的历史。
⑧梅岭古道作为一条南迁之路,它打通的不仅是一条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实际上也打通了一条文
明的根脉,中原文化通过这里与岭南文化相融合。张九龄奉旨历经两年艰辛修建的梅岭古道,后来沟通了
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而与梅岭古道相连的珠巩巷也逐渐[乙](演变/蜕变)
为古道上最重要的商业重镇。
⑨二百年间,由梅岭古道穿过梅关,再由珠矶巷南迁岭南,有记载的迁徙就达一百三十多次,其中大
规模的南迁有两次:第一次南迁,是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史称“靖
康之耻”的前后;第二次南迁,是南宋灭亡前后,为逃避元兵追杀而迁。
⑩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何况依靠珠江水系的出海口,开通了
海上丝绸之路,那更是向海洋文明张开了怀抱。文化是需要交流的,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
起点,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⑪由于族群的大迁徙,那些不得不离开故土的人,以开拓者的姿态,来到岭南,先在梅岭下的珠矶巷
落脚。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风俗文化及地理环境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
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还有四邑侨乡的华侨文化,这几大文化,随着那些不同姓氏的族群的迁
徙,以珠现巷为根据地,逐渐散布于岭南各地,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传播至海外。
⑫现在是秋天,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总会把一段香,留在寒冬的枝条上。
那在霜雪中盛开的寒梅,目送着那些从古道走过并远去的迁徙之人。古道虽然发出过带枷囚徒镣铐刺耳的
悲鸣,难免带着悲情,但也留下了像六祖慧能、韩愈和苏轼等衣袂飘飘的身影。经过历代重修的梅岭古道,
山石坚硬,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我们虽然看不到梅花的姿影,
但它不灭的香魂,仿佛早就驻留在这梅岭古道,这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
的香气,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徙者的汗水。
(取材于杜璞君同名散文)
注:梅岭,即大庾岭,因岭上多植梅树而得名。
13.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一项是()
A.挣脱(zhEng)湮灭(yan)砌成(qi)
B.倾颈(tui)供奉(gong)簇拥(cu)
C.泥坯(p5i)一杯土(pou)掺杂(chdn)
D.维系(ji)屹立(yi)衣袂(mei)
14.依据上下文,在文中[甲卜[乙]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淹没蜕变B.湮灭演变
C.淹没演变D.湮灭蜕变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1•项是()
A.开篇写梅岭古道和新田村古道,后文分述新田村现状及梅岭古道历史与文化影响。
B.新田村沉淀了历代迁徙者不断迁徙的历史,具有厚重感,给人以时间凝固的感觉
C.第⑦段画线句,含蓄表达了千百年的迁徙史也是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史的深刻蕴意。
D.第⑫段,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虚实结合,富有画面感,意蕴深远。
16.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乌迳还新田村的“祠堂”?请简要分析。
17.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18.结合全文,请你简要谈谈对题目“寒梅未著仍渗芳”的理解。
【答案】13.B14.B15.D16.①“祠堂”从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体现了迁徙之
人对中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②“祠堂”是宗族延续的象征,是迁徙之人精神依存的地方。
③为后文写梅岭古道在地理和文化上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内容铺垫。
17.①梅岭古道将中原文化与岭南风俗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
②梅岭古道让古老的中华文明与海洋文明沟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18.①梅岭古道上,深秋尚未开放的梅花,终将会不畏严寒在冬天开放、飘香。
②迁徙者如梅花一样,面对苦难艰辛仍意志坚定的精神。
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如梅香一样,动人心灵,影响深远。
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播者的崇敬与赞叹。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挣脱”的“挣”读音错误,应读为“zhdng”。
C.“泥坯”的“坯”读音错误,应读为“pi”;“一杯土”的“杯”读音错误,应读为“砥”。
D.“维系”的“系”读音错误,应读为“xi”。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甲】处,“淹没”,指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湮灭”,指埋没、清除。文中【甲】处内容没涉及到水,“淹
没"不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甲】处应该选择“湮灭”。
【乙】处,“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蜕变”,指人物或者事情发生质变。根据【乙】处后文“为古
道上最重要的商业重镇”,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历史发展,“演变”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乙】处应该选择“演
变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有两处错误,一是“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错误,第⑫段中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二是“富
有画面感”错误,第⑫段内容只是陈述事实,没有画面感。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纵观全文,第三段重点描写了祠堂的建筑风格:“这座祠堂的房顶不是岭南比较多见的大耳房檐,而是状如
官帽;从这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祠堂的建筑风格与簇拥在祠堂周围的泥坯土房,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由此可知作者是通过对祠堂建筑形制的描写来表现中原文化的影迹,体现了迁徙之人对中原文化的
坚守与传承。
第四、五段重点描写了祠堂的作用:“而祠堂是属于精神的,是每一个迁徙者魂灵所系的居所,是精神依存
的地方”“祠堂维系着宗族的根,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存在,哪怕再破败,它依然延续着香火。哪怕游子迁徙到
远方,总有安家的地方。有家了,祠堂就屹立在那儿,那是一个宗族的魂灵所在”,由此可见,作者是要突
出表现“祠堂”是宗族延续的象征,是迁徙之人精神依存的地方。
结构上,文章描写乌迳新田村的“祠堂”,主要是引出下文,为下文的内容做铺垫。下文重点描写了那些迁徙
者流落到岭南各地的,以及族群的大迁徙,使得这些人把中原的文化带入了岭南,并且相互融合,可见上
文描写祠堂的内容是为后文写梅岭古道在地理和文化上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内容铺垫。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的含意。
“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这句话在结构上很简单,对于简单的句子,可
抓住重点字词,进行理解。
这句话阐述了梅岭古道有延续文化的作用,那么解答本题解释出相关原因即可,即为什么“梅岭古道,在某
种程度上有延续文化”的作用?根据第⑩段“文化是需要交流的,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
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可知梅岭古道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连
通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与海洋文明,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延续
文化的作用。
同时,根据第⑪段“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风俗文化及地理环境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
文化体系: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还有四邑侨乡的华侨文化,这几大文化,随着那些不同姓氏
的族群的迁徙,以珠矶巷为根据地,逐渐散布于岭南各地,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传播至海外”,可知
通过梅岭古道,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风俗文化及地理环境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广府
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还有四邑侨乡的华侨文化。这也是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延续文化的表现。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以从文章最后一段内容入手,重点分析文章的主旨。根据最后一段内容,“寒梅未著仍渗芳”
的表层含义指“现在是秋天,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总会把一段香,留在寒冬的
枝条上”。同时,结合原文“经过历代重修的梅岭古道,山石坚硬,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
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我们虽然看不到梅花的姿影,但它不灭的香魂,仿佛早就驻留在这梅岭古道,这
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的香气,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徙者的汗水”,可
知标题“寒梅未著仍渗芳”的深层含义是:迁徙者如梅花一样,面对苦难艰辛仍意志坚定的精神。
“寒梅”即是迁徙者苦难艰辛的见证者,“梅芳”即是迁徙者意志坚定精神的证明人。这句话用“寒梅渗芳”作喻,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迁徙者,即文化传播者的崇敬与赞叹之情。
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对文化传播者的崇敬与赞叹),从文化传承、融合、创新角度进一步分析,作者把文化
传播者比喻成“寒梅”,“未著仍渗芳”,遭遇艰辛仍意志坚定,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如梅香一样,动人心灵,
影响深远。
B•拓展培优拿高分、
(2023上•天津河西•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①人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速发开来,它推去
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河,水晶一般透明。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
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
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涉猎,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
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
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特角的驯鹿前。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
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
的鹿群之中。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
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善火》
走上了文坛,担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
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
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
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
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仔的活儿。男人穿着
时尚的T,呼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
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
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
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
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
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学.,我忍不住吸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心不安,
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
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港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
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9.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淮发(beng)等火(gou)接物(gui)翩翩起舞(pian)
B.清洌(lie)T恤(xuG)踱过(dU)恋恋不舍(shE)
C.狩猎(shou)誉念(juan)刹时(cha)流光溢彩(yi)
D.宛如(w&n)零碎(sui)荡漾(yang)忐忑不安(te)
20.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理的两项是()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文章第一段对根河的描写,展现出它巨大的生命力,这象征着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C.“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一句中“曼妙”一词表现人们的舞姿轻盈美丽,表现了作者受到鄂温
克人的感染,也沉浸在幸福之中。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式样的裙子,过上了时尚的新生活。
E.文章在揭示人类与自然平等相处这一主题的同时,也表现出鄂温克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
21.赏析第一段中画线语句。
22.文章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
的具体含义。
23.作者叙写了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
【答案】19.B20.DE2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根河巨大的生命力以及养育了两岸的
生命,表达了作者对根河的依恋与赞美。
22.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
②丰富的精神世界;
③未来的发展。
23.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
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T恤”的“恤”应读作“xii”;“踱过”的“踱”应读作“du6”。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穿上了城市里流行式样的裙子,过上了时尚的新生活”错误。从原文“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
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来看,“城市里流行式样的裙子”与原文中“城里流行的花色”有出
入,表达不准确;且“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并不能说明她们“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
活”,选项偷换概念。
E.“文章在揭示人类与自然平等相处这一主题“错误。本文通过描写根河流域的自然风光,记叙鄂温克族的传
统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游安全管理办法-游客紧急联系
- 济宁供热行业发展趋势
- 员工违纪扣款细则
- 农贸市场升级招投标函
- 船舶制造钢结构工程合同
- 学校活动音响租赁合同
- 玻璃幕墙保温施工协议
- 老年人服务捐赠管理办法
- 油气管道危险品运输规定
- 司法局门套施工合同
- 二年级上册加减混合计算400题及答案
-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作文指导:深化理性思考》课件
- pvc人造革生产工艺
- 急诊科培训急诊科团队沟通和协作技巧
- 电缆敷设和配电箱安装施工方案
- 居民宪法知识讲座
- 逆龄饮食 逆转慢性疾病与衰老的再生医学新成果
- 农产品直播带货
- 病历书写指导教案范文
- GB 17762-2022耐热玻璃器具的安全要求
-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