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田间试验技术规范DB41-T 2098-2021_第1页
植保无人机田间试验技术规范DB41-T 2098-2021_第2页
植保无人机田间试验技术规范DB41-T 2098-2021_第3页
植保无人机田间试验技术规范DB41-T 2098-2021_第4页
植保无人机田间试验技术规范DB41-T 2098-202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60.40

CCSB91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2098—2021

植保无人机田间试验技术规范

2021-01-26发布2021-04-25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2098—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试验项目...........................................................................2

5试验条件...........................................................................2

6试验设计...........................................................................2

7试验记录...........................................................................5

8调查方法...........................................................................6

9分析评价...........................................................................6

附录A(规范性)喷幅宽度测试.........................................................7

附录B(规范性)雾滴沉积密度调查.....................................................8

附录C(规范性)农药有效沉积率(有效利用率)测定.....................................9

附录D(规范性)地面农药沉积率测定..................................................10

I

DB41/T2098—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阳市植保植检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朝阳、王刚、王金水、支艳英、张迎彩、张桂堂、李亚萍、刘越、陈一品、

朱磊、邢盛伟、冯海霞、赵江伟、杨金良、刘金凤、马良平、李文燕、陈宇楠、王彬、王建胜、邓喜军、

申庆华、王海平、吕军、郭聪颖、杨涛、梁慧超、陈罗安。

II

DB41/T2098—2021

植保无人机田间试验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植保无人机田间喷雾及药效试验的试验项目、试验条件、试验设计、试验记录、调查

方法和分析评价等。

本文件适用于植保无人机田间喷雾及药效试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24677.1喷杆喷雾机技术条件

GB/T24679.2植物保护机械背负式喷雾器第2部分:安全和环境要求

JB/T9782植保机械通用试验方法

NY/T1225喷雾器安全施药技术规范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1464(所有部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NY/T1876喷杆喷雾机安全施药技术规范

NY/T1923背负式喷雾机安全施药技术规范

NY/T3213植保无人飞机质量技术评价规范

DB41/T1520农用旋翼植保无人机安全及作业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植保无人机

在空中完成植物保护作业任务的旋翼无人机。一般包括飞行平台、飞行控制系统、机载农药喷洒系

统或机载喷雾(抛撒)装置和其他附件等,有单旋翼和多旋翼、油动和电动等类型。

3.2

作业参数

植保器械作业特征的性能指标。包括作业高度、作业速度、喷头流量、喷幅宽度和亩喷液量等。

3.3

作业高度

植保器械施药作业时喷头与农作物冠层的相对距离,单位为米(m)。

3.4

作业速度

1

DB41/T2098—2021

植保器械施药作业时的行进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3.5

喷头流量

植保器械在单位时间内喷头排出喷雾介质的总量,单位为升每分钟(L/min)。

3.6

喷幅

植保器械在喷洒作业过程中,单程一次喷雾后药液所形成的条带状区域。

3.7

雾滴飘移

喷雾雾滴由气流运载飘离目标区域的现象。

3.8

穿梭式施药

植保器械在相邻喷幅按往返方向通过作业区的施药方式。

4试验项目

4.1试验内容

4.1.1检验植保无人机田间喷雾作业性能,评价喷雾质量。

4.1.2植保无人机喷雾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及调控作物生长等,评价药剂效果。

4.2试验作物

小麦、水稻、玉米、甘薯、谷子、花生、大豆、油菜、棉花、牧草、蔬菜、果树、中药材等粮食及

经济作物。

5试验条件

5.1试验环境

选择有代表性且集中种植地块,各试验小区(以下简称小区)内的作物品种类型、长势及耕作管理

水平等应一致,防治对象发生较严重且均匀,应符合DB41/T1520的要求。

5.2试验人员

操作人员、辅助作业和调查人员的条件及安全防护应符合NY/T1225、NY/T1876、NY/T1923和

DB41/T1520的要求。

5.3气象条件

5.3.1植保无人机试验作业时的风速应不大于3.3m/s;对照器械试验作业应符合NY/T1225、NY/T1876

和NY/T1923的要求。

5.3.2试验作业后,宜6h内无降水。

6试验设计

6.1试验器材

2

DB41/T2098—2021

6.1.1植保无人机

6.1.1.1具有作业信息存储系统,实时记录并保存作业状况,包括位置坐标、作业轨迹、作业参数、

作业面积、作业时间等信息。

6.1.1.2具有全自主控制模式,在田间药效试验时,能将作业区域进行4点或多点定位,采用全自主

飞行模式。

6.1.1.3具备防雾滴飘移、断点续喷、变量喷雾、精确定位、自动仿地、自动避障绕障、作业过程及

数据可视化、实时传输、显示提醒等功能。

6.1.1.4各容器、管道及连接密封应严密、通畅,工作压力均匀,保养维护正常,作业运行性能良好。

6.1.1.5植保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喷雾稳定性和喷头防滴性能等应满足NY/T3213的要求。

6.1.2对照器械

6.1.2.1喷杆喷雾机技术条件及作业性能应符合GB/T24677.1的要求。

6.1.2.2背负式喷雾器技术条件及作业性能应符合GB/T24679.2的要求。

6.1.3其它器材

雾滴测试卡(有水敏纸、普通纸、铜版纸等类别)及支架、测距仪、风速仪、温湿度仪、烧杯、量

杯、移液器(注射器)、电子称、秒表、米尺、剪刀、曲别针、万向夹、胶带、自封袋、麦拉片(滤纸)、

针管过滤器、照相机、扫描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酶标仪)等。

6.2供试药剂

6.2.1试验药剂

宜选用适合植保无人机低倍量稀释喷施作业的液体制剂或水溶性好的高活性固体制剂。

6.2.2对照药剂

应为获得农药登记并在生产上常用的合格产品。剂型和作用方式应与试验药剂相近,适合植保无人

机低倍量稀释喷施作业。

6.2.3试验助剂和指示剂

使用具有抗飘移、防蒸发、促沉降等功能的喷雾助剂,标记液体颜色的农药喷雾指示剂。

6.3试验处理

6.3.1药剂处理

试验药剂每种应设不少于3个剂量处理;对照药剂按常规用量或推荐用量设处理。

6.3.2器械处理

植保无人机处理按喷头流量、作业速度、作业高度、药剂种类或剂量等,应设不少于3种作业参数

或3个药剂处理;对照器械处理应设不少于1种作业参数或1个药剂处理。评价植保无人机施药效果时,

药剂、指示剂等设1个处理;评价药剂防治效果时,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应固定。

6.3.3空白对照

喷施相应量的清水,或添加与试验处理相同助剂、指示剂的清水。

3

DB41/T2098—2021

6.4小区设置

6.4.1小区排列

6.4.1.1小区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长边走向宜与风向趋于平行,排列方式因风力、风向而定。

6.4.1.2风速小于0.2m/s时,各小区随机排列;风速为0.2m/s~3.3m/s时,从上风处至下风处依

次排列空白对照处理、雾滴飘移小的处理、雾滴飘移大的处理。

6.4.2小区面积

6.4.2.1植保无人机和喷杆喷雾机处理小区面积2000㎡~4000㎡,长度80m~120m,宽度不小于

6倍有效喷幅宽度;背负式喷雾器处理小区面积不小于1000㎡;空白对照处理小区面积不小于333㎡。

6.4.2.2小区间设保护行、隔离区,宽度不小于5×(1+风速值)m,或适当增加小区面积。

6.4.2.3根据作业时风速、风向、田块环境和施药器械确定和调整小区面积、保护行或隔离区,风速

越大,小区面积越大、保护行或隔离区越宽。

6.4.3小区重复

不设重复,在小区内大五点取样,记作5次重复。

6.5试验方法

6.5.1药剂配制

6.5.1.1药剂使用应符合GB/T8321(所有部分)和NY/T1276的有关规定。

6.5.1.2农药混用种类不宜超过3种。

6.5.1.3桶混配制药液时,宜采用二次稀释法,按照固体制剂、液体制剂的顺序,先加难溶的药剂,

再加易溶的药剂。

6.5.1.4药液应现配现用。

6.5.2施药方法

6.5.2.1植保无人机采用全自主飞行模式,在小区内按穿梭式施药“几”字形轨迹飞行作业,上一个

喷幅向前飞行喷到小区尽头后,左右平移到下一个喷幅,倒着飞行喷施下一个喷幅,不调头飞行。穿梭

式施药“几”字形轨迹见图1。

↑↑

↑↓

↓↓

↑↑

↑↓

↓↓

↓↓

↓↓

图1穿梭式施药“几”字形轨迹示意图

4

DB41/T2098—2021

6.5.2.2对照器械在小区内按穿梭式施药“n”字形轨迹前进作业,前一个喷幅作业完成后,调头到下

一个喷幅,继续前进喷施。穿梭式施药“n”字形轨迹见图2。

↑↑

↑↓↑↓↑↓

↑↓↑↓↑↓

↑↓↓↓

↑↓↓↓

图2穿梭式施药“n”字形轨迹示意图

6.5.2.3根据风向、小区状况确定作业路径或航线方向,宜选取顺风或逆风方向作业,由上风小区到

下风小区、由低剂量处理到高剂量处理依次作业。

6.5.2.4各小区只喷施1次,同一小区作业参数应保持一致,且应一次作业完成,中间不加注药液,

不更换操作人员。

6.5.2.5植保无人机作业按DB41/T1520的要求执行,喷杆喷雾机作业按NY/T1876的要求执行,背

负式喷雾器作业按NY/T1923的要求执行。

6.5.3施药时间和次数

施药时间和次数按NY/T1464(所有部分)的要求执行,也可按试验方案或协议规定执行。

6.6试验要求

6.6.1用定位系统、实地勘察获取试验区域的地形、地貌、面积、障碍物等信息,对周边村庄、水源

湿地、敏感作物、水产养殖区、养蜂养蚕区等应设定不低于50m~200m的隔离带,提前做好防护。

6.6.2喷施前,先用清水检测植保器械的性能和喷施效果,进行测试调整,清洗药箱和管道、喷头;

更换药液前,用清水彻底清洗施药器械。

6.6.3试验安全、现场作业和作业后工作等按NY/T1225、NY/T1876、NY/T1923和DB41/T1520的

规定执行。

6.6.4试验区域内,防治其他病虫害和田间管理按NY/T1464(所有部分)的规定执行。

7试验记录

7.1试验资料

7.1.1记录农作物的品种名称、长势、生育期、种植密度、栽培管理方式等。

7.1.2记录试验器材的类型、生产厂家、操作条件、作业参数以及药剂配置剂量和喷液量等。

7.1.3记录药剂、助剂的中文通用名、英文通用名、含量、剂型和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使用剂量等。

7.1.4小区喷施完成后,倒出药箱内所剩药液,准确测量剩余药液量,并记录小区类别、用药种类和

5

DB41/T2098—2021

实际剂量、稀释倍数、喷施面积、药液用量及作业参数等。

7.2气象资料

7.2.1试验时,及时采集并记录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光照、降水、雾露等气象信息。

7.2.2从试验地或就近气象台站获得试验期间的降水和温度(特别是降水类型和日降雨量,施药当日

的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等,记录影响试验结果的干旱、暴雨、冰雹、大风、降温等恶劣气象信息。

7.3土壤资料

记录土壤类型、肥力、地形、灌溉条件、杂草和土壤覆盖物等资料。

7.4作物影响

7.4.1施药器械试验处理小区,沿作业方向按喷幅调查作物损伤倒折的数量,统计单位面积的损伤率

等,按JB/T9782的要求执行。

7.4.2药剂试验处理小区,观察药剂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根据目测法分级标准等记录药害的类型、

危害程度,统计受害比例,记录对作物有益的影响,按NY/T1464(所有部分)的要求执行。

8调查方法

8.1喷雾质量调查

8.1.1喷幅宽度测试

喷幅宽度测试按附录A的规定。

8.1.2雾滴沉积密度调查

雾滴沉积密度调查按附录B的规定。

8.1.3农药有效沉积率(有效利用率)测定

农药有效沉积率(有效利用率)测定按附录C的规定。

8.1.4地面农药沉积率测定

地面农药沉积率测定按附录D的规定。

8.2防治效果调查

8.2.1在小区中间区域(中央2~4个有效喷幅内)大五点取样,每大点再按棋盘式7~10小点取样调

查。

8.2.2调查内容、时间和次数按NY/T1464(所有部分)的要求执行,或按试验方案或协议确定。

8.2.3药效计算方法按NY/T1464(所有部分)的要求执行。

9分析评价

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等相关统计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试验结果加以分析、评价,写

出试验报告或应用总结报告。

6

DB41/T2098—2021

附录A

(规范性)

喷幅宽度测试

A.1设置检测带

A.1.1植保无人机喷雾处理,分别在小区长度的1/4(或1/3)、2/4、3/4(或2/3)处,在与设定的飞

行航线垂直方向上,各设置1条检测带,相邻检测带间距不小于10m,共3条检测带,记为3次重复。

A.1.2每条检测带长度不小于10m,或为大致喷幅的2~3倍,均匀分布在飞行航线中间线的两侧。

A.2放置测试卡

A.2.1每条检测带上,间隔20cm~50cm设置1个检测点,各放置1枚雾滴测试卡,或者放置连续成条

的雾滴测试卡。

A.2.2将雾滴测试卡水平固定在支架上,高出试验作物冠层顶部0cm~20cm。

A.2.3各检测带及雾滴测试卡编号。

A.3喷施雾滴

A.3.1植保无人机按设定的飞行航线和作业参数,单向式飞行作业喷雾1次。

A.3.2喷雾在小区边界近端开始、远端停止,喷雾区域超出3条检测带两侧的距离不小于30m。

A.4回收测试卡

A.4.1喷雾后,及时按编号依次收回,装袋密封。

A.4.2雾滴测试卡若为水敏纸,则试验介质为药液或清水,待植保无人机喷雾结束3min~5min后收

回。雾滴测试卡若为普通纸、铜版纸等,则试验介质为加入定量指示剂的染色药液或清水,待植保无人

机喷雾结束5min~30min后,且雾滴蒸干后收回。

A.5扫描分析

A.5.1利用扫描仪及相应系统软件,将雾滴测试卡按编号逐个扫描检查,统计单位面积雾滴数量。

A.5.2根据植保无人机的飞行航线、作业参数、气象信息、检测点位置及雾滴测试卡上单位面积雾滴

数量,绘制雾滴数量分布图,确定喷幅、飘移等相关数据。

A.6结果评判

A.6.1根据喷幅、飘移等相关数据,评价植保无人机田间喷雾质量及供试药剂性能。

A.6.2第一个及最后一个平均雾滴数不少于15个/cm2的检测点为作业有效喷幅的2个边界,其间距为作

业有效喷幅宽度。

7

DB41/T2098—2021

附录B

(规范性)

雾滴沉积密度调查

B.1设置检测带

B.1.1植保无人机喷雾处理,分别在小区长度的1/4(或1/3)、2/4、3/4(或2/3)处,在与设定的飞

行航线垂直方向上,各设置1条检测带,相邻检测带间距不小于10m,共3条检测带,记为3次重复。

B.1.2每条检测带应位于小区中间,长度不小于10m,或为单个有效喷幅宽度的2~3倍,或与调查取

样区域等宽。

B.2放置测试卡

B.2.1在每条检测带上,宜根据作物植株高度设置以下检测点:

——一般作物(如小麦、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的生长中后期),间隔50cm~100cm设置1个

检测点,每点在植株的上部、中部、下部等放卡。

——低矮作物(如花生、红薯及小麦、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的苗期等),间隔50cm~100cm

设置1个检测点,每点在植株的上部、下部等放卡。

——高大作物(如果树等),等距间隔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3~5株,设置检测点,在每株树冠上部、

中部、下部的等高平面内,按东、西、南、北、中等方位放卡。

B.2.2每点的雾滴测试卡,按水平与垂直方向放置数量相等,分别固定在支架或植株上。

B.2.3各检测带及雾滴测试卡标记、编号。

B.3喷施雾滴

B.3.1植保无人机按设定的飞行航线和作业参数,穿梭式飞行作业1次。

B.3.2喷雾在小区边界近端开始、远端停止,喷雾区域超出3条检测带两侧的距离不小于30m。

B.4回收测试卡

B.4.1喷雾后,及时按编号依次收回,装袋密封。

B.4.2雾滴测试卡若为水敏纸,则试验介质为药液或清水,待植保无人机喷雾结束3min~5min后收

回。雾滴测试卡若为普通纸、铜版纸等,则试验介质为加入定量指示剂的染色药液或清水,待植保无人

机喷雾结束5min~30min后,且雾滴蒸干后收回。

B.5扫描分析

B.5.1利用扫描仪及相应系统软件,将雾滴测试卡按编号逐个扫描检查,统计单位面积雾滴数量。

B.5.2根据植保无人机的飞行航线、作业参数、气象信息、检测点位置及雾滴测试卡上单位面积雾滴

数量,绘制雾滴数量分布图,统计雾滴沉积密度、均匀性、穿透性等数据。

B.6结果评判

B.6.1依据放置在植株上部雾滴测试卡检测的雾滴沉积密度数据,确定漏喷点。有效喷幅内,雾滴密

度值不大于14个/cm2的检测点定为漏喷点。根据漏喷点的比例,评判植保无人机的喷雾性能等。

B.6.2依据放置在植株中下部雾滴测试卡检测的雾滴沉积密度数据,评价雾滴穿透能力等。

8

DB41/T2098—2021

附录C

(规范性)

农药有效沉积率(有效利用率)测定

C.1田间取样

C.1.1在喷雾溶液中添加定量的诱惑红等指示剂,每667㎡用量为10g~30g。

C.1.2小区喷雾结束5min~30min,等雾滴蒸干后,在小区内五点取样或棋盘式10点取样,每点取样

1~10株(穴)等,将地上部分装入自封袋、编号。

C.2室内检测

C.2.1在24h内室内检测。

C.2.2向自封袋内定量加入蒸馏水10mL~1000mL,振荡洗涤10min,用带有0.2μm~0.4μm水系

滤膜的针管过滤器过滤。

C.2.3移取过滤后的洗脱液5mL~10mL,测定吸光度,重复3次。

C.2.4准确配制质量浓度为0和呈倍量梯度的诱惑红标准比色溶液5~10个,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或

酶标仪测定吸光度,重复3次。绘制诱惑红标准曲线。

C.3统计分析

C.3.1根据诱惑红标准曲线,计算诱惑红洗脱液的质量浓度和取样植株上的实际沉积量。

C.3.2根据配制或预先测定的喷雾溶液中诱惑红浓度与喷施溶液量、喷施面积、作物群体密度,计算

诱惑红在取样植株上的理论沉积量,进而计算农药有效沉积率(有效利用率)。按公式(C.1)计算。

CV

P100

rn1000.........................(C.1)

式中:

P——农药有效沉积率(有效利用率),用质量百分数表示(%);

C——洗脱液中指示剂的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V——洗脱液加入蒸馏水的总容积,单位为毫升(mL);

r——每株指示剂喷施量,单位为毫克每株(mg/株);

n——每样点株数,单位为株。

C.4结果评判

根据农药有效沉积率(有效利用率),评价植保无人机田间喷雾质量及供试药剂性能等。

9

DB41/T2098—2021

附录D

(规范性)

地面农药沉积率测定

D.1田间取样

D.1.1根据作物及种植模式,在小区内五点取样或棋盘式10点取样,每点在行间、株(穴)间的地面

上,均匀放置3~9个麦拉片(滤纸),按水平方向固定。

D.1.2在喷雾溶液中添加定量的诱惑红等指示剂,每667㎡用量为10g~30g。

D.1.3小区喷雾结束5min~30min,等雾滴蒸干后,将麦拉片收回,装入自封袋、编号。

D.2室内检测

D.2.1在24h内室内检测。

D.2.2向自封袋内定量加入蒸馏水10mL~500mL,振荡洗涤10min,用带有0.2μm~0.4μm水系滤

膜的针管过滤器过滤。

D.2.3移取过滤后的洗脱液5mL~10mL,测定吸光度,重复3次。

D.2.4准确配制质量浓度为0和呈倍量梯度的诱惑红标准比色溶液5~10个,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或

酶标仪测定吸光度,重复3次。绘制诱惑红标准曲线。

D.3统计分析

D.3.1根据诱惑红标准曲线,计算诱惑红洗脱液的质量浓度及麦拉片上的实际沉积量。

D.3.2根据配制或预先测定的喷雾溶液中诱惑红浓度与喷施溶液量、喷施面积,计算诱惑红在地面单

位面积上的实际沉积量占理论沉积量的质量百分比,得出地面农药沉积率。按公式(D.1)计算。

MS

Dn100

NS1000

m......................(D.1)

式中:

D——地面农药沉积率,用质量百分数表示(%);

M——麦拉片沉积量,单位为毫克(mg);

Sn——沉积区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N——沉积区喷施量,单位为克(g);

Sm——麦拉片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D.4结果评判

根据地面农药沉积率,评价植保无人机田间喷雾质量及供试药剂性能等。

10

DB41/T2098—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试验项目...........................................................................2

5试验条件...........................................................................2

6试验设计...........................................................................2

7试验记录...........................................................................5

8调查方法...........................................................................6

9分析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