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册_第1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册_第2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册_第3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册_第4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精讲课系列精品专辑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考情分析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梳理与探究对点训练本节精练唯物史观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时空观念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影响。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家国情怀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融合趋势增强。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4【新课标卷】三国魏晋的“禅让”湖南·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广东·北魏鲜卑民族习俗2023【乙】唐后期稳定政治

湖南·民族融合、文化认同2022北京·两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海南·西晋时期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广东·北魏孝文帝改革2021【甲】孝文帝改革【乙】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乙】历史人物评价——冯道福建·三国时期借助年号宣扬正统浙江·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广东·魏晋时期相权转移2020【Ⅲ】东汉屯田制北京·魏晋民族文化交融二、高考考情分析魏蜀吴三国时期(220-280)西晋(266-316)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东晋(317-420)淝水之战(383)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灭隋朝北朝(439-581)宋齐梁陈南朝(420-589)灭隋朝统一【时空定位】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总体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

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具体表现:

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农学和数学成就突出,书法、绘画成为自觉艺术,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

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中央集权制受到冲击,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为主要选官制度;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成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北魏均田制形成,实行租调制;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阶段特征】导入新课

207年,号称出自汉朝皇族的刘备拜访隐士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分析局势说:北方的曹操实力强大,而且控制了东汉皇帝,“诚不可与争锋”;东南的孙权割据多年,基础坚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备只能争取控制西南地区,站稳脚跟,然后待机发展。隆中对四、知识梳理与探究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一)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形势图建立者:曹丕都城:洛阳时间:220-265魏建立者:孙权都城:建业时间:229-280吴

建立者:刘备都城:成都时间:221-263蜀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二)西晋的短暂统一1.统一历程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统一意义: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

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

家统一。西晋形势图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

贵族所灭。265年西晋代魏,十五年后灭掉孙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再造统一,共历经4位帝王,国祚51年。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三)八王之乱与少数民族内迁1.八王之乱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阶级内部遂爆发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释义八王之乱示意图对点训练: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认为:“西晋易代用禅让,未经战火充分洗礼,未能彻底扫除前朝政府而另起炉灶。统治集团来自曹魏显贵及子弟,其腐化、老化因素,几乎原封不动带入西晋。晋廷对之无法绳之以法,只能优容纵容。”下列史实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官渡之战B.八王之乱

C.人口南迁D.孝文帝改革B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材料1: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那时候年平均温度大约比现在低2℃-4℃。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2.少数民族内迁影响:A.激化了民族矛盾;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C.北方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三)八王之乱与少数民族内迁五胡内迁示意图

思考1:归纳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A.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少数民族内迁中原;B.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C.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D.天气寒冷。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衣冠南渡这个成语即是指的是西晋末,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的事件,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史称“衣冠南渡”。南北朝对峙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魏晋以来,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一)东晋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1.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门阀政治局面。”下列对该学者的观点解读正确的是A.士族在东晋时形成并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B.西晋亡后西晋宗室在建康重新建国,史称东晋C.南北尖锐的民族矛盾使南方士族得以长期执政D.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导致了门阀政治局面的出现2.东晋王导主政注重“镇之以静”,对豪强地主掠夺土地、占夺流民的行为不予干预;谢安为政亦“去其烦细”,并下令不准搜索豪强舍藏流民。这反映了统治者A.为政清静,笼络高门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C.以礼入法,宽刑省罚D.精兵简政,以图北伐B对点训练A3.东晋的政治制度门阀士族政治——东晋政治的基本特征材料2

“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一)东晋

思考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东晋政治的特征。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材料3“门阀”:本为“家门阀阅”简称,指家族的政治背景。——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4《魏书》所载之标准,凡称士族需合二大条件:其一,累官三世以上;其二,任官需达五品以上。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东晋进一步确立了“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法律准则。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门阀士族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A.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

的发展。B.政治原因:皇帝依赖士族支持。C.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

政治保障。士族特点: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

重要官职;经济: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实

力雄厚的庄园经济;文化: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坐不同席。1.《王俭论》中写道:

“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2.(2023辽宁)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①纸张的普遍使用②门阀士族的推动③北人的大量南迁④儒家思想的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对点训练A(二)南朝420-589年170年之内,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南朝帝陵石刻南北朝并立形势图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

思考3:这一时期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

(从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国家分裂,政权更迭;五胡乱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南方崛起。(三)江南开发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

思考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

江南开发的成就及其原因。材料5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指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均指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即扬州,主要指今江苏、安徽两省南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成就: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土地肥沃,土地得到大量开发;商业活跃,手工业发展迅速。1.成就原因:(1)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3)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材料6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

——周一良《南朝境内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2.具体表现农

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技术得到改进。手工业:南方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商

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三)江南开发

思考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

江南发展的表现?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魏晋南北朝唐安史之乱后南宋奠定基础开始南移完成南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

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

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

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

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4)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

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

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拓展探究】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对点训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A.政权并立与文化停滞

B.开放包容与对外交流C.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D(1)建立: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割据政权,主要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共同点: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2)民族关系: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四)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1.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圭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B.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D.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2.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数量巨大,使中原地区出现了胡化趋势,少数民族物品、生活习俗、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等对中原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很大。同时,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和汉人习俗,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特点是A.双向互动、互相吸收B.不分彼此、共存发展C.汉胡平等、彼此尊重D.和平交往、永无战争AA对点训练2.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1)统一北方时间:4世纪下半叶383年,东晋打败前秦(2)淝水之战

失败原因:前秦政权内部各族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战略战术失当。

响:前秦迅速崩溃,原先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黄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东晋前秦形势图(四)十六国与北朝材料7后赵太子“使文武皆跪立”,成汉之主李寿“人有小过,辙杀以立威”。十六国北朝在“胡化”和“汉化”的交替之中,孕育出了强大的皇权。…北朝异族政权具有政治复兴更大动量,帝国以北朝为“出口”而走向隋唐盛世。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北方汉化,皇权强化,为隋唐盛世创造了条件。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3.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兴起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拓跋宏,改汉姓后为元宏,即位后与祖母冯太后同掌朝政。自幼深受汉文化影响。对点训练:北魏早期的都城平城在初建时模仿了长安的里制,但是将“里”称为“坊”,“坊”有“方”的意思,也有“防”的意思,一方面表达其形状,一方面显示其有安全的考虑。这反映出A.军事是平城的主要功能

B.北魏的发展赶上南方C.民族文化在交融中创新

D.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C(四)十六国与北朝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迁都洛阳材料8……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崤函:指洛阳附近的崤山和函谷关。3.北魏孝文帝改革(2)改革措施(四)十六国与北朝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结汉亲“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逐步改说汉语,30以下立即改说汉语。将鲜卑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促进文化认同。鲜卑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将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加快了民族融合。3.北魏孝文帝改革(2)改革措施

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

先进民族的先进文明征服。

——马克思

对点训练:太和十九年(497)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诏令明确规定,对“原出朔土,旧为部落大人”的鲜卑贵族予以优待,放宽其入姓、入族的标准,规定“自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即可入姓”。这一规定A.扩大了汉文化对北魏政权的影响B.提升了汉族官僚的政治地位C.利于整合旧门与新贵的利益秩序D.彰显北魏政权地位的合法性A(四)十六国与北朝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3)改革影响

材料9(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刘知几促进了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材料10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洛阳伽蓝记》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3.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6: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北魏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材料11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为北方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四)十六国与北朝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朝:六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两名皇族被军阀拥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2)分裂结束: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4.北朝与分裂局面的结束(四)十六国与北朝一、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许倬云《万古江河》五、本节精练1.(2023湖南)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2.(2024新课标卷)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1.B2.C3.(2021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