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考试试卷(教师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摘编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6月2日)材料二:今天的中国是由昨天的中国延续而来的。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知晓我们民族过往的历史,以及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首先要对我们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这需要站在时代高度、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一方面对久远历史的缺失处和模糊处认真考索,拾遗补阙,使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加完整清晰,另一方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寻访搜求,网罗打捞,使历经沧桑而流传下来的古籍得以安善保管和传承。近些年来,国家启动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早期脉络,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演化的漫长旅程,在廓清一些迷雾和偏颇的同时,获得了越来越明晰的认识。而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和西安、杭州、广州分馆建设,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实施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中长期规划等,则对不同历史时期珍贵典籍资料的搜集整理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史学根基。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不仅需要对历史家底进行摸排清点和保护展示,还要对浩瀚历史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深入发掘和现代阐释。我们赓续中华文明,并不是为着发思古之幽情,翻箱底、晒老账,说明过去如何阔绰,而是在摸清和了解过往历史进程的同时,着重探索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以史为镜和知往鉴今。唐代思想家和史学家魏征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代思想家和史论家龚自珍也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些论述都是在申述一个不易之理,即明大道、知得失非读史学史不可。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目的是在新的起点上,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实现这一文化强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走好这条必由之路,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双创”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论述并在这次讲话中再次重申的重要思想。它在解答近代以来的时代之间,即“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既超越了简单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又超越了盲目抵制外来思想的文化保守主义,在古与今、中与西的碰撞和交流中,为如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指明了具体可行的路径。这一论断,既内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站位和信念,又包含与时俱进吸收消化人类文明积极成果,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执着追求。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努力的宏大目标,又是一个需要只争朝夕、扎实奋力推进的紧迫任务。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重点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尤其是从亿万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汲取灵感和营养,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形成富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中国话语,从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摘编自钱念孙《传承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光明日报》2023年6月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材料一指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五大特性,并且指出其对中华民族必走之路、精神品格、对待世界的态度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B.材料一和材料二基于相同的目的,谈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问题,并且都强调了深入了解本民族历史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策略。C.材料一指出,国家统一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因此需要树立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D.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寻访搜求,网罗打捞,使历经沧桑而流传下来的古籍得以妥善保管和传承。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科技部汇聚国内顶失力量对被称为“河洛古国”的双槐树遗址进行研究解读,这有助于中华文明历史的完整化、清晰化。B.三星堆遗址证明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有一定联系,这修正了学界曾经的某些观点,可见文明探源可廓清一些迷雾和偏颇。C.实现文化强国目标,走好文化强国必由之路,关键在“双创”,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D.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是当代中国人民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的先决条件。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材料一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从民族文明特性出发论述了国家民族发展的一些根本问题。B.材料二第三段引用史学家的名言,意在说明摸排清点历史家底并对之进行保护的重要性。C.材料一语言简明有力,排比更增强了语势:材料二语言严谨、准确,却不乏生动的表述。D.材料二开门见山地摆出论点,进而从怎么办、为什么等方面论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4.材料二第三段使用“翻箱底”“晒老账”“阔绰”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5.从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图,到良渚遗址的巨型拦洪坝,再到南海沉船的珍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丰硕成果将出现在全国中小学生的教科书上。这一教育举措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俄]列夫·托尔斯泰曙光刚刚染红萨崩山上的天空,暗蓝的海面已揭开黑色的夜幕,早晨凛冽的寒气刺着人脸,薄冰也在脚底下咯咯发响。只有远处永不停息的涛声,打破清晨的寂静。“先生,到伯爵码头吗?请上船!”两三个退伍水兵从划子上站起来,向您招揽生意。您挑定那只离你最近的划子,跨过陷在船旁泥泞中的那匹已在腐烂的枣红色死马,上船向舵那边走去。于是您离了岸。您望望海湾,海湾里遍布着漆成条纹的舰船,有的近,有的远:您望望呈现在远处水晶般澄澈的水天之际的敌舰。您听听节拍匀调的划桨声和从水面上飘送过来的人语声,以及塞瓦斯托波尔雄壮的炮声。船在伯爵码头靠了岸。码头上来往着灰制服的陆军、黑制服的海军和穿着杂色农衫的妇女,码头的最初几级台阶上狼藉地摆放着生锈的炮弹、炸弹、霰弹和各种口径的铁炮:军营生活和都市生活、漂亮的城市和肮脏的野营奇怪地混杂在一起。就拿这个辐重兵来说吧,他正拉着三匹枣红马去饮水,怡然自得地哼着歌曲。而且,在那位戴着洁白手套的过路军官的脸上,在那个坐在防寨上抽烟的水兵的脸上,在那些怕弄脏粉红色农裳、在穿过街道时从这块石头跳到那块石头的少女们的脸上,你都可以看到同样的神情。是的,您要是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您准会大失所望!不论从哪一个人的脸上,您都找不到惊慌和狼狈的神情,甚至找不到热烈、果断或者准备牺牲的神色。但您别急于怀疑,干脆就到对面那座大厦的巨大的俱乐部里去吧。一推开门,您就会看到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闻到一股腥臭难当的气味。您在那儿可以看到脸色苍白、神情阴郁的医生,两臂上溅满鲜血。上了麻药的伤员躺在床上,睁着眼睛,嘴里像梦呓般说着些莫名其妙但有时却朴实动人的话。您还会看到担架上躺着另一个伤员,他眼看着伙伴动手术,忍不住浑身痉挛,哼个不停。总之,您在这儿看到的战争,不是军容整齐的队伍、激昂的军乐、咚咚的战鼓、迎风飘扬的旗帜和跃马前进的将军,而是战争的真实面目——流血、受难、死亡……离开这所充满痛苦的房子,您准会觉得如释重负,您会深深地吸几口新鲜空气,但一想到这些苦难。您又会觉得自己的渺小,您也就会毫不犹豫地秦然向棱堡走去……您一路走去,不时会被地上狼藉的炮弹绊到,或者跌进石子地上积水的弹坑里。您会在街上遇见和赶上成群结队的士兵和军官,偶尔也会碰到一个女人或者孩子。在您上山的时候听到炮弹或者榴弹在附近呼啸,特别是您看到一个士兵,挥动两臂,顺着泥泞滑下山去,嘻嘻哈哈地从您旁边经过,而且会情不自禁地挺起胸膛,昂起头,向这座泥泞滑溜的山上爬去。突然,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不但震撼您的耳朵,而且震撼您的全身,您不禁打了个寒噤。“哦,这就是第四棱堡了,真是个可怕的地方!”同时,一团浓烟把您的身体、炮床和走动着的水兵的黑影都笼罩住了。“正好打中炮眼,我看打死了两个……喏,抬出来了!”您会听到这样的欢呼声。接着您就会看到有个黑色的球撞在地上,发出清楚而响亮的爆炸声。随后,弹片带着尖叫声向四方飞溅开来,石子在空中沙沙直响,您身上也会溅满污泥。听见这些声音,您会产生一种又痛快又恐怖的奇异感觉。在炮弹向您飞来的这一刹那间,您准会想到您要被它打死了。等您清醒过来,刹那间,您会感到喜不自胜,您也就领略到在生死关头所特有的一种壮美之感。接着又是炮弹的呼啸声、落地声和爆炸声,但在爆炸声中还夹着一个人的呻吟,使您大吃一惊。这个负伤的水兵浑身都是血和泥,声音哆嗦地对伙伴们说:“别了,弟兄们!”他显然还想说些什么,但结果只重复道:“别了,弟兄们!”现在,您可在阵地上看到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者了。您回去的时候,不知怎的不再理会一路上呼啸着的炮弹和枪弹,您将怀着一种宁静而高尚的心情回去,您获得了一个愉快的信念: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占领,不但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占领,而且俄罗斯人民的力量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动摇。黄昏降临了。即将下山的夕阳,从蔽天的灰云后面豁露出来,一下子射出灿烂的红光,照亮了紫色的阴云,照亮了舰艇林立、波涛起伏的灰绿色海面,也照亮了城市的白色建筑物和街上熙来攘往的人们。军团的乐队在林荫道上演奏古老的圆舞曲,它的旋律在水面上荡漾,跟棱堡上隆隆的炮声奇妙地融成一片。(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草婴译)[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是俄罗斯人民抗击英法入侵的保卫战。列夫·托尔斯泰曾担任炮兵连长,亲历战役。文本二你杀死这条鱼不光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给别人吃。你杀死它还是为了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它活着的时候你敬爱它,它死了之后你也一样敬爱它。如果你敬爱它,那么杀死它就不算是罪过。要么是更大的罪过?“你想得太多了,老家伙。”他大声说。(节选自《老人与海》,李育超译)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的辐重兵在牵马饮水时怡然自得地哼着歌曲,虽时时刻刻遭受死亡的威胁,但仍保持淡然自若,这让我们看到战争的另一面。B.文本一多次提及的“泥泞”意味深长,它在小说开头意味着对红马的埋葬,而在士兵顺泥泞滑下山时,则传达出对战争沉重的消解。C.文本一借描写俱乐部里腥臭难当的气味、苍白阴郁的医生、神志不清的伤员,呈现战争的触目惊心,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批判。D.文本二中的老人在与大鲨鱼第一次搏斗后,看着被咬得残缺不全的大马林鱼,对于杀掉它是否是罪过,产生了激烈的心理活动。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在曙光中开始,在夕阳中结束,前后呼应的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战争的时间,又营造了令人恐惧压抑的战时氛围。B.文本一几乎没有正面刻画敌我士兵激烈的厮杀,而对飞溅的弹片、爆炸的炮弹等细节加以描述,来展现战争的场景。C.文本一中“别了,弟兄们”通过对浑身血泥的水兵重复的语言描写,再现战争的残酷,歌颂为卫国战争献出生命的普通士兵。D.文本一中,作者擅长用“在那位……在那个……在那些……”等句式,使其有整齐之美,铺陈了战争的多个画面,增强感染力。8.从伯爵码头至第四棱堡,“您”历经了怎样的心绪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9.文本一和文本二分别设置了“您”和“你”,它们产生的文学效果是否一样?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二、古诗文阅读(45分)(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10分)10.下列各组句子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可谓好学也已 知者不惑 若火之始然B.企者不立 曰余食赘行 其脆易泮C.起于累土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能不龟手一也 D.当察乱何自起 故不慈不孝亡 故盗贼有亡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全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2分)()A.小子何莫学夫《诗》 一日克己复礼 譬如平地B.大学之道 致知在格物 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C.跨者不行 知足者富 民之从事D.不过数金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不可以不劝爱人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分类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譬如平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先齐其家B.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见者不明 与越人水战C.不贵难得之货 犹有不慈者 故贼人以利其身D.先诚其意 故亏兄而自利 故乱异家以利其家13.下列句式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A.仁以为己任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B.请买其方百金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C.敏于事而慎于言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D.自贼者也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天下归仁焉(称赞) 人而不仁(却)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求取)B.凿户牖以为室(门窗) 自矜者不长(同情) 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 具此而已(完备)D.就有道而正焉(自己) 《诗》可以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回虽不敏(勤勉)(二)课外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闲居,曾参侍。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而化天下。”孔子在家闲居,弟子曾参在身边陪侍。孔子说:“曾参啊!当今身居高位的人,只能听到士和大夫的言论。至于那些有高尚道德君子的言论,就很少听到了。唤,我若把成就王业的道理讲给居高位的人听,他们不出门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孔子又不应。曾子肃然而惧,抠衣而退,负席而立。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曾子曰:“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曾参谦恭地站起来,走下座席问孔子:“请问先生,什么是成就王业的道理呢?”孔子不回答。曾参又说:“赶上先生您有空闲的时候也难,所以敢大胆向您请教。”孔子又不回答。曾参紧张而害怕,提起衣襟退下去,站在塵位旁边。过了一会儿,孔子叹息了一声,回头对曾参说:“曾参啊!大概可以对你谈谈古代明君治国之道吧!”曾参回答说:“我不敢认为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听懂您谈治国的道理,只是想通过听您的谈论来学习。”子曰:“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取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孔子说:“你坐下来,我讲给你听。所谓道,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是用来尊崇道义的。所以没有德行,道义不能被尊崇;没有道义,德行也无法发扬光大。即使有一国之内最好的马,如果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使用骑乘,它就不可能在道路上奔跑。一个国家即使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百姓,如果国君不用正确的方法来治理,也不可能成为霸主或成就王业。因此,古代圣明的国君在内实行‘七教’,对外实行‘三至’。‘七教’修成,就可以守卫国家;‘三至’实行,就可以征伐外敌。圣明国君的治国之道,守卫国家,一定能击败千里之外的敌人;对外征伐,也一定能得胜还朝。因此说,在内实行‘七教’,国君就不会因政事而烦劳;对外实行‘三至’,就不至于劳民伤财。这就是所说的古代明王的治国之道。”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中,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廛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曾参问:“不为政事烦劳、不劳民伤财叫做明君,其中的道理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孔子说:“古代帝舜身边有两个得力臣于禹和皋陶,他不用走下席天下就治理好了。这样,国君还有什么烦劳呢?国家政局不安,是国君最大的忧患;政令不能推行,是臣子的罪贵。如果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民众服劳役一年不超过三天,让百姓按季节进入山林湖泊伐木渔猎而不滥征税,交易场所也不滥收赋税,对这些生财之路,圣明的君主节制使用这些办法,怎么还会液费民力财力呢?”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曾参问:“敢问什么是七教呢?”孔子说:“居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么下层百姓会更加遵行孝道;居上位的人尊敬比自己年长的人,下层百姓会更加敬爱兄长;居上位的人乐善好槐,下层百姓会更加宽厚;居上位的人亲近贤人,百姓就会择良友而交;居上位的人注重道德修养,百姓就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居上位的人憎恶贪婪的行为,百姓就会以争利为耻;居上位的人讲廉洁谦让,百姓就会以不讲气节德操为耻。这就是所说的七种教化。这七教,是治理民众的根本。”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曾参问:“敢问什么是‘三至’呢?”孔子回答说:“最高的礼节是不谦让而天下得到治理,最高的奖赏是不耗费财物而天下的士人都很高兴,最美妙的音乐是没有声音而使百姓和睦。圣明的国君努力做到这三种极致,就可以知道谁是能治理好天下的国君,天下的士人都可以成为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都能为他所用。”(节选自《孔子家语》)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孔子A叹息B顾C谓D曾子E曰F参G汝H可I语J明王K之L道M与?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这里指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广泛见于儒家典籍,如《论语》“君子喻于义”等。B.户牖,门窗,与《老子》“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中的“户牖”意思相同。C.因,这里指通过,与《论语》“因之以饥馑”、《庄子》“因其固然”的“因”意思相同。D.悌,敬爱兄长,“孝悌”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儒家重“孝悌”,如“申之以孝悌之义”。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闲居时与弟子曾参对话,谈论了成就王业、教化天下的道理,指出过去圣明的君主能“内修七教,外行三至”。B.曾参主动向老师孔子请教问题,谦虚有礼。孔子两次“不应”,随后主动与他交谈,正是因为被他的虚心好学打动。C.“七教”是治民的根本。执政者做到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百姓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和教化。D.“三至”体现孔子的“礼”“乐”思想。圣明的君主努力做到“三至”,天下之士就会臣服,天下之民就能为其所用。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2)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19.请简要阐述“不劳不费”的具体内涵。(3分)(三)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0~21题。(9分)将进酒①陆游我欲挽住北斗杓②,常指苍龙③无动摇。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我欲划断日行道,阳乌当空月杲杲④。非惟四海常不夜,亦使人生失衰老。如山积麴⑤高崔嵬,大江酿作蒲萄醅。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注】①此诗写于南宋庆元三年。时宁宗在位,韩侂胃为相,权倾朝野。作者已75岁,闲居故乡山阴。②杓(biāo):北斗星斗柄部分。③苍龙:星宿四象之一。北斗星柄指向苍龙时为春季。④杲杲:明亮的样子。⑤积麴(qū):堆积的酒麴。麴,今作“曲”。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两句诗人展开想象,想要拉住北斗常指苍龙,使天地长春,语意豪迈狂放。B.中间四句写诗人想要日月同辉四海永昼,是因为他惋惜人生之半沦为黑夜,没有更多时间行乐。C.末四句与李白《将进酒》的末四句颇为相似,都以一种狂放不羁的酣饮来表达貌似旷达实则悲愁的情感。D.全诗诗人借助夸张手法和非同凡俗的想象力来抒情达意,全诗情感自然流露,真切动人。21.诗歌末尾“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一句传达无限感慨。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诗人“白发何从来”。(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22.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1)《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得出了处理好朴实与华美的关系才能成为君子的结论。(2)《礼记·大学》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志向才能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3)《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经·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士修整甲胄和兵器,然后又以“________________”表明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5)光阴如流水,一去难复返,所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转而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净的诗境中,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6)在《将进酒》中,李白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历史上古圣先贤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愤激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虽然加西亚·马尔克斯早期的中短篇小说似乎都有些缺陷,但他的长篇小说显然更能代表他的艺术成就,①,要知道它自发行日起就畅销全球,享誉世界。这部小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马尔克斯最具史诗气魂与雄心的巨著。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余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相提并论。比如《枯枝败叶》只能看成《百年孤独》的泥坯,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疲惫英雄。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仍不能望《百年孤独》之项背。《霍乱时期的爱情》在技巧上几近完美,但与《百年孤独》相比,少了那种内在的激情和原创力,仿佛是作者用他巨大才华的余烬勉力而成……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②,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承认,对他任何的吹毛求疵,也许只是一个为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枯枝败叶”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A.当师生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因为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B.“时代楷模”张桂梅无私奉献,改变了贫困地区女孩失学辍学的现状。C.外国地摊上的书,到国内摇身一变成为“传世经典”,真是贻笑大方。D.只有艰辛劳动过的人们才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游子悲故乡”的情怀。(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6题。革命文物,穿越历史的烟尘,历经炮火的淬炼,流传到我们手中,展示在我们眼前,流露出可歌可泣的桩桩件件。井冈山上“八角楼的灯光”点燃了星星之火,南昌起义的“红十字马灯”照亮“红带兵”前行之路、渡江战役用的“小木船”驶向胜利之岸……“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中蕴含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革命传统、红色基因,赓续着红色血脉。而革命文物是革命历史的载体和见证物,以革命文物之“小”,蕴含百年党史之“大”。以史鉴今,传史育人。井冈灯光,历史因铭记而永恒;渡江木船,精神因传承而不灭。赤子之心不改,百年奋斗不息。青年要从革命文物中汲取养分、传承精神力量,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平凡的岗位中找到自己的坚守,贡献不平凡的力量,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分)2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四、写作(60分)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抗金名将岳飞是英雄,开国领袖毛泽东是英雄,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焦裕禄是英雄,获得“两弹一星”勋章的于敏是英雄,未获得奥运金牌的巩立姣、石智勇等老将亦是英雄……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班级计划以“与英雄同行”为主题举行班会,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考试试卷(教师版)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因果倒置,“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结果,而非先决条件。故选D.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论据与观点不匹配,引用名言意在论证赓续文明的目的,着重探索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以史为镜和知往鉴今。故选B。4.①这些词语用以说明摸清历史家底不是为了炫耀,躺在故纸堆上是错误心态和目的(1分)②从反面论证了赓续文明的目的在于探索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以史为镜和知往鉴今(2分)。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和表达作用的能力。①“并不是为着发思古之幽情,翻箱底、晒老账,说明过去如何阔绰”中“翻箱底”“晒老账”“阔绰”这些词语含有炫耀的意味,用以说明摸清历史家底、赓续中华文明的错误心态和目的。结合“而是在摸清和了解过往历史进程的同时,着重探索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以史为镜和知往鉴今”可知,从反面论证了赓续文明的目的在于探索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以史为镜和知往鉴今。②“翻箱底”“晒老账”“阔绰”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炫耀的意思用形象化生活化的词语表达出来,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5.①让广大青少年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1分),只有理解过去的中国,才能理解现在与未来的中国(1分)。②可以让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的特色与意义(1分),以史为镜,知往鉴今(1分)。③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材料一“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可知,让广大青少年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只有理解过去的中国,才能理解现在与未来的中国。②结合材料二“我们赓续中华文明,并不是为着发思古之幽情,翻箱底、晒老账,说明过去如何阔绰,而是在摸清和了解过往历史进程的同时,着重探索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以史为镜和知往鉴今”可知,可以让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的特色与意义,以史为镜,知往鉴今。③结合材料二“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目的是在新的起点上,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知,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6.C“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批判”错误。描写俱乐部里的伤员和医生,是为了赞扬保卫者为了保卫战争而不怕牺牲的精神。7.A.“又营造了令人恐惧压抑的战时氛围”错误。结尾夕阳普照预示着希望和胜利。8.(见文本标注)①初到塞瓦斯托波尔,感到失望;②面对触目惊心的场景,感到震惊、沉重;③向被堡走去时毫不犹豫的然;④听到巨响时感到震撼又恐惧,听到爆炸带来的不同声音时感到痛快又恐怖;⑤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喜不自胜。(每点一分)9.不一样。文本一:①借叙述者与“您”之间的对话,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战争有身临其境之感;②借“您”之眼,在从伯爵码头至第四棱堡的场景转换中,展现战争的不同场面;③借“您”心理的变化,赞扬保卫者不可动摇的精神力量,表达必胜的信念。(任选两点,每点1分)文本二:作者借“你”这一人称的转换,表达老人对自我的鼓励(开解、救赎)。(2分)10.B11.A12.D13.C(解析:A项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B项省略状后和判断句,C均为状语后置,D项项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14.C15.BFG16.C(“因之以饥”的“因”指“接续、接下来”,“因其固然”的“因”为“顺着”。)17.B(不存在因果关系)18.(1)所谓道,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是用来尊崇道义的。(判断句,“所以”,“明”,句意通顺各1分)(2)居上位的人惜恶贪婪的行为,百姓就会以争利为耻;居上位的人讲廉洁谦让,百姓就会以不讲气节德操为耻。(“恶贪”,“耻”,“廉让”,句意通顺各1分)19.“不劳”:任用贤臣治理国家;“不费”:减轻百姓赋税役负担。(1点1分,2点3分)20.B21.(1)前四句诗人想使春光常驻,芳草绿树四季常青而不凋零,表达了对大好时光的怜惜、对已逝青春的怀念。折射出诗人对年华逝去、人生空老的悲叹与无奈。(2)中间四句诗人想使日月同辉,长为白昼,残年余岁也可以翻倍延长,委婉地表达了壮心不已、时不我待的急切和无奈。(3)结合写作背景,全词看似豪放不羁,实则蕴藏诗人志士空老、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遗憾与无奈。【解析】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前四句诗人展开想象,想要拉住北斗常指苍龙使天地长春。春天,往往代表着青春、美好、生机与希望。诗人想使春光常驻,表达了对大好时光的怜惜、对已逝青春的怀念。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年华已逝人生空老的悲叹与无奈。中间四句写诗人想象划断日道而使日月同辉四海永昼。诗人惋惜人生之半沦为黑夜,感慨自己年已古稀来日无多。要是能让日月同辉长为白昼,则残年余岁也可以翻倍延长,诗人通过浪漫的想象,委婉地表达了壮心不已,时不我待的急切和无奈。末四句写诗人想象积曲为山大江为池酿出葡萄美酒,以便畅饮千杯一醉万年,浑然忘愁白发不生。以一种疏狂不羁的酣饮鲸吸来表达貌似旷达实则悲愁的情感。结合注释的背景理解,蕴藏的是诗人对志士空老、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遗憾与无奈。22.(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修我甲兵

与子借行(5)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6)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23.示例:①尤其是《百年孤独》最为著名(采分点:著名1分,《百年孤独》1分)②虽然我对他的作品诸多指摘(采分点:虽然1分,指摘1分)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4.A【解析】文中“枯枝败叶”的引号表特殊含义。选项A中“流落街头”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选项B中“时代槽模”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选项C中“传世经典”的引号,表示反语讽刺;选项D中“游子悲故乡”中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因此选A。25.示例:革命文物,历经炮火的淬炼,穿越历史的烟尘,流传到我们手中,展示在我们眼前,讲述可歌可泣的桩桩件件。【解析】第一处语序不当,应先“历经”,再“穿越”。第二处搭配不当,“流露出”改为“讲述”。26.示例:①意义紧密相连。“井冈灯光”和“渡江木船”都是革命文物的名称,两两相对(1分);“历史”对“精神”,“铭记”对“传承”,“永恒”对“不灭”也都是两两相对(1分)。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1分),有助于突显革命文物的重要意义(1分)。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审题】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一)审材料习主席的话强调英雄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作用,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材料中的“英雄”,既可以指是对社会、他人或祖国有重要贡献的人,如岳飞、毛泽东、焦裕禄、于敏等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需要我们去铭记、去学习、去捍卫:另一方面也可以是虽遗憾于未获得奥运金牌,却拼搏不息、奋斗不止的巩立姣、石智勇,等等。因此,围绕“与英雄同行”这一主题,同学们需要阐释自己对于英雄的个性认知和思考,既要彰显家国情怀,也要体现个性思考。同时这个主题中,其中暗含的主语就是“我”或“我们”,所以要求写出真情实感,能够体现出当代青年对英雄精神的践行。(二)审任务注意文体要求写发言稿,注意发言稿的格式。情境是班级计划以“与英雄同行”为主题举行班会。要写成发言稿。这就要求学生“目中有人”,明确听众对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