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讲 必修下《阿房宫赋》《六国论》一轮复习(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第06讲 必修下《阿房宫赋》《六国论》一轮复习(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第06讲 必修下《阿房宫赋》《六国论》一轮复习(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第06讲 必修下《阿房宫赋》《六国论》一轮复习(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第06讲 必修下《阿房宫赋》《六国论》一轮复习(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6讲必修下《六国论》《阿房宫赋》一轮复习目录01模拟基础练02重难创新练03真题实战练一.基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六王毕,四海一,一之谓甚,其可再乎))B.eq\b\lc\{(\a\vs4\al\co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eq\b\lc\{(\a\vs4\al\co1(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D.eq\b\lc\{(\a\vs4\al\co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答案]C[A项,统一/数词。B项,喜欢/吝啬,吝惜。C项,都是动词,占有,拿。D项,名词,家族/动词,灭族。]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eq\b\lc\{(\a\vs4\al\co1(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C.eq\b\lc\{(\a\vs4\al\co1(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D.eq\b\lc\{(\a\vs4\al\co1(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D[A项,形容词词尾/语气助词。B项,连接两个动作行为,表顺承/表修饰。C项,名词,……的人/发语词。D项,都为介词“比”。]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答案]C[A项,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项,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收藏”是“收集宝藏”的意思,“经营”是“筹划、组织并管理”的意思。D项,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4.对下列句式类型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B.秦人不暇自哀(定语后置句)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省略句)[答案]B[B项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秦人不暇哀自”。]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日削月割 B.以地事秦C.义不赂秦 D.礼天下之奇才[答案]A[A项,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地。B项,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C项,义: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D项,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6.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不赂者以赂者丧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C.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答案]C[C项为副词,A、B、D三项均为介词。C项副词,才。A项介词,因为。B项介词,用。D项介词,用把。]二、语言运用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特有的标记。斗是斗形垫木块,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分。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①。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②。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意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减少地震等损失。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等损害。第四,③。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作。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①空,从后文“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可知,此句表明斗栱让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得以分开。故可以填入“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第②空,从后文“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意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可知,这是根据气候的不同可以采取的措施,所以斗拱结构对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非常方便。故可以填入“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第③空,从后文“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作”可知,这是说明斗拱制作的取材比较方便,故可以填入“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作”。[答案]①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②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③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作8.根据所给插图,写出杜牧《阿房宫赋》中直接描写其建筑结构的四字短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阿房宫赋》中,写到建筑物的内容有“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段。从图中可知,主要表现的是建筑物的挑檐,那么在上一句和挑檐有关系的词语为“檐牙高啄”和“钩心斗角”。檐牙高啄:檐际翘出如牙的部分。钩心斗角:宫室结构精巧工致,翘出的檐角相互交错。图中为屋檐四角高高翘起,没有相互交错,故“钩心斗角”不合适,应用“檐牙高啄”。[答案]檐牙高啄课内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选自杜牧《阿房宫赋》,有删改)(二)(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①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漏,入火不燕,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注】①天极、阁道、营室皆为星宿名。(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2.下面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戍卒叫,函谷举。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B.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C.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D.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4.下列文化常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5.翻译下列句子。(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答案】1.D2.D3.D4.A5.(1)灭亡六国的人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灭族秦国的人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2)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后世哀叹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今义,写作“勾心斗角”,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句意: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B.“气候”,古义,指天气(雨雪阴晴)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句意:一天之中,一宫之内,天气却不相同。C.“收藏、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指收集宝藏,筹划、计划或组织。句意:燕赵、韩魏国家收藏的金玉珍宝。D.“参差”,高低长短不一。古今意思一致。句意: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B.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D.被动句。意思上的被动。句意: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们之所以找不到长生之药和仙人,很像是有什么东西从中捣乱。仙方上说,人主应当隐秘行踪远离恶鬼;远离了恶鬼,神仙真人才会到来。“求”和“常弗遇”为连动句,不能断开;且“类物有害之者”为定语后置句,“有害之者”作“物”的定语,“者”后断开,排除AC。“人主”为一个合成词,应为“时为微行”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说法错误。应是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者……也”,表判断;“族”,灭族;“天下”,天下百姓。(2)“哀”,哀叹;“鉴”,引以为鉴,借鉴;“使”,让。参考译文:(一)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二)三十五年(前212),开始修筑道路,经由九原一直修到云阳,挖掉山峰填平河谷,笔直贯通。这时始皇认为咸阳人口多,先王宫廷窄小,听说周文王建都在丰,武王建都在镐,丰、镐两城之间,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于是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内修建朝宫。先在阿房建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宫中可以容纳一万人,下面可以树立五丈高的大旗。四周架有天桥可供驰走,从宫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的顶峰修建门阙作为标志。又修造空中通道,从阿房跨过渭水,与咸阳相连,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阿房宫没有建成;计划等竣工之后,再选择一个好名字给它命名。因为是在阿房修筑此宫,所以人们就称它为阿房宫。受过宫刑、徒刑的七十多万人,分别被派去修建阿房宫,有的去营建骊山。从北山开采来山石,从蜀地、荆地运来木料。关中总共建造宫殿三百座,关外建四百座。卢生劝说始皇道:“我们寻找灵芝、奇药和仙人,一直找不到,好像是有什么东西伤害了它们。我们心想,皇帝要经常秘密出行以便驱逐恶鬼,恶鬼避开了,神仙真人才会来到。皇上住的地方如果让臣子们知道,就会妨害神仙。真人是入水不会沾湿,入火不会烧伤的,能够乘驾云气遨游,寿命和天地共久长。现在皇上治理天下,还没能做到清静恬淡。希望皇上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于是始皇说:“我羡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称‘朕’了。”于是令咸阳四旁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都用天桥、甬道相互连接起来,把帷帐、钟鼓和美人都安置在里边,全部按照所登记的位置不得移动。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有人说出去,就判死罪。有一次皇帝幸临梁山宫,从山上望见丞相的随从车马众多,很不赞成。宦官近臣里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丞相,丞相以后就减少了车马数目。始皇生气地说:“这是宫中有人泄露了我的话。”经过审问,没有人认罪。就下诏把当时跟随在旁的人抓起来,全部杀掉。从此以后再没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踪。(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材料二: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思A厥B先祖父C暴D霜露E斩F荆棘G以有H尺寸I之地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颠覆,指“颠坠覆败”,古代常用于描述国家灭亡,也可用于描述规则的颠倒失序。B.事,指“侍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意思相同。C.至于,指“到了……的时候”,与材料一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意思不同。D.速,指“迅速、快速”,与苏洵《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宗明义,起笔即指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再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角度展开论述,从而使议论严谨周密。B.材料一在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的分论点时,接连使用多组对比进行论证分析,态度鲜明地批判了秦国发动的侵略战争。C.材料二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职分。D.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要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10.两则材料都是针对“六国”的论述,但观点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答案】6.CEG7.D8.B9.(1)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之后而又跟从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的下面了。(2)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10.①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②苏轼认为六国重视人才因而得以久存,秦不重视人才导致迅速灭亡。【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思厥先祖父”,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宾语“厥先祖父”后C处断开;“暴霜露”“斩荆棘”,结构相同,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EG处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句。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侍奉。句意:用土地侍奉秦国。/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C.正确。到了……的时候;/以致,以至于。句意:到战国时代。/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D.错误。迅速、快速;/招致。句意: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态度鲜明地批判了秦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错误,使用对比论证,是批判贿赂秦国的行为,论证弊在赂秦的观点。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苟”,如果;“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的天下;“故事”,先例;“是”,这。(2)“并”,统一;“则”,就;“隳”,毁坏。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可知,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结合“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可知,苏轼认为六国重视人才因而得以久存,秦不重视人才导致迅速灭亡。参考译文:材料一: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材料二: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罗、供养贤才。国家有坏人,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明察。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们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秦朝的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去常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小阅读11.再读两篇文章,比较《六国论》《阿房宫赋》不同点,完成下面表格。比较点(不同点)具体分析(1)文体不同《阿房宫赋》是,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六国论》是,是篇议论文。(2)不同《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的唐敬宗昏庸荒淫,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此赋,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当时北宋对契丹和西夏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作者写此文是要告诉宋仁宗,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劫”。(3)不同《阿房宫赋》辞采华丽,铺陈夸张;《六国论》严谨准确,简洁明快;《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4)涉及的史实范围不同《阿房宫赋》只从秦统一说到秦灭亡、阿房宫被焚共约15年的时间;《六国论》所说的是自秦灭六国至秦统一的几十年期间的历史情况。(5)评议的角度不同《阿房宫赋》是指斥秦王朝的残暴荒淫;偏重于斥责秦的骄奢荒淫,也说及六国不爱百姓;《六国论》是从痛惜六国失策的角度来说的。(6)运用对比的方式不同《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虚实相生的;《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免灭亡,但情况有别。【答案】文赋史论主旨语言风格纵横交错【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讲究铺张叙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阿房宫赋》体现了赋的特点。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属于赋体中的文赋。苏洵的《六国论》通过对战国时期六国兴亡的剖析,提出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文章深入浅出,语言精炼,富有哲理,是一篇史论性质的散文。(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主旨内容的能力。《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曾在长安洛阳有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本文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享乐,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统治者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重蹈覆辙。《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苏洵的《六国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苏洵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可见,两篇文章的主旨不同。(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风格的能力。《六国论》的语言生动有力。句子严谨准确,简捷有力。本文的句式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虽不押韵,但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阿房宫赋》是一篇典型的赋,讲究铺张叙事,重视辞藻押韵,比如发端之辞“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不仅有气势,而且含义尤丰,写尽秦王朝暴兴速灭的历史,其中“毕”“一”“兀”“出”讲究押韵,锤炼极佳。“毕”“一”概括了六国互丧、天下为秦的史实,而“兀”“出”,则形象说明“阿房出”是由“蜀山兀”换来的。作者以华丽的辞藻,铺陈夸张的艺术手法,不仅写出了阿房宫规模宏大,而且生动地揭露了秦始皇的腐败、荒淫。这些无不反映赋的艺术特点。可见,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不同。(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阿房宫赋》中“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是虚写,作者当时已经无法亲眼得见阿房宫营建的盛况,只是他自己的想象;而“可怜焦土”是实写。可见,文中将阿房宫建成时的盛状同被焚时的惨状进行对比,是虚实相生的对比。“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将“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进行横向对比,“秦人”与“人”等情况进行纵向对比,是纵横交错的对比。《六国论》中“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的土地进行对比。在第二段和第三段将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进行对比,说明赂者与不赂者虽同样不免灭亡,但情况有别。可见《六国论》是同一时代的横式对比。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历史的裂痕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鸿沟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鸿沟的北面是涛涛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惟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秦始皇带着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合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名声和体面,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婉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明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场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尘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鸿沟的兴衰为线索,意在揭示鸿沟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B.文章开头和结尾虽然都采用了景物描写,但二者的作用并不相同: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而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C.第五段作者着力描写了“霸王别姬”的场面,主要是为了渲染项羽失败之惨烈,从而夸赞刘邦胜利的伟大。D.作者说“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强调了李清照的女性身份,也是为了突出项羽的英雄形象。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取“鸿沟”这一有着丰厚底蕴的历史遗迹为观照点和情感生发点,将与之有关的历史掌故一一勾连。B.作者在描绘历史场景,勾描历史人物或抒发深沉之思的时候才那样的挥洒自如,发于所当发,止于所当止。C.霸王沽名,这一点在鸿门宴中有充分体现。假如在鸿门宴上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项羽最终便不会失败了。D.文章开头与结尾两处的环境描写首尾呼应,虚实结合,既勾起读者对历史的回望和深沉思考,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凝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又让人产生对历史的无限感慨和长久回味。14.文中引用了李清照、毛泽东和阮籍的诗文典故,有哪些作用?15.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答案】12.C13.C14.运用李清照的诗文写出其对项羽的评价,意在强调项羽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以毛泽东和阮籍的诗句来突出鸿沟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是最有说明力的警言妙语。15.①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②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从而夸赞刘邦胜利的伟大”错。原文“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可看出并没有夸赞刘邦胜利。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假如在鸿门宴上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项羽最终便不会失败了”错。鸿门宴只是刘项力量对比的转折点,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杀掉刘邦项羽就不会失败。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原文“多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运用李清照的诗文写出其对项羽的评价,意在强调项羽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原文“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明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据此看出,是以毛泽东和阮籍的诗句来突出鸿沟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是最有说明力的警言妙语。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①开头写景“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然后写“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由此看出,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②结尾写景“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尘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由鸿沟写到卷起的漫漫历史风尘。由此看出,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材料二: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视秦无异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节选自李桢《六国论》)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凡民之秀杰者A多以客养之B不失职也其力C耕以奉D上皆椎鲁E无能为者虽欲怨F叛而莫为之先G此其所以少H安而不即亡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尽,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王以为孰胜?”的“胜”意思不相同。B.类,大都,与《促织》中“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的“类”意思不相同。C.克,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不相同。D.遂,成功,与《鸿门宴》中“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的“遂”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自春秋战国以来,各种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士人被优待,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住着上等的馆舍,以致国家和人民难以承受。B.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与苏洵《六国论》一样灵活多样,以对比论证为主,兼顾引证法、类比论证、举例论证,使文章的观点有力而形象,更具有说服力。C.李桢认为后世痛恨秦国,是因为秦国残暴的统治;同时,他也认为秦国之所以得天下,既有地利因素,也有天时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天命论思想。D.句式上,材料二和苏洵的《六国论》使用四言、五言、六言等多种句式,富于变换。修辞上,前者设问、反问,发人深省;后者对比、对偶,句式工整。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2)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视秦无异也。5.这两则材料和苏洵的《六国论》论述的对象都是六国的兴亡,但三者的观点各异,请简要概括。【答案】1.ABG2.C3.B4.(1)(如果)把他们全部铲除,这样是没有道理的。(2)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5.①苏洵《六国论》认为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国力,导致国家灭亡;②材料一强调士的作用,认为六国争相养士是六国久存的原因;③材料二认为六国与秦国一样,都实行暴虐的统治,上天爱民,使秦强大而灭六国。【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是因为百姓中优异杰出的人,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以凡民之秀杰者”,“中心语+之+定语+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做句子主语,故A处断开。“多以客养之”,“之”作“养”的宾语,故B处断开。“其力耕以奉上”中,“力耕”是偏正短语,“奉上”是动宾短语,中间都不能断开;“皆椎鲁无能为者”是一个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怨叛”是同义连用,不能断开;“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也是一个判断句,其前G处断开。故选ABG。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尽;/胜利。句意:不可以数清。/大王认为谁会获胜?B.正确。大都;/像。句意:(他们)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看到蹲踞着的石头,一片片像鱼鳞一样,俨然像画中的景象。C.错误,都是“能够”。句意: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D.正确。成功;/于是。句意:而只有秦国做了而且成功了。/樊哙于是进去,‌分开(‌或掀开)‌帷幕向西站着。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兼顾引证法”错,材料一没有使用引证法。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去”,铲除、除掉;“是”,这样;“道”,道理。(2)“溺”,沉溺、沉迷;“诈虞”,欺骗、尔虞我诈;“视”,比照、与……相比。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回顾苏洵《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等内容,可知苏洵认为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国力,导致国家灭亡。②根据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等内容,可知苏轼强调士的作用,认为六国争相养士是六国久存的原因。③根据材料二“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等内容,可知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一样,都实行暴虐的统治,上天爱民,使秦强大而灭六国。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养人才为自己打算。那些谋士、说客,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辞的,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能言善辩的),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以及鸡鸣狗盗之辈,(诸侯卿相)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对待他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像玉石一样珍贵的食物,被招待在上等官舍里的人,不可以数清。这些都是役使他人来养活自己的人,百姓怎么吃得消而国家又怎么受得了呢?苏子说:这是古代贤明君主所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各安本位,这样是可以的;(如果)把他们全部铲除,这样是没有道理的。我考察过世代的兴废,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的原因就在这里,不可以不引起注意。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秀杰出之士,(他们)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而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享。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和泰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优异杰出的人,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

材料二:

后代人之所以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只是怪罪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立国时,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假如有一个国家拥有像秦国一样有利的地理形势,并且能够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未必不会再出现一个与秦国一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是因为(六国)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做的事,而只有秦国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严重;到了战国时期,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言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怎么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每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而最终被虐杀呢?它一定不会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那么快招致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选自《阿房宫赋》)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选自《桂枝香·金陵怀古》)6.下列句子中的“爱”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怜惜,同情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欢7.下面加点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杳不知其所之也 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C.代百司之职役哉 D.夫晋,何厌之有8.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妃嫔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B.锱铢,古代较小的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C.阿房宫,秦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时未完工,被誉为“天下第一宫”。D.赋,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有“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特点。9.下面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成不敢敛户口 B.韩魏之经营C.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D.正故国晚秋10.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一条又一条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绿色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C.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闹市里人们的言语还要多。D.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让秦王朝又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皇帝,谁能够消灭它呢?11.下面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开篇,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既写出了秦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气势,也体现了阿房宫工程的浩大。B.《阿房宫赋》中,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C.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登临的时间、地点、气候,并定下了后面观景的坐标位置。D.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归帆”“酒旗”“彩舟”“白鹭”既写出了真实的生活情景,又有想象之景,展现了金陵的美丽、繁华。12.下面对两则材料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中,写六国珍宝之多及其来源,是为了说明六国统治者不爱护其百姓,为下文的议论蓄势。B.《阿房宫赋》中,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C.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和杜牧一样,责怪商女无知,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D.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答案】6.C7.B8.A9.C10.A11.D12.C【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B.正确。句意:爱护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C.错误。“爱”,吝惜,舍不得。句意: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一头牛)。D.正确。句意: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代词,他们。句意:后人为他们悲哀却不以他们为鉴。A.动词,到。句意:遥遥地不知它到什么地方。B.代词,此。句意:(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四处张望。C.助词,的。句意:代管百官的职事。D.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错误。“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古义:老百姓;今义:户籍。句意:成名不敢勒索百姓。B.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句意:韩魏聚敛的金玉珍宝。C.“雷霆”,形容强大的力量或声音,古今同义。句意:雷霆般的声音突然响起,是宫车从这里驰过。D.古义:故都,这里指金陵;今义:国家。句意:故都金陵正是深秋。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正确。B.“绿色的云朵纷纷扰扰”错误。“绿云”比喻女子浓密乌黑的头发。句意: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黑浓密的头发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C.“直的栏杆,横的门槛”错误。“直栏横槛”,或直或横的栏杆。句意:或横或直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闹市里人们的言语还要多。D.“让秦王朝又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错误。“使”,假使。句意: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又有想象之景”错误。“归帆”“酒旗”“彩舟”“白鹭”这些景物是作者看到的,为写实之景。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责怪商女无知,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错误。这一句化用杜牧的诗句,讽喻统治者应以史为鉴,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故选C。参考译文:六国灭亡,四海统一,蜀地的山秃了,阿房宫建成了。覆盖三百多里地,宫殿高耸,遮蔽天日。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萦绕曲折,檐牙高耸,如鸟仰首啄物。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走向而建,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回环曲折,像蜂房,像水涡(一样稠密层叠),矗立着,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水波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一条又一条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房屋忽高忽低,使人不能分辨东西。人们在台上唱歌,歌声响起,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和暖;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一天之中,一宫之内,气候却不相同。六国王侯的宫妃、女儿和孙女,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晚唱歌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黑浓密的头发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脂膏,那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那是宫女们燃起了椒兰在熏香;雷霆般的声音突然响起,这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不知道它到什么地方。她们的肌肤、姿容都娇媚极了。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燕赵、韩魏、齐楚国家收藏的金玉珍宝,世世代代从他们的子民那里掠夺来的,堆叠得像山一样。一朝国破家亡,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来。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弃得到处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百姓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突出,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闹市里人们的言语还要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骄横顽固。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项羽占领咸阳后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灭族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悲哀;后人为他们悲哀却不以他们为鉴,也只会使后来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选自《阿房宫赋》)登山临水,放眼远眺,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肃爽清凉。奔腾千里的澄江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的生活,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各个王朝接连覆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惨淡的寒烟和衰败的枯草。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花》遗曲。(选自《桂枝香·金陵怀古》)(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三: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兇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节选自《管子·五辅》)13.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上下和A同B而有礼义C故D处安而动威E战胜而守固F是以G一战H而正诸侯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材料一中“树之以桑”和材料三中“未之尝闻”的“之”,用法相同,都是代词。B.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木兰诗》中“出郭相扶将”意思是父母到城外迎接木兰。C.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D.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饿死,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而后者认为须兼重“德治”与“法治”。1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答案】13.CEF14.D15.D16.(1)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给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2)(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3)所以小祸是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削,大祸是身死国家被灭亡。由此看来,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上下协调而有礼仪,这才生活安定而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因而一战而征服诸侯。“故”,表示因果关系,放在下一句句首,其前应断开,故C处应断开,D处不断开;“处安而动威”与“战胜而守固”是并列关系,结构一致,应分别成句,在E处和F处断开。故在CEF三处断句。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种上桑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事。B.正确。C.正确。D.“‘疾言厉色’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错误。疾言厉色: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所以,“疾”,应是“急速”的意思。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错误,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讲先富民,再教民,人民有一定的产业,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谨”,形作动,认真地从事;“孝悌”,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通“斑”,花白。(2)“举”,被攻下;“一炬”,放一把火;“可怜”,可惜。(3)“是以”,因此;“兵挫而地削”,被动句,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削;“政”,为政。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畜养鸡、小猪、狗、大猪,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给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材料二: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材料三:古代的圣王,所以能取得盛名广誉,丰功伟业,显赫于天下,为后世所不忘,不是得到人们拥护的,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事。暴君之所以丧失国家,危及社稷,宗庙倾覆,被天下人消灭,不是由于失掉人们拥护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事。现今拥有国土的君主,都希望生活安定,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防务巩固,大的想统一天下,小的要称霸诸侯,却不重视争取人。所以,弄得小则兵败而地削,大则身死而国灭。所以说:“人”是不可不非常注重的,这是天下顶重要的问题。我们说:得人的方法,莫如给人以利益;而给人以利益的方法,莫如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所以,善于为政的,总是田地开垦而城邑殷实,朝廷安闲而官府治理得好,公法通行而邪道废止,仓库充实而监狱空虚,贤人得用而奸臣罢退。上层人士,总是崇尚公正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