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教案 中图版_第1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教案 中图版_第2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教案 中图版_第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教案 中图版_第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教案 中图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疆域和行政区划教案中图版主备人备课成员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疆域和行政区划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授课时间:第1课时

4.教学时数:45分钟

课程内容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地图引发学生对我国疆域的兴趣,提出问题:“我国的疆域面积是多少?我国的行政区划是如何划分的?”

2.讲解疆域知识(15分钟)

-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四至点、疆域面积等。

-结合地图,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

3.纲要梳理行政区划(15分钟)

-按照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四级介绍我国的行政区划。

-结合课本,让学生查找并了解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数量、名称及位置。

4.互动环节(5分钟)

-让学生结合地图,找出自己所在省份的位置,并简要介绍该省的特点。

-邀请学生分享对我国行政区划的认识和理解。

5.课程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疆域和行政区划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理知识,提高对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认知。

6.作业布置(5分钟)

-让学生绘制一幅我国行政区划图,并标注出自己所在省份的位置。

-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疆域特点和行政区划。

2.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我国行政区划的认知,增强国家意识。

教学难点:

1.我国疆域的四至点及行政区划的四级划分。

2.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空间观念:通过学习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国家领土空间的整体认识,提高对地理空间格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综合思维:引导学生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角度认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能力:通过绘制行政区划图、查找地图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人地协调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对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家乡的情感。

5.区域认知:通过学习我国不同行政区划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了解和尊重地域差异,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紧密围绕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提高学生对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认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以下是对学生学情的具体分析:

1.知识层面:

(1)学生对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如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但大部分学生对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认识较为模糊,对具体省份的位置、轮廓、行政级别等掌握不足。

(2)学生对地图的使用有一定的基础,但阅读地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地图的符号、比例尺等要素理解不够深入。

2.能力层面:

(1)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观察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有待提高。

(2)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对地理空间关系的理解和表达存在一定难度。

(3)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强,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有待加强。

3.素质层面:

(1)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强,乐于与同学交流、分享地理知识。

(2)学生对国家、家乡的情感认同度高,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4.行为习惯:

(1)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较为集中,但部分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2)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但主动提问、质疑的能力较弱。

(3)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良好,但部分学生对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1.学生在知识层面的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在能力层面的不足,需要教师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空间想象和综合分析能力。

3.学生在素质层面的特点,有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培养爱国情怀。

4.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的表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学具准备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资源1.硬件资源:

-投影仪

-电脑

-电子白板

-地理教学挂图

-学生用地图

-教学模型(如中国地形模型)

2.软件资源:

-地理教学软件

-多媒体课件(含动画、图片、图表等)

-课程相关视频资料

-电子教案

-试题库

3.课程平台: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在线学习平台(如学校自建的在线学习平台)

-课堂互动平台

4.信息化资源:

-电子版教材

-网络地图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5.教学手段:

-讲授法

-演示法

-互动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地理实践活动(如绘制地图、模拟探险等)

-电子白板互动游戏

-翻转课堂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5分钟)

1.教师准备:

-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包括疆域和行政区划的相关知识、地图、动画等。

-准备教学模型、挂图等教具。

-设计课堂提问和互动环节。

2.学生准备:

-预习课本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了解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

-搜集我国行政区划的相关资料,如各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轮廓等。

(二)课中教学(40分钟)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地球仪和投影仪展示我国地图,提出问题:“我国的疆域面积是多少?我国的行政区划是如何划分的?”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疆域知识讲解(10分钟)

结合地图,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四至点、疆域面积等。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

重难点分析:疆域的四至点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3.行政区划纲要梳理(10分钟)

按照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四级介绍我国的行政区划。结合课本,让学生查找并了解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数量、名称及位置。

重难点分析:四级行政区划的划分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让学生参与查找和分享,加深对行政区划的认识。

4.互动环节(5分钟)

a.让学生结合地图,找出自己所在省份的位置,并简要介绍该省的特点。

b.邀请学生分享对我国行政区划的认识和理解。

重难点分析:通过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5.课程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疆域和行政区划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理知识,提高对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认知。

6.课堂练习(5分钟)

a.让学生绘制一幅我国行政区划图,并标注出自己所在省份的位置。

b.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分析:课堂练习旨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三)课后拓展(10分钟)

1.教师提供网络地图资源,让学生课后自主探索我国不同省份的地理位置、轮廓、行政级别等。

2.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为家乡设计一份旅游宣传册,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特色等。

3.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四)教学评价(5分钟)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反馈。

2.课后作业评价:批改学生绘制的行政区划图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拓展活动评价:对学生的网络地图探索和旅游宣传册设计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知识点梳理1.疆域知识

-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我国的四至点:最北端为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南端为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西端为新疆的帕米尔高原,最东端为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我国的疆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的陆地边界:约2.2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

-我国的海岸线:约1.8万公里。

2.行政区划

-省级行政区:共有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自治州、盟等。

-县级行政区:包括县、自治县、县级市、旗、自治旗、特区、林区等。

-乡级行政区:包括乡、民族乡、镇等。

-我国行政区划的特点:分级管理、地域广阔、类型多样。

3.地图的使用

-查找地图信息:通过地图查找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轮廓、行政级别等。

-地图符号和比例尺:了解地图上的符号、颜色、线条等表示的意义,学会使用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4.区域地理特点

-介绍我国不同省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

-分析我国行政区划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地域差异。

5.课堂实践

-绘制我国行政区划图:学会使用地图工具,标注各省级行政区的位置。

-分析家乡地理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

6.课程评价

-课堂提问:考查学生对疆域和行政区划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拓展活动:评估学生在网络地图探索、旅游宣传册设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本章节知识点梳理涵盖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相关知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地理概况,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典型例题讲解例题1:简述我国疆域的四至点分别位于哪些地方?

答案:我国疆域的四至点分别是: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例题2:请列举我国行政区划的四个级别,并简要说明各级别包含的行政单位。

答案:

-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自治州、盟等。

-县级行政区:包括县、自治县、县级市、旗、自治旗、特区、林区等。

-乡级行政区:包括乡、民族乡、镇等。

例题3:请描述我国地图上的比例尺作用,并举例说明如何使用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答案:比例尺是地图上表示实际距离与地图上距离的比例关系。例如,地图上的比例尺为1:1000000,表示地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上的1000000厘米(即10公里)。

例题4:根据地图,分析我国某省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人文景观。

答案:以广东省为例:

-位置:位于我国南部,东临南海,西接广西,北邻湖南、江西,南界海南。

-气候特点:广东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人文景观:广东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广州的南越王宫、开平碉楼等,还有独特的岭南文化。

例题5: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行政区划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案:我国行政区划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环境差异:不同省份的地理环境差异较大,行政区划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区划的划分还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数量较多。

-文化传统:部分行政区划的划分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如民族自治州、自治县等。

-交通便利程度:行政区划的划分也考虑了交通便利程度,如地级市、县级市等通常位于交通要道或经济中心。板书设计①重点知识点:

-疆域的四至点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行政区划的四级划分

-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地级行政区:地级市、自治州、盟等

-县级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旗、自治旗、特区、林区等

-乡级行政区:乡、民族乡、镇等

②重点词:

-疆域

-四至点

-行政区划

-省级行政区

-地级行政区

-县级行政区

-乡级行政区

-比例尺

③重点句:

-我国的疆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四级。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实际距离与地图上距离的比例关系。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板书设计中,可以运用图表、色彩、字体等元素,使板书更具视觉冲击力。例如,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重点内容,用箭头和线条连接相关知识点,使板书更具逻辑性和层次感。此外,可以适当运用幽默、生动的插图或简笔画,增加板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反馈。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等方面。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疆域和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